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春拳用的是螺旋勁嗎?



謝邀,個人認為詠春拳確實也有螺旋勁的發力方法。

簡單說說吧,古人從用力方面把拳分為內外家,外家剛猛如少林如南拳,內家內斂似武當似太極。而在內家拳里,高一級的發力大多都已經不講究直來直去,而是另有一套講究的「勁」。如螺旋勁,由於腰襠、跨、肘、手,不在一個平面,而是立體的,由於練拳時要求,腰不松、手不動,那麼,腰胯的一旋轉,往上帶動手臂的旋轉,從而形成一個立體的螺旋,如同一個彈簧圈一樣往上旋轉出去的。

最先認識到類似「勁」的是意拳或者叫大成拳,上世紀九十年代王薌齋的大成拳風靡一時,我也練了一會,略有感悟,大成拳認為螺旋力的運用主要有兩種:一種以蓄力狀態自轉攻防,可使對手的來力落空而失重,其力如打在飛轉的車輪上;第二種是發力於對手,其力如旋轉著鑽入岩石的鑽頭。螺旋力最高級的運用是脫骨訓練後的蓄髮,其橫轉如搖旗撼樹,其豎轉如車輪削切。後來一個叫「盧氏結構」的功架更加比較詳細的講了這個「勁」。


後來結識楊氏太極拳,太極拳里講一種叫「纏絲勁」的功夫,我認為和「螺旋勁」非常相似,當然一般養生的大架太極拳是體會不到的。

大架、中架、小架是楊氏太極拳的三種不同拳架。楊家的老前輩初到京城時,為了養家糊口教前清一些八旗子弟練太極拳。技擊的煉法不適合,只教了養生的一套大架,而把技擊的中架和小架教給自家的子孫和徒弟。以後社會上所流傳的楊氏太極拳就是養生的大架。但有些人忽略了內功(例如纏絲勁),只追求外形;有些人要用養生的大架去練技擊,把太極拳練得走了樣,而真正可以實戰的中架,小架一沒有那麼好看,二如今也不需要這麼多實戰,三,傳承過於封閉守舊不發展。所以幾乎絕跡江湖。我見過交流過體會過,但我沒有練到過。

太極拳纏絲勁,是呈螺旋形,始於內、形於外的一種勁別。螺旋勁始於內而形於外,然後達於肌膚毫毛之上。此勁是因平時練習太極拳皆以螺旋纏絲旋轉為核心所得到的。始而不覺,久而漸現,其勁始於腳、行於腿,通脊背,越兩小臂達於梢節。這我認為就和詠春拳的螺旋勁非常相近了。

再說詠春拳有沒有螺旋勁,我對詠春拳的認識更加只是皮毛了,說難聽些,多是因為李小龍的截拳道才去研究詠春的。在截拳道里,應用了詠春拳中的「勾漏手」和「寸拳」。應該就是螺旋勁的實際應用。

「勾漏手」利用圓轉和螺旋來把對方的勁力或來勢卸掉。因而支勁的力角,實際就是這個圓的圓心!而剛勁的發放,則是利用「松活彈抖」的原理,把全身的柔勁在瞬間集中在一個點內螺旋爆發。由於發勁的路徑極短,所以叫「寸勁」。

但是我畢竟只是一個愛好者,半瓶醋的水平也不夠,只是狂熱的喜歡和練習過,但是沒有遇到過傳說中的大師傳授,後來街斗,的的確確發現「快、狠、准」才是最實用的,那時空手道、跆拳道和泰拳已經逐步在國內推廣開來,因為實用選擇鍛煉了一久「泰拳」,對於中國傳統武術逐步遠離了。直到如今,年紀大了,不再爭強好鬥後,又才再鍛煉身體時再次「摸勁」,似乎真的有了些感覺,但是真正實戰起來,我估計還是會不由自主的「王八拳」起來,唉,有辱斯文啊。

行了,該下課啦。

綜上所述,個人認為詠春拳是有「螺旋勁」的。


詠春拳用的肘底勁,在小念頭和寸拳里體現很多,第一,基本沒有像拳擊的擺拳,勾拳,太極纏絲勁,形意拳鑽拳屬於螺旋筋。但是陳氏太極拳陳沛菊說直拳都是纏絲勁,一點不螺旋連直拳也打不出來。

但是詠春首重肘底勁,還有後背的肌肉,守中用中,連封帶打。要有種刺進去的感覺。


真正的詠春拳不是肘底力,而是腰馬發勁,以腰打人,不是以肘打人。出拳是速勁、短勁,所以詠春的特點是短橋寸勁、黐橋黐打!詠春出拳,上臂和前臂猶如一條鐵鏈,出拳時就是一條鐵鏈綁著一個鐵球拋出去的,整個上肢從肩關節、上臂到前臂的肌肉都是松馳的,只有腕關節和拳是緊張的。詠春拳的寸拳,從發拳到達對方身體前約一寸距離的這個過程是只有速度沒有力量的,到達對方身體前合適打了,就繼續擰拳擊出,不合適打比喻對方閃避或者要防對方攻擊,就立刻收手改招。這一個整的過程才是詠春的寸拳,而不是表演時的擺好拳的距離再打!所以李小龍是錯的!很多人根本不懂,也學不會這種反人類肌肉原始反應的出拳方式,只能搬外家功夫硬橋硬馬的出拳,就變成了長橋發力、整個手臂如一條竹竿捅出去一樣。這樣的出拳不是不行,也威力巨大,但是卻是死力,與詠春拳背道而馳,最終變成空有名稱和花架子招式的散打!詠春拳的這種寸拳也不是無敵或者威力最大的,選擇這種擊打方法是因為拳理的需要和打鬥戰術決定的。


題主問詠春拳用的是螺旋勁嗎?是指詠春拳的日子沖拳還是泛指詠春拳整體呢?那恆哥就來簡單說說詠春拳的日字沖拳吧!

在這之前,恆哥也先說說什麼是螺旋勁:

1.首先大家要知道什麼是螺旋勁:

人嘛,畢竟是立體的,腰、跨、肘、手都不在一個平面,練拳時要求,腰不松、手不動,那麼,腰胯的一旋轉,往上帶動手臂的旋轉,從而形成一個立體的螺旋,說白了其實也就是橫勁加縱勁,加上身體的「裹束」勁力。簡單比喻,就像是擰毛巾或皮筋一樣,擰勁後,自會崩彈。

一般具體螺旋勁,以腰為軸轉動,腳裸自然跟隨且為之旋轉(原地),松腰,斂腹,右手臂內旋收回腰部,吸氣,松肩,拳頭虛握,此時腰已經基本轉到盡頭,腳下反方向使力,並基本蹬直發力腳,此時腰會接著此力而向反方向旋轉,把蹬腿的力引到腰,把力由脊柱引上來傳達於肩部,由於腰部旋轉所以右肩會略微突出,右拳由腰部藉由旋轉的力量旋轉打出。(本人沒特意練過螺旋勁,若解釋不周,海涵)

2.螺旋勁介紹後,自然詠春的日字沖拳是不是螺旋勁就有個大概了解了:

相信大家都看過外表上日字沖拳的大概樣子,入門級別的朋友也都清楚詠春「肘底發力」,每一拳注意手肘貼近中線,以肘部發力直線將拳推出。在出拳時,每一拳要在另一手腕之上打出,使雙手持續連環沖拳的一個過程。

3.那內在的力是怎樣的呢?「肘底發力」只是簡單的肘底發力么?

在我看來,「肘底發力」只是詠春拳的一個特色,但並不只是肘底發力,肘底由腰胯支撐(這裡暫且不說用到的肌群,先談結構),腰胯由腿部支撐,腿部自然由地來發力,「力從地起」,這就是詠春拳日字沖拳的大體結構,因此是每個結構推動的作用,最終由肘底推出,由拳打擊。這樣的說明希望可以幫助到朋友們!

(但是恆哥不否認詠春其他的身法和手法會有螺旋勁的產生)


京武功夫如是說:

中國的拳法,拳理相通,只不過表現形式不一樣罷了。詠春拳我沒有系統修習過,從中線出拳而言,由於是日字拳,感覺是拋出的,當然下盤二字馬與脊背合力如弓。是不是螺旋勁兒呢?應該是小範圍的。中國的拳,有出手必螺旋,講的是從蓄勢到發出,就如擰螺絲一樣,在松透中瞬間擊打。詠春拳的單式手法有沒有我提到的拳理有待專修詠春的武友分享。螺旋勁是一個技巧。


詠春拳發動主要是寸勁,也就俗稱的肘底勁,以松肩沉肘而發勁。嚴格意義上說也有螺旋勁,例如日字沖拳,先沉腰坐馬,順肩沉肘出拳。在發勁時有個轉腰動作(抖腰更準確一點)幅度很小。這就有了螺旋勁。由於詠春拳短橋小馬,講求近身搏鬥,以小破大。以快打慢,主要以速度取勝,所以就犧牲了很多整體發勁的動作。這是由一種拳術指導思想決定的。所以說練武術也要取長補短,揚長避短。不能固步自封。


本人練習梁挺系詠春拳,練的不好,業餘而已。我認為詠春拳沒有螺旋勁,我們強調肘底力,按現在運動原理應該是肩背和三頭肌、三角肌發力,也有用腰發力,但沒練過螺旋勁。詠春拳是近身格鬥,發力短促,理論上力量不如拳擊打,但勝在頻率快和角度好,攻守同時,不易防守。我們也有勾拳和肘法,勾拳叫抽撞拳。更適合街頭格鬥。


我認為現代人練拳要有目標,如果愛好傳統國術有傳承武藝精神,那麼好好找個明師拜師學習,認真學好該拳優特點,比如說起的螺旋勁什麼勁。如果只對技擊感興趣,並沒有傳承傳統的打算,這個學習方法就應靈活,只取有用的就可以了,因為技擊這門技藝只有在青年階段,到四十歲就下坡了,必須在30歲以前達到高峰,學習練習時間不是很充足的,象詠春練習木人樁練攻防應手,取個寸勁為學習打人就好,你還有很多方面需要練,沒必要去估摸啥螺旋勁其他勁,要知道,泰拳不講什麼勁就是瞎打盲練,下一番苦功也出成績。


詠春拳真正的精華是講求腰馬合一,勁力貫通,也就是說,發拳的速度力量來源於腰,以腰帶動肩,帶動臂,帶動拳,有車於拳擊抖拳得鬥勁,這種勁發動於腰,抖發於拳,抖勁是形,整勁是核心。


謝友邀請!對不起,本人不會武術,對武行里的專業理論也只一知半解,那還是八十年代風行武術熱時,在武林雜誌上看的,但不十分理解,現在只能對擂台搏擊賽上的輸贏作表面實力對比,後面的事就不清楚了。我的理解是中外對抗賽中,在摔字上還有中國功夫的影子,至於拳法手法攻防還是西方拳擊,看不出有傳統功夫的因素,更不用說傳統功夫中的蜾旋勁、寸勁.金絲纏腕.崩.靠、捋等等等,那些敵我貼身時發力攻擊功夫了,只看到被人按不地上只有掙扎,憑力氣反身的份了。


推薦閱讀:

當交通協警(輔警)有什麼要求?
海派清口周立波到底最後會怎樣?
酒桌上被問:「怎麼不喝,瞧不起我」,該怎麼回?
現在中小企業倒閉的多嗎?

TAG:詠春拳 | 格鬥教練打假中國武術 | 體育 | 社會 | 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