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昭帝和漢宣帝恢復了文帝和景帝的政策,史稱什麼?
漢是中國文化發展的一個高峰,社會經濟、文化全面發展,對外交往的日益頻繁,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西漢定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陵寢遍布關中,文物遺存十分豐富,顯示出「漢並天下」、多姿多彩的時代風貌。
西漢郡國西漢初期的皇帝為避免秦朝的經驗,採取郡縣和封國並存的制度,分封侯國和王國,其中侯國只享有封地內的稅收無軍事和行政權並受郡的管轄,而王國則擁有獨立的政治和軍事權力,並導致了中期漢代「削番」的困難,也為「吳楚七國之亂」埋下了禍根。經濟上,由於國家常年遭受戰爭的災害,漢初的皇帝採取了道家無為而治的治國手段,在和親匈奴,維持了和平之後,漢代的經濟開始發展起來。同時漢代皇帝也注意興修水利,為農業發展創造條件。
這些措施使得國家的實力得到很快的恢復,漢文帝和漢景帝繼續減輕人民徭役的負擔,減輕刑罰,歷史上被稱作文景之治。在經濟有所發展之後,漢初分封的王有了自己的力量,開始頻頻威脅中央政權,甚至發動了「七國之亂」。於是朝廷設法剝奪各個諸侯王的力量,加強中央集權。這些措施都為漢武帝的強盛時期打下了基礎。
漢武帝時期是西漢最強盛的時期。對內他使用推恩令進一步削弱諸侯的力量,禁止諸侯國自己製造錢幣,改革了選擇官僚的制度,提倡儒學,建立了比秦始皇更加集權的中央官僚機構。經濟上召開了「鹽鐵會議」將製鹽和制鐵的事業收為國有,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對外他攻擊匈奴,解決了匈奴的威脅,打通西域的絲綢之路。但武帝對外的戰爭也是有代價的,武帝時國家的稅收再次增加,同時武帝將刑罰也再次加嚴。武帝後期因此發生了一些暴亂。
漢昭帝和漢宣帝恢復了文帝和景帝的政策,史稱昭宣中興。
西漢晚期國家稅收再次加強,加上一些天災人禍以及皇室內部的混亂,為王莽篡權提供了機會。
西漢時期牛耕和鐵器的使用已經非常普遍。同時手工業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尤其紡織業和瓷器製作發達。西漢是中國古代商業非常發達的一個朝代,國家的穩定和交通的發展為商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不僅國內貿易,而且對外貿易也非常發達。通過絲綢之路西漢甚至與古羅馬、印度等國家有間接的貿易關係。西漢文化對東亞和東南亞國家的影響深刻,越南、朝鮮、日本等國家都接受西漢文化的影響。
漢初道家的影響比較強,從武帝起獨尊儒家。
司馬遷所著《史記》在中國的歷史學和文學中佔有特殊的地位。
中國最古老的數學著作《周髀算經》和《九章算術》是西漢時成書的,從西漢時期開始中國也有非常詳細的天文記錄,包括公認的人類第一次對太陽黑子的記錄。此外針灸和造紙術可能是在西漢時期被發明的。
品禹音兒童國學,賞中華傳統文化!中國兒童國學第一品牌,更多資訊請關注「禹音兒童國學」微信公眾號。
西漢在進入昭帝、宣帝時期後,一改武帝一朝窮兵黷武、好大喜功的種種弊端,重新開始與民休息,開始輕徭薄賦,極大的緩和西漢自武帝末期以來出現的階級矛盾,西漢王朝又進入了新的繁榮階段,歷史上稱這一時代為「昭宣中興」。從「昭宣中興」的種種政策來看,歷史彷彿一夜之間又回到了「文景之治」的時代。
縱觀昭宣兩朝,經濟政策方面可以用一個「減」字來概括——一方面減免稅收,另一方面減輕徭役,以農業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以達到鞏固西漢王朝的統治安定的目的。
「往年災害多,今年蠶、麥傷,所振貸種、食勿收責,毋令民出今年田租。」
「歲比不登,民匱於食,流庸未盡還,往時令民共出馬,其止毋出,諸給中都官者,且減之。」
「罷中牟苑賦貧民」
「毋收四年、五年口賦三年以前逋更賦未入者,皆勿收。」
「天下以農、桑為本。日者省用,罷不急官,減外徭,耕、桑者益眾,而百姓未能家給,朕甚愍焉。其減口賦錢。」
從上述這些昭帝時代所頒布的詔令來看,經濟方面就是模仿文景時代休養生息的經濟政策,所帶來的結果是「流民稍還,田野益辟,頗有蓄積」。
到了宣帝時期,因為他生長在民間,接觸到了民間疾苦,所以在他即位後,繼續昭帝時代的經濟國策,採用減免稅收,減輕徭役的方式來減輕普通百姓負擔。
其實如果在昭宣之後,出現一個像漢武帝一樣的君王,西漢王朝或許又將迎來一輪盛世,但接下來元成哀平顯然都不具備漢武帝的素質。更何況昭宣時代各種減,放鬆了國家對於經濟的控制,特別是鹽鐵廢除官賣,看似是還利於民,但最終佔到便宜的還是豪強與外戚,這兩股勢力的崛起慢慢的削弱了皇權。所以在這個「中興」之後,西漢王朝便迅速的走向衰落,直至滅亡僅僅只用了五十多年的時間。
推薦閱讀:
※漢武帝劉徹愛過衛子夫嗎?
※漢武帝更愛誰呢?
※劉邦和朱元璋建立的漢和明朝有什麼不同?
※為什麼將霍去病從歷史課本上刪除?
※史記里說霍去病十八歲的時候,漢武帝「幸」了霍去病,這個「幸」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