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宮崎駿電影的畫面只是看著也會有一種淡淡的憂傷感?

周末又重溫了好幾部宮崎駿電影。不知道為什麼,總是覺得他的電影中透著一種很淡的憂傷和寂寞感。特別是風景,看著總有一些回憶的感覺。看完之後覺得心裡抑制不住的有些悲傷感覺,卻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為什麼有一種畫面就只是這樣靜靜地呈現也會讓人有憂傷感?這是什麼原理?


反對所有將《龍貓》和《千與千尋》解讀成黑色童話的觀點。尤其是這個問題下yol叔關於龍貓的觀點《龍貓》好看在哪兒?它的成功有什麼非電影因素? - 動畫
立意深刻的動漫會把殘酷的現實具體地表現出來,給予觀眾以正確的指導。而不是把黑色的內核藏在溫暖的表象下使人心生惡寒。

吉卜力的動畫主要分為三類:
一類是現實主義的,帶有導演自身的反思與發聲,《風之谷》和《幽靈公主》表現了宮崎駿對於人與自然的思考,即使是成年人也很難解答他拋下的問題:人與自然究竟該如何共存。這種題材也被高畑勛以另一種形式表現在《平成狸合戰》中;《紅豬》和《起風了》表現了對戰爭的思考:戰爭的動蕩下個人的幸福該如何存續。同樣的,高畑勛導演的《螢火蟲之墓》是我看過的對於這一反思最為深刻的動畫電影,沒有之一。

第二類是純粹的溫暖治癒系電影,宮崎駿的《龍貓》《魔女宅急便》《懸崖上的金魚姬》;高畑勛的《熊貓家族》《歲月的童話》《我的鄰居山田君》;近藤喜文的《側耳傾聽》;森田宏幸的《貓的報恩》;包括宮崎吾朗的《虞美人盛開的山坡》。是這一類治癒系的代表。

第三類介於前兩者之間,既具有較為複雜的脈絡和思考,又以一個圓滿的結局給人以溫暖,這一類也是吉卜力電影中評價最高的一類,比如宮崎駿的《天空之城》《千與千尋》《哈爾的移動城堡》,望月智充的《聽見濤聲》以及米林宏昌的《借東西的小人阿莉埃蒂》。宮崎吾朗在《地海戰記》中也想達到這樣的目的,但是做的很失敗。

綜上,吉卜力的電影不是沒有深刻反思,有許多對於死亡,疾病,戰爭,自然的思考的電影,只是名氣相對不是很高而已。如果宮崎駿或者高畑勛想要在自己的作品裡加入自己的發聲,他們完全可以拍出類似《起風了》和《螢火蟲之墓》這樣的電影。為什麼要把負面的,帶有死亡氣息的,黑色的因素藏匿在溫暖的《龍貓》里呢?我想不出這樣做的理由。

現在的社交網站(包括知乎)似乎都有種傾向,彷彿把一個作品解釋得越離奇乖張,信息量越大,就越能體現出解讀者的深刻和其對於作品的了解。

《龍貓》是和《螢火蟲之墓》同時上映的,但是螢火蟲過於深刻,只是叫好,但不叫座。而龍貓卻叫好又叫座,就是因為溫暖治癒系動畫更能吸引觀眾,每個人在現實中遭受的挫折已經夠多了,當然更願意為了找尋溫暖而走進電影院。
票房反差也使得宮崎駿和高畑勛在吉卜力工作室中的地位有所變化,當然這不是本文的重點。龍貓取得非凡成功之後,吉卜力工作室的標誌就定為龍貓,其地位相當於皮克斯的小跳燈。也成為了吉卜力賣的最火的玩偶形象。這就更說明它只是一個可愛的萌萌的大怪物,完全不可能是死亡的象徵。
至於《千與千尋》里的無臉男,他是死亡的隱喻嗎?同樣不可能是,他只是人類過度貪慾的象徵。同樣的,湯婆婆,千尋的父母,都是作為貪慾的象徵而存在的。《千與千尋》的主題是善良,親情,與純潔的友情。反對的是無節制的貪婪。河伯那一部分清楚地表現了主題內容,那些只在乎白龍會不會死的人估計根本不會記得這部分吧。誠然,白龍還要和湯婆婆鬥爭,當然也有可能會失敗。但這根本不是《千與千尋》的主旨,更談不上死亡的陰影。
宮崎駿的母親確實身患肺結核,但這能作為黑色童話的證據嗎?因為兒童時代的不幸,而把死亡的陰影傳遞給孩子們,那樣不是宮崎駿,是希特勒。

如果看多了吉卜力動畫,就會發現即使反派也會有可愛的一面,千與千尋里的湯婆婆不過是一個貪財,控制欲強,卻又瘋狂溺愛孩子的瘋老太婆。哈爾里的荒野女巫,失去法力之後只是成了呆萌的老奶奶。就連森田宏幸的《貓的報恩》,波斯貓國王也不過是個傻大叔而已。
吉卜力就是有這樣的魔力,能使反派也變得可愛。反其道而行使本來可愛的角色帶有黑色隱喻呢,恐怕是最大的誤解了。

————————————————分割線—————————————————————
那麼為什麼宮崎駿電影會給人以淡淡的憂傷感呢?
首先我覺得這不是大部分人的感覺,至少我個人從宮崎駿電影里感受到的更多是溫暖。反倒是《聽見濤聲》給我帶來的憂傷情懷更多一些。

有人覺得很憂傷可能是因為,吉卜力的畫風從《風之谷》之後就基本沒有更改過,而且堅持手繪(只有我的鄰居山田君是電腦繪製完成)。這在現在這個追求3DCG畫面的時代會給人一種懷舊之感,彷彿回到童年的平和沖淡的時光之中。人們在回憶之時總是會感到憂傷的。

再然後是配樂,宮崎駿的電影和久石讓的配樂堪稱傳奇。而久石讓的作曲特點便是柔和與溫煦,比如千與千尋的插曲《那個夏天》,直到現在都是我最喜歡的電影插曲。這首曲子能使焦躁的情緒平復下來,同時也容易引起哀傷的心情,但這種心情並不負面。除了《我的鄰居大龍貓》這樣少部分歡快輕鬆的插曲之外,久石讓的作曲大抵如此。

享受吉卜力的動畫之美吧,在殘酷焦躁的現代社會中,這樣美好的東西真的不多了。


一言以蔽之,宮崎駿很善於用套路化的場景展示你精神上沒得到的東西。

電影對觀眾的衝擊力在很大程度上並非來自劇情,而是因為提供了觀眾精神上最嚮往的東西。同時,除非是紀錄片,電影總要有主角,多半會有皆大歡喜的結局,因為觀眾喜歡把自己代入主角來欣賞電影,從頭到尾虐主角的電影是沒人看的。回到《天空之城》這部動畫片,主角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年,他在電影里得到了什麼?我在巴魯的年紀最想要什麼?


聽羅大佑的《童年》,最有感觸的一句歌詞是「多少地日子裡總是一個人面對著天空發獃,就這麼好奇就這麼幻想——這麼孤單的童年」。這首歌其他部分都是童年趣事,忽然插了一個 「孤單」進來,第一次聽覺得很突兀,再聽又覺得是帶著傷感的親切,讓人聽了有點難過,又止不住地想聽。就像八九歲換牙的時候,明知道搖動牙齒會疼,卻總忍不住去晃它。 「孤單」、「發獃」這兩個詞正是羅大佑從我們記憶的牙髓里取出來的。


嚴格地說,《童年》描寫的是少年而不是童年。六七歲的孩子還沒到「對著天空發獃」、或是為「隔壁班的女孩」費心的年齡。學前的孩子真正稱得上無憂無慮,直到學齡——人生識字憂患始——人類才足夠成熟,會為看不到的事情而鬱悶,才會坐下來發獃。不過,任何一個在拉薩或者麗江扮呆萌的偽小資都知道,發獃是種奢侈品,有了心境還要有時間才行。這個規律對少年同樣適用。


傳統的農業社會基本不存在「少年」的概念。從不需要擔負社會責任的兒童,到擁有完整社會責任的成年,中間只有一線之隔——這條線就是能否下大田幹活。農業社會養不起吃閑飯的勞動力,只要兒女被認定不再是兒童,不管腦袋裡有什麼神奇的想法,都得立刻開始分擔養家糊口的責任。普通農民的子弟就不必說了,就連毛澤東這種富裕家庭的子弟,老爹有店鋪甚至能印錢票玩初級金融業,都免不了輟學回家幹活的命運——「毛澤東在13歲時就輟學了,因為毛順生不滿足於兒子只是在上學前和放學後到田裡幫著干農活……從5歲時起,澤東就開始干一些像拔草、撿柴、放牛、拾豆子等他力所能及的農活。現在,白天他是一個成年勞動力,晚上,他成了父親的管賬先生。」——羅斯·特里爾《毛澤東傳》

在這樣的生活里,絕不會有「發獃」、「寂寞」這種煩惱,你只能日復一日地面朝黃土背朝天,直到拿不動農具的那天,才能以長輩的身份靠著牆根曬太陽,說點毫無想像力的閑話。路遙在《平凡的世界》描述過老來的「閑暇」——「坐在冬日裡冰涼的土炕上,可以回憶和誇耀的僅僅是自己年輕時飯量和力氣」。


十幾歲的半勞力飯量比父母還大,卻不用種田打柴,能安心地坐在教室里讀書、自由地在操場上遊戲。這種「奢侈」生活普及到大多數家庭,是工業社會的事情。工業社會達到一定水平後,農機取代了簡單人力,畝產增幅超過人口繁衍速度,受過教育的勞動力能比文盲賺到更多的錢。大多數孩子這才有機會在七八歲的學齡去上學,到身體發育差不多完全結束再畢業,去做一個真正的成人。 中國大陸普及中學教育是70年代,「校園文化」從此成為大眾文化。羅大佑的《童年》能作為校園民謠傳唱,也是華人世界普及了義務教育的結果。


現代社會的分工千千萬萬,學校不可能逐一培訓,只能教給學生通用性的知識,再給他們一個良好的環境發育身心。所以,除了培訓基本勞動技能,現代教育體系還向孩子們展現了一個比日常生活豐富百倍的大世界,並給他們足夠的閑暇去回味這一切。哪怕在最嚴苛的學校,校園生活也和過去的學徒工有本質不同。至少在名義上說,學校要把孩子變成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工具。這意味著生活模式的天壤之別。


校園生活的美好,讀書的時候或許體會不到,不過不要緊,只要畢業當了實習生,當年牢騷最多的學生也會懷念校園生活這個天堂。由此我們可以推想舊時代的人從童年一下子進入成人世界的感受。生在這個普及義務教育、禁止童工的國家和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感到慶幸。這是200年以來,世界最大的進步之一。


「進步」不一定意味著100%的快樂。因為「進步」不是簡單地在舊社會基礎上改良,而是徹底改變了生活模式,重新定義了生活目標。這些新的生活目標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同樣需要努力和機遇才能得到,得不到的時候,就會有失落或痛苦。比如說美國西部的印第安人、澳大利亞的土人,他們現在可以像祖先一樣,去荒野中過遊獵、游牧生活,同時還享受政府的福利補貼,按說會比祖先快樂的多。但實際上,他們過的很頹廢,往往沉湎於酒精和毒品。因為他們實際上接受了現代社會的生活目標,卻沒接受過現代社會的完整訓練,既回不到那個只有荒野的時代,也沒法融進現代社會,只能夾在中間頹廢墮落。


類似的事情在教育普及的過程中也存在。原來只求自耕自食,溫飽度日的農村娃,一旦上了學,通過老師和教材接觸到外面那個龐大的世界,立刻就有了更多的想法和追求。雖然自己可能還赤著腳,吃粗糧,但對他而言,村裡最富庶家庭的生活也不算什麼了。這給人生提供了無限的希望,也可能讓他陷入一片茫然——走近夢想比看到夢想要難100倍,夢想越多,痛苦也就越多。當年的下鄉「知青」都理解這種痛苦,而幾倍於下鄉知青的回鄉知青痛苦尤甚。路遙成名作《人生》里的高加林是整整一代人的縮影。


知識青年的憂傷是成年人對夢想落空的恐懼。沒畢業的學生雖然還不至於立刻面對殘酷的社會,但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為此感傷。黃土高坡上只惦記娶媳婦生兒子的放羊娃,不知道何為寂寞;剛看完美術課本,課間靠在木頭籃球架上憧憬大城市的農村孩子,卻能深深地感受到夢想和現實的落差。之所以說《童年》是首校園歌曲,是因為「多少地日子裡總是一個人面對著天空發獃,就這麼好奇就這麼幻想——這麼孤單的童年」只會在教育普及後引發聽眾的共鳴。少年普遍的孤單感——或者說因夢想而產生惆悵,是現代世界的奢侈品。


精神上孤單的少年離夢想很遠,迫切需要現實到夢想的橋樑。最可靠的辦法當然是努力學習應考,然後走出山村(小城),去看看廣大的世界。但從學長的經驗來看,這個辦法成功率不是很高,更解決不了當下的失落感。於是更直接、更快捷的精神橋樑應運而生。十幾歲的時候,70後有武俠小說,80後有動漫、90後有網路遊戲和奇幻網文。這些東西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實際上講的是同一個故事——普通的少年過著平靜的生活,忽然獲得了神奇的機遇,學得一身超人的本領,闖蕩天下。期間迎接一個又一個挑戰,收穫一份份友情和愛情。這就是正在讀書的少年最想要的生活。


《天空之城》也是這個套路的一部分。主角在偏僻的礦山小鎮上生活,日復一日地工作,雖然樂觀也不免單調。忽而一日,可愛的女孩從天而降,海盜和軍隊駕著飛艇隨後而至,巴魯被捲入一場和自己夢想相關的奪寶之戰,依靠自己的努力把對手變成朋友,把敵人變成灰燼。最後得償夙願,與女友攜手飛向廣闊天地。這怎麼看都是老套路,老故事——但也是中小學生面對天空最希望發生的故事。只要校園文化存在,一代代「孤單」的少年們會為同樣的套路如痴似醉,還要把這些套路收入自己的青春記憶。這是工業化給人類帶來的青春禮物,宮崎駿只是重新幫我們撕開了一次包裝紙。

這個問題很大。我寫了一個十幾萬字的文稿來談這個(當然是個坑,只有前兩章)但多少可以說明一些問題。

當馬克思和宮崎駿都老去 世界依然要向前(二)

前面的文字就是這個稿子的一部分


嗯。我試著答一下吧。
樓主看這兩句詩,是不是也有憂傷:
1、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2、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我覺得景物本身就可以是哀傷的,能夠抓住這種哀傷的,才是最偉大的藝術。作為對比,樓主再看下邊兩句:
3.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4.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當然你也可以說這也是哀傷的,藝術的,但是這種哀傷不是景物本身帶給你的,而是通過敘事或者明說灌輸給你的,雖然也很好,但是水平就低了不少。所以來自同一首詩,1,2是名句,3,4則不是。

那麼,景物本身的悲哀是哪裡來的?我覺得這觸及了一個非常終極的審美問題,我的能力還回答不了。樓主能夠體會到這一點,說明樓主的審美比下邊絕大多數回答者都要高明。

@孟德爾認為這是由於舊媒介帶來的懷舊感。有可能。正如同現代人用黑白片,或者顆粒感很足的膠片攝影營造出的懷舊感,但你去看黑白的喜劇和鬧劇,你仍然不會感到憂傷。我覺得媒介仍然不是問題的關鍵,這就如同你是一個現代人,你用古詩的格式寫詩,這就必然憂傷了嗎?(要想明白這個問題,必須問問宮崎駿電影剛出來的時候,像樓主這麼心思細膩審美水平較高的人是什麼反應,孟德爾雖然在遊戲動漫等領域懂得非常多,不過他的審美水平似乎一般。)

排名第一的匿名答主更搞笑。他認為這種悲哀是因為宮崎駿顯故事裡邊潛故事。我並不是說這個潛故事並不存在,也並不是說他的解讀就像無數對《讓子彈飛》的解讀一樣,不但無意義,也無趣。而是這種手法相當低級,是我說的3、4詩歌的手段,而不是1,2詩歌的手段。這種類似少年pi的震撼,其實仍然是更低層次的玩意。一個反例就是樓主粘的幾張畫,這幾張畫里是沒有潛故事的,但樓主從這些風景就能看到感情,而排名第一的匿名答主只能通過一個「故事」才能看到感情,可見樓主的審美比排名第一的答主高了一個層次。而如果只因為這些潛故事就說宮崎駿偉大,無疑也誤會了宮崎駿的偉大,對他是一種褻瀆。


謝邀,以下有一段高能吐槽,玻璃心請迴避。。。有戾氣請見諒。。。

我真是醉了,龍貓好好一部溫情動畫,硬是被那位徐貓貓給掰彎了,你們這些人跟那位yolfilm一樣能不能沒事不要亂扯?宮崎駿的母親1947年得了肺結核要與家人隔離,所以才在醫院治療,家人要搬遠一點所以才去鄉下(因為空氣好,住的便宜,人家樂意ok?),他的母親在床上躺了九年,後來病好了,直到1983年才去世,怎麼到您這變成母親因為肺結核去世了?
龍貓明顯是富有幻想的孩子保持一顆童心才會看到的,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刻依然能保持一顆好奇的心,怎麼到你這全變味了,還「宮崎駿沒有童年」,老爺子非得被你氣死不可。。。。

-------------------吐槽結束分割線---------------------

至於題主的問題,因為你是說看畫面就會有一種憂傷感,我覺得憂傷感更多是因為手繪動畫的感動,這種舊時代手工作坊式的懷舊色彩和作畫風格會讓人產生莫名的情緒,宮崎駿對電影節奏的把握,氛圍的營造,人物表演的處理是箇中高手,一下就能抓住觀眾心靈中最柔軟的回憶,輕輕的捏一下,所以才能讓你沉浸在其中久久不願出來吧。


為避免跑題,先複製黏貼一下問題:
「為什麼宮崎駿電影的畫面只是看著也會有一種淡淡的憂傷感?」
那些什麼都扯到黑色童話,殘酷現實之類的你們真的夠了。
下筆千言,離題萬里。
麻煩把主題、人物、劇情什麼通通忘掉吧,我們只談畫面。
--------------圖片高能預警,爪機自重--------------
我的答案很簡單,是因為宮崎駿團隊非常善於運用意象,營造意境!
-------------------
什麼是意象,就是融入心理感受的事物。
系列意象的組合,就是意境
簡單一點,可以理解為借景抒情。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目送朋友乘舟遠去,詩人獨立江邊,看著大江茫茫。
沒有一個字寫到惆悵、失落、依依不捨。畫面中卻包含了這些情緒,這就是意境。
人的情感複雜且微妙,有些很難用簡單的詞語概括
但是用意象卻可以表達出來
貼一首北島的詩為例:
用抽屜鎖住自己的秘密
在喜愛的書上留下批語
信投進郵箱 默默地站一會兒
風中打量著行人 毫無顧忌
留意著霓虹燈閃爍的櫥窗
電話間里投進一枚硬幣
問橋下釣魚的老頭要支香煙
河上的輪船拉響了空曠的汽笛
在劇場門口幽暗的穿衣鏡前
透過煙霧凝視著自己
當窗帘隔絕了星海的喧囂
燈下翻開褪色的照片和字跡

這些都是中學語文水平的知識,不難理解,就不多說了
東方傳統詩歌、繪畫特別講究意象和意境
但是在動畫/電影中,明確地追求意境的創作者卻不多
宮崎駿和GHIBLI團隊恰恰是這方面的高手
宮崎大叔相當執著於對童年回憶、少年夢想等意境的表現
未必每個人都會對「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意境有觸動
但每個人都有童年,
曾害怕過黑夜,
曾夢想在月光下飛翔,
曾憧憬過雲上的世界
曾撫摸過老房子的牆磚
曾在陌生的鄉間黃昏迷路
曾在陰雨的公交站等爸爸回來
……
而宮崎駿非常敏感地捕捉到那一個個瞬間,
用真實的畫面把人們帶回那些近乎遺忘的記憶
重新體會那些感受
其實,讓觀眾憂傷的不是那個畫面,而是自己的記憶
我看過一個訪談,好像是GHIBLI參與某個遊戲的動畫指導
要求遊戲的美術人員,把一盞燈做出「童年暑假,你玩得太晚,天黑了獨自走回家。外婆家門口,遠遠指引你的那盞昏黃的燈」這樣的感覺。
很明顯,在GHIBLI的工作人員眼中,每一個景都不僅僅是景本身,
而帶入了心理感受的意象,以及系列意象組合成的意境
喚醒你的回憶,觸動你的情緒,引發你的共鳴
為故事展開營造良好的氛圍。
---------------------------------
口說無憑,貼圖鎮樓

下面是他兒子宮崎吾朗的


一、畫面的內容。如《天空之城》、《幽靈公主》,畫面的內容是環境被破壞、受傷的動物等場景,直接衝擊視覺,影響人的情緒。
二、天氣設置。陽光明媚、陰天、狂風暴雨,帶給人的感受有一定差異,選擇場景的天氣可以影響感受。
三、光和色調。更隱秘的是把畫面的光和色調做些改變,讓晴天變得有些陰鬱,就能產生壓抑等感受。對色彩不同的選擇和光的運用可以潤物細無聲的表現想要的氛圍。
四、靜與動。一般來說,缺少生命就會有沒有生氣的感覺,宮崎駿動畫里有很多很多有景物無生命的場景,越空曠越悲涼。《哈爾的移動城堡》里無人的街道就是這樣,還有《天空之城》、《風之谷》也有可行留意。但有時靜中有動也很悲涼,如《螢火蟲之墓》里的罐頭盒和蒼蠅的畫面,蒼蠅雖是活物,但這一動靜對比,瞬間悲傷情緒直衝感官。


因為太溫暖了,讓現實中的我有些許失落


我這個答案比較技術性,隨便看看吧。

覺得宮崎駿的畫面看上去憂傷懷舊,其實是因為美術風格問題。這點在龍貓和天空之城等表現逝去時代的片子中還不明顯,到表現現代城市景觀的時候就很明顯了。吉普力動畫的美術不少是山本二三做的,側耳傾聽中他負責背景。

但是山本二三還做過另外一個片子的背景,你覺得哀傷么?

再看這個和穿越星際差不多題材的科幻動畫。

與側耳傾聽氛圍差不多的穿越時空的少女也是他做的,和宮崎駿是差不多的風格,總之導演要啥我就畫啥。

另外,宮崎駿的畫風基本是典型的賽璐珞時代的風格,動畫迷看到後第一個印象就是懷舊,這個影響雖然很隱蔽但確實是存在的。你看最後一張圖和第一張圖,場景基本一樣,但畫面有一定差別。我還試過一些絕對商業化超激烈的
作品,也有類似淡淡哀傷的效果。

這是92年最終幻想的動畫,下一張是2001年的最終幻想無限,馬上就知道畫風的差異了

順便推個音樂,我個人心中日本動畫十大神曲之一,也是傷感音樂,屬於完全配錯了作品的那種,片子跟這曲子根本不搭。
永伏山中(戰國奇譚妖刀傳)鈴聲 動漫時代音樂茶座永伏山中(戰國奇譚妖刀傳)手機MP3鈴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啊,但是感覺之前的大神們都沒答到點子上。
題主是通過畫面(通過你的例子姑且理解成某些場景)感到憂傷,你們在那些劇情潛台詞上扯來扯去有什麼意思啊。
我是宮崎駿爺爺的腦殘粉,每部片子看了都不下十遍,也時常因為一些畫面感到濃濃的憂,所以和你分享一下我的分析。

首先,宮崎駿電影的畫面和我自己的生活出入太大!一望無際的草坪,穿過大樹樹葉的陽光,湛藍的天空,老舊城牆上的陰影。這些元素給我的第一感受是 寧靜,安全,溫暖,,田園,放鬆,自由。。。最後我就感覺,這一切太過美好了,這些場景真的只有在夢裡出現過。潛意識裡一想到我的現實生活,城市,吵雜,污染,喧鬧,我就覺得好難過。那是一種混合著絕望,委屈,嚮往,童年的回憶(我記得我小學時候有一條路,夏天的時候陽關會從路邊的大樹樹葉中落下來,有點夢幻。小學畢業的時候,大樹被砍了,修成了一條公路)等等的複雜情緒。一種你我都無法解釋的,潛意識的悲傷。

幾個我看了感覺特彆強烈的場景

當時第一眼看了哈爾給蘇菲的這份禮物真的要哭出來了,那麼美麗的一個場景。一個美麗到我想都不敢想的地方。

我小學的那條路在我記憶中,如果往天上看真的可以看到類似的畫面。當我回家時發現樹被砍掉的時候,我記得我哭了好久。


少有幾個完全以攝影(畫面)角度來分析的。更多感覺答非所問。

同為宮崎駿迷,題主的幾幅截圖我看了也感覺很憂傷,如果題主可以接受為什麼這種美術風格看起來憂傷的回答:

1- 人少、不熱鬧
2- 景觀老舊
3- 不真實
4- 懷舊膠片濾鏡
5- 第三視角,觀察感十足,代入感不強。
6- 慢鏡頭、長鏡頭、不緊張、畫面轉換不刺激
7- 感情(色調、飽和、陽光、陰影)不誇張(淡淡的)

所有的GHIBLI的電影我都會有該都會有同感:看著人物做什麼,卻不是跟著人物做什麼。這更是美術方法、畫面結構、攝影角度所致,除卻各位洋洋洒洒對電影內容、哲學的分析。

這給我一種當了無處不在但卻是旁觀者來看故事的感覺。這種手法拍什麼都蛋蛋的憂傷,拍非誠勿擾北海道片段(小酒館+海邊分手),拍各種傷感電影畫面+旁白敘事(1943年,老王剛抱上孫子……+很可能的可待悲劇畫面),拍小資感情生活等等(他只留了一封信……+膠片濾鏡靜物)。。。

這時候他拍人多、熱鬧的東西也覺得奇怪、不合:如千與千尋鬼市片段,魔女宅急便生活片段等等。更何況更多時候都是自然比人大的主題,超現實勝過現實的時候。
---------------
添一些圖,這類畫面吉卜力非常常見,特別是風景,符合我說的原理,電影出處權作猜圖遊戲:


第一名變了哎⊙_⊙,分裂如我既喜歡徐喵喵的解讀,又同意宮崎駿不是黑童話。SJ同學文化霸權,差評。
但是這個問題的核心是「只是看著也會有的憂傷」,那麼題主的體會應該是脫離語境的。
我認為這日本文化中的「侘寂」
——如何理解「侘寂」(wabi sabi)? http://zhi.hu/Bx4v


脫開電影故事,從單幅的畫來講色彩,光影和構圖是畫面傳遞信息的三要素。
如果想讓一副畫看上去憂傷,那就用盡量少的對比色,光影不能太明亮,然後不要有太多線條的構圖,這樣的畫面就能傳遞出陰鬱的心情。
推薦可以找一些色彩學,構圖,光影的書看,有很多相關知識。


多圖多圖多圖。。。。。。。
其實每個人看到同一個東西都會有不同的理解。曾經有人說我看東西太傷感。上了知乎以後覺得自己其實蠻向上啊。說我一大把年紀天真也好,說我幼稚喜歡雞湯都可以,不過我想說說我看到的宮崎駿以及這些東西帶給我什麼了。
我如果心情不好,其實一般來說會悶在心裡,悶著悶著就會很負能量,只是我這個人本能很好,這個時候我會去尋找發泄的途徑,看千與千尋還有龍貓都算是一種,每次都要看到大哭一場才罷休。
高票回答裡面有一個人說,龍貓其實是用溫柔的角度講殘忍的故事,恩我看到的正好相反,宮崎駿其實很善於把一個很悲傷的故事講得很溫柔,滿滿的正能量。我覺得世界之所以可以發展,源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和思想,但是如果負能量滿滿的其實也蠻討厭的,因為我活的好好的,自己找樂子,結果有個人在旁邊抹眼淚說你看這個人多慘。。。其實我會很憤怒的。
——————————————————————————————分割線——————————————————
龍貓,其實本來就是一個有點淡淡的憂傷的電影,並不是說溫柔的騙子,因為從電影的一開始,我們就知道一家子是因為母親病了需要養病而轉到鄉下的,而且小孩子們還知道自己將要去住的是鬼屋,只是鬼屋就鬼屋啦,有爸爸有一家子的愛我就不怕,這是電影的一開場,宮老爺子就已經交代了的,所以一開始我就知道媽媽有病,奠定了憂傷的基石,但是電影本來講得其實就是在逆境中這一家子怎麼自己來尋找快樂的,難道悲慘的命運我就不能微笑了?每天要苦大仇深了?難道母親病重了我就不能滿懷著希望和憧憬期待著母親的痊癒?必須滿懷痛苦?
我們來看看這幾個小傢伙是怎麼樣的

人家早就知道自己住的是鬼屋了。不過兩個孩子的因為父親大人也很陽光,都不怕反而很期待。難道父親大人一定要苦大仇深的跟兩個寶貝女兒說:你媽快不行了,咱們沒錢智能住鬼屋???
我真無語。與其說是父親大人很樂觀,不如說為了一家人,也因為這兩個如同天使一樣的孩子,大家都選擇了在逆境中用最最樂觀的方向去生活吧。每次看這個我都覺得其實有孩子也挺好的。如果有個樂觀的老公,有錢沒錢其實一點都不重要,大不了兩個人一起回長沙開個涼麵館,清貧也很好。

小姑娘非常期待呢,哈哈哈,是真期待么?至少我小時候要是我爸爸說咱們會住鬼屋然後一臉得意我也會這樣。小孩子不在乎金錢啦,在乎快樂,在乎你有沒有在身邊,在乎關愛,在乎大自然。。。鬼屋,沒錢??那又怎麼樣啊?

滿屋子的黑小鬼。。嘿嘿。。。。。瞧這嘴咧得,這可不是兩個美姑娘,這是兩個野孩子

恩你當真覺得小孩子不知道自己家多破啊?也知道自己媽媽有病啊,都在擔心吶,但是有爸爸在呢。而且自己也想變乖乖的這樣媽媽也許能好呢?也不一定。你看兩個小傢伙的眼神有些擔心等待爸爸的回復

老爸其實神經也比較大條啦。。。年輕的爸爸也沒有什麼經驗

二愣子的爹開始用二愣子的方式逗女兒開心

尼瑪這位父親大人其實自己玩得很開心吧~~~~
恩,我爹就是這樣在我小時候的時候這麼犯2外加逗比的。所以我的童年快樂的那個部分都有我爹在,小時候我叫我爸猴哥嘿嘿。我爸的手機我的電話鈴聲設定為卡門,不是因為我去西班牙留學是因為我爸說你太胖了連門都要卡住。。。或者閉眼摸著我的腿說,孩子你看我這打一成語你知道是什麼成語么。。。。。爸我實在不想告訴你瞎子摸象。。。但是你的表情已經出賣你了。。。。我爸真討厭。

這樣很快樂對不對啊??人在逆境中一定要往最快樂的地方去努力,不放棄生活的美好,才可以每一天都活的很用力。已經挺慘的生活了,還得說宮崎駿是大騙子。。。額。。我覺得是在給自己添堵。。。活的真累。
宮崎駿的龍貓裡面每一刻都不停的在傳遞這樣的信念,每次美好的鏡頭其實都是在很悲催的場景裡面的,比如沒有人帶妹妹只好帶著妹妹去上課,半路大雨傾盆而至。小傢伙摔了個狗啃屎,鄰居的小男孩卻四七八來的塞了一把傘。但是這樣的時候你才發現其實鄰居家的混小子其實也挺不錯的對不對?
倉皇里把妹妹丟了,是因為什麼,是因為妹妹突然發現了在快樂裡面,最大的最不喜歡的就是如果媽媽死了怎麼辦??結果龍貓電車就這麼出現了。
宮崎駿其實很善良的,他知道世界有多殘酷,他經歷過戰亂,經歷過廣島長崎的原子彈(額請政治人士跳過這一段,我痛恨一切戰爭,是很明確的反戰者。這裡只說當時的電影環境),所以宮崎駿很討厭戰爭。他看見過很多悲傷的事情,但是他還是抱有一份童心,選擇用電影的方式來溫柔的給大家療傷,給大家看到生活中不管怎麼樣都有美好的事情發生。所以請不要隨便放棄哦,也許下一刻龍貓就會在你身邊。
這就是我為什麼每次要治療我自己就會去看龍貓的原因。我會哭是因為我知道這明明是一個悲傷的故事,但是你仍然可以看見他們多努力,多認真的快樂著。現實很慘淡啦,但是我還是很想堅持我自己的逗比心情,也想選擇相信每個人都好善良的。

再說千與千尋,當然有蛋蛋的悲傷啦,拜託那是幻境啊幻境。。。。再美好也是幻境。。。總有種這樣的幻境我好喜歡但是。。。為什麼要離開呢。。。永遠生活在幻境不好么。。。這樣的感覺。宮老爺子其實每一樣都能讓人看到好多啦。千與千尋那是一個年少成長的故事,怯弱的孩子在愛與希望裡面慢慢的成長出她美麗的樣子,幻境里可怕的妖怪們其實都有一顆可愛和善良的心。。。想想都覺得想笑,湯婆婆其實也很可愛啦,蘿蔔神也很可愛。。。嘿嘿。。。。
先看看開始的時候千尋的樣子

恩,離開城市去向鄉村離開熟悉的環境的千尋。。。非常的無助,不知所措

恩不要懷疑小孩子的直覺。。。。
但是猶豫,依賴。。。。膽小。。。
再看看後來的樣子

眼神裡面多了什麼?是堅定,是堅強是相信自己,前面我不知道喲什麼,但是我一定要去面對。我會害怕但是我還是會去面對,去分辨。

恩這就是我覺得宮崎駿的動畫統一都很美好的原因,有些人的確是在自己的文章或者電影裡面帶著很多的個人色彩,其中很多人給你強烈的悲觀情緒,常常我看完了就會變得頹廢。。。。宮老爺子的動畫我看完了大哭一場還能笑著前行。堅持夢想,所以我覺得他很可愛他給我了希望。
高達我超喜歡,高達00看到後面我就開始壓抑,不代表我不喜歡啦。。。我還是很喜歡。。但是我絕對不會在自己已經很負能量的時候去看他的。或者還有張愛玲的小說。。。看完了我可以幾天不吃飯。。。。。接下來再看看美麗的愛情。。。哇純純的愛情

看到那個把我美麗到只能放聲大哭的美麗美麗美麗單純單純的微笑了么?所以請各位,在蛋蛋的憂傷里,繼續前行吧。北京的空氣很差,日子很苦,或者曾經被人傷害,不再相信其他人,又或者被小三,又或者因為太傻太天真被人騙,我知道其實蠻慘的,我知道現實很不公平的。可是。。。。可是。。。。我覺得只要不放棄的相信自己,其實你會發現有很美好很美好的事情一定在等著你。


謝謝題主,謝謝你給我這個機會,讓我把這些憋在心裡的話寫出來。

我以前,從來沒看過宮崎駿的電影。我一直以為,動畫電影有什麼好看的,真人的還看不過來,動畫看什麼勁。

後來被朋友逼著看了《龍貓》,當時看的時候和朋友一起看,看完之後,我把朋友安排走了,自己一個人坐在那沒出息的默默流淚,惆悵了一晚上。

我只能說,宮崎駿是個很有才華,有故事的人。

《龍貓》的結局看似美滿,實則悲傷無比,哀傷滿腸。整部電影,用無數溫馨的騙局,來掩蓋殘酷的真相。

開篇之初,一家人興高采烈的搬到農村去住。當時有個小男孩跑出來,說那裡是死過人的鬼屋。

小女孩還問爸爸,我們為什麼要搬來這,爸爸說,因為離媽媽近一點。

這時謊話之一,既然這裡離媽媽近一點,那為什麼探望媽媽還要坐車做好久呢?

殘酷的真相是,媽媽的肺病很嚴重,當年恐怕沒有什麼醫療保險,常年的病痛讓家庭日益拮据,爸爸只得賣掉城裡的房子,在鄉下買了一座死過人的晦氣房子,這樣,節省下來的錢才可以讓媽媽去鄉下的醫院治病。

從爸爸上班要坐公車,電影中多次暗示爸爸在深夜還在工作,就可以看出爸爸在努力的支撐起這個家。

故事剛剛開始,只是影片中所有色調不知為何,都蒙上一層淡淡的慘白。

爸爸說,在城中的醫院,媽媽的病沒有治好,現在轉到另外一家在鄉村的醫院了,媽媽的病,快治好了。

無力的謊話。

城市的醫院肯定比鄉村的醫院設施完善,在城市都治不好,到鄉村就治好了?

實情是,把媽媽轉到鄉村醫院,第一是為了節約開支,第二是因為爸爸已經決定要放棄給媽媽治療,準備讓媽媽在醫院裡安然等死。

電影繼續,兩個傻姑娘就彷彿沒心沒肺一般,安然自得的享受著美好的鄉下時光。

此時,他們發現了一隻巨大無比的龍貓。

當龍貓第一從電影出場的時候,我差點以為這是恐怖片。

一個兒童電影,怎麼能把電影主人公設計成這樣,長著鋒利的牙齒,叫聲好似雷鳴閃電,眼睛裡好像永遠放射出懾人的光芒,坐著一輛麵包條一樣的班車,班車上的貓頭,眼睛還能放光。。

別人的電影,會把主人公設計的又萌又可愛,為啥宮崎駿的電影就總是把主角設計成這副摸樣。

《龍貓》里的龍貓,《千與千尋》里的無臉男。

思前想後,我明白了這其中的緣由。

因為,宮崎駿,沒有童年。。。

電影繼續,外人看起來很可怕的龍貓,居然陪著兩個孩子玩的很開心。。

到這段的時候,我很想欺騙自己,我拚命的告訴自己,是我想的太多,《龍貓》只不過是個兒童電影,裡面的龍貓也只不過是個小孩子的玩具。

宮崎駿很厲害,玩的一手好牌。

就在此時,媽媽的醫院打來電話,要爸爸去醫院。

爸爸去了醫院,一直沒回來。

姐妹兩個開始著急,姐姐想自己獨自去醫院看媽媽,妹妹走丟。

就在此時,龍貓出現。

找到了妹妹,接著了姐姐,坐著貓車,去了醫院,看到了媽媽,看見了爸爸。

媽媽病好了,爸爸很開心。

從此之後,他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這是第三個騙局,也是整部電影中最大的謊言。

媽媽在醫院,醫院打來電話,要爸爸趕緊過去,不用說,肯定是媽媽病危。

現實中是沒有碩大無比,長滿獠牙的龍貓,更沒有像麵包的一樣的貓車。

所以媽媽病死之時,兩姐妹因為年紀太小,誰都無法趕到媽媽病床前,看媽媽最後一面。

媽媽病死,爸爸一點也不開心。

從此之後,兩姐妹過上了沒有母愛的生活。


宮崎駿這個人很厲害,一條主線,一條暗線。

主線把故事講得溫婉動聽,暗線卻是如此殘酷,讓人無法接受。

看這個電影之中,我就有一種淡淡的哀傷。

我當時也不明白,後來我明白了。

宮崎駿通篇都在用一種很溫柔,很暖人的方式講述一個童話,但是童話之下的現實,卻是如此的冰涼刺骨。

後來,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

發現宮崎駿小時候,就住在鄉下,媽媽因為肺結核病死。

所以,你應該就懂了。

宮崎駿,他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一直都在用最溫暖的方式,去掩蓋最冰冷的現實。


我也來談談吧。
我認為為宮崎駿的電影里有神學氣質。
有一種藝術,表現的 都是生活。這是我們最常見的藝術,它的高度和生活的高度差不多。比如王晶的大部分電影。
有一種藝術,探討哲學。這是有一定追求的藝術。欣賞過後你會有所啟迪,有所感悟。
有一種藝術,接近神學。神學的一大特質是什麼,我認為是悲憫。
偉大的藝術家(托爾斯泰、巴爾扎克、雨果、杜甫等等)和偉大的宗教家(佛陀、半個孔子)身上似乎都有這種氣質。一流的藝術家絕不是單純技巧高妙的人,他們還是思想境界極高的一群人,博大深沉的悲天憫人的情懷是他們的思想高度,這種高度決定了他們的藝術 的高度。

宮崎駿就是這樣有著悲憫情懷的神學氣質的偉大藝術家。悲憫,悲+憫。悲,傷感,傷悲,為生老病死而傷悲,為黎民百姓的苦痛而傷悲,為人們的爾虞我詐,人性醜惡而傷悲,為自然的不圓滿而傷悲,為難以探究搞清人生奧秘、人生價值而傷悲。憫 ,偉大藝術家,偉大宗教家從來不是悲觀厭世主義者。他們看到了很多黑暗和不幸,看到了很多醜陋和虛偽,看到了很多遺憾,但他們不會因此而鄙視眾生,他們選擇了寬容,寬容人們的總總惡,他們選擇了平等,平等地對待世人,對待生靈,對待萬物,他們選擇了拯救,拯救自己的心靈,拯救這個世界。

你看到了傷感,其實偉大藝術都是傷感的藝術。論語不傷感?杜甫的詩歌不傷感,托爾斯泰的作品不傷感?
傷感是偉大藝術家對世界、對萬物、對人類愛的一種表達


「現實的殘酷,童話的美好」

這話往往在時間的推敲中得以驗證,但在虛擬的影像中,卻讓我們親身體驗了童話的美好,雖說虛擬,卻勝似真實。因為影像能儲存在觀眾的腦海中,成為自慰的最佳良藥,而我觀看這部電影的同時,如同有一束溫暖而熟悉的陽光依附在臉上,彷彿整個人已掙脫現實束縛,飛入夢境般美好,這部電影就是人見人愛的《龍貓》。

整部影片的構造都很清晰,也很簡單,講述的是還在讀小學的姐妹花小月與小梅,一起跟隨父親,到農村生活,並搬到一個有些破舊、有些陰森的房子里居住。剛開始兩人對那裡的生活充滿了畏懼感和好奇心,但隨著不斷地了解與適應,她們的生活有了許多驚奇的發現,小梅也在無意間發現了傳說中的龍貓,有一天,小月與小梅吵架之後,小梅因想念母親而迷路。幽靜而安逸的田野中,出現了一個若隱若現的小傢伙,蹦蹦跳跳地穿插在草叢中,小梅因為好奇而尾隨於它,這是小梅第一次見到龍貓,也是我與龍貓的初次相見。 在《龍貓》里,宮崎駿融入了很多自己的個人情懷和童年感受,只要是有龍貓出場的情景,就格外精彩奇妙,比如妹妹墜入樹洞,龍貓第一次露面時,頑劣好動的妹妹趴在龍貓肚皮上逗弄龍貓一節,宮崎駿將小女孩的童趣描繪得活靈活現。還有下雨天姐妹倆和龍貓一起等公車那段,略顯陰鬱清冷的畫面中,龍貓令人意想不到得現身,站在姐妹倆旁邊像模像樣地等候那隻「貓車」,一臉憨態,令人忍俊不禁,尤其當龍貓震落枝頭的雨珠就為聽大珠小珠砸雨傘的響聲時,讓人絕倒。宮崎駿賦予動畫人物的幽默總在細節處取勝,就如同他表現人們純摯的情感一樣,都是自然而然,若微風拂面,無處不在,卻又一氣呵成,無跡可尋。

影片高潮部分是姐妹倆接到母親病重的電報後,兩個孩子產生口角結果導致妹妹走失,姐姐不得不求助龍貓找尋妹妹。最後的結局是一個滿懷希望的結局,母親只是感冒,虛驚一場,她即將出院,迎接她的是一個嶄新的家,以及這個家裡蘊藏的無微不至的愛。

很少有電影可以像《龍貓》一樣給人一種清新、淡雅、謙和的感覺,在這部電影中,宮崎駿充分的釋放著他的童真童趣、他對自然生活的嚮往以及他對綠色的摯愛。作為一部動畫片,《龍貓》首先立足於兒童,電影中我們看不到成人世界中的煩惱和憂愁,小月和小梅姐妹二人都是對生活充滿嚮往的樂天派,影片整體始終散發著積極向上的樂觀主義精神,除了樂觀向上的主題,電影的氣質中透露出一種清新感,二維動畫的畫面風格更能將這種清新的風格自然的傳達出來,給人一種透人心脾的感覺。《龍貓》中故事的發生地點在日本的農村,這裡沒有城市的喧囂、沒有工廠的煙氣、沒有交通的噪音。這裡擁有的是別緻的鄉間景色、傳統的日本房屋、淳樸的民風民俗電影中的鄉村世界彷彿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雖然我沒有過鄉村生活的經歷,但電影中描繪的這種人與自然完全融合的生活深深的吸引著我,這彷彿是宮崎駿營造的一個夢境,在這個夢境中我看到了水村山郭、飛橋野溪、在這個夢境中我感受到了隱隱炊煙、小橋流水,這是一副盡顯鄉村美景的畫卷,更是一曲彰顯親和力的自然樂章。這個夢境彷彿帶著我回溯到那個農耕文明的時代,忘記了工業文明帶來的煩亂和喧囂,一切都是那麼的樸實無華,這是一個返璞歸真的夢境,當然我也不會忽略這個夢中的主角——龍貓。

綠意盎然的夏,樸實真徹的人,暖風悠然,花氣繚繞,童話般的霓夢幻彩,城郊村野中的自然風光,綠樹成蔭下的田莊屋舍,這些淡出我們記憶之外的景緻被宮崎駿細膩入微的畫筆完美再現,他將一段奇妙的想像融入了大眾的童年時光。隨著那對天真活潑的姐妹在鄉野草地之間的嬉戲打鬧;隨著影片中父女三人的歡聲笑語和彼此間的關愛呵護;隨著充滿泥土氣息的鄉村生活畫卷緩緩展開……相信生活在城市中的我們深深被打動了,那顆經過鋼筋混凝土澆築之後早已變得麻木不仁的心靈也拉開了記憶的閘門,被喚醒的魂靈不由自主地追隨著兩個小女孩的腳步,去重新體驗生命和生活里最簡單潔凈的情感,最終獲得的感慨既來自於對美的讚歎,也來自於對曾幾何時的追懷。

如果說田野的美景和童年的氣息勾起的是我們心中的無限悵然,那麼影片中感人至深的親情、友情和鄰里之情,卻極大地諷刺了後工業時代的人情冷漠。電影中,姐妹情、父女情、母女情、夫妻情、同學情、鄰里之情,甚至陌不相識的路人之間也彼此打招呼問好,這一切無不充溢著關愛和寬容,他們互助互愛,同甘共苦,形成一個其樂融融的鄉村大家庭,轉頭看看我們如今生存的社會,在信任危機下,關愛早已不復存在,支離破碎的情感信念中只剩下利益的角逐。我們失去的越多,感慨的也越多,為什麼感慨?因為那些東西本不應該失去。

宮崎駿慣於表現人物的神情和動作,這些傳神細緻的神情捕捉和動作描繪將人物全方位立體化,即便只是幾歲的小女孩,也在宮崎駿的畫筆下變得飽滿真切。電影中有很多姐妹倆兒跳躍奔跑的場面,這不僅表現出了孩子們的活力充沛,也讓鄉村靜謐的景色與人物產生強烈互動,增加畫面的彈性。宮崎駿的動畫片在馳騁想像的同時都具備藝術氣質,《龍貓》的藝術氛圍也很濃厚。影片開場,父女三人打掃舊屋,那些避讓陽光的「灰塵精靈」不禁讓人想起兩首非常有名的佛偈,一個是「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一個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從影片里兩個「陽光少女」的身上來看,似乎更像後者,於是那些「灰塵精靈」不用姐妹倆拂拭,自動排隊離開,飛向天空。影片明快鮮綠的色調在呼喚人們內心深處的清澈一面,在擦拭我們心中的塵埃,讓我們感覺到那種透亮的心境。而半夜龍貓和姐妹倆一同種橡樹的情節,則反映出宮崎駿強烈的抒情意識,其象徵性異常明顯,對生命的禮讚和對明天的美好祝福盡在不言中。

在我眼裡宮崎駿是將童年夢玩弄於骨掌之中的魔術師,他可以很巧妙的將觀眾從現實而冰冷的世界中,拉回到溫暖而幸福的童年樂園中,他的電影不僅對小孩有足夠的吸引力,就連所有人都如同失去免疫力般,對他影象中的萬物迷戀不已,毫無招架之力。其實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有隱藏著一個美好而極其脆弱的樂園,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逐漸從美夢中清醒過來,心中無暇的樂園也就保護得越來越嚴實,毫無觸及的餘地,內心也就變得越來越敏感。

宮崎駿也是一位很善於把握觀眾心理的電影大師,為了與觀眾取得共鳴。宮幾乎將所有美好因素都傾注到影片中。美麗、安詳、舒適的田園、憨厚可愛的龍貓、活潑好動的小梅、樂於助人的龍貓巴士……萬物都呈現出生機勃勃的姿態,而這些微妙的因素卻可以輕鬆自如的與觀眾的心達成共識,一個致關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這些場景、人物無法存在於現實生活中,所以人們才會常說:「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龍貓之所以能吸引全球如此多的觀眾,除了場景與主角的設置以外,久石讓的配樂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音樂悠揚而動聽,散發出一種清馨、溫暖、美妙的氣息,讓人迷戀而沉醉。 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它是作為延續童年夢的一種產物,是一份每個人都想得到的童年禮物。

在宮崎駿的大部分作品中,幾乎都存在正義與邪惡的對抗,兩者的形象在影片中也體現得非常鮮明,並且最後往往都是邪不勝正,正義永遠處於勝利的一方。在小孩那個單純而美好的幻想世界中,一直都保留著一個很傳統的觀念:「世上只有好人與壞人之分,好人最終會排除種種困難而取得勝利。」正義與邪惡、快樂與悲傷、生存與死亡……世界的兩極化,大家都心知肚明。但在《龍貓》中卻找不到任何邪惡力量,一切都逼近完美。留下的只有淡淡的溫情,雖然看似平淡,卻強烈抨擊著每個人的心。

沒有正邪對抗、扣人心弦的劇情,也沒有美麗俊秀、演技一流的演員,只有一股能激發遺留在人類心底最為純真夢的動力。無論世俗多麼的腐朽、多麼的險惡,都無法磨滅埋藏在人類思緒中最為美好的童年時光。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卻淡化了每個人的純真,模糊了每個人的記憶,慢慢地,過往的點點滴滴只能變為遺留在腦海中不斷閃現的定格。當我們淪陷於現實的旋渦中時,一個又肥又可愛生物的出現,挽救了我們逐漸麻痹的心,這無疑是個奇蹟。

看過龍貓的觀眾都會被電影中這個胖乎乎、肉乎乎、圓乎乎的懶蟲所吸引,龍貓憨態可掬、可愛圓滑的造型確實足夠吸引人們的目光,這個外表可愛的神奇生物還有著一顆善解人意的心。宮崎駿在這部電影中將龍貓的形象塑造的太完美,可愛的外表、善良的內心、熱愛大自然,喜歡體驗童真、對生活充滿樂觀,龍貓才是片中真正的主角,而主角的這些特質也決定了這部動畫的特質,《龍貓》是一部理想主義的作品,在這部動畫中沒有反派、沒有壞人,每個人都是那麼的善良和淳樸,這部電影中也沒有工業文明帶來的污染和喧囂,一派農家田園的靜謐和祥和,我覺得《龍貓》是宮崎駿最具個人風格的一部作品,把他的環保主義和童真童趣體現的淋漓盡致,電影沒有深奧的主題,沒有複雜的故事,但卻足以讓每個看過《龍貓》的觀眾難以忘懷。

龍貓的確是一個夢,這是屬於宮崎駿的夢,我慶幸的是這位大師可以把它的這個夢搬到大銀幕上,讓每個人都和他一起分享夢中的快樂、喜悅、讓每個人都感受到夢中的清新、自然、讓每個人都在輕快向上的氛圍中體會到一絲絲的感動,這種感動來源於動畫中留露出的親情和友情,也來源於影片美好向上的主題,《龍貓》是一部可以讓兒童快樂,讓成人放鬆的電影,兒童在這裡找到屬於他們的童趣,成人在這裡可以暫時告別生活的壓力,享受心靈的小憩,這就是龍貓,一種對自然的執著熱愛,一份返璞歸真的生活理想。


答案很簡單。宮崎駿神準的表達了兒童的世界,那個世界我們每個人都喜歡。但是現實是什麼樣的,大人都懂。
那麼,如果一個美好的地方,我們能看到就是去不到,你說憂桑不?我覺得都TM接近絕望了。


難道沒人感覺,畫面毫無生氣么?一個人...甚至連一個生物...都沒有...

嘛要是只有你一個人站在偌大的城市中或者懸崖邊,連鳥鳴都聽不到,只有偶爾刮過的徐風,再配上事先準備好的bgm,想必你也會悲傷的哭出來吧?


因為我們長大了,看到了回不去、到不了的風景 自然就悲傷了


很巧,閉門思考過這個問題好多年了,一直覺得宮崎駿的所有電影看起來都有那麼點兒淡淡的悲傷,但是一幀一幀仔細分析深究起來又蕩然無存。以下是我不同時期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每一個都曾經被自己深信不疑:

1,高中時期:覺得原因是音樂比較凄美。那個時候把能收集的久石讓音樂各種版本,然後伴著讀了很多小說,主要是金庸梁羽生鳳歌之類的新舊作家,自覺搭配無比完美,直到現在每次聽到音樂都會想起小說中愛恨情仇的情節。所以把這種淡淡的憂傷歸結為音樂中一些凄美的成分。舉個例子,《魔女宅急便》中《變幻的季節》,主旋律部分,前幾個小節一響就有種說不出的憂桑。再比如《森林公主》,主題曲就是個非常悲的曲子,經常被各大悲情節目拿來套用…後來我看了《紅豬》,看了阿莉亞蒂,看了波妞龍貓,還是覺得有點悲。就此不信音樂說,音樂也許是這種悲傷感的構成因素之一。

2,本科前期:覺得淡淡的悲傷是因為作品複雜又無奈的人文情懷。每一部吉卜力作品都透著一些對社會某個「衝突」現象的描述,狸貓再也回不去的大自然,紅豬洗脫不了的戰爭罪惡,公主的森林與人類工業文明的發展,天空之城唯美表象下的戰爭之心,起風了畢生的科技追求與戰爭用途以及愛情。除了《螢火蟲》之外,衝突的雙方沒有對錯,反而雙方都像是師出有名,甚至都很美,強烈的人文精神之間發生衝突怎麼辦,只有深深的無奈。後來我發現愣著腦子去看第一遍阿莉艾蒂還是覺得有點點悲。至此覺得對於寓意的分析不能構成這種悲傷感。甚至都不是因素之一。

3,本科後期:敘事手法。宮崎駿的作品如果翻譯成文學,可能就是通篇的大白話流水賬,幾乎沒有心靈獨白,沒有畫外之音,故事就是故事,上帝視角從頭走到尾。幾乎沒有任何角色有「演」的感覺,總讓人覺得他表現的就是生活的常態。這種旁觀的角度讓每一個人物的行為都成為了驚喜,繼而成為了觀眾推測人物性格的證據。這樣引導觀眾主動探索人物關係的手法會讓人物對作品產生擁有感,讓觀眾對人物自然而然的產生感情,當他們喜怒哀樂,觀眾會憐憫,當他們的際遇發生變化,觀眾會懷念片頭那個他們。這個解釋方法我現在仍然覺得行得通。

4,留學時期:時間坐標上的物哀。去了個山水比較好的國家開眼界,發現遇到好的風景既不激動也不會留戀,只是下意識的想多坐一會兒。這個解釋方法最簡單但其實也最有效。一句話,嘆其精緻,哀其匆匆。其實剛剛接觸宮電影的時候每一個鏡頭都是驚喜,但都是轉瞬即逝,看著一點點播放完的進度條特別捨不得,而且每次都會有種,誒?怎麼這還沒高潮就要結束了的感覺。後來明白因為其實劇情和誠意點處處都可以拿來當高潮,只是自己不願意結束一部就只有兩個小時這麼短的現實…好好的一部大作,這麼豐滿的人物,詩意的布局,天馬行空造物主般的創意就被我就這麼匆匆看完了多可惜啊!哀從中來。

最後強烈建議以後可以引進世界優秀動畫電影作品進中國影院!


推薦閱讀:

《龍貓》中貓巴士頭上的地名有什麼意義?
如何解讀輝夜姬物語?
如何理解《輝夜姬物語》的內容?
宮崎駿能被稱作是『動畫之神』嗎?
《來自虞美人之坡》與吉卜力以往的作品有何不同?

TAG:動畫 | 吉卜力工作室 | 宮崎駿 | 千與千尋動畫電影 | 畫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