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冊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的實情如何?
按照一般的說法,文祿慶長之役中的1596年,豐臣秀吉聽說明朝遣使拜見,以為是來議和,得知是封他為「日本國王」的冊封使後,大為光火,拒絕了冊封,並重啟戰事。
但是中國筆記《棗林雜俎》中有一則《日本關白求封》:
萬曆乙未【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正月甲戌朔,庚辰,日本差來小西飛彈守藤原如安【內藤如安】:
「謹稟天朝兵部尚書太保石老爺台下:
「小的日本求封。蒙老爺天高地厚之恩,擔當如此。昨見四位閣下老爺、禮部范老爺,俱同老爺盛心,大事已就。今在議封之時,特將本國應封人員開報,伏乞老爺照依。後開緣由施行,舉國得安,萬代頂德。謹稟。
「計開冊封敕書印信並各項儀制,務求老爺留神要好,不致貽笑朝鮮、琉球、海外諸國。至懇至禱:
「一、日本原國王無有,舉國臣民乞封關白。自豐臣秀家以上五員,乞封大都督,獨行長加世西海道,永為天朝沿海藩籬,且與朝鮮世世修好。
「一、釋玄蘇封日本禪師。
「一、豐臣家康、豐臣利家、豐臣秀保、豐臣秀俊、豐臣氏鄉、豐臣輝元、平國寶、豐臣隆景、豐臣晴信、豐臣義智,以上十員乞封都督。
「一、釋宗逸封日本一道禪師。
「一、豐臣玄以、豐臣長吉、豐臣正家、豐臣正成、豐臣全宗、豐臣調信、豐臣吉隆、豐臣正信、源家次、平行親、平末鄉,以上十二員乞封都督指揮。
「一、平山五衛門、早田四郎兵衛、宅甚藏、西山久助、吉田善吉、下甲石【右?】衛門、西川與郎、松井久大夫、小昌久次、大瀨少吉,以上十五名勞苦三年,均乞封爵。再來盡應人員,乞給賜督札府十五張、亞都督札府二十張,臨時頒賞,使日本大人臣僚俱各叨受天朝爵秩,遵天朝命令。」二月甲辰朔,壬子,詔封日本國王平秀吉
【……】。頒賜國王紗帽一頂、【……】皮弁冠服一件、七旒縐紗皮弁冠一頂(旒珠金事件全)、玉桂一枝(袋全)、五間絹地紗皮弁服一套【……】。據此,則是1595年小西飛彈守(內藤如安)主動要求明朝冊封豐臣秀吉,明朝才派出冊封使。請問其中詳情如何?是不是因為內藤如安擅自求和而有此舉?
朝鮮之役是古代東亞三國之間爆發的國際戰爭,戰爭中朝鮮,明朝對抗豐臣秀吉統治下的日本。戰場主要戰場在朝鮮半島。在日本此戰曾被稱為朝鮮征伐,甚至「唐入」的。不過後來學界為了減少爭議,一般都是以文祿?慶長の役來命名。戰爭爆發於1592年終於1598年。整場戰爭基本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在中間大約四年的時間裡,三方發起過數次和談,而大明冊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的事件也在此中發生。近年來,關於「明日和談」中「日本受封」的問題已經逐漸成為我們重新去認識這場戰爭的一個重要的切入點。
目前為止,大家對於「明日和談」的主要關注點集中在豐臣秀吉是否接受了明朝皇帝的冊封這個問題上。就目前已掌握的史料看來,豐臣秀吉是接受被冊封為「日本國王」的。在1593年5月,石田三成等三奉行及小西行長拜見秀吉,秀吉給出自己和談的要求「和平七條」,其中1.迎娶大明公主為天皇后妃,2.恢復勘合貿易,3.大明要和日本通好。5.割讓南方四道,6.朝鮮以王子為質7.朝鮮的宗室和重臣要發誓永不與日本為敵(《甫庵太閣記》)。其中並沒有任何涉及到豐臣秀吉受封的問題。而這個由秀吉提出的和約條件其實相當苛刻,由於晉州城之役日本的獲勝,豐臣秀吉可以說是以勝戰的餘威去挑戰明朝的底線。而小西行長深知該合約會遭到明朝的斷然拒絕。於是串通了沈惟敬,合謀偽造了《關白降表》。根據《宣祖實錄》記載,該降表中秀吉誠惶誠恐,聲稱入侵朝鮮是因為日本也想像朝鮮一樣被大明冊封為藩國而且通商,而正是由於朝方的阻撓,所以日本才不得不攻擊朝鮮,希望打通前往大明的道路。。。顯然,這個由小西行長家臣內藤如安(小西飛驒守)送往北京的《關白降表》很對大明的胃口。
收到降表後,大明朝廷關於「冊封日本」進行了幾次廷議辯論,主和派佔據了上風。最後神宗皇帝以「許封不許貢」的條件,決定冊封日本為藩國,同時冊封(平)秀吉為日本國王。於是在1594年12月明朝派李宗成,楊方亨赴日冊封。然而此次冊封並未成功。由於明朝要求日軍撤出朝鮮再冊封,但日軍遲遲不走。直到1595年11月,明朝冊使才從遼東出發。然而南下過程中又遭遇兵亂,李宗成逃回(《懲毖錄》,《征韓偉略》)。無奈之下,便再以楊方亨擔任正使,沈惟敬擔任副使前往日本繼續行冊封之事。1596年9月,明朝冊封使在大阪冊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授予金印,賜予官服。根據《明史記事本末》記載:「九月,楊方亨,沈惟敬奉冊如日本,平秀吉齋沐三日,郊迎冊使,受封,行五拜,三扣頭,山呼禮。禮畢,款使者備至」。顯然,中方史料中冊封秀吉事件展示了大明作為天朝上國冊封外邦小國的禮儀。然而,在日本留下來的史料《征韓偉略》中,關於那天冊封之事所記載的內容卻又是全然不同(關於冊封地在伏見是記載有誤,應為大坂):
比較雙方的說辭,我們基本可以發現,在中方記錄中,秀吉是以藩王的地位卑微地接受了冊封。明朝的記錄彰顯了日本對天朝上國大明的遵從與臣服。然而,在日方的史料中,顯然佔據主動的是日本,反而明朝和朝鮮就像戰敗者,戰戰兢兢地向日本顯示了降服的意思。但不管雙方史料是否有所偏袒,豐臣秀吉都是接受了明朝的冊封,被封為「日本國王」也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征韓偉略》還記載,冊封儀式後的豐臣秀吉非常愉快。還特意設宴招待了中方的使臣,且國內重要的大名都參加了此次宴會:
可是,為何豐臣秀吉事後又變卦了呢?原來第二天,雙方開始宣讀神宗皇帝的上諭,該上諭由日本的西笑承兌宣讀。上諭的前半篇基本都是明朝在訓斥日本的侵朝行為,後半篇則是明朝以宗主國的口吻教訓警告日本。直到此刻的豐臣秀吉才終於意識到,原來明朝冊使前來並不是向他表示降服,只不過是冊封他為作為明朝藩王的「日本國王」。於是憤怒的秀吉否認了冊封,三方再度開戰。綜上所述,個人認為豐臣秀吉確實無意做所謂的「日本國王」。但秀吉或許並不強烈地反對被冊封為「王」,但他更關注的前提則是明朝,朝鮮向日本表示降服。而為了這個最終目的,秀吉是願意以被冊封來作為外交代價的。---------此處分割線-----------
評論中有知友提到秀吉後來說過自己不屑於明朝冊封,此為事實。然而私以為當時秀吉的態度與先前被動接受明朝冊封為「日本國王」並不矛盾。這是因為,無論中方,日方史料,都承認在冊封的當天,秀吉「愉快地「接受了明朝給予的明冠,朝服,還有金印三樣寶器。而金印毫無疑問是有刻字的。刻的也應該是「日本國王云云」。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此時的秀吉是知道自己被冊封為日本國王的,而且他很愉快。因為無論中方,還是日方史料都證明,秀吉馬上舉辦了宴席。而根據《征韓偉略》記載,秀吉在宴席上還穿戴這這些明朝送來的衣冠。但是,為什麼後來秀吉針對冊封之事的態度又截然相反呢?私以為,關鍵在於第二天的上諭。上諭中顯示明朝認為日本是向明朝降服(明朝的判斷是根據內藤如安呈上的由小西行長和沈惟敬偽造的《關白降表》),而明朝冊封秀吉為王也是以示安撫,同時顯示天朝威德遠被。然而,秀吉這方很有可能一廂情願地認為,明朝是向自己求和,甚至臣從因為無論明朝,還是秀吉,其實都被小西行長和沈惟敬的局給騙了。而對於秀吉而言,很有可能此時他才意識到,自己在不明就裡(被矇騙)的情況下讓明朝認為自己臣從並接受冊封惱羞成怒了,因此說出了「我欲王日本,何假彼力!彼封我為日本國王者,何哉?」。從心理活動的角度來看,應該也說得通。
又可以自古以來了
明朝皇帝的聖旨在日本博物館收藏著,豐臣秀吉很高興冊封,聖旨也當寶物藏著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古裝電影一般喜歡用明朝來做背景?
※朱元璋與秦始皇、隋煬帝同被列為暴君,大明卻為何沒有二世而亡?
※明代瓷器有什麼特點?誰能給點建議?
※假如當年永曆帝不逃緬甸,走海路逃菲律賓會怎麼樣?
※從法理上講,如果鄭成功比永曆帝死的晚,他有沒有資格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