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督師孫傳庭幾乎無一敗績,卻為何依舊干不過屢戰屢敗的李自成?
孫傳庭從1636年開始與農民軍作戰,基本上是百戰百勝,但是為什麼最後就突然不行了呢?這就又回到了那個老話題,明朝所有的精銳野戰軍都陸續去了遼東,但是在遼東都一個個的全軍覆沒再也沒有回來。
李自成、張獻忠其實一個明軍真正的精銳部隊也沒有殲滅過。當初在關內對農民軍百戰百勝的曹變蛟部隊、祖寬祖大樂關寧軍、盧象升天雄軍等,都在與八旗軍的戰鬥當中一戰全軍覆沒了。
特別是松錦大戰,明軍精銳力量基本上被一戰全端。等孫傳庭在1642年2月出獄以後,只能全部招募新兵組建部隊。從招募到訓練、編組僅僅8月,就出兵與李自成進行主力決戰。
第一戰就在河南郟縣重創了農民軍取得大捷,但是孫傳庭部隊缺乏糧草只能吃青柿子混日子,結果在農民軍主力反攻之下阻擋不住敗退。首先是農民軍在數量上已經是絕對優勢,在這個時候李自成已經有50萬人馬,布下了5重戰陣。
明軍在以少打多的情況下連續突破了3道軍陣,直到第4道軍陣才被農民軍重騎兵集團阻擋住,最後饑寒交迫,筋疲力盡之下全軍戰敗,戰死4萬多人。
到了潼關戰役,孫傳庭那幾千新兵怎麼可能打得過李自成的數十萬人馬,後來在1644年清軍佔領北京以後,命令1萬八旗軍,1萬投降的關寧軍,還有2萬投降的宣大山西邊軍追擊李自成。
九戰九勝,一路衝進陝西,在潼關的主力決戰再次擊敗李自成主力,可見李自成的50萬主力遇到真正的3萬明軍精銳(雖然此刻已經投降了清朝),外加1萬八旗軍,根本就阻擋不住,就和斬瓜切菜一樣。
在我小的時候,這根本就不是個問題。幾十年過去了,這成了問題了。唐德剛曾經給他的學生出過一個題目,抗戰剛結束時的國民政府,擁有極高的威望,擁有幾百萬經過抗戰考驗的精銳之師,擁有美國幾十億美元的援助,怎麼在短短三年時間就敗的一塌糊塗?我不知道他的高材生怎麼回答的,但是一個西柏坡的講解員就能輕鬆解答:人民,人民的支持是一個政權存在與否的根本原因。孫傳庭代表的明軍和大明王朝,是極端腐朽和反動的政治勢力,已經不可能行使一個政權最基本的權利和義務。與之相反的李自成起義軍儘管也有許多缺點,但是順應了人民希望改朝換代,享有太平的根本願望。兩股勢力較量,明朝是越打越虛弱,起義軍越戰越勇。從歷史發展來看,明朝的統治集團在清軍入關後,大多選擇了當漢奸。而起義軍正相反。大西軍和大順軍主力一直活躍在抗清前線。這從側面也應證了明朝的反動和腐朽
李自成絕對是勇將一名,明末第一良將曹文詔就是在湫水鎮被李自成擊敗並且斬殺的,李自成作戰有自己的一套戰術,在湫水就是誘敵深入然後分割包圍,對孫傳庭其實也是如此,先貌似敗退誘敵深入,圍而殲之!即使是後來的清軍進攻潼關,李自成也是如此,先以壕溝阻滯,然後誘清軍進攻最後以騎兵圍殲,雖然失敗但是並不失策
再厲害的將軍也怕皇帝瞎指揮。前腳把人從監獄提出來,後腳就問對付李自成用多少兵馬。孫傳庭不清楚前線情況,只能按照當初對付李自成的情況猜想。結果說幾千人馬就行。到了前線發現情況不對求援兵。結果皇帝認死理。一個援兵沒有。就讓你用幾千打幾十萬。換誰都打不贏
看過《大明劫》,雖是電影,基本上也可以形象地概括一個王朝的覆滅原由:軍事上,無可用之兵;經濟上,無可用之餉。這樣一個王朝,不死,斷無天理。明朝之後的滿清,民國,皆是此理。再往下深究:就是經濟問題。毛主席所說:中國的問題,就是農民問題,也就是當時的中國經濟問題。軍事上的潰敗,是導致一個王朝倒下的表象之由,然而其根子,還在於經濟管理上的糜爛。
推薦閱讀:
※西遊記里都是騙人的,歷史上真實的唐僧,最後的結局為何如此悲涼?
※如果戚繼光活著的話,努爾哈赤還能那麼囂張嗎?
※劉璋兵多將廣地盤又大,為何對付張魯還要請劉備幫忙?
※如何去欣賞一件古董?如何在參觀博物學到東西?
※戰無不勝的帖木兒大帝,為何終身對明朝稱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