顓頊的家世之謎和他統治之下的勢力範圍到底有多大?
1.中國遠古時代的豬圖騰崇拜是怎麼一回事
2.豬圖騰崇拜如何和龍圖騰崇拜結合起來?
3.顓頊具備怎樣特異的長相和特徵?
4.顓頊在成為黃帝王朝第三任君主之前受到什麼樣的教育,又是怎麼度過他的青少年時代的?
顓頊,姬姓,本名乾荒,因其受封高陽,即今河北省高陽縣,因此世稱其高陽氏。黃帝崩,葬橋山,高陽立,為顓頊。
顓頊是黃帝之孫,昌意之子。昌意為黃帝與嫘祖次子,封於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昌仆為妻,同樣是在一段瑤光感應故事的光環之下,生下顓頊。司馬遷在《史記》中以「靜淵有謀,疏通知事」來描述顓頊,可見顓頊是位沉靜博識、聰明敏慧而頗有謀略的人物,在民眾中顯然也具有相當的威信。根據史籍文獻中的線索,顓頊頭顱尖、扁而長,這一描述,與考古發現我國先民中所存在的人工枕骨變形現象相合。
顓頊十歲時,便受命前往東夷部落其叔父少昊處學習部落大小事務的處理。二十歲時,黃帝崩殂,顓頊憑藉其所具有的與華夏部落聯盟和東夷部落聯盟兼優淵源的獨特經歷以及自身卓越的品德能力,成為黃帝事業的繼承者,都於帝丘,其地大致在今河南省濮陽東南。
顓頊所轄部落區域範圍較黃帝時代有所擴大,《史記·五帝本紀》稱其治所「北至於幽靈,南至於交趾,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蹯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可見,顓頊經營所及,北至今天河北省一帶,南到南嶺以南,西到今天甘肅省一帶,東到東海中的一些島嶼,已經基本將華夏、東夷、苗蠻三大部落聯盟捏合起來。
顓頊部落是蛇圖騰的
華夏先民的行進路線是這樣的。從雲南出發,先到巴,後至蜀。由此又可以推知,巴字形成的時間,要早於蜀字。這個行進路線,是有基因學為依據的(看本帖的第一頁)。
我們象形文字有一個好處,從字形字源可以看出他的原始意思。「巴」字的原始形狀是一條蛇,所以可以推測出,巴人是曾經信奉蛇圖騰的。巴地多山,山容易衍生蛇類,當地的人們經常看到大蛇,而把蛇敬畏為一個蛇神來尊奉,是非常合理的事。
巴人是蛇圖騰的話,就和上一篇文章相呼應了。大荒經說「蛇乃化為魚」,意思是顓頊的一支庶系後裔,由蛇圖騰轉為魚圖騰了。當然,這支並不是顓頊的嫡系後裔,嫡系已經北上了,日後形成了夏朝。
話說在重慶的大溪文化,當地土著的Y染色體中發現了O3的亞型,這種亞型在2006年的時候叫O3a4,後來叫O3a2b-M7,最近又有一種新的叫法。但為了讓讀者方便記憶,以後就簡稱為M7了。
M7常見於苗瑤族群、以及孟高棉族群之中,華夏先民是和古苗民有關的,是近親的關係。所以這裡又和另一條大荒經的記載對應上了,「顓頊生驩頭,驩頭生苗民,苗民釐姓,食肉」。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苗民並不是指一個人,而是指一個部落。當然,這個部落後來衍生了一個族群。同樣的例子還有,「黃帝生苗龍。。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 「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 犬戎、北狄都是活躍於周朝的兩個族群。
豬龍的解釋在這裡
耆童 應龍_懷劍聽雨
高陽,黃帝喬姓,喬蟲就是蜜蜂,高其實是喬,所以黃帝兩兒子的家譜里多喬字
顓頊,zhuan是一個古代民族,漢語字典里Z開頭的東西都是他們發明的,藏族和壯族和台灣還有日本的繩文人是他們的遠親,基因上是D系,文化是河姆渡-良渚文化
真相是很複雜的
xv就是女婿的意思。顓字,左側站著的是一個帶著水族女性山字冠的女首領,右側跪著的是一個帶著彝族男性獨角冠的男副首領。水族、彝族的D系基因比例也很高,服飾也與藏壯接近。瑞字,是女首領拿著王鉞。頊字,是男副首領拿著王鉞。具體看我這篇文章《從中國南方走出了四大文明古國1.54》有圖好理解
百度文庫-信息提示
顓頊不是人名,是對zhuan族男副首領的稱呼。黃帝和良渚zhaun族為了對抗炎帝和蚩尤而結盟,後來炎帝也加入。黃帝擊敗蚩尤後,把自己兩個良渚zhaun族女人生的兒子派到山東和湖北,接管蚩尤舊領,以方便鎮壓蚩尤舊部,一方面限制良渚趁機坐大。分到湖北若水的屈家嶺文化的昌意,兒子繼續取良渚文化zhaun族的蜀(去蟲)山氏常(昌)家女兒為妻,生的就是顓頊。
三霄與三苗,芮戈與馬家窯青銅刀
二十八宿如按青、白、紅、黑各七宿分為四大類的話,其在大地上的分野,與5000年前(也就是仰韶文化之前)青陶、白陶、紅陶、黑陶文化在中國的分布是一致的,這是驚人的巧合嗎?
根據《史記天官書》《淮南子天文訓》《晉書天文志》:
青陶:角、亢、氐三宿,分野為袞州。房、心二宿,為豫州。尾、箕,分野為幽州。
黑陶:南斗為江、湖地區。牽牛、婺女,為揚州。虛、危,分野為青州(河姆渡、馬家浜、崧澤、良渚文化)。營室到東壁,為并州(老官台、大地灣、李家村文化)。
白陶:奎、婁、胃、三宿,分野為徐州(大汶口文化晚期)。昴、畢二宿為冀州(後崗一期文化)。觜觽、參宿的分野為益州(洪江高廟、大溪晚期文化)。
紅陶:東井、輿鬼為雍州(半坡文化)。柳、七星、張宿的分野為三河(洛陽盆地)地區(廟底溝文化)。翼、軫二宿為荊州(彭頭山、大溪早期文化)。
按《漢書·地理志》:「黃帝時,天下分為萬國;堯時,洪水為害,天下被隔絕,成為十二州。禹平水土以後,重新釐定為九州。禹九州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之外,加並、幽、營三州為禹以前的十二州(夏朝初期經歷了一個小冰河期,導致北方三州的古文化南遷,北三州遂被廢棄,到商朝時冰河期結束,商朝以幽州營州起家)。顏師古解釋說:「水中可居者曰州,洪水汛大,各就高陸,人之所居,凡十二處」。歷夏、殷、周三朝,有得有失,都只能統領其中九個州,遂讓後世以為天下只有九州。
人類在四十萬年的發展中,地球運轉基本是保持的,所以人類按海陸分布和寒熱影響,分成了亞非歐交界處的高緯度的白人和赤道的黑人、以及遙遠東方的黃人。之後因為三大人種雜交,黑人和白人產生了紅人,黑人和黃人在中國南方產生了青人。白人由西北方來到陝西,最後的冰河期結束後,新石器時代開始,黃人、青人沿中國東部沿海北上河北山東,黑人則因為不耐寒,留在了台灣和浙江,紅人由西南方來到廣西,再到湖南、湖北、河南。黃帝時,為了對抗蚩尤,良渚的玄女嫁到了西北,就形成了這個星圖陸地分野的原型。
二十八宿與十二生肖
以下是天文學證據
歲星也就是木星的周期是11.86年,也就是4329天,18*12*20=4320,遠比365*12+3=4383更接近木星規律。這就是瑪雅人曆法都有18這個數字的原因。木星是除星星、太陽、月亮外,人類最容易注意到的天體,且是最適合紀年的天體。木星每399點多天一個沖日,離地球最近,1年10個月1個月10天的紀年法估計是最早的紀年法,所以用夏朝的帝系年表數字來推夏朝建立時間的辦法,不靠譜。
《漢書律曆志》和《開元占經》提到古六歷。
黃帝歷。應該是10月曆每個月36天,羅馬最早羅慕洛斯建城時用的拉丁-薩賓的曆法就是十個月單月31天雙月30天。但是閏這個問題沒處理好,春天跑著跑著遠離了,受希臘文化熏陶的第二代王努瑪不能忍了訂新曆。新曆多出兩個月,原本從三月開始的,增加一月二月後又互換位置,之後七月八月改了,尤里烏斯·凱撒(Julius Caesar ) 的名字變成七月 (July) , 屋大維的稱號奧古斯都 (Augustus) 變成八月 (August) 。新曆用的是希臘的陰曆,但也只有355天。北方多天災,黃帝炎帝信仰的是神,擔任祭祀的神官都是部落聯盟中數學非常好的巫師擔任,使用的也是歲星曆、太陽曆這種嚴重依賴長期的職業觀測和昂貴的天文台的曆法,一旦搞錯就要多等400天才能確定日子。南方雨林多瘴氣寄生蟲,蚩尤夸父信仰的是鬼,擔任祭祀的鬼主都只是各個部落的小巫師而已,所以用的是簡單人人會的月亮歷,也就是陰曆,單月30天雙月29天,看著月亮,最多15天就能確定日子,非常方便生產生活。蚩尤尚白,回教有些也尚白,所以這套太陰曆法和10月曆法得以經印度東西傳導到羅馬希臘也有。黃帝擊敗蚩尤夸父後,一切恢復北方信仰,並派自己的兒子昌意去南方控制蚩尤夸父的舊部,所以黃帝歷一定是原始的10月曆。山東的東夷採用的是18個月每個月20天的歲星曆。
顓頊歷。黃帝死後還政炎母的後裔,但是不久,炎母的後裔精衛死後,炎母一族就絕嗣了。昌意的後代顓頊在南方擊敗了稱帝的共工,但是陰曆只能紀年,不能指導農時,已經臣服顓頊的共工的孫子壹鳴,於是給陰曆添加了8個節氣用來指導農時,節氣屬於太陽曆,按照回歸年區分春分秋分冬至夏至,需要長期的職業觀測和昂貴的天文台。然後用17年9閏,讓陰陽曆結合在一起。這樣,顓頊就把巫權從部落酋長們收回自己這個聯盟酋長的手中,當顓頊成為天下共主時,就開始推行顓頊歷。顓頊歷是陰陽結合曆,基本等同現在用的農曆。
夏曆。黃帝還有個兒子去了東方,這個兒子堅持採用黃帝的360天10月曆,但是改良多加了5到6天。這個兒子的後代帝嚳,在顓頊之後得到了天下,於是顓頊歷基本就被廢掉了,所以《山海經》羲和10日而常羲12月。山東的東夷出身的鸛兜繼承了顓頊的地盤,但是既不用歲星曆也不用陰曆,而是使用夏曆。後代虞舜擊敗了鸛兜,鸛兜被迫帶著三苗遷徙到西南,就成了彝族。夏朝沒有子月丑月,所以和羅馬一樣,從寅月也就是三月開始,所以叫夏曆建寅。
劉堯漢和陳久金把《夏小正》和彝族的太陽曆作對比研究,指出《夏小正》原是把一年分為十個月的太陽曆,今本《夏小正》把一年分為十二個月是後人添加的。[4] 其主要論據如下;
1、《夏小正》有星象記載的月份只有1—10月,11月和12月沒有星象記載。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出,各月太陽所行經的經度大致相等,大致平均每月日行35度多;表明它是把一年分為十個月的。如果一年分為十二月,每月日行應為30度。(太陽一年在黃道上運行一周,行經360度)
2、從參星出現的情況看,從「正月初昏參中」日在危到三月「參則伏」日在胃,再到五月「參則見」日在井,每月日行都是35度。從五月「參則見」日在井到下年正月「初昏參中」日在危,相隔210餘度,若以一年十個月計,相隔六個月,每月日行也是35度余;若以一年十二月計,則相隔八個月,每月日行26度,顯然不合理。
3、從北鬥鬥柄指向看,《夏小正》正月「縣在下」,六月「正在上」;從下指到上指為五個月。由於一年四季斗建辰移是均勻的,斗柄由上指回到下指也應是五個月。這也說明《夏小正》是十月曆。
4、《夏小正》五月物候與農曆六月物候一致,以後漸漸出現差距,七月中出現了農曆八、九月才有的物候,如「秀雚葦」、「寒蟬鳴」;九月「王始裘」,相當於農歷的十月底十一月初,所以十月已進入全年最寒冷的季節了。
5、《夏小正》五月「時有養日(白晝最長,即夏至)」,十月「時有養夜(黑夜最長,即冬至)」;從夏至到冬至只有五個月。那麼,從冬至到夏至也應該是五個月。合起來,一年正好是十個月。
他們還認為,《管子·幼官圖》中的五方星、十圖、三十節氣,也是一年十個月的太陽曆。對於這個問題,學術界仍有不同的意見,討論仍然在繼續。劉陳二氏的立論不但是新穎的,而且是有根據的,因而是值得重視的。中國歷史上的太陽曆還有東漢末年出現的道教的「二十四氣歷」,後來演變為「二十八宿旁通曆」,宋代沈括「十二氣歷」的方案就是在它們的啟發下提出的。
殷歷。殷商是蚩尤夸父的後代,所以尚白,只是在涿鹿被打敗後逃去了東北。所以他們用的是很原始的陰曆,但是懂得加閏了。所以商朝的春節和我們一樣,多在一月末二月,所以叫殷歷建丑。
周曆。周朝以前是在夏朝當農官的,又繼承了商朝,所以用的是陰陽結合的農曆。因為重視節氣,以12月21日冬至後的第一個月為新年,所以周曆建子。
二十八宿是十月曆與十八月曆轉換時使用的歷輪形成的,就像是瑪雅人聖歷和哈布歷轉換時使用的歷輪,而且二十八宿神獸隱含著十二生肖,又可以轉換為十二月曆。瑪雅人源自奧梅克人,奧梅克人不是Q系,是D系或者C系,與良渚或大汶口相同,所以使用相同的曆法。二十八宿的漢字版頒行於少昊時代(見《路史》)。
樓上好厲害啊。我也喜歡上古史
推薦閱讀:
※聊齋《羅剎海市》中提到過四方十二國,是指哪十二國?具體知道的似乎是羅剎國,夜叉國。
※能不能把《山海經》、《搜神記》中的妖怪按照現行生物學的分類方法進行歸類?
※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龍是卵生還是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