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以少勝多的大型戰役?
戰爭一般就是以多打少。所以在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案例並不是很多。大致有兩種:第一種,真正的以少勝多;第二種,宣傳的以少勝多。
A。真正的以少勝多1、巨鹿之戰:是反秦聯軍與秦軍的一場決戰,基本奠定了秦的命運。秦將章邯與長城邊軍王離會和攻破邯鄲,圍趙王於巨鹿,圍城滅援,作為殲滅民軍的核心點。王離負責圍城,章邯駐防漳河一線,控制河內地區交通要道。第一階段:項羽殺宋義後,率楚軍主力渡河作戰,英步先階段圍城秦軍與章邯部交通線,後與王離背水決戰,大勝。成功解圍,諸侯援兵降服項羽,章邯退往漳河南岸。第二階段:雙方沿漳河對峙,整合諸侯軍後的項羽在士氣、實力上已經超過秦軍,雙反經過半年對峙多次衝突與和談,章邯投降。巨鹿之戰結束。可見巨鹿之戰第一階段以少勝多,第二階段以多勝少。
2、赤壁作戰: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荊州牧奉表歸降。孫劉聯軍與曹操沿江對峙,後以火攻擊潰曹軍。奠定南北分裂的格局。
3、淝水之戰:前秦苻堅率步兵60萬、騎兵27萬,其地苻融率25萬先鋒軍隊。共112萬大軍。東晉八萬部隊。前者的數字基本是扯淡,至少得打個對摺除以二,二十五六萬的兵力。當然也是以少勝多了。
B。宣傳的以少勝多這才是歷史的主流
1、昆陽之戰:東漢官方宣傳劉秀以2萬之眾擊敗王莽主力軍團42萬人。這基本是扯淡。但修史的時候只能把劉秀作戰的部分寫入,所以就是如此了。這一仗有幾個扯的地方:第一、那麼多造反的,王莽單在這一個戰線投入42萬大軍,軍國體制的大秦都很難做到;第二、只有劉秀的兩萬多部隊參戰;第三、更始皇帝的其他部隊就看熱鬧?
2、鄱陽湖決戰:明朝官方宣稱朱元璋以20萬擊敗陳友諒亮60萬。這個數字也是扯淡。沿江因為水運確實可以調度更多部隊遠距離作戰。但有幾點要注意:第一、此時兩湖的發展水平遠遠低於江南;第二、陳友諒已經丟了江西,而且襄樊、荊州等地需要重兵防禦、贛州熊天瑞已經軍閥化、不參戰;第三、耕戰一體、兵農合一的體制只有朱元璋做到了,朱元璋的動員力有目共睹。陳是不可能有六十萬的,只是鄱陽湖確實是決戰。
3、薩爾滸之戰:清朝官方宣傳太祖努爾哈赤以六萬擊敗明軍47萬。47萬這個數字最先是楊鎬宣傳唬人用的,後來就被大清宣傳用了。其實《三朝遼事實錄》明軍出關部隊八萬八,加上遼東募兵,也就滿打滿算十萬。努爾哈赤的部隊也在八萬以上,這方面成果太多了。
所謂以少勝多一般都是勝利者宣傳出來的,比如大清宣傳者宣傳有我大清靠弓馬騎射得的天下,那紅衣大炮的重要性忘了?對明朝以少勝多,明朝自己體制問題,每次作戰雙方兵力差不多。但宣傳需要這樣,有的後人就把宣傳當真,得出一些很神奇的結論。
感謝悟空邀請~
題主的這個命題,缺少了一個必要條件就是您說的到底是中國史呢還是涵蓋中國的世界史呢?,如果扔在世界史領域裡,這類的戰役就稍微的有點多~,放在咱們中國史中,好吧,更多~!
《譚談世界史》作為世界史中國史的資深研究體,為您展開在世界領域裡有哪些以少勝多的大型戰役。
歡迎關注《譚談世界史》,每周隨機抽選優質粉絲回復並分享精美禮物有人說蘇芬戰爭不是戰役,但坦誠的說,蘇芬戰爭就是二戰期間的一場戰役,這場戰役的影響便是直接加劇並導致了前蘇聯受侵略的必然性,芬蘭當時是一個僅有兩萬常備部隊和8萬預備役部隊的小國,全國總人口200萬並且武器裝備極其落後;前蘇聯的實力自然不用再分析了,蘇聯發動蘇芬戰爭時,總兵力共計投入180萬,飛機坦克總計10000架輛,火炮不計其數,而芬蘭利用其北歐嚴寒的天氣和如中國抗日戰爭般的同仇敵愾氣概,利用僅有的10萬作戰部隊就地造成前蘇聯近100萬士兵傷亡,赫魯曉夫的回憶錄中提及這場戰爭:「由列寧格勒到莫斯科之間幾千公里的公路上,所有能當做醫院的建築都擠滿了傷兵和屍體」。
可以說,蘇芬戰爭是全世界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最典型案例,並且,沒有之一。
當然,最終芬蘭由於友軍(猜猜是誰?)承諾的物資(主要是武器)支援沒有到位和戰鬥力絕對的懸殊,導致最終蘇芬戰爭的失敗。
周瑜 5萬——20餘萬 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八十萬曹軍 ,奠定三國三足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
此次戰役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之一,赤壁戰前曹操的優勢是非常大的:第一,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反對曹操的人稱之為「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它諸侯自然在政治正確性上難以爭鋒;第二,曹操以新勝之軍南下,其氣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數倍於孫、劉兩家。不過在曹操兵敗赤壁中,傳統的史學家強調其思想輕敵驕傲。如張作耀《曹操傳》說:「曹操其人極易激動,易被勝利沖昏頭腦」,曹操沒有乘勝把劉備徹底擊潰,錯過了戰機。
項羽 2萬——40萬 殲滅
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後期各諸侯義軍也參戰),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鄉)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項羽破釜沉舟,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帶動諸侯義軍一起最終全殲王離軍,並於數月後迫使另二十萬章邯秦軍投降。從此項羽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經此一戰,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8年十月至公元前207年九月)十二月,項羽率楚軍到達巨鹿縣南的黃河(一說為漳水),立刻派遣英布和蒲將軍率2萬義軍渡過河,援救巨鹿。二將渡河後初戰小勝,趙將陳余又催促進兵。接著,項羽率領全軍渡過黃河(一說為漳水),命令全軍破釜沉舟,燒掉房屋帳篷,只帶三日糧,以示不勝則死的決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奔巨鹿,擊敗章邯部保護甬道的秦軍,斷絕王離部的糧道,包圍了王離軍隊。項羽的決心和勇氣,對將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軍把王離的軍隊包圍起來,個個士氣振奮,以一當十,越戰越勇。經過九次激烈戰鬥終於打退章邯,活捉了王離,殺死了秦將蘇角,秦將涉間舉火自焚,其他的秦軍將士有被殺的,也有逃走的,圍困巨鹿的秦軍就這樣瓦解了。
謝玄 8萬——97萬 苻堅至洛陽,僅剩10餘萬
發生於公元後383年,是東晉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結果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先後建立了十餘個小國。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淝水之戰發生在安徽壽縣,古稱壽州,壽陽。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壽縣之間的將軍嶺。同源而異歸:向西北流者,經200里,出壽縣而入淮河;向東南流者,注入巢湖。三國時,魏將張遼曾敗孫權於淝水。東晉時,謝玄亦敗苻堅於淝水。是有名的古戰場。特別是東晉的淝水之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例。
淝水之戰,前秦軍被殲和逃散的共有70多萬。唯有鮮卑慕容垂部的3萬人馬尚完整無損。
大唐最悲壯的戰役:6000人對抗13萬
唐玄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張巡撤出雍丘後,率眾沿睢陽渠向南撤退,當時他只有馬三百匹,兵三千人,退至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南)與太守許遠,及城父縣令姚閻合在一起。之後,他們派部將雷萬春、南霽雲等領兵北上抗擊叛軍,並在寧陵北擊敗楊朝宗,斬叛將20人,殺敵一萬餘人,投敵屍於睢陽渠中,渠水為之不流。楊朝宗倖免一死,連夜逃去。這次戰後,張巡接到朝廷詔書,被封為主客郎中,兼河南節度副使。此戰史稱睢陽之戰又或睢陽保衛戰。睢陽地當睢陽渠要衝,位置非常重要。至德二年( 757年),安祿山死後,其子安慶緒派部將尹子琦率同羅、突厥、奚等部族精銳兵力與楊朝宗合,共十幾萬人,進攻睢陽。面對強敵,張巡、許遠激勵將士固守,從早至午,接戰20餘次,士氣不衰。許遠自以才能不及張巡,推張巡為主帥,而自己管籌集軍糧和戰爭物資。張巡任主帥後首先清除了內部叛將田秀榮,然後率軍出城主動襲擊叛軍,將叛軍打得大敗而逃,並繳獲了大批車馬牛羊。張巡把這些戰利品都分給了將士,自己分毫不要。這次大捷之後,朝廷拜張巡為御史中丞;許遠為待御史;姚誾為吏部郎中。
伊蘇斯戰役簡要介紹:
這是馬其頓和波斯之間的戰爭,馬其頓方面參戰人數大約為3—4萬人,而波斯方面參戰的是12—13萬人,戰場位於現在土耳其伊斯肯德侖北部,古代叫做奇里乞亞的地方。
在這次戰役中,波斯方面的軍隊排成了長達4公里的兩個橫方隊伍,在這次戰役中,馬其頓軍隊的馬其頓方陣(長矛步兵混合)發揮了極大的作用,第一時間撕破了波斯人的防線。然後與左翼的色薩利騎兵殲滅位於波斯軍隊中間的希臘僱傭兵,波斯王大流士三世潰逃,王室成員被俘,波斯軍被擊潰。
簡要介紹:
這是迦太基與羅馬之間的戰役,發生在第二次布匿戰爭。
迦太基方面指揮為漢尼拔,他在陣地中央用兩萬五千名高盧人作為前凸的新月布陣拖延時間,用兩翼的八千名西班牙騎兵包抄,一萬二千名非洲重裝兵則分列兩邊,最終包圍擊敗羅馬軍隊(八萬左右)。
不過,雖然漢尼拔在坎尼戰役中獲得了勝利,迦太基還是戰敗了=。=
一場戰役的勝負,畢竟沒辦法影響整個戰爭。
簡要介紹:
這是莫斯科公國在蒙古人的金賬汗國統治不穩定之時,發動的羅斯聯盟脫離金帳汗國統治的戰役。
在這場戰役中,對於雙發參戰人數的確定,存在著各種差異。但是總體來說,都是以莫斯科公國為首的羅斯聯軍人數少於金帳汗國。
畢竟容易被人接受的說法是,羅斯聯軍方面直接和間接參加戰役的人數7萬人左右,金帳汗國出戰的兵力,可能在九至十萬甚至以上。在本次戰役中羅斯聯軍以少勝多,嚴重的打擊了金帳汗國的實力。 而庫里科沃之戰也成為了俄羅斯的崛起之戰。
對馬海戰對馬海戰發生在1905年的日俄戰爭時期,是兩國在對馬海峽所進行的一場海戰。
日本方面,是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所指揮,俄軍方面是海軍中將羅澤德斯特凡斯基指揮。
在本次戰役中,俄國的第二太平洋艦隊三分之二的艦隻被摧毀,幾乎全軍覆沒,而日方僅損失三艘魚雷艇,贏得了壓倒性勝利。
很多啊!十大以少勝多的1牧野之戰周4萬勝商17萬,2巨鹿之戰西楚3萬勝秦20萬,3昆陽之戰劉秀3萬勝王莽40萬,4赤壁之戰孫劉聯軍4萬勝曹軍22萬,5淝水之戰東晉8萬勝前秦50萬,6高梁河之戰遼5萬勝宋20萬,7採石璣之戰宋2萬5千勝金30萬,8三峰山之戰蒙10萬勝金30萬,9鄱陽湖之戰朱元璋10萬勝陳友諒35萬,10薩爾滸之戰後金4萬勝明軍12萬。此外官渡之戰,金遼遼河大戰,瓦刺和明的土木堡之戰,都是以少勝多的。
謝邀!
要說以少勝多,大家可能都忽略了一個戰役,憑几百擊破十萬,沒有誇張,這個可以在史料中找到。
那麼這個戰役究竟是什麼呢?各位看官別急,先看看發生前的背景。
漢獻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劉虞擔心公孫瓚反叛,於是帥兵十萬攻打公孫瓚。當時,公孫瓚的部曲放散野外,公孫瓚被嚇得半死,以為大限已到。結果他一登上城頭,大笑。眾人不解,他解釋到:「劉虞不善統兵,他的部下各自為營,號令不一。如果他只率一萬前來,我可能被擒,帶十萬人反倒成了雞肋,極容易發生擁擠踩踏。(劉虞是個文官,士兵是臨時招募過來的。。。)」果然,劉虞的士兵不習站,又下令不準傷害百姓(劉虞吩咐:「但擒公孫一人而已,勿傷百姓一人!」只能說他太仁慈),久攻不下。公孫瓚於是招募精兵數百人,順著風勢放火,趁勢殺入劉營,劉虞大敗。
劉虞與他的部下逃到居庸縣(今北京延慶縣東)。公孫瓚三天就攻破了居庸城,活捉劉虞及其妻子兒女回到薊縣。可憐一代清官,皇親貴族劉虞,就這樣給公孫瓚斬首了,京冀一代百姓為之哭泣。
推薦閱讀:
※非洲人的體能要優於歐洲人和亞洲人,為什麼在冷兵器時代非洲沒有向歐亞大陸發起征服?
※二戰中如果蘇聯不計後果對烏拉爾山以東進行堅壁清野,日本陸軍是否能夠抵達蘇聯的歐洲部分?
※如何評論《太平輪》中「我不懂政治,但我是個軍人,我寧願戰死沙場也不投降」?
※古代戰爭中,為什麼很少有人去射殺敵人的馬?
※為什麼戰俘寧願遭受嚴刑拷打也不願意泄露機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