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菜好吃是否因為調料用得多?
每次看到中國菜好吃我就覺得心挺塞的。
我四川人。川菜在中國甚至世界是什麼評價也不用我多說了。
我記得前段時間有個帖子,說美國外教展示麵包的ppt,那個學生說「Chinese food is the best」,然後被美國外教嘴炮了。
我本來想寫答案的,後來沒寫。
因為剛去美國的時候我也是一樣的想法。
學校食堂的飯菜很差。煎幹掉的牛排,生的菜葉子,吃了肚子會脹氣的起司,還有怪味奶油湯,苦味橙汁(後來才知道鮮橙汁就是這個味道),清水煮豆角,無味三文魚(後來我才知道鹽和胡椒要自己撒)。
我曾經,在大雪封山的寒假一個人晚上睡覺的時候夢到了青椒炒豬肝,醒來後發現自己饞哭了。
聚會的時候有人嘴賤說突然想吃火鍋了,被大家輪流罵了一頓。
諸如此類...
總之當時覺得美國生活還不錯,就是吃東西憋屈了點。
憋屈很多。
所以我會覺得:Chinese food is the best.
當聽到我這個抱怨之後,我一個美國大四室友笑了。
我還挺幸運的,他沒跟我開嘴炮。
他拿了雞胸,拿了Electric Grill(見結章節附註釋1),忙活20分鐘之後請我吃。
我懷疑地吃了一口。
Fuck。為什麼這麼好吃!
他說,秘訣就是火力、時間、鹽和胡椒,沒別的。
然後他寫了個單子給我,上面寫明了需要用什麼火力去烤,放多少鹽。
我邊吃著,邊和他聊別的,有說有笑,心情瞬間好了很多。
多年以後我在山東海邊幹活的時候,日子很苦。一起幹活的大連乾癟老頭吃飯的時候,說:
「吃吧吃吧,吃飽了就不想家了!」
當時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那美國室友笑著給我煎雞胸的事情。
我就覺得原來無論到世界的哪裡,有些道理都是一樣的。
==1==
後來買車了,我們去了好多地方吃,觀念完全改變了。
食堂根本不能代表美國菜!(不過想想也是,中國大學食堂能代表中國菜么)
在Outback吃過黑麵包。用潔白的白色餐巾包好了放在籃子里盛上來,熱得發燙。切好黃油,一小塊放在麵包片上,甚至會融化。
這麵包入口之後我學習到了兩件事情:
好吃的麵包不應該是甜的;
原來麵包口感可以這麼複雜。
我又仔細端詳了一下這籃子麵包。沒加什麼椰蓉核桃仁蔥蓉蒜蓉奶油。就是麥子粉+酵母烤出來的。
原來小麥可以這麼香。
原來半融化的黃油和麵包是這樣結合的。味道和味道互補,口感與口感互補。這樣的安排好合理啊。
牛排上來了,一桌子人就我點了個rare(2分熟)。
原來肉可以烤出這種味道。
原來美國人也長了味蕾。
我後來就不挑剔了。
iHops里的楓蜜汁Pancake,好吃。
奧蘭多迪士尼和豬肘子一樣大的火雞腿,好吃。
波士頓的烤龍蝦,好吃!
==2==
回國,第一份工作跟義大利人同事。他們是那種山民,很淳樸。
有次吃飯他們興緻勃勃地談到了翻譯大姐姐回義大利給他們帶乳酪解饞的問題,我不是很感冒,因為在美國吃過,味道真心一般。
然後乳酪帶來了,他們熱情地分給我嘗。
有乾的,有濕的,有白的,有黃的,有硬的,有軟的。
我都嘗了一點點。味蕾體驗到了之前從來沒有體驗到的味道,爆炸了。
我才知道...歐洲的Artisan Cheese和美國的Process Cheese差別有多大。
這玩意在義大利根本不貴,家庭日常吃的。
據說貴的更好吃。
我在學前班的時候,看過一本童話書,是關於一個老鼠去拿乳酪的童話畫本。當時我盯著這個黃色的、長得像搓澡海綿的玩意看了很久,試圖想像它的味道。
我當時得出的結論是:應該是和旺仔小饅頭一樣的味道吧。
後來去了美國,吃了食物里泛濫的工業乳酪,覺得就是:鹹鹹的,軟軟的,粘牙的食物。好吃也不好吃,難吃也不難吃。
這次吃義大利乳酪的時候,我簡直覺得大腦味道迴路里被開了一個洞,因為我沒有嘗過任何一種食物是這樣的味道。
我腦中不能構造出我沒嘗試過的味道。
他們又分享給我了Salame,一種生豬肉香腸,很粗的那種,切薄片吃。
我一聽是生豬肉發酵做的,吃的時候也不經過烹飪,有點反胃。但是看他們吃得這麼開心我就閉眼往嘴裡一塞。
.....好香...為什麼?也沒有生豬肉的腥味和反胃感,耐嚼,越嚼越香。我味蕾和大腦里的印象已經混亂了。
果然不愧是吃貨國義大利!
==3==
和一個德國人聊起我吃義大利乳酪和香腸的奇妙體驗,他微微一笑。
「對一個沒嘗過德國乳酪和香腸的人來說,義大利的可能確實比較好吃吧。」
我:..................朋友你...
光是讓這兩個國家的食物愛好者爭辯優劣,估計都能持續上一段時間了吧。
==4==
以前在南通當工地翻譯,支援來中國工作的16個美國民工。
他們大多數第一次踏出美國國門,就領隊的老頭全世界跑過(歐洲、中國、印度、泰國、馬來西亞、日本)。
臨近工程結束的時候他們領隊老頭神秘地拉我過去單聊,問我:「我們能請你吃個飯么?」
我很奇怪他為什麼要這麼問。要請客我應該不用這樣啊?我同意了。
晚上去市區,找到他們附近的中餐館(人均30-50¥的那種普通館子),坐下,一桌美國人救星一樣地看著我。
我壓力很大,眾目睽睽之下正常點完菜,上了,所有人狼吞虎咽。吃完不夠還要加菜,我記得白切雞加了2次。
領隊老頭後來對我坦白了,原來......
這些可憐的來自喬治亞山區民工,在吃膩必勝客和kfc和麥當勞之後想嘗嘗本地中餐。上次試著自己點,點了一堆黑暗料理。
比如他們點了10幾個開胃小菜。我說主菜在中間幾頁的時候他們流下了悔恨的淚水。
他們以為是鴨子的菜端上來是一盤鴨舌。一小盤。(肉在哪裡?)
雞蛋是黑的(皮蛋豆腐)。
要自己剝的水煮毛豆。
以為是烤豬,結果是肘子湯。
感謝沒有圖片的菜單和文曲星翻譯。服務員小妹很想幫她們,可惜互相不同語言。連「你們客人吃什麼我就吃什麼」的意思也沒傳達到。
據說最後慘到一群美國壯漢到人家包間門口張望別人在吃什麼菜,差點被店家轟出去。
所以我真的救了他們!哈哈哈。
大家都吃飽了之後,我問他們評價是怎樣。
「It ain"t home, but it ain" bad neither!"
"When people tell me Chinese food is good, and I tried Panda Express, I thought my taste bud went wrong! Now I know what they are talking about!"
Panda Express是美國連鎖的「快捷中餐」。
我想,如果他們沒有吃這次飯,估計對中餐的理解也就停留在Panda Express的水平了吧。
==5==
在蘇州吃一家四川火鍋,網上評價中上。
我夾起涮毛肚一入口,立即覺得味道好正。
結賬的時候,和老闆用四川話交流了起來。
他說:「我的料、醬、特別是花椒、辣椒累些全部都是我個人從四川運到蘇州滴。味道肯定正宗撒!」
我點點頭。就是覺得價錢有點小高。
所以你別不信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南橘北枳。省和省的味道都不一樣,跨大洲的食材味道差了多少,還真不容小覷。
為了達到好吃的目的,做法上也會千差萬別。
比如我自己在美國做土豆泥,很好吃。回國想複製,發現菜市場買來的土豆做成泥之後是甜甜的,沒有那種味道。
後來看烹飪節目才發現土豆原來有好多好多品種。感嘆自己無知了。
不過我也想明白了,對於吃的記憶,語言是無力的。對沒吃過的味道不要妄下結論。
=後記=
心放開了,偏見放下,每個國家每種文化都有好吃的東西。
國內也有很棒的西餐廳,但是價格說實話根本承擔不起。
我國內吃過和美國口感一樣好的黑麵包。不過25¥一個...美國是吃牛排免費送一籃筐+黃油。同理,美國吃一頓中國小館子級別的中餐一個人要吃20$。
這道理就和英國人剛來中國的時候外面吃飯狂點米飯一樣,因為這玩意英國館子里2英鎊一小碗,中國免費吃,吃到飽為止。
所以中國菜好吃是不是因為調味?換了任何一個地方的菜都能這麼問。所以我認為中國菜在調味方面沒有特殊性。
大家都長了味蕾,發源於各地的文明,都做了幾千年的菜。關於吃都是經過反覆的嘗試、摸索、和創新,在這方面下的功夫不會比我們少。
我們覺得好吃絕對不僅僅是因為調味、質感、或者烹飪方法、食材這些。
「吃飽了就不想家了。」
注釋一:
Electric Grill。
先前腦子抽筋寫了電烙鐵,引起朋友誤會。
是這玩意兒,不過我美國室友的比這個小得多,目測只能放單塊雞胸:
是,但又不僅僅是。
調味是決定食物美味與否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有時候甚至都不能算是關鍵因素。
首先,食材的選擇、培育和處理是最基本的因素,如果你連好的食材都沒有,那再好的調味料都是白搭。比如說,我小時候不喜歡吃魚,尤其淡水魚,但是長大一點吃到超好吃的酸菜魚和水煮魚瞬間就愛上了,你說這是調料的功勞么?當然算!但是,當我吃了美國中餐館的水煮魚和酸菜魚以後,我覺得更重要的是魚本身。湯料是一樣的味道,但是因為用的是冷凍過的龍利魚(巴沙魚),魚片很厚但是非常鬆散,完全沒有國內吃到的酸菜魚的美味。烤魚也是,美國中餐館的烤魚調味也是不錯的,邊上的蔬菜都很好吃,但是魚就是難吃啊,雖然這回不是冷凍的龍利魚而是活魚了,但是因為魚的品種和生長環境不一樣,依舊不好吃。所以,別看川菜調料用得多,如果食材選不好是沒用的,雖然它對食材的要求沒有粵菜和日料那麼高。不要以為挑選食材不是手藝、培育食材不是技術,我們的老祖宗也是經過千年的選育,才有了現今中國人常吃的五穀雜糧和果蔬六畜;不要以為日本人對食材的選擇過於龜毛,現在享譽全球的雪花和牛,也是日本本土和牛和西洋牛雜交選育和精心飼養的結果。
其次,火候和刀工是食材口感的重要影響因素,也是影響味道能否很好進入食材的重要影響因素。很多中餐正是因為講究這二者,所以好吃。來說說前段時間很火的賽螃蟹吧,明明是雞蛋而已,為何就能賽過蟹肉呢?姜和醋的調味是它模仿蟹肉味道的關鍵,但是僅僅有這二者的調味是不夠的,如果炒得過了,那不過是一盤帶有姜味和醋味的炒雞蛋而已,只有在蛋液將將凝固的時候撈起裝盤,嫩雞蛋呈現出顫顫巍巍的感覺,加以姜醋,才能真正在味道和口感上都稱為「賽螃蟹」。紅燒肉,最基礎的版本其實只需要醬油料酒糖和少量八角香葉的調味,調味真的簡單,但是如果不注意火候,很可能會燉出柴得要死的肉。中國和日本料理都有魚生,在中國古代,稱之為玉膾,一定要切得薄如蟬翼,而且一定要佐以金齏醬食用,而日本料理呢,處理大部分海水魚都是採用厚切,用的多是醬油和綠芥末調味。你說它們的口味差別僅僅是金齏醬和醬油芥末的差別么?不是的,魚肉的厚薄也同樣決定了這片魚肉的口感,以及被調味的程度。而什麼魚、怎麼調味、切多厚,蘸多少醬本來都是有講究的。中餐的美味和博大精深,一部分也是因為講究刀工和火候。
再次,味道不僅僅來源於調料,也來源於對食材的處理。不知題主有沒有吃過豆腐乳、梅乾菜、酸豆角、酸菜、鹹鴨蛋,這些東西得基礎做法都是不需要很多調料的,主要就是鹽,但是用各種發酵方式,中國人硬是從簡單的食材中搞出了這麼多的美味,並且把這些美味用於其他菜式中,於是有了南乳豬手、南乳空心菜、鹹蛋黃南瓜、酸菜魚、酸豆角肉末等平民美食。這些東西,雖然平價而常見,但是正是蘊含了我們祖先幾千年來智慧的菜肴。
前面說了調料不是美食的全部,現在我要說說,我們日常做的大部分中國美食,其實並不需要太多調料,你炒個蔬菜,加蒜泥、加鹽,最多再加點醬油是不是就夠了?你燉個雞湯,雞肉加上香菇、姜、料酒、鹽是不是就夠了?三杯雞,只有料酒糖醬油做出來就足夠好吃……不勝枚舉。一般人家裡有油鹽醬醋糖酒基本上大部分家常菜式都能做了呀~~ 蚝油、蒸魚豉油、沙茶醬、海鮮醬等等等等會讓菜更好吃,但是有前面幾種基本調味的家常菜式,就已經足夠稱得上美食了。
最後,現在我們再來看看國外,在美國,很多喜歡做菜的人廚房的抽屜或者櫥櫃就是這樣的:
它們的基礎調味料有羅勒、牛至、鼠尾草、迷迭香、歐芹、薄荷,以及很多很多我不知道怎麼翻譯的調料,我平時看國外的美食博主做飯,調個沙拉都要放一堆粉,而我們呢,做個拍黃瓜只要醬油醋蒜泥足矣。說說印度,別看別人道道菜都是咖喱,但是咖喱也是由幾十種調味料搭配而成的,他們的咖喱種類遠超國人的想像。
一個成熟的料理體系,肯定是離不開調味的,中國菜也不例外;但是調料並不是一個成熟菜系的全部,中餐之所以好吃、之所以稱得上博大精深,就是因為它在有優秀調味料的同時,也有對食材、火候、刀工的講究,因為它擅長利用微生物發酵技術,因為它有煎炒蒸烤燉煮等諸多技法,也因為它有兼容並包和創新的精神。
中餐很優秀,萬不可妄自菲薄;但外國菜也有他們的講究和風味,你可以不喜歡,但是不可以輕易貶低。有個高贊答主貼了這麼一段話:
我先說明一點,我不喜歡日式生魚片,因為我不喜歡芥末。但是前段時間我在一家南美風味的日餐館吃到了我此生難忘的魚生,每種魚搭配的醬料都是不一樣的,酸味有以柚子為主的有以青檸為主的,還有兩個我吃不出來,除了酸味以外其他得口味夜相當豐富,而且調味得恰到好處,去腥卻沒有奪味。我貼這個,只是想告訴那位答主,不要看了講壽司的紀錄片就以為人家的料理只有壽司。確實日本料理沒有中國料理豐富和廣博,確實他們注重傳統,但這不代表別人就不會創新,不會「注重融合和嶄新的味覺體驗」。我這次吃到的魚生就是融合和嶄新的味覺體驗的最佳例證。
在美國,除了加州和紐約的大部分地方,中餐館裡基本都是陳皮雞、蒙古牛肉之類的菜,也許很多美國人也覺得中國人只會用濃油赤醬來烹飪這種高卡路里的垃圾食品,還好意思拍那麼多紀錄片標榜自己的飲食文化多麼博大精深,很多人眼裡,中餐才是幾十年不變地low,反而是日餐精緻美味還經常有小創新。我們要打開眼界打破文化壁壘,就要對自己不夠了解的文化抱有足夠的尊重。
不知道為啥「會用調料愛用調料」變成很丟臉很上不了檯面的事了
能用調料改善一些原本並不好吃的菜,難道不是一件很厲害的事么?
蔥姜蒜辣椒花椒香菜紫蘇木姜子……哪個不是天然的調料?
真要甩鍋,那也是什麼一滴香飄香劑的鍋,跟中餐善於利用調料沒有半毛錢關係
光水煮豆角,真?難吃,但是加上蒜片辣椒一爆炒,嗯,美味!再給我來一碗!
芋頭花,手摸都會麻人,撕去皮汆過水,加上薑片蒜末豆瓣醬,嗯,美味!再給我來一盤!
單就一個土豆來說,換一下調料就能做出麻辣的蔥香的椒鹽的等等等等
這該自豪而不是覺得丟臉啊!
中國菜好吃,是因為我們會用而且善用各種調料,不一定用得多,但一定用得好!
(此處請忽略熱衷放各種飄香劑和玩命放油鹽的那些害群之馬)
「中國菜」好吃是因為「中國菜」內部的種類極其豐富,而其中任何一種都動輒是幾十幾百甚至上千年的飲食文化和烹調技巧積累。
我們對「中國菜好吃」的印象,部分來自於絕對的「更好吃」,部分來自於天然更合我們口味,但更多的其實是來自於比較的不平行。
好比說,我會欣賞一道絕佳的宮保雞丁,也能享受得來一盤米其林級別的牛排。於是我並不會說「宮保雞丁比牛排好吃」 -- 它們都好吃,且沒有可比性。
但與「宮保雞丁」不同,「牛排」 (這裡的引號表示有代表性的比喻) 很可能就是我們提到好比「美國菜」精髓的半壁江山了,而前者卻僅是「中國菜」下面其中一個菜系的平民風格代表之一而已。
明白我的意思了?我個人依然可能會說「中國菜比法國菜更好吃」,但這並不是因為某個主打法國菜的米其林餐廳無法比絕佳的中國菜更能震撼到我的味蕾,而是,與「中國菜」平行對比的根本就不應該是「法國菜」,而起碼應該是「歐美菜」,甚至是「除了中國菜之外的所有菜系」。而與「法國菜」平行對比的自然也根本不應該是「中國菜」,而是類似「淮揚菜」之類的更小的概念。
於是,如果「中國菜」在世界範圍內被定義為一個「菜系」,那麼唯一能想到的可能與之相提並論的也僅有所謂「新派美國菜/New American Cuisine」。這背後的道理與我們認為「中餐最好吃」背後的道理是類似的 -- 這種「能相提並論」的原因,也是來自於定義:何謂「新派美國菜」?基於法國菜和傳統美國菜,兼并吸收了亞洲風格、拉美風格和地中海風格的菜式。嗯沒錯兒,「新派美國菜」在定義層面就被設定成了「世界菜」的一種不定式投影。
當然,它離能真正與「中國菜」相提並論還差得遠,主要是因為這種定義更多是來自於美國是移民國家這一事實,但背後缺乏顯性的文化統一性和歷史沿革。於是具體到菜式,你品嘗的更多的是某個大廚或某個餐廳的個性風格,而不是對「新派美國菜」的確定期待。當然,這不一定是個壞事兒。
(有興趣?那就放棄歐洲大陸,來美國吧。紐約肯定最多,但我並不了解。LA相信也有一些。華盛頓DC的話,如果不差錢:minibar barmini by Jose Andres算是個代表。)
回到題主的問題:中國菜好吃,是否因為調料放得多?
答案是,「中國菜」內部的各大菜系,對調料的定義和使用風格各不相同,於是沒法一概而論。
於是最能說明個人喜好的結論是:
「哪兒的菜更好吃」這個問題,對喜歡美食的人,終究是無意義的,因為「世界菜最好吃」是一個無需辯駁的絕對真理。除非你問的是「哪個國家的當地美食更能讓你享受?」,那我才會回答「中國」 -- 把範疇設置在國界上,「中國菜」確實就是全球最豐富最美味,沒有之一。
半開玩笑的說法就是:與當今「中國菜」有的一拼的菜式,只有「羅馬菜」 -- 如果羅馬帝國始終統一且強大並不斷擴張的話。
要不是我突然想起來我是個西餐廚子我差點信了你的話
不要再私信我說有人掛我了,我是不會回應一個寫了一年多答案才2K關注的小透明的,給他熱度幹嘛?一開始他跳過來說我沒去過幾個國家,所以我不懂全球美食,然後我回應說護照還有三四蓋滿了,我可以出示給他看,他就說不看不看,你一定是東南亞走一圈蓋滿的,然後開始抨擊我的學校。。。 。。。
然後我選擇拉黑,他就開始刪掉自己的回復。
他以自己答案破千驕傲嘲諷別人。。。我就覺得真的好可憐,我哲學類回答都是破萬的贊,我該情何以堪?
無奈,攤手。
15年前青島的皮皮蝦,你們誰還記得嗎?
看到有人黑日本料理,說日本沒調味料,只能撒撒鹽芥末醬油,裝大師。
我只能說你見識少。
其實日本的調味料真心不少,炸串店的蘸醬可以分數十種,每家店都會有自己的配料出來賣。
更不要提橫濱或者九州拉麵的底料了,也是種類滿滿。
更不要忘了:食品添加劑,還是日本發揚光大的。
咖喱泡麵味的冰淇淋你們吃過嗎?
但是,就算食品添加劑可以把食物做成滿漢全席,日本人還是會追求簡約。
這也是為什麼日料在世界範圍內始終偏高,因為食物都是用心做出來的。
但是話說回來,我不喜歡吃日本料理。
真的不喜歡,我更喜歡國內街邊燒烤,或者麻辣燙。
帶日本好朋友第一次吃麻辣燙,他評價:從未吃過這樣的味道,但是好吃的難以形容。
不過,我們中國料理除了調味料多的好吃之外,也有用心做出來的東西。
我母親是青島人,小時候在青島生活了一段時間,那個時候蝦爬子才幾毛錢一斤。
做法很簡單:
將蝦爬子清理後,幾斤的蝦爬子放在一個大鍋里煮,過程連鹽都不放。
這是我這輩子吃過最好吃的食物。
但是在當時,同樣的操作手法,我母親和小姨或者外婆做出來的,味道就是不一樣。
我喜歡外婆做的,蝦總是鮮嫩,同樣不放鹽,但是味道就是比我母親和小姨做的淡,多了一份蝦的鮮味。
這就是時間的掌握,還有蝦爬子的清理技術問題了,因為外婆做一鍋蝦爬子是從早做到晚,每一隻蝦爬子都要小心翼翼處理。這是我母親和小姨做不到的。
後來長大了,談生意出入了各種高檔餐廳,食物按克來賣,四五個人吃掉幾萬人民幣也有,但是,永遠比不上外婆用心做的蝦爬子。
我現在還可以回想到十幾年前外婆做蝦爬子的味道,似乎還在嘴邊。
話說回來,麻辣燙街邊燒烤也好,高級餐廳也好,放的材料越多,味道越相似,熱量越高,越容易長肥。
但唯獨調味料少的料理,用心做的料理,越吃越健康,越難忘。
這也是為什麼日本作為食品添加劑的國家,卻始終推崇手工,工匠之心,純粹料理的原因吧。
而我國,除了油膩膩的食物之外,也有很多不放調料的美食。
例如我外婆用心做的蝦爬子,豆腐渣,外公烤熟的繭蛹,用心熬制的羊肉湯。
這些都是幾乎不放調料,但是味道我這輩子都忘不掉。
至於說什麼沒調料,所以吹噓用心用時間用力度做食物的垃圾國家之類的話。
我只能說你見識少,世界遠比你所見的要大得多。
實在不行,銀座河豚刺身我請客?不撒鹽無芥末沒醬油,然後你再來改改答案?
最煩種族歧視,國家歧視,區域歧視,好像自己跟天王老子一樣。
可惜,面對傷害,所有人都一樣。只是因為你吃這種口味習慣了
我覺著吧,這個世界上再好吃的東西也架不住一個膩字,天天吃,頓頓吃,龍涎風髓也會食之無味。
中國菜,法國菜,義大利菜這些世界公認好吃的菜系,好吃就好吃在豐富二字。今天吃清蒸魚,明天吃干燒魚,後天吃水煮魚,越吃越開心。仔細想想,做菜需要主料,配料和調料,在相同主料,配料的條件下,可用調料的多寡就決定了豐富性,也就決定是否好吃。注意,這裡我說的是可用配料,這並不等於每道菜都使用很多配料。
使用很多調料,有時反而是個敗筆,咖喱就是一例。咖喱由數十種調料組合而成,絕對算得上"很多"調料。咖喱雞(Chicken tikka masala)很好吃對吧,咖喱土豆(Dum aloo)也不錯,咖喱魚(Moilee),咖喱羊肉(Bhuna Gosht),紅咖喱,綠咖喱,黃咖喱,都是轟炸味蕾的好菜,然而,他們之間的區別真的不大,吃來吃去未免覺得單調。
所以我想,中國菜之所以好吃不在於調料放得多,而在於我們的選擇多。香料戰爭里的無數戰死冤魂的棺材板要按不住了。樓主要小心。
問這個問題的一定沒見識過法式烘焙和美式漢堡的「調料」比例。
可以理解為調料複雜,但不是過量。
中國菜的味道偏全面,看重調料和食材的配合與均衡。手滑多放調料,在嚴一些的地方,會被主廚或大廚罵得狗血噴頭。
中餐重資歷也是因為菜系多知識多,歷史久記載又不精確,火候什麼的不具體描述,比如油溫,再比如滑、炒、煎、煨、燉、燜什麼的,各調料喜歡用適量,我初期接觸也很頭疼。
大多西餐是比較追求食材本身的味道,烹飪方式上容易理解。比如大多肉類喜歡煎出焦面再處理,用洋蔥炒底味,弄各類型醬汁搭配不同食材。
而中餐,即使在一菜系,可能也不怎麼相通。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像我寫的宮保雞丁和麻婆豆腐,兩道典型的川菜,全用到花椒辣椒和水澱粉,但操作上天壤之別。
若真想一言蔽之,絕對不是放太多調料,我想到的只有一句話加一句解釋。
有味使之出,無味使之入。一出一如,各得其所,方能五味調和。
應該沒吃過粵菜吧
做肉我覺得是很難比美帝有巨大的優勢的,但是我們做碳水化合物食品的時候,要強100倍(逃
大部分中國菜還吃多原因在於體現食材本身的味道,即使是重口味的川菜在口感上也有很好的主次結構。而不是像很多國家的菜那樣放一堆亂七八糟的東西來奪味,喧賓奪主。
反對高票回答裡面那個說日料只有米飯加生魚,只會研究握米飯手感的,只能說你吃的都是國內的廉價日料吧。
如果我告訴你,對於大部分日本人民來說,中國菜就只有麻婆豆腐(茄子,粉絲),青椒肉絲,回鍋肉,糖醋裡脊(酢豚怎麼翻譯?),干燒蝦仁,八寶菜,炒飯……你什麼感想?
但事實就是這樣的,市面上九成以上的中華料理店都是這些菜,東京這種大城市才能輕易找到面向中國人的正兒八經的中國菜。
日本人很重視調味的,在我看來可能比中國人更細緻。
以前在某烤肉店打工,不同的肉配不同的蘸料,每種蘸料的配料就二三十種,都是店裡自己研究的秘方。醬油分輕重口,酒分料酒和米琳,蘋果汁和圓蔥汁都得是鮮榨的,味增、海帶、干送魚等各種調味品都用固定的品牌……當然這些對於高票的答主來說不過是一盤黑色的蘸汁兒。
日本的飲食店大部分很講究自己獨創的味道,拉麵店也是各有各的特色,那鍋湯就是他們的命。
相對而言平民的手藝很一般,至少我接觸到的都挺一般……幾乎沒聽說過誰做飯手藝高超——相對於中國,「小A爸爸燒的紅燒肉超贊」什麼的,在這邊待了這麼多年一次也沒聽到過——與其相對的,市面上賣的調味品特別特別多!基本上任何一個居民區的超市都有好幾列的調味品。是同等面積的中國超市裡調味品貨架的三倍以上。主要是因為日本人分的太細緻,光沙拉醬就有一整列,醬油至少兩個貨架,鹽都能分N種~~
日本人口味較清淡,所以比較容易嘗出細節。我覺得資源貧瘠也是原因之一(之前在日本電視台上看到一個調查數據,中國人均蔬菜食用量世界第一,大概就是中國600多克,第二300左右,第三200……因為中國菜便宜),所以講究食材新鮮,因為就這一個吃完就沒啦 ~~
中國物資太豐富了,所以吃起來也沒那麼介意了。我打小吃海鮮都是一煮一大鍋,只放鹽,講究的放點姜,也好吃的不要不要的~~櫻桃一買一大包,抱著吃到飽,想在回憶起來簡直像做夢一樣 。
中國菜好吃是因為地大物博種類多,每個地區都有特色,歷史悠久自然會進化出最完美的味道,這一點來看,料理種類相對單一的日料也好西餐也好,真的是望塵莫及……
當然是因為調料用的多。不光中國菜一家調料用得多,印度菜(肉豆蔻,薑黃,丁香),土耳其菜(藏紅花,孜然),法國/義大利菜(迷迭香,松露,歐芹)的好吃都是因為調料用的多。複雜的調味是料理進步的標誌,人家想換換口味的時候也可以選擇只用鹽佐餐。
不像某些不要臉的國家,沒有調味就只能強調「本味」,騙一堆沒見識的白痴。餐飲界就像中國傳統武術界一樣,講莫名其妙的修為、經驗、師徒關係。和粵菜的突出本味的自然選擇過程不同,某料理是欲調味而不得,所以強行靠買宣傳拔高自己的地位,把料理變成玄學。
還是那段話。如今的中餐,烤鴨在配著beluga鱘魚籽醬;如今的法餐意餐,tartare上澆柚子醋;如今的印度菜,用tandoori烤鄂霍茨克海扇貝。只要是超前而進步的料理,就一定會在全球化的今天注重融合和嶄新的味覺體驗。
相比來說,落後又保守的料理只會關心米飯握幾回手,下鍋炸幾秒鐘,烤制刷幾次醬。然後拉人拍個紀錄片「匠人」「大師」「本味」。
沒出息。
順便對我的答案造成的潛在損失提前道個歉,尤其是對反對我最厲害的三位答主,不好意思哈,俺們這種人就是見識少。
中國菜為什麼好吃?不是調料的原因啦。因為花樣多。有濃油重色的徽菜,有口味千奇百怪的川菜,有講究本味的粵菜,有接地氣的淮揚菜,有厚重文化氣息的魯菜。。。。反正,全世界加在一起的各種花樣才可以和中國打平手吧。有些菜用的作料多,有些菜又講究原汁原味。因為有各種新奇的菜品不斷出現,總也吃不膩,所以才會覺得中國菜好吃啊。而且我善於使用作料,還善於選擇烹飪方法!!比如,老外覺得這魚刺多,還有土腥味,怎麼吃?咱們可以麻辣,可以油炸。老外只知道把牛羊肉大塊切下來烤,煎牛排羊排,咱們還可以燉,手把肉,白切。燴,燜,紅燒,爆炒。。。哎呀呀,千奇百怪千變萬化萬紫千紅林林總總,怎麼能不好吃呢??完了我餓了,冰箱里有白天學生送來的釣的小鯽魚,這玩意老外怎麼吃??呵呵,我伴上面油鍋里炸出來,再下蔥姜蒜辣椒爆香,加水加生抽老抽料酒醋燉小魚。。。。
不是
因為你沒見過會做飯的外國人,可能也沒見過會做飯的中國人。
謝邀,說中國菜好吃有失偏僻,日本菜法國菜義大利菜也好吃,中午吃了泰國菜,感覺也很不錯。
川菜調料多,好吃。
粵菜調料少,好吃。
所以大概調料的多寡與菜好不好吃沒有強因果關係。
調料只能增添風味,最好吃的還是食物的原味,因此我覺得用再多調料並不會讓食材更加美味,本身這個問題上就有瑕疵點。
食材本身的鮮甜才是決定料理好不好吃的重點。
調料只是增添食物的美味而已。過多的調味,反而會讓料理不出彩。
多餘的調料就像畫蛇添足一樣,反而容易弄巧成拙。
推薦閱讀:
※為什麼香港人認同自己說的是粵語、吃的是粵菜、聽的是粵劇?
※熊貓快餐(Panda Express)的用餐體驗如何?
※牛尾巴真的很好吃嗎?
※如果只能舉出一道能代表中國的菜, 要舉出哪一個?
※天津人真的吃天津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