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吞商史」是什麼?


所謂的「人吞商史」,指的是甲骨文在被世人重視之前,很多都被人當做「龍骨」,研磨成粉末吞了。到底怎麼一回事呢?

在清末,甲骨文才逐漸被重視,才有人開始研究。之前很多刻有文字的甲骨竟然是被當做中藥在使用,清光緒年間,北京有個任國子監祭酒的官,叫王懿榮,他因生病到宣武門外菜市口達仁堂中藥店買回一劑中藥,其中有一味葯叫「龍骨」,看見上面刻有文字,倍感驚奇,於是命人到藥店把有字的「龍骨」全部買回。之後才有了甲骨文的研究。甲骨文中大量的商代歷史信息,就這麼被之前的人當葯磨碎吞掉了,所以我們說人吞商史。

甲骨文是現存中國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商代出現,主要出土在河南安陽的殷墟。為什麼叫甲骨文,這得先從商代人的一種習慣說起,商人敬神崇鬼,統治階層凡遇重要事件,皆要問卜於鬼神,比如是否能打仗、什麼時候祭祀祖先、未來天氣如何收成好不好、適不適合出門、身體不舒服是什麼原因等等。具體做法,負責問卜的貞人先在龜甲獸骨的一面鑽或鑿一些小坑,然後在火上烤,這樣龜甲獸骨會以這些小坑為中心出現裂縫裂紋,然後根據紋路判斷結果。因為這種文字總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所以稱甲骨文。我們這次展覽中有一件完整的刻辭龜甲,上面的文字我們特別注釋了出來,大致意思是問用什麼牲口、什麼酒祭祀祖先,朝哪個方向祭祀。由於部分甲骨文具體代表什麼意思還有學術爭議,所以我們很難清楚明白解釋,只能大致理解,所以前段時間還有文字博物館向社會徵集甲骨文釋讀,1個字獎金10萬,可謂1字萬金,可見甲骨文的研究難度之大。


商代晚期(公元前14~前11世紀),商王常用甲骨占卜吉凶,卜畢將所問之事或所得結果刻(或寫)在其上,稱甲骨文;甲骨學是以商朝甲骨文字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人文學科。甲骨學舉凡以甲骨卜辭為承載體論述上古歷史文化皆得納入,這是一門多元的專門性學科。小屯「龍骨」即「甲骨文」許許多多的商代史料被磨成粉,當做中藥吃進肚裡,這就是所謂的「人吞商史」。

代甲骨

商代晚期(公元前14~前11世紀),商王常用甲骨占卜吉凶,卜畢將所問之事或所得結果刻(或寫)在其上,稱甲骨文。因商代甲骨文不見於古代史書記載,所以學者命名不一,有龜卜文、契文、殷契、甲骨刻字、殷墟文字、貞卜文、殷墟卜辭等各種名稱。

商朝滅亡,「失國霾卜」,商代甲骨即不為世人所知。

王懿榮發現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在北京任國子監祭酒的王懿榮生病,從宣武門外菜市口達仁堂中藥店買回一劑中藥,其中有「龍骨」,王懿榮見其上刻有字,倍感驚奇,於是立即命人到藥店把有字的「龍骨」全部買回。後來,有個化名為「汐翁」的將這一事實寫了《龜甲文》,在1931年北平出版的《華北日報·華北畫刊》上發表。此後,人們便以為這是甲骨文發現的文字依據。

起初有人收藏甲骨,可不知道出處。

小屯村

在甲骨文未被確認的清朝末年,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還是一片農田。農民在田裡耕作時,不斷挖刨出古代的甲骨。有的還帶有劃痕,但都不知是何物,他們就當成碎石瓦扔到河邊或用來填坑了。

r

小屯村的剃頭匠李成染上一身膿瘡,無錢買葯,無可奈何中把揀來的甲骨碾成粉末敷在瘡上,想不到瘡面的膿水被骨粉吸幹了。他把骨粉敷到流血的傷口上,血止住了,骨粉還有止血的功效。更為奇特的是一根細草沾濕後,橫放在甲骨上,草卻轉成了豎的方向。原來是古骨埋在地下幾千年,有了吸濕的功能。從此他就把它們收集起來,說成是龍骨。龍骨就是古代脊椎動物的骨骼,賣到了中藥鋪,藥鋪掌柜以六文錢一斤收購。

羅振玉的《洹洛訪古遊記》描寫了這種發現過程。文中說:「此地埋藏龜骨,前三十餘年已發現,不自今日始也。謂某年某姓犁田,忽有數骨片隨土翻起,視之,上有刻畫,且有作殷色者,不知為何物。北方土中,埋藏物多,每耕耘,或見稍奇之物,隨即其處掘之,往往得銅器、古泉、古鏡等。得善價……且古骨研末,又愈刀創,故藥鋪購之,一斤才得數錢。骨之堅者,又購以刻物。鄉人農暇,隨地發掘,所得甚夥,揀大者售之。購者或不取刻文,則以鏟削之而售。」由此人們認為,也許真的是小屯村的農民首先發現了甲骨,但是,這些農民並不知道[3]甲骨的真正價值,只是把它視為「龍骨」賣到藥店里去。

「龍骨」成為小屯村民的一項生計。大多數村民在農閑時都搜羅「龍骨」。碎的用鋼銼打成細粉,用做刀尖葯,醫治破傷出血等。一般是到廟會上擺地攤,價錢也固定,隨行就市。有時就像賣耗子葯一樣,給錢就賣。大一點兒的成形骨片,聚攏來賣到城裡的中藥鋪,每斤制錢六文。碰上骨上有刻道兒的,也不以為怪,認為是天然長就,但藥鋪不大喜歡收,村民就用刀、銼把刻道兒抹去或刮掉。後來藥鋪見得多了,不經刮磨也就收購進來。彰德府藥鋪的「龍骨」積得多了,就派人把成麻袋的「龍骨」運到河北省安國縣。那裡是華北最大的中藥材集散地,又是近現代中國有名的中藥材批發市場之一。小屯「龍骨」就是通過這裡,發散到全國各地的。

於是許許多多的商代史料被磨成粉,當做葯吃進肚裡,這就是所謂的「人吞商史」。


這要從清光緒年間說起,話說身為清朝國子監祭酒的王懿榮,有一天看到一味叫龍骨的中藥上面刻著一種圖案,看上去很象文字,於是他就把所有的龍骨買了回來。經過研究,他認為這應該是一種文字。可惜,王懿榮還沒有深入的研究這種文字,在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時自殺殉國。

後來,羅振玉經過多方查詢,終於確定龍骨出土於河南安陽西部的小屯村。後來,研究者把這些龍骨上的符號命名為「甲骨文」。繼羅振玉之後,許多著名的學者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考釋和研究,形成了一門專門的學問——甲骨學。

顯然,在甲骨文發現之前,對於世人來說,它只是一味中藥材料而已。

小屯村的農民將挖出的龍骨賣給藥鋪,於是許許多多的商代史料被磨成粉,當作葯吃進人們的肚裡,這就是所謂的「人吞商史」。


是指中藥把甲骨文吃沒了嗎?如果中醫不把龍骨當藥材也許中華文明還可以往前追溯幾千年!現在還把龍骨做藥材嗎?


推薦閱讀:

怎麼理解「窮不走親,富不回鄉」?
為什麼明十三陵里只有定陵被發掘了?
冬至時節,各地都有什麼習俗?
「翡翠教父」王春雲是什麼人物?

TAG:甲骨文 | 文化 | 中藥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