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本質上理解社會上發生的各種經濟問題?
金融危機、市場弊端、社會矛盾等等。。。
學術問題,歡迎對經濟有研究的人(不論身份,只要研究過),不歡迎醬油,謝謝!
全是利潤惹的禍。
追求利潤積累資本,是私有制經濟下天經地義的事。但現實里沒有這麼多利潤,就會導致市場失靈、金融危機,貧富分化,最終社會動亂和戰爭。
在中國的封建社會,積累的對象是土地,當新朝代成立初期的大量荒地被耕種後,要積累土地,只能是兼并其他人的(土地的增長不可能滿足人們積累土地的期望),所以積累土地的結果就是「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到了資本主義時代,投資獲取利潤就更天經地義了。但有個簡單的道理,投資者獲取的利潤率高於經濟增長率時,就會導致其他人的收入增長低於經濟增長率,甚至是負增長,一樣的貧富分化。而戰後的經濟高增長是因為之前戰爭的破壞,潛力耗盡後,就會回歸自然增長率(約2%),而投資者最低期望盈利率大於這個數(約5%左右),因此貧富分化必然出現。
舉個簡單的例子,巴菲特最近15年的收益率是最低的,平均只有8.4%(最近50年平均接近20%年收益率)。但按他2016年600億美元財富計算,增長8.4%,就是50.4億美元。2016年美國經濟增長約2%,假設美國人均年工資為10萬美元,那麼,每人的工資應該增長2000美元。可是有人增長了50.4億美元,所以,就有252萬勞動者的收入增長為0。如果巴菲特的收益是20%,那麼就會有600萬勞動者收入增長為0。50個這樣的巴菲特,就能使美國3億勞動者的收入停止增長。 這就是為什麼高於經濟增長率的投資期望盈利率不可持續的根本原因,因為這需要犧牲其他人的利益。而隨著資本的繼續滾雪球般壯大,被犧牲的群體也會相應的滾雪球般擴大,犧牲過度就會導致極端貧富分化,最終引發社會動亂和戰爭。
下圖是美國戰後收入增長的分配情況,由圖可知,美國戰後經濟增長份額的分配,逐漸向頂層10%家庭傾斜。底層90%家庭的收入雖然也在增長,但越來越低於經濟增長,終於在2009/2012階段,90%家庭整體實現負增長。按照一般分布規律,底層50%家庭的收入應該在更早時期就實現了負增長。這與經濟的增長形成鮮明對比,與高收入者收入增長更無法比。這就是財富滾雪球的可怕之處。
但是,各國政府還必須保證投資者獲得5%以上的投資收益率,否則,投資者就會停止投資,導致經濟危機,一樣的社會動亂和戰爭。因此,滿足投資者對利潤的期望以穩定投資和經濟(結果是繼續擴大貧富分化,社會危機),還是減少貧富分化以穩定社會(結果是投資下降,經濟危機),成為政府的兩難。
戰後美國各階段收入增長的分配,頂層10%家庭 對 底層90%家庭
完整的分析,請看《利潤的來源與經濟大興衰,及世界經濟形勢》,其中的利潤總公式為:
利潤 = 投資者消費 + 經濟增長 + 政府赤字 + 工人赤字 + 國外利潤 + 短期利潤
投資者自身消費與其資本的比例所形成的利潤是決定經濟大興衰的關鍵因素。由於戰爭的破壞和戰後均貧富(如土地平均分配)政策,資本比較分散(大部分人白手起家),戰後恢復生活水平又使收入主要用於消費,因此有高比例。但隨著資本集中兼并,投資者資本越多,其收入用於消費的比例越低,從而利潤率下降。經濟增長率的下降也一樣。兩者形成的利潤率低於投資者最低期望盈利率時,整體投資就會下降,導致經濟危機。要獲得期望的盈利率,就得損害非投資者的利益(包括政府和工人赤字),從而擴大貧富分化,並導致各種債務危機。由於資本的集中兼并不會因危機而改變(即不會因危機而重新分散或分配資本),反而會因中小投資者(自耕農、中小地主)的破產而加速集中兼并,因此利潤率的下降不會逆轉,損害非投資者的利益將持續存在,並因資本的繼續增長而擴大。直到貧富分化導致社會無法承受。一個朝代或國家的大興衰就結束了。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馬靖昊的文章《為什麼說〈勞動合同法〉是一部坑人的惡法?》?
※既然交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為什麼還會出現貧富分化越來越嚴重?
※保持中國人口的數量優勢有哪些方面的意義?
※經濟學是否認為「競爭總是好的」?
※中國歷史上有沒有類似於三井財閥那樣的大財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