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部分去台灣旅遊的大陸遊客會認為台北僅達到大陸二線城市的水平?


—————12月1日更新—————

評論區有些人認為我是在亂黑台北,不開心。

也有些人沒認真看完,便從這篇回答中找到了優越感,覺得台北真垃圾,不如大陸小縣城。

這些都不是我想說的。

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知乎上的人總是非黑即白,美國不是人類燈塔就是種族迫害,日本不是亞洲第一就是快滅亡了,歐洲不是文明中心就是綠教荼毒。

台北人比二線城市居民窮嗎?怎麼可能。人均gdp擺在那,就算把新北桃園加進來也不會輸給二線。這也不是我回答的重點。

那麼台北的問題在哪?政治風氣導致「基礎建設」成了政黨忽悠選民的籌碼——搞一堆亂七八糟沒有用的玩意,不解決真正的問題(比如供電),也沒有嚴謹的審核以及成本收益分析。因此新出台的「前瞻計劃」也備受爭議。而且,如我答案里所說的,台北的市容問題是非常嚴重的。這也是目前台北市政府和台北市居民沒有辦法,甚至沒有打算去解決的。

如果你和我一樣,也愛自己的家鄉,請正視它存在的問題。只有發聲,才有可能讓它變得更好。

—————以下原答案—————

利益相關:台北人,上海長大,目前居住東京。二線城市去過南京,杭州,寧波和成都。其中杭州有住過一陣子,應該算有發言權。

台北的核心問題不是亂或舊這類表面的東西。而是政府無力解決現狀,民眾又缺乏對這些問題的重視

你去看看台北。

我的老天,不論我從上海還是東京回去,都像跑進鄉鎮一樣。鐵皮屋,生鏽電線,褪色招牌,以及外牆都是污漬和破損的老建築充斥著大街小巷。路面鋪的凹凸不平,在市中心開車像越野似的。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座城市大部分的建築和規劃是在「台灣錢淹腳目」,「亞洲四小龍」的時代完成的。現在已經2017年了,台灣有錢發達的時代早已過去,城市老化的問題卻得不到重視和改善。政治亂象導致兩黨互相阻礙對方執政效率,政府也就沒了大刀闊斧解決問題的能力。政府不行,人民呢?

很遺憾,在台灣人的價值觀里,安全指數,城市美感和公眾利益並不是優先考慮的要素。大多數人眼界非常窄,做事依然只顧眼前利益,縮小開銷,省錢省事。50年魯肉飯老店會沒錢換掉他們搖搖欲墜,字都快看不見的招牌??地方政府會沒錢治理煞風光的景區鐵皮屋??住著一幫有錢人的中正區老宅沒預算重新刷一下油漆剝落的外牆???至於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擴建陽台,亂貼廣告,安裝各種鐵窗鐵門,用設計醜陋但是顏色突出的招牌攬客,巷弄里汽車機車亂停。沒錯,省時省錢又省力,但就是會讓台北看起來又亂又差。

你要說上個世紀帶動台灣經濟的那批人沒有我上面說的那些概念,我覺得情有可原。他們的兒孫呢??台北好賴GDP per capita也是亞洲靠前,你有飯吃,有地方住,有社保醫保,稍微考慮一下市容很過分嗎?

「阿哩嘛好叻,現在醬子不好喔??翻新還要花錢花時間,好麻煩~~」

大陸的二線城市由於起步較晚,基建水平比台灣先進也是理所當然。況且這些地方尚在發展中,不像台北已經基本停滯到了老化威脅市容的地步,所以這樣的比較有失公允。然而,看看和台北同時起步的城市…東京我們就不去比了。就連同是亞洲四小龍的新加坡和香港,也早就遠遠把整個台灣甩在後面,只剩下首爾比台北好上那麼一丟丟。箇中原因,不言自明。

或許我背景特殊,去的地方多,見的也就多。我是台北人,對這裡是有感情的。但是正因為有感情,我才覺得有必要把事實說出來。台灣在服務水平,社會福利和文創之類的軟文化上尚且保有一些優勢,但是住慣了東京上海,台北這市容真的讓我無地自容。繼續這樣下去,這座城市只會越來越破,越來越亂,越來越舊。


你好,我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
家住台北,目前在高雄讀大學

去過大陸很多次,甚至在大陸有過兩次寄宿家庭的我, 也對週遭同學, 教授 時常批評大陸的言論感到嗤之以鼻,甚至有時對台灣人自以為是的優越感又或該說是無知,感到羞恥和丟臉

然而,我想說的是, 雖然台灣真的有很多反大陸的言論, 媒體總是報導大陸的不好, 但是, 依然有人是知道大陸的進步和發展的, 並非所有人都排斥,歧視大陸,雖然這類的人只是少數……

台北說實話,除了捷運不斷通車外, 這二十年來是沒有什麼進步和變化的, 至於, 台灣的第二大城,高雄, 我個人認為連二線城市的資格也沒有, 但高雄人就是有這麼多人自以為(無知

台灣南部甚至有很多攻擊北部人的言論, 像我這樣的北部學生就常常被說什麼有錢該死之類的, 但我們其實不有錢,就只是居住在台北而已, 不過這終究只是酸葡萄心裡...所以我們也只能忍忍

話說回來,台灣現況是媒體亂像,意識形態操弄,人民對立, 國民黨的懦弱, 民進黨的卑劣
今年地方選舉剛結束, 基本上是民進黨大勝, 但難以置信的是,這些選上的政客居然只是不斷的抹黑他的對手,並且把過去的建設都拆光, 一點建設都沒有

現在臺北市來了個醫生, 也是不斷批評,抹黑,破壞, 打著省錢的名號, 其實是不斷的花大錢拆那些也是花大錢蓋出來的東西, 更神經的是還很多人支持他……

台灣已經快完蛋了, 而且即便在快完蛋的狀況下, 卻依然對自己保有難以置信,莫名其妙的自信

在談一個,台灣目前是大學泛濫的狀況,七分就能上大學, 十個學生有七到八個有碩士學位, 學歷不值錢的現況下, 大學畢業基本起薪是22k新台幣, 不過有些人認為22k其實有點高了
如果有來過台灣交換的, 應該會注意到台灣的大學生都只是吃喝玩樂,真正讀書的少之又少, 就是因為如此無知, 2014才有這麼多學生上街頭抗議政府跟大陸簽訂服貿

台灣已經跟大陸不能比了, 在去過大陸這麼多次後, 我已經對我的家鄉心灰意冷了……
是多麼希望他能更好一點, 曾經一個跟我一樣去過大陸,在大陸待過的朋友問我, 是不是也有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

我很希望兩岸的交流能夠再多一點, 特別是台灣這裡的人的心胸要更開闊點, 不要再覺得自己了不起了, 我們已經起不了了……

----------------------------------------5/24更新

好像很多人覺得我對台灣感到悲觀

在這裡澄清一下, 其實沒有悲觀啦~
我只是把比較有問題的地方寫了出來,台灣還是有很多優點的, 譬如說人都蠻熱情友善的

再怎麼說,這裡是我的家鄉,甚至是我的舒適圈, 無論如何都要保持希望, 不要放棄

上面會打的有些糟糕是因為,這是家鄉嘛
總希望他能夠變得更好

以上!


聽過一個來自台北某某大學的小領導來大陸講座,目的是來賣她的早教書。
不知為啥談到了台灣年輕人在畢業後不馬上去工作,而是花一段時間去出國一邊旅遊一邊打工,她是自豪驕傲的語氣說這件事,好像說你們大陸人沒這個習慣吧,好土了。
雖然我認為也許是你們台灣不好找工作,而且學業有成不去做點事情,而是去玩一年,沒啥可炫耀的!但這也就算了!
更震驚的是,她說一個朋友的女兒,什麼本科畢業後沒上班,先去西班牙打工旅遊,認識了老外談戀愛,在那結婚生子,這是多麼幸運榮耀的事!我驚呆了!一個高級知識分子能說出這種話,我感覺台灣要完....


題主你好 我是在台灣念了四年大學的陸生,今年即將畢業回到內地。在此我想解開一些兩岸的誤解。
1、論市政建設,台北真的遠不及內地二線城市,這是客觀事實。但是我剛來台灣的時候,很多台灣同學得意地問我上海也有捷運(地鐵軌道交通)嗎?上海也有高樓嗎?上海的地鐵里程數相當於7個台北捷運的總和。我一下不知道我要怎麼回答既能維護自己家鄉又能不傷同學和氣。
2、樓上有人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如果是日本或歐美人的話一定很認同。因為台灣對大陸的敵意超出你們想像。我在四年聽到歧視刺耳的詞語無數次,這裡不想列舉了。
3、台灣媒體滾動播放大陸負面新聞,台灣人眼裡大陸人就是不文明隨地大小便的形象,這一印象因為媒體深刻在他們心裡。
4、因為互聯網牆的存在,兩岸互相不了解。如果你看看牆外油管下任何中文視頻下面都有台灣人和留學生在對罵。然而早期由於五毛的關係,讓台灣網友對大陸網友印象也極差。
5、台灣同學22k相當於4200人民幣,這個薪水在北上廣不算高,其次這個薪水漲幅非常低,幾乎是停滯的,除非跳槽。然後由於台灣企業大都血汗,而政府也沒有相關保護勞工的條款,所以勞工一般都有高工時領不到加班費被剝削勞動力的情況。

最後我想說我不是黑台灣,因為讚美台灣的文字哪裡都有,但是台灣畢竟不是伊甸園,他們也有他們的無奈。只是你們沒辦法看到台灣的負面新聞罷了。

感謝閱讀


台北,包括整個台灣,缺高樓大廈,沒錯;「高樓大廈不代表先進」,也沒錯,但是這兩件事結合起來,並不能推出「台北很先進」。
實際上,出過國的中國人多了去了,歐美除開大城市的downtown,別說高樓大廈,連二層樓都不好找,但是有人說歐美的鄉村不如大陸二三線城市了嗎?sorry,我是沒聽過。為何?因為歐美的鄉村,雖然沒有高樓,但是建築的美觀度、綠化、建築與自然的融合等等,明顯優於中國太多,即便不懂什麼審美理論,也憑直覺感嘆「外國就是漂亮」。
但是台灣呢?土地私有化之後,建築缺乏統一規劃,然後台灣人對城市建設的審美觀大致也就和大陸差不多,蓋出來的房子要不俗(新開大型樓盤,透著一股暴發戶味道),要不就是破敗(各種自建的鐵皮屋,灰突突髒兮兮),然後俗氣的樓盤和破敗的鐵皮屋混在一起,觀感非常糟糕。
陸客過去了,落地第一印象自然是看外觀,感嘆台北不如二三線城市,合理。同樣是這些陸客,在歐美落地,感嘆歐美就是漂亮,也合理,人家歐美的建設就是漂亮。實際上,這些陸客一點都不傻,根本不是用高樓大廈在衡量城市,發達不發達心裡都有一桿秤呢。
台灣可以說是發達國家/地區裡面城市建設的美觀度最爛的之一,我一直為台北趕到惋惜。台北擁有世界級的城市風水,四面環山兩條大河,然而建設成現在這個樣子,暴殄天物。


作為資深但是低調的「被五毛」。每次我要給中國講好話的時候,總有人什麼也不說,甩給我一句話:

若批評不自由,則讚美無意義。

現在,我把這句話送給題主。


台灣人總是喜歡說發達地區不代表高樓大廈多,歐洲和北美也沒什麼高樓。然而歐美的建築和台灣的建築是一個級別的么,歐美都是極為漂亮的洋房,而台灣城市大多是象大陸80-90年代初的火柴盒老建築,簡直就像老款捷達與老款凱迪拉克說「你看,我們都是老車噢~」其實破除台灣人那煩人的優越感很簡單,直接讓他們登陸百度全景地圖自行查看大陸的城市,看看究竟是哪邊的城市看起來更先進。當然,台灣人的素質確實好,人也熱情有禮貌。就是自我感覺過於良好有時會讓人不快


大陸的四個一線城市北上廣深,北上兩千多萬人,廣深一千多萬人。城市的規模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城市的高度。
台灣全島才兩千多萬人,而組織形式還不是新加坡那種城國。畢竟像新加坡、香港那種單獨的高端城市非奇遇不可得。
其實台北這個小城,作為台灣這個兩千多萬人的小島的「首都」已經足夠。大了帶不動。


我就奇了怪了,說到台灣的時候,就說城市不能按照房子評價,即便房子比較破基建比較少,但有錢啊。

如果放到大陸,大陸人肯定要問:那麼有錢房子沒有基建那麼差,錢都在誰手上?

果然積極心態好啊。


中國二線城市,無非天津,瀋陽,大連,西安,青島,南京,蘇州,杭州,武漢,長沙,福州,廈門,成都,重慶。

這十四個城市其實都不差。


有幾個答案過於低估大陸旅客的判斷力了。據我了解,去美日旅行的遊客回來都感慨美日好,覺得中國和美日還有很大差距,但同樣是旅遊,去了台灣和韓國的遊客就會覺得台灣韓國很一般,也就是大陸差不多的水平或者好一點。至少說明了:即使是短途旅行,遊客還是能分辨得出好與不好的,不然為什麼那麼多遊客讚美日貶台韓,因為美日確實就是比台韓好,遊客們從來不會說東京大阪紐約芝加哥是中國二線城市水平,但遊客們確實覺得台北是二線城市水平。


問題:為什麼很多人覺得台北也就是個二線城市水平的感覺?
上面的諸位回答:比較高樓大廈的方式low爆了,比較地鐵基建的方式low爆了,我大台北雖然硬體一般般,但是人素質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諸位,你們真的明白這個問題的意思嘛?
擁有二三線基建水平+人人都幸福安康≠一線城市,因為後者無法客觀衡量。
用主觀的方式衡量客觀評價,就是耍流氓,就好比你和鄰居的百萬富翁說:你雖然有錢,但是沒我快樂,所以我比你幸福。
擁有四五線基建水平+人人都雷鋒一樣樂於助人外帶幸福的一逼,是不是也能算一線?
我老家有個村子,貌似叫郭亮村,村子大山深處,與外界很久都不通路,十來個人活生生鑿山挖了一條路出來,和外界才有了來往,但是村裡面的人依舊不太願意出去,各種90歲百歲老人,時代相熟,窮歸窮,但是幸福安康的不行,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那種無欲無求的世外桃源,我看比台北的人民素質只高不低,是不是給郭亮村弄點5線城市的基建,也能算一線城市了?
不是,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台北是二線城市這句話等同於台北不如一線城市(總不至於是三線城市吧)
看看這個問題:廣州和深圳是怎麼躋身「北上廣深」之列的? - 經濟
四大一線城市,各佔據大陸的一極:政治、經濟、貿易、科技。如果台北能在這四個領域中的某一個,屹立在中國的首位,我就承認是他是一線城市,如果不行,那還不就是二線城市?
我分析樓上諸位把「二線城市」當貶義詞了?除了北上廣深都是二線好不好。


因為工作原因,我和同事會經常有去台灣出差的機會,待的時間比一般遊客待的久得多。我覺得造成大陸遊客認為台北不如有些二線城市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最大原因是,台灣基建成熟早,但近些年發展遲緩,觀感陳舊。

前幾十年,台灣發展快,基建在那時候就達到相對比較成熟的地步,但時間就彷彿停止在九十年代一樣。

去台灣大街上逛一圈,你會覺得有種美人遲暮的氣息,有種原來的好學生突然停滯不前的感覺。

我和同事相約去基隆玩,到站後發現這基隆站比老家小縣城還破,城建也是讓我們彷彿置身殖民時代。

而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十年,二三線城市的基建真是一天一個樣。台北甭跟上海北京比,也甭跟南京杭州成都蘇州這些排名靠前的二線城市比了,恐怕連排名靠後的一些二線城市的基建也比台北新而好。

另一個造成台灣城市觀感陳舊的原因是,汽車老舊,機車遍地。

台灣人在很多理念很接近日本,包括用車理念,與日本曾殖民台灣有關。我所在的新竹遍地老卡羅拉,老雅閣,一水的十年以上日系小車,極難見到一輛寶馬賓士。去台北終於能看到豪華品牌車了,但跟大陸比起來也是難以望其項背。

你想,城市基建陳舊,街上全是老舊車,摩托車滿世界穿梭,這種觀感,怎麼可能比得上今時今日的大陸二線城市?


客觀的說,台灣城市基礎設施的水平,在某些環節連大陸的二線城市都不如。

舉一個例子呀,台灣高雄市有條「愛河」,而河邊的綠化基本上停留在天津20年前的水平。你沒看錯,真的是二十年前!十多年以前,天津的海河邊就把灌木式的綠化改為更昂貴的草坪。現在的天津呢,有很多綠化的樹木是亞熱帶的,所以冬天會被挖出來放到溫室,或者用玻璃罩子給罩起來。不過客觀的說,城市以外的環保水平,台灣要比大陸好得多。當然,我們的政府狠抓環保的決心,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吧。

再舉一個例子,台北和高雄的確與天津一樣的乾淨,但垃圾箱的數量比天津要少得多。我有一次想扔東西,不得不走過好幾條街才找到垃圾箱(在這種氛圍下,真的不好意思亂扔)。可想而知,台灣清潔工的數量也要比大陸少得多。台北的紅綠燈還有很多小時候記憶中的「三色燈」,而不是嶄新的LED的「箭頭」和「讀秒」。不知道是否跟島嶼的氣候有關(肯定不是主要原因),總之台灣的基礎設施和建築都有一種陳舊的感覺。由此可見,台灣城市運營的資金,要比大陸少得太多了!我只闡述事實,並沒有黑誰的意思。「垃圾箱的問題」往好處說是,台灣人的「素質」更高一些(更守規矩)。問題是,更守規矩的人,往往創造力會差一些。不理解這一點的話,請參見歐美人與日本人的區別。

還有就是台灣大街上的豪車要比我們這少很多。雖然也能見到大量的寶馬、賓士,但基本上都是N多年的老爺車了。當然,這或許也見證了當年台灣的輝煌。我並不覺得這是因為大陸人就一定比台灣人更富有,而更可能是以下兩種原因:第一,台灣人對收入增長的預期要比大陸低得多(人在購買奢侈品時,比富有更重要的因素很可能是對收入增長的預期)。第二,台灣已經度過了經濟快速增長時期的浮躁階段,而車只不過是代步工具而已。別誤會,浮躁也並非是一定是貶義詞,他往往與活力和希望伴生。

我只是闡述事實,而真的沒有貶低台灣的意思。上次旅遊在台灣只待了一周,有機會真的還想再去台灣看看。不是為了別的,只是想知道:當大陸土地財政難以為續以後,基礎設施等環節會變成什麼樣子?即使跟歐美比,我們大城市的基礎設施水平也可以用奢侈來形容。只不過還有一個區別,我們城市運營資金的主要來源是土地出讓金,人家則是房產稅。

解釋一下,作為80後的一代人,小時候看了很多港台的影視作品。在我幼小的心裡,一直以為台灣就是「天堂」。親身的去了一趟台灣以後,才真的發現:台灣真的與大陸太像了!蔣介石時代,台灣也有很多他的塑像,與我們這裡的毛時代幾乎沒有區別;蔣經國時代,台灣也有「十大建設」等由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升級,這與我們這裡的鄧時代幾乎沒有區別。即使是現在,壓低匯率刺激出口、投放大量的貨幣使資產價格出現泡沫等經濟手段,兩岸幾乎也別無二致。

不過說真的,我還真發現一個大陸明顯優於台灣的地方。解釋起來有點複雜,我就直接說結論吧:大陸人要比台灣人在思想文化上西化的更加徹底。對,你沒聽錯!換一種說法就是,台灣比大陸更接近於我們的傳統文化。就目前的說中國來說,把發源於英國的自由主義,發源於美國的實用主義,發源於日本的國家資本主義,近乎完美的融合於一身。即使這樣,兩岸在思想文化上的共性也是非常大的。比如說,在知乎上經常看到有人諷刺台灣人聽不得大陸好,反觀我們是否也是一樣的呢?就像題主說的,「愛貶低他人,又受不了他人的貶低」,這或許是兩岸人民的共性。說真的,別嘲笑台灣人啦。當我從台灣旅遊歸來以後,反而降低了對我們未來經濟發展的預期水平。一個三十歲的人嘲笑五十歲的人身體素質不好,是否有些顯得諷刺呢?畢竟,我們也會有老的一天。

我的結論是: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大陸經濟將會全面的趕超台灣(請注意,我說的是人均。不一定是統計出來的GDP,而是生活中的真實感受)。只不過此後,我們或許仍舊無法擺脫長時間陷入增長停滯的階段。希望我們在經濟增長停滯以前,能夠儘可能的達到更高的富裕水平。說真的,過去十年我們的經濟環境幾乎可以用完美來形容。只不過呢,這很可能並非是一種可以永遠維持的常態。

--------------------------------分割線-----------------------------

可能很多人沒有讀懂我的意思,我要說明的問題其實有兩點:第一,台灣城市運營資金依賴於稅收,而我們很大部分依賴於土地財政。當後來者埋單的模式難以為續時,我們必定會或多或少的遇到與目前台灣相似的問題。第二,兩岸的差異越來越不明顯,這其實並非是我願意看到的事情。台灣在十年的尺度上陷入經濟增長停滯的事實,不但不能成為我們幸災樂禍的理由。相反,我們應該增加憂患意識,並考慮大陸經濟陷入增長停滯的風險與應對之策。別誤會,宏觀層面的經濟調控有政府去操心,但我們也要考慮個人的資產配置問題。很多年前,當我聽著鄭智化的那首《蝸牛的家》時,並沒有想到應該買房。但我希望在看到台灣經濟增長停滯的時候,能夠想到一些應對之策。

-----------------------------------分割線------------------------------------

我很開心能夠在這裡和大家進行毫無目的的閑聊,並且我在與大家的交流中增長了不少的知識。感謝台灣朋友向我解釋垃圾分類回收的問題,也感謝大陸朋友對我所有的質疑與肯定。最後呢,我還想再跟大家談談傳統文化的問題,並且跟大家講述一件我在台灣經歷的小事兒。

對於台灣比大陸保留了更多的傳統文化,這個事實判斷我與大家並沒有分歧。但對於價值判斷而言,我或許更喜歡大陸這種實用主義的風格。請別誤會,我並沒有任何對中國傳統文化貶低的意思。我只是覺得,我們不應該把傳統文化視為衡量對錯的尺子。很多人都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蘊含著我們一輩子都不可能完全理解的寶藏。我們應對傳統文化的方式應該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問題在於,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東西,邏輯上就不應該作為衡量對錯的尺子。其實,我很崇尚如今中國的實用主義,他可以理解為衡量精華與糟粕的尺子。重要的並非是「出處」(是否傳統),而是有用的東西就不用去問出處。就像諾貝爾獎頒發給屠呦呦時,並沒有介意他的靈感來自於中醫典籍一樣。

從文化多樣性的角度來講,我絕對反對將中國傳統文化丟進垃圾箱。真的,我絕對的反對!我所不贊成的是,不應該將傳統文化視為唯一的正確答案。當然,如果誰把西方文化視為正確答案,那麼我肯定也不贊成。我希望看到的局面是:每個中國人都有權利去選擇自己的文化與信仰,並且能夠與他人的差異性和睦相處。我覺得多樣性之所以重要的原因,體現為人類並不可能掌握什麼絕對真理。所以在沒有正確答案的情況下,我們必須學會尊重他人的不同、並且每個人都只為自己的觀念承擔責任。

就像現在的中西醫之爭一樣。爭論是可以的,但不應該分出勝負,更不應該禁止和弘揚什麼。我們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就醫方式,並且我們每個人都為自己選擇的結果承擔代價。只要某種文化不存在對他人的強迫性要求,那麼任何文化都是值得尊重的!請注意,任何人都沒有權利要求他人為自己的信仰承擔代價!

舉一個現實中的例子吧。我結婚以後發現,兩個家庭在文化和信仰上存在很多很多的不同。為了協調這種不同,我和老婆達成了一種默契:信仰不得利原則。比如說,我們都可以信仰中國的傳統文化(請別介意,我把傳統文化庸俗化了,只是為了舉例子)。但老公只能信仰「嫁漢嫁漢穿衣吃飯」的部分,而老婆只能信仰「舉案齊眉」的部分。反之,那就打起來了,對吧?有意思的是,在信仰不得利原則下,所有人的信仰都消失了。因為沒有人甘心永遠為「傳統文化」的規則承擔成本,而無法獲得任何利潤。從此以後,我們生活中的沒有任何被強加的、所謂的應該作為標準而所有的生活中的規則和標準,都是兩個人自由意志談判後達成的共識。雖然談判的過程挺艱難的,但在契約精神和邏輯自洽的情況下,我們幾乎不會為同一問題吵架兩次。更有意思的是,我們的很多規則居然與傳統文化是重合的。比如說,我承擔家庭所有的經濟開支(呵呵,我的老婆當然不用舉案齊眉)。說真的,這在如今的中國反而相對罕見。關鍵問題並不在於是否傳統,而是除非我們兩個人同時認可,否則任何應該都是無效的。更重要的是,我們的規則只適合與我們,並不是什麼普世真理。

只要堅持信仰不得利原則,那麼任何信仰都是值得尊重的!只要我們都不以傳統文化,作為要求他人的根據時。那麼任何信仰與文化,都是有利而無害的。真的,我敬佩任何實踐自己信仰的人,而無論這種信仰在我看來有多麼的荒謬(因為我能夠意識到自己的無知)。但我徹底的鄙視任何以某種文化和信仰為依據,來理直氣壯要求他人如何如何的行為。如果在不能獲取利益的情況下仍舊能夠堅持自己的信仰主張,那麼我可以認為這是一種真實的信仰。但在能夠通過信仰為自己獲取利益的情況下,我只能認為這其實是一種思想強盜。

說到這裡,我就必須先向大家承認一個錯誤:我的確不應該在文中用「傳統文化」這個詞,而應該更準確的說:大陸人在行為上(請注意,是行為上,而不是言論上)更能夠體現出尊重他人差異化的個人主義風格。雖然這種差異很可能是非常輕微的,甚至可還能是因為我對台灣人了解的不夠全面。接下來,我就講述一個在台灣經歷過的小事兒吧。請別誤會,我沒有指責任何人的意思,只是闡述兩地之間的不同而已。

在長時間乘車到達目的地以後,我下車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趕緊抽上一根煙。這跟我在大陸時的做法完全一樣,而並沒有覺得有何不妥。吃晚飯的時候,導遊跟我說道(只是聊天呀,我沒有感覺到什麼惡意):「剛才司機還「念」你呢」。我沒有理解是什麼意思,所以導遊緊跟著解釋道:「(「念」是指)我們這裡長輩覺得晚輩哪裡做得不好,就會嘮叨一下。」接下來,我明白司機「念」我什麼啦。我們團里有一兩位五六十歲的中老年人。他們購物後的行李又比較多,但絕對沒有到他們自己拿不了的地步。何況,和他們同行的還有年輕的親人。由於當時我抽煙躲到一邊去了,並沒有注意當時發生的狀況。我猜想那位中老年人應該是下車比較早,在找自己行李的時候,也把不是自己行李拿出來放到了一遍。所以呢,司機就很不理解,為什麼我們這些年輕人沒有主動幫忙呢?

說真的呀,我當時真的有些慚愧,不過回家以後我似乎反思出一些深層次的問題。我也詢問過在大陸能夠與台灣人有接觸的朋友,他們的觀點是:台灣人的確非常熱情,經常會主動的幫助他人(對方本可以自己解決的事情)。但仔細想想大陸這邊的風格,似乎主動幫助他人去做對方可以自己解決的事情可能還會有一種不太禮貌的味道。甚至說的極端一些,被對方懷疑我們的動機也是很正常的事情。這還真不是開玩笑,如果你在車站遇到主動幫你推行李的人,你會怎麼想?但對於台灣人,這的確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請別誤會,我高度讚賞台灣人的熱情與人情味!甚至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也能夠隨著經濟的富足而變得和台灣人一樣充滿人情味。事實上,現在我就能遇到很多,在我小時候不太容易發生的助人行為。我相信(雖然是猜測),司機在「念」我們這些年輕人的時候,肯定主動的幫中老年人拿行李。問題在於,己所欲之,就真的能夠成為要求他人的理由嗎?請大家真的別誤會,我真的不是在為這點小事兒矯情。我只是隱約的感覺到,台灣人在現實中比大陸人更習慣於用道德來要求他人。雖然說大陸這一點在「網路上」和「親人之間」也很常見,但除此之外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還真的是很少表現出這種傾向。

不知道大家是否明白我的意思?我很喜歡台灣人的熱情,但不喜歡台灣人理直氣壯的要求他人也必須同樣熱情。我隱約覺得台灣人或許表現出更多,集體主義的那種用正確答案要求他人的傾向。對於崇尚自由的我來說,我堅信任何自由人都有權利去做不傷害善意第三方的任何事情。美德顯然值得讚美,但沒有美德也不應該被指責。我甚至覺得,生活在大陸或許能夠有更多的自由。舉一個極端的例子,穆斯林的婦女在上街時都要頭戴黑紗。問題是,這並非是專制政府所強迫的,而是一種更為可怕的、沒有人敢違背的環境壓力。區別在於,台灣體現的是文明與熱情,而穆斯林體現的是愚昧與禁錮(很抱歉,沒有貶低穆斯林的意思。我尊重他們的信仰,只是舉一個大多數人認知中的觀點)。問題在於,如果有一天台灣人對於某個問題出現一種集體性的誤區時,是否真在這種集體主義氛圍下沒有人敢於與眾不同呢?集體主義很美好,只不過糾錯能力太差了而已。最為典型的民族應該是日本。在我看來,日本是一個不能犯錯的國家,否則就不太容易爬出泥潭。當然,日本作對的時候,創造奇蹟也是很典型的結果。我問過一位在日本工作過的朋友,中日兩國在文化上最大的區別是什麼?我的朋友回答:兩國的文化很像,都是不太容易承認錯誤的民族。不同之處在於,中國人懂得「權經之辯」(雖然男女授受不親,但嫂子掉到井裡卻應該去救)。或者說,中國人對所有規則都留出彈性。壞的地方在於,中國人不如日本人嚴謹認真,但好的地方在於中國人懂得變通,而不會一條路跑到黑。比如說,鄧小平不能否定社會主義的道路,但卻可以對其進行重新的定義。比如說,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資本主義也有計劃。發現沒有,其實我們的經濟模式還是出現了變化。日本人呢,則會很可愛的認死理。(我猜想啊,如果當年日本不是跟著美國,而是跟著蘇聯混,那麼現在的日本可能跟朝鮮不會有任何區別。)西方文明則與我們完全不同,如果他們找到了前人的錯誤,那麼感到的不是恥辱而是興奮。事實上,每一次找到錯誤,就等於進步了一塊。

我在前文中說,守規矩的人往往創造力差,其實核心邏輯是:創造力=敢於藐視規則的能力。雖然說藐視規則往往都不會有什麼好結果,但在極小的概率下卻能通過「試錯」的方式實現某種意料之外的創新。我覺得日本和台灣都經歷過經濟飛速增長和長時間的增長停滯,或許就跟集體主義使個體差異性喪失存在某種關係。道理很簡單:在具有後發優勢時,正確答案具有一定程度的顯而易見性,所以萬眾一心將會實現更高的效率。問題是,當後發優勢喪失以後,就等於喪失了可以借鑒的發展軌跡。那麼大家按照同一標準去生活,無疑會喪失「試錯」的機會。

很抱歉,說了這麼多也不能保證我的感覺具有代表性。因為我在台灣的時間只有區區7天而已,我的經歷很可能也只不過是一種特例。不過考慮到其他信息,我覺得我的猜測是合理的:台灣人、日本人和大陸人在排斥「個人主義」的文化傾向上是高度一致的,只不過大陸對「個人主義」或許多少會更寬容一點。當然,只是一點點而已。

------------------------------分割線-------------------------

再談談」守規矩「與」創造力「的問題吧。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還是先解釋兩個與此無關的問題吧。當然,如果大家覺得太過抽象,那麼也可以直接跳過去。

第一,如果說自然科學的結論只能證偽而不能證實,那麼社會(科)學的結論就是只可共鳴而不必證偽。道理很簡單:任何社會學的結論都是具有局限性的。或者說,正確性必須依賴於特定角度的前提條件。我之所以說」不必證偽「,恰恰是因為任何社會學觀點在絕對的意義上都是錯的。如果我們堅持證偽標準,那麼社會學理論很可能就會蕩然無存。(比如,火雞的故事,並不能證明經驗主義就是錯的。或者說,經驗主義並沒有因為火雞的故事而終結。)為了形象說明這一點,大家不妨思考一下這個問題:為什麼網路上的爭論都局限於社會學問題,而不會對自然科學的問題進行爭論了?我覺得答案是:社會學根本就不存在清晰的,判斷對錯的標準。

如果大家能夠理解我上述的道理,那麼就應該明白:如果我的觀點能夠引起你的某種共鳴,那麼我很樂意於看到這樣的局面。反之,你也沒有必要用簡單的一句話來否定我的觀點(因為我的觀點肯定是錯的,根本就不需要多此一舉的否定。)。請別誤會,我並非認為交流的過程就應該只局限於」共鳴+讚賞「,或者是」不懈的沉默「。如果你想質疑我的觀點,那麼請必須先說明認同我什麼?否則(我的觀點沒有讓你認同的地方),這隻能說明咱們不在同一個角度上,所以討論根本就沒有意義。其實,還有一個我認為更有意義的交流目的,那就是幫我找到本人觀點的適用邊界。舉一個例子呀, 」自由競爭「和」政府干預「,什麼才是對經濟增長更好的辦法呢?很久以前,我覺得」自由放任主義「就是具有普世性的正確答案。但隨著思考問題的深入,我才意識到這個觀點並不妥。至少,在經濟體具有後發優勢的情況下,政府干預的確能夠有助於經濟快速增長。明白我的意思嗎?一個社會學觀點的對錯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找到他的適用邊界。

第二,分歧有可能來自於定義上的歧義。比如說,在本文中,我們談到了」傳統文化「的問題。事實上,我們每個人眼中對於傳統文化的定義都是不同的。甚至,我們對於」傳統文化「的價值判斷也是不同的。很抱歉,我並沒有給我要表述的問題,去界定一個意義嚴謹的定義。問題是,我的文章已經夠長了。如果無限度的追求嚴謹,那麼文章的長度恐怕將要超出我的想像。當我們用文字來闡述思想時,歧義從本質上是難以避免的。當然,在我們存在分歧的並需要討論時候,我們就需要精確自己的定義了。

好了,接下來可以談談這個問題的本身了。

如果我要說」創造力「並非一定指向好的方向,那麼你會如何看待呢?事實上,(對於個體而言)出現負面結果的創新,要比出現正面結果的創新多得多!比如說,一位極具創造力的創業者,最終賠光了風險投資基金的N億資金。很遺憾,無論是上帝(生物進化)還是人類,都不能提前知曉什麼樣的創新能夠帶來正面的效果。(在我印象中2000年的時候,香港有家創業公司的業務模式與我們今天的京東幾乎別無二致。)如果你非要說可以,那麼我只能說:在我的定義中,這並非是創新,而是完善和優化。畢竟,提前就知道正確答案的事情,我們怎麼能夠把其定義為創新呢?

我們習慣於將創新做出正面的價值判斷,其實本質上是因為創新具有負道德風險。也就是說,創新的風險是個體自擔的,而創新的收益卻是可以通過市場使整個社會受益的。比如說,如果共享單車的模式失敗了,那麼我們不用承擔任何代價。反之,全社會都能享受這種共享經濟模式的便利。

如果說」守規矩的人創造力差「讓你聽著不順耳,那麼我可以換一種說法:創新的能力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基因在自我複製中出錯(基因突變)的能力。如果我要是說:守規矩的人更不容易犯錯(試錯),那麼你聽起來是不是就舒服很多了?基因突變的個體在大概率上會最終死去,但生物的進化卻完全依賴於極罕見的、具有適應性優勢的基因突變能夠通過遺傳的方式向整個種群擴散。

我在寫文章時,不太喜歡引種數據,這或許是因為我經驗主義的風格。畢竟,觀點本身還可以用是否產生共鳴來篩選。但數據的真實性我們就無法客觀的判斷了。請別誤會,我所謂的真實性並非就是指弄虛作假,而是統計者本身就可能具有的傾向性。至少在我看來,人類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更多的依賴於大量的、事與願違的」試錯「,而並非是」定向研發「。這個話題我不過多解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以前的文章。或者,直接去看一看塔勒布的《反脆弱理論》。

有位朋友指出,日本人在60-80年代獲得了很多諾貝爾獎。這或許恰恰說明了我要表達的意思:日本人在某種確定的範式下,具有驚人的完善與優化能力。遺憾的是,日本人的確欠缺改變」範式「的能力。在我看來,日本出現「失落的二十年」的一個原因就是:錯過了從精細化(磨合)製造,到模塊化生產的範式轉變。或者說,日本人能夠將具有正確答案的事情做得極其出色,但卻不擅長處理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頭腦中的觀念存在明顯的、絕對的是非對錯的民族,往往不太可能完成具有跨時代意義的創新。東方人認為發展就是」對真理的修修補補「,而西方人則更傾向於」破壞性創造「。請注意,跨時代的進步,一定對應著舊體系的崩塌。比如,愛因斯坦使得經典物理學大廈的崩塌。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講,東方國家周期性的陷入停滯或許就是一種文化的宿命。當我們對某種範式不斷完善和優化並創造輝煌時,就註定了今後可以繼續完善和優化的空間將變得越來越小。輝煌不但不能增加我們打破範式的動力,反而會讓我們對此前的範式越來越依賴。

這位朋友還認為,西方人也並沒有不守規矩呀?我覺得吧,這個問題很可能是因為我們對規矩的理解不同。規矩不單單是指不能亂扔垃圾、不能隨機吐痰(這種具有正義顯而易見性的準則),而是包括一切世俗公認的準則。在圖靈那個年代,同性戀就是絕對不能被容忍的規矩。問題是,現在呢?我相信,現在依然有很多性別取向不同的西方人,仍舊堅持遵守不得同性戀的「規矩」。問題是,這並非是因為規矩的普適性,而只是因為他自己認可而已。如果我們換一種對於規矩的定義,那麼我也可以這樣說:西方人其實更守」規矩「,只不過是更守自己認可」規矩「。當然,我更習慣於將其稱為契約精神。就像我在前文中說到的,我和老婆都不用遵守傳統中(不同性別角色在家庭生活中)的規矩,但我們都會堅定不移的遵守我們之間達成的」規矩「(共識、契約)。區別在於:西方人的"規矩"(契約)是可以因人而異的,但東方人的規矩則是世俗公認的唯一標準。比如說,年輕人應該幫助中老年人拿行李。或者說,西方人的契約是自己簽的,所以他是多樣性的;而東方人的規矩是社會給的,所以他是唯一的正確答案。顯而易見的是,多樣性能夠讓西方人擁有更多的試錯機會。

還有位朋友說,光看」守規矩的人往往創造力差「這一個觀點,這篇文章就可以摺疊了。別誤會,我沒有評價這種風格是非對錯的意思,而只是想說:這與我的風格截然相反。如果我能夠聽到某種與自己觀念體系(尤其是也與大眾約定俗成的答案)截然相反的答案時。那麼,我真的更想看看他的邏輯是什麼?是否有助於自己觀念的改變?或者說,是否有助於幫我找到自己觀念的適用邊界?有意思的是,這位朋友的風格,恰恰是我所要表達意思的註解。一個頭腦中存在具有剛性、普適性正確答案的民族,註定是一個缺乏」試錯「能力的民族。在我看來,創新=試錯

如果我的觀點是對的,那麼衡量一個國家創新能力的指標,就並非是獲得諾貝爾獎的數量(諾貝爾獎完全可以通過完善和優化獲得,你總不能認為青蒿素是創新吧),而應該是(在經濟體沒有崩潰的情況下,類似於在物種沒有滅絕的情況下)破產公司的數量。順便說一句:諾貝爾獎的嚴謹性,反而使得跨時代的創新更不容易獲獎。比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兩個原因:第一,諾獎需要更為嚴苛的正確性要求。第二,諾獎不會頒發給已故的科學家。


無論是好心的人,有節的禮貌,秩序的社會,日本比台灣只好不差。如果刨去這些,台灣的好到底在哪兒呢?


2014年夏天拍的,在圓山飯店邊開往台北市區的高架上,整個台北一眼望盡,巴掌大…除了101矮矮的一片,確實從外觀上看國內主要一二線城市完爆之。

既然是台灣省會,那就拿另一個台灣省會同時也是二線城市對比╮(╯▽╰)╭

數據來源:維基百科、百度百科、互動百科(截止2014年底)

面積:
台北 271.8平方公里
南京 6597平方公里

建成區面積:
台北 ≦271.8平方公里,另有數據顯示約169.23平方公里
南京 752.83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
台北 267.6萬人
南京 821.61萬人

GDP總量:
台北 5108.7億元
南京 8820.75億元

人均GDP:
台北 31079.97美元
南京 17350.47美元
(這個確實台北高)

最高建築(已建成):
台北101 509米,世界第3
南京紫峰大廈 450米,世界第6

軌道交通(已建成):
台北+新北捷運 6條線路,102個車站,線路總長112.8公里,日均客流量約178餘萬人次
南京地鐵 6條線路,121個車站,線路總長225.4公里,日均客流量超過220萬人次

高等教育:
其實這和醫療一樣並沒有統一標準。
台北市是台灣的文化教育中心,教育資源豐富。 全市共有大專院校25所,在校學生10餘萬人。 台灣大學、政治大學、師範大學、中興大學、東吳大學、台北醫學院、文化學院等集中於此。

南京是國家重要的科教中心,有高等院校79所,在校大學生71.16萬人,被稱為「中國科教第三城」,全市擁有211工程院校8所,其中985工程2所 ,南京大學(985)、東南大學(985)、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河海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南京師範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兩所985的前身均為國立中央大學,和台灣淵源可見一斑…)

駐軍:
台北:台灣軍事中心,台灣「國防部」所在地
南京:中國東部軍事中心,原南京軍區總部所在地,現東部戰區、江蘇省軍區司令部所在地

著名景點:
台北:故宮博物院 、陽明山 、國父紀念館、「總統府 」、101大樓、士林夜市
南京:南京博物院、紫金山、中山陵、總統府、紫峰大廈、夫子廟風光帶
(驚人的相似…)

如此看來,基於南京是二線城市的設定,除去城市規模和基礎設施建設等硬體條件,台北和南京有一定的可比性,但整體而言,台北如果放在大陸稱一線城市確實較為勉強。


回復我的人太多,東一嘴西一嘴的我回不完,在這裡更新一下,就當統一回復了。

有人說城建不能代表經濟,我同意,可關鍵是大部分旅客在台北逗留也就短短數天,他們對台北的第一印象就來自台北的城建,再加上早年對台灣發達的幻想,會導致巨大的心理落差,這也是他們回來以後認為台北放在大陸也就二線的原因。

有人說高樓不能代表城建,我也同意,可關鍵是刨除了101之外,台北根本沒有城建亮點可言。我承認台北比大陸城市更加整潔一些,但是除此以外呢?

有人跟我說,大陸城市有過度開發之嫌,三四線城市都是空置寫字樓林立,我拿過度開發的大陸城市來對比人家開發完善的台北不合適。的確,大陸城市開發是有過度的地方,但是你無法拿這個來反駁客觀上台北的破不是么?我就不說歐洲城市的城建及規划了,東南亞泰國的首都曼谷都比你台北強的多,曼谷也是十幾二十年沒有大發展了,你怎麼解釋?

有人拿我參加低價團的事來說事,我是覺得,你們可以建議我下次再去台灣的時候可以選擇自由行或者其他旅行團,但是你們無權指責我選擇什麼樣的旅行團。更何況上一次去台灣旅遊我是陪同家裡長輩一起,可能低價團更符合她們的消費觀念,所以她們願意選擇這樣的團隊出行,並且上次出行在她們看來感覺還挺好,具體上次選擇什麼樣的團赴台旅遊決定權並不在我,總咬著這一點不放你是不是挺low?

有人質疑我所說的二線外賣小哥月入8k,說我活在中國夢裡,你們也是可以,自己坐辦公室收入不如外賣小哥心理落差很大需要拿諷刺我來出氣么?人家體力勞動,每天風裡來雨里去,每月拿個8k工資一點都不為過,同樣如果你們願意吃苦,也能拿到每月8k。具體外賣小哥每月能拿多少錢,你們完全可以去各大招聘網站核實,也可以下次點外賣直接問送餐的小哥,也可以在手機上打開各種外賣軟體,把配送費加一起自己估算。我提醒你們,外賣小哥每個月也是有一千來塊兩千左右的底薪的,外加包吃住。快遞與滴滴同理。(評論里有人也說了,手藝好的大工,一個月拿兩萬,小工一個月都拿六七千,你們這群坐辦公室的是不是也很不爽?)

有人跟我說,台灣還有健保,台北也不會把花蓮人趕回家,以我之長擊你之短,這叫耍無賴。題目問的是"為什麼一部分去台灣旅遊的大陸遊客會認為台北僅達到大陸二線城市的水平?",而不是讓我們這群回答問題的人分析兩地體制的不同,再強大的地方也有不足之處,即便是英國美國,我硬挑刺硬田忌賽馬也能挑出問題,有意思?

有人跟我說,我單獨把台北拎出來談不妥,我應該把新北加上看做一個城市,原因是新北台北連在一起地鐵相通。不好意思,新北台北不是一個城市並不是我決定的,而是台灣方面自己決定的,他們不把這兩個地方當做一個城市,為什麼你們要求我把這兩個地方當做一個城市呢?如果連在一起就是同一個城市,那半個日本都是東京市,江浙滬連在一起都是上海市,珠三角市同樣不服。

還有人說,那你趕緊去鄂爾多斯吧不送,我真是…你們認為台北人均GDP高就牛逼,我就不能拿東勝來反駁你?我拿東勝來反駁你們就代表我要去東勝么?我還拿瑞士挪威來反駁你們了你們怎麼不說那你去瑞士挪威吧?講真,瑞士是我去過以後覺得最像天堂的地方,我如果能去度過餘生那我求之不得。

以下原文,一字未改。

城市規劃跟建設一向是城市的臉面,是最直接展示城市實力的一個層面。


從城建上而言,說台北城建達到大陸二線城市的水平,分明是抬舉台北了。如果沒有101大樓,台北在大陸也就三線城市不能再高了。

台灣島上的其他城市,高雄放在大陸也就三線,什麼花蓮台中台東宜蘭嘉義,不好意思你們的城建還不如大陸一般的縣城。

有些人還會說,台北城建破是因為台灣土地私有,不能強拆沒有發揮空間。是,理由你能找出來,可是既定事實擺在這,有什麼好否認呢?

"我父母天天吵架,家庭不穩定導致我成績不好,所以你不能指責我成績差"

不好意思你高考差這麼幾分就是達不到一本線。

不好意思你台北的城建水平,真的勉強大陸二線。

再過五年,等大陸大部分二線現在規劃建設的各種400+500+600+建成開業,你台北真的就是完完全全的三線城市了。

遠觀也就只有一個101能看,城市細節完蛋。

印象中是在中正紀念堂門前廣場拍的台北,大家可以試著用手指把左邊的101遮住感受一下。

懶得用手指遮沒關係,我幫大家打了碼,打碼後的圖看起來是不是一種濃濃的縣城感?注意看上圖,本圖最右邊的紅色方樓是上圖除101以外最高…

有些人會說,台北人均GDP高啊,不好意思,按人均GDP算,美國不如盧森堡瑞士挪威發達,北上廣深沒有一個比鄂爾多斯發達。有意思?


大學畢業起薪22k新台幣,4400元人民幣,如今大陸二線城市送外賣送快遞跑滴滴月薪都能上8k人民幣了。如果工作五年,台灣工資能從4k4漲到15k也就罷了,不過看其他答主說的,台灣好像不怎麼漲工資啊!4k4,大陸二線城市房貸月供都不止這個數,咋活?


題主描述中的:"人均GDP等數據,拿到大陸來都是頂尖的",請問你這個"等"還包含什麼?

頂尖?大言不慚!

居民幸福感?小確幸是吧?地球上那麼多戰亂國家,如果突然哪個國家停戰了,我相信他們的人民絕對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幸福感是最不能量化的主觀情感,拿幸福感來說話,無異於耍無賴了。

"我就是比你們更幸福"

"我感覺我幸福,你管得著么?"

吃個茶葉蛋就能讓某些台灣人幸福?不好意思,茶葉蛋我還真不太稀得吃。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我去台灣跟團環島游,導遊跟司機可有優越感了,到台北跟我說"這是101大樓,我不知道你們大陸有沒有這麼高的樓。"

兩天景點一天店,什麼玉石藥品啥啥啥的,講真,看不上,不買還不樂意,跟全團喪個臉。

臨了走了的時候還說自己要去競選,教我們喊凍蒜。

真心沒覺得跟國內的旅行團有什麼質的區別,都一個樣。

只是在101樓下喝了杯星巴克,點單的妹子幫我在杯子上畫了一個可愛的小羊,讓我覺得還是蠻友好的。

某些台灣網友自己都承認,島上對大陸有偏見的人占多數,那台灣還怎麼讓大陸人看到到你們最美的風景?


抱歉我走題了。題主問的是台北為什麼只能算二線城市是吧?

按城建,說過了,不說了。

按人口我國規定如下:以城區常住人口為統計口徑,將城市劃分為五類七檔。城區常住人口50萬以下的城市為小城市,其中20萬以上50萬以下的城市為Ⅰ型小城市,20萬以下的城市為Ⅱ型小城市;城區常住人口50萬以上100萬以下的城市為中等城市;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以上500萬以下的城市為大城市,其中300萬以上500萬以下的城市為Ⅰ型大城市,100萬以上300萬以下的城市為Ⅱ型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1000萬以下的城市為特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的城市為超大城市。

台北人口270萬,姑且全算城區人口,台北也才是II型大城市,我國其他II型大城市有:南陽、珠海、淮安、南通、秦皇島…

按城市功能、國際化程度,台北可能更全一些,畢竟體制不同美國爸爸大家懂的。

其他方面我也想不到了,能拿出來公平對比的數據,除了人均GDP以外,台北好像都不佔優。

哦對了,台北的人均GDP好像也不如鄂爾多斯高…

東勝真NB!


因為大陸評判一線城市的標準主要包括以下這些:
1,市政建設。市政規劃要合理,道路通暢,少積水,公交系統覆蓋廣速度快,市區有足夠的公共休閑空間,基建水平要高,學校醫院數量充足分布合理。
2,產業結構。擁有強大的商業、金融業、互聯網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最好還要有一些現代工業和旅遊業.
3,經濟水平。人口要多,地盤要大。更多的人口和土地代表著更大的市場和容納更多產業鏈的潛力,總GDP和人均GDP都要拿得出手,當然人均GDP往往是克拉瑪依鄂爾多斯之類的小城市拔得頭籌,但一線城市也不能低了。
4,輻射周邊。一線城市必須要有和他地位相匹配的輻射能力,能帶動一個經濟區或者城市群,能對周邊城市產生吸血效果,也能通過產業轉移和城市擴張讓周邊城市得到實惠。
5,歷史文化。北京七大古都之一自不必說,上海明清以來就才子輩出經濟發達清末又是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廣州在南越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位置上呆了2000年,深圳雖然歷史短了點,但人家是改開的標誌,是第一批特區。這些城市的現代文化更是非常發達,各種文體活動、演唱會運動會層出不窮。
……
當然科研、教育、市容、收入之類的也是要考慮的,不再贅述。

也就是說大陸人比較膚淺,看到你這城市高樓林立、綠化優美、地鐵四通八達、CBD里窩著一堆五百強,大學生畢業就是每個月10k人民幣,就會覺得「窩草這城市好屌,一線」,看到你這城市滿地私搭亂建,到處血汗工廠,經濟停滯,大學生畢業22k新台幣,當然會覺得你就是個二線城市了。至於台灣人牛逼閃閃的「素質」?土逼大陸人會表示「我老家小山村的素質更高空氣更好儼然世外桃源啊,比你不知道高到哪去了但也還不是個小山村?」

綜上所述,台灣人境界比大陸人高的太多,掌握了一種非常神奇的力量,他們可以用愛發電,當然也可以欣賞大陸人欣賞不了的「主觀一線城市的美景」,這點大陸想學也學不來。


22k說的是台幣吧。
台灣人總是自我感覺良好。
覺得是GDP世界第一了?
台北還有高雄。就是個二線城市。
更別說台中了。
看看你們糟糕的城市交通。

說起台灣人的自我感覺良好。就不得不是說說他們對大陸的偏見。
四月初我回了一趟家。
回學校見到同學。
她問我。
【那你下飛機後還要做火車嗎】
我說不用啊我爸會來接我而且我家離機場不遠。
她說【那遠的就要做火車嗎?】
我說不會吧每個城市都有機場啊基本。
她很驚訝的反問【真的嗎!!!】
還有我同學的班導!
好歹是個助理教授!
覺得全大陸就北京有機場!
呵!呵!

好吧。讓我來介紹介紹台中的交通吧
台中這個城市。其實不小。人口也不少。
這個城市最繁華的幹線叫做台灣大道。從最古老的老市中心台中火車站開始往外延伸。經過(台灣大道)二段的市政府,三段的先市中心,7段的我的學校,一直往下。。。
去年暑假,8月底,一段到7段(就是我學校門口)造了brt藍線。後來由於一系列政治問題這條線路要被拆了。雖然。我也覺得brt造的並不是很好。但對於癱瘓的台中來講,已經不錯了好嗎。
從我的學校到市中心大約開車20多分鐘。只有兩班公交車。而他們的平均等待時間是30分鐘到45分鐘不等。你可以說可以查好了班次再去等啊。拜託公交車大叔也是很隨性的好嗎。
還有台灣的這個上下車刷卡怎麼刷真的很讓人吐槽好嗎。反正我是經常分不清你是要上車刷還是下車刷還是上車下車都要刷。
哦回來回來。其實現在我的活動範圍一直被局限在台灣大道這一條幹線上。因為去別的地方真的很不方便啊親。要脫離大道那肯定要轉公車啊。轉一個公車就是要等半個小時啊。公交車是真的很少啊啊啊。
哦有人說台鐵很厲害。厲害在它全台一條線?厲害在它速度慢可以看風景?厲害在它半個小時一班?那大陸每個城市都可以稱得上一線了。

我的一個學姐曾經問我[你後悔來台灣念書嗎]
我回答她:會有一點,但我努力不讓自己很後悔。

我在我高三的時候,一門心思想要去台灣念大學。那個時候,台灣在我心中簡直是一切美好的代名詞啊。從前因為不知曉嗎,所以嚮往,因為陌生,所以憧憬。簡單兩個字,彷彿夢裡都能開出花來。
就像是一個答主說[我習慣仰視一個物體。突然我走高,突然它落地]
後來我知道了。夜市也是用地溝油啊。
台灣的大學並不是那麼的充滿學習氛圍。
我們說你們台巴子你們不也罵我們426嗎。

抱歉我可能真的不知道不是基本每個城市都有機場。
但我並沒有在台灣同學面前吹牛。更不會大發。
我能做的,只是在那些不了解我家鄉的同學,甚至是故意出言詆毀我的祖國的同學面前,努力保護我們的尊嚴。
每個人都會對自己的祖國有保護感。我不敢說大陸什麼都好,但她是生我養我的地方。
我好像偏題的很嚴重。


中國的二線城市,拿到國際上,那也是極不常見的。。。
要是你覺得這是貶低台北,那我也沒辦法是不。。。
成都、重慶、西安、南京、杭州,這些二線城市,人文、歷史、基建、風景、幸福感,哪個比台北差了?
我「大」成都、重慶、西安房價7000多哇,所以是二線城市 (^o^)/~。。。


推薦閱讀:

台灣省現在平均工資有多少?
為什麼柯文哲要大巨蛋停工?
台北新任市長柯文哲醫生事迹「男無心臟活16天」是有可能的嗎?
台灣有哪些比較值得看的藝術館、美術館還有當代藝術機構?
如何客觀評價台灣網友這篇上海其實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文章?

TAG:旅行 | 台灣 | 大陸 | 中國 | 台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