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崩到底有多危險?可以如何規避?
本題已加入圓桌 ? 挑戰山野,更多「登山」相關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謝 @戶外探險雜誌 邀!
關於雪崩到底有多危險?我想這個問題可能沒有人比我更適合回答。因為我就是一名雪崩倖存者。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發生了8.1級地震,這場南亞大陸八十年來最大的地震引發了珠峰大本營雪崩。當時我正在珠峰南坡大本營準備我的第一次珠峰攀登。地震引發的巨大雪崩導致19人遇難,其中包括我的五名隊友和夏爾巴。而我也被巨大的雪崩氣浪衝出去二三十米遠,造成身體兩處骨折和頭部受傷。
先補充一些背景知識:珠峰南坡大本營海拔5364米,狹長的分布在昆布冰川之上,三面環山,本次雪崩其實並不是珠峰雪崩,而是地震引發了珠峰大本營旁邊海拔7165米的Pumori峰雪崩。
從Pumori峰大本營眺望珠峰、洛子峰、努子峰、昆布冰川和珠峰南坡大本營
珠峰南坡大本營和昆布冰川
珠峰南坡大本營近景
下文摘自我的《巔峰日記》,記錄了2015年4月25日雪崩當日的情形。
D16, 4月25日, 小雪,珠峰大本營,海拔5364米
經過昨天的「下猛葯」,早上醒來咳嗽已經好了很多。睡袋裡面暖暖的,捨不得出來。昨天訓練,今天休息,可以在睡袋裡面賴到肚子餓了再起來。雖然我們的營地開通了WiFi,但因為山上流量有限,每次只能容納五部設備在線,我的蘋果總搶不過其他手機,只有每天早晨大家還沒醒來的時候能連上,所以趁這會兒把昨天的訓練內容發到朋友圈,再回復一些朋友們的留言。
賴到十點多,起床,鑽出帳篷。今天果然天氣不好,天地間白茫茫一片,飄著小雪花。昨天傍晚的時候就覺得相比前幾天,這個傍晚格外清冷。進到大帳篷,只有麥子、Ada、石磊和寶驢。大家已經吃過早飯,百無聊賴的有一句沒一句的聊天、發獃。Ada在幫石磊做防晒的膠布。泡一杯牛奶,拿著一個麵包,一邊吃一邊看Ada做眼罩,還嘲笑石磊戴在頭上像頂著Bra。登山大本營的休息時光,是在都市生活中難得的慵懶,我很享受這份來之不易的悠閑。
地震雪崩前的平靜
快到午飯時間,大家開始討論中午吃什麼。無聊的人們總是能找出各種打發無聊的方法。討論後,大家一致認為,讓普瓊給我們做壽司。正在遙想紫菜裹著亮晶晶米飯的樣子,突然感到腳底一陣劇烈的晃動!雪崩!我的第一反應!心中不禁恐懼起來:地面搖晃的如此兇猛,得是多麼大規模的雪崩!站起來就往帳篷外面跑。跑得瞬間突然想到:這不是雪崩!是地震!雪崩應該有轟隆隆的聲音,現在只是地面晃動,沒有聲音!這是我人生中經歷的第一次地震,內心有九成把握覺得是地震,但還有一成的不確定。衝出帳篷看到從隔壁帳篷衝出來的日本隊員Obata,我問她:「這是地震對嗎?」我想,是不是地震,從地震之國日本來的人最清楚。這時候,其他營地的人也和我們一樣衝出各自的帳篷。就在Obata跟我說「是」的時候,突然看到我們的正上方,Pumori,前天拉練我們爬過的Pumori山上,漫天的白色伴隨著震耳欲聾的聲音鋪天蓋地的向我們砸下來!
雪崩襲來的瞬間(第一排左數第四個是我睡覺的帳篷,感謝隊友凌桑記錄下珍貴瞬間)
雪崩!我和Obata同時扭頭向後跑。伴隨著凄厲的尖叫聲,跑了兩三步我就摔倒了,像是有人在身後推了一把,我順勢跪倒在地上。然後感覺像是刮大風下冰雹,噼噼啪啪的不斷有東西砸到後背上,我收緊身體,把脖子和頭緊緊的卷向腹部,雙臂用力支撐起自己,想著如果被雪埋住要盡量給自己留出呼吸的空間。風夾雜著雪從臉龐呼嘯而過,我張開嘴快速而淺的呼吸,因為大口呼吸有很多雪,感覺要窒息!心裡不停地在對自己說:「呼吸,呼吸,呼吸」,讓自己放鬆,有節奏的呼吸。就在我覺得快要窒息的時候,所有的一切戛然而止。我睜開眼睛,抬起頭,看到Obata躺在我面前一米的地方,身邊有很多血,她痛苦的呻吟著:「My leg,my leg…」她的腿,她的左腿,從扭曲的角度,我知道一定是斷了。在她身邊,Ada獃獃的坐著,頭上流著血,嘴巴高高的腫起來。再遠一點是我們的攝影師Marc,他跪在地上,滿臉是血,身體剛立起來一點又一頭栽倒在雪地上。
從雪地上爬起,我眼前的一幕
Obata扭曲的雙腿
Marc
我是什麼樣子?突然很想知道。手伸到口袋裡去摸手機,羽絨服口袋裡面滿滿的都是雪,衣服也被從後面掀起來,身上全是雪。我從灌滿雪的口袋裡摸出手機,屏幕碎了,但貌似還在正常工作。相機鏡頭裡面的場景讓我欲哭無淚,天地間白茫茫一片,夾雜著破碎的黃色帳篷布和散落的五顏六色的衣服、鞋子和各種物品。幾分鐘之前還林林立立一望無際的帳篷村莊,轉瞬見已經夷為平地。環顧四周,目之所及,都是一片平地。倖存的人們錯愕萬分,全都蒙了。
雪崩後的大本營
我把攝像頭切換到自拍模式,鏡頭裡面的自己,讓我覺得像是穿越到了某個災難大片。那一刻的自己,和眼前的這一切,深深定格在我的腦海里,如此清晰的停在那裡。大腦高速運轉著:雖然頭上流血,但是沒感覺到疼,思維也很清晰,應該是皮外傷;腿腳都能動,雖然疼,但不是鑽心的疼,應該沒有骨折;慢慢爬起來,左邊後背很疼,但也是可以忍受的疼痛,應該沒有傷到骨頭和內臟。我面前的潔白的雪,已經被我的鮮血染得通紅,紅的如此刺眼。
看到自己的樣子,那一刻大腦里是空的
環顧四周,看到凌桑、周華和牛肉,只有我們四個隊員站起來了。還看到大廚普瓊和其他幾個夏爾巴也站起來了。大家都被剛才發生的事情和現在眼前的一幕驚呆了。普爾巴衝過來,焦急的問我「Are you ok?」「I』m ok」。突然覺得很冷,我的羽絨服和裡面的抓絨衣都濕了。「找乾衣服換上,不能失溫」我一邊說一邊走向周華、凌桑他們。大家開始在雪地裡面尋找能保暖的東西。走了幾步,看到明瑪抱著柳青,柳青面色蒼白的癱在明瑪懷裡,聲音微弱的像是剛出生的小貓,明瑪正在幫她換衣服,把自己身上的衣服一件一件脫下來給她穿上。旁邊不遠處是凌桑,她說找到幾件衣服。一件衝鋒衣,一件抓絨衣和一件帶拉鏈的帽衫,看起來像是女孩的衣服。我脫掉已經濕透的羽絨服和抓絨衣,這時候才發現,我的兩條C3內衣的袖子已經被血浸透,濕乎乎的,難怪會覺得那麼冷。我想把濕衣服脫下來,可脫到肩膀那裡手臂再也抬不起來。我喊明瑪幫忙,讓他幫我把濕衣服脫下來。脫到一半他發現我手臂的傷口,我告訴他:「我需要止血,把我的內衣袖子撕下來幫我包紮。」他撕了一下,沒有撕開,這時我看到斜前方坐在雪地里的石磊,平日里他脖子上總會掛著一串打火機、小刀什麼的。明瑪用石磊的小刀割下了我的內衣袖子,幫我把手臂包紮起來,穿好了衣服。
混合著雜物和血的地面
從地震到現在,所有的過程我都清醒的可怕,冷靜的可怕。突然,阿貴、李總他們出現了。看到好友,我再也忍不住,抱著阿貴眼淚就滾了下來。李總說雪崩以後他們營地沒受影響,所以趕緊上來查看其它中國人的情況。我們最近,第一個就到了我們這裡。阿貴和李總扶著我,把我送到我們營地的一個小帳篷。不知什麼時候,我們的夏爾巴已經收集殘存的物品在雪地上支起了帳篷。受傷的人被睡袋裹著,一個一個抬進帳篷。我的旁邊是柳青和一個夏爾巴。相比他們,我是輕的,因為從他們痛苦的表情和呻吟中我能感到此刻他們有多痛。躺在那裡,身下再次傳來震動,昆布冰川冰崩的聲音讓我膽戰心驚,屏住呼吸,儘力分辨冰崩的規模和方向。外面傳來一陣慘叫聲,是女的,不知是誰,感覺是在被搬動,她應該很疼,很疼很疼。
被砸變形的高壓鍋
我們的帳篷被掀開,探進頭來一男一女兩個歐美人,跟明瑪詢問了我們三個人的情況,在柳青身上按了幾下,又檢查了我旁邊的夏爾巴,最後問了我幾句,然後說柳青和夏爾巴需要轉移到其他帳篷。原來他們是醫生。每年到了登山季,珠峰大本營和下面最近的村子Pheriche都會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醫生志願者。前幾天我經過的帳篷醫院就是他們工作的地方。重傷員應該被轉移到有醫療條件的地方去了吧。現在,帳篷里只剩下我一個人,聽著外面吵雜的人聲,木乃伊一樣的躺著。身下又傳來一陣震動,昆布冰川隆隆的冰崩和外面驚呼的聲音摻雜在一起,我直挺挺的躺在那裡,心跳到嗓子眼兒,直到冰崩的聲音結束,感覺心才又回到原來的地方。如此反覆,一個人躺在帳篷里的感覺比雪崩來襲的一刻還要恐怖。不知過了多久,又來了一位醫生,他掀起帽子檢查了我頭部的傷口,告訴我只是皮外傷。我告訴他,我的後背很疼,尤其咳嗽的時候,每咳一次都疼的蜷在那裡。醫生按了幾下說,骨頭沒有問題,我這才稍微放心一些,剛才來過的兩撥醫生都說沒什麼大問題,我想應該就是沒什麼大問題吧。
等待救援
一個人繼續躺著,獃獃的盯著帳篷頂。李總、阿貴他們又來了。李總說去查看了宋玉江的營地還看了夏老師,他們都很好,只有我們營地受傷嚴重。李總拿出衛星電話,讓我給家人報個平安。迅速撥通了媽媽的手機,電話那端傳來媽媽焦急的聲音,我冷靜的對她說:「地震,雪崩,我很好,平安,只是頭和手臂受傷,都是皮外傷,不要擔心。」說完這些電話就斷了。但我相信,接到我的電話,家人懸著的心應該暫時可以放下了。不敢想像,在此之前他們該有多麼擔心多麼焦急。
不知過了多久,來了一位夏爾巴醫生,查看了我頭上的傷口,要把我轉移到醫療帳篷。我想,重傷員應該都轉移完了,終於輪到我了。他們詢問了我是否可以行走,然後讓兩位夏爾巴攙扶著我走路去醫療帳篷。離開的時候,明瑪把他身上的黑色羽絨服脫下來給我,不知什麼時候,他找到一件羽絨服穿上了。心中一陣酸楚,我們的夏爾巴,把自己身上的衣服一件一件的脫給隊員,他們也是人,也會冷啊。後背火辣辣疼的要命,每咳嗽一次都要站在那裡半天才敢直起身子,才敢繼續走路。不禁感慨幸好今天咳嗽好轉,如果像前兩天那樣嚴重,今天非得疼死不可。踩著積雪,一腳深一腳淺的走著,前幾天經過的一個個營地,全都滿目瘡痍。偶爾有幾頂小帳篷孤零零的立著,也是面目全非。熱熱鬧鬧的大本營,好像被施了魔法,人們一下子全消失了,連和我熱情打招呼的印度士兵們也不見了。好不容易走到帳篷醫院,只見白色的印著紅十字的大帳篷,破碎的帆布在風中飛舞,帳篷裡面空空如也,無奈,夏爾巴只好扶著我去更遠的據說沒有受損的珠峰大本營入口處的營地。珠峰大本營蜿蜒分布在一條1公里左右的狹長山谷里,我們的營地剛好在大本營的中間。從醫療帳篷走到大本營入口,差不多是整個營地的三分之二,所到之處皆是滿目瘡痍,只有營地入口處有幾頂帳篷完好的矗立著。我用腳走過了營地的三分之二,用眼睛看到了三分之二營地的毀滅,整個珠峰大本營幾乎全部夷為平地,不知有多少人在那下面絕望的掙扎,我的心在哭。雪花依然飛舞,凄涼悲愴。
強大的雪崩氣浪
Part2
這是一個餐廳帳臨時改成的傷員帳篷,裡面已經有十來個頭上、手上綁著繃帶,或坐或躺的各國傷員。在這裡我看到了Ada、博士和石磊!他們都還好!雖然頭上綁著繃帶,可他們都還好!這真是一整天驚恐中讓我覺得最有安全感的瞬間。從我被轉移到第一個帳篷裡面,躺在我旁邊的柳青和夏爾巴被轉移走之後,我就再也沒有見過我的隊友,不知道他們的生死,不知道他們在哪裡。現在,終於見到了我的三個隊友,他們都好好的坐在那裡,彷彿一下子看到了我的家人,激動萬分。
尼瑪醫生幫我清理了額頭和手臂上的傷口,包紮好。廚房的kitchen boy給我送來一杯熱奶茶,直到這一刻,我懸了一整天的心才稍微安定下來。和其他傷員圍坐在燃氣取暖爐旁邊,大家一言不發,沉浸在無邊的沉默之中。登山期間最安全最不可能發生雪崩的大本營,一瞬間變成了平地,所有人都蒙了,傻了,並且前途未卜,因為我們清楚的知道,如此強烈的地震,引發的山體滑坡和雪崩,一定會把通向大本營唯一的路掩埋,此刻能救我們的只有直升飛機。可是會有人知道這裡發生雪崩了嗎?會有人記得在遙遠的深山裡,還有我們這樣一群攀登者嗎?伴隨著一個個的餘震和雪崩,我如坐針氈。
尼瑪醫生給我清理傷口
很幸運,我在的帳篷居然開通了Wi-Fi!尼瑪醫生大方的幫我連上網路,迅速打開朋友圈,一下子湧進來幾百條信息,來不及細看,也不敢細看,僅有的百分之幾十的手機電量,必須先把我們現在的情況發出去,給家人朋友報平安!於是迅速發出「地震,雪崩,大本營被埋,所有中國人平安,請求救援」。隨後,在仔細查看朋友們的留言時才知道,尼泊爾發生了8.1級地震!尼泊爾政府已經準備好了救援飛機,但是因為天氣原因,直升飛機今天無法到達大本營,如果明天天氣條件允許將第一時間上來救援!我把這個消息迅速告訴隊友們,大家很激動,看到了生的希望!只要熬過今晚,明天飛機就能上來救我們了! Ada還是獃獃著坐著,一如雪崩結束後我第一眼看到她的那個樣子,獃獃的坐著,嘴巴腫得更高了。博士也是一言不發,他的腿上只有一條抓絨褲,把腿和腳緊緊的靠著燃氣取暖爐,讓那一點點溫度溫暖著他。石磊坐在我旁邊,保持著他一貫的沉默。我緊緊抓著手機,看著裡面不停跳出的消息,有問候平安的,有傳遞救援消息的,我知道所有的人都萬分焦急,想得到我的答覆,可是請原諒,在那一刻,我無法回復,只能快速瀏覽,言簡意賅的傳遞幾條消息,隨即迅速斷開網路,省電,我需要省電。
雪崩後我發出的第一條朋友圈
明瑪隊長來了,我低聲問他其他隊友的情況,他說柳青、麥子、 Marc、Yama Sang 和Obata,以及受傷嚴重的兩名夏爾巴分別在兩個重症傷員的帳篷,凌桑、牛肉、周華看起來沒怎麼受傷,和我們的其他夏爾巴一起在我們的營地休息,他們暫時都很好。「我們隊有人。。。」明瑪知道我要問什麼,他緩緩的說道:「戈和兩個夏爾巴不在了。。。」聽到這裡,我失聲痛哭,一邊哭一邊對博士他們說「戈叔不在了。。。」 對我來說,等待、失敗和死亡,都是登山的一部分。我的第一座8000米經歷了隊友的離去,那一次的經歷真正讓我知道了登山的殘忍和殘酷。今天,我又一次面對隊友和朋友的離去,還是那個低調謙和,每天笑臉盈盈,前天還在大帳篷里揮毫潑墨寫下「一江春水向東流」,我還給他拍照的戈叔。一瞬間,山崩地裂間,我們已經生離死別,戈叔永遠留在了他摯愛的雪山。
混混沌沌不知過了多久,kitchen boy端著兩個大鍋走進帳篷,打開,居然是熱騰騰的咖喱和米飯!在現在這種條件下,居然還能吃上晚飯,熱騰騰的晚飯!雖然只是簡單的咖喱蔬菜和米飯,只是夏爾巴每天吃的東西,與我們隊員每天的豐盛大餐相比遠遠簡單甚至簡陋的東西,在這一刻,端在手裡,我卻哽噎著難以下咽,因為我知道,這餐冒著騰騰熱氣的晚飯,是多麼的來之不易!收集食材,生火做飯,把僅有的食物提供給傷員和各國隊員,這樣的晚飯讓我難以下咽,卻不得不咽下,因為我知道,我需要體能和熱量度過這漫漫長夜。和著淚水,小心翼翼的,吃乾淨盤子上的每一粒米飯,接過 kitchenboy遞來的咖啡。在這樣窘迫的時候,他們依然儘力按照著他們的標準為我們提供著服務。
晚飯結束,尼瑪醫生和他們的夏爾巴拿來一條條睡袋,讓大家睡覺。飯後的Ada覺得噁心想吐,我們很擔心她的頭在撞擊後是否會有腦震蕩,拿了一條厚厚的睡袋,讓她趕緊躺下睡覺。帳篷里的其他傷員也都各自拿了睡袋,找地方睡下,只有我、博士、石磊還坐在取暖爐旁睜著眼睛發獃。重新連上wifi,看看剛才有什麼重要信息。不知什麼時候,我們隊員和夏爾巴所在的微信群,添加了好幾位隊員的家屬,Ada的妹夫不停的詢問Ada如何,我跟他說了Ada的情況,他稍微放下一點點心,博士也和他的朋友聯繫上了。我們簡單跟群里彙報了從明瑪那裡收集來的隊員信息,在朋友圈發出「平安,關機,省電」後,關閉手機電源,因為還有更重要的時刻需要它。
Ada裹著睡袋沉沉的睡去,她遠在香港的家人已經與我微信聯繫上,得知了她的平安
我、博士、石磊三個人坐在凳子上,腿上搭著一條極限溫標 -9度的棉睡袋,半天一句的聊著。明瑪不時在幾個帳篷之間穿梭,查看每個帳篷裡面我們隊員的情況。在我們這裡坐一會兒,又去別的帳篷呆一會兒。可能是燃氣不足了,取暖爐兩個散熱器中的一個熄滅了。腿邊瞬時覺得冷了起來,因為我只穿了一條C3排汗褲和一條軟殼褲。大本營早晚溫差大,白天我都是這樣穿,下午4點左右再回帳篷換上羽絨褲。白天覺得不冷的腿,現在已經冷得像冰棍兒一樣,把睡袋使勁扯使勁裹也無濟於事,只能讓腳盡量靠近取暖爐,不停的用手搓腿搓腳。大約聊到凌晨一點,博士和石磊也沉沉的睡去,只有我一個人凍的睡不著。這個夜晚如此寒冷!這個夜晚又如此漫長!幾乎每隔一小時一次的餘震和雪崩好像時鐘,我在心裡默默數著,期盼著黎明來臨的那一刻,徹夜未眠。
這條藍色的棉睡袋和只亮一邊後來完全不亮的取暖爐陪伴我度過人生中最寒冷最漫長的一個夜晚
後來......
2015年4月26日,也就是地震雪崩後第二天,我和隊友們被直升機救援至加德滿都。在加德滿都進行了檢查、縫合了額頭的傷口,於4月30日回到上海。
回到上海進一步檢查,查出鼻樑和右手肘骨折,於5月接受了手術。之後歷經半年康復訓練,現在我又活蹦亂跳了。額頭上有一條8厘米的傷疤,我總是很驕傲的說那是Kiss of Everest!珠峰之吻哈哈
2015年4月25日雪崩後,我所在的營地被完全摧毀。我被Asian Trekking公司的營地收留,並得到了營地經理兼隊醫尼瑪醫生的救治。2015年10月我回到加德滿都,找到了尼瑪醫生,向他表示了感謝。
2016年5月20日,我從西藏一側北坡登頂珠峰(8848米)。
2017年5月22日,我從尼泊爾一側南坡登頂珠峰(8848米),5月25日登頂世界第四高峰洛子峰(8516米),完成了2015年未完成的珠峰洛子峰連登計劃。
文中提及的隊友周華於2016年5月南坡登頂珠峰。Ada、石磊、Obata於2017年5月南坡登頂珠峰,凌桑攀登至8400米。
感謝生死與共的隊友們,這段經歷是我生命中最珍貴的記憶!
葛叔、Yamasan,我永遠想念你們!
2015年4月26日清晨,到達大本營的第一架救援直升飛機
2015年4月26日下午,在Lukla轉運至加德滿都的飛機上遇到昏迷中的Marc。
2015年4月26日,透過救護車的窗子看到了滿目瘡痍的加德滿都。
2017年4月7日,我、石磊、Obata(從左至右)在加德滿都機場。時隔兩年,我們再次踏上珠峰之旅
2017年4月20日,珠峰南坡大本營。我和石磊去AsianTrekking營地看望尼瑪醫生。從右至左,我、石磊、尼瑪醫生(Nima Namgyla Sherpa)。
2017年4月23日,珠峰南坡大本營。從左至右,凌桑、石磊、Ada和我。
2017年5月9日,珠峰南坡大本營,與當時一起經歷雪崩的隊友和夏爾巴們在一起。從左至右:普瓊、達瓦、我、尼瑪、Ada、石磊、普爾巴。
2017年5月21日,海拔8000米的C4營地。當天凌晨登頂珠峰的Ada一回到營地就興奮的來找我和石磊。從右到左,Ada、我、石磊。
2017年5月22日,尼泊爾時間04:12,我再次登頂珠峰。石磊和Obata於同日登頂。
想了解更多關於登山的乾貨濕貨,歡迎參加我的知乎live, 2017年10月15日 20:00
普通人,如何開啟攀登珠峰的大門
對於登山者來說,雪崩是頭號大敵。
- 1922年,由吉·布魯斯帶領的英國第二次珠峰探險隊中七位夏爾巴因雪崩喪生,這是人類首次喪生珠峰。即便是日後南北兩側的傳統路線也不斷地發生雪崩慘劇;
- 1970年4月5日,日本隊的八名夏爾巴因雪崩遇難;
- 1974年9月9日,法國隊的六名夏爾巴被雪崩奪去生命;
- 1989年5月27日,波蘭隊五人也不幸遇難
- 1991年在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的列寧峰5,300米二號營地,43位登山者因空前大雪崩而喪命,釀成登山運動史上最大的雪崩慘劇;
- 1999年,號稱美國有史以來最全面性的登山家Alex Lowe,在攀登希夏邦馬峰時因雪崩喪命:
- 2003年7月,安第斯山脈中部海拔5,800米的美麗的Alpamayo峰奪去了十個登山者的生命。
- 1957年,中華全國總工會登山隊攀登貢嘎山,一人在行軍時因雪崩遇難;
- 1961年,國家登山隊攀登公格爾九別峰,四人因雪崩遇難;
- 1979年,中日聯合攀登珠峰偵察組王洪寶等三人遇難;
- 1991年,中日聯合登山隊攀登卡瓦格博峰,17人因特大雪崩遇難。
在貢嘎山死於雪崩的登山者多達十幾人
貢嘎山是青藏高原到康滇褶皺過度帶上最高的山峰,金字塔形的主峰三面都是圓滑的坡度極大的坡面,惟有一面是稍微緩一點的凹進去的圓錐面,這是攀登貢嘎山的必經之路。
而此處恰恰就是貢嘎冰川發育的地方,由於坡度太大,這裡經常發生雪崩,冰雪衝擊而下,將攀登者埋沒。同時,因為貢嘎地區靠近四川盆地邊緣,潮濕的盆地里的水汽使冰雪積累很厚,所以雪崩發生非常頻繁。
1980年,美國隊攀登貢嘎山,隊中有世界著名登山家、第一個無氧登頂K2的Rick Ridgeway,Patagonia創始人Yvon Chouinard和著名高山嚮導Kim Schmitz,遭遇雪崩,隨行的攝像師遇難;
1981年,日本隊攀登貢嘎山,登達海拔7,450米,七人全部因雪崩遇難;一年後,另一支日本隊再攀貢嘎山,在海拔7,500米處,兩人遭遇雪崩,一人遇難,另一人奇蹟生還;
1994年,日本隊攀登貢嘎山東北山脊,四人遇難;
1998年,韓國隊四人攀登貢嘎山東北山脊路線,一人因雪崩遇難。在貢嘎山死於雪崩的登山者多達14人。
1957年,中國全國總工會登山隊攀登貢嘎山時,一人遇難(供圖/張鶴松)
雪崩同樣發生在青海和新疆的山區
1984年,武漢地質學院和日本長野縣聯合組隊攀登阿尼瑪卿二峰。
9月11日,中日雙方11人攀登至海拔5,800米的U形谷地形,前方有一堵高約三百米、45度的冰雪坡,日本隊員斜切雪坡時發生了雪崩,曾曙生與下山真理枝等隊員被埋在雪裡。
萬幸的是,最後一個結組的四個隊員沒有被埋,他們迅速沿著結組繩挖掘。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依靠集體力量的雪崩自救互救的案例,十分鐘後全部脫離了危險。其中,曾曙生在危機中急中生智從小洞中向外扔出紅色太陽帽,給尋找者指明了遇險具體地點的做法廣為流傳。
但1990年攀登托木爾峰的日本隊就沒有這麼幸運,三名先遣隊員與後方失去聯繫,志願隊員上山救援發現出事地點發生了大規模雪崩,他們連續尋找了五天,仍未找到失蹤隊員,也被風雪圍困在山上。
大本營隊員向當地政府求救,後來緊急調動直升機,救了兩名志願隊員,經分析,三名失蹤隊員可能因雪崩而遇難。
慕士塔格曾發生的小型雪崩
雪崩主要類型
積雪的山坡上,當積雪內部的強度(粘結強度)抗拒不了它所受到的應力(擠壓、拉伸、剪切)時,向下滑動,引起雪體滑動、崩塌,這種自然現象稱為雪崩。
最常見的雪崩是聚積的雪突然滑下斜坡。當山自身的一部分突然垮掉,導致岩石、礫石和沙的混合物一起滑下時,會發生雪崩。當暴雨、地震或積聚的壓力達到某一點(此時結構突然變得不穩定)時,也可能引發此類現象。
雪崩的形成原理(簡單分析)
落下的雪花結構會影響雪的堆積方式,決定了雪層之間的穩固程度。山坡上的積雪一直處於變動之中,最初是天空降雪下來形成積雪層,這些積雪層在冬天不斷變化,有些變硬、有些變軟,兩者持續循環。壓在上面的新雪迅速冷凝,因而比下面的雪層更密更重,使得覆蓋在整個山坡上的雪不穩固而容易塌陷下滑,從而造成了雪崩。
根據這個原理, 可由山坡的角度來判斷發生雪崩危險程度的高低:
- 在平緩不超過30度的山坡上,重力會把積雪固定住,不太可能發生雪崩。
- 而在陡峭超過60度的山坡上,雪還未堆積成塊便已滑落,也不易形成雪崩。
- 介於30度~60度的山坡上的積雪,既有一定的重力又沒到可以滑落的地步。
橫圖 | 雪崩通道示意圖
每一片雪花都堆積凝結,數百萬噸的積雪僅能暫時維持平衡,隨著氣溫的變化,部分雪層軟化成顆粒狀的「糖雪」。此時,任何響動都可能觸發雪崩。積雪一旦鬆動,「糖雪」就會像無數小鋼珠般滾動,越滾越大,越滾越快,並最終讓下滑的雪塊加速到高達240公里的時速。
全面評估雪崩的危險性,需要從四個方面入手:地形、雪層、天氣、人的因素。
當你在冰雪地活動時,無論是選擇前進路線還是尋找營地時,必須隨時注意以下四個問題:
- 地形是否容易產生雪崩?
- 雪層穩定與否?
- 天氣是否容易造成雪崩?
- 人的決定是否合理?是否有足夠的知識決策?
一、地形因素
你必須辨識出雪崩的崩塌區、可能的行進路徑與終止區;大型雪崩還會產生煙雪區,在崩雪前方會有一段區域充滿急速移動的雪塵氣流,乾的冰崩特別容易造成這種煙雪。有的雪崩會經過一段峭壁,有的雪崩其區域界定不明確,特別是小型雪崩。
你必須隨時注意較陡的雪坡,即使路線上方只有十米高的雪坡,仍有可能產生致命的雪崩。雖然辨識雪崩地形是評估雪崩危險的第一步,但許多雪崩生還者都未能辨識出地形的危險,常有的誤解是「這一段小山坡不會有雪崩」,或是走在一個谷地,卻對遠方的陡峭雪坡毫無戒心。評估地形的危險需要從以下六個要素認識:
二、雪層因素
1、雪坡坡度
當坡度增加時,積雪承受的壓力也較大。一般雪層滑崩的坡度介於25度~60度,最常發生的坡度介於35度~40度。在安全狀況下,你可以挖開雪層,測量下方冰層或是岩層的坡度,這樣可以知道表面雪層與底部岩床坡度的差異,評估雪層的受力。
2、雪坡特點
雪坡的特點包括向風面或背風面、向陽面或背陽面(北半球北面都是背陽面、南面都是向陽面)。向風面的雪層較硬,背風面則可能發展出雪檐,背陽面的雪況因低溫而相對穩定,向陽面雪況受陽光影響而變化較大。雪坡若早上被周圍山峰的影子遮住,接著又直接被接近中午的陽光加溫,其不穩定的程度更雪坡上的支撐
3、雪坡上的支撐
包括突出的岩堆、樹木、建築物等。這些支撐物會使雪坡處於穩定的狀態,但必須注意的一點是,如果積雪超過支撐物的高度,則仍有雪崩的可能。
4、雪坡外形
這片雪坡落差很大?距離很遠?或只是個小雪坡?一片兩公里寬、落差500米、坡度30度的大雪坡,新近降落的松雪可能無力支撐整片雪坡而容易發生雪崩;同樣的坡度與新雪,但只有50米寬、10米高的雪坡,就可能支撐得住。有個陷阱要小心,你所處的位置若為平緩的雪崩終止區,通常看不出任何危險,但一個行進數公里的大雪崩可能從你想不到的方向直撲而來。
5、植物生態
樹林或草原在雪崩常發生的路線上無法生長,即使有些先驅植物,但也與兩旁的植物生態系不同。樹木若有傾斜、折斷、連根拔起的現象,可能是雪崩造成的。
6、雪崩歷史
雪崩總是在同一個山坡上一再發生,問題在於何時發生與規模大小而已,因此多從熟悉當地環境的人處收集資料,如巡山員、當地居民、老山友等,會很有幫助。但要記得,人類對雪崩的知識與經驗累積不過百年,相比大自然的悠久歷史與千變萬化,仍有許多未知的危險靠你自己小心注意。
粉狀雪崩常常會形成巨大的氣流
7、雪層穩定度測試
有數種方法可以測試雪層的穩定度,這些方法都是對雪層施壓,以檢測其反應。這些測試不會花很多時間,但十分有幫助。要進行測試前,應先有條理地審視每一個關於雪層穩定性的因素,建立基本信息,這有助於正確解釋你的測試結果。另外,應隨時觀察最新的環境變化更新評估。進行評估時,你必須常常離開行進路線,去看、去聽、去感受雪的狀況是否存在不穩定的因素;只要你這樣做,多少都能得到一些有用的資訊。
除了以上這些基本評估,還有進一步的測試方法,最基本的就是用冰鎬或是登山杖(先取下阻雪托),刺入雪地試試雪層的穩定。其他的測試方法需要比較多的專業知識與時間,簡單的為薄弱層測試方法,在雪層70厘米深處,挖掘直徑30厘米的「雪餅」,觀察雪層各層的薄弱程度。
8、使雪坡不穩定的典型天氣
- 短期大雪:增加了雪層的重量。
- 大雨:增加雪層的重量,但對雪層之間的結合力沒有幫助。融化再結冰的過程反而使雪層變得脆弱。
- 長期的低溫晴天之後的大雪:長期低溫的好天氣使底部雪層形成硬冰或白霜狀態,後來降雪無法與底部雪層結合。風暴起於低溫,結束於高溫時,因為低溫干雪與底部雪層,無法良好結合。
- 強風帶來明顯的風積雪:是雪檐雪崩的主因。長期低溫後,溫度持續快速上升,冬末春初最明顯。整個冬季的積雪,會因脆弱層溫度持續上升,越來越弱而崩塌。
- 強烈的陽光,加上薄薄的雲層:二次輻射使雪坡表層溫度上升,這時若脆弱層存在,則雪檐崩塌或松雪滾落(陽光雪球)都可能導致大規模的雪層崩塌。
三、人為因素
有的人可以在危險的雪坡中找到安全的路線通過,也有人因為誤闖危險區域而引起雪崩;人的素質也是雪崩危險的因子之一,主要可從人的態度、假設與後果、裝備技術和事前準備這三方面來談。
通常有兩種人容易遭遇雪崩:新手與老手。
新手對雪崩危險一無所知且毫無準備,他們不懂評估認知雪崩危險、也沒有雪崩求生能力,對遭遇雪崩顯得驚訝與不解。
老手則因為對雪況判斷錯誤、高估自己的能力而遭遇危險;這些老手通常在活動能力上很強,可能是個登山高手或是滑雪專家,但許多這類專家都沒有花時間去學習雪崩評估技巧,或高估自己的技術與運氣,登山隊伍通常依賴一兩位老手做決定。若這些老手犯了錯誤,其他成員將無能糾正、與老手一同陷入危機,即使倖存也失去了正確決策能力。
所有雪崩危險評估都應依據事實資料去做,資料搜集得越多越完整,你的雪崩知識越豐富,排除個人情感與過度解釋高估或低估,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例如:你可能聽某人說這條路線很安全,從未發生雪崩,這時你應該做的是收集其他資料去佐證,而非一味相信一面之詞。你不能因為天快黑了趕著回營地,或是自認自己夠強壯、遇到雪崩能處理,或是自己夠幸運、不會遇到雪崩等種種主觀意識,而決定冒險。
下面幾種狀況會讓登山者遭遇雪崩危機:
- 「綿羊型」:盲目地跟著前面人的腳步,而不評估雪崩危險;
- 「公牛型」:在結束一天的路段時,急著沖回營地而忽略雪崩危險;
- 「獅子型」:在一天的開始,急著衝出營地而忽略雪崩危險。
當你到達一片雪坡時,試著從雪的角度去思考,你的假設是否合理?信息是否足夠?發生的雪崩幾率有多大?萬一發生雪崩值得嗎?是否有何替代方案?想想這些問題的答案!
四、天氣因素
天氣狀況從降水量、風、氣溫三要素對雪坡的穩定性造成影響。
1、降水量
降水量直接對雪坡增加施力,雖然新雪跟降雨對雪坡的作用並不相同,新雪會累積,降雨則溶進雪層再結冰,但大量的新雪或降雨都會使雪坡極不穩定。低溫乾燥的雪坡對降雨很敏感,大雨容易流進脆弱雪層,融化脆弱層的雪,使雪坡更危險。但是這種濕雪坡一旦再經由低溫結冰,則相對更加穩固。降雨可能形成薄冰層,這對其下雪層可增加穩定性,但對後來堆積的新雪則較不穩因。
積雪量一向是造成雪崩的一個決定性因素。
新雪是否穩固,取決於現有雪層表面的狀況,一般來說,粗造、凹凸不平的雪層對新雪會有比較好的結合力。但某雪層到底能承受多少積雪沒有人說得准,歷史性的大雪可能帶來你難以想像的雪量,同時造成嚴重的後果。
除了單純的降水量外,降水的強度(降雪量除以時間)也是重要的因素。同樣的雪量,時間越長越安全,越短越危險;三小時降一米的雪比三天降一米的雪要危險得多。
2、風力的影響
即使是晴天,雪坡也可能因風力影響而不穩定,何況許多周期性壞天氣常以強風開頭、強風收尾。強風會直接對雪坡施壓,有可能增加雪坡所受的壓力;強風會帶來風積雪,風積雪非常容易形成不穩定的雪層;強風也會破壞雪層的結合,使雪層保持在鬆散狀態。
判斷風力對雪坡的影響,可從風的方向、速度、持續的時間去判斷。
一般來說,向風面是比較安全的路線。
3、溫度的影響
溫度對雪層穩定性的影響重大,其影響因素包括:地表與空氣的溫度、溫度改變的趨勢、太陽輻射、地表輻射、與大氣二次反射的輻射。對雪層加溫往往造成雪層的物理性質變化,雪層溫度升得越快越高,變質作用也越快。
低溫時來臨的暴風雪,若在高溫時結束,比高溫開始低溫結束的暴風雪要危險,那是因為低溫的干雪與底部雪層無法產生良好的結合。冬天結束春天來臨時,長期低溫的雪層碰上溫暖的春季天候,就很容易產生雪崩。
雪崩形成要素:
合適的環境+不穩定的雪層+力的恐怖平衡+觸發雪崩的外力=&>產生雪崩
- 環境:坡度、向陽、背風;
- 雪層表層:脆弱層、底層分明;
- 力的平衡:支撐力與壓力差距不大;
- 外力:新積雪、陽光、登山者。
雪崩救援
雪崩搜救的原則是時間就是生命。
- 讓大家水平排開,保持手臂間距,從你懷疑可能掩埋區域的上端開始朝下搜索。
- 垂直手持探針,同時按左右腳插刺,逐步向前探尋。
- 保持直線,往上一大步,重複操作。
- 讓一個人發令協調,保持有組織地、系統地進行。
- 如果有人探到什麼,在此區域周圍橫向搜索,用雪鏟挖掘,其他人繼續往上探尋。
- 如果你們人數眾多,按肘距排開,把雙手放在髖前,在你們的正前方插刺探尋。同時系統地,逐步向上探尋。這是個緩慢而且麻煩的搜救方法。
- 挖掘出遇難者應當立即展開急救並使其緩慢升溫,直至清醒後再給予熱飲。
撰文:陸昌華、馬德民
繪圖/日本《山和溪谷》雜誌
簡要回答,記住雪崩口訣:
- 密林亂石坡,雪崩不會多。
- 雪檐背風坡,雪崩發生多。
- 新雪不出門,挖坑看雪層。
- 雪層軟托硬,危險在接近。
接著為您奉上一篇專業的雪崩文章,此文同樣刊載在公眾號「雪線之上」。
這種山難被稱作「白色恐怖」,大部分卻是由登山者觸發
當走進一座雪山時,雪崩是登山者最不願遭遇的恐怖。圖片來源:Camilla Hylleberg
我看見一道巨大的雪浪,目測大約有一百米高,衝過碎石坡!我趕緊大聲向坡下的夏爾巴們喊:雪崩!然後自己沖回帳篷里,頭貼著地席。
大概幾秒之內,雪崩就開始襲擊我的帳篷。再過一秒,我感覺帳篷被捲起來,開始翻滾,我就和帳篷里的背包、睡袋、衣物、雜物等一起被颶風蹂躪。大概翻了三個滾,風停了下來。
我睜開眼,撐開帳篷內帳,看到里里外外一片白。我瞬時的感覺是,到了世界末日!有可能只有我一個人還活著!
這是山友呂鐵鵬親身經歷珠峰雪崩後寫下的文字。
走向雪山之前,雪崩是我們能想到的第一個危險。無論電影作品,還是媒體報道,雪崩都以一副天災的面貌出現。
2015年4月25日,由於尼泊爾地震,珠峰大本營遭遇雪崩。動圖來源:earthspace上傳的《Mt. Everest Climbers Engulfed by Avalanche after Nepal Earthquake》
無論有沒有登過山,當你看到積雪的山峰時,可能都會產生雪崩的恐懼。
雪崩的確具有強大的破壞力,類似15年珠峰雪崩這樣的山難,發生幾率非常罕見,也很難避免。
雪崩後的珠峰大本營一片狼藉。圖片來源:http://avalanche.org
不過,面對大多數雪崩,登山者並不是只能聽天由命。
相比於登山中滑墜,失溫等風險,雪崩其實更像一顆「地雷」,只要繞過雷區,就可以避免危險。
因為大部分雪崩事故不是因為地震,而是攀登者自身導致的:
登山者依靠無知的勇敢,模糊的邏輯評判風險,是雪崩死亡的主要原因。(來源:美國雪崩研究和教育研究所(AIARE))
雪崩只是山中一種自然現象,就像颳風下雨一樣正常。登山時不必過分緊張,只要了解它,就可以避免:
- 除了地震外,各種類型雪崩都有預兆。如果登山者意識到一些自然線索,例如雪的坡度,雪層的裂縫,風的變化,大多數死亡可以避免 。
雪崩發生受到各種自然條件的影響。動圖來源:john doe上傳的《Avalanche Narrowly Misses Mountain Climbers》
- 登山者是雪崩的觸發因素之一,如果登山者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和辨別技能,就可以主動繞開雪崩。
登山者選擇了遠離雪坡的露營地,成功避免了一場災難。
要躲開雪崩,其實並不複雜,雪崩判斷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掌握的知識,主要為以下兩個方面:
1)通過地形判斷雪崩。
2)通過積雪判斷雪崩。
雪崩並不是隨處發生,如果登山者了解雪崩發生角度,用手上的工具實地測量,就已經邁出了避免雪崩的第一步。
雪崩發生角度
雪坡角度,是關於雪崩判斷最簡單直接的方法。
雪崩並不是在任何坡度的山坡都會發生。如果山坡太陡峭,積雪難以形成,雪崩無從談起。如果山坡太緩,雪崩也難以形成衝擊力。
雪崩最容易發生在坡度是30°-50°的雪坡上,其中最高風險角度為38°。
- 在坡度20度以下雪坡,極少雪崩。
- 坡度20度—50度,雪崩中最常見的硬板雪崩發生範圍。
- 坡度40度—50度,可能發生散雪雪崩。
坡度判斷方法——坡度和雪崩發生密切相關,如果你能測量坡度,就可以做出預測。一種適合登山者的估算方法是用兩支冰鎬進行測量:
- 首先,取兩支相等長度冰鎬(或登山杖),在中點處相互垂直。確保橫冰鎬與水平面平行,豎冰鎬與水平面垂直。
- 將兩支柄尖靠近雪坡,如果兩支柄尖都恰好觸碰坡面,則坡度為45度。
- 如果只有橫向柄尖接觸坡面,則坡度大於45度。
- 如果只有豎向柄尖接觸坡面,則坡度小於45度。
雪崩並不都以一種面貌出現,登山容易遇見兩種雪崩,它們都和坡度緊密相連。
雪崩種類
為了更好的理解雪崩,我們先介紹雪崩的兩種類型:最危險的是硬板雪崩,成塊的積雪瞬間崩塌;其次為散雪雪崩,就是大量粉末狀的新雪。
左圖是硬板雪崩,右圖是散雪雪崩。
硬板雪崩(Slab Avalanche)——硬板雪崩就像是多米諾骨牌,當一個點被觸發時,整片雪都往山下滑。
硬板雪崩具有以下特點:
- 只需要很小的外力就可以被觸發,而提供外力的往往是登山者。
- 在任何天氣狀況都會發生,大風天氣幾率極高。
- 發生極其突然,時速可達120公里每小時,可能是大面積的整體崩塌,也可能是腳下的一整塊,但對登山者同樣危險。
大型硬板雪崩之後的場景,整面山體的積雪整塊塌陷。圖片來源:http://snowbrains.com
硬板雪崩也可以是小規模的,登山者或者滑雪者都可能觸髮腳下的積雪。動圖來源:ViralHog上傳的《 Did I Just Start an Avalanche?》
如果山區突然降雨導致雪坡表層積雪融化,這時也可能發生硬板雪崩,但體現為半融化的濕雪塊。
雨水會填充積雪的縫隙,將底層雪融化,升溫時導致雪的崩塌。
濕雪崩(Wet Slab Avalanche)是硬板雪崩的另一種形式,球體表層雪傾斜而下。圖片來源:http://powder.com
散雪雪崩(Loose-snow Avalanche )——散雪雪崩是從一個點爆發,累積的雪呈扇形傾泄。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個正在泄洪的水庫,當水位太高時,水便會從大壩上傾斜而下。
散雪雪崩示意圖。動圖來源:Land of Thundering Snow上傳的《Avalanche Types》
其特點如下:
- 散雪雪崩是由一個點擴散到整個區域。比如懸崖,突出岩石,大樹根部。
- 乾燥,蓬鬆的新雪可能產生這類雪崩。
- 下雪後晴朗天氣容易發生。
松雪雪崩多是在大範圍降雪之後的山區,多為剛降下不久的新雪,因此覆蓋新雪的山坡要格外謹慎通過。圖片來源:http://francetvinfo.fr
知道雪崩的種類後,我們繼續探討雪崩與地形的關係。
了解雪崩易發地形
坡度測量只是理論預估雪崩風險,在實際登山中,真正發生雪崩的是山中具體的地形。
樹木和石頭——樹木和石頭往往代表雪崩風險低:
- 樹木茂密,石塊大,樹上積雪,則雪崩風險小;
- 樹少,石頭小,則雪崩高發。
樹和石頭就像一個個錨點阻止雪層滑動。大型石塊可以阻礙雪層之間的連接。樹木上方的積雪掉落也可以穩固雪層。圖片來源:http://fsavalanche.org 翻譯製作:雪線之上
從樹和石頭上方通過更安全。因為雪崩往往出現在錨點下方。
錨點是應力集中點,雪層在錨點之間斷裂就會產生雪崩。圖片來源:http://fsavalanche.org 翻譯製作:雪線之上
雪崩槽——山的溝槽在積雪時成為雪崩槽,它是雪崩的天然通道。
當你發現眼前出現一條溝槽,兩邊是陡峭積雪的岩石。那麼注意了,這樣的溝槽對登山者和雪崩都同樣容易通過。
雪崩槽往往容易通過,需要密切注意積雪狀況。圖片來源:http://shastaguides.com
雪崩槽就像山的排泄通道,頂端和兩層岩石上會不斷積雪,當達到一定當量時便會崩落。
雪崩槽示意圖。圖片來源:http://fsavalanche.org
典型的雪崩槽。圖片來源:http://summitpost.org
雪檐與背風坡——雪檐周圍和山地背風坡都是雪崩高危區域,因為風很容易將雪堆積。
雪檐是風堆積而成,山區幾分鐘內的氣象變化都可能導致它崩落,形成一次小型雪崩。
雪檐的斷裂區域在上方。
當山區狂風肆虐時,雪檐下方是最不穩定的地形。如果你在山脊或山頂接近雪檐,也可能導致它崩落。
雪檐通常出現在迎風坡與背風坡的交界處。山脊,山頂都會產生雪檐。圖片來源:http://Pixabay.com
避免在雪檐下方通過,或者盡量快的通過是躲避崩落的方法。
雪檐下方是危險區域。圖片來源:Keyword Suggestions
而登山者從上部踏入雪檐脆弱區時,雪檐也會崩落。
從上部接近雪檐十分危險,斷裂總是發生在一瞬間。圖片來源:http://thefreedictionary.com
風積地形——通過風對雪的作用,可以判斷雪的安全性:
- 雪表面有條紋:安全。
- 雪表面很光滑,且處於背風坡:危險
被風搬運後的雪層較為安全,因為大部分雪已經被轉移。你可以通過表面辨識:風將雪磨成小的,緻密的顆粒,留下均勻的線條。
被風力搬運後的雪面,有明顯的痕迹。圖片來源:http://avalanche.state.co.us
風力沉積下來的雪板很危險。你可以直觀感受到:
- 看起來:雪層表面看起來像枕頭般光滑圓潤,緊密。但通常會有裂縫。
風積雪密度很高,但是彼此之前缺乏粘性,很容易發現裂縫。圖片來源:http://avalanche.ca
- 踩起來:較軟雪上面有較硬雪殼。踩碎時有鼓聲一般的破裂聲。
山區風力並不總是持續的,因此同一塊風積雪也會分層,在輕輕踩踏時表層破碎。圖片來源:http://wiki.fis-ski.com
雪坡的凹凸——雪坡的凸起,凹陷都是雪崩的觸發點。
凹坡和凸坡都是雪崩的觸發點。
如果要攀上一座雪坡,通常的過程是,你首先需要接近雪坡,以及最後登上雪坡。在這一過程中,雪崩可能發生在「陡峭——平坦」的過渡地帶。
- 凸坡(Convex Slope):如果你發現山體線條圓滑,在雪坡上存在凸起,則為凸斜坡。凸坡是最不穩定的雪坡。
凸坡示意圖,等高線逐漸變密則為凸坡。圖片來源:http://bushwalking101.org
凸坡雪崩發生的原因是,積雪在弧面上難以穩定沉積,在張力作用下產生斷裂。
凸坡雪崩分析。
- 凹坡(Concave Slope):如果山體像碗的內部一樣,從陡峭過渡到平坦,則為凹坡。這種坡是整座山積雪的壓縮點,如果積雪太重,雪崩同樣會發生。
凹坡示意圖,等高線逐漸稀疏則為凹坡。圖片來源:http://bushwalking101.org
凹坡雪崩發生的原因是,積雪不斷在重力作用下擠壓凹處,當超過凹處承載極限時,整座山的積雪便會越過凹處傾瀉。
凹坡雪崩分析。
除了地形,更專業的登山者可以藉助雪層判斷雪崩。
雪層判斷雪崩
當登山者對積雪產生懷疑時,不妨對雪層進行一番分析,找出雪崩的可能性。
雪的層次——雪並不一定是一個整體,它會產生分層,分層就叫雪的層次。
積雪有一種反常識的特點,那便是具有保溫性。厚雪是極佳的絕熱體,因此,前一天的雪可能被後一天的雪掩埋下來,形成不同形態的雪層。
每一層積雪都和當時天氣有關。
山野中的積雪可能是很多日降雪堆積起來的。圖片來演:http://skyhdwallpaper.com
挖坑看雪層——雪層的結構可以通過挖坑判斷,你只需要挖一個坑,就能判斷雪崩是否會發生。
如果出現十分可疑的雪坡,登山者可以在積雪中挖一個深坑,觀察其中的雪層:
坑的豎壁要做到筆直,光滑,深度要足夠,最好能直達岩石層。(來源:《登山手冊》作者:克雷格·康納利)
登山者挖坑進行雪層分析。圖片來源:http://summitpost.org
當你挖好坑後,就可以分析雪層的強弱了。
雪層強弱
和地基一個道理,如果下面的雪比上面軟,雪就會崩落。你可以把雪崩想像成一座大樓倒塌,雪層就是大樓的「地基「」。
所以你分析雪層強弱,就是看一層層積雪的位置。如果弱層在強層之下,就有雪崩風險。
雪層示意圖,在這個例子中,由於弱層處於強層下方,因此雪很容易往山下滑動。
糟糕的「地基」——粉雪和冰層是糟糕的地基。
如果你發現高密度的雪覆蓋在低密度的粉雪之上,或者雪層中有一層冰,那麼發生雪崩的幾率很大。
新雪可以看到清晰的晶體結構,通常出現在雪層表面,但也可能被積雪覆蓋,形成弱層。圖片來源:http://mountainacademy.salomon.com
易碎的「地基」——糖雪層是「易碎」的地基。
如果你發現雪層中有閃光,玻璃碎片般的顆粒,咀嚼起來很脆,則說明這是危險的糖雪層。
糖雪層最為薄弱,破碎後可以傳播很遠。是很多雪崩的罪魁禍首,即使積雪不厚時,登山者踏破糖雪層也可能誘發小型雪崩。
糖雪層實拍圖。圖片來源:http://fsavalanche.org
滑動的「地基」——霰雪層是「滑動的地基」。
如果雪層中有像是冰雹的白色物體,但是具有雪的柔軟,這便是霰雪,也叫做雪丸,是白色不透明的球狀固體。這種雪累積20至30厘米就有很可能會引發崩落。
霰雪比普通雪花緻密且顆粒較大。圖片來源:http://mountainacademy.salomon.com
安全的「地基」——挖好坑後,如果發現雪很緻密均勻,能捏出雪球,則說明雪崩風險很小。
雪層穩定的標準,捏出高密度雪球。圖片來源:http://mountainacademy.salomon.com
除了地形和雪層兩個因素外,現實可能更為複雜。因此,對雪崩判斷有時需要考慮其他自然因素。
其他雪崩判斷技巧
地形和雪層是主要的雪崩判斷方法,但也有一些輔助因素。新雪後一般不宜登山,日落是雪崩高發的時候。
新雪後三天不登山——新雪後三天之內,雪崩風險會更大。
硬雪比軟雪更穩定,但是雪由軟變硬需要時間。新下了一場雪後,你會發現剛踩下去雪是柔軟的,幾天之後,雪才會變密實。所以,新雪之後需要等待一段時間。
暴風雪結束之後,需要等待一段時間才能登山。圖片來源:http://shutterstock.com
日出前最穩定,日落時不穩定——由於雪層構造不同,每一層對溫度都會做出反應。雪層越淺,溫度變化造成的影響就越大。如果迅速升溫,則雪崩風險上升。
在大陸性氣候山區,比如中國的西藏,青海或者川西地區。這種地區的雪層溫度一天之內都會變化,所以日出前雪最穩定,日落時則最不穩。
雪的溫度各不相同,圖為研究人員正在取樣測試雪層溫度。
你該如何避免雪崩?
總結起來,避免雪崩可以採用以下口訣:
- 密林亂石坡,雪崩不會多。
- 雪檐背風坡,雪崩發生多。
- 新雪不出門,挖坑看雪層。
- 雪層軟托硬,危險在接近。
雪崩是高山的「地雷」,但並不是雪崩主動尋找登山者,而是登山者進入了「雷區」。
有些登山者平時無比小心,隨時隨地都戴著頭盔,每一滴水都要過濾。然而在遇到雪崩區時,他們總是不加考慮地橫穿過去。(來源:《登山手冊》作者:克雷格·康納利)
了解雪崩,才能防範於未然,而不是選擇恐懼。
(全文完)
原創文章,禁止未授權轉載,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某些圖片無法聯繫到作者,如有侵權,請您與我們聯繫
我還以為指的股票(^_^;)
推薦閱讀:
※山難中雪崩是如何導致登山者死亡的?
※登泰山,合適的登山路線有哪些呢?
※如何看待戶外團體穿越秦嶺鰲太線遭遇暴風雪,目前 23 人失聯,兩人遇難事件?
※不少朋友去超級俱樂部等平台參加戶外徒步運動,為什麼徒步運動這兩年特別風靡?
TAG:登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