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形成自己對某一問題的觀點和看法?

平時在和別人討論問題的時候,或是工作的時候,總感覺苦於找不到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所以無法執著或堅持,怎麼解決呢?


謝謝邀請,想不到這個問題是兩年前的問題,而且回答的人特別少,

找不到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所以無法執著或堅持,造成遲疑,一句話:果斷是智的問題 不是勇的問題;具體是四點

1.認識障礙:缺乏清晰的認識會使人產生心理衝突,從而遇事拿不定主意。青年人涉世未深,對一些事物缺乏必要的知識和經驗,所以,優柔寡斷多發生在青年人身上,對剛畢業的學生來說,不果斷才是正常的,太果斷反而不正常;

  • 見識決定了年輕人沒有資格有主見----太有主見、堅持自己觀點(鑽牛角尖、固執、剛愎自用),反而會害了自己;
  • 見識更多取決於閱歷,就如學醫的,書本上的知識一大堆,真正成為一個好的醫生,至少在臨床上要磨礪十年;剛畢業的醫學生看病,即使診斷正確,也沒底氣,更不敢用藥;反過來,太敢用藥的必定會出事,因為看病,尤其是大毛病,對劑量的要求是相當高的;所以,膽識更多取決於見識
  • 果斷是同一個人的知識分不開的(信息),當你知道世界上和歷史上發生過的那些事,你也應該知道歷史和世界的潮流會向哪個方向走,順應歷史潮流的人自然會勇往直前、義無反顧(果斷也同信仰相關,有了信仰,就有了是非觀,只有當你認為自己所做的事是正確的,而且問心無愧,心地坦然的時候 你才有勇氣面對一切,堅持自我)

2.情緒刺激: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多次遭受失敗就會對能力產生懷疑,遇到類似情境就產生負面的條件反射,以後即便有機會,也不敢再作主張(認命);有興趣的不妨百度碰壁的鯪魚與大象與柱子


3.性格特徵:性格影響決策;比如因為生理缺陷 ,從小被人輕視,產生了自卑感,處理問題表現特別遲疑;他們具有如下性格特徵:缺乏自信,感情脆弱,易受暗示,在集體中隨大流,過分小心謹慎等等。


4.缺乏訓練:生活在太嚴或者太松的家庭環境里,沒有自作主張的機會,

  • 生活在溺愛的家庭里,父母、兄弟姐妹是其拐杖。一旦獨自走上社會,遇事易出現優柔寡斷現象。
  • 從小管束太嚴,這種教育方式教出來的人循規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一旦情況發生變化,他們就擔心不合要求,在動機上左右徘徊,拿不定主意。

為什麼很多人怕事?如何提高自己的膽量? - 沈雅涵的回答


謝要
要有看法首先得了解情況,不了解不知道還要有看法,這看法是為了面子硬逼的么?
另外有些同學天生屬於優柔寡斷的,兼聽則明,越聽越覺得公婆各有理,這樣很有同理心的同學立場不堅定,但我不覺得是壞事。如果比那些貌似觀點鮮明的傢伙更了解問題的深層,又何必和雄赳赳的他們爭長爭短呢?這樣的人其實不是沒有觀點,而是不喜歡決斷
執著堅持未必是觀點的結果,倒更像是天生的個性基因所致,固執未必就是堅定。任何一種明智都是建立在對事實的認識研究基礎上,而明智未必就需要決斷


思考一些別人的觀點,弄明白別人怎麼得到的


建議去看芒格的書。


如何形成對事物的觀點看法,形成觀點是否堅定,問題歸根結底在於對事物的認識程度即信息的多少,以及信息及其來源是否具有可靠性。換句話說,知道的越多,信息來源越可靠,越能形成觀點且越堅定。

每個人從出生開始神經系統就有了和其他個體相異的差異,在同外部世界的不斷交互過程中,所接受的刺激不同,機體應對處理刺激所產生的行為也不同,對應不同方面的刺激機體會有不同的反應。也就是說,個體接收環境信息不同,形成的思考風格不同,即使看待同一事物,不同個體也會生成獨特的思維觀點,想法可能相似,也可能相差極遠。
一個人從誕生之日開始,便註定與眾不同。氣質,性格,情緒等因素對個體形成事物觀點也起著非常大的作用。
在看待事物方面,事物本身是客觀存在的,我們所形成的看法無非是經過大腦加工後的對事物某一方面的理解。對同一事物,物理學家有物理層面的理解,化學家有化學層面的理解,生物學家有生物層面的理解,他們在各自領域都是正確的,之所以觀點不同原因在於看待事物角度的差異。也就是說,觀點不同並不代表就錯了,可能思考的方向不同。

從這個角度看,會減少許多心理負擔,能更輕鬆去理解、思考問題。


正統道路我就不教了,我來教你一個最糟糕的邪道。
為反對而反對。
不管對方說什麼,總之你就先反對就對了,反對之後再從這個論證結果倒推出來論證依據。
這種「為反對而反對黨」是網路上最噁心人的存在,偏偏他們都能混的風生水起。
當然,這僅限於辯論。
只不過,這種強行反對黨依仗的就是網路匿名制,如果你在現實里這麼玩,被打了也不要來找我(逃


建議可以看狩野未希的《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 ,書中向我們揭示了西方精英人士「認真思考」的方式與技巧,很值得借鑒,在此我列舉部分內容。

如何建立自己的觀點?

建立自己的觀點是徹底思考的基礎。作者在書中給出了建立自我觀點的三個步驟。

許多人無法建立自己的觀點,在很大程度上是分不清哪些是已知,哪些是未知。對於未知的部分,很少通過查找數據、事實來弄明白。

很多時候都是把別人的觀點、看法拿來當做自己的,這樣就很容易陷入人云亦云中,同時也會讓人覺得你是一個沒有想法的人。

譬如讀書,一些人整天追著別人索要書單、一味追求乾貨、每年定下快速閱讀幾十本書的目標。而一些人會根據自己的情況,列書單,循序漸進的開始閱讀。

在建立自己觀點中,有一個最為關鍵的點,你能清楚的區分「事實」和「意見」嗎?

許多人會把大眾主流倡導的價值觀、意見、看法作為事實,認為只要是專家說過、權威人士表明等這些都是客觀事實,甚至部分列舉的具體數據。

然而「事實」是通過證據可以證明的事物。當你看到一個觀點時,最好能追溯其源頭,從源頭上去考究。


2、如何對待他人的觀點?

假設你正在考慮出國留學,恰巧同一部門中有人去年已經在美國大學取得了MBA學位。

因此,你去找他商量,他說:「A大學是很好的大學,MBA的課程也很充實。」於是你下定決心去A大學,因為有過來人的印證。

但有可能去了之後,你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課程不是你想要的,也無法幫助你解決目前遇到的問題。

在面對他人的意見或是觀點時,我們該如何思考,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呢?

首先,作者在《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中提出了「批判性思考」。這裡的批判性思考指的並不是「批評」而是「謹慎判斷事物是非」,不僅對信息本身和他人的意見要「謹慎判斷」,連對自己的意見和想法也要「慎重思考」。

那麼該「慎重思考」什麼呢?批判性思考中最重視「根據」。持有意見和想法的大前提是必須要有根據。意見和想法若沒有「好的」根據支撐,就完全沒有說服力。

所以運用批判性思考,首先你要考慮兩個關鍵問題:

一是你得到的信息正確嗎?你應該先去考察同事去的學校和他修的課程,如果發現確實很好,再繼續往下思考。

二是他的信息能作為參考依據嗎?每個人的具體情況都不同,適用於他的課程,不一定就適用於你。

其次,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

對於不同的觀點,既站在支持的一方思考可能會帶來哪些結果,同時也要站在反對的一方思考,給出反對的根據,作者稱這樣的思考方式為「一人辯證法」。

一人分飾兩角,並在A4紙上寫下正反觀點及支持的論據。

許多人都知道這樣的思考方式,但是很少人會寫下來,並進行一一對比和反駁。刻意訓練一段時間,你會發現,用這樣的方式,做事更有條理,更有依據。


3、如何強化自我思考?

作者在書中提出了「同行評審」的概念。什麼是「同行評審」。

同行評審是對發布的內容互相批評、交換意見,同行評審能強化我們思考,有助於讓結果變得更好。

全球最知名的演講平台TED, 有一個策劃團隊,就是專門進行同行評審的。演講者登台前,這個團隊會給他很多意見,比如「這部分可以全部刪除」、「盡量把話題聯繫到未來」等等。

而這樣的反饋又會讓演講者對現有的材料進行深入思考,從而讓演講更貼近受眾。

所以強化自我思考就是多與人溝通、交流,直接當面提出合理化建議,想快速提升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吸收他人的回饋和建議是最好的方式。

想讓別人聽你的?

在開會的時候能夠發表讓人驚艷的觀點?

想說服或是影響某人?

不妨借鑒狩野未希在《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書中提出的獨立思考的方法,將其融入到生活和工作中,相信你肯定能擁有更好的思考力,進而取得成功。


更多原創文章,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小人物的狂想曲(ID:xrwdkxq)

@鼴鼠的土豆


推薦閱讀:

人是否會受到一些兩分法(比如感性和理性,理智與情感)的限制?
如果在森林中遇到狗熊,怎樣能夠存活下來?跑得比同行者快就可活命嗎?
怎麼在黑暗中儘可能快的解開纏成團的耳機線?
行為不拘小節的人(粗魯),內心世界都很豐富(細膩). .如果有,為什麼思想和行為會反化?
有哪些違背直覺的數學問題?

TAG:思維 | 獨立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