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君是封建社會的最高道德嗎?
12-23
看到一個爭論,趙構殺岳飛是不是漢奸?
先來給出結論:錯,忠不是最高道德。
儒家道德提倡「仁義禮智信」,雖然「仁」在第一位,但最重要的其實是第三位的「禮」。
這個「禮」指的不僅是禮節,而是要求每個人都安於自己的社會地位。爹就是爹,兒子就是兒子,兒子要聽爹的話,千萬不能反過來。
後世的儒學家們不斷強調的都是「禮」:三綱五常指的是「禮」、盡忠盡孝指的也是「禮」。我們都聽說過「禮法」,沒聽說過「仁法」。儒家道德中,只有「禮」形成了一種規則。
為什麼「禮」這麼重要呢?
假如是我們自己當皇帝,我們的第一反應應該是:「忠」比「禮」更好啊!
所謂「忠」就是說,讓全國人民都無條件的效忠我一個人,那這樣我怎麼為所欲為也沒關係,我也不用怕叛變了,這不是更好嗎?
這沒錯,但是「禮」比「忠」更好實現。
首先,「忠」有邏輯漏洞:我們該不該向一個壞人效忠?換句話說,該不該「愚忠」?別人指責皇帝無道,百姓不應該愚忠怎麼辦?
其次,皇帝固然可以培養百姓的忠誠,地方政府也能這麼做。
還是那句話,中國古代交通和通訊極為不便,又沒有電視報紙。地方百姓一輩子也見不到皇帝,他們如何對皇帝產生效忠的感情?相反,是地方豪強成天在百姓身邊,保護他們的財產、維持公道,這地方豪強顯然要比皇帝親多了。要「忠」那也是忠於豪強而不是皇帝啊。
其實中世紀的歐洲就是這樣的。農民都是效忠於自己莊園主,而不是國王。所謂「僕人的僕人不是我的僕人」,國王也管不了最基層的農民。
那麼儒家的「禮」有什麼好處呢?
我們說,「忠」有「愚忠」,可你聽說過有「愚禮」嗎?
「禮」的意思是,每個人都應該做好自己分內的事。皇帝盡皇帝的義務,百姓盡百姓的義務,這個世界就和諧了。表面上看,這是一個公平的道德契約。而且皇帝還要做全國的道德模範,格外嚴格的要求自己,似乎還更吃虧一些。
但問題是,皇帝平時做什麼,說什麼,百姓怎麼知道?皇帝要做的,不過是讓百姓吃飽了飯。該賑災時賑災,該祭祀時祭祀,隔段時間下份《罪己詔》,擺出個道德典範的姿態來。而百姓的義務是遵守自己的社會身份不造反,就等於在替皇帝維護江山的太平了。
在這個規則下,地方勢力就不能讓百姓效忠於自己了。因為地方勢力是臣,皇帝是君,「君為臣綱」,按照「禮」的規則地方勢力應該無條件聽從皇帝的。如果百姓認同了「禮」的道德觀,那麼當地方勢力有不臣之心的時候,老百姓就會嗤之以鼻,因為在他們看來,這就如同兒子要打老子一樣不道德。
「禮」更妙的地方在於,這不是強加給百姓的規則,而是每一個百姓天生就願意遵守的。
一個沒文化的老太太,她沒讀過儒家經典,她不會有「愛國忠君」的概念。但是老太太從自己的實際生活出發,知道兒媳婦不能想幹嘛就幹嘛,很自然的就會認為「禮」的規則是理所應當的。沒有「禮」,兒子就可以打老子,兒媳婦會沖婆婆罵娘,這位老太太的生活就會完全亂掉了。
換句話說,儒家道德用「禮」的規則把家庭秩序和忠君愛國綁定在了一起。百姓在維持家庭等級的時候,也就在實際意義上維護帝國的統治。所以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國」和「家」是結構相同的一回事:「國」就是放大了的「家」,「君」就是放大了的「父」。所以我們連在一起說「國家」,古代還有一個用來稱呼君主的詞叫「君父」。
因此《禮記》里說:「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按照我們今天的經驗,這話就沒道理:「家齊、治國、平天下」,這幾件事為什麼非要有先後順序?人為什麼就不能不顧家庭,一心只報效國家呢?合著要是我老婆出軌了,我家庭沒管理好,我就沒資格考公務員了?
但在儒家看來,這個前後順序是必不可少的。是因為在古代,家庭和國家同結構,治理家庭需要的「禮」和治理國家的「禮」是一回事。君對臣、官對民,就如同父對子、夫對妻。如果你連小小的家庭都管不好,你就更不可能管理好國家。所以過去才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紅樓夢》第三十三回里,賈政聽說寶玉強姦了丫環,打寶玉。嘴裡卻說,怕寶玉將來要「弒君殺父」。不明白究竟的人會覺得,這賈政不是神經病么,心理變態啊,強姦丫環是性犯罪,「弒君殺父」是忤逆罪,兩者之間有一毛錢關係么?
在儒家的道德社會裡,人們之所以不會強姦丫環、弒君殺父,是因為人們的行為「發乎情,止於禮」。都是「禮」在攔著。寶玉逾越主僕之禮,說明他無視禮教。越了主僕之禮,自然就有逾越父子君臣之禮的危險。按照前面《禮記》的話說,寶玉已經「心不正」,那將來肯定當家長也當不好,當臣子也當不好。所以賈政作為父親防微杜漸,打得一點也沒有錯。
因為在維護統治上,「禮」的效果遠遠超過了「忠」,所以中國古代的皇帝,從來不要求天下百姓向他個人效忠。
民國以後,各政府部門中小學校都掛孫中山的「總理像」,後來又改成蔣介石的「總統像」。人們甚至還得像這些照片發誓、彙報。可你聽說過歷朝歷代的皇帝給老百姓發皇帝頭像叫大家磕頭的么?你見過皇帝下了一道聖旨,縣官就去組織百姓學習最高指示的么?
實際上,中國古代大部分百姓根本不知道當朝的皇帝到底是誰。中國古代的皇帝從來不宣傳自己,他們只宣傳儒家的道德模範就行。所以皇帝不在全國修自己的漢白玉雕像,只是拚命修關公廟、岳飛廟。百姓們崇拜關公的忠義,就等於不會造反了。
中國曆朝歷代都表揚烈女。尤其是明清兩朝的貞潔烈女層出不窮,各級政府官員都要出面表彰,由朝廷出錢修蓋牌坊,事迹突出的還有皇帝御賜匾額。這是不是說明帝王們極端封建喪心病狂?是不是朝廷吃飽撐的管得太寬了?
不,帝王們心裡跟明鏡似的:整個帝國的安穩,就維繫在那幾個烈女的褲腰帶上啊!
這種錯誤的題目就別回答了。
GJJY孟軻說過,人權大於主權,對於薩達姆這種玩藝,孟軻只會說殺的好
孝悌才是最高道德,孝悌是仁之本
「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對於中國古代社會來講(秦一統到1840年鴉片戰爭之間),我想這是題主所指的時間段,但封建社會時間並不算在其中。
符合封建社會的中國時期也只有周朝而已,封建制是周朝統治基礎,周天子分封士大夫於王都之外的各個大小不一的封地,:拱衛王室,定期朝貢,必要時的軍隊支援周天子是受分封者的義務。
再說忠君思想,據本人所知忠君思想的出現的時間是在南宋以後,古代文人不是「從一而終」,擇良木而棲這一點很重要,一條路走到黑這種事不是所有人能接受的。
另外是最高道德,察舉制這一選官方式很說明問題,主要分四大類,有孝廉(孝敬廉潔者)、秀才(才能優秀者)、明經(通曉經義者)、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從上很容易看出人品高尚和孝悌是極為重要的,以此說最高道德是孝悌方正我想並不為過。忠君思想不過是統治者維護統治的法術(帝王心術)罷了。
推薦閱讀:
※憑什麼灰太狼從沒吃過羊卻是壞狼,我們人吃了那麼多羊怎麼不是壞人?
※未出生的嬰兒算不算 人?
※為什麼大眾對同性戀「騙婚」分外敏感,卻對異性戀中缺乏感情的婚姻習以為常?
※現代人保留食肉習慣合理性在哪裡?
※如何評價東野圭吾作品《嫌疑犯x的獻身》石神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