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時,澶州戰爭時,明明是宋朝贏了,那為什麼還要給契丹繳納歲幣呢?
澶淵之盟簡單來說,就是因為信息不對稱,宋主和遼主同時都慫了。
我們要理解澶淵之盟的政治結果,必須要理解作為其背景的景德之役。
澶淵之戰屬於景德之役的一部分,遼國發動這場戰役的目的,從一開始就是以戰迫和。
自從宋太宗發動高粱河戰役揭開了宋遼全面戰爭的序幕,戰爭已經進行了25年。幾乎每一場大戰,往往都要使宋遼雙方付出上萬人的傷亡。於是到了宋景德元年,遼國統治者蕭後與遼聖宗御駕親征,發動了孤注一擲的南下戰役,宋朝史料稱之為景德之役。
先感謝 @朱道榛 的抬舉,這裡借用他引用得的地圖再說明一下。
景德之役分成幾個階段,而最終決定了澶淵之盟結果的,是宋遼二帝直接對峙的澶州之戰。在此階段,河北戰場上超過10萬人的重兵集團有三支:
1、遼聖宗主力:20~30萬人
2、宋真宗主力(開封預備隊+部分河北軍):10餘萬人
3、王超的定州軍:10萬人
從戰役的發展來看,遼軍的攻城能力堪憂,先是頓兵於瀛州城下,然後又繞開了堅城天雄軍,而本來第一個要啃的定州重兵集團乾脆就沒有去碰。所以,遼軍推進到澶州時已為強弩之末,即使面對的宋真宗主力兵力少於遼軍,但背靠黃河、依託堅城嚴陣以待的10餘萬宋軍,顯然已經不可能再向前突破了。
這時的戰局從各種意義上都陷入了膠著——僅從澶州戰場上看,遼軍兵力佔優勢,而宋軍則佔據地利;雖然在一場戰鬥中意外打死了遼軍主將蕭撻凜,但宋軍並沒有取得其他決定性的勝利;而定州的王超集團10萬人始終未動,也成為遼主心頭的懸頂之劍,使他始終不敢下全力進攻澶州。可以想像,深入宋境頓兵堅城之際,被10萬人從背後插一刀,那結果比宋太宗在高粱河的情況還要糟的多。
然而遼主不知道的是,宋真宗這時比他還要頭大,因為——王超根本不聽指揮了。
景德之役初期,寇準擬了一個戰役部署,分成三個部分——
1、萬一敵騎已營貝州以南,即自定州發三萬餘人,俾將桑贊等結陣南趨鎮州,再令河東雷有終所部兵由土門會定州。審量事勢,那至邢、洺間,鑾輿方可順動。更敕王超等在定州翼城而陣,以應魏能等,作會合之勢。
2、萬一敵人築柵於鎮、定之郊,定州兵不可來,邢、洺之北漸被侵掠,須分三路精兵,就差將帥會合,及令魏能等迤邐東下,傍城牽制,敵必懷後顧之憂,未敢輕議深入。
3、若車駕不行,益恐蕃賊戕害生靈,或是革輅親舉,亦須度大河,且幸澶淵,就近易為制置,會合控扼
也就是說,當遼軍突破過了貝州防線,第一步的計劃就是定州軍南下牽制遼軍;第二步如果遼軍分兵擋住定州兵,則安排魏能等機動騎兵東向牽制,使遼軍無暇繼續南下;第三步才是御駕北上澶州指揮整個河北戰場。然而,王超坐擁10萬大軍在戰役一開始就龜縮觀望,根本沒有起到牽製作用,任由遼軍一路突破。寇準的計劃從第一步直接跳到了第三步的御駕親征。然後宋真宗御駕親征後,下詔讓王超引兵會合後,王超仍然逗留不進,於是真宗徹底懵逼了。
……王超等陣於唐河,執詔書,按兵不出戰
……詔王超等率兵赴行在
……先是詔王超等率兵赴行在,逾月不至
……車駕幸澶州,大將王超擁兵數十萬屯定州,逗遛不進,知節屢諷之,超不為動。復移書誚讓,超始出兵,猶辭以中渡無橋,徒涉為患
遼主以為隨時會被宋真宗和王超前後夾擊(宋真宗主力+王超集團≒遼主主力),然而只有宋真宗知道王超估計是不會來了(宋真宗主力&<遼主主力),然而只有遼主知道宋真宗不知道的是,遼軍主將蕭撻凜意外戰死了……完全不知道怎麼想的,就只有腦子貌似抽風的王超了(這貨雖然違詔不進,但事後看似乎也沒有反叛的心思,完全不知道怎麼想的)。
於是宋主與遼主在澶淵會盟前,其實都是相當心虛的,都怕對方一個瘋起來和自己同歸於盡,而且都認準了對方比自己佔有更大優勢。於是才會裝作若無其事,但實際都非常迫切地促成儘快達成停戰協議的舉動。在這個背景下,宋遼雙方在澶州的談判開始了。只有了解了這個背景,才能為之後談判的一系列看似不正常的結果,才能有一個合理的解釋。
具體到談判內容,圍繞談判的有幾個核心問題:
1、如何有面子地停戰?
2、關南十縣的歸屬
3、對遼賠款問題
其中,關南十縣是後周柴榮北伐時搶回來的燕雲十六州部分領土,當時主政的遼睡王雖然無所謂,後面也並沒有提及主權問題。但到了澶淵談判時,遼方首次主張其本屬遼國領土,應回到與後周開戰前的國境線;而宋方主張這是我繼承後周的政治遺產,你要恢復國境線怎麼不恢復到後晉割讓十六州以前呢碧池?
寇準在上述己方心虛的狀況下,仍然心大的獅子大開口,上來不談賠償,反而主張直接向遼國索要失地——漫天要價,坐地還錢,這才真正體現了一個優秀的談判家素質。
然而不管是宋真宗、還是蕭太后,顯然都沒有寇準這麼大的心,還是怕對方發起瘋來跟自己同歸於盡,他們的關注點還在於第一個問題:如何有面子地停戰?所以寇準的方案在宋方內部討論時就被否決了,而遼方也沒有對關南歸屬問題做過多的糾纏,於是問題直接過渡到了所有糾紛的最終解決方案:賠錢。
遼主想的是:最好能要回關南,不然早點訛點錢了事,回國有個停戰的交待就好。
宋主想的是:關南一定不能給,早點給點錢打發了事,底線是一百萬。
最後在「拿錢了事」上雙方代表達成了一致。在寇準的壓力下,一百萬被壓到了三十萬,而且名義上是關南十縣的稅賦,不是賠款。換句話說——宋遼雙方就關南十縣問題充分交換了意見,最後達成了一致,決定擱置爭議,共同開發。
遼主可以吹:我們逼迫宋人停戰,承認了關南十縣主權屬遼,而且還白拿了三十萬賠款,哦也!
宋主可以吹:我們逼迫遼人停戰,只花了三十萬,就重新確認了關南十縣的實際占有權,哦也!
王超:啥?怪我咯?
===================================================================
噹噹!在大家的強烈要求下,我們要給澶淵之盟的王超同志加戲!
王超的後台是宋太宗,他在先帝還在當晉王的時候就當上了潛邸舊臣,因此宋真宗對於他爹留下來的一堆老同志傅潛、王超毫無辦法。評論里說了,他們的共同特徵是:他們雖然畏戰怯斗,但是都很有膽量抗真宗的旨。比如景德之役王超差點當上了杜重威,可結果呢?
步軍都虞候、天平節度使王超為三路統帥無功,引兵赴行在,又違詔失期,上章待罪,上憫其勞舊,弗責
上面說過,王超在宋太宗未登基前被招攬,是因為這貨身高七尺有餘,摺合今制2米2多,至少外形上是個威風凜凜的樣子貨。在景德之役前兩個月,王超有一份非常有意思的上書——
三路部署王超言:「日與知州、通判、軍職等會食,飲酒或至日旰,慮妨公務。請隔日一會食。」
上曰:「軍中舊制,驟令改易,恐羣議非允。」命超如故事。
(翻譯)
王超:我天天公款吃喝,感覺身體被掏空啊,能不能申請隔一天吃喝一次?
宋真宗:……早點吃死你個飯桶!
然而王超生了個不錯的兒子王德用,為仁宗朝名將。王德用後來為老爹當年的錯誤洗地,寫下了一段非常著名的話:「咸平、景德中,賜諸將陣圖,人皆死守戰法,緩急不相救,以至於屢敗。」——緩急不相救是死守陣圖的問題嗎?你爹根本連聖旨都差遣不動好不好?!
相關回答:
為什麼寇準慫恿著宋真宗親征契丹人成為英雄,而王振指使著明英宗親征瓦剌就成為罪人? - 紅茶魔術貓的回答
古代的陣法究竟是什麼? - 紅茶魔術貓的回答
咱家只說一句,題主,你有沒有搞清楚,給的那30萬銀絹的雖然叫歲幣,但其出處是屬於哪裡?
把這個問題搞清楚了,就搞清楚這次和談的問題了。
這裡涉及到一個雙方都不得不重視的領土問題,其次才是誰要推翻誰的問題。
再次才是你推不倒我我也推不倒你的問題。
一句話捅穿,30萬兩匹的銀絹,出處是關南十縣的賦稅。至少表面上是這個出處。
因為宋遼兩國所爭奪的是16州的所有權,而16州的所有權糾紛,不是宋朝與遼的事情,而是石敬瑭割讓出去,周世宗又奪其中兩州回來,結果從後晉到後周這麼延續下來的領土糾紛。
就宋遼兩國而言,其實並無恩怨。
這個問題,在雙方歷次談判中都說得很明確了,宋朝要16州的全部,並實際控制兩州三關。遼則要把兩州三關都全部拿回來,因為這是之前後晉割讓給它的。
雙方都並沒有直接推翻對方政權的想法,即使曾經有過這種想法,雙方連續打了25年還是維持實際控制線的現狀,這想法也早就沒有了。
既然你推不翻我,我搞不死你,現狀又打破不了,那唯一解決辦法的外交手段只能是主權換治權。
主權屬於遼,治權歸宋,然後把關南十縣的賦稅轉交給遼,於是大家都能接受了。
這才是歲幣的真實來由,寇準說不許過三十萬,是有道理的,不是憑空說的一個數字。
20150813補充:
樓下的評論區中,有人問,為什麼宋朝會選擇和契丹和談呢?
其實這個問題可以倒過來問,為什麼契丹會和宋朝何談呢?
能談判,說明雙方的實力對等,至少在一個水平線上,這才有談的可能。如果雙方的實力不在檔次,那就無所謂談判了,直接碾壓之。所謂的弱國無外交,就是此理。
具體到澶淵之戰,咱家以前回過,就搬個在北朝的老帖子的內容來,以下為引用:
這個問題以前回過,考慮這個問題必須有戰略眼光。
宋遼都不可能殲滅對方。
遼軍如果放棄直入東京的計劃,而改為兵分兩路繼續突擊縱深的話,宋朝的局面會非常難看,說遷都南京或者四川不是誇張的話。
宋軍如果王超部全軍南下在遼軍改變作戰突擊方向以前抄了遼軍的後路,那麼遼軍的局面也非常難看,說匹馬不回是誇張了,但是能回多少人是個很難說的事。
雙方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各自有各自的麻煩,但各自都有點優勢,最後和談實在是不得已為之。
打到這個程度,實在是因為遼軍戰略規劃太挫,宋軍的戰略調度稀爛,雙方稍微有一方有點手腕,都能讓對方吃不了兜著走。
結果是只能比爛比到沒下限,又都不敢砸盤子賭一把,只能和談咯。
從契丹人方面來看,遼只要放棄以重兵集中突擊東京的計劃,則整個局面就完全活了。
遼的作戰規劃的錯,就錯在沒有其他的作戰方案作為準備,也沒有考慮到重兵集團一旦攻擊動能耗盡或者衝量被對方抵住之後該怎麼辦。
也許在他們出兵以前,就決心搞一次軍事冒險,從以往25年沒有走過的一條五代時期的老路,繞開北宋在河北北部的預設戰場,指望一口氣殺到東京,踹翻宋朝的核心機關。
說穿了,定這種戰役決心,本質上和當年太宗第一次進攻幽州是一個想法,就是一鎚子買賣,行不行就這樣了。
這種戰略規劃能力和思路,對五代那種分裂的地方政權可以,對一個戰略縱深頗大的北宋來說,想成功就得要各種腦殘來配合才行,就象後來靖康一樣。靖康年如果不是腦殘集體發作,鬧不到那程度。
假如咱家代替太后和聖宗制定戰役決心,咱家絕對會這麼做:
第一計劃按原計劃來,以重兵出山後,威脅河東,迫使宋朝分散兵力不能回援,然後再以重兵集團自河北尋找間隙突入,一路絕不停留,以東京為最終目標,但是路線按照原規劃,還是採取間接路線的方式進軍。
同時準備第二計劃,由於北宋具有廣闊的戰略縱深,他們在東京還有一隻強大的野戰軍作為河北地區的戰役預備隊,因此必須考慮北宋將該戰役預備隊在黃河沿線展開的可能,設若宋軍在黃河沿線展開部隊之後,捕捉到我主力的突擊方向,並以重兵形成對峙。那麼這個時候就規劃為兩路,一路沿黃河往上游機動,保持對東京的壓力,一路則往下游機動尋找渡河的機會。
如果沒有機會,則以兩路撤退,結束戰役。把戰略目標定小一點,遼國這一把在戰役上是絕對優勢的,接下來和談,絕對能處於優勢地位。
當然,宋軍可以選擇主動邀擊,可一旦敵人放棄會戰決心,兵分兩路在黃河兩岸展開,則如何?
這種主動邀擊的設想的前提是:遼軍保持從澶州方向渡河突擊東京的戰役決心不變。
但是,這個前提是否會變,戰場上誰都不知道,雙方的指揮中樞都在陣中,這一搏對大家來說都是國運之戰。寇準敢丟這一把色子,那是他的本事,問題是太后和聖宗以及真宗沒這個膽子。
總之,我們討論這個問題,必須注意兩個問題:
1、宋軍為什麼不發動主動進攻?這個問題你得問寇準,因為他也在等王超,為什麼王超不動,這事不能聽他兒子王德用多年以後給他爹擦屁股的胡說,得問他自己。
2、遼軍是可能放棄會戰決心的,這種可能性必須考慮。
我們要明白:地理的困難(黃河),和人的抵抗所造成的困難,誰比較難?
記得住一點:
地理的困難總是相對容易克服的,因為地理的困難不會隨時間而發生改變。而人的抵抗,總是比地理的困難難以克服,難以捉摸把握。他們是個相對的關係。
漢尼拔每次總是選擇難以克服的地形,來避開敵人的抵抗。他翻越比利牛斯山,又翻過阿爾卑斯山,又越過巨大的沼澤。他一次一次都在克服巨大的地理困難,而不去面對他當面的對手。由此他獲得了巨大的機動性,從而把他的對手玩弄於股掌之上。這才是他幾乎將羅馬逼入絕境的奧秘所在。
斯巴達克司也是如此。他縱橫義大利本土兩次。反覆進出山區,視艱難的地形於無物。他不到絕對優勢,絕不與對手作戰。
難不難?難,你難,敵人也難。愷撒爭奪希臘難不難?龐培征討塞多留難不難?難,但是他們必須去做。所以,難不難不是個問題,問題是你做不做。
岳飛為什麼總能抓住老四的辮子?很簡單,因為他從來不畏懼地理的困難,從而獲得了巨大的機動性,利用比對手少得多的兵力逼迫對方與其會戰。在澶州,遼軍放棄會戰決心,分兵沿黃河展開的可能性,不能忽視!
王超如來,勝負可分,王超不來,勝負難斷!如果百年後不出現金國的話,每年30萬換百年和平,其實相當相當划算。因為:
1、宋中央財政收入是接近億貫,三十萬是相對很少的。(宋真宗檀淵之盟後,有錢了,鋪張浪費,封禪泰山去了。。「大計有餘」)
2、歲幣30萬,其實是銀10萬兩、絹20萬匹。戰爭停止,通過邊貿,遼國流入北宋的財物遠超歲幣。(冗官的工資都遠超歲幣了。)
3、戰爭狀態下,軍費開支每年以千萬計。相持不下,北宋很吃虧,因為遼國是騎兵,北宋是步兵,北宋繼承前朝,沒有幽雲十六州雄關漫漫,北宋一馬平川,即便養n倍兵力也阻止不了騎兵快速機動穿插。而在檀淵之盟時,北宋時已經無力滅遼了。
所以,忘戰必危! 忘戰必危!
和平是追求,但是不要在三十年承平的虛幻中,麻醉了自己,認為和平理所當然,和平,任何時候都來之不易。
http://www.guoxue123.com/other/map/pic/12/08.jpg
檀淵在黃河以北,遼軍可不敢渡過黃河去進攻開封也沒船,為啥很快能談成,黃河馬上就要封凍了,決戰就只有這個機會,但是遼軍九成是不敢過河的,過了九成回不了老家,同樣宋軍在河南兵力是比較空虛的,被糟蹋一番也沒必要
另外錢買不來太平,宋仁宗與元昊對剛時,遼國又加了一次價,最重要是迫使北宋在河北增兵十萬,這維護費用才要了老命
紅茶兄總的說的是對的,但是王超和宋真宗是真心打怕了
咸平二年(999年),遼聖宗率軍攻保州(今河北保定)、威虜軍不克,轉兵進襲寧邊軍(今河北蠡縣)、祁州、趙州(今河北趙縣)等地,游騎遠襲至邢州(治龍岡,今河北邢台)、焰州(治廣年,今河北永年東南)。
咸平三年正月,敗宋軍於瀛州西南,遂自德州、棣州(今山東惠民南)渡河,掠淄州(今山東淄博淄川)、齊州(治歷城,今山東濟南)而歸。
咸平四年冬,遼軍攻長城口,被宋軍擊敗,喪師2萬人。
閏十二月戊辰朔,詔鎮、定、高陽關副都部署、兼鎮州都部署王超赴闕,命莫州都部署桑贊代之,將議西討也。戊寅,延州言李繼遷蕃部阿約勒等百戶來降,詔給田、賜帛,長吏常存撫之。潘羅支貽書李繼和,言將發兵討李繼遷,願聞朝廷出師之期。繼和具奏,詔繼和諭潘羅支宜整旅以塤,師出即往報。壬午,靈州言河外寨主李瓊等以城降賊,其親屬當緣坐。上曰:「窮邊孤壘,又無救助,力屈就擒,此可憫也,並釋之。」乙酉,延州言繼遷蕃部明葉示、撲咩訛劕等首領率屬歸附。詔擇善地處之,常切存撫。洪湛等使還,言城綏州,其利有七而害有二。丙戌,詔築綏州城。丁亥,以六宅使、順州刺史康延英為永興軍鈐轄,率禁軍步騎五千屯於京兆,令知軍府事雷有終同主之。將大舉援靈州,故益兵為聲勢也。
契丹合門使寇卿子用和、繼忠來降,以用和為三班奉職,繼忠補外州鎮將。時又有李紹隆者來降,亦授三班奉職。
戊子,鎮戎軍言涼州卑寧族首領喝鄰半祝歸附,仍貢名馬,自稱有精騎三萬,願備驅策。有詔慰銟,厚償其馬直。
知靜戎軍王能言:「本軍鮑河,自姜女廟以東,水極深闊,其狹處不過三四里,今歲敵騎不能踰越而南侵者,亦限此水故也。今請於本軍之西,姜女廟東,決北流入閻台淀,復于軍東塞之,使北流三台小李村,其水溢入長城口而南流,若發二三千人塞其口,俾自長城北而東入於雄州,則猶可以隔限敵騎,計其功五日可畢。」上曰:「朕觀人畫圖,鮑河之北至閻台淀,地形稍高,必通流不遠。」同知樞密院事馮拯、陳堯叟曰:「臣嘗奉使至彼,目驗地形,實同聖旨。」乃詔除閻台淀地高不可決北流外,余從所請。(景德元年六月耿斌所言,與此同。)庚寅,上以河北飢,豆粟踴貴,出麻滓、蓬實示宰相曰:「民食此矣,即今蠲秋賦,罷官糴。」又手詔停三路排陣、押陣使,減戎馬饋餉之役,分遣知制誥梁顥、薛映,供備庫副使潘惟吉,西京左藏庫副使李漢贇等,往西路發倉廩,賑流民,以便宜從事。漢贇,漢瓊弟也。又詔河北富人能發私廩救饑民者,第加恩銟。
甲午,以馬步軍都虞候王超為西面行營都部署,環慶路部署張凝副之,入內副都知秦翰為鈐轄,領步騎六萬以援靈州。上問超計策,超上二圖,其一置資糧在軍中,布兵周防,賊無以鈔略,其一遇賊即變而為方陣,陣形之外,分列游兵,持勁弩,賊至則易聚而并力。圖頗采李靖輜重法,上甚銟之。(明年正月己未,超乃赴屯所。)時宋沆等未行,上謂宰相曰:「朕觀盟會圖,頗記土蕃反覆狼子野心之事,今已命王超等出師,若難為追襲,即靈州便可制置,沆等不須遣,止走一使以會兵告潘羅支可也。」
是歲,募河北民諳契丹道路、勇銳可為間伺者,充疆人,置都頭、指揮使,無事散處田野,遇敵入寇,追集,給器甲口糧,加以食錢,遣出塞偷斫賊壘,能斬首級、奪馬者,如賞格,虜獲財畜皆畀之。(此據兩朝兵志。)
咸平五年,攻靜戎軍(今河北徐水)及保州,獲勝而返。
咸平六年,攻望都,俘宋副都部署王繼忠,殲其所部。http://blog.sina.com.cn/s/blog_7da9a57b0102xbez.html
之前宋軍輸多勝少
其說一個定州就有十萬人,我是搞軍隊編製的,當然河北一直有二十幾萬軍隊,但是都是分散各地守城的,所以遼國才不敢攻城,城裡也不敢出城挑戰。北宋的兵力分布和變遷,根據宋史兵志,是非常清晰的
這裡是宋真宗朝常陣四門斗底陣的兵力分布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657413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375691/answer/213829071
把遼國十七萬軍隊、十萬騎兵,說成幾十萬軍隊,我也反對,遼國撐死二十萬兵,還要留三萬守家。遼國的國境,不太包含西域和極北林地,主要是漠北草原和東北,其核心區域也在東部。漠北草原大概常態生活著10萬戶,連續的統一戰爭後減少為5萬,沒有大仗只有平叛的話百年就能繁衍為20萬。東北大概常態生活著30萬戶,連續的統一戰爭後減少為15萬,沒有大仗只有平叛的話百年就能繁衍為60萬。遼國到末期1110年也才35萬游牧兵。但是遼聖宗時期有個問題,就是不知道他有沒有能耐把北方草原的6萬簽軍軍隊帶到黃河流域。遼國兵力分布變遷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410668/answer/229483789
研究歷史細節一定要模型化研究,不能偏信史料記載
三個月內填完坑
真宗皇帝太想停戰了。
宋軍用勁弩射殺遼軍統帥撻覽後,遼國主動修書請求締結盟約。此時形勢一片大好,寇準並不打算議和,最後還是真宗拍板同意與遼國談判。
寇準則開出了極其苛刻的條件。一是遼國稱臣,二是歸還燕雲十六州。這表示宰相大人缺乏和談的誠意。真宗再次施壓,同時朝中隱隱出現指責寇準擁兵自重的聲音。寇準妥協了。
朝廷派出曹利用為使者,與遼國談判。遼國漫天要價,提出割讓河北,曹則坐地還錢,答應每年歲幣二十萬。雙方談不攏,談崩了。
談判談崩了,真宗皇帝最著急,他告訴曹利用底牌是每年一百萬。寇準急了,私下警告曹利用歲幣超過三十萬,拿頭來見。
縣官不如現管,曹利用被寇準嚇得魂飛魄散,瑟瑟發抖。果然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居然三十萬談成了。
曹利用功成回國,真宗皇帝猴急了,想知道最後花了多少錢。曹利用伸出三根手指,真宗大驚失色,「三百萬也太誇張了吧?!」可是穩定情緒後細細想了一想,說「為了共建和諧社會,三百萬就三百萬吧。「」
後來得知才花了三十萬,真宗就像白撿了二百七十萬那樣高興。
曹利用這小子,後來好像當了樞密使。
我不帶觀點的重寫一遍。
1. 澶(chan)淵背景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遼蕭太后與遼聖宗耶律隆緒以收復瓦橋關(今河北雄縣舊南關)為名,親率大軍深入宋境。蕭撻凜攻破遂城,生俘宋將王先知,力攻定州,俘虜的宋朝雲州觀察使王繼忠,宋軍憑守堅城。由於遼軍已直撲黃河沿邊的澶州(今河南濮陽),威脅與之甚近的首都汴京,故宋廷朝野震動。宋真宗畏敵,欲遷都以南,王欽若主張遷都升州(今江蘇南京),陳堯叟主張遷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因同平章事(宰相)寇準、畢士安堅持,無奈親至澶州督戰。
遼軍至定州,兩軍出現相峙局面,王繼忠乘間勸蕭太后與宋朝講和。遼恐腹背受敵,提出和約,初為宋真宗所拒。十一月,遼軍在朔州為宋軍大敗,岢嵐軍的遼軍因糧草不繼撤軍。遼軍主力集中於瀛州(今河北河間)城下,日夜不停攻城,宋軍守將季延渥死守城池,激戰十多天未下。蕭撻凜、蕭觀音奴二人率軍攻克祁州,蕭太后等人率軍與之會合,合力進攻冀州、貝州(今河北清河),宋廷則「詔督諸路兵及澶州戌卒會天雄軍」。遼軍攻克德清(今河南清奉),三面包圍澶州,宋將李繼隆死守澶州城門。
遼朝南京統軍使蕭撻凜恃勇,率數十輕騎在澶州城下巡視。宋軍大將張環(一說周文質)在澶州前線以伏弩射殺蕭撻凜,導致後者頭部中箭墜馬,遼軍士氣大挫,蕭太后等人聞撻凜死,痛哭不已,為之「輟朝五日」。 《遼史》載:「將與宋戰,(蕭)撻凜中弩,我兵(遼兵)失倚,和議始定。或者天厭其亂,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此時宋真宗一行抵澶州。寇準力促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門樓以示督戰,「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帝還行宮,得知寇準竟然與知制誥楊億在北城城樓上喝酒下棋,泰然自若,十分鎮定。帝喜曰:「准如是,吾復何憂!」
雙方於十二月初(1005年1月)達成停戰協議,宋廷方面由曹利用與蕭太后談判,協定宋每年輸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即「歲幣」,遼聖宗稱宋真宗為兄,宋真宗稱遼聖宗為弟,稱蕭太后為叔母,互約為兄弟之國,「所有兩朝城池,並可依舊守存,淘濠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創築城隍開拔河道」,共同聲明「質於天地神祇,告於宗廟社稷,子孫共守,傳之無窮。有渝此盟,不克享國,昭昭天鑒,當共殛之」。
盟約締結後,第二年,宋朝派人去遼國賀蕭太后生辰,宋真宗致書時「自稱南朝,以契丹為北朝」,宋、遼之間百餘年間(120多年)不再有大規模戰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雙方互使共達三百八十次之多,遼朝邊地發生饑荒,宋朝也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消息傳來,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為沾涕」。因澶州又名澶淵,遂史稱「澶淵之盟」。
2. 分析
上面是史實已經是定論。擊斃遼軍10萬,10萬又10萬,基本上都是小說里的內容。遼軍最多能夠組成5萬遼軍(精銳),和8萬輔軍(女真等野蠻部落跟過來做攻城炮灰和運輸掠奪資源的非武裝部隊)輔軍死多少都不傷遼國元氣,但是嫡部遼軍受損的話,宋的東北邊就不叫遼了。
在澶淵之前,遼軍避開了重要的防守,因此主力沒有受到損傷,而澶淵離開開封200里不到,這個距離不要說騎馬,走路一天也就走到了。
歷史上的確記載,『寇準與知制誥楊億在北城城樓上喝酒下棋,泰然自若,十分鎮定。』但是,大家都知道這是裝的。喝酒下棋是穩定軍民之心,事實上形式之危急,不言而喻。
在澶淵下,兩國的皇帝和權力中樞都湊齊了。能夠調集的軍隊也都聚集在了澶淵,兩邊都是背水陣,宋沒有退路,遼也同樣沒有。
但另一方面宋國內安定,遼也是從游牧部落進化到了民耕文明,這個地區兩個國家的文明總量已經超過了整個世界其他地區的總和。
非要你死我活的豪賭一場么?
如果要判斷這個賭局的話,我們通常會分析,死戰之後會是什麼?
死戰之後,對宋來說——
如果贏了必定是全殲遼軍,或許可以盡收燕雲,但此時的燕雲早已腥臊遍野,收下來還要南水北調。
如果決戰那麼必定是死戰,被逼瘋了的遼軍肯定爆發出驚人的戰力,大規模的死傷不可避免。更有甚者,萬一敗陣,開封將無法抵抗遼軍,積累的和平安定就將毀於一旦。對真宗來說,避免五代十國的混亂,讓天下安定要比收復燕雲更重要。皇帝的責任,不是殺戮。
對遼來說——
不投入主力,根本無法戰勝宋軍,即便投入主力戰勝宋軍,嫡部也必定大損。大損之後的遼軍無法控制宋域,回遼也無法控制遼域的野蠻部落,比遼更野蠻的女真崛起恐怕是要早80年了。不僅僅是女真,還有更野蠻的蒙古,通古斯。。。漠北高原上野蠻人崇拜狼圖騰。
也就是雙方都輸不起。宋初天下混亂,打個你死我活未嘗不可;遼初漠北荒原,搶不到食物就是死路一條。但澶淵之下宋已經穩定了,遼已經開化了,大家心裡都有放不下的東西。
所以打的話兩敗俱傷得不償失,不如坐下來談談了。就像黑幫一樣,一開始大家為地盤殺來殺去,但疆域穩定以後,大家牽掛的事情多了錢還是要賺的家總是要養的。人類社會其實也就這麼回事情,文明開化以後就有了共同語言許多事情就可以坐下來談了。
澶淵之盟以後,宋遼同結友好,結束了數十年的戰爭,互相和平發展了100年。宋對遼實行經濟援助,遼控制北疆用少數民族的厲腕來對付少數民族。這段時期兩國太平和睦,其實30萬歲貢,比起現在江浙滬廣交給北京的稅來說,不知道少了幾萬倍了。也沒有聽到過計劃生育,南水北調這樣荒唐的事情。民族不需要融合,互相獨立互相尊重也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法。
兵戈宜有限,列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澶淵之盟的結果還不好么?
3. 結論
抨擊古人之前,先問一問,我們真比古人聰明么。
看看如今,我們支付遠遠高於「澶淵之盟」的費用來養活這些少數民族,把他們當成爺一樣任其囂張跋扈,省吃儉用支付稅金,犧牲子孫後代的生存環境發展經濟來供養他們。而我們享受著強制計劃生育,守著一個不平等的民族政策,甚至江蘇浙江湖北這三個高考高分區還要繼續減招,江浙滬廣這幾個高稅地區還要繼續增稅。你想花個30萬能讓他們滾蛋還是很開心的,而你再仔細想想其實即使亡國也不會比現在更糟糕了。
我們連自己的奴隸般的體制都不能批評,而我們究竟還有什麼資格去批評古人呢?
澶淵之盟的結果,至少我們之間還是平等的。感謝大家對本答案的支持,當我回家用電腦登陸的時候,發現關於為什麼給歲幣解釋的並不清楚,所以現在重新編輯答案。
另,看到 @紅茶魔術貓關注了本問題,很期待看到他的解答,下面鄙人獻醜一番,僅僅吹吹牛逼,切勿當真。
澶(這個字要在輸入法翻N頁才能找到= =)州會戰是前期宋遼戰爭中最後一次大兵團戰爭,而在宋遼長達幾十年戰爭中,大大小小戰役不計其數,雙方互有勝負,但雍熙北伐之後,宋軍整體處於被動防守狀態,雖然戰績也不差,雖然也有:咸平四年冬,遼軍攻長城口,被宋軍擊敗,喪師2萬人。但給人感覺,總是,嗯,有點那啥,沒辦法。
首先,契丹人的國內局勢:耶律休哥、耶律斜軫等契丹軍事骨幹相繼死去,蕭艷艷的姘頭韓德讓一躍而起,成為契丹NO.2人物。因為種種原因,為平衡國內政局,蕭韓夫妻兩人,決定對宋發起更大規模的戰爭。
宋真宗應對得法,於定州、保州等地集中15萬主力,以防禦遼軍進攻。
1004年秋天,遼國集中主力20萬,從幽州地區出發,直接進攻保州、威虜軍、北平寨、保州等地區,正是上述宋軍重點防守區域。毫無懸念的是,宋軍在楊延昭、張凝等名將的帶領下,給了遼軍一個迎頭痛擊。據記載,遼軍在上述城市全部遭遇失敗,且被宋軍殺傷甚重。
這隻遼軍團隊十分豪華,可以說聚集了整個契丹的精英,主將蕭撻凜是著名軍事專家,為提振士氣,太后蕭艷艷、皇帝耶律隆緒也親自趕來。
隨後,遼軍表面與定州宋軍主力對峙,主力則繞過定州,南下進攻冀州、瀛洲(河間),沒辦法,兩條腿跑不過四條腿。
宋軍主力被遼軍放了鴿子,真宗嚇尿,寇準大爺光輝降臨宋朝。然而,遼軍使出了吃屎的勁,拿下祁州等小城市、而主力團團包圍河間城,卻被河間守軍迎頭痛擊,傷亡近10萬,遼軍倉皇繼續轉移進攻目標。
當然,這些事情開封城都不知道,因為遼軍繞過定州進入河北腹地之後,切斷了宋庭與河北的一切聯繫,同樣的,定州的宋軍主力,也切斷了遼軍與燕雲的聯繫,囧。
且,遼軍在定州遭遇挫折後,就想到退路問題,及時任命宋軍降將王繼忠同宋庭何談,這個王繼忠,嗯,也是趙恆小時候的小夥伴,而且王繼忠帶來的是河北全境被遼軍攻佔的假消息。趙恆感覺真是日了狗了。
慶幸的是,王若欽於大名府以弱勢軍力牽制住遼軍腳步,趙恆隨後親征,由宋朝名將李繼隆打前鋒,遼軍隨即放棄圍攻大名府,直奔澶州而來。
澶州,就是決戰地點。
宋軍主將李繼隆與遼軍蕭撻凜PK數日,蕭撻凜大敗,被李繼隆追殺出十幾里地。宋軍大獲全勝,遼軍則收攏主力,同宋軍僵持。
然而,一枚彈道導彈(床子弩)「準確」的將蕭撻凜擊斃。
主帥被高科技武器八百里外一擊必殺,進入宋朝境內以來除了打打小縣城、沒有打下任何大城市,而且被守軍打的灰頭土臉,同大後方燕雲失去聯繫,補給全靠搶掠,前有宋朝皇帝的親征大軍,後有定州大陣十幾萬強兵,加上楊延昭等進攻名將,遼軍的局勢要比宋軍差了太多。
但是關鍵時刻,蕭燕燕又展現出了她的牛人氣質,故作鎮定,首先封鎖蕭撻凜的死訊,然後繼續強硬的同宋真宗何談。
寇準的強硬使得真宗親臨澶州前線,宋軍士氣大振,再次痛擊遼軍。
但是問題是,宋軍士氣如此旺盛,宋真宗還是屢屢接受遼軍的和談。
既然雙方勢均力敵,即便遼軍看起來有點衰弱,但真宗害怕啊,他為什麼會害怕呢?後面我會專門分析。
遼國人的和談要求是:三關十七縣自古是遼國神聖領土,被戰犯柴榮非法佔領,遼國立志要恢復主權。
趙恆驚訝於遼國人的無恥,惱羞成怒,但他還是敲定了宋朝的底線,最高一百萬兩,但寇準的意思是:遼國的精華都在這裡了,如果我們一鼓作氣,全殲遼軍,後面還有楊延昭、定州大陣已經殺進了遼國境內,不僅燕雲唾手可得,契丹更是一戰而功。
但最終:
給他倆錢,讓他滾蛋
還好曹利用力挽狂瀾,雖然這個時候寇準也不是那麼主戰了。
和談簽訂後,宋真宗正在吃飯,看到曹利用回來,很想直到會談結果,曹利用伸出三根手指..
趙恆大驚:三、三百萬???太多了!但要是這樣能了結,也不錯。
呵呵
後得知三十萬兩的數字之後,趙恆喜極而泣,急忙同遼國簽訂了全套條款。
試分析下趙恆的心態:趙恆的尿性,趙德昌跟他爹與他大伯不一樣,趙二軍事水平雖然比趙大不知差到哪去,但也是從五代戰火中熏陶出來的人。
趙光義是一個十分嚴厲的父親,當然也不是什麼正人君子,所以兒子們對他都是感到又敬又俱,大哥趙元佐為秦王求情後被趙光義怒斥的樣子還歷歷在目;這種條件長大的人,通常是溫室里的花朵。
趙恆這一代開始,宋朝的皇子就變成了標準的富二代官二代,加之宋太宗末年對遼事的一系列慘敗,使得他對遼國有著天然的恐懼。
能夠教導出宋仁宗這位偉大君子,他的父親必然也是良善之極。
但這並不是一個掌天下權柄之人該有的品性,即便趙恆有趙光義一半的血性,想必歷史就該改寫,但歷史沒有如果。
最終讓真宗同意何談的原因有以下:
1.整個戰局的不明朗
2.長期與遼國、党項戰爭帶來的厭戰情緒
3.一旦拒與契丹和談,契丹皇太后、皇帝戰死於宋朝境內,宋遼兩國將是血海深仇,加上党項的騷擾,整個宋朝邊境岌岌可危。
4.河東、河北邊境每年數千萬貫的軍費消耗。
5.真宗的個人厭戰情緒。
最終,宋朝還是簽了合約,但總體來說,並不是喪權辱國,宋為兄,遼為弟。雙方開放互市。
這個時候,每年二三十萬歲幣對宋朝來說,並不困難,也不在意。
真正對這歲幣感到屈辱的時候,是仁宗以降,國家財政入不敷出的時候。所以,在神宗年間,占國家支出僅為0.5%的歲賜,看起來真的很耀眼,很屈辱。
比如你自己把每個月10000塊的工資花完了,月光了,缺錢了,所以被小偷偷走的那50塊會讓你最憤怒。你只看到宋給遼歲幣這一項,沒看到別的條款么?
宋遼休戰,邊境通商,宋每年能省多少軍費,能賺多少外匯,自己百度下就能知道。
不管怎麼算,宋都是賺的,澶淵之盟後北宋全面繁榮,給出那幾個歲幣也能叫錢?花個小錢買平安買繁榮,是你你干不?
總之,宋真宗一輩子,就這件事幹得最漂亮。戰爭在宋境發生,宋軍未反攻至遼境,遼軍主力未受大損,怎麼能說是宋勝遼敗呢?戰略上可說遼未達到目的,所謂敗是就此而言,遼既不能速勝,勞師日久,不得不撤,但撤了還可以再來;宋沒有把握追殲遼主力,考慮到長期的戰略被動局面,所以花小錢買和平,畢竟戰爭的破壞和耗費太大了。
一句話: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叫問題。
弄死親哥後,戰爭低能兒趙光義(跟他哥比差太多)北伐,一舉滅掉更加低能的北漢。然後就飄了,不顧大軍疲勞,決意伐遼,收復幽雲十六州,意欲超越他哥的功業,在突破沙河防線後兵臨幽州城下。
契丹名將韓延徽頑強抵抗,宋軍久攻不下。此時北院大王耶律休哥和南院大王耶律斜軫率援兵前來,引誘宋軍北進,殲敵於高梁河,宋軍死傷無數,趙光義差點被活捉,幸虧楊無敵趕來救駕才逃出生天。
雍熙北伐,本想著趁人之危,沒想到又被人家一頓胖揍,連楊無敵都丟了,從此再也不敢惦記著收復燕雲了。
幾場仗打下來,契丹一看大宋還真是疲軟。孤兒寡母親征南伐,宋真宗恐懼之下決定逃跑,寇老西兒架著宋真宗前往澶州督戰。眼瞅著要打持久戰了。碰巧契丹名將蕭撻凜率輕騎於城下巡視(得瑟),被大宋守軍床子弩一箭射殺,契丹自此士氣大跌。
又逢國中動蕩,後勤補給不濟,蕭太后決定與宋議和,達成澶淵之盟。條約中規定宋遼為兄弟之國,宋每年向遼提供銀十萬兩及絹二十萬匹,定了國界。
自此宋遼之間百餘年間不再有大規模戰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雙方互使共達三百八十次之多,遼朝邊地發生饑荒,宋朝也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消息傳來,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為沾涕......
話說回來,歲幣穩賺不賠。支出都不及用兵的費用百分之一,真宗繼位當年光光是錢幣收入即達兩千兩百萬 以上,另外布匹、糧食的收入還不計在內,在真宗朝,一場中等規模的戰爭,即需三百萬 ,就算沒有戰爭只是重兵防備一年的開支,也十分驚人。
給遼國的歲幣,其實最後大都由宋遼的邊界貿易重歸宋朝之手,根本來說等於是商貨輸遼。而且和平之後,邊界榷場貿易,宋朝一年凈賺數千萬以上......
等女真崛起的時候,他們突然發現曾經橫掃天下的契丹鐵騎早已在宋國侵染的奢靡之風中躺下了......
可以說,宋遼經濟戰,大宋完勝......翻幾篇《澶淵之盟新論》裡面的文章你就懂了
用錢買地,還能進行商品輸出,就算是天朝也想做這樣的事吧告訴你哥很能打,哥不差錢兒!哥只想花錢買你消停點兒,成不?
給的歲幣在打仗花的錢面前九牛一毛。怎麼算都是穩賺不陪阿。
中國每年都要援助幾十個鳥不拉幾的非洲獨裁軍事國家還有北朝鮮金氏家族每年花個幾百億,這是為什麼?
有些問題反過來想下就很簡單了。人家來打仗的目的是什麼,你打贏了不給錢,接下去對方會幹什麼,結論是下次再來打。所以要麼你有本事把對方一掌拍死。沒這本事,趁條件有利的時候談判個划算的合同。那個合同明顯簽的很划算。
很簡單,因為北宋能夠在澶州贏,不代表北宋能夠在邊境贏。事實上,宋軍的戰鬥力不如遼軍依然是鐵一般的事實。
後世的南宋,能夠在長江一線擋住金軍,於是宋金能夠在淮河一線達成和議,但南宋不免還是要吃點虧。
再後世的南明,無論在哪一線都擋不住清軍,於是就沒有和議沒有納貢,史閣部鐵骨錚錚的去當民族英雄了。大家都打煩了,而且撞大運居然射死了遼軍主將,面子算撈足了;撫恤金給不夠,遼主下不來台還得繼續打,這次跑不跑得掉就難說了。
蕭燕燕那邊本來就孤兒寡母加個隔壁老韓,現在又折個蕭撻凜,再打下去分分鐘陣前換主,給了台階就下吧。內只能算城下之盟,放到春秋戰國,這是非常丟人的。
而且宋軍沒有打到遼國境內,只是在家門口打跑了人家。
打仗才不值類。
因為你是站在後世的立場上看這個問題的,但是在當時,誰也不敢說自己一定能贏,當時宋遼高層對取勝都沒信心,所以雙方都有退兵談和的意願。尤其是是宋皇室,因為得位不正(趙家謊報北漢入侵,兵權在手黃袍加身),特別害怕在非常時期武將效法,所以在戰事不利的時候通常選擇用錢儘快擺平兩國爭端,把兵變的可能性消弭於無形之中,而在和平時期,武將是沒有威脅的。
澶淵之盟後,宋遼維持和平,邊境安定貿易興旺,使者往來。這個錢給的跟晚清對外賠款的概念是不一樣的,因為契丹族是屬於中華民族。今天這個民族已經沒了,但根據基因鑒定,今天中國東北達斡爾族跟契丹人的基因是最接近的,有可能達斡爾人是契丹人的後代。末代皇后婉容就是達斡爾族。所以他是中國的民族,這個不能叫屈辱,什麼喪權辱國談不上。另外,每年給遼的歲幣相當於北宋兩個縣的財政收入,那北宋有多少個縣,得有一千幾百吧,你花兩個縣的財政收入買一個天下太平,挺值。要是打起仗來,兵連禍結,烽火頻年,那可不是這兩個縣的錢能夠解決,搞定得了的。
所以我認為對游牧民族採取的政策其實最合適的就是兩宋,兩宋立國三百多年。像漢唐那樣對付少數民族是不可取的,因為徹底消滅他根本就不可能。你消滅了他之後,他還有新的強大的游牧民族興起,那打起仗來沒完。
他們來這,不就搶點東西嘛。你別搶,哥們兒給你。給你之後,我給你的錢是白給嗎?我往你那賣書、賣瓷器、賣茶葉,貿易一往來,很快把那錢就賺回來了,你還得倒貼呢。歲幣30萬的錢,我有辦法弄回來,你拿什麼給我呀。你不就給點牛馬、駱駝、毛皮嘛,那值個什麼錢,我這一個瓷瓶就應該換你幾匹馬。你不願意,不願意的話你家裡就擺馬吧,這瓷瓶我不給你。你說這玩意兒不平等,平等不平等我不管,這瓷瓶你做不出來,只能跟我買。所以很快這貿易往來,就把錢給賺回來了,而且雙方關係和好了,119年沒有戰爭。宋遼澶淵之盟簽訂之後,邊境上「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識干戈。」意思是頭髮都白了的老人,一輩子沒見過打仗的。這樣一來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友好。後來北宋聯合金滅遼時候,屬於北宋背盟,背信棄義 以文化擴張
澶淵之盟後,宋遼維持和平,邊境安定貿易興旺,使者往來。這個錢給的跟晚清對外賠款的概念是不一樣的,因為契丹族是屬於中華民族。今天這個民族已經沒了,但根據基因鑒定,今天中國東北達斡爾族跟契丹人的基因是最接近的,有可能達斡爾人是契丹人的後代。末代皇后婉容就是達斡爾族。所以他是中國的民族,這個不能叫屈辱,什麼喪權辱國談不上。另外,每年給遼的歲幣相當於北宋兩個縣的財政收入,那北宋有多少個縣,得有一千幾百吧,你花兩個縣的財政收入買一個天下太平,挺值。要是打起仗來,兵連禍結,烽火頻年,那可不是這兩個縣的錢能夠解決,搞定得了的。
所以我認為對游牧民族採取的政策其實最合適的就是兩宋,兩宋立國三百多年。像漢唐那樣對付少數民族是不可取的,因為徹底消滅他根本就不可能。你消滅了他之後,他還有新的強大的游牧民族興起,那打起仗來沒完。
他們來這,不就搶點東西嘛。你別搶,哥們兒給你。給你之後,我給你的錢是白給嗎?我往你那賣書、賣瓷器、賣茶葉,貿易一往來,很快把那錢就賺回來了,你還得倒貼呢。歲幣30萬的錢,我有辦法弄回來,你拿什麼給我呀。你不就給點牛馬、駱駝、毛皮嘛,那值個什麼錢,我這一個瓷瓶就應該換你幾匹馬。你不願意,不願意的話你家裡就擺馬吧,這瓷瓶我不給你。你說這玩意兒不平等,平等不平等我不管,這瓷瓶你做不出來,只能跟我買。所以很快這貿易往來,就把錢給賺回來了,而且雙方關係和好了,119年沒有戰爭。宋遼澶淵之盟簽訂之後,邊境上「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識干戈。」意思是頭髮都白了的老人,一輩子沒見過打仗的。這樣一來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友好。後來北宋聯合金滅遼時候,屬於北宋背盟,背信棄義。
節選自袁騰飛的《歷史是個什麼玩意兒》推薦閱讀:
※為什麼曾國藩是大儒,但他麾下的湘軍卻十分殘忍?
※你是如何看待南昌大學國學研究社副院長性侵事件的?
※韓國國旗的太極八卦畫的對不對?
※《易經》的思維方式是怎樣的?
※如何評價曾仕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