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銀行成本最低,而且最近也聽說銀行有推出中小企業快速貸款的渠道。為什麼還會有企業或個人願意用P2P?
P2P,融資,中小企業
銀行的融資成本是所有融資渠道裡面最低的了,關於小企業的款速通道, 目前只聽說光大好像有200萬以下的快速通道(2天內審批,但是必須要求你有抵押物,抵押物打折),廣發「生意紅」和平安的「貸貸卡」倒是不需要抵押的,但是額度不高,基本50萬左右,解決不了什麼問題。
銀行的宗旨:我們只做錦上添花,不做雪中送炭。大銀行基本是不願意做小微企業的,因為客戶經理做一筆300萬的貸款和一筆5000萬的貸款走的流程都是一樣的,但是創造的綜合收益顯然有很大差別。除非是有硬性的小企業貸款任務,一般客戶經理都不願意接小微企業,現在的小微企業通常都是輕資產的,拿不出來什麼有價值的抵押物,要做貸款,銀行要控制風險,但是企業能提供給銀行的東西顯然滿足不了放款要求,那怎麼辦,通常銀行都會要擔保公司來兜底,引入擔保公司必然還有費用產生,我們這邊通常保證金10%+擔保費3%(這基本是是國字頭擔保公司的收費,據我了解,市場上很大一部分擔保公司保證金都高於10%,因為他們會拿這多出的一部分拿去放貸),然後還要求你提供充足的反擔保品,否則擔保公司也是不會接的,因為他也要考慮風險,一旦企業還不了,他那什麼來收回自己的損失(通常第三方的房屋抵押;或者股權質押;再或者有貸款未結清或者為辦理兩證的房屋做剩餘價值做資產處置公證,當然,這個也就是一個道德上的約束,一旦出現代償,根本實現不了)。
銀行對小企業的貸款利率基本上是一浮到頂的(2014年10月之前,上浮30-50%),再加上擔保公司的費用,未降息之前,小企業的融資成本通常在13%左右,銀行放款,不一定全部給錢,還可能給開票,用不了票的時候,你要貼現,又是一筆費用。
好了,我們現在來綜合一下小企業在大銀行的融資成本之和:
利息(基準利息上浮到頂)+擔保費(3%左右)+保證金(10%左右)+可能發生的承兌貼現費用,這樣一算成本就很高了。
小企業在銀行基本沒有發言權,給你做了貸款,要你開戶代發工資,給你的員工辦信用卡,每個季度末要你存款充業績,你還得經常用貸款行的結算賬戶,不然就跟你說,你賬戶流量不大, 結算走的少,反映不出經營收入,續貸有問題。經常有客戶跟我們抱怨說,銀行的管戶客戶經理1,2個月不打電話,一打電話就是「你們賬上沒什麼錢,流量不夠大,這樣,明年不好續貸、、、」是不是有種」一入銀行深似海「的感覺。
如果你去正規的P2P或者是一些知名的融資公司,用這些機構的自有資金,年息也不會超過15%(甚至有更低的),關鍵是他們流程簡單,審批速度款,銀行最快一筆貸款周期要一個月吧,他們最長也就15天搞定,貸款發放後除了常規的貸後檢查,也沒有要你貸儲辦信用卡充存款之類的。
當然,銀行相對來說,風險和安全指數還是比較高的,畢竟P2P和民間金融機構在公信力上還有待加強,如果有人問我,我該找誰融資,我肯定第一還是推薦去銀行貸款,哪怕要加擔保,關於創新抵押物和反擔保物的話題,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和深究中的課題,如果銀行和一些非金融機構在這個方面能有所創新,那麼對中小企業來說,融資難度肯定又降了一步。
李總理都說了,要大力扶植和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畢竟全民創業時代,中小企業的異軍突起將成為經濟發展的主流,我們都在等待著政策的傾斜和變化。
願未來更多中小企業能夠逐漸破解融資難問題。
貌似寫的有點文藝,不太專業,請不要吐槽,謝謝
不吐槽,不抱怨,不約架。只提供從業感受。
首先,為什麼有的企業願意接受p2p的高成本資金?因為這些企業從銀行融資太難,那為什麼中小企業融資難呢?
多方面因素:
站在銀行角度來說,操作成本,管理成本大,風險難以化解。
1.渴求資金的中小企業,自有資金不多,利潤嚴重依賴規模,所以靠融資來解決流動資金甚至固定資產投資,嚴重依賴外來資本,自身造血能力差,市場稍有變化就會造成違約。
依賴性太強,經營模式雷同。
2.融資難的中小企業往往管理不規範,人才匱乏。高素質的人才,基本看不上粗放式經營的企業。而粗放式的企業又很難培養起自己的管理團隊。
銀行快速渠道的目標客戶是少數市場活力較高的中小企業。
3.深入一點,大多數中小企業,短期行為太明顯,啥賺錢就立刻幹啥,這本無可厚非,但是,有的企業自有資金偏少,依賴大量融資,高負債經營,對市場認知也過於簡單,很容易放大風險。
拿自己的錢投機和借銀行的錢投機,是有較大區別的。
所以,銀行不是不願意給中小企業放貸,是實在沒辦法把錢給一個管理不規範,主業生命周期短,依賴性強的企業。
給這類企業提供融資是高風險,高成本的,需要資金方有較高的風險偏好,因此,適合p2p介入。
一切都是各方博弈的結果,是市場經濟發展到特定階段的結果。
題外話:因為企業發展需要時間空間,而大部分中小企業還處於創業階段,會有一大批企業倒在沙灘上來給優秀的企業鋪平道路。因此,全世界範圍內,中小企業融資都是個難題,各國也都有相應的幫扶政策。所以,短期融資的關鍵是企業的經營效率。
融資難會隨著生產效率的提高而逐漸淡化。給大家打個比喻,公交系統就好比是現在的銀行系統,民間借貸就好比公共交通輻射不到的計程車業務。有國家信用做擔保的銀行,是不會改變保守的運營管理作風。這次降息就好比龐大的公共交通系統的票價下調,那麼那些原本就每天乘坐公交的乘客會更加依賴原先的交通工具,而另外也有一些本來因為各種原因選擇乘坐計程車的乘客,也想加入乘坐公交的行列。而公交車的容量是有限的,那麼只能導致一些本來就無法享受公共交通工具的乘客更加難以加入這個行列。原本的一些公交乘客也會因為擠地鐵的人多了,為了更好的到達目的地,寧願成本高點也要選擇計程車乘坐。同樣的市場上有很多優質的客戶,為了更加便捷的拿到貸款,是願意支付更高的利息的。因為對於實體經營者或者個人來說,在實際的經營活動中,時間成本往往比利息成本高得多。
審計行業相關,回答一記
根據歷史經驗,客戶符合以下條件:
1 中小型企業
2 技術含量不是非常高
3 地方政府沒有特別優惠
4 非熱門行業
即使是準備ipo的企業,實際從銀行貸款的年資金成本也接近20%,實際可能更高
不要只看到利率,這樣的企業不好貸款,要花大價錢打通關係
貸款1億實際只能動用7000萬,3000萬必須一直存在銀行這都是很常見的
向貸款的銀行支付各種所謂的諮詢費用基本上也是約定俗成的規矩
再加上想通過銀行貸款審核,稅收方面有很多避稅方法就不能用,對報表業績修飾也是有一定成本
看了第一名的答案,點贊的大部分為行外人士,而且正如某個匿名的銀行兼職p2p的答主所言,觀點之陳舊之不靠譜像是上個世紀的事兒(現在的股份制城商行都是可以三天三夜加班不休息的好吧)。再看看自己的,附和的基本為內部人士。果然,還是說的過於專業腔了。還是要通俗一些比較好么。
二半夜不睡美容覺不做面膜來認真答題,難道還不點個贊鼓勵下嘛親~包郵嘛親~
我覺得這個問題要分兩步。
why not banks?
1、做為從業人員,我認為根源就是,銀行的壟斷地位已經過於牢固,導致了銀行內部自上而下的一種強買強賣文化。他們背靠著隱性的國家承諾(銀行存款安全可靠,不會倒閉),資金來源大部分是p民的活期或者定期存款,成本相當之低廉;so,對外的貸款售價也相對比較低。那麼,當你的產品在市面上售價遠低於同行的時候,是不是會造成供不應求的局面?
此時,就像一個好賣相的傲嬌女神,指指挑挑的權利就來了。你,回款不行不是潛力股,靠邊站;你,沒有充足抵押物老爸不是李剛,違約成本過低,靠邊站;你,你丫單純就是長得丑像小瀋陽,本姑娘就是看你不爽不行啊,靠邊站。。。
而廣大的小微企業,就像隔壁寫字樓上的小白領,路邊擺攤的農二代,菜市場口的二哥,大部分身上都有硬傷,大部分目前還表現不出來潛力。那麼,做為一名女神,你會輕易選擇這些風險過高,破產幾率大,擔驚受怕的人群么?除非他是馬雲吧, 。
而且,現有銀行做為一個龐大的中央統管地方的機構,它內部管理的精細和標準化程度相當之高,四大行甚至連每一個步驟都細化到位,銀行稱之為"內控管理"。當每年的產品和風險指引下來之後,本年度可供發揮的空間也就那麼一點兒了。凡是沒在總行的各位同仁,不論在哪個崗位,本質上基本都是操作工,不是創意工。所以造成了相對的體制僵化,流程過長,效率不夠高。
2、現有抵押擔保物處理流程的影響。現有的抵質押物處置的流程下,很多抵押給銀行的東西,都要經歷漫長的訴訟-審判-拍賣變現流程,拍賣又需要一把付清,受買的人群覆蓋面本身就很窄;而且很多都人為流拍了,你懂得!(ps,個人猜測是馬雲的司法拍賣上線至今還沒推廣到全國的一大原因。求阿里知情人怒噴。)所以銀行資產處置也是一個肥缺,嘿嘿~(身邊有醬紫盆友的,一定要珍惜了)
醬紫的話,就倒逼銀行,一定要選擇已經很穩定很穩定的客戶,也就是業內的"重視第一還款來源"。同時,又害怕有些富二代耍完流氓不認賬,要求丫提前壓一套房子類硬通貨在手上。所以,符合要求的少之又少,也造成了銀行貸款難的困境。
3、to be or not to be,有個很明確的答案。大部分銀行信貸員,即使成天哭著喊著業務難,誰也不願意去做承擔風險的事情。畢竟完不成任務只能能力問題,再說國企嘛,哪裡會輕易開人的,每個人後面都盤根錯節好嘛;可是一旦貸款出事兒,你的業務能力道德水平有可能通通被質疑,職業生涯有可能就結束了。
孰輕孰重?
天地人的因素都有了, 還有一些林林總總,就不一一展開了。 所有這些,都造成了國家一直喊小微,銀行一直做不大小微的困境。
也就有了攪局者,p2p~
困死,睡覺去~zZ
破百再來補充第二部分~問題的關鍵就是銀行,中小企業和P2P,所以就分三個點來一一分析:
1、銀行中小企業快速貸款具有局限性:
當前,國民經濟的普遍現象之一就是中小企業資金需求旺盛,但是融資渠道少。雖然政府支持中小企業發展,鼓勵銀行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但是銀行的中小企業貸款發展道路上荊棘遍地:一是中小企業需求旺盛,銀行應接不暇;二是銀行的中小企業貸款不良事件頻發;三是銀行所提供中小企業的快速貸款渠道少,程序繁瑣。
長期以來,大中型企業是銀行貸款的主要客戶,其信貸需求周期長,資金量充足,抵押物充足,有良好的風險防範機制。而相比之下,中小企業劣勢明顯,信用風險較大,銀行客戶經理缺乏足夠的精力對中小企業的發展和潛力進行深入調查。加之,一個中小企業貸款項目的核准、評級、授信到放款等環節需要花費不少精力和時間,對於注重效益指標的信貸客戶經理而言,是吃力不討好的苦差。所以,這些因素導致銀行形成偏好大中企業貸款的習慣。
2、中小企業的自身劣勢:
為什麼說銀行不「待見」中小企業?其主要原因有幾方面:一是公司管理結構不完善,很多都是個體工商戶發展起來的,屬於傳統的家族管理模式,缺少現代經營理念,競爭意識較為薄弱;二是中小企業屬於起步發展階段,資本實力不足,規模小,抵押物不足,抗風險能力不夠強;三是財務制度不規範,部分中小企業財務報表較為混亂,不能完全真實地反映生產經營狀況;四是企業容易涉及不正規民間借貸。
3、P2P貸款平台的優勢與發展:
相比於銀行,P2P貸款渠道多元化,抵押物估值靈活,審核程序簡單,放款速度快,讓中小企業享受到更多的金融服務,融資問題得到更好更快地解決。另外,P2P實現了理財的平民化,投資門檻更低,收益較高,是投資理財的優質選擇之一。
隨著中國互聯網金融市場的發展,P2P網貸行業經歷了一次大變革,不合規不合法的平台陸續退出市場,行業亂象得到了清理。在未來,P2P平台將會進一步細分市場,精確定位,結合大數據和個性化,為客戶創造更多價值。P2P行業無疑是向著有序競爭、健康規範的趨勢發展,這也使企業和個人更願意選擇,信任P2P平台。
手機怒答,銀行信貸人員外加在做p2p。看了排名前二的答案。說的非常不靠譜,尤其說現在銀行放款40天的,不知道是不是還生活在90年代,現在銀行競爭多麼激烈啊,來找我貸款,條件好承諾當天放款。
我所在的這一條街28家銀行,還只是一直轄市的郊區。而且擔保類貸款早就已經很多銀行開始做了好嗎?包商銀行,台州銀行,都是擔保類貸款的佼佼者。現在銀行也不唯抵押物論,擔保類的也可以做到500萬以上。
我們很早就探討過這個問題,p2p到底是不是搶了銀行的客戶,為什麼有客戶願意付出40-50的利息去做p2p而不找銀行。答案是:不衝突。
p2p做的都是銀行不做的客戶,就這麼簡單。而你在網上看的。這些需要資金的明明都有抵押物呀?我可以告訴你,這些客戶大部分都是二次抵押和殘值抵押。比如你看到有人拿賓士s級抵押貸款50萬,銀行能做嗎?不做,超過一年的車最多只能作為實力證明。但是p2p不管,做。
二次抵押,比如我有一套房子,貸款買的,價值100萬,還差30萬還完,想貸20萬。銀行做嗎?不做。去房管局他項都辦不出來。p2p。做!
我有一套房子價值100萬,辦過一次銀行貸款20萬沒還完,還想再做20萬。銀行不做。p2p,做!
p2p公司利息和不良率都是很高的,他用高利息填不良率。一般銀行不良率上10試試看,行長還幹嗎?p2p可以允許30的不良而用高息彌補回來。
我做了10萬p2p,今年二月份到期,至今正常還款,年化收益16。銀行員工沒一個存定期的,以後銀行怎麼吸收存款,才是該討論的問題。
手機答題,略顯凌亂,歡迎探討。
1、傳統銀行審批環節太多,急需用錢的企業等拿到錢黃花菜都涼了。
2、銀行的風控和監管很嚴格,使得這種幾百萬的小項目幾乎批不下來。
3、銀行做這種小單的成本也太高,小微和個人信貸業務的客戶群比較龐大,銀行做這樣的業務需要投入較高的人力物力,因此並不熱衷於做這個業務。
你借2-3個月,銀行誰會借給你?
4、企業去銀行借貸的隱性成本加上去其實也不低,有時還得存一部分資金在銀行,抑或是通過擔保增個信,各種成本加起來後,比表面的貸款利率高很多了。
有些銀行還要求還本金,借1000萬,過3個月要還200萬,實際利息很高啊,因為資金使用率不夠。
5、有相當一部分借款人融資的目的是做經營生意的資金周轉。
比如遇到一年中經營的旺季,即使需要承擔很高的利率,也需要一筆錢來周轉只要扣除利息後還會有一定利潤,對借款人來說就是核算的。我把你說的銀行成本低理解為銀行的貸款利率低吧。
確實,單純看利率銀行是有很大優勢的,這也是銀行的信貸部主任總有絡繹不絕的人去巴結的原因--總是有人缺錢。
長話短說(雖然看這篇幅不太像),這個問題簡單來說就是【銀行貸款的劣勢】和【p2p的優勢】:
一、【銀行貸款的劣勢】:
1、需證明每月的收入是還款額的兩倍以上。舉個例子,我是上班族,想借100萬一年,那麼每月加上利息要還9萬左右,銀行就需要我的月收入到18萬以上才能借,一個工薪階層,要從銀行流水上看出月薪18萬是真的臣妾做不到啊~
2、借款額只能到抵押物評估值的6成。比如我在北京有套500萬的房子作抵押,銀行經過層層審批,最後最多也只能貸給我300萬,這還是房子在北京抗風險能力強,其他二三四線城市可想而知了。
3、下款時間沒譜。注意!是沒譜沒譜!不只是慢(一般最快40天)!更多情況是你等了半個月告訴你無法批款,這就真的蛋疼的有沒有。。。(我聯繫四大行多一些,不知道新興地方銀行是不是有實質性的改進這個服務)企業就算最後等到款也多是黃花菜都涼了,公司在不在都成問題,所以很少有人願意冒這個險。(再多說兩句,一般找銀行貸款,需要流程有:面簽、實地評估、準備資料、到行、批貸、抵押登記、取他項證、放款……這些亂七八糟折騰一趟有經驗的人都要40天,更別提自己辦了)
4、對徵信記錄為零或不夠完善的人拒絕批款。這我可以說是個坑嗎。。。有次去聽互聯網金融千人會的易歡歡在北大光華講課,他說人大的黃震教授(國內互聯網金融法學第一把交椅)去辦信用卡辦不下來,原因就是黃教授買房買車買一切都是全款(大土豪萌萌噠,大人教導多讀書真是沒錯),在銀行沒有徵信記錄,月進斗金名聲在外的教授都辦不了信用卡,現有的徵信體系之不完善可見一斑 。
5、最後這個比較隱私,但確實廣泛存在,就是夫妻雙方共同財產的抵押問題。丈夫在外做生意需要借款,這種時候可能是公司生存比較窘迫了,但往往他不願意讓妻子和家人知道(一二三~~~好男人不會讓心愛的女人受一點點傷~~~~),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作為夫妻雙方共同財產,房屋抵押是需要妻子在場的,這也是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我有個朋友就是銀行中介就是給人做單方的,把已婚包裝成離婚給銀行,這樣老婆就不會知道了)。
二、【p2p的優勢】:
1、放款快。一般線下如果跟小貸公司老闆交情深,當日放款也是很多的,次日放款更是慣例。其實我覺得都是基於對借款人和項目更立體的認識,還有持款人多年的風控經驗。線上一般來說更嚴謹一些,人情味沒有那麼重,但也很快,最慢10天,而且如果不能做是當下或次日就告知你的,不會拖著。
2、抵押物估值靈活。500萬的房子,有的可以估到400萬,即8成。
3、看錢的用途和還款來源多一些,這個得賤賤的說一聲。。。我覺得是p2p最科學和體現長遠眼光的地方。比如我老闆,一直做私募,別人找他借錢他就問兩個問題「你拿它做什麼」和「你怎麼確保你肯定能還我」(後面這個問題,我曾聽過他一步步的設限問一個來借一個億的人,畫面太兇殘我不敢看。。。)所以不是像大家想的p2p不安全,要看模式的,再說就是給自家做廣告了,我先閉嘴了。
說到底,銀行慢或者難批都是有他的道理的,畢竟現在壞賬率最低還是銀行,那麼大的風控信貸團隊也是足夠專業的,但就是靈活性比較有限,這也是p2p優勢的地方。
其實換個角度,這個問題從小企業主的立場考慮就很好解釋了。你現在一周內就急用錢,是選擇利率高一些馬上能給你錢的p2p還是選擇雖然利率低但給不給你無法保證的銀行貸款呢?
再啰嗦一句,說到徵信體系的單一, 國外的CreditKama,包括國內的黑樹、數信網,也都在尋求從社交網站上評估人的信用,多維角度考量徵信,這樣大家以後與錢打交道就有效率多了。讓我們都期待互聯網和金融能給生活帶來更多的便利吧。銀行的資金成本最低,必然要求的風險是最低的。所以銀行的信貸產品,大部分需要房產抵押。在p2p平台借款的企業,一部分是有資產,但是已經在銀融資了,但是資金量不滿足器經營需要,需要再融資,在滿足p2p平台的風控要求在平台上借款。有部分企業或個人,滿足不了銀行的放貸要求,或者是銀行放貸成本高不願意去服務的,這些客戶風險其實不大,在風險可控的條件下,可在P2P平台上進行融資。或者說,銀行和p2p平檯面向的客戶群體不一樣,銀行服務資質最好的大國企大企業,小微企業他們不屑於服務,或者是覺得服務的成本過高。p2p的出現,是對這部分的融資需求的補充服務。
融資成本是選擇融資渠道的考慮因素之一,但准入門檻和審批速度也是。總體而言,p2p客戶資質比銀行貸款客戶差,對他們來說銀行貸款並不是綜合考量後可行性最高適用性最強的融資方式。
中小企業相比大型企業或國企,一方面自身經營沒有那麼穩定(第一還款來源受限),另一方面自身缺乏強大背景作為隱性擔保(說白了就是容易跑路),固然被銀行視為違約風險大的一個群體。
銀行與P2P都承擔著社會融資職能,但是受眾群體是不一樣的。如果把客戶按風險等級分為幾個類別,銀行只會做風險最小的那幾類客戶,剩下的才是P2P的客戶群。
這也體現了風險與收益正相關的道理,P2P平台一方面是自身資金成本高,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客戶風險大,必須用高利率來覆蓋風險。
觀點比較片面,歡迎指正。
斜腰。
因為銀行在對於企業貸款問題上的風控體系更為成熟,也更為保守。
那些從銀行貸不到的,多半經營是有問題的,給這些企業放貸,風險對銀行來說偏大。
所以,說簡單點,但比較不妥當的是:psp什麼的,更像是合法高利貸。
所謂的psp審批快,一方面確實是員工效率更高,另一方面,就是風控系統更激進。
至於還有企業和個人願意使用psp,我個人認為,是因為他們太過冒進的行為導致風險過大,且沒有良好的信用做保證,在無法從銀行貸款的情況下,只能轉向psp。
至少我認識的穩健的企業主向銀行貸款,從來沒見著什麼麻煩,流程照走,速度也不慢。要抵押?沒事,有房有車。進度卡住了?沒事,請經理吃個飯,必要時來點利益輸送,隔天就能推進。
至於不能從銀行貸到款的,你們自個摸著良心說,難道不是你們的經營出問題了?
完。
針對客戶群體不一樣。銀行基本已建立了完善的信用體系,他們的小企業快速貸款針對原些在本行已經有一定信用基礎的(如貸記卡、被擔保人還款良好的)。依靠這種途徑獲客成本和風險都為最低。
但對於客戶來說,如果你沒有存款基數、沒有固定資產,又找不到好的擔保人,想從銀行快速獲取低成本資金基本是不可能的。
於是便促生了N多的P2P公司。P2P公司其實有點像美國的次貸,一些綜合信用、資質不是那麼好的群體都有了借取資金的途徑。雖然利息高了不少,但是人家好處也是大大滴。1.省去了擔保人情和存款這一塊。2.你信用夠好的話,對資產這一塊不是那麼看重 。3.大部分P2P貸款都是不上徵信的,相當於「隱形負債」,貸過款的人才知道負債比有多麼重要。4.也幫助你規避了銀行的風險
在資金鏈快斷的情況下,是人肯定都會先用這筆資金彌補銀行的空缺!
1.關於借貸的現狀
中國真正願意給中小企業貸款的銀行非常非常少,平安銀行、民生銀行算是做的不錯的,也算是在這方面做出努力的,即便這樣,很多中小企業和個人的借貸需求根本無法得到滿足。這裡面涉及到很多問題,有銀行的體制問題、風控問題,也有長期積累的各種「社會」問題,展開說太大了……有些問題我也說不清楚。
這裡我覺得可以引用之前第一財經的一個節目嘉賓的觀點,嘉賓是小贏理財的總裁黃聰,這哥們耶魯的博士,履歷是高盛、麥肯錫、陸金所(初創團隊的人),好像在知乎也有號,覺得說的挺專業、挺實在的。那期節目講的是資產荒的問題,其中提到了一些企業或者是個人為什麼會考慮從包括P2P借錢,以下是黃聰的觀點轉述:
「我舉兩個例子,第一個是中國的銀行從來不貸款給新興互聯網企業的,因為互聯網企業沒有抵押物,無法判斷它的前景,所以這塊是完全不做的,但是很大型的互聯網企業,包括有一些正在成長的企業,它的風險比傳統行業要高嗎?第二個就是中國的銀行,包括其他的金融機構實際上對個人的金融支持是相對較少的,我舉個數據,工行2014年給公司的存款是8萬億,貸款是7萬8千億,基本上是持平的,個人在工行的存款是7萬億,但是貸款只有 3萬億,所以對個人貸款支持力度跟公司比差很多,消費者不需要工行貸款嗎?我覺得不是,只是我們傳統金融機構不向這塊轉移,我覺得未來這是高收益資產的一方面,也是滿足往消費金融轉型的一方面。」
2.市場上長期存在兩套利率並行
第一套利率是銀行與政策的,銀行的活期、定期利率、理財產品利率對標銀行的貸款利率,這個利率是在限定的框架內的,是被各種監控和規範的,對很多企業而言,銀行的資金確實比其他渠道的便宜,但問題是,銀行對貸款的審核自然也就特別特別嚴格。
第二套利率是民間的借貸利率,這個利率其實沒有一個特別明確的界限,但大概的市場估值是民間借貸利率在20%到40%的區間範圍內。不過這個體系沒有多少監管,自然也就沒多少審核,風險高所以貸款利率自然就很高。
實際上,在中國有相當多的企業或個人根本無法從銀行貸款,但實際需求又很大,而銀行或因為體系原因或因為自身原因有些業務不做,這是第二套利率催生的根本
3.包括P2P在內的互聯網金融做的是哪些人群?
這裡面我需要引用一下北京大學金融教授黃嵩先生的觀點,P2P僅僅是互聯網金融的一小部分,不能把P2P和互聯網金融劃等號,比如互聯網支付、互聯網保險、互聯網的其他理財方式,規模可能都遠大於單純的P2P業務,但因為一些原因,我們總是把P2P和互聯網金融劃等號,這是完全錯誤的。
P2P不等於互聯網金融
P2P不等於互聯網金融
P2P不等於互聯網金融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哎,沒辦法,這幾個詞被一幫只TM知道騙錢的人給搞臭了~!吐個槽,嗯,回正題
在上面我們提到了一些實際信息,就是有很多人群的需求,銀行根本無法滿足,最簡單的就是淘寶店主,月流水 上百萬的淘寶店主比比皆是,生意相對穩定,利潤變化不大,有增有減,但這部分人如果想擴大規模和體量,銀行會貸款給他們嗎?絕大多數時候是不會的,甚至很多實體經營者,都無法從銀行取得貸款。
像淘寶店主、小的實體經營者屬於哪部分人?
在銀行眼中他們屬於次優客戶,比起真正優質的客戶,比如國企、央企等,次優客戶從風險到服務成本都要高了很多,顯然沒有服務優質客戶那樣暢爽,而且服務優質客戶已經足以滿足銀行的業務需求。那麼很多銀行對次優客戶是不屑的。
但這部分人的需求是存在的,甚至是牆裂的,怎麼辦?找民間借貸么?以前恐怕只能這樣,但當互聯網金融出現之後,儘管利率比銀行要高不少,但起碼互聯網金融願意服務這些優質客戶啊,互聯網金融體系里只要風控做好了,模式沒什麼問題,資產配置合理,前期資金成本會高一些,但後期隨著行業發展是會慢慢下降的。不過,無論如何互聯網金融的資金成本也會比銀行高,畢竟他們滿足的是次優客戶的需求。沒那麼多雜七雜八的原因,就是缺錢沒有渠道的。也有一部分急用的。我們平安普惠市場上利息算是低的了,說是月息1.7%的年利率也有36%了。
因為銀行貸款審批慢 流程較多 而且必須用在正當行業 且要求借款人信用良好 公司有發展前景 有好看的財報云云。。。
有些行業銀行會選擇性不做的,有些在人民銀行徵信有不良的也堅決不做的,銀行助力小微,可放款確實要謹慎,不然銀行職員哪裡來的工資發。
先說兩個理論,一個是全世界銀行共有的,信貸配給;一個是類似天朝這種由計劃經濟轉型或強勢政府的發展中國家特有的,叫金融抑制。
先說信貸配給,「所謂信貸配給,是指在固定利率條件下,面對超額的資金需求,銀行因無法或不願提高利率,而採取一些非利率的貸款條件,使部分資金需求者退出銀行借款市場,以消除超額需求而達到平衡。」(百度百科)簡單的解釋一下,銀行是經營風險的特殊企業,利率是風險的定價,理論上說,風險越高,利率越高。但是事實上,銀行的利率上限總是維持維持在一定水平上,這是因為,在信貸市場上,信息是不對稱的,利率高到一定程度,就意味著借款人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可能性就越大,超出了銀行可容忍的限度,所以銀行寧可選擇放棄這些借款人。聯繫到中小企業上,大多數的中小企業公司治理制度不健全,財務也很脆弱,賬務也不透明,對於銀行來講,很難全面了解中小企業的情況,所以即使中小企業願意付出高利率,銀行出於風險的考慮,也會有選擇的只做一部分自己熟悉或認為風險較低的中小企業。所以部分中小企業很難從銀行貸到貸款。
再說金融抑制。"金融抑制,是指中央銀行或貨幣管理當局對各種金融機構的市場准入、市場經營流程和市場退出按照法律和貨幣政策實施嚴格管理,通過行政手段嚴格控制各金融機構設置和其資金運營的方式、方向、結構及空間布局。金融抑制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一個典型特徵。金融抑制的手段主要包括:建立特別信貸機構,實施很高的存款準備金率,嚴格的利率控制和貨幣的不可兌換。"在金融抑制的情況下,政府是金融資產配置的決策者,金融市場的資源配置是扭曲的。具體到天朝的實際,就是國有大中型企業和政府部門支持的私企可以擁有較強的政策優勢,可以以較低的利率從金融市場(包括銀行)獲得資金支持,而中小企業只能獲得通過付出高利率,以信貸配給的方式獲得較少的資金支持,中小企業就只能求助於銀行體系外的PSP平台。金融抑制的一個典型後果就是影子銀行。由於大中型國企或者政府部門支持的私企可以獲得較低的資金供給,而銀行體系外又有旺盛的資金需求,這些企業(或者說某些」能人」吧)必然成為體系內外的資金掮客,從中獲得不菲的收益。另一方面,由於銀行體系的存款利率太低,儲戶也有需求將資金脫離銀行體系獲得更高的收益,也是現在PSP貸款比較受歡迎的原因。
———————————————————吐槽分割線————————————————
你們覺得銀行貸款不好貸,PSP放款快就是好嗎,不是滴!對於中小企業來說,使用高利率貸款就是飲鴆止渴,你們知不知道這些PSP平台和小貸公司放給企業利率是多少啊,明面上就是20%幾,私下的就別提了,幹啥能掙這麼多錢?大多數中小企業都是拿這個貸款做個過橋,銀行貸款到了立刻就還上,就是怕銀行一抽貸,就悲劇了。還有投資有風險,現在的PSP好亂,勸列位擦亮雙眼,謹防上當。
苦逼企業主回答一下,給有需要的朋友一些參考。
直接說結論。沒有抵押物的情況下,企業找銀行,個人找民間。
首先,企業和個人的融資渠道是不一樣的。企業種類很多,只說實體企業,最起碼要有一定的營業額,穩定健康的回款周期,準確提供流水應收應付成本利潤數據(年營業千萬以下的任意行業的小企業,別說有經驗的風控,我花一個星期就能搞清楚數據,所以一定要誠實),再提供一定的反擔保,那麼找個擔保公司做銀行貸款現在已經不難了。按我以前的經驗,一般放款是一年利潤的一半,不一定準確。
個人無房產地產等抵押物,掛著個體戶或初始創業,就別找銀行了,直接親戚朋友,或平安貸貸卡之類的,最快最方便。
題主的問題其實不準確,就企業而言,隨著政策傾斜,找銀行貸款已經越來越容易,隱性費用基本沒有(肯定還是有一點的)。
如果有抵押物(什麼是銀行認可的抵押物,出門左轉問一下)找銀行,以上都是廢話,誰敢怠慢你,打個電話投訴,包你滿意,絕對比其他借款方式都靠譜。
貸款遠沒有你綜合實力的提升重要,即便現在風聲水起日入百萬,即使你再有信心,也要有兩把刷子來把控風險,否則,玩玩信用卡,還不傷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