古建築的柱子原本是什麼顏色的?為什麼現在的古建修復柱子全部是刷紅漆?

古建築的柱子原本是什麼顏色的?為什麼現在的古建修復柱子全部是紅色的?
無論是去故宮還是民間的廟,幾乎所有的古建的柱子全部是刷那種大紅漆。個人認為很醜。
想問的是原本是什麼顏色,真的會如此統一用紅漆?為什麼現在修復都刷大紅漆?


既然說刷紅漆,那麼就要說紅漆。不了解漆在中國的歷史,就無法了解為何會多選擇紅漆。古代中國有漆樹,有漆器,但由於工藝問題,只有原紅黑三種顏色可以選擇。

《禮記·月令》:……令百工,審五庫之量……金鐵、皮革筋、角齒、羽箭干、脂膠丹漆,毋或不良。

這是我國使用紅漆的歷史記錄,而這種丹漆,就是日本戰國時鎧甲上的什麼朱漆塗黑糸素懸威大鎧/具足的用料。當然,到那會的時候,漆工藝更為發達,顏色的保持不再單純依賴於漆色本身。可終歸我們可以通過對比發現,日本戰國中的鎧甲多見於黑紅二色,而少有其他(別提金漆)。而這就是成本問題。

但不僅僅是這個成本作為問題可以放到漆柱上。同樣的,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發現,在漢代我們能看見有所區分的禮儀是:

漢代衛宏《漢舊儀》說:丞相"聽事閣曰黃閣,不敢洞開朱門,以別於人主,故以黃塗之,謂之黃閣"。
《後漢書·梁統列傳》:「……連房洞戶。柱壁雕鏤,加以銅漆;」
魏武《淖上器誡令》曰:孤不好鮮飾,嚴具用新皮葦笥,以黃葦緣中。遇亂世,無葦笥,乃更作方竹嚴具,以皂葦衣之,鹿布裹,此孤平常之用者也。內中婦曾置嚴具,於時為之推壞。今方竹嚴具綠漆甚華好。

雖然並不能肯定這些亂七八糟的顏色是否就是漆的本色,也就是大漆本色的熟漆或生漆。但卻可以證明,起碼在當時就了有顏色區分,並且是先以禮制或階級進行使用的,其次則是根據審美觀進行選擇的。但是在漢以後,我們卻又能看到,各種顏色的漆器中漆色的運用,多見於如下描述:

《隋唐·通典》:「……後漢制,諸侯王、列侯,樟棺黑漆。中二千石以下,坎侯漆。空中勘合而漆之,如漆坎侯,即箜篌。」
或……
《紅樓夢》:「……一面說,一面又看見柱子上掛的黑漆嵌蚌的對子……」
《紅樓夢》:「……忙命了人取了黑漆銅釘花腔令鼓來」……還有漆盤之類的。

那麼到此為止,我們能發現,清時人們不再忌諱之前的黑漆塗棺,所以才會將黑漆運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雜物上來。那麼,黑漆或其他顏色的漆柱有沒有呢?

這裡面有本色/棕色以及石柱 100年前的中國 彩色照片塵封的歲月 組圖

也就是說,其他顏色的柱子是存在的。那麼剩下的我們就又需要考慮大漆本身的加工工藝了。因為大漆是通過熬制由生變熟,然後逐漸粘稠深化顏色形成的不同顏色。簡單來說就是:

清&>黃&>褐&>紅&>棕&>黑
引用自老聶-新浪微博 侵刪
大漆通常用桐油熬制,你可見過攪拌生漆時漾... 來自老聶

所以由此可知,黑漆最為耗時,成本也最高昂。而就價格來說,必然是顏色越淺的漆越便宜些(深加工啥玩意都貴。可參考造人運動……)

那麼考慮到用量,黑漆就很會被排除在外。除去一些豪門富宅,一般家庭不大可能大量使用。畢竟沒聽過只刷一次漆的→_→以我知道的製作方式就是藥物/桐油刷泡浸透,然後一遍遍刷漆,再粗磨找平柱面。或者是直接像漆器那樣用漆灰膩子啥的填平後再多次刷漆。

然後恕我孤陋寡聞,綠漆,也就是日本所說的青漆,大概是在江戶時代才有的,而其製作方式是通過黃漆和藍漆的勾兌配比完成的,所以顏色上一般久曬偏陳返黃,因為藍漆所用染料多為靛青(蓼藍),黃漆好像是用石黃(雌黃)。而靛藍是植物染料,褪色要比礦物染料更容易些……(沒記錯的話,畢竟我不是搞染料的)

那麼,如果日本到了一千六百年的時候,對於青漆的調配仍然是使用上述兩種顏料的話,那麼是否意味著在此前中國也是以此類方式進行的顏色調配呢?畢竟我國從秦代時就已經有了染色司這種專業機構了。看下面……如何解釋綠色的……

《說文解字》綟:帛戾草染色。
《急就篇》綟,蒼艾色。東海有草,其名曰?,以染此色,因名綟雲。

但是畢竟那會成本不一樣,所以只有《東漢本紀》中的復設諸侯王,金璽綟綬
想想看,如果說諸侯衣服上用綠色都是比較時髦得襯的話,那魏武帝所言的綠漆在漢代存在的可能性又有多大呢?會不會很泛濫?

我想即便是有,也不會很多見,也就更不可能頻頻拿來刷柱子了……而至於啥時候有綠色柱子……

南朝《齊書》曰:東昏侯後宮起仙華、神仙、玉壽諸殿,窮盡雕采,以麝香雜香塗壁。時世祖於樓上施青漆,世謂之青樓。

樓都是綠的了,柱子會是別的顏色嗎?(捂臉逃竄,褲子都脫了我給你看這個真是不好意思……)

類似這種,就可以證明,紅色在我國的漆工藝中使用時間是很早的,而綠色(漆柱)的使用卻要晚於紅色很多,因為涉及成本等問題。
++++++++++++++
而至於今日使用紅色為主的漆料,我並不大肯定所有原因。可畢竟紅色的褪色變化並不會像綠/藍/黑/黃等其他顏色那樣明顯,而且氧化後也只會發黃,有一定的增色感覺。

@黃色至(補充)

不過我並沒有說出另一個問題就是,古代禮制中對於正色不邪的需求。所以不夠正的顏色(五色以外),並不會拿來成為禮的規範化使用,像棕色或褐色便少有人提及,而葛布麻衣也因此似乎成為了不入流的顏色選擇。

《勸學》:「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深衣》:「具父母、大父母,衣純以繢;具父母,衣純以青。」

這樣看來,很早的時候人們便有了青色了,但卻可能這顏色的製取(曾青)有一定的保密或難度,甚至是不同的標準。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為不易符合五色的要求(或存爭議)而被拖延了下來。

畢竟從曾青中提取的青色是容易發生褪色反應的,褪了色那就是白。反而現今就國畫顏色來說,以靛青為底的調製色才更符合目前常見對青色的定義。所以才突兀的有了魏武時代的綠漆……而青漆卻並沒那麼早出現……(ISO9000認證不過關啊)

並且褪色的青太過難看……想想月白輕衫半新不舊的樣子……因此在上古時期比如青豻袖、狐青裘這種近似於曾青本色的顏色才會被認可稱之為泛意的青(發青的死人臉?),這或者也是上述懷疑爭議的所在,畢竟青之色有玉石湖海木葉天很多種。而在漢代之後的發展,在廣泛了靛藍或其他青藍色的染料之後,這青色又有了更廣闊的市場,才因此有更多人試製,從而逐漸普及開。


第一 、紅也分很多種 用在柱子上的主要有二朱紅和鐵紅 這兩個是不一樣的。
第二、古建柱子絕對不是只有紅色的。

國子監 大門 (黑色)

頤和園 長廊 (綠色)

北海 快雪堂 (原木色)

恭王府 蝠廳 ( 斑竹紋)

江南園林很多傳統建築多用香色(燒香的香 類似於深咖啡色)
揚州 何園 船廳
明清時期建築等級森嚴 除皇家建築與敕建寺廟外 一般建築不能使用二朱紅的柱子 老百姓根本不能使用紅色的柱子。而這些建築大多會成為重點的景區所以他們本身就應該是紅色的柱子。
一般老百姓只能使用黑色 同時黑色屬水 這裡也有利財 防火的寓意在裡面,但是由於審美的變化以及文化的缺失 更多人更喜歡紅色 覺得紅色喜慶 將黑色歸為晦氣不好等方面。
有一些新建仿古建築因為甲方的需求以及設計方的不專業 無論功能、朝代、樣式一律設計成紅色的外飾,形成了誤導。
還有就是原先油漆彩畫均使用天然礦物質材料,現在幾乎都是工業油漆,其色澤、色度、色彩老化速率都與原先的工藝有很大差距,這在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題主的困惑。


參看我這個答案 中國古代建築是什麼時候開始喜歡用大紅大綠的顏色的? - 知乎用戶的回答


也有一定程度上的材料原因,因為中國傳統建築木構的特點決定其油漆彩畫工藝的實施。題主問的柱子在做油漆之前是需要進行「地仗」處理的,如果大家有興趣再詳細展開聊-_-
說說紅色吧,當然不只有紅色,一般廊子會採用梅花柱,這時候就會採用綠色了.....。
分兩點來講
1基本北方傳統建築多用紅柱,有受到北方官式建築的影響,大家都知道故宮主要建築的黃琉璃瓦,對吧,是不是金燦燦的,是帝王的象徵。傳統建築中幾個主要顏色都是有特殊意義的。so……紅色的使用是有含義在其中的。另外一點,建築使用強烈的對比色來達到視覺強調,突出威嚴的氣勢!
2呢就是我剛才提到的材料了,由於古建築地仗會加入豬血(沒錯,新鮮的)等傳統材料進行防腐處理,最後加上外層的鐵紅或二朱紅啥的。太專業了……忘記哪一年閱兵的時候,天安門城樓柱子翻修……弄崩潰了多少人,傳統技藝傳承不易,關愛古建人-_-


上面有人連大漆是什麼都不知道,就在那瞎說。
古代大漆要調紅色的,最常見的是熟漆加硃砂,這個成本極高,那怕現代都極高。所以有事沒事,不會用朱漆去做柱子。
而且即使用朱漆做柱子也不是一塗就了事,生漆打底,貼夏布,做膩子,反覆找平,再上朱漆,反覆,再找平。
所以,一般古代工藝里,做紅色柱子,一般是用豬血……
一個號稱畫了漆畫都不知道大漆過敏的……除非是0.1%的天賦秉異人,要麼就是畫了腰果漆。
連一些正常的術語和基本工藝都不知道。甚至做提庄是要擦的都不知道……
有那麼豐富的實踐經驗,就別關閉評論。
感興趣可以看看我在貼吧發的做竹竿的帖子。

一個略知大漆皮毛,玩了兩年多大漆的DIY愛好者用的大漆,大部分生漆還不包括在內。其中包括:兩管不同的提庄漆,黑推光*2,透明推*1,紅推*1,黃*1,靛藍*1。大漆真的不是只是抹抹塗塗。


推薦閱讀:

這個塔是元朝建造的?或是為了吸引遊客的騙局?
請問這種古代建築屋頂上的蝸牛(蜈蚣?)是用來幹什麼用的?
為什麼大明宮麟德殿遺址上現代復原的欄杆上端會缺失一段?
趙宋都城為什麼都是設計成宮城在南,皇城老百姓都在北面?陵墓南高北低?具體是什麼原因呢?
作為一名建築學學生,去山西玩,應該到哪些地方?有哪些古建築是必看的,在玩的時候應該注意哪些地方?

TAG:歷史 | 建築 | 建築史 | 藝術史論 | 古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