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藝術創作中的靈氣與匠氣?

意識里的界限很模糊,該如何去區分靈氣與匠氣,又該如何去擺脫匠氣?


謝邀。


將某件作品的表現力籠統地區分為靈氣和匠氣的作法是很幼稚的。東西方對藝術作品中所謂的靈韻之解釋其實大相徑庭。


丟勒曾告誡青年畫家道:「凡無天賦異稟之人,定不得強求,乃因靈韻為上天恩賜。」這裡談到的天賦是西洋繪畫中生動、逼真、駭人的特質。而就其他繪畫門類,如測繪、機械製圖等就不需要有過高的靈氣了。又見文藝復興一代的繪畫大師將中世紀那種刻板規矩的畫面變為栩栩如生的圖像,對這種肖似自然的技法精進,當時的著名評論家瓦薩里不知堆砌了多少溢美之詞來稱頌這般奇蹟的藝術。


但看西洋畫遠渡重洋來到中國,只可落得「板板無奇」的評價。誠然,明清畫界也因西洋畫的那份「明鏡涵影」而「悵惘久之」。不過中國人那份文化上的自信最終不會給西洋畫一個好評價。當時畫界認為西洋畫「筆法全無,雖工亦匠」,所以不入畫品。不入畫品意味著不承認其為藝術品,也就是毫無靈氣可言。將西洋畫帶到中國來的利瑪竇對於中國藝術的評價也高不到哪兒去。他認為中國畫是死的,毫無生氣的。還誇張地說中國的皇帝看見聖母像就稱其為活佛,相較之下中國工匠創作的都是死了的神明。但事實是萬曆皇帝看見聖母像頓生恐懼立馬讓人藏了起來。龍華明教士則在寄往羅馬的一封信中稱中國人視這些教士複製的油畫為藝術精品,因為中國還不存在透視畫法和明暗畫法。


龍華明為什麼認為教士所繪的油畫只因其使用了透視畫法和明暗畫法就可以成為藝術精品呢?這是因為他把對這兩種畫法的精鍊手法認為是天賦,是靈氣使然,而在中國的土地上,他不曾看見有人這麼做。同樣,面對西洋畫,中國人也看不見所謂的筆法,全然「皺染烘托」之術。

那到底什麼才是靈氣呢?要討論靈氣我們必須在特定的語境中進行。在明清兩代,因為中國士大夫階層構建了藝術的標準和體制,所以任何作品但談氣韻都必須在這個框架中進行。今天則使用一套全然不同的方法。


這套方法是完全西方的。首先它追求「新」。博物館、美術館、拍賣行的檔案室所構建的巨大作品庫,就像論文查重系統一樣,把有抄襲之嫌的作品全部驅逐出境。然後它追求視覺上的「震撼」。比如一億顆葵花籽和鑲嵌8000多顆鑽石的骷髏,這些作品不論其背後的文化意義之深淺,都被認為是今日偉大的藝術作品。而工匠製造它們,天纔則享用它們帶來的聲譽。今天的藝術家需要的只是一個點子(當然不指一個點子那麼簡單,但呈現給世人的只有這個點子),然後動用自己雄厚的資本能力、社交能力和組織能力聘請工匠實現自己的點子。在資本的世界中翻雲覆雨,在媒體圈中給大眾洗腦,在政治界獲得更多的政策幫助是這個時代藝術家的靈氣。


但反觀之前的藝術史又有什麼區別呢?有多少藝術家平生都只是一介草民呢?藝術家需要的是實幹,困於一隅而與友人探討何為藝術之靈韻,不如深入大眾、滲透強權去傳播現今你我之藝術。


-----分割線-----


說了那麼多,我也不是不懂題主的問題。題主問的靈氣是一幅繪畫、一件雕塑相較於其他繪畫和雕塑可以與之相區別的那種突出的特質。也就是牆上掛滿一百幅畫,中間那幅帶有的一種始終耀眼奪目的氣質。


但問題的解答很好推出。如果滿牆繪畫都是那麼耀眼,僅有一幅暗淡無光,那這幅就突出了。靈氣就是做別人所不敢做的,是巧妙的。而匠氣就是因循蹈矩。但事實上問題並不那麼簡單。譬如有人畫了一幅畫,鄰人都說世間少有。但這鄰人的世界只是狹小的一隅,他不知道世界之外還有更好的繪畫。又有人看罷世間神品,反觀一雙兒女的隨手塗鴉淚流滿面,那只是動情罷了。有些藝術家日以繼夜錘鍊技藝,讓作品至善臻美,雖從不逾越規矩半步,但也飽受讚賞。有些藝術家技不如人但敢於打破傳統,往往神來一筆,妙得不可言喻,也能霸據畫壇一席。


說到底做自己最擅長的,不違心才是靈氣的源泉。有人雖笨拙但執著,我們也說他大智若愚;有人雖聰慧但怠惰,我們也說這種人好高騖遠。所以所謂的天賦異稟又有什麼作用呢,最後還不是一筆一筆耕耘出來的么?


-----分割線-----


可能你還會說,這些道理都明白,就是想不出要畫什麼,就是覺得自己的作品很機械很工匠。那就是完全沒有踏入藝術的大門。所謂的感受力,知識儲備都是踏入藝術創作大門的墊腳石。包攬群書不但要看懂,看會,還要時不時表達出來。先要感受到,共鳴到前人作品的藝術,才可能創作出自己的作品。就好像一葉落知天下秋,從別人的手中理解藝術也是必要的訓練。


謝題主邀。

嘗試從個人角度說說理解吧。我對於匠氣和靈氣的理解可以歸結成這兩個詞——墨守成規和隨心所至(/不拘一格)。

關於提問的原因,你如此回復我:

依我所見,不必急於求解二者區別。

創作者往往會陷入一種迷惑,即——依從現存的(使作品優秀的)法則去構造自身的作品,可以讓自身作品變得更為規律、更易為世人接受、更「美好」……;但是一旦處處遵循「法則」,又可能讓自己的創作束手束腳,處處充滿「人工雕琢」的「刻意」,失了「靈氣」。
——甚至這考慮的也只是現行「法則」之間互不相悖的情況,如有新興法則出現,卻與舊行所悖,那麼在創作時判斷選用何種「法則」,則更為困難了。

要我說,其實不必對自己逼迫太緊。除非創作的受眾是極為兇殘的甲方(不是說甲方都兇殘),或者無論如何都需要取悅的群體,之類的極端情況,不然,平日的創作都是大爺自己樂意才作的,管他們特喵是誰,作自己的爽自己的不就得了。

——是不是聽起來很像跑題?是的我確實跑題了。回到主題。

千萬不要過於強迫自己去依照什麼「原則」「規則」「守則」,即使真的需要有「什麼東西」指引迷津,導向思路,也絕對不能被它們帶跑了——最重要的還是你自己的決定權。由你自己決定,到底有多少部分需要走條條框框,餘下的自由發揮就行了。

那麼靈氣怎麼辦?想要讓自己的作品「跳出來」,怎麼辦?

大可不必逼迫自己想出什麼「與眾不同」的東西,要知道「知道得越多,越發現自己一無所知」,興許在你仍未認識到的時空,你所想出的「獨一無二」的想法,一早就被人玩爛了。所以順其自然就好了。

靈氣這個東西,急不來,你給它塞錢也好、燒香也好,無論如何它也不會加快它到來的腳步的。尤其是早期教育時已遭到「扼殺」者,即便要通過領悟或者觸類旁通等方式習得,也須得自身先加以長時間的學習和積累。

多去看看展覽(好的壞的都看,辯證對比),多讀讀書(各種類型的書都好,但是最好有所篩選,比如理論方面的書最好由淺入深,一開始就讀佶屈聱牙的書,我覺得會死人的),多動筆練習(無論有沒有靈感來找你,有空而且心情也適合創作的話多練練,總是不壞的),這些都是對你有好處的。

所以啊楊絳先生說得好(未考證):「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與君共勉。

專業回答請看如何理解藝術創作中的靈氣與匠氣? - 庄澤曦的回答
作為一個業餘人士,我只負責胡扯。


謝題主邀請。

這裡的靈氣,是否用氣韻或者說神采更合適些?比如中國書畫的文人氣、金石氣等。

一言說不盡匠氣與非匠氣,但改變匠氣的方法是明確的,讀書。

讀書不是唯一的方法,但確是最便捷有效的方法。千百年來前賢的勸導,勸人讀書,都是因為語言文字是最直接讓人領會的方法。

氣息的本質,是人對於藝術的見解和看法。其實是對世界與人生的根本看法。傳統中的看法是,藝術是學道的偶然流露,所以才有書人其人的說法。藝術創作拚命是沒用的,就好象一個三歲的孩子,怎麼也不可能舉起百斤的重物,天然所限。而所謂聖賢,學道心思純定,則他們幹什麼事情都是一個態度,隨意流露都是道之所存。就好比礦石提純出黃金,即使用打造鋤頭糞耙,也依然是黃金的本質。所以才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讀書的本質也不是叫人的知識越來越豐富,而是像提煉礦石一樣,減去心裡的雜質。學藝術的人,學到最後,讀書也好,閱歷也好,最終就是把心性磨的純定,古人叫發明心地,一竅靈明。這個時候,一定是藝如其人。不能如其人的藝,只能說從藝者本身,依然是石像木偶,沒什麼能給予他人的。

人心純定,必然對萬事萬物都有著自然而然明晰的看法。帶著這種看法去畫畫寫字,才會有氣息。這種看法,也稱為藝術家的心法、主張,只有大小之分,沒有高下之分,所以藝術沒有對錯。而沒有心法與主張,按部就班的執行,是為匠氣。

舉個很淺白的例子,比如同樣寫蘭草,照著蘭草原本寫生的,就是匠人。有自己主張,比如用草書筆意寫蘭草,或者用篆隸筆意寫蘭草,就有氣息,而且這兩種氣息是截然不同的。前面說了,這種境界只有大小,沒有高下。關鍵在有傳承而且堅持自己的主張,純定第一。

最後附帶說靈氣,靈氣一般形容小孩子,為什麼有的小孩子有靈氣。我們一般說到天賦就止步了,等於見底了。若按照蘇東坡「書到今世讀已遲」的思維,所謂天賦,只不過是此生還留有前生學問的一些積習罷了。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我也不是有靈氣的人,但我見過不少

靈氣等同於感受力,有所區別的就是一種是畫家自身的感受力,一種是傳達給別人的感受,並且都是快速,豐富,有趣。

我所見過的一種人,或許被其他人會稱作「天才」,「神童」,在繪畫的初期理解的比常人要快,出手的效果比常人好,比如以前老師會常說:畫圓東西也要盡量往方的畫,大多數人可能還會遲疑一下,而神童就直接下筆了,雖然大家的形都不準,但是有人的東西就是有一種難以言語的輕盈活潑韻味。尤其是國畫,水彩這種相對輕盈的材質里孩子的藝術的特質性會更容易顯現。

而另一種是畫家稱之為有靈氣的,一般都是寥寥數筆,繪畫手法不笨重,巧妙利用構圖,色彩的簡單對比來打動觀眾,所謂的繪畫中的「少即多」的體現。

舉例謝洛夫和列賓,前者在俄是公認的天才,展現的就是一種靈動而動感的味道,
謝洛夫習作

而列賓的習作相對於天才的謝洛夫來說,更多的是勤奮和穩重。

以上無引戰的意思,請這2個畫家的粉絲不要就此撕逼。

至於匠氣就很容易理解了,高考作業,商業遊戲圖,還有各種防治油畫國畫等,只要是畫的很多但是效果不強烈的那種畫,多半都可以歸為匠氣,或者純粹的畫不好。

因為目的性太強,然後缺乏打動人的手段,或者說畫家本身就是沒有什麼感受的人,而僅僅是個繪畫技術的執行者而已。

如何解決匠氣?本質上這是很難通過訓練解決

因為這關乎一個人自身的氣質,還有思維方式。技術訓練對個人氣質的提升非常有限,或許一個人可以經過努力的模仿和刻苦,來達到一種看似靈動的狀態,本質上是否靈動,還是看與生俱來的東西。

舉一個吳兆銘的畫做例子,雖然看起來很洒脫,但本質也是訓練的結果,通過科學的訓練是可以複製這種效果的。

但是換個角度:這是個好消息--------------至少通過訓練可以達到,這對於不少人就是福音了,有了這樣的技術,再去搞創作延伸,會特別輕鬆。


看清現實的人,在藝術道路上會走的輕鬆點。

(再次強調不要因此撕逼,沒有任何看不起吳老的意思)

藝術中那種難以替代獨一無二的特質,就是藝術最大的魅力所在。

比如這種很多人都會刻意模仿的,但始終差了一截


能畫畫的人和不能畫畫的人,差距是顯而易見的,然而,能畫畫的人和會畫畫的人之間的差距,可能只有一個郭敬明的身高,不仔細看,很難察覺。
漢語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到現在常用的漢字也只有5000個左右,我們的語言系統習慣用引申,一個詞往往包含了很多種意義,更有很多辭彙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就是所謂的解釋不清,比如說,靈氣。
在如此推崇「工匠精神」的互聯網時代,我依然堅定地認為,藝術不需要太多的「匠氣」,或者說,藝術里的匠氣和工業生產中的匠氣意義是不一樣的。
回到問題本身,我認為,匠氣最突出的特點,是複製,無限的複製,如果有必要,也可以理解為「傳承」。我曾經很不喜歡看19世紀以前的西方繪畫史,因為那些畫家作品的題材和表現手法大致是差不多的,對於一個不是很了解藝術的人來說,很難記住哪一幅畫是誰畫的,哪怕著名如安格爾和維米爾,有時候都會搞混淆,然而,你絕不會察覺不出畢加索和波洛克之間的區別,因為現代藝術(包括後現代)的核心是表達思想,表達藝術家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特有的思想,別人早已表達過的你再進行複製,沒有任何意義,因為思想是現代藝術的核心,表現手法和題材,只不過是載體而已,思想好比是可樂,表現手法是塑料瓶,一瓶可樂賣3塊很正常,而有些人拿個空破塑料瓶也想賣3塊,不是瘋了就是瞎了(腦補周春芽和農婦作品對比的帖子)。
光有思想就能成為藝術家了嗎?不能,哲學家個個有思想,為什麼他們沒成為藝術家呢?
藝術還需要載體,也就是呈現的方式,簡單而言就是表現手法,技巧。
當思想和表現手法達到高度統一時,靈氣自然就顯現出來了,光有手法,沒有思想,可能就是大家說的匠氣了,光有思想沒有表現手法……嗯…那就外包好了Y(^o^)Y


靈氣是不按規則行事的小偏離

匠氣是把規則演繹得淋漓盡致


在中國語境內,因為有凡事都愛插一腳的士這個群體,士的地位呢又遠高於工匠,所以藝術領域裡也是業餘的高於專業的。因此讓人看出來你是吃這口飯的,就是匠氣。


靈氣是巧,匠氣是拙。
拉斐爾就是靈氣,畫的秒。(適合欣賞)
門采爾就是匠氣,畫的拙。(適合學習研究)
拙的更紮實,靈氣的有點飄。
建立在匠氣之上的靈氣,例如倫勃朗的草稿,
現在只理解到這裡,希望對你有幫助。


匠氣,簡單來說,就是理性的看待藝術的結果。所以說一個人的藝術作品比較匠氣就是說比較注重技法,而不太在意個人表達,看上去比較生硬,不易產生共鳴。
而靈氣,是感性看待藝術,創造藝術。注重感情表達,作品有自我思想,自己對所要表達的東西的見解。看著這樣的作品,往往會感覺到它具有故事性,和可讀性。
如果只注重技法,忽略自我,那麼這件藝術作品容易被人說成匠氣,而在注重技法的基礎上,又加入自己的思想,那麼這幅畫就有靈氣。
怎樣做到有靈氣。首先,必須建立在具有一定技法上,否則就不叫藝術。接下來,保持開放樂觀和學習的心態(比如,對大自然的熱愛,對人物事物保持客觀,不要先入為主太自我…)把藝術和生活結合起來。其次,抱著這種心態看書,提高自己的悟性(書不一定要看的多,但是一定要一邊理解一邊看,把看的內容有選擇性的吸收)把吸收的知識形成自己的思想,再表達出來,這時候就需要相應的技法。那麼就是為了表達自我而學習適當的技法。這樣所創造出來的藝術就是有靈氣,具有可讀性的藝術。
個人認為匠氣的意思是貶義的,是指作品不生動。而你們說的其實是匠心,就是一個匠人對自己作品的態度,比如匠心獨運。

其實你應該看看自己的追求是什麼吧。別為了搞清技法而把自己框死。


靈氣與匠氣 通俗點講即是好壞美醜的差別
因其多為主觀經驗相互驗證 所以難以有一個固定方法分享給別人 如果一個長輩教育學生 某某事物為好 多半學生也無法辨認清楚長輩背後的學養 那學生依照長輩的指示愈發用功 實際是圍繞自己的獨斷的幻覺努力 缺少了對現實的掌握能力

舉例來說 後人學習先賢的文人畫 多是一幅病央央不接世的樣子 要說畫中思想 德行器識 不見得高屋建瓴 當然部分人堅持當今的美學及技法如此成熟 再現古人繪畫不是難事

所以好的藝術家 第一要深入讀書 融通別人的經驗 第二 要利用知識解決身心環境存在的問題 第三通過身心修持見微知著 自然對於筆墨靈氣有把握的能力了 所以學問不到家 努力有偏差 精勤不到家 學問多泛泛之談 難深入實際

《孟子·離婁上》
「愛人不親,反其仁;
治人不治,反其智;
禮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 , 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莊子·外篇·刻意第十五》刻意磨礪的意思
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閑;不道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澹然無極,而眾美從之。此天地之道,聖人之德也。
夫恬惔寂漠,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
故曰,聖人休休焉則平易矣,平易則恬惔矣。平易恬惔,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
故曰 , 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不為福先,不為禍始;感而後應,追而後動,不得已而後起。去知與故,循天之理。故無天災,無物累,無人非,無鬼責。其生若浮,其死苦休。不思慮,不豫謀。光矣而不燿,信矣而不期。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神純粹,其魂不罷。虛無恬淡,乃合天德。
故曰,悲樂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過,好惡者德之失。故心不憂樂,德之至也;一而不變,靜之至也;無所於忤,虛之至也;不與物交,惔之至也。無所於逆,粹之至也。


瀉藥!這個靈氣嘛,是天生的感覺,我個人覺得靠不住,倒不如說畫畫怎樣才有進步?首先得跟對老師,想靠學院考個好學院,考不上出國多看看,注意摒棄一切特作的「靈感」之流…有一定的繪畫功底和審美經驗然後你會慢慢地有一些如何摒棄匠氣的想法……
說白了,表動不動就自我感覺良好,畫畫始終是個技術活,比你畫得好畫得靈的多了去了,多向人家學習,另外眼界、觀念都要與時俱進,審美不提高的話說得自己畫得多有靈氣也不過自欺欺人…
總的來說,畫畫是個長期的過程,不僅要練手也要練眼,更要更新觀念…


之前有個跟敬佩的老師跟我談過 藝人和匠人的區別就是 藝人知道什麼時候收手並且能捕捉保留過程中出現的美 而匠人只知道按標準按圖紙完成

個人覺得靈氣的話就是帶有感情的很自然的
匠氣的話就是比較生硬比較「完美」的
不過純屬個人淺見


設計師常常被叫做「美工」,畫家也有被叫做「畫匠」的,這都是中國式匠氣和靈氣,個人覺得畫畫還是做設計一定要帶目的去做,目的指有意識,有明確的想表現的東西,用形式把自己想表達的表達出來。例如一個工具類應用,它的作用就在於讓用戶快捷的達到自己想做的事情,達到目的。UGC的一定是讓用戶眼睛一秒都別離開應用就好了,你要是拿藝術上的東西評判根本評判不出來到底哪個好哪個不好,所以在中國,才有所謂的匠氣和靈氣之分。


有個人說的對, 靈氣是巧 但我覺得匠心是規矩。怎麼去區分 怎麼去擺脫,我只知道任何一個東西都會有一種思維。神態。人物 畫的有神態 傳情 巧了 這人物畫的好看 但是說不出好看的點 也說不出壞的點。 我老師就這樣和我說過 一幅畫不在於他畫的多精準 多漂亮 你的讓他表達什麼,悲傷開心快樂。 不只是眼神 表情 動作 顏色 不知道對不對,如果你沒有改變就是因為你看的不多、想的不多、做的不多、學的不多。當然有個好老師肯定是必須的


在國內,匠氣和靈氣這兩個詞更多地被用在庸師甩鍋和外行裝逼上。


匠氣是批量生產,就是淘寶貨!靈氣是私人定製,就是拍賣貨!


書法未成氣候時,有段時間很喜歡清代的書法家黃自元。

覺得工整得很好看。
教我寫字的是我爸爸,他告訴我黃自元的書法很生硬、刻板,如果我喜歡工整的楷書,就去臨歐陽詢。

黃自元理論上來講應該是歐體一派。但是他的造詣遠不及歐陽詢,最大原因就是匠氣太重。

同樣很工整,但是有筋骨,有生氣。

然而我直至現在也沒成什麼氣候,像所有普通人一樣,離「匠氣」都差得很遠。


我就舉個例子吧,也許不對,專業人士輕拍。古典主義和印象派你覺得哪個更靈氣哪個更匠氣。


技巧一樣的前提下,越接近有生命力的作品越有靈氣,反之匠氣。


謝邀
靈氣是天賦,匠氣是功底?


匠氣 比如霍加斯的人體結構解剖 但是那卻是很好很準確的學習範本 它是紮實基礎的一種表現。而靈氣 那也是必須要建立在所謂的匠氣基礎之上融合作者自身的各方面經驗審美素養等 對想表現的東西進行恰當的表達 正所謂無根之水無本之木 那都是虛無縹緲的 立不住的 經不起時間的考驗的。


推薦閱讀:

怎麼看待知乎上對待相聲的越來越多不同意見,以及激烈的矛盾和過激的言行?
古往今來,有哪些成功的畫商?
如何理解勃魯蓋爾的《伊卡魯斯》?
張璪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應該如何理解?
如何評價深川鈴在作品《某有名美術大學油絵専攻 美大生 深川鈴 》中的素描作品?

TAG:藝術 | 藝術創作 | 藝術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