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常常會因為長輩的表揚和讚許而感到不快?


長輩的讚揚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禮貌性的誇獎,一種是真誠的誇獎。

禮貌性的誇獎,一般在親戚聚會的時候經常會聽到。比如很久不見的叔叔伯伯,一上來就說:「越長越聰明/越長越漂亮了」「看這小孩的表現,以後肯定是我們家最有出息的/以後肯定是最會做事的」。或者當小孩表演一段舞蹈時,誇獎一句:「以後肯定是舞蹈家。」

對於這種禮貌性的表揚,感覺到不大舒服是很正常的。這些長輩雖然表面上做了讚揚,但是從眼神中,從他們的語音語調,以及肢體動作的幅度等非言語信息中,我們可以發現,他們並沒有如此強烈的讚美之意,僅僅是在說一些場面話而已。當我們捕捉到長輩們言語信息和非言語信息間的差異,感覺他們的讚美很虛假,心裡不痛快也是很正常的事了。

同時,態度和行為不一致可能也會導致我們心裡不痛快。表演舞蹈或者詩歌朗誦的孩子,可能心中也會一定的自我評價,明白自己的表現並不算特別的優秀。因此,當孩子接受長輩們的讚揚「長大後你一定會成為舞蹈家」「長大後你可以去做朗誦家」時,他們的認知「我的表現並沒有那麼出色」和長輩們的預期「舞蹈家」「朗誦家」產生矛盾,會讓這些接受讚美的孩子不知所措「我沒有他們說的那麼好」,甚至產生不舒適,不愉快的感覺。為了解決這種認知失調的現象,調整自己的心態,孩子可能會採用投射的機制,認為長輩們是「虛偽的」「虛情假意」的,從而維護良好的自我形象。

這種禮貌性的誇獎,其實也可能損傷孩子的自尊。很久沒見面的親戚,可能會通過相互恭維來拉近彼此的距離。但直接誇獎對方的成就,可能會讓成人感覺到「軟弱」「低人一等」,損傷自己的尊嚴,對局面失去控制感。因此,很多長輩會選擇誇獎小輩來迂迴地表達親近之意。被誇獎「聰明」「漂亮」的小輩,實際上變成長輩們拉近距離,親近彼此的一個「工具」,很難感受到長輩們對自身價值發自內心的認同,反而因為被控制,被長輩們當成親近,奉承彼此的「工具」而不愉快和憤怒。

而另一種情況是真誠的誇獎。有些叔叔阿姨,從小就看著我們長大,一直關心我們的學習,人際關係,真正看到我們本身的價值,因為我們本身的特質而關懷,愛護我們。對於他們不附帶價值條件的表揚,可能有些人還是會感覺不大愉快。

這可能與自卑感有關。很多孩子,從小便被父母漠視,甚至打罵「你連書都讀不好,真是個沒用的廢物」「平常都找不到小朋友跟你玩,簡直太沒用了」。經過多年被打擊的經歷,這些孩子內化了父母的自卑性投射,也認為「我是沒用的」「我什麼都做不好,是個廢物」,對於自我價值缺乏自信,很難去相信自己足夠優秀,可以得到長輩的讚美。因此,當長輩們給予真誠的讚美「你的畫真漂亮」「你真是個懂事,可愛的孩子」,這些孩子會感覺難以置信,甚至把這種自卑感投射到長輩身上,認為長輩是在嘲笑自己,因此產生不愉快的情緒

實際上,這些孩子已經習慣了充滿傷害和敵意的親密關係模式,因此對於不熟悉的溫暖的親密關係,他們會感覺到很自卑,自己沒有好到能夠接納這樣的溫暖;也會感覺很恐慌,對這類親密關係缺乏控制感;體驗到很多的內心衝突(自我概念「我是不好的」和讚美「你是個好孩子」的矛盾)。自卑感,控制感缺失以及激烈的認知衝突,會讓他們抗拒讚美,甚至將讚美解釋為敵意性的,令自己不快的,從而回到熟悉的敵意性的親密關係。

這也和依戀類型有關。如果孩子從小得到父母悉心的照顧,他們會獲得足夠的安全體驗,能夠勇敢自信地探索外部世界,接受別人的讚美。而一些孩子經常面對親子分離,父母漠視自己的需求的情況,就會缺乏安全感,難以信任撫養者。當這些發展出不安全型依戀的孩子感覺到依戀性需要時,他們會擔心親密對象拋棄自己,厭惡自己,因此可能會主動地迴避,拒絕親密對象,認為他們是「虛情假意」「不懷好意」的,把他們的讚美解釋為敵意性的,從而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

遠程心理諮詢請私信聯繫,

經授權發布的案例可見:(個案記錄1)自愈力:在苦難中燦爛的向日葵女孩 - 知乎專欄。

紙媒及公眾號合作請私信

——————————————————————————————————

拓展閱讀:談戀愛時總忍不住「作」,要怎麼辦才好? - 覃宇輝的回答

我時而社交能力特強,時而特別恐懼社交怎麼辦? - 覃宇輝的回答

歡迎關注我的專欄:心視界 - 知乎專欄


被讚揚意味著出現了等級
當我們被讚揚時,實際上是被積極的點評,被點評,被點評!而被點評的人,通常在人際交往中處於更低的層次。
"小王啊,這次工作表現不錯,繼續努力!"
"經理啊,您今年把團隊帶的很好,明年再接再厲!"
你們自己感受下。
所以無論是什麼樣的讚揚,它一定是以讚揚者高於被讚揚者為前提的。因此被讚揚而不爽的第一個原因,來自於人與人之間權力等級的差異。
在家庭生活中,這種權力差異是天然的,即養育者高於孩子。但是在青春期階段,孩子有成為和父母權力一樣的成人的慾望,因此再把他放在低等級的位置上會不爽。
(被讚揚而不爽,通常不會出現在嬰幼兒期以及兒童期。因為在這個階段,人還沒有自由的需求,直到進入了青春期,這種需求才會逐漸顯現。)

讚揚有時候是一種敷衍
讚揚有兩個層面,第一是針對結果進行讚揚,第二是針對過程進行讚揚。而高質量,並且讓人感到愉悅的讚揚通常來自於對過程的讚揚。例如泰達2-0贏了巴薩(呵呵噠),我們去讚揚泰達「戰勝了世界強隊,太強了!」是在稱讚結果,而讚揚它經過什麼樣的配合打進的第一個球,則是讚揚過程。
好吧剛才的例子太科幻……
比如我們讚揚小王考了全班第一名,是在讚揚結果。
讚揚小王在近期如何積極改錯題,如何有不會的題目就問老師,如何積極完成作業,是在讚揚過程。
讚揚過程的積極面很多,第一它會讓人產生正強化,即「我如果想得到更多的成就,只需要重複之前做過的行為即可」,第二它能夠給人更強的主觀能動性,即是因為我自己的某些行為,導致的成就。內歸因會給人更大的激勵。
敷衍型的讚揚通常聚焦於結果,比如只是說「考得不錯繼續努力」。另外幾種更糟糕的讚揚,包括外歸因(考得不錯,因為老師這次出題很簡單),不穩定歸因(考得不錯,是因為這次運氣好),甚至是潑冷水讚揚(考的不錯,戒驕戒躁!)
因此如果讚揚沒有放在過程上,也會讓人覺得失望,以至於憤怒。

沒有找對G點
4歲的小明對全家人說,我以後要當醫生。爸爸說「當醫生好啊,工作輕鬆拿錢多」,媽媽說「當醫生好啊,醫院女生多好找對象」,爺爺說「當醫生好啊,出去讓人高看一眼」,奶奶說「當醫生好啊,每次給人動手術還能拿紅包」……
結果搞的小明蒙圈了,他疑惑地說:「可是,當醫生不是能救死扶傷嗎?」
(——摘抄自李侖老師講座)
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面對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會選擇其中不同的成分進行強化,而高質量的溝通的關注點,和講話者是一致的。
讚揚也是如此。
我們取得成就後,一定對成就中的某一部分特別在意,這時候如果周圍人沒有稱讚我們這一點,雖然我們不致於失望,但依然不能特別興奮。當我們長期處於這種稱讚環境時,體驗到的成就感會少很多,因此更容易產生憤怒。
更何況,在某些家庭環境中,孩子認為很牛逼的事情,對於家長來說可能是個災難。
————————————
你不準備關注我一下嗎?

————————————
你不準備再關注一下我的合作專欄嗎?


在中國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恐懼、或者至少厭煩老師見家長或者家訪。
這會讓我想到描寫日本校園的各類作品中時常提到的「學生志願談話」。簡單來說就是讓學生先考慮將來畢業後的去向,然後邀請家長到學校進行三方會談,就學生的志願進行討論,討論內容主要圍繞志願的合理性、可行性展開。
當然討厭做這種會談的的學生也是有的,但這種厭煩和國內面對見家長的心情相比還是差別很大的。
造成這種差異,最主要的還是背後的隱義吧。日本的「志願談話」的立足點是幫助學生實現自己的規劃,並且幫助學生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國內的家長會談,雖然表面看起來也像是在談學生的利益,但很多時候總給學生一種與自己錯位的感覺。當聽到「如果他還是這個樣子的話,將來就不好XXXXXX」,「憑他的實力,絕對可以XXXX,只要他端正態度,不要再XXXXX」一類的談話時,家長和學生的信息加工是一致的:存在一個更好、更值得肯定,更受老師、同學、社會認可的孩子/學生。之後的反應也變得很可以理解了:家長會為小孩沒有竭盡全力做到最好而感到憤怒、羞恥;學生要麼認同於老師的評價而感到內疚、羞恥、和壓力,要麼感到老師和家長想要看到的並非真實的自己而變得憤怒和委屈。

說了些無關讚揚的話題,無非是想展示下,在生活裡面,這種錯位的現象無處不在。而這種錯位,正是造成很多讚揚讓人無法接受的原因。
當我們感到他人的讚揚虛假、噁心的時候,我們正在經歷著這種錯位。因為讚揚的背後,通常隱藏著多重含義:

  1. 我在讚揚你合乎某個標準下的表現或者狀態,而非你這個人本身;
  2. 你今天獲得讚揚,不代表明天也會得到;
  3. 今天的讚揚,是為了讓你進步或者保持這個令人滿意的狀態;
  4. 一旦你退步了,讚揚與肯定將不再屬於你;
  5. 一旦你退步了,等待你的將是貶低、否定與嫌棄
  6. 你應當成為我們讚揚的那個形象,我們只需要那個形象。任何與這個形象不符的你,都將是我們批判、否定、貶低的對象;
  7. 當我在讚揚你的時候,你不僅僅/不再屬於你自己,你屬於誇讚者我、或者我身處團體的一部分,所以你應當按照我/我們的標準去做。

有人可能會問,3和4之間的轉折是怎麼來,為何那麼突兀。想想看一些社會、網路對於公眾人物的評論,你們是否也能感受到這種完全沒有過渡的轉折:一個形象光輝給人全能完美形象的明星,因為一單醜聞瞬間變成萬人唾棄罪人;一個企業可以因為賑災的捐款而形象高升,被人看作是良心企業,也可以因為沒有捐款而被人無下限地黑;回答開頭與老師會談的家長,是否也會因為聽到老師的批評而瞬間火大,認為自己的孩子一無是處、浪費自己的栽培與心血?正是這種分裂般的兩極狀態,要麼全好、要麼全壞的認知迴路,帶來了形象與人之間的錯位。

當我們面對讚揚的時候,會發現讚揚的對象並非我們自己本身,而是某個看起來像自己的空殼,他由外界對我們理想化的期待和要求組成,而不適感,正是這種理想化與實際之間的錯位帶來的。故讚揚本身不是問題,讚揚產生的錯位感才是問題。

一個讓人感到支持、舒服的讚揚除了與說出的句子有關,更多地和讚揚被說出時的背景與時空有關。試想一下,同樣一句母親對兒子「你今天真棒~」的讚揚,其背後連接的是「不管表現好壞媽媽都愛你,但媽媽對你的進步與成績感到高興」與背後連接的是「你只有這麼好的時候才是媽媽的乖小孩,你如果表現不好,媽媽就會很生氣,甚至不要你了」,這兩個不同的背景下小孩的感受會有什麼不同。倘若已經習慣生活在後者普遍存在的環境之中,我想哪怕是自己說出口的讚揚,也很難讓人相信與喜歡吧。


P.S:這篇回答背後涉及很多值得探討的心理學理論與概念。對於空殼構成感興趣的,可以去孩子為了迎合父母需求而出現的「假我」是指什麼?成年之後也依然會有影響嗎? - 我的回答了解下客體關係中間學派關於「假自體」的概念;對於情感-認知的分裂,可以看看"我"是誰——精神分析人格理論梳理(中) - 諮詢の「魔法」と「鍊金術」 - 知乎專欄里Klein的偏執-抑鬱心位理論;回答整體的思路來自於榮格對人格面具-陰影的理論構建,計劃將來在專欄會寫一篇結構化的梳理性文章,感興趣的可以關注下我的專欄,或者閱讀瑞士分析師Kast寫的《人格陰影 (豆瓣)》


(初稿於2015-9-18)


瀉藥@劉柯。看了上面各位的答案,大家都各自從各自角度分析了題主的困惑,都說的很棒,可是有一個角度沒有看到有誰提及: 對自己太過熟悉,或有一顆同理心。所以我就補充一下我的類似經歷和我自己對它的分析吧。

小時候渴望得到家長和老師的表揚,並且通過這個來慢慢形成對自己的認識,當老師表揚我說:你是一個很勤奮的孩子的時候,我漸漸知道,自己是勤奮的,心裏面也漸漸這麼認為。當家長說:你先天不足,所以要笨鳥先飛的時候,我漸漸知道,自己是很笨的,比不過別人,所以我只能勤奮。可是後來隨著自己長大,越來越願意自己去了解自己,自己去跟自己對話,自己去弄明白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發現我其實沒那麼勤奮,我發現我其實很聰明,我發現我能看到事物的本質,看到那層最重要的東西;然後我會發現父母有很多地方不理解自己,不了解自己;他們所看到的,所重視的,都是表象;他們對我的了解,不如我自己對自己的了解。

那個時候,我知道,我已經窺看到了自己的一些本質,雖然不能說了如指掌,但我知道,我的優點在哪裡,我的缺點在哪裡。哪些,是我真正跟其他人不一樣的地方。哪些,是我自己需要珍惜自己的地方。哪些,是只有自己才能看得到的黑暗。又有哪些,是只有自己才能摸得到的自己的溫柔。還記得很清楚,小學時候有一次跟我媽說:我要當下一個比爾蓋茨,掙很多錢。當時本來想繼續闡釋一下我的偉大目標(因為雖然最終是說要掙錢,可是小小年紀的我已經知道,錢本身不是掙錢的目的,在我當時的小小世界裡,錢是為我所用的工具,我想讓這世界更好,我想用錢去做更多的事情,幫助更多的人),可是當時母親那並不理解,並未放心上,並未當回事的略帶戲謔的笑,讓我不想再繼續談論。因為當時的我,滿懷熱情,認真謹慎,我把自己的話當成誓言,當成不可更改的盟約,可是母親的反應給了我當頭一棒。可是,我又是如此的珍惜自己,如此的愛自己,如此的善解人意。當時的我就知道,母親那時並不理解我,雖然她很愛我。同時,我也不能苛求他們太多。但是我珍惜我這個閃閃發光的理想,我堅信這是正確的道路,我知道,即使所有人,包括母親他們都反對(慶幸父母並未在今後的道路上阻礙我去實現理想,他們不了解我,但是他們支持我,所以,也是幸運),我也要堅守我認為正確的道路。即使現在,我也還在這條路上走著。所以在之後的道路上,不管遇到什麼樣的苦難或者委屈,都是自己在幫助自己,都是自己在珍惜自己,自己在跟自己對話,自己在愛自己。所以,我漸漸成為了最為了解我的人。

上面的故事,不是訴苦,只是想說,因為自己太了解自己了,所以甚少有別人的讚揚能說到我心坎里去,所以對於別人的讚揚,近乎到苛刻,雖然可能別人是真心在誇讚,可是如果沒有說到心坎里去,心裡會沒有任何的高興和振奮的,反而會在心裡反問「你真的了解我么」。特別是當別人說了一堆讚揚,我只是覺得,你根本都不了解我,不過我還是謝謝你。聽到長輩的讚揚更是如此,帥,優秀,成績好,都不是我所想聽到的讚揚,我不能欣然,所以只能默許,理解長輩的好心。

以上,是太了解自己所導致的對一般性讚揚的閾限提升,已經不能讓我感到開心了,更別說那些睜眼說瞎話的情況,就更可能讓人反感,這或許是答主對長輩的讚揚感到反感的原因(因為很多長輩真的層次很低)。

另外一層本質還是因為了解自己。小時候反感父母將自己和別人家孩子比較,因為不管是我好還是別家孩子好,要麼是傷害他人,要麼是傷害自家孩子。而最開始,是對我的不滿更多,在這點上,很是受傷,相信也是很多中國孩子飽受折磨的共同記憶。當長輩說:你看某某家孩子怎麼怎麼樣。的時候,傷心的是我。當長輩們當著其他孩子誇你的時候,傷心的是別人家的孩子。我又是如此一個善解人意,頗具同理心的人,所以我身上的苦,就不想讓其他人再受了。因為我知道,痛都是一樣的。所以每每母親當著別人面誇我的時候,或者即使私底下向我訴說別人家孩子怎麼樣怎麼樣的時候,我都是很反感的。也盡量讓她去考慮別人的感受
這一層,也是太了解自己,並且將自己所感知到的同理到其他人身上所產生的混同宇宙的悲憫。所以,反感長輩的誇讚,也許也有這一層原因。

上面說了一堆,不知道答主明白我說的意思沒有,語言組織不佳,望見諒。心理諮詢仍在學習中,繼續努力。謝謝。


因為你不認同他(她)的價值觀。就比如我的朋友生完孩子,出產房婆婆第一句就是誇她:爭氣呀,生了兒子!她說她生孩子那麼痛都沒暈,生完被她婆婆氣暈了。再比如我鄰居大媽誇我:娶媳婦就得娶這樣的,本本分分不知道打扮,放在家裡放心。房子剛買不久,可我當時就想立刻搬家,搬得越遠越好……


頓時想到了自己,被母親和父親大人誇獎的時候。

我馬上二十五歲,在外地工作快三年,談了男朋友,兩位大大不樂意,但也沒反對。

母親大人打電話說:你看你現在根本就不像小時候那麼聽話,小時候讓幹啥幹啥,不讓幹啥就不幹啥。現在還是要把心放在學習上,好好學習最重要。你以前多愛學習,多聽話,天天在家看書。

這些話讓我差點把手機摔了。

我懊惱那個小時候的自己,溫順聽話,以得到大人的表揚為天下最重要的事情,以至於現在的自己無論做什麼事情,不管有意無意都要得到別人的認可和贊同。

現在的自己尤其不喜歡聽到大人的稱讚。

他們用他們自己的標準來稱讚我,一個虛假的,他們自以為是這樣的我。以至於我一旦違反了那個標準,他們就氣急敗壞。

我從小時候金錢觀念就很正,因為要用父母的錢而羞愧難當,能節儉就節儉。

工作後自己掙錢,花錢很自由,我爸媽一張嘴就是:你以前那麼會過日子,現在怎麼變成這樣?我說:我那會兒在路邊要不要吃根一塊錢的烤香腸都要考慮半天,難道我得這樣過一輩子?
父母大怒:以前那麼聽話的孩子,怎麼現在變成這樣!也不知道學習,就知道談戀愛花錢!

每一次誇獎過去的我,就是在指責現在的我如何的不聽話不懂事簡直胡作非為。

長輩的誇獎要麼浮於表面,要麼要求太高,我做不到,索性不去聽。


原回答里解釋了聽到長輩表揚時感到不快的原因(之一),現在順應民意,我回來補充更新答案。

「當意識到自己確實有這種感受時,應該如何幫助自己去面對和消化」。
其實回答所有這類「當。。。。的時候,如何面對/消化」的問題,我們必然都要回到每個人本身,每個人獨一無二的自我概念,自我意識,以及意念/意志力。

因此舉例論證沒有實際用處,因為每個人的境遇有無數因素共同作用,誰的經歷也不可複製;但系統分析又不免長篇大論,真正能讀懂的又是人群的零頭。回答給A的怎麼做,換了B可能就沒一點效果,甚至是反作用。因為A和B雖然體驗到相似的情緒,但很可能這同樣的情緒產生的原因不盡相同,其中大文化下的要素,小環境內的成長都多有差異,問題總比想像的繁瑣,去面對和解決它們的時候所需要的方法也必然不能完全複製。人的複雜性,由此可見一斑。

就像我在自己過於在意別人想法,如何克服? - 韌心旎的回答中說過的一樣,過度心理雞湯式的撫慰建議很難對當事人有根本的觸動和點醒,這種建議不但沒有效果,反而可能幫倒忙。因為和內心世界相關的問題,若不能從根本上理性分析,幫助當事人正視,就必然只是輔佐了ta更好的練習逃避和扭曲事實,限制了ta的認知發展。

說了這麼多,我想最核心的論點就是:這種寬泛的問題,我的答案只能做結構分析,不具備具體操作性,希望下面的文字能引發一些真實思考,各位朋友可以自行理解,發展出適合自己的問題解決方法,也歡迎在評論里提問,我盡量解答。

主導起草了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的政治家和外交家Eleanor Roosevelt曾說過:」美麗的年輕人是大自然的意外,美麗的老年人卻是藝術的結晶。「 我個人很欣賞這句話。我的理解是,一個人從軟弱無力完全依附於家庭和社會的弱勢群體,逐漸經歷身體和心靈的成熟,成長至獨立,自主,把握自我命運,有所擔當,並能健康奉獻的社會人,這個真實的,日趨飽滿的人生實在是一個藝術化的過程。有些人很幸運,機緣巧合,天生就是可愛美麗的小孩,但要成長為富於智慧和熱情,充滿同理心,擁有美麗靈魂的成年人,卻沒有捷徑可走,這場修鍊,需要下大功夫長期努力去衝破一個又一個的瓶頸,其中第一個瓶頸,就是收回你自己的掌控感

曾經都處於弱勢群體的我們,都是不得不跟隨別人的意志去保全自己的存活和成長的弱小生命。作為弱勢群體,我們當然沒有什麼掌控感,我們只能期待於那些擁有掌控的人 能待我們以仁慈。進入成年階段後,有的人收回了對自我人生的掌控,也有更多的人無法做到,任由外部事件 他人的期盼,將自己的生活扯到東,再拉到西。

A和爸媽親戚們吃個飯,ta們啰啰嗦嗦恣意評價A的生活,催促A戀愛結婚,拿A和別人無盡攀比--對於A來說,父母的軟弱和攀比心不可控,親戚長輩們的思想和傳統更不可控;

B生長於普通家庭,大學畢業後獨自在大城市工作生活。B看到別人輕輕鬆鬆就能得到自己很努力也無法獲得的東西,也看到那些比自己更努力的人,在這個城市的角落卑微渺小的活--對於B來說,別人的生活狀態努力程度不可控,這世界可能永恆存在的分工不平等更不可控;

C從中學起,就常被人調侃為富二代/官二代,現在剛20出頭的C,生活於更大的世界,也擁有著更多的迷茫。C接受著來自外界的對自己的單一的評價,彷彿除了這個二代的身份,C再沒有別的值得注意的個人特徵, C的努力和不努力又何足掛齒?!--對於C來說,出生於這樣的家庭不可控,這個短視的社會主體更不可控。

D自幼就是聰明乖巧的小孩兒,爸媽最喜歡帶D串門兒,聽別人誇自己的孩子,臉上多少得意。老師,鄰居,幾乎所有長輩,都因為D的聽話乖巧而親近於D。可漸漸的,D的歡喜變成了恐懼,ta認識到原來這樣的自己根本沒有失敗的資本,ta比常人更害怕失敗,於是D的成年生活唯唯諾諾,常不得志,D本能的反感表揚,反感誇獎,反感別人還不了解他就高高在上給予的淺薄的讚揚--對於D來說,自己敏感聰穎的天性不可控,一個壓抑創新束縛自我 鼓勵服從的社會(家庭)文化更不可控。

A.B.C.D.只是太多太多獨一無二的個體的小小縮影,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體和思想範圍之外,一刻不停息的發生著許多的「周遭」。它們按照歷史,文化,和大眾的混沌選擇,按照它不由任何個人控制的節奏和邏輯發生著,演變著。我們不可能真正控制這種種節拍和步伐,我們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內心,我們能做到的,也只是如何幫助自身更客觀,理性,健康,和積極的去認知這些不可控的「周遭」,在堅持自我的底線之上,為自己爭取更多喘氣的空間,和成長的自由。

任何事件都沒有想像中的威力大,它們之所以威力大,大到影響我們的情緒,心境,固化了我們的思維,局限了我們的認知,甚至扭曲/激發了我們損人不利己的狹隘的世界觀,是因為我們自己,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意無意的,放棄了我們唯一能控制的東西:自我的內心世界。

不論你喜歡不喜歡,你所經歷過的,你正在體驗著的,已經發生過,並正在發生著。此時此刻,你怎麼看你的經歷,怎麼理解你的現狀?你要拱手投降,沒有知覺的讓歷史,讓「周遭」定義你?還是你要弄醒你自己?鼓勵你自己,敢於厚臉皮的 佔據一點倔強,一點自我,一點獲得內心獨立與自由的希望?我願你清醒的思考,可笑的思考,努力的思考,不放棄的思考。

因為只有這樣,你才可能在不遠的將來,獲得平和的思考,深度的思考。那時的你,會擁有最真實的美麗。

尋找真我(2):說出你的感受 - 真我愛我 - 知乎專欄: 那些你允許的,會在你的人生中繼續下去。
-------------------------------------------
謝邀 @劉珂

我記得我剛到加拿大讀中學的時候,學校老師會表揚我說:「You speak really good English!" 那時候的我懵懵懂懂,一心想著學好英文 交上新朋友 快樂自在生活,聽到別人這樣說心裡是很開心的。我覺得對啊,我就是英文很好!我就是會越來越棒!

後來上大學,文化適應和個人成長都有了很多突破,這個時候別人再這樣評論我就讓我很不爽了。因為他們這樣的所謂「表揚」就是在暗示我,我和他們不一樣,我本不應該英語講得好,講得好本身就是值得驚奇值得評論一下的事件。那時候的我很像題主描述的現在的狀態,這種背後透漏著不平等的表揚,讓聽的人多有不快。

直到若干年後 我才知道當初為什麼會有那種不快。我碩士學習期間,有幸在哥大師從APA - Society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美國心理協會諮詢心理學會主席Derald Wing Sue,學到了一系列他的原創理論,以及他為柯林頓總統種族委員會做顧問時,所提供的思考。其中最核心的概念就是「microaggression」----微暴力。意思就是在一種核心文化(在國內應該叫政治正確的文化,包含思想立場和生活狀態的正確和「主流」)之內生活的人,無意識的對那些不完全處於同一文化(包含認知 世界觀 價值觀等)範疇的人,進行的本質上的,降低人格,或詆毀他們的評論,這些評論在言語上多是積極的,在肢體表現上多是居高臨下的。

讓你不舒服的表揚,在Dr Sue眼裡,可能就是不同形式的微暴力。而你能感受到它們,也恰恰證明了你越來越多的經歷個人成長,越來越了解你自己,也渴望更完整真實的做你自己。那些來自於不懂得尊重為何物,或往往發自內心從不覺得晚輩需要被尊重的人的表揚或肯定,都是一次又一次讓我們接受他們想要強加的 單方面的 對我們的企盼,讓我們接納 他們理所當然對我們的理解,以及那些不易察覺的壓迫和控制。

雖然對沒有在海外生活過的人來說,我舉的這個例子可能多有牽強,但其實人和人之間的不一樣是絕對的,不一樣的大或小反而是相對的。我們每個人所生活的環境,在當今這個信息傳遞高度發達的時代,如論是否多種族,多膚色,本質上來說都是文化不同的個體的集合,城市越大越是如此。外在的期盼,壓抑,包括對真實的你的無知,以及不尊重,會通過很多方式傳遞給你,其中一種方式就是表揚,和自說自話式的肯定性描述。

那如何去解決或者說如何去面對這種情況呢?題主並沒問,我就先不說了(因為實在要說的太多),如果有需要,等我有時間就再回來更新!:)
-------------------------------------------
參考文獻:
Derald Wing Sue (2010). Microaggressions in Everyday Life: Race, Gender, and Sexual Orientation. Wiley. pp. xvi. ISBN047049140X.


就在前幾天被某長輩親戚讚許,內容是「有些話能聽進去了,不那麼固執了,有進步」。我當時真想回敬一句:「這TM像是在誇一個30多歲的大男人么?」
感到不快不是因為讚許,而是不把你當成年人去讚許,或者以他們的標準(比如聽話程度)來衡量你,抑或認為牛逼不應是你的常態。


謝贊,2016.1.18更新
1.喜歡低調,不喜歡家長到處誇自己。
2.家長間的互相誇獎往往伴有炫耀、誇張色彩,與實際沒有那麼相符啊。
3.在家長眼中你很優秀,而你覺得你現在並沒有什麼特別優秀,所以不喜歡被誇。
4.家長間的誇獎還帶有期盼色彩,你怕你將來達不到他們期盼的高度。
5.還有,也許家長有時就看到了你的優秀成績,誇誇誇,卻沒有看到你在背後付出的努力,誇的聽起來怪怪的。
2016.01.18更新
6.確實像有些知友說得那樣,他們的價值觀或者說關注的點,很大程度上跟我們不一樣,比如在老家,很多家長只關心結果,當你發達了,他們只會誇你厲害,沒多少體會你背後的辛酸;當你歷經千辛萬苦卻還是失敗了,一些家長只會說你沒用,甚至很多父母都會如此說。
7.還有一點,感覺很大部分家長僅僅誇在攀比上,有錢,有車,有房,很厲害的樣子,很有面子,看著很幸福,殊不知興許人家在背後吵鬧、夫妻不和、工作累憋屈,,,所以日子好不好只有自己明白,不需要他們誇來誇去,


因為他們沒誇到點上。
比如:我費了很大力氣完成一件事,家長誇我:「這孩子真聰明,輕輕鬆鬆就把事情解決了。」
這種誇獎有三個問題:
首先否定了我的努力,
然後給我強加了並不存在的屬性,
最後如果以後遇到了我解決不了的問題,他們就會責備我,並以本次事件作為反例。


以前特別喜歡聽別人誇自己,因為我覺得那是來自他們真心的讚許和表揚。
後來很反感,是覺得他們在【睜著眼睛說瞎話】。

起因是我的大學同學。
這個女孩我之前覺得她應該是挺喜歡我的(單純的對朋友那種),我買什麼東西她都會說好好看啊,眼光真好什麼的。因為偶爾才會被她這樣搭訕,所以我覺得她應該是發自真心的吧。慢慢地我發現她對所有的東西都這樣。觀察了一下她和別人的交流,發現這不過是她寒暄的手段而已。
當然,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反感她這樣。就連天天跟她一起吃飯的妹子都分不清哪些才是她真心的喜歡和稱讚。

所以,在此以後,我聽到別人再誇獎我,我就會分辨一下,他說的是真實的還是只是寒暄客套。

好多好久不見的親戚、阿姨,見我都會說「哎呀,又漂亮了,又瘦了,這件衣服真好看……」巴拉巴拉各種誇,我覺得很尷尬,明明我現在胖了,你卻還睜著眼睛說瞎話,不累嗎?
其實大家也是出於好意,想拉攏一下關係,套近乎,但是這樣說謊話反而招來別人的反感。

再從夸人者的角度來說。
我有一次去親戚家做客,正好碰到親戚的好朋友也去他家玩耍,大家就聊天。我是在場年齡最小的,親戚的朋友算起來我要叫伯伯的。他就跟我聊他的兒子,說兒子多麼高多麼棒巴拉巴拉一大堆,但是因為那個叔叔本身長的就很像土大款,所以我也沒辦法腦補他兒子有多厲害。就在此時,他給我看了他兒子的照片。孩子高,黑,胖,外面像裹了一圈游泳圈的方字臉,總之不能讓我覺得很順眼。但是人家盛意拳拳,我只好發自真心的誇了一句,」長的真高啊~「。我並沒有以貌取人的意思,但是那個男生給我的第一印象讓我覺得不是他父親說的那個人。在這樣的交談中我也不能了解他的內心世界,所以~你們懂的。至少,我說了真話。
有時候,大家只是礙於和你父母的交情所以誇你。
這樣很虛偽,但是至少維護了你父母的面子。畢竟他們以你為傲。

我們做不到去管別人說什麼,但是至少不要讓我們變成這樣的人。
如果不能夠去制止,至少讓我們發自真心。

以上。


——考上大學了嗎?
——考上了!
——喲,這孩子。人不可貌相啊!
——。。。
(等等,好像哪裡有問題?)


謝邀,還是位大牛。知乎第一次被腰還是比較滿意的。

這是我在百度上找到的表揚的近義詞:
稱道,讚賞,稱讚,嘉獎,讚譽,讚美,讚頌,讚許,稱揚,表彰,稱頌,謳歌,表揚,歌唱,頌讚,稱譽,傳頌,讚歎,褒獎,歌頌,頌揚,歌詠,誇獎。


有什麼感受沒?是不是感覺後背一熱,呼吸一緊,身體略有不適開始不自覺的扭動?

那我再換一批詞:
欣賞,佩服,共鳴,接受,共識,默契,同步,折服,服氣,認同,認可。

是不是感覺如沐春風?嘴角不自覺上揚有了笑意?

長輩總是會帶來一種居高臨下感,如同政府通告一般正式而板正。事情無論大小,成就無論高低,都是一種腔調來對待。因為在長輩看來,晚輩的絕大多數值得讚許的事情,其實算不上什麼,他們不是因為認同你而讚許,而是覺得你需要被認同,而他們需要在一個高度上表態和賞賜,如此而已。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個人的成長,孩提時代的渴望被關愛被誇獎的慾望已逐漸消弱,個人的心理堅定度和自我意識逐漸成長,對於這種官樣文化會不自覺的排斥甚至厭惡。因為你已不需要這種獎賞來證明自己的優秀和價值,也已經認識清楚大多數長輩的讚許的本質。

那你需要什麼呢?

你需要的是真心的認可和欣賞,這種愉悅,堪比小時候在全校師生面前被戴上小紅花。

其實你一直需要的都是真心的認可和欣賞。只是你在孩提的時候還分不清楚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


人天生就有一定叛逆性,但是依照中國規矩,你得聽父母的。
當你做了符合他們期許的事情或得到成就時,本質上是對自己的背叛。以至於聽到他們的讚許,便像反諷似的刺痛你!


說實話,最怕誇我聰明。

考試考的好,就會說「這孩子真是聰明。」
考試考的差,就會說「腦袋是聰明的,就是不努力啊。」

合著沒我啥事咯?

我tm有在努力好么?有些事不是努力就能學會的啊!!


他們把自己放在「領導」的位置上,無論你「多麼優秀」,只是配得到他們的讚揚。


一。

怕過高的預期值引起的失望。


二。

他們誇獎的正是我所厭惡自己的。


「小落啊,想不到你有了這番成就,真是人不可貌相啊」


有個長輩是這麼誇我的:

這孩子電腦水平老高了,

打字特別快。


因為長輩在夸人的時候,總是主動地表達這樣一個態度:

你「好」是因為我誇你,我不誇你你什麼都不是。

而我們自己想知道的是: 我們本來就是「好」的。

至少在我自己身上是這樣。


推薦閱讀:

為什麼參加了很多諮詢工作坊,學習了很多新的諮詢技巧,但依然無法避免來訪者脫落?
長期心理諮詢中感覺親人與朋友都離我越來越遠,越來越覺得孤獨怎麼辦?
按摩的時候被解開內衣,是被揩油了嗎?
什麼是精神動力治療?
想了解心理諮詢,可以從哪些書開始?

TAG:心理學 | 心理諮詢 | 人際交往 | 親密關係 | 家庭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