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就不猝死?

「慢慢跑,注意安全,別太注重成績」,似乎成了預防猝死的警告,真的是這樣嗎?慢就不猝死?


2015年,國內馬拉松愈發火熱,然而跑馬猝死事件頻發:1月25日香港馬拉松、10月25日合肥馬拉松、11月15日上饒半程馬拉松、12月06日深圳馬拉松、12月20日福州馬拉松均出現選手猝死。

持續的劇烈運動的確給心臟造成極大壓力,導致極個別選手爆缸而發生意外。那麼適當降低強度,比如採用走跑交替的方式,跑累了走一會兒,覺得緩過來了再接著跑,是否可以降低心血管意外風險?這也許是我們首先容易想到的。

那麼,「跑馬時走跑結合是否可以降低心臟風險」?對此,一篇國外研究科學精準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德國Martin-Luther大學的學者從參加德國卡塞爾馬拉松比賽的選手中招募了42名志願者(22名男性業餘跑者和20名女性業餘跑者),將他們隨機分成兩組:一組全程跑完馬拉松,一組走跑結合完成馬拉松(每跑2.5公里走一陣),研究人員測試了志願者以下三個指標:


1. B型鈉尿:高B型鈉尿肽水平與心衰、房顫及心源性死亡有關,代表心肌缺血損傷;

2. 血清肌酸激酶:是重要的心肌損傷標誌物,也是診斷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標;


3. 肌紅蛋白:可作為急性心肌梗死診斷的早期最靈敏指標;


上述三個指標均提示心臟承受了過量負荷,而使得心臟發生一過性損害,可以視作心臟猝死的早期預測指標。

對比兩種不同方式完成馬拉松賽,結果發現:

1. 兩組志願者完賽時間沒有差異:走跑結合組04:14:25±00:19:51,全程跑完組04:07:40±00:27:15;


2. 反映心臟損傷的三個指標在兩組志願者間呈現同樣變化趨勢,表現為跑後指標上升,跑後4天恢復至正常水平。說明跑馬對於心臟的確製造了相當大的壓力,導致心臟發生一過性輕度損害,但這種損害是可接受的,尚在正常生理活動範疇,而非病理改變,跑後4天一般恢復至正常水平。這與跑馬後接下來兩三天肌肉酸痛現象明顯,而再過幾天後自然緩解同樣道理。


在兩種不同方式完成馬拉松的研究中,的確引起了42名志願者體內的B型鈉尿、血清肌酸激酶和肌紅蛋白的升高,但這不同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上述指標的急劇上升,跑馬後上述指標升高一般不超過4天,且是可逆的,因此這只是一種長時間劇烈運動後的生理反應,是心臟的應激反應,而非心肌梗塞所導致的心臟永久損害,大可不必過度擔心。

3. 反映心臟損傷的三個指標變化在兩組志願者間沒有差別,走跑結合組沒有因為看上去強度有所降低,而使得心臟損傷指標上升幅度小於全程跑步組。也就是說走跑結合不會減少心臟所承受的負荷;

雖然心臟指標變化在兩組間都沒有差異,但是研究結果還顯示與單純的跑相比,走跑形式可以相對減少肌肉酸痛和疲勞!因此對於各位跑馬新手,可以在參加馬拉松過程中採用跑跑走走的方式,這樣至少可以減少肌肉疲勞感,從而讓你堅持到終點,但走跑結合不會減少心臟疲勞。

回到主題,跑跑走走的方式可以避免馬拉松猝死嗎?這個研究告訴我們,不能!不能!不能!我們都知道,長期有規律的健身跑可以增強心血管功能,防治心血管疾病,增強心臟功能才是預防猝死的最有力保障。而走跑結合看似降低了跑馬強度,卻並不能降低心臟風險!

說了這麼多,「怎麼跑可以減少心血管壓力避免猝死?」這個話題目前更多是來自於經驗總結,而非基於科學研究的研究和建議。走跑結合方式可以減少肌肉骨骼系統的壓力,相對減少肌肉疼痛和疲憊,但心臟壓力仍然持續存在,並不會因為走跑結合而減少可能存在的心臟風險。所以回到一句話—量力而行,理性參賽,才能健康、無傷、持久地跑下去!


推薦閱讀:

在你觀看體育比賽直播的經歷中,哪一次成功的絕地反擊最讓你感到震撼?
這些年你見過最實至名歸的冠軍是?
如何評價巴西奧運會觀眾的噓聲?
在現場觀看足球五大聯賽或國際 A 級賽事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TAG:健康 | 跑步 | 馬拉松 | 比賽 | 夜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