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明知道朱棣起兵造反,為什麼在攻打他時卻下令手下不許殺他?
文/炒米視角(更多精彩請點擊關注)
謝邀,朱允炆明知道朱棣起兵造反,卻在攻打他時下令「不要讓朕背負殺叔之名」。原因很簡單。根子在每一個刀馬得天下的皇帝對後代寄與的希望導致的。
各位請聽我慢慢道來,朱元璋在死人堆里爬上皇位之後,對自己的下一代要求是非常高的,當時就請了最有學問的宋濂來教太子朱標的文化課,請徐達來教朱標的軍事課。這個配置可以說是當時的頂配了。那麼朱標的確也如朱元璋期望的那樣,文武雙全,而且因為深通儒學,所以他比起同時代的任何一個經歷過血腥歲月的人,都表現得仁慈,寬仁。所以成為朱元璋晚年可信任可分擔工作的為數不多的幾個人之一。朱元璋是個粗人,但是他知道打天下靠一棒子武將,但治天下得靠讀書人。朱元璋為此還是做了很多工作,比如追認理學大家「朱熹」為自己的祖宗。雖然朱熹同志泉下有知未必買賬。他嚴格遵循儒家的嫡長子繼承那套。
但晚年的朱元璋同志經歷了太多的背叛,太多殺伐,心理實際上是扭曲的,所以某次朱元璋又要殺人的時候,朱標據理力爭的時候,朱元璋同志出離憤怒了,操起椅子砸過去以後。朱標同學一病不起。朱元璋砸完了就後悔了。可是朱標還是沒扛住,死了。朱標一死,朱元璋內心崩塌了一大半。那殺起人來就更不分青紅皂白了。殺一個藍玉,陪葬了兩萬多人。
但繼承人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對兒子朱標的愧疚之情讓朱元璋寢食不安。這種感情逐漸移植到朱允炆身上。其實在朱標活著的時候,朱元璋就十分喜歡朱允炆。朱允炆很小的時候,朱元璋同志討伐蒙古的時候就曾經多次帶過朱允炆出征。所以別說朱允炆同學沒經歷過戰爭,有婦人之仁。朱元璋在朱允炆身上下的心思是超過朱標的。給朱允炆選擇的文官班底,方孝孺、齊泰、黃子澄,代表了當時整個帝國的學問和良知。然而在武將問題上,朱元璋還是過分相信了儒家那一套,讓幾個兒子帶兵給自己孫子守邊。正是儒家上陣父子兵,父慈子孝,兄弟和睦的那一套。但到了朱元璋風燭殘年得時候,他也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了,在皇位面前,兄弟也是可能相殘的。所以他加強了一整套的制度設計。嚴格規定了藩王不可以進京,如果必須進京需要符合哪些情況要求等等。
然而,朱元璋有朱元璋的想法,朱允炆有朱允炆自己現實問題。如果朱標治理天下二十年,朱允炆的幾個藩王叔叔老了,或者尾大不掉的問題解決了。朱允炆再接班,他可能成為一個很不錯的皇帝。他有理想有抱負,同時也有手段。
但是問題在於朱允炆麵臨的是優勢軍事力量在地方,中央軍事力量只剩二代的現狀。他時刻感受到朱棣在朱標死時,壓迫他的眼神。朱棣的內心也是反覆折騰的,朱標一死,突然感覺自己有希望了;然而並沒有,朱允炆接班了;自己想安心做王爺得時候,道衍和尚說要送他個白帽子,他心裡又起了一絲漣漪;然而朱允炆登基不久,齊泰就提出了「削蕃」。一下子把朱棣逼牆角了。
和很多小皇帝登基一樣,朱允炆登基之初,並非真正意義上乾綱獨斷,至少後宮的意見很重要,至少朱元璋留給他的三位輔政大臣的意見很重要。這其實才是真正決定朱允炆失敗的原因。
就二代而言,一個徐輝祖,一個李景隆。按道理朱允炆應該跟徐更近一點才對,可是齊泰同學和李景隆關係更好。小皇帝很相信齊泰同學,那自然也應該相信自己會來事的表兄李景隆。而那個木訥的徐輝祖小皇帝總是不大能看到。
後宮還有一個人(其實可能已經不在後宮住了)慶成郡主,這個人算是朱允炆姑媽,朱棣堂姐。這個奇怪的角色在整個所謂「靖難之役」中,擔當了朱允炆和朱棣的傳話筒。因為有這麼一個傳話筒就對朱棣非常有利。因為朱棣可以送錢給她,而皇帝放不下這個面子。所以話傳到朱棣那裡的都有情報,傳到朱允炆那的都是謊話和錯誤信息。再礙於親戚面子,朱允炆總得表個態啥的,我並不想殺自己的叔叔啊,我只是想他搬個家啥的。
這話本身可以是句策略話,兵不厭詐么。但問題是你真是家庭內部打仗啊。朱允炆還是太年輕,你說出這句話,後果是無法挽回的。因為有這話在,所有參與戰爭的南軍部隊(政府軍)上到軍官下到士兵,突然都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殺誰都不能殺朱棣。萬一你倆和好了不打了,朱棣說當年誰誰誰曾經在哪裡砍過我一刀。誅九族啊!誰不小心砍死了朱棣,好,朱允炆會說,我早說過了,不得使朕背負殺叔之名,你這是抗旨啊,誅九族!
到了這份上,這仗還怎麼打?當朱棣打到南京城下的時候,朱允炆又派自己的好姑姑慶成郡主去說和談判了,而此刻朱棣拍案而起了,拂袖而去了,不在堂姐堂姐那麼親切客氣了。慶成郡主才恍然大悟!
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在位時,將他的子孫分封各地為藩王。洪武二十五(公元1392年),明太祖最喜歡的?文太子朱標病死。後來朱允炆(朱元璋之孫、朱標之子)即位,年號建文,追尊其父朱標為孝康皇帝。建文元年(1399年),明惠宗朱允炆聽取齊泰等大臣建議,在全國開展消藩「運動」,這樣一來各地藩王的利益就受到了極大損害。朱允炆的大肆削藩惹怒了四叔朱棣。於是,燕王朱棣在北平樹起「靖難」旗號,起兵反擊, 率兵南下展開了約四年的「靖難之役」。其間,朱允炆下了一道「不準傷害燕王」的命令,使朝廷將士不敢正面與他廝殺,在雙方交戰中,朱允炆的護衛大將(密雲指揮使)平安(小名保兒)武功極好,曾有幾次可取朱棣的性命,就因為有這道聖旨而「點到為止」。這下燕王的「靖難」之戰就好打了許多,以至朱棣索性親自橫刀立馬衝鋒陷陣,仗越打越順,屢屢消滅朝廷平亂軍主力,後來就連建文帝的平亂統帥李基隆也打開金川城門投靠了朱棣。1402年,朱棣「造反兵」攻克明都應天(今南京市) ,都城皇宮被熊熊大火毀於一旦,而那個年輕氣盛的建文帝朱允炆,在這場大火後消失的無影無蹤(對他生死至今沒準確的說法)。1403年,朱棣(明成祖)即位後,改元永樂,1421年遷都北京(也叫京師)。那麼朱允汶為何下旨不許傷害朱棣呢?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允炆年輕氣盛,不把藩王放在眼裡。建文帝初始消藩搞得有聲有色,得心應手,進展非常順利;所以更本沒把各地藩王當會事兒,犯了輕敵或者說「大意失荊州」的錯誤。二是,他既要強推消藩,又要留下美名。建文帝之所以敢去消藩,是因為掌握著足夠強大的軍隊(參與平亂軍逾40萬),對付區區幾萬朱棣燕兵,真的是小菜一碟,何況是我的四叔。所以朱允炆才下了這個「不許殺他」的指令,以避免擔上殺戮親叔之惡名。事後看來,這個所謂「勿傷我叔」的命令,簡直迂腐可笑之極。也或許是朱允汶他與生俱來的心軟和仁慈之心害了自己吧!
感謝邀請,朱棣是個好皇帝,但他絕不是個好人,更不是一個好叔叔,好親戚,朱棣無論是性格還是政治手腕,都是殺伐果斷,毫不猶豫的主,要不怎麼說造反就造反呢。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燕京北平,之後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兒不花,並曾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朱元璋晚年,長子太子朱標、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棡先後去世,故朱元璋四子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可見能當上九五至尊,還是以番王之身逆襲成功的絕非平庸之輩。
而在看我們的小朱同學,該說他是黃二代呢,還是黃三代呢,黃二代可他是孫子輩的,黃三代可他的確是第二個當皇帝的,如果朱棣是生長在草原的野草,小朱同學就是溫室里培育的花朵,小朱同學自幼熟讀儒家經典,性格知書達理,溫文爾雅,說白了就是性格內向,見到漂亮女生也不多看一眼的正人小君子。雖然小朱同學不是個好皇帝,應該說不是個當皇帝的料,但他是一個好人,還是一個好侄子。朱老四本來對造反頗有顧慮,他幾個兒子在小朱同學手裡攥著,可朱老四裝裝瘋賣賣傻,就把小朱虎龍了,小朱上趕著把他幾個表弟送回去了,你看多好的親戚,給我來一打。
至於為什麼小朱同學說勿傷吾叔的廢話,我覺得小朱是對自己太有自信了,畢竟我才是正兒八經的皇帝,朱老爺子欽定的接班人,大明帝國真正的總裁,你朱老四不過是一北平分公司經理,雖然被你搞的有聲有色,實力也不錯,但我分分鐘搞定你。
小朱同學心說話你也不看看歷史,想造反的又不止你一個,漢朝時的總裁漢文帝手下可是七個國王造反,那可是七個國王,不也被收拾了么,你一番王還不如人家呢,可見沒文化多可怕,你再看看我,身邊的老師方孝孺,齊泰黃子澄,都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滴,雖然平時連個雞都不敢殺,包括我,這都是文化人!
小朱削藩是好事,可他老爺朱元璋把那些一起創業的元老全收拾了,只留了個耿炳文,雖然也挺有能力,可他耿炳文說了不算那,他是打工滴,朱老四是創業滴,而且朱老四前期還是拿蒙古人練級滴。
哎大權旁落怨何人
九五至尊化為民
有明一朝二次亡於文臣,第一次是朱允炆聽信不自量力的文人急於削藩。
第二次朱由檢在北方內外交迫,形勢岌岌可危時本可遷都南京,卻被迂腐文人以天子守國門,天子死社禝之語將死,結果卻被無情出賣,大臣個個爭先投敵,天子只有去死。
這就這裡不得不說一個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劉大夏,此人沽名釣譽,迂腐之極,以鄭和下西洋所費靡巨而擅自焚毀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圖及所有檔案,絕了明朝再次下西洋的打算,使中國錯過了大航海時代,間接造成明朝沒有挺過小冰河期,使滿清入主中原,無數生靈塗炭,社會發展全面倒退。
所以說儒教至明已完全禁錮了國人的創新精神,死氣沉沉,文臣們食古不化,冠冕堂皇的言語之下是迂腐可笑的名節或勾心鬥角的名利。
當時朱允炆怎麼想的,我們肯定無從知曉了。
不過呢,從事件分析來看,當時明明朱棣已經起兵造反了,雖然打著靖難的旗號,但畢竟是要去奪侄兒的皇位,怎麼說也算是造反。說是靖難,只不過為起兵師出有名,找個遮羞布罷了。
但是建文帝朱允炆呢,明顯有點婦人之仁的感覺。對自己的親叔叔不忍心下狠手。估計有兩方面考慮,第一是當時形式對建文帝極其有利,朱棣是連吃敗仗。那麼既然覺得勝券在握,何不為天下百姓做出個忠孝仁義的榜樣呢,所以才下令不要殺他。
第二是婦人之仁,不願意落下個殺叔的惡名。古語說的好,成王敗寇。當時的環境對朱棣來說肯定是你死我活的局面,這把賭贏了,不但皇宮美女統統的大大的有,還可以實現權利慾望。當然,既然是賭博那就有風險,如果輸了,肯定是吃飯的傢伙也保不住,說不定七大姑子八大姨都跟著玩完。所以說,他跟建文帝的想法一定有區別,朱允炆想著只要把他打敗了,還繼續香車寶馬。而朱棣如果不盡全力打贏,一定是到極樂世界找如來耍去了。
建文帝的確是仁君!這道奇葩的命令,等於是給朱棣若干面免死金牌,好多次朱棣都是憑此化險為夷,畢竟朱棣是建文帝的親叔叔,打斷骨頭連著筋啊!朱允文這是既當表子又立牌坊的節奏啊,任用李景隆為平叛主帥、下令不許殺朱棣……,允文是一個錯誤接著一個錯誤,而朱棣是一個勝利連著一個勝利,一正一反顛倒了乾坤,這樣建文帝不敗還有天理嗎?允文為何會下如此命令?也許他想活捉朱棣,也許他想感化朱棣束手就擒,也許以後就沒有也許了!連擒賊先擒王的道理都不懂,我也是醉了,建文帝丟掉皇位怨不了別人,只能怨自已實在不是當皇帝的那塊料。
所謂的莫使朕背殺叔之名完全就是做了婊子立牌坊,都已經逼的老實人湘王全家自焚了還怕處死個造反的?戰場無情明明這樣說是要死的不要活的!身為臣子要替君分憂!破城戰鬥而死就和他無關了省去麻煩
朱允炆的不許殺朱棣也許是想活抓住朱棣,然後帶到南京公開懲罰,以警效尤。
還有朱允炆下令時朝庭佔盡上風,朱棣屢戰屢敗屢逃,只是沒想到後來朱棣漸漸佔了上風,這時朱允炆後悔也晚了。
這或許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朱允文宅心仁厚不忍心對自己的叔叔下毒手,本著一家人相親和爺爺的囑託,抱著治病救人的原則。所以囑咐不要殺他。
其二,朱允文並不想讓他的叔叔戰死,雖然起兵失敗,但歸宿卻是一個軍人最輝煌戰死方式,也就意味著朱允文並不想表面上那樣善良,唯唯諾諾的外表下有一顆狠毒的內心,不傷其性命就是想舞曲他或者押解回來秋後算賬。
只能說他太迂腐,這也虧的他身邊那群傻逼的引導,難怪當初朱元璋告訴朱允文要讀就讀《資治通鑒》,儒家那些狗屁不通裝逼的傻逼作品別去碰,這是為他好,現在看來,老朱的確有先見之明啊,他不想背負害叔之名,那他難道願意背負昏君之名么?這樣優柔寡斷的二貨,就是儒家的垃圾書籍讀傻了唄!!!
推薦閱讀:
※魯迅為什麼被稱為「介紹和翻譯歐洲新文藝的第一個人」?他都翻譯過什麼作品?
※歷史上有哪些才貌雙全的女子?
※如果夷陵之戰帶兵出戰的是諸葛亮,劉備坐鎮中央還會敗的那麼慘嗎?
※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A國軍隊經常可以穿過旁邊的B國領土去不接壤的C國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