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理解「是馬三分龍相」?


謝謝邀請。是馬三分龍相,是什麼意思?這句話有三個方面含義。

1,早在先秦時代起,古人就已經將龍和馬視為是兩種可以互相轉換的動物,龍是天上的馬,馬則是天上的龍。所以八尺以上的駿馬才會被冠以龍之名,而天上則可以稱為天駟,稱為龍馬。在神話的傳說里,天神們將龍視為人間的馬,將它當做自己的坐騎,所以有"駕蒼龍之語。

2,漢語成語,龍馬精神,寓意乾為龍、坤為馬、龍馬精種,就象龍和馬一樣的精神。

3,龍身上有種自強不息的精神,馬與龍一樣,都有種精神,古人也就有將馬視為龍的習慣,也有將龍視為馬的習慣。這樣,龍就是馬,馬就是龍,都寄託了人們對上天的崇拜,對生生不息,陽剛健行精神的追求。龍是虛無飄渺的,現實中難以找到,而現實中只有馬與龍一樣,都有這"天″的精神,這樣就以龍就是馬,馬就是龍了。

以上三點含義,"一馬三分龍″,馬似乎就有幾分龍的神性和是馬三分龍相了。


是馬三分龍相,什麼意思?


龍是唯一沒有具體生物原型的;儘管它身上集合了多種動物的特點,古人總結為「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一種大蛤蜊),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說得有鼻子有眼兒,好像親眼見過似的。


令人遺憾的是,研究「龍文化」(眼下啥都稱「文化」)的論著浩如煙海,但關於龍的由來這樣一個最根本問題,學者至今沒能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學者聞一多先生認為龍的原型是大蛇,一開始被遠古某氏族當成圖騰,隨著其他氏族不斷被兼并,蛇形圖騰上又陸續添入其他氏族的圖騰特徵,終於形成以蛇為主體的「八不像」。


不過也有人質疑:氏族兼并的勝利者真有這樣的度量嗎?他真能允許自家圖騰沾染上戰敗氏族的「晦氣」嗎?——倒是氏族分裂,有可能在原圖騰上添加新符號,以示與舊圖騰的區別。

從圖案上也能看出,華夏最早的龍紋圖案並無屈曲如蛇的身軀。即如河南濮陽一座古墓中發現的用蚌殼擺塑的龍形,那是6500年前的先民傑作,比華夏五千年文明還要早,是名副其實的「中華第一龍」。該龍巨吻短身而長尾,有足著地,更像一條大鱷魚。

的確,鱷魚在民間又稱「豬婆龍」,不少學者(如何新)就堅持認為龍的原型數鱷魚或大型蜥蜴類。至於我們如今常見的蛇身龍紋,要到戰國以後才頻繁出現。

除了蛇與鱷,被人們認定為龍原型的,還有豬、虎、魚、鳥、樹等,甚至是某種自然現象,如捲雲、閃電、彩虹、旋風乃至激流中的漩渦……

不過我們更願意認同龍的另一原型——馬,因為不止一部典籍對此提供了書證。如《尚書》中便有「伏羲氏有天下,龍馬負圖出於河」的記載。所謂「龍馬」,一般的理解是狀如馬的龍。

此外,《禮記·月令》說:「天子……乘鸞路,駕蒼龍。」——鸞路(輅)即畫著鳳鳥的車子,而能駕車的「蒼龍」,不是馬又是什麼?

《左傳》是一部嚴肅的史書,其中竟然也提到龍。如昭公二十九年的記載便說:「秋,龍見於絳郊。」

絳即今天山西運城,當時屬於晉國。此事還引發晉國兩位大夫魏獻子、蔡墨的討論。從二人對話可知,他們所說的「龍」有雌雄之分,是一種難以生擒的野生動物。不過據說古人有法子對付它,夏朝以前已有「豢龍氏」、「御龍氏」,掌握著飼龍、馴龍的專門技術,可以將龍活捉並馴養,還能驅使它駕車——可惜這樣的絕活兒早已失傳。

有學者認為魏、蔡兩位所說的龍正是「被神化的野馬」——所以說「被神化」,是因為蔡墨後面又提到龍是「水物」,歸「水官」管轄云云,頗有胡吹神哨之嫌!


不過我們倒認為,蔡墨的話並非沒有根據,此說很可能源於擅長馴馬的民族,他們也曾是華夏民族的一員。在他們的傳說中,龍、馬、水三者密不可分。而這樣的傳說,就記錄在唐代僧人玄奘(就是小說《西遊記》里的唐僧)的《大唐西域記》里。

相傳西域屈支國東境某城的天祠前有一大龍池,池中有龍,不時「易形」(自然是易為馬形)與母馬交配,併產下「龍駒」。龍駒桀驁不馴、不可駕馭。不過它產下的第二代馬駒卻可以馴養,遂成寶馬良駒。


屈支國即龜茲國,也就是今天新疆的庫車一帶。古代那裡一度是月氏族活動的區域。而大月氏出良馬,且稱為「龍部落」;該族後來遷至中亞,建立了大夏國。留在中國境內的小月氏也稱「龍家」,同樣以馴馬為能。由此可推,屈支國的龍馬傳說,很可能跟月氏族的龍馬文化有關。

大月氏本來活動於甘肅一帶,有學者甚至認為月氏族的大夏與大禹所建的夏朝有某種關聯。那麼是不是隨著月氏族的遷徙,使得馴服野馬、豢養神駿的「豢龍術」、「御龍術」在中土失傳了呢?

跟月氏族有著密切聯繫的匈奴也崇拜龍,匈奴人每年都要舉行「請龍」儀式;而他們的大會之所即稱「龍城」——作為游牧民族,他們所謂的「龍」正是馬。學者還注意到,吐蕃語稱馬為「hrang」,與漢語「龍」發音相近。而據音韻學家考證,干支中代表馬的「午」,其漢藏古音也接近漢語「龍」的讀音。


以馬為龍的說法不僅見於《尚書》、《禮記》、《左傳》,在《周禮》中還有更明確的記載:「馬八尺以上為龍,七尺以上為來,六尺以上為馬。」(「夏官·庾人」)而漢代王充在《論衡·龍虛篇》也說:「世俗畫龍之象,馬首蛇尾。由是言之,馬蛇之類也。」

總之,從文獻學及語言學角度看,蛇、鱷與龍的密切程度都不及馬,且馬形龍也更具剛健向上之氣。——我們不大喜歡蟠曲如蛇的龍紋,更欣賞馳騁騰躍的「龍馬精神」,期待藝術家能創造出以神駿為原型、更貼近典籍描述的龍紋形象來!


在《送我入門來》中說:「狗有三升抗糠分,馬有三分龍性,況丈夫哉」

在《西遊記》中,我們始終對主人公的形象情有獨鍾,因為這些形象所承載的意蘊極其深厚。孫悟空和豬八戒佔盡風頭;

沙僧不溫不火好歹也是徒弟席位;

唐僧是取經行為的執行者,其地位也自不待言;

惟獨白龍馬處在一種「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尷尬境地。

白龍馬在人們的眼中通常是無足輕重的形象他是個被忽略的形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們常常把赴西天取經的那個集體稱為唐僧師徒四個。

實際上白龍馬雖不及孫悟空和豬八戒形象那麼鮮活,但他卻是這個集體中不可缺少的一員。

在取經集體中,白龍馬是走在西行路上時間最長的一個,是取經事業的最忠實的行動者和見證人。這也是這句話的出處!


古人所說的龍馬,可能就是指高大偉俊的馬??,是馬三分龍相的說法,也可能跟易經中的乾卦有關,因為乾卦六爻是六條龍,乾為天,乾為陽,乾為首,乾為馬??,乾卦以六龍統馭天下,乾卦又為馬,並且,人們常常用龍馬精神來形策一個人,是以,有是馬三分龍相的說法,不知對否,∩__∩

龍從雲,風從虎,神馬都是浮雲,什麼都是浮雲,雲里的龍,雲里的馬,馬雲馬雲,馬雲就是這麼來的,擔心結局成了什麼都是浮雲,開個玩笑的,∩__∩


據傳說,龍是水族之皇,鳳是飛禽之首,馬是獸中之宰相,麒麟才是陸獸之王。過去的,皇帝用龍的形象,作為他的專用圖騰,代表他的權威,象徵其高貴,也表示只有最好的,才與他的用品配得上。皇后才用鳳凰的形象,來標榜自己。又把能人高才者比喻成千里馬,或是麒麟之才等等。其喻意都是一樣。表示與眾不同,各有特別的形象。龍與馬的外形也有些近似,人們給他們的地位也比較接近,只差一級。所以,就有了這種說法,是馬就有三分龍相。但具體是怎麼來的,真的記不起了。請去問問老梁。謝謝你!謝謝大家!


易經是群經之首,更是群經之始!易經乾坤兩卦,分別用龍和馬兩種動物表現,成語龍馬精神就出自這裡,乾卦用九,坤卦用六,乾卦為龍卦,代表擴張,坤卦為馬卦 代表配合!乾卦從初九到上九共六個爻辭,分別代表潛龍.現龍.惕龍.躍龍.飛龍.亢龍,著名的飛龍在天和亢龍有悔就出自易經乾卦的九五和上九,當然,就是常說的九五之尊就是飛龍在天的代表!

至於為何馬有三分龍相,首先馬是易經中全陰卦坤卦的代表,坤卦用六,初六到上六共六個爻辭,初六到六五,很少用馬錶現,但上六,也就是最後一爻,"龍戰與野,其血玄黃",主要表現的意思是說,當作為配合的馬做到極致,物極必反時,馬如果成為飛馬,就變成了龍!做宰相的人如果做到極致,與九五至尊的皇帝如果鬥爭,血都是黑黃色的,非常慘烈!騰訊的馬化騰,名字取得好!


不回答,失禮儀;回答,只能交白卷,丟醜!選擇是:寧願丟醜,不失禮儀。


應該是馬長得像龍,而策馬奔騰有點龍騰萬里的意思吧


實際生話中,龍這種動物並不存在。而馬是存在的,馬在古代用處可大著呢。天子征戰狩獵騎馬,將領騎馬,騎兵騎馬,戰車用馬拉。而且馬的傳說很多,什麼赤兔馬,千里馬,神馬,汗血馬,寶馬等。久而久之,就把現實中的馬和龍聯繫在一起了。因此出現龍馬精神,龍馬精神海鶴姿。把上等的馬直接與傳說中的龍打等號。謝謝邀請。


謝謝邀請。龍馬精神,龍升騰,馬奔跑,性格相似。


推薦閱讀:

古代用於指導戰爭排兵布陣的奇門遁甲對現代戰爭還有參考意義嗎?
為什麼很少有講春秋戰國的歷史劇?
唐代哪些瓷器最少見,價值又高?
古人為什麼要用「豆蔻」形容少女?
魯迅為何痛罵「民國第一神童」?

TAG: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