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菲利普·塞默·霍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的演技?


感謝 @Franklin Yan 的邀請,菲利普·塞默·霍夫曼(以下簡稱PSH)對我來說是個記憶深刻的演員,昨晚將要睡覺的時候看到這個邀請,連忙去查證了一下,消息是真的,於是我躺在床上想了老半天,決定今天再來回答這個問題。以下是我個人的主觀看法,若有不同意見,請諒解,也請勿轉載。

(有人覺得他眼熟,多半是因為國內剛上映沒多久的《飢餓遊戲2》里,他出演了那個遊戲關卡設計師,也是反抗軍的幕後智囊)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這是一個在國內並無太大名氣的演員,儘管他拿過奧斯卡影帝,但那部《卡波特》並不適合中國人的口味,很多人並沒看過。更多的人對PSH的印象,恐怕還是《聞香識女人》里那個慫逼,躲在爸爸背後膽戰心驚作證的怯懦小胖子。那是1992年,他還很年輕,那部片子屬於阿爾·帕西諾,不要說第二男主大帥哥克里斯·奧唐納,就是只有一場戲的美女加布里埃爾·埃瓦爾(和帕西諾跳探戈的那個姑娘),都比他給人留下更多更深刻的印象。不過當時誰知道呢,克里斯·奧唐納後來基本在電視圈打轉,唯一一部讓我再看到他做主角的電影是一部登山片《垂直極限》,近年則憑藉一部《海軍罪案調查處:洛杉磯》有點起色。至於美女埃瓦爾就再也沒出現在我的視野,只有當時毫不起眼弱了吧唧的小胖子PSH,多年以後憑藉《卡波特》,成為奧斯卡影帝,並且在《海盜電台》、《天才瑞普利》、《虐童疑雲》、《查理威爾遜的戰爭》等片中有過出色表演。最近一次亮相則是剛剛上映的《飢餓遊戲2》,演深藏不露的反抗軍智囊。2013年他出演的《大師》為他拿下了又一次的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可惜輸給了另一個怪咖克里斯托弗·沃茨。不過PSH憑藉該片中的出色表現拿下了當年的威尼斯電影節影帝,也算是一大收穫。

(霍夫曼早年最知名的角色就是這慫逼,如果能給人留下印象的話,就是因為真的太慫了)

PSH是一個出色的演員,他很少參與特別大的製作,參演的多是一些個性十足,非主流的類型片,而且他多演配角,演的也都是一些很內斂卻很鮮明的角色,因此他出色的演技為他帶來過兩次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提名,卻在他不小心挑的《卡波特》拿了最佳男主的影帝。從實力上來說,他當得起這個影帝,不過另一方面來說,這廝運氣也真好,趕上了那麼適合他的一個主角,好不容易爆發一下,就贏了,多少人奮鬥一輩子都沒拿到啊。這份運氣近年來男演員里大概只有傑米·福克斯可以相提並論了。

(《卡波特》,PSH最好的作品,也是最貼近他自己的作品。)

說PSH的演藝生涯,避不開《卡波特》這片子,對於美國人來說這題材其實相當主流,很容易引起巨大關注。人物傳記類型,新聞行業倫理衝突,生死命題,童年陰影,同性戀,人格分裂,幾個關鍵詞都是讓影評家和觀眾津津樂道的內容。當然有這些關鍵詞,演員也要撐得住,幸好PSH有這個實力,留下了一部足以載入影史的佳作。

按照我的性格,當年我是不會去看《卡波特》這樣的悶片,奧斯卡影帝又如何,不鳥。但我當時最好的同事兼朋友,生鐵老爺強烈推薦我看,說——《冷血》和《卡波特》你一定都要看看,這是難得的新聞學採訪過程訓練。卡波特算是新聞行業里「非虛構寫作」(如今有個時髦的名字叫做特稿)的創始人之一,用文學手法來切入新聞,有人物有深度有性格有情懷,如果你要在記者業務上提高自己,你就必須看。我一向相信生鐵老爺的眼光,於是就硬著頭皮看完了電影,果然名不虛傳。

《卡波特》是一部傳記片,描寫的是美國歷史上著名的作家、新聞記者杜魯門·卡波特(Trumen capote)在撰寫其巔峰之作《冷血》(In cold blood)過程中的掙扎。卡波特本人就是個很有料的人,這人幼年坎坷,文學天分極高,留名影史的《蒂凡尼的早餐》就是他的文學作品,被改編電影之後更是因為奧黛麗·赫本的表演和一曲《月亮河》被太多人念念不忘。不過卡波特自幼就是個極度自卑和自傲混合在一起的性格,他自小被遺棄,沒有親生父母關愛,個子不高,又胖,身體不好,又是個同性戀,尼瑪真是慘透了,極度壓抑。除了文字上的天賦他基本沒啥特長。偏偏這廝有個青梅竹馬的女發小哈珀·李,文字天分不輸於他,寫出的作品《殺死一隻知更鳥》被改編成電影之後也是名作,讓偉大的格里高利·派克拿了一生中唯一一次奧斯卡影帝。有這麼個發小在身邊,總比他高一籌,而且還是個女人,更招男人喜歡,這尼瑪真讓人憋屈。於是卡波特在得知一樁滅門兇殺案題材的消息之後,敏銳地察覺到其中機會,決心要搞出一部更牛的作品,證明自己更高。

卡波特的新聞嗅覺很好,他接觸的滅門案果然有料,關鍵是,他採訪的兇案主謀派瑞,和他的成長經歷極其類似,都是幼年被遺棄,成長過程中飽受欺凌,心中自卑和自傲極度混合,還都有不俗的文學天分,用卡波特的描述就是「我們就像一個家庭里長大的孩子,只是我從前門出來,他從後門出來」。相似的經歷讓他取得了派瑞的信任,他也取得了自己想要的採訪,並出於標題黨的意圖,將書名定為《冷血》。但後面他就面臨著一個尷尬的局面,如果他按照計劃完成這部作品,那麼派瑞必死,因為這作品把派瑞描述成一個社會悲劇的產物,成長坎坷,但殺人時心思縝密毫不留情的兇手(實際過程中並不是這樣)。如果他不那麼寫,而是筆調更溫和更悲憫,派瑞活下去的幾率很大,但他作品的批判性和轟動性顯然就弱了很多。如何選擇,成了兩難。(肯定有人會追問如何選擇的問題,那是另一個另一個很大的話題,不在這裡寫。)

卡波特怎麼掙扎的,自己去看電影,最後派瑞告訴卡波特他需要的材料,安然走上注射刑台。《冷血》紅了,獲得普利策獎,被載入史冊,卡波特功成名就,但他卻在陽台上痛哭流涕,從此之後酗酒嗑藥,再也沒寫出過有分量的作品,直到他死去。

(卡波特與哈珀·李,哈珀·李的一句話讓他痛哭流涕:你從沒想過救派瑞,冷血的不僅僅是他)

這是卡波特的故事,我之所以說電影這麼多,首先是證明這是個很難演的角色,有真實歷史人物原型不說,而且是個freak怪咖,心理極其敏感怪異,又天分極高,外表卻虛榮浮華,非常難演。PSH成功的塑造出這個角色,證明他功力深厚。另一方面,PSH當年自己在接受電影雜誌《帝國》採訪的時候說過,他自己和卡波特很多方面也很相似,所以這片子他很容易就融入了進去。對於中國觀眾來說,一個可以類比的例子就是張國榮和《霸王別姬》里的程蝶衣

因此如果要評價PSH,不妨先好好看看《卡波特》,因為那裡面有他自己很深的投影。其實如果我們看看PSH其他的角色,《聞香識女人》里怯懦蔫壞的小胖子、《天才瑞普利》裡面敏銳浮華的同性戀花花公子、《虐童疑雲》里溫和有禮卻性侵男童的神父、《大師》里口若懸河操縱人心的心理治療師,都是外表斯文有禮,衣冠楚楚,頭髮一絲不亂,內心卻極其離經叛道有張力,很難表現的人物(好些還都是同性戀),PSH對此卻都信手拈來,駕輕就熟,就他自己的解釋來說,他最喜歡,也最適合演這種freak,因為他自己就是個freak。

(有霍夫曼出演的角色,我一看就覺得是道貌岸然的老狐狸,《虐童疑雲》的神父就是這樣)

所以,你很難判斷PSH的演技到底多強,他非常擅長扮演某種類型的角色,斯文、睿智、敏銳、陰險、糾結、掙扎於痛苦。但如果是比較外放的角色,那就不是他擅長的,比如他嘗試在《碟中諜3》里演關底反派大BOSS,嘗試壞的更外露一下,結果還是沒改變。這一點就像早年的傑克·尼克爾森。我一直以為,如果讓時光流逝,PSH在人世中沉浮磨練下去,一定也會成為傑克·尼克爾森那樣能收能放能里能外的實力派演員,但很可惜,他沒給自己這個機會。服藥過量而死,就像他演過的卡波特,他們真是同一類型的人啊。

希望他的靈魂在天堂得到安寧,不要再那麼分裂掙扎了。


飛鳥冰河老師已經講了很多大事件了,我試圖從提供一些細節,讓大家對他的演技和性格有更多角度的認識:

1. 他是典型的紐約演員,紐約演員和好萊塢演員的區別,典型的說類似伍迪艾倫和邁克爾貝的區別。科班出身,畢業於紐約大學。有豐富的百老匯舞台經驗,兩提托尼獎。他在部分表演中有頗為濃厚的舞台劇風格,典型的比如本就是舞台劇改編的《虐童疑雲》。與大學時代的室友斯蒂文-沙伯(Steven Schub)以及大導演本尼特-米勒(Bennett Miller)一同創建了一個劇院。

2. 他父母在他9歲時離異。母親是紐約州羅切斯特當地的法官,兄妹四人由母親獨自撫養長大。中產以上的單親家庭,良好的教育背景,並不酗酒但吸毒,自小熟稔於中產階級以致上流社會的生活狀態,生日是獅子座的第一天(七月份的尾巴,你懂得)。在他的語錄中有一句是「I was 22 and I was panicked for my life.」。當時他剛大學畢業,決定戒酒,實在有強大的決心。但後來他還說,「I am not ever going to preach to anyone about drugs or drinking. But, for me, when they were around, I had no self control.」讓人哀嘆的,他還是死於毒品過量。

3. 他最大的標籤是瞬間歇斯底里的情緒爆發,以及平時有些倦怠甚至冷漠的台詞表達方式。因此卡波特真是為他量身定製的完美角色。他憑藉這一角色幾乎囊括了當年的所有演技獎,也是他生涯中在影史中位置最高的角色之一。但其實跳脫出這類角色的範疇,讓他演從頭到尾都很瘋狂的(比如《碟中諜3》),或者是情緒偏平穩的角色(比如《總統殺局》),他的表現就相對普通了。

4. 很多人認識他應該是從卡波特,或者碟中諜3,甚至近幾年的一些奧斯卡佳片里。但他電影事業真正起步,是參演保羅-托馬斯-安德森的一系列電影,自然包括《木蘭花》、《不羈夜》等等。他是PTA的愛將,除卻《血色將至》之外,PTA的每部作品裡都少不了他。《不羈夜》中那個有同志傾向的小助理角色真正是他在影視圈突破性的角色,也算初步圈定了他之後的角色定位。此後幾年,他幾乎成為獨立佳片的代名詞,《謀殺綠腳趾》、《天才萊普利》、《幾近成名》、《慾望小鎮》等等,一系列獨立佳片的參演終於奠定了他在圈內的地位。

5. 論及他的演員偶像,大抵包括了丹尼爾-戴-劉易斯,保羅紐曼和梅麗爾-斯特里普。這可以看出他在演技方面的追求,和他的演技模式(偏體驗派的)。其實他的很多演技表現可以用劉皇叔的標籤評價,是那種以對自身超級強大甚至變態的控制欲,對角色進行擬態。但他和劉皇叔這一級別演員(歷史上也數不出兩隻手)的差距在於,他的多數角色其實與他本人性格或者出身成長環境都有相似之處,當然你也可以說成他如果多活幾年也許就能遇見更偉大的角色了。

6. 《卡波特》絕對是他演員生涯的分水嶺,此後的他,參與了更多大製作的電影,當然也在參演影片的選擇上有更多的話語權。好幾年之內,他每年至少有一部參演影片有奧斯卡提名,他的選片眼光可見一斑。

我實在不擅於煽情。不過菲利普-塞弗-霍夫曼真的是我當下最喜愛的好萊塢演員之一,任何一部電影的演員表裡有他,就足以讓我產生強烈的觀影興趣。此前我所在的電影基金接到的一個讓人興奮的項目,某心理懸疑片,在去年年底幾乎落定了最終演員會是他和艾瑪-沃森,讓我興奮了好一陣子。

他是當代為數不多的大師級演員之一,憑藉他多年來的穩定的精彩貢獻,足以讓他在影史里能夠與凱文-史派西、加里-奧德曼、克里斯多夫-沃爾肯,甚至湯姆-漢克斯和羅伯特-德尼羅等Big Name等列齊名。

最可惜的是他的年紀,將將40歲來到演藝生涯的巔峰,他本有更多機會創造自己的輝煌。只可惜天不遂人願。

R.I.P


我自己認為有三部電影最能代表霍夫曼的駕馭能力。分別是《紐約提喻法》,《卡波特》,《大師》。

觀眾對一個演員的認可,不是一個演員表演「戲」的能力,而是他對反應,和狀態戲的處理。可以搜索自身的印象,對記憶深刻的演員的表演段落,基本上是他所呈現出的一個狀態,或者反應,一下子就轟住了觀眾。

霍夫曼最打動我的,是他帶著的那份悲劇性。

如果布考斯基的小說可以改編成電影,我也一直覺得霍夫曼是最合適的演員。

在布考斯基的《一天》里有這麼一個段落:

監工經常喜歡找一個人的茬,這天已經把包燈具用碎紙屑包說了半小時了,然後他說:「好,我會讓碎紙蓬鬆。」

監工說:「照著做。對了,你已經落後了一個燈具......」

「當然落後了,你在跟我說話。」

「沒關係,你必須趕上進度。」

監工走後。他說:「一個人為了生活要忍受多少狗屎?」

「很多,而且還有很多......」

因為這份生活的悲劇性,所以要自我構建一個世界,於是在《紐約提喻法》和《大師》里,都去構建,然後最後崩壞。重新回到這個問題,到「一個人的存在要忍受多少?」

這樣的人物擺在演員面前,其困難就是背起一頭大象還要撐桿跳,而霍夫曼能把這種對自身和生活的痛楚傳達出來,依靠的是什麼?是演技么?

《紐約提喻法》的導演考夫曼,是偉大的編劇出身,《傀儡人生》,《美麗心靈永恆陽光》是其作品。而托馬斯安德森已經與霍夫曼合作十幾年。

編劇出身的導演,或者導演與演員合作長久,一般情況講戲就少了,沒有「這樣對不對?」,大多情況下是演員發揮,然後「可以,就這樣」,「差點事兒,不過沒折了,就這樣挺好」。

而我一直覺得在霍夫曼看過兩位也是極端痛苦的導演的劇本之後,跟導演只是莞爾一笑,「恩,我知道你也如此」,導演也回報莞爾一笑。

基本上就是哲學或者藝術化的,布考斯基的「一個人為了生活(自己)要忍受多少狗屎」。

演員最重要的兩個特質,自信和分寸感。自信可以讓觀眾察覺不到銀幕上的表演痕迹,與電影的現實感,合力給予觀眾在故事之外對人物的認同。那份認同等同於觀眾在生活中對周圍人的認同。生活中的人不論自信與否,他都是他自己,而銀幕上這種成為「他自己」的自然卻需要強大的自信和從容。比如《卡波特》里的一場尷尬的戲。

表演尷尬是最讓人尷尬的,尷尬是沒法演的,尷尬太過於微妙。


這裡卡波特花錢讓乘務員對自己說「你的書很棒,祝你青出於藍」。但讓人看出來了。

是演員強大的自信才控制了這個氣場。

在《大師》里,霍夫曼講大道的時候被一個唯物主義分子打擾,場面又陷入尷尬。

(這個字幕翻譯不是原片的意思)

而霍夫曼處理尷尬的是強硬,尷尬瞬間沒了。

尷尬是反應,這裡可以看出,製造尷尬,也就是發問者,表演起來是相對容易的,而承受發問的反應就,如果細想該如何承受發問,處理起來是很困難。觀眾看的是反應,對人物表演認同的建立也在反應,因為觀眾關注的是反應而不是「演」本身。

又比如在卡波特中,監獄裡的戲,殺人犯是場戲的主導,卡波特都是在反應,反應在場戲裡的作用有多強大?如果反應不對,哪怕一丁點錯位,都會對觀眾的觀感造成破壞性的結果,這一點很多大陸演員一出場都可以做到。

而表演的分寸感,是在建立一個基本情感狀態之後,從肢體到神態維持一個什麼樣的度。《卡波特》里的同性戀作家,霍夫曼在塑造卡波特時準確的把握了「迴避」的分寸。

影片快結尾處,兇手終於對卡波特說出他為什麼而殺人,因為農場主看著他,像是告訴他他本來就是一個兇手:

影片快結尾處,兇手終於對卡波特說出他為什麼而殺人,因為農場主看著他,是在告訴他,他原本就是一個兇手:

霍夫曼的處理是,眼睛轉了半圈,中間兩次停頓,然後摘下眼睛。然後就什麼都沒有了。

觀眾對這場小高潮戲的強大感染力,就在於這個最重要的反應,這個反應的分寸感決定了觀眾感同身受的程度。如果大了不信服,如果小了就意思不對了。

這是《紐約提喻法》里的多年之後相遇。

《紐約提喻法》是考夫曼最個人的電影,我也一直覺得編劇是不講戲的,霍夫曼對痛苦的分寸感全在這個片子里。第一張截圖,一看就是不講戲,難道是說「我要你悲傷到地老天荒的坐在街頭」?但那種孤寂已經漾出來,是體態和眼神的角度。

分寸感體現在,對體態,眼神,和語氣的控制,如果能聽到霍夫曼在第二章截圖的那幾句台詞,觀眾一定也痛苦的腸子都要斷了。

霍夫曼的強大,還在於他強大的感受力。商業經濟下所有的電影都不是按照劇本順序拍攝,幾十年前的好萊塢還嚴格恪守著體驗派的工作方式,那時大牌演員會要求按故事的發展順序拍攝影片。而現在電影的製作是場內拍完全片所有的,在這個空間里的情節,對三流演員來說這很簡單,對一流演員來說過程會很艱難。因為短時間內,表演的難度在於交流,強大的感受力是支撐可以在短時間內進入交流的基礎。霍夫曼天生的敏感賜予他交流的上的高超狀態。觀眾對某部電影里,那些不經意的,或者沒有劇作意義的細節印象深刻,是源於演員完全融入了交流狀態下發生了不在設計之中的「變動」,這種「變動」下,一流演員的臨場發揮會讓觀眾高潮。而對於演員來說,那不是「臨場發揮」,而是在交流的很充分的狀態下的反應。而刻意的「臨場發揮」是很容易讓觀眾識破的,本來挺好的事,會迅速演變成「做作」,「耍小聰明」。

考夫曼對他人痛苦的感受力,讓他在交流上極其準確,因而讓觀眾動容,這一切還是電影的現實感,生活邏輯讓真實的交流更加容易直指人心。

霍夫曼的表演是值得敬畏的。


戲路超級廣,天賦超級高,沒看過他失手過。


和heath ledger一樣,在適當的導演手下可以爆發出驚為天人的演技。[卡波特]裡面的冷漠、細膩、敏感,以及那口頗有特質的娘娘腔,再對比下[大師]里的沉穩、大氣和偏執。本應該是一塊值得繼續打磨的寶玉。

可惜也和heath ledger一樣,在事業的上升期死於了藥物。


認識他是因為天才雷普利中出演的花花公子,特別是那雙敏銳的眼睛,和嘴角的不屑……


我是看著他演得片子成長的。今天早上看到這個消息非常震驚。2003年的時候在網易社區的電影論壇,記得和版主討論過他在punch drunk love里的表演。他是一名偉大的演員,真正的演員。很可惜。另外,我覺得他不是事業的上升期,不是什麼值得繼續打磨的寶玉,他很早就已經打磨好了,無論演什麼角色,都能發出自己特有的光彩。他極有天賦,一直這樣,只是前期在更為大眾的觀眾圈子裡的名氣鋪墊很長,1993年聞香識女人,年輕男主角我記了好幾年都沒記住,但富二代學生喬治2世,一下就記住了,這就是他。


一直在想如果一個喜愛的老戲骨去世了會有多麼悲痛,結果今天這個噩耗傳來的時候一下子呆住了。
菲利普賽默霍夫曼 他是個面很熟但是你卻很少去關注他的演員,因為他從來不會去秀演技,但他的演技好到與整部電影渾然一體,絲毫不做作,讓你感覺他簡直就是這部電影自帶的一個角色,你看主角在演戲,看別人都在演戲,但是他,根本就是電影中的那個角色,&<點球成金&>&<天才雷普利&>&<聞香&>&<海盜電台&>等等等等,他在其中的角色都是經典,但是你首先不會去注意他,因為他是電影本身的屬性。
這個世界少了位大師。


這個胖子給人的感覺就是 別人的演技在他面前都是小兒科。


無比的自信,舉重若輕。
在任何演員面前都能有發自心底的自信與與之相稱的表演。
這要麼是天賦異稟,要麼絕對就是後天苦練得來的


09年那部《海盜電台》,對這個小胖子印象尤為深刻,放蕩中總有那麼一種老成的氣質,讓人感覺很有味道,沒想到的是今年爆紅的《飢餓遊戲2》還會看到他的身影,在這部青春片里再次奉獻了奧斯卡級別的表演,把一個雙面間諜演的那麼出彩,感覺有點像伏地魔身邊的斯內普吧,也讓人對這個系列多了那麼一份期待,沒想到居然先一步離世了,唉,天妒英才~安息吧


進可演妖魔,退可演基佬,美版肥貓演技好。


對他印象最深的一次演出是在謀殺綠腳趾里飾演的那個管家,尤其是初會Dude那段戲,他滿臉假笑渾身不自然的那種扭曲的力場真是與科恩兄弟的氣質絕配。


我一直以為他是小李子。。


我最開始喜歡這哥們是因為他很像小李子,後來發現他比小李子更深藏不露的感覺 總之太可惜了


他的表演收放自如,舉重若輕,有爆發力。印象比較深的作品是《在魔鬼知道你死前》、《查理威爾遜的戰爭》。他和吉亞瑪提是我最喜歡的兩個中年男演員。


很多電影里都有他,因為大多都是配角,所以印象不深,看到他的次數多了,回憶起他以前演的小角色,才突然發現他的演技,已經進入我心裡。在我看來,演技的最高境界就是感覺不到演和技,而最能體現這種境界的就是配角,真正演得好的配角是不搶鏡的,霍夫曼就是如此。而卡波特,他的稱帝之作-----不要等到他厚積薄發時,你才發現他才華橫溢。


看到這個名字,我想再看一遍Happiness,愛我就讓我快樂


演配角搶盡所有人風頭的存在


在索金的《查理·威爾遜的戰爭》和Money Ball里都出現了,給人印象挺好的呢。


推薦閱讀:

為什麼今年百花獎李易峰被很多人評價實至名歸,而楊穎卻被很多人攻擊?可不可以看做是一種厭女症?
如何評價內地小生朱亞文?
如何看待越來越多的偶像派演員總想接演一些深刻的角色,演技派演員總想展現自己逗逼的一面?
你心目中台詞功底最好的演員?
馬天宇是不是真的喜歡鄭爽?

TAG:演員 | 演技 | 如何評價X的演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