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电影让你看了两遍以上,并且每看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
把begin Again看了三遍,我知道三遍不算什么厉害,但是我每看一遍好像都有不一样的见解,所以比较好奇其他人都看哪些电影看好几遍。也顺便当作是电影推荐吧~ (●′?`●)
【第十二更最终回(20150814)】最后的晚餐
-------------------------------------------分了个割-------------------------------------------
《饮食男女》影片详解
(大量图、超长答案,慎点~强烈建议在有WIFI的环境下,没啥重要事儿要干、吃饱喝足、姿势足够舒服的时候观看)
转载请注明出处和原作者,请勿作商业用途,谢绝各类媒体转载。
【第一更(20150708)】 :喧闹中隐藏的谜题
作为李安父亲三部曲中人物最多、剧作技巧和视听语言的使用最巧妙的一部,也是我最经常拿来分析剧作技巧的几部电影之一。这里不做拉片了,挑几场重头戏来仔细讲讲,顺便分析分析片中的几大谜团,欢迎喜欢这部电影的朋友一起来讨论。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李安导演第一次采用不是自己写的剧本来拍片,在拍片过程中甚至一度找不到感觉,直到剪辑的时候有的地方也很困惑,或许是血液中的艺术家天性指引着他完成了如此美妙的一部电影。以至于多年以后,很多人和李安导演反馈对这部电影的热爱,他感觉很讶异,我宁愿相信这是导演的谦虚之词吧。
故事发生在拥挤的台北,大家匆匆赶路,为饮食、为男女、为生活奔波。
和平东路,朱家小院
开篇老朱做菜这场,不知道赚了多少人的口水,剪辑与音乐配合相得益彰,节奏把控得十分精准,以后有机会细说本片菜品的时候一个 镜头一个镜头给大家扒。现在不多截图了,怕影响减肥大业,大家自己找来成片观赏~~~~~~~ 此段除了用专业的刀具厨房设备和娴熟的手法展现老朱的职业之外,还用满墙照片点出老朱的身份非比寻常:不仅仅是个一般的厨子。摇镜头扫过这些照片的时候,老朱正在接听一通神秘电话,这一重要的段落我们细细道来。
摇镜头的起幅:前两张是蒋介石、蒋经国父子,不用多说。照片都是现做的道具,美术很用心地考虑到黑白照片经岁月的洗礼后变色的问题,配合老朱容貌的衰老来展现时光的流逝。值得说两句的是两父子身后的挂的字都是孙中山所题,分别是“博爱”和“天下为公”。
“博爱”是孙中山政治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孙中山把“博爱”、“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视为理想的最高境界和追求的最远目标。
第三张是李登辉,进入到彩色照片的时代,背后仍然挂着........喂~按照前面的逻辑,这照片墙上不是应该挂孙先生的“世界大同”吗?怎么变成了一个欧式画框,画框里面一片绿底,啥也没有了?“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有朋友在评论区提醒画框可能是国父像,发现很有可能!但毕竟没露出脸,挂的到底是国父像还是委员长的像就不太敢保证了。】
然后是一副字“人间美味” 我们得知了老朱名叫朱涛,题字者名叫张太和,这个不太确定,也许是著名连锁餐厅的创始人两兄弟之一。
看看烤鸭店标志上的鸭子,想想创始人赠送的“人间美味”四个大字,再想想后来老朱几次三番做的烤鸭,流下了不争气的口水。
擦干口水,言归正传。
第四幅合影是时任台湾“行政院长”郝柏村。导演的安排很有意思,老朱和李登辉、郝柏村合影画面感觉相似,又都是穿着西装,却被分置于题字两端,熟悉台湾政治的朋友一定会心一笑。因为两人的政治观点是完全对立的,早在1990年,郝柏村就已经决定派兵拿下钓鱼岛,但时任总统李登辉拒不签字 。郝柏村一直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因为他出生在江苏省,打过抗日战争,跟随大军撤退到台湾,对中国文化是有认同感的。而李登辉大家都不陌生,是“台独”宣导者。他出生在台湾,从小长在小康之家,在日据时期生活得相当不错,对日本人并没有切肤的仇恨,甚至还有传言他父亲就是日本人......光复后,国民党接管台湾闹出很多问题,到49年大溃败,据说有200多万人先后撤退到台湾,大家争吃争喝争工作争地争房争老婆,加上政府的保护政策,本土人受到很多不平等对待,抵触心理空前高涨,可想而知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李登辉是什么态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二二八事件”,这里不多说。郝柏村身后挂着中式水墨画,对比李登辉身后的欧式画框。大家可以反复琢磨一下个中韵味。
说明一下,照片肯定是制作的道具,选什么样的背景,穿什么衣服,什么色调都是经过设计的,这绝不是过度解读,这绝不是过度解读,这绝不是过度解读,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第五张,第六张合影分别是星云法师和张大千,都是很有故事的人啊。张大千带几大箱敦煌壁画摹本在重庆搭乘最后一班飞机逃往台湾,因为飞机超重杭立武放弃毕生积攒的几十两黄金的故事应该很多人都知道。星云法师身世也十分曲折,大起大落~:)。老朱衣着的变化也很好的说明了他的社会地位,他已经不需要靠大厨制服或者正式的西装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大师们合影,如此轻松,张大千都要对其尊称一声先生。
整个摇镜头的落幅,同时也是停留时间最长的一张照片:朱师傅的半身照,穿戴整齐的大师傅定妆照,美术选了深色背景来突出白色制服,给观众一个明确的答案:没错,老朱是个厨子,一个牛逼的大厨,一个几乎得供在神坛上大厨。而大厨在家庭厨房做如此丰盛的菜肴,是要宴请什么重要宾客吗?此段留下了一个小悬念。
这样的大厨,正在电话里给一位女性传授蒸鱼的技巧,这简直就是千金难买的学手艺的机会啊。然而,镜头刚摇过老朱辉煌的过往,画风一转......
电话中的女性不耐烦地说:不要只管做菜嘛!老朱无奈地说“今天不说,要等到哪天说呢?”老朱这句话真的只是在说做菜嘛?不!其中必有深意!
OK,观众此刻的心情是崩溃的,电话对面的女性,你丫这是暴殄天物,浪费了机会你知道吗?!!你出来,我保证不打死你。冤有头债有主,是时候隆重祭出本片第一个谜题了。
【给老朱打来电话的这个丧心病狂的女性到底是谁?】
片中出场的、演员表中有名字的女性角色一共有10个
而演员表中无名的女性角色包括:家倩的好朋友葛蕾,三个孩子死去的妈,身在美国的锦凤,家宁老公瘫痪在床的阿嫲等。
凶手就在她们之中。
真相只有一个,我们下期来揭晓谜底。
--------------------------------------------------热情的分界线-------------------------------------------------------
【第二更(20150710)】 :真凶现身
上回书说到,老朱电话真凶就在这些女性之中,下面我们就这起神秘案件把嫌疑犯一个一个谨慎排除掉吧!
说好的谨慎排除呢!!
其实真凶非常好猜,把电话中的对话和后面的剧情一对照真凶就现身了。
老朱:喂?
神秘人:朱爸(模糊)
老朱:吃没?
神秘人:还没
老朱:还没呢?那中午就下碗面凑合着吧。
神秘人:吃什么都行。
老朱:那条鱼挺不错的。
神秘人:鱼? 红烧啦。
老朱:恩?红烧?那鱼拿来红烧可惜嘞,最好是清蒸。哎,不要抹盐,可千万不要抹盐。盐把鱼里的水分都吸干了,鱼肉就不嫩了。把盐那,放在盘儿面儿上,大火一蒸,那盐呐......
神秘人:不要只管做菜嘛,我觉得那件事情今天先不要讲好了。 (模糊)
老朱:今天不说,要等到哪天说呢?
有趣的是,很多第一次看此片的普通观众在这一段恐怕还不知道他姓朱,也不知道片中只有锦荣一个人叫他“朱爸”,所以此刻会将重点放在“爸”字上,本身说的就不清楚的“朱”字会被我们直接选择性抹掉,进而推断这个电话来自他的女儿。当这个疑问盘旋在脑袋里的时候,几个女儿相继出场,二女儿家倩直接有打电话的动作。
一个接电话,一个打电话,几乎注定地,二女儿家倩和神秘人的形象对应上了。“不要只管做菜嘛”这句台词也和家倩这个职业女性的形象、宽敞的办公室气质相符。“今天不说,要等到哪天再说呢?”也成功嫁接到“不要只管做菜”上,让观众认为老朱是在抱怨女儿不理解自己,不让自己说做菜心得。
观众的疑问打消,真凶可放心出场。
第一段家宴之后,锦荣来朱家串门第一次出场,这一段信息大爆炸,我们将来要细细来八。
锦荣第一句台词:我以为你们都在家,朱爸呢?
【导演说:看,谁在喊朱爸谁就是神秘人,什么,当时你没听清?饿了别喊爸,要喊朱爸】
珊珊第一句台词:妈妈今天把鱼煎糊了。
【导演说:刚才说了那么长时间的鱼拿来红烧还是清蒸好,你们总不会忘了吧?】
话说的不能再明白了,但这个时候,观众们没办法把电话里的鱼和珊珊口里的鱼对应在一起,这是为什么呢?李安作为导演牛逼之处就是他熟知人的一个心理:语言要和画面结合成一条完整信息,也就是听觉和视觉的统一。比如先有老朱和神秘人通电话,之后隔几场出现家倩打电话的镜头,一打一接,电话中出现的女声,信息一一对应。此片中几次运用这种手法,让你眼见不一定为实,产生1+1&>2的感受,而这也正是剪辑的魅力所在。
开头神秘电话段落女性声音处理的比较模糊,想第一遍就听清楚几乎不可能,而到这里,其实导演已经把真凶摆在了桌面上了,但观众就是猜不到,因为我们都陷进了导演编织的层层全套之中了,好吧,为了一层层分析圈套是如何编织的,不得不将本片最大的包袱抖开:
老朱和女儿同学的姐姐锦荣好上了。
那么这部影片讲的到底是什么故事呢?老朱爱上了女儿辈的年轻人,他几次想通过星期天的晚餐公布这件羞羞哒的男女之事,没想到女儿也纷纷选择在晚宴上公布自己的事情,老爸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压抑自己的感情生活,直到所有人都误会了他,不得不爆发的情况下,在最不恰当的时机把压抑已久的秘密说了出来。
我们跟着剧情走,老朱的几个女儿分别出场。
画面没入,圣歌先入,“哈利路亚,哈利路亚”
大女儿朱家珍在公车上听着随身听,成熟的发型,不施粉黛不再青春的脸,保守的长袖,朴素的皮包,灰白没有颜色的衣着;她倔强地拧着脖子,胸前的十字架,阻隔了外界声音的耳机,神圣不可侵犯的形象。重要的是为什么出场第一个画面就是手部特写,而且还要设计随身听故障,要拍打呢?一方面说她磁带听了太多遍,听坏了。另一方面是要说,她手上没有戒指,大龄未婚。更重要的是,朱家珍渐渐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出现了问题,她要在个人世界行将崩塌之前拯救自己。
很快,她在教会听布道的时候得到了对抗内心挣扎的力量【靠着上帝有能力与智慧来克服困难,有喜乐与平安来面对挫折】(这句话很重要)
二女儿家倩人没出现,电脑中各种数据先出现,得知她从事的是航空业——高大上的行业。再看人,时髦的卷发,容貌姣好,年轻,妆容服装都很得体。巨大的高层办公室、巨大的玻璃窗、巨大的办公桌,先进的电脑设备——事业有成的职业女性。
这还不算,她还有一个稳定的炮友,又刚买了房子,简直在脑门上写着四个大字:成功人士。这里我们得到了几个信息:
1,家倩新买的房子,把所有积蓄都丢下去了。(这么早就把flag立起来了,不灭你不足以平民愤:)
2,家倩想要离开家。
3,雷蒙是前男友,是开画廊的,画廊正在展出一个女画家的作品。(伏笔)
4,家里有星期天晚餐的传统。(解决了片头的疑问:老朱是要宴请什么客人?)
老三朱家宁,同样是人没出场工作先出场:炸薯条。
年轻的面容,俗不可耐的制服,一看就是学生妹在速食店打工。
导演在处理三姐妹出场第一个镜头时避开了顺撇的画面,大姐小妹面朝画右,中间夹着老二面朝画左,防止视觉疲劳的同时突出了老二的女主地位。
小芝芝出场,提到了钟国伦,同时提到了小芝芝热爱精神SM的癖好,以及和钟国伦分分合合的感情状况。交代了朱爸对星期天晚餐的态度,女儿再不出现就要翻脸了。
绿茶婊朱家宁第一次接近小芝芝的男友钟国伦,换了便装更能看出年轻人的清新活泼。相对而言,钟国伦被小芝芝虐得老气横秋,充满愤怒,只能靠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来舒压。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矛盾的作家之一,他的书以深度挖掘人性而著称。根据钟国伦当时所处的状态,他看的很有可能是《罪与罚》,橙色的封面,待大神来八。
小妹回眸一笑,芳心暗许。
老朱仍在做菜,赫然出现了老二朱家倩的黑白遗像......所以刚才是闹鬼了吗?不,不是酿子的片子。很明显,那是三个孩子的妈,老朱的老伴。通常这种情况,为了避免误解,美术通常会找一个老太太的照片,让观众一目了然。这里为什么要选择让吴倩莲一人分饰母女两角呢?而且又设计让孩子妈早早过世,留下的都是这么年轻没有化老妆的照片呢?其中必有深意!
导演是在告诉大家,老朱心中老伴的形象就是年轻女人啊,什么年龄相仿,老朱不要老太太啊,神马梁伯母一边去好吗?!另一方面,后面的故事里,家倩和父亲的矛盾最深,感情也最深。用家倩最像母亲这种方式直接将两人联接起来,同时给出了老朱的“男女之事”为什么老是说不出口?虽然妻子过世多年,但他时刻背负着道德压力,在饭桌上,他不止要面对来自女儿的压力,还“亡妻”附在女儿身上一直在盯着自己。至此我们也看出故事的主线和男女主角了。
老大回家,搭乘张姊妹的摩托车,普通妇女既视感。她面对着来自外界的大家催促她找对象结婚的压力。
小妹搭公车回家,普通学生既视感。
老二搭雷蒙的宝马回家,和姐妹截然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态,难怪她要搬家了。
至此,一家人各自的形象都立住了,各怀鬼胎.......不,各有心事。影片铺垫了十分钟,第一次晚宴马上要开始了,我们暂且先不八。
片中几个有很多有趣的细节处理,我们今天来说其中的一个。
鱼的处理
第一次家宴:我们知道影片开头做菜是为了晚宴,第一个做的就是鱼。
当晚我们得知老朱做的是松鼠鱼,鱼柳切十字花刀,油炸后呈松鼠尾蓬松的形状,浇糖醋汁,酸甜口。那么问题来了,从中午就开始准备的丰盛晚宴,菜单上有炖鸡,有烤鹅,有蟹粉汤包,有东坡肉,这么多费时费力的菜肴,为什么要第一个做鱼?我们知道这种过油之后浇汁的菜肴是不禁放的,肯定是要现上桌的时候才能做,否则面衣被汁水浸泡一会就会变得软烂,失去了酥脆的口感,所以按照真实的做菜顺序,这道松鼠鱼绝不应该第一个做。那为什么影片不仅把它剪在最开始,还要从抓鱼,杀鱼、刮鳞、清理内脏、改刀、蘸粉到淋油,几乎全程跟拍这么详细?
导演这种牺牲了真实性的处理方法,其中必有深意!
之所以这么处理,又拍摄这么详细,就是要让观众记住鱼这个意象,充分接受这些信息。
这信息至少有三层:
1,开篇就要体现老朱的手艺。特殊的食材普通人家不见得知道怎么做,鱼谁家都做过吧?看看老朱麻利的手法,杀鱼的技巧,就不是普通战士。
2,开篇第一个菜就是鱼,紧接着神秘人电话打来,和画面的鱼对应上,误导并解开观众心中的疑问:“电话里说的鱼在哪?”。如果不在开篇先把鱼大段的展现出来,观众会带着这个疑问往下看,到珊珊说出鱼煎糊了,观众的疑问得到解答,卧槽,老朱和锦荣有事儿!造成提前揭底。
3,心理学上,鱼是一个最典型的性的象征,自古以来就用作暗喻女性的生殖器官。而导演第一个做菜的镜头就在告诉大家,老朱在烦心的是什么事儿。不,在片名中就告诉大家了,饮食男女。老朱电话中说的“今天不说,要哪天再说”的那件事,就是男女之事。
第二次家宴:老朱在杀鱼之前有了犹豫,迟迟没动手。老朱杀鱼用的方法是:拿坚硬地棍状物塞进鱼嘴里...........(////////?/////////)
老朱在犹豫的是什么呢?鱼该不该杀?他是大厨,少说也杀过几万条鱼了。导演当然不会放过误导我们的机会,心脏病吗?老朱仰天狂笑两小时,我的身体好得很!他是在犹豫还是要不要说“男女之事”,还是继续压抑自己,做一个人人称道的好爸爸。
第二次家宴做的是清蒸鱼,卖相真不太好,看家倩嫌弃的表情。
而这场之前家倩和雷蒙幽会的时候也是做了鱼的,重口味的豆瓣鱼。当然,他们见面就是为了鱼水之欢,不是吗? (//?//)
对比下家倩的表情。(//?//)
第三次家宴吃火锅,没有看到鱼,应该说基本没看到菜。
第四次家宴没有准备过程,直接上桌,也是清蒸鱼,造型比较奇特。
第五次家宴,做的是虎菌星斑卷,和鲤鱼相比,七星斑的价格一下飞跃不知道多少倍,还被珊珊这个小丫头嫌弃太大.......
最后一次家宴,家倩掌勺,做的红烧鱼,终于还是把鱼红烧了_(:3 」∠)_ 就是要跟他爹对着干,这诡异的幽默感。
至此,鱼哥的戏杀青了,大家有发现一个问题吗?
除了老朱出现过犹豫的第二次家宴时鱼是好好在盘中平躺着,其余的菜色不管用什么手法去做,造型都是头尾直立在盘中(家倩掌勺的不算)。我不想从色情的方面去解读,但这明显不是偶然,其中必有深意!我们知道鱼代表着老朱和锦荣的男女之情的秘密,鱼的首尾挺立或许说明老朱一直以来想要把恋情公开的决心是非常坚定的,只是机会不凑巧。
最佳路人甲鱼哥(哪里有甲鱼?)
那么为什么第二次家宴做的鱼躺平了?老朱杀鱼的时候为什么犹豫了?发生了什么事情?他遇到了什么困境?好,我们下期再见!
----------------------------40℃的北京带来了火热的分界线------------------------------------
【第三更(20150714)】:蝴蝶效应
万众期待的星期天晚餐,究竟是多重要的晚餐,有什么客人?好鸡冻有木有?!
.......................有没有小小的失望?
这特么不就是普通的家庭聚餐吗?一个爸爸仨女儿,还有客厅里孩儿她妈的遗像。有必要做这么一大桌子菜吗?看仨女儿都什么表情?什么叫吃腻了山珍海味?请看朱家珍死了老公的表情。
但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
我们跳到高潮戏大揭底这一场对比看看,朱家珍整个人从头到脚包括精神状态都不一样了,导演为了体现这个变化,从她第一次出场就在把她作极致,唯一不变的是她的信仰,大家瞪着眼看她的餐前祷告,谁也没有先吃,体现了一种尊重。这样的小细节非常多,也是导演反复在说的一个问题,家庭到底是什么?后来借老朱的嘴说出“一家人在同一个屋檐下,照样可以各过个的日子,但内心中产生的这种顾忌,才是一家之所以为家的意义。”顺便说一下,杨贵媚这个演员我是非常喜欢的~
我们再看高潮戏时家倩的样子,整个人没有一点改变,从发型到状态,连眼神都一模一样。可以想象,小的时候在饭桌上看爹妈吵架,也是这份小眼神怯生生地看着(心疼)。
我们来看这张高潮戏全家餐座次图,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家倩你在看谁?
前面两个画面是紧紧相接的,我们会觉得家倩是在看姐姐,感觉她的眼神透露了:“你丫笑得太大声了!是在讽刺我吗?”的信息。
然而看看座位图,姐姐并不在她的左手边,她看的其实是梁伯母!
所以家倩心中所想是:“你丫缩谁嫁不出去啊,是在讽刺我吗?”
那么问题来了,按照真实座次,大姐在家倩右手边,为什么不拍个家倩看画左的反应镜头?或者想要给家倩看梁伯母的反应镜头,为什么那么为什么把大姐大笑的一个完整镜头剪开,中间塞进家倩的反应镜头,让观众建立起“家倩在看姐姐”的印象?这其实是为了一个镜头多重功能。此处强调“家倩看梁伯母”并没有什么大用处,而节奏上大姐的笑又太长,直接剪短了还不完整,中间拿女主的反应镜头破一下,刚刚好。镜头这么剪还可以与第一场吃饭戏呼应,留了家倩看向画右的镜头,产生这种了看似家倩在看姐姐,细分析又是在看梁伯母的有趣效果。
两个本来并无直接关系的镜头剪在一起,让观众产生了家倩对大姐的笑心里吃味儿的感觉,这就是蒙太奇的神奇之处~~~~关于蒙太奇,知乎相关问题有很精彩的解答,大家可前去解锁更多姿势。
扯远了,回到第一次吃饭。
老爸落座,手放在旁边的椅子上,当然,那个是已故老伴的椅子,大家开始动筷。
老朱有话要说,被无情打断.......
等一下!
回到上一张图,觉出什么不对了吗?
老朱身旁的空椅子!
我们再往前追溯,一直到片头,神秘电话。好,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对方是锦荣。那么我们看看老朱说的话“吃没?没吃中午就下碗面凑合着吧。”
什么意思?意思是晚上有大餐吃啊,所以中午随便凑合就可以。所以老朱为什么这么用心在做菜,而且这场之后几次星期天晚餐都直接省略掉做菜部分(除了高潮那次),也是不想混淆这种感觉。锦荣原本是要出席星期天聚餐的,也是老朱一直试图在做的事情:把锦荣介绍进家庭中来。
但电话里锦荣一个轻率的决定错失了良机“我觉得那件事今天还是不要讲好了”锦荣临阵脱逃了,你让老朱情何以堪!所以星期天晚餐老朱原定是要宣布他和锦荣的“男女之事”啊,老朱身边的座位,原本应该是锦荣坐的啊!!!如果锦荣没有临阵脱逃,后面的事儿就不会出现,她妈也可能不会从美国回来,家倩早就去了阿姆斯特丹,家珍可能过不去这个坎儿自暴自弃,家宁嘛,who cares~~这就是蝴蝶效应啊同志们。
家倩尝了一口鱼翅羹,眉头一皱,发现案情并不简单。
二丫说的火腿变质油耗味大,其实是暗指父亲操办的这种星期天晚餐聚会形式陈旧不合时宜。我们知道这部影片就是通过吃饭来探讨家庭关系的,所以此处几人的讨论的实际上是朱家家庭关系紧张的现状。
老朱心里翻了一个大白眼,一万头草泥马奔过。本来话没说出口就挺郁闷,二丫你还损我!哼!
这段对待菜品质量问题,也可以说对待家庭关系的问题上,三姐妹的反省太符合人物性格了!各位来看,先说二丫朱家倩:是个直肠子,有啥说啥,获得老朱白眼一枚。
小妹呢?心里早就不满了,但表面上迎合父亲,反对二姐的说法。实际的行动却又和嘴上说的完全相反,第一个早早离开家庭。哎呦嘿,小丫头片子还有两幅面孔呢。
大姐虽然尝出家庭中的“异味”,但她为了家庭和睦可以选择视而不见,隐忍牺牲,硬吃下去。但她终究心中还是有所不满,慢慢堆积出了那么多的怨念。
家倩致命一击,直接点出父亲的软肋。这里涉及到了一个重要问题,老朱的味觉到底象征着什么。这个问题我们留到最后一期再解.....
老朱愤而离席,心中呐喊:不带你们这么欺负人的。
老朱一走,三个姐妹打开了话匣子,敢情平时揶揄你爸就是你们姐儿几个暖场必备的段子啊。台词里几句话就交代了大量信息:锦凤,在美国,嫁了个外国人,她妈“梁伯母”本来要等绿卡,但不适应国外的生活,准备回台湾。三姐妹的话语中我们得知梁伯母不是个善茬,还有个亲切的外号“老巫婆”。
家倩第一次提到锦荣姐,珊珊,观众很容易联想到锦荣锦凤是两姐妹,和她家的关系不错。家倩第一次“撮合”老朱和梁伯母。导演很阴险啊,利用群众的惯性。
梁伯母第一次被提及就是和老朱一个辈分,两人都是单身,家倩虽顺嘴一说:没事可以来跟爸聊聊天。省去了后半句:还能促进感情,往一起凑合凑合。有趣的是她虽然没说出口,但这后半句我们都能听得出。
老朱表示不满,强行想把话题引回自己身上。然而二丫才表放弃这个机会,再度hold住全场。
二丫表示,我买了房子啦,我要搬出去啦~~~回头想想,你丫要搬走了话还那么多,嘴真欠儿,你该叫家欠。
大姐心里在呐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就盼望老爹能说句公道话,好好训斥一下狂妄的二丫。结果老爹说“很好啊,现在投资房地产也不错嘛”
看这眼神,充满了怨恨和不甘心:你又护着她!从小你就护着她!都到这个时候你咋不大骂她一顿呢!等老爹一走,大姐马上摔筷子表示强烈不满。
老朱被这一闹彻底啥话都不想讲了,饭局陷入一片死一般的沉默。救场电话适时响起,大厨房出了状况,老朱落荒而逃,临走时还不忘嘱咐。这真是名副其实的救场电话,既救了老朱家里的场,又要老朱去救大厨房的场。
总算跳了个外景,观众也松了口气,聚餐就这么草草结束,老朱坦白恋情的计划流产,意外收获了女儿要离家的消息一枚。
我们设想一个完全不同的晚宴。
锦荣没有临阵脱逃,她坐在老朱身边,和姑娘们融洽地吃饭聊天。老朱不时对锦荣投去关切地眼神,两人默契地接着对方的话,老朱的胳膊搭在她的椅背上。锦荣说:“我妈要从美国回来了。”几个姑娘唏嘘了一会,老朱宣布:“我和锦荣好上了,我们要结婚。”
所以嘞?一个老男人爱上年轻姑娘的故事,然后呢?《这个杀手不太冷》我们看得很嗨啊;《洛丽塔》也没咋地啊;到《饮食男女》这儿,你只是要娶个孩子妈而已,没啥惊世骇俗的。导演要是破罐子破摔,片子也就那么回事了,那么回事儿的片子我们见了太多太多了,是吧?
然而导演没有放弃,他愣是把挺正常的一爱情故事整成不伦恋。(每次我放此片,都等着最后高潮戏同学们的震惊响彻放映厅)
那么导演是怎么做到的?他都用了哪些小诡计?我们下一期再见。
----------------------------------------感谢大家点赞的分割线--------------------------------------------
【第四更(20150715)】:圆山大饭店与大厨师
话分两头说,我们先跟随老朱来到他供职的“大厨房”:曾被评为全世界十大饭店之一,并且是唯一一座宫殿式建筑的饭店——圆山大饭店。
相传圆山大饭店所在地是全台湾龙脉结穴的风水宝地,日据时期这里曾是台湾神社所在地,1944年神社被一架大型运输机意外撞毁,整个建筑全毁,神社内珍藏的宝物四散佚失。坊间传说圆山龙穴被这一炸,龙气已经消散,但珍宝却没有全部毁坏,而是被一个日本人秘密藏在某个防空洞之中,由于日本投降,撤退得太快,这批珍宝至今还留在台北某地。
圆山大饭店里的传奇故事可多了,篇幅所限,今儿单说两件事:密道和经理。
当年圆山大饭店的经理,就是著名的孔二小姐孔令伟,孔祥熙和宋霭龄的二女儿,也就是蒋介石的外甥女。孔二小姐一生未婚,从来不着女装,生性狂野大胆,又有做生意的头脑,最要紧的是和宋美龄情同母女。在她的管理下,加上专用密道,难怪外界要戏称圆山大饭店为“蒋家行馆”了。
视频:台北圆山大饭店六十岁蒋介石夫妇专用龙凤椅曝光 - 搜狐视频视频蒋介石夫妇在圆山大饭店的专座:“龙凤椅”
朱大厨能在“蒋家行馆”做到主厨,而且年纪轻轻就能和蒋委员长单人合影留念,除了自身的能力突出之外,身份也必然不同寻常。
回到电影开篇,老朱一家住在什么地方?和平东路,在台北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有个带院子的大屋,大家感受一下。后来借周明道的口特意强调了一下,在90年代初就已经是很贵的地方了,家珍淡淡地说了句老房子了。那么这个老,究竟有多老?
家珍和家倩斗嘴的时候说过,母亲过世的时候,家倩岁数也不大,如果家倩是在这出生,成长的话,那么朱家小院至少也有30多年的历史,那么就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事儿,正是圆山饭店刚刚建成的时间。如果家珍也在这儿出生,一家人在这儿居住的历史再往前推几年的话,甚至可能这里就是老朱和妻子到达台湾后不久就分到的房子,刚刚经历了战乱逃亡之后安定下来的家。当年200万人撤退到台湾,粮不够,地不够,老婆不够。但“上面”给年纪轻轻的朱师傅在这么好的地段分了房子,后来老朱还说过“中国菜进入台湾40多年,早已经三江五湖会流入海”说的不就是自己的经历吗?
这不禁我想起了一个人:蒋家御厨彭长贵。这个人大家可能没什么印象,但要是提起“左宗棠鸡”“彭家豆腐”,大家应该有印象了。没错,都是他自创的名菜。
蒋介石曾说:“湖南有两宝,一个齐白石留在大陆,一个彭长贵来了台湾。我和共产党平分秋色。”可看出蒋介石对饮食文化还是非常看重的,印证了开篇合影的“真实性”。那么老朱的原型是否就是彭先生呢?
在父亲形象这件事上,我们纵向比较一下李安的父亲三部曲,三个父亲都是由郎雄扮演的,他们都是大陆出生,要么跟儿子去了美国,要么去了台湾。导演很明显带入自己父亲的形象,或者说就是创作的初衷就是为了纪念自己的父亲。
李安老家在江西德安,祖上是一个大户人家,开着商行“李恒裕”,到爷爷那辈家道中落,产业也卖的差不多了。爷爷到了九江当学徒,后做苎麻生意获得人生的第一桶金,这时李安的父亲出生,被爷爷送去洋学堂,父亲后来考上大厦大学(即大夏大学),抗战时期转入南京干校就读。抗战胜利返乡,二十八岁就当上江西崇仁县县长,后来调到教育部任主任秘书,内战爆发后辗转来台,在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当天在基隆登陆。
根据李安传记《十年一觉电影梦》的说法,李安心中的父亲形象就是中原传统文化的代表,而郎雄就有这张“五族共和”的中国父亲脸。
好,那么说回原型这件事,导演特地设定了一个湘妹子梁伯母,她那口标准的伏南普通话和老朱的普通话一对比,打消了我们强行认证老朱原型是湖南大厨彭长贵的企图。但我想彭先生的身世可以做一些参考,再结合导演自身的经历得出了一个结论:老朱应该也是从大陆撤退到台湾的大部队中的一员,很有可能在大陆时就跟在蒋介石身边做事。
那么朱太太呢?我们发现三个女儿从没提过姥姥姥爷,家中也没有再上一辈人留下的任何痕迹,照片一张也没有,再加上家里没有人说台语,几乎可以断定朱太太在台湾没有亲人,是跟随老朱从大陆来台,共同奋斗,落地生根。然而,经过了苦难的5,60年代,台湾进入经济腾飞的7,80年代,朱太太却在生下三女儿朱家宁之后不久就不幸过世了。这个传统的中国女性跟随着丈夫,半辈子在战火中逃亡,半辈子相夫教子操持家务,几乎一天好日子都没有享受到。
不抒情了,咱们说回剧情,说回老朱。
车还没停呢,老朱就把车门打开了,急切的心情可见一斑(这么危险,好孩子千万别学)。老朱这辈子是用什么样的劲头在工作的?一个镜头全明白了。这同时也给之后决绝地退休埋下了一个小伏笔。
朱大厨在后厨穿梭,健步如飞,人人尊敬。前一秒钟紧张得大汗淋漓的经理,见到老朱顿时松了一口气。这就是朱大厨的本事,这个人钉在这,大家就有了主心骨,同时强调了这是货真价实的大厨房。这也是即使医生说对老朱背不好,他也要坚持跑步的原因:这么大的厨房,腿脚不好怎么跟得上年轻人的步伐?
那么大晚上的把老朱CALL过来,大厨房里究竟是出了虾米歹鸡?
原来是食品原料出现了问题。
老温是朱爸的副手,也是多年的老朋友,他的首次亮相,妙语连珠。
此处又有小亮点:司令娶儿媳妇这么大的阵仗,为什么老朱没在大厨房盯着?
因为他有重要的事情要宣布啊!他和锦荣约好了星期天借晚餐跟全家人挑明了,提前跟大厨房请了假。满心欢喜落了空不说,你看他一请假,厨房的采买就敢拿假鱼翅来充数。没朱大厨坐镇,能成么?老朱当机立断:翠盖排翅改成了龙凤呈祥,解决了危机。赔点钱保住了名声,他和上头一解释就OK了,看看多大的权利。
另一边,老朱家里。
满桌佳肴美味都放进保鲜盒,变成了剩菜。松鼠鱼果然一口没动吧?“男女之事”没机会说出口啊,真着急。
对于二丫要离家自己单过这件事,大姐感觉心里不平衡。
她为什么不平衡?
小孩没娘说来话长!不知不觉到了第四更,还没有讲到锦荣,好心急。请允许我把这个原因留到下一期来讲。总之,大姐不高兴,后果很严重。
二丫表示理解,争论的焦点转向了一个比较实际的问题上:谁来给爸爸养老。
小妹说:有什么好不平衡的,不管是你去结婚还是大姐出嫁,都是早晚的事,有什么不一样。言外之意,“你们就好啦,想走就走,最后还不是要把爸丢给我!”再往深里挖掘,她的需求就浮出水面了:“我要比你们都早点嫁出去,摆脱这个命运”。
二妹提出一个建议,给爹爹找个老伴,比如梁伯母。导演好坏的,两次通过女主的嘴给两个人拉郎配,一回生两回熟,让观众心中悄然接受了这种可能性。
小妹天真地以为他们的爸爸这辈子只爱妈妈一个,因为她出生没多久妈妈就过世了,她对母亲根本就没有记忆,只能说出这种空话。
接下来发生了一段大姐和二姐的关于父母之前有没有爱情的争吵,这争吵很有趣,表面上说的是父母的爱情,实际上完全是为了描写朱家珍这个人物而准备的,我们下一期仔细说。
回到大厨房
老朱和老温这对搭档的工作模式展现,进一步印证了家倩的判断:老朱的味觉退化了。
传说中的龙凤呈祥。
婚礼的大场面,这个时候才第一次出现大场面,就是让观众后怕:刚才后厨要是没有朱师傅的当机立断,这场面要这么处理啊?难怪经理吓成这副鬼样。
喏~
再回到朱家
蟹粉汤包,动都没动,后来被家珍送给了锦荣。当然,以编剧和导演的细腻程度,蟹粉汤包不会只用这么两次,最后还出现了一次:
拿在珊珊手上当早餐吃。
而且相似的汤包在大厨房中也出现过哦
厨房小工把客人没吃的汤包直接倒掉了。
老朱觉得可惜,劝小工带给孩子吃,白目的小工问了个傻问题“你要打包吗?”,把大师惹生气了。
好,我们完全可以想象,经历过困难时期的老朱,肯定带过别人没动的菜给孩子们吃,但这不是导演要说的问题,那导演要说什么呢?
在故事中后段老朱要退休的时候,他说了这么一句话:人心粗了,吃再细也没什么意思......什么叫可惜,要心中有个惜字。
那么这个惜字从何体现?就从这个蟹粉汤包体现的,老朱花了心血去包,自己女儿却不爱吃,如果仅仅如此,那么老朱不过是和天下大多数父亲一样,在儿女成年后受到冷落。但锦荣拿到汤包以后很小心的挤出汤汁留给女儿当早餐;珊珊吃着这样冷掉的、没有汤水的汤包还这么津津有味,这就是珍惜。朱爸怎么能不爱她们?
家宁一句锦荣姐来了,又是陷阱啊,锦荣是姐,不是阿姨哦。
锦荣第一句话就是问朱爸,刺探敌情啊,看战友有没有漏了口风。
鱼啊,呵呵
家宁为什么要问这一句,一方面表明锦荣是个事业女性,另一方面表明锦荣也有一段时间没来朱家了。我们看锦荣服装的色系,土黄色带圆点,扣子系到脖颈子,很暗沉很老气有没有?几乎要和朱家的老墙面融合在一起了......再配上蓝色大长裙和拖鞋,简直就是老阿嫲的装扮。其实锦荣是在努力把自己扮老,希望拉近和朱爸的距离,还剪掉了年轻女孩才钟爱的长发。没想到却被家宁说变年轻了,很心塞有没有。
珊珊和家宁在画朱爷爷。
朋友俩聊天,说了很多信息。
1,锦荣正在打离婚官司,自己带着珊珊,做保险业务员。
2,母亲要回台湾了。
3,母亲对女儿离婚这件事看得很严重,也就是母亲是个比较传统的女性,也就是说母亲很注重伦理道德。
4,锦凤和家珍是同学。
5,丈夫派私家侦探跟踪锦荣,想要争夺珊珊的抚养权。
6,家珍也是把父亲看做一个负担,做好了要给爹养老送终的打算。
锦荣小小的反抗了一下,但大家都没在意。
小阿姨,朱爷爷,呵呵。
家珍神补刀,把锦荣的身份坐实。
锦荣此刻心中一定是崩溃的,但如果给她一次重来的机会,她会出席星期天的晚餐吗?不会。
我们又再跳回到开篇的神秘电话,锦荣为什么跟朱爸说:那件事情今天先不要讲好了?
原因就是:锦荣的丈夫正在派私家侦探跟踪她,搜集对她不利额证据,用来夺取孩子的抚养权!假设在这个时间点上老朱对女儿全盘托出,可能要闹到满城风雨,更可能被侦探查到。到时候丈夫将锦荣婚内出轨这件事作为妻子不检点的证据,必然会争取到珊珊的抚养权。更重要的是,你离婚官司还没打完,宣布了能怎样?俩人也不能结婚,而且这样不仅要背负不伦恋的包袱,还得接受大家对她婚内出轨这一事实的指责。
然后我们突然发现一个惊天的秘密:老朱居然是小三!不,老三!
好,这一期到此为止,我们下一期来重点讲朱家珍这个人和她身上背负的全片第二个大秘密:“假男友和朱家珍的少女岁月”。
------------------------------------凉爽的小雨天,我们来更新个痛快----------------------------------------
【第五更(20150717)】:长女家珍(上)
上一期我们讲到,朱家珍做为长女,很有主人翁的意识,对家倩要搬出大家庭的决定甚为不满。她决心要照顾老爸一辈子,不让他孤苦无依。
那么老爸是怎么想的呢?借温伯伯的嘴说出来,你想要的要不来,你想赶的赶不走,正好是干烧甲鱼:憋。你家的老小姐,要跟你一辈子了,除非你想个法子把她嫁出去。
大姐表示: ( ′╥ω╥`)你们背后讲我坏话,我不依。
老朱同志讲出了本片的第二大谜团,也是二丫和很多观众一直弄不明白答案的一个谜团。
why?......why?......大姐和李凯到底是怎么回事?她真的伪造了一个把自己抛弃了的男友吗?她是图的啥?
先说一句,这部戏里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就是朱家珍,从前史的设定到整个人物的性格,转变的过程,到表演呈现出的状态都十分精彩。
那么给我的结论:李凯说的是真的,他和锦凤是男女朋友,和朱家珍甚至都不熟悉,更没有接受过她的初吻。这段情史是朱家珍自己编造的;但是呢,朱家珍也不是完全说谎。
听我慢慢道来
家珍的初吻并没有献给李凯,所以她的初吻和初夜应该都是给了......
她老公。
要解答朱家珍为啥编造情史这个问题,我们要先来说说朱家的三个女儿。
大姐朱家珍,大概33岁左右。
二丫朱家倩,28,9岁,30不到。
小妹朱家宁,20岁,大学没毕业。
母亲去世之后,三个姐妹都试图要顶替母亲的地位。
大姐是家长范儿担当,二丫是颜担当,小妹是温柔担当
通过朱温上面那段对话,我们得知,老朱偏爱的是二丫朱家倩,后来我们从家倩嘴里也听到一些类似的面团做的戒指八角做珠宝啊,爸爸总带她去大厨房不带大姐去,大姐很生气啊等等。爸爸这么疼家倩,你看家倩第一次晚宴过后和家珍吵架这一场,连家珍都说,不知道爸会怎么想。家珍是知道父亲的偏心的,小时候也闹过,但后来就接受了这种设定。可能现在很多独生子女从小就获得了父母全部注意力,食物玩具什么的也比较充裕,完全意识不到竞争这个问题。
答主现身说法,讲个小故事。我有个姐姐,亲生姐姐,我俩感情非常好,但我们从小就是在这种明争暗斗的环境下长大的。长大之后,我发现我姐姐有一个习惯,她会先把喜欢的菜都吃完,再吃饭。我不解,一问她才明白,这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小时候她都会把最喜欢吃的菜,比如最瘦的一块红烧肉啊,流油的一块鸭蛋黄什么的留在最后,再配一口饭,完美结束这一餐。(貌似我现在也是这样的习惯)然而作为话还说不利索的幼年的吃货的我,会指着姐姐碗里那块肉跟妈妈说,我要吃那个。妈妈会跟姐姐说,你是不爱吃那个吗?那就给弟弟吃吧。姐姐吃了几次哑巴亏之后,通过改变自己饮食方式最终战胜了我。而这个“就算肉在自己碗里,但不到嘴里就不一定是你的”思考方式一直保留到成年。
回到剧情中,二丫得到父亲的宠爱,是不是也独占了母亲的宠爱呢?答案是并没有,她一直对母亲更加疼爱大姐家珍而耿耿于怀。否则她不会在母亲去世多年,仍然要去争一个你更了解妈妈,还是我更了解妈妈这个问题。
就像当家倩试图从大姐嘴里套出当年“假男友”的秘密的时候,大姐说了解父亲比二丫多太多了。
家珍当然不了解父亲,二丫也不了解母亲,这只是姐妹俩吵嘴时给自己增加的本来不存在筹码。
大姐觉得二丫讨厌自己,为啥呀?因为母亲更喜欢自己啊。看这姐姐当的,没有去挑剔爸爸更喜欢妹妹,反而因为自己得到母亲的宠爱而自责。
整部片子,爸爸早晨叫二丫起床3次,叫小妹起床2次,叫大姐起床0次。经过大姐的房间有的时候瞟一眼,有的时候连看都不看直接路过。
这除了说明大姐是个自律的成熟女人之外,更多的是自己对家庭的一种责任感,不需要父亲操心。
另一个妈妈更加疼爱大女儿的事例是,当家珍出嫁,父亲帮新娘收拾东西的时候,家倩和父亲有过一段对话。
先看这张图
箱子里放的都是家珍的化学书,然后老朱把自己的结婚照在里面打包了。why?
为什么把结婚照和整本相册都给了老大?小妹家宁可是第一个出嫁的,按先来后到也是要给家宁呀,为什么给大姐?这里有两层意思,首先自己老婆和大女儿的感情非常深,老婆的照片潜意识里就认定了要留给家珍。其次打包照片这个动作是展现老朱要在内心彻底放下对亡妻的感情和愧疚感。
二丫一直耿耿于怀,为什么自己最喜欢的这个房间给了家珍。父亲说:你妈妈以前想一个人静一静的时候,也喜欢到这个房间来。
母亲把最喜欢的房间给了家珍,或者是母亲死后家珍仗着跟母亲感情最好“霸占”了这个房间。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家珍是个还算正常的,受母亲宠爱的小女孩,过着和二妹争宠的正常多子女家庭的普通生活,为什么后来却把生活过成了靠着拷贝闺蜜的爱情悲剧来武装自己的模样?
这句话是在影射她姐姐。
二丫无疑是自信的,她的自信来自于自己的美貌,容易相处的性格,高学历,好工作等等,也包括和大姐无时无刻的比较中时刻占上风而得到的自信。这种同辈群体中通过比较得来的优越感大家应该都有体会,这并不是心眼坏或者人品不好,而是一种很正常的竞争心理,是人类得以发展和进步的原动力。毕竟不会有什么人在所有方面都比别人好,处于劣势一样随时有翻盘的机会,比如片中的两姐妹,此消彼长,没有谁占领着绝对的高地。
平心而论,论样貌大姐一点不差,甚至是优于二丫的,但是什么把她从和妹妹平起平坐的小公主变成了现在这副模样?
我们看这片子里大姐的形象
围裙是标配,而两个妹妹从来没有穿过围裙。
家倩:难道你希望一辈子困在这里吗?这里是家,没什么不好,可这里不是你的全部啊。
家珍:可这里是爸的全部啊!你有什么权利来告诉我该怎么感受?
这句话是关键:我还有一刻心可以碎。几乎说出了朱家珍从母亲过世之后到遇到周明道之前的全部心路历程。
朱家珍的人生如果拍成电影,开篇10分钟后那个打乱她人生步调和平衡的情节点一定是母亲的过世。
母亲的过世的时候,家珍可能也就十五六岁,她除了要承受丧母的巨大痛苦之外,还要承担起照顾两个妹妹的重任,花季少女却必须要马上坚强起来,顶住母亲的位置。
父亲一心扑在大厨房,付出了远远超出做好一份工作所需要的心力和时间。主观或者客观地,工作很大程度上纾解了老朱的丧妻之痛。
家庭怎么办?咿呀学语时刻需要照看的小妹,调皮任性每天往大厨房跑不爱学习的二丫,家珍如果不站出来主持整个家庭,这个家就要散了。
这个时候我要跑下题,提一部同一时期的大陆电视剧作对比,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剧:《我爱我家》。有时间给大家八一八这部剧,《我爱我家》是一座宝山,每挖一锹,都有收获。向梁左老师致敬~·~~~
第43,44集【请让你来帮帮我】家中保姆跟着志新去了海南做生意,一大堆家务没人做,家庭陷入了困境。作为儿媳妇和平,曲艺团也不是天天去,平时也没啥演出机会,天天就织个毛衣满哪溜达,搁谁家,都应该是这个媳妇操持家务吧?然而和平同志却不这么干,她清楚地认识到,这个时候把工作做好拯救大家于水火大家不但不会感谢你,久而久之会把一切归结为一个媳妇应该做的,开始挑剔你各方面不到位的情况,开始把你的工作和之前的保姆进行比较,无形中降低了自己的家庭地位。所以和平同志决定甩手不管,宁可挨饿减肥,眼看着闺女吃方便面,也绝不多做一分。因为她知道,不干,顶多饿两天,干了,就是下半辈子的糟心。
“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她的策略无疑是成功的,老公公要吃个饭还要央求她做,被奚落之后得出了得马上找保姆的结论,还一找找俩,最后可以选脸好看的那一个。
回到《饮食男女》
朱家珍可没这精明的脑子,朱家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曾经有像吴妈李婶儿这样的保姆存在过,他们家又没有老人,只能由早熟的家珍担起重任,陷入了家务的洪流。
当然重要的不只是家务的问题。
或许吃饭上父亲能照顾到,但其他方面,有心大概也无力。看二丫和小妹,都身心健康地长大了,可见大姐对家庭的良好氛围的形成上有很大贡献。学业上,两个妹妹都很优秀,而老父亲能做的仅仅是把二丫赶出厨房,加上花钱送她去国外读书,但他恐怕没这个时间和精力来辅导家倩的功课。这和后来做了高中老师的大姐的辅导脱得了关系吗?
再看老朱做家务的手法,一看就是新手,可见这么多年的家务都是谁在顾。
一个做了十几年家务的人怎么可能分不清女儿的衣服嘛~
家珍的青春期忙着照顾姐妹,照顾家,就这么长大了。朱家珍把家里照顾得很好的情况下却莫名地自卑了起来。她看着同龄人搞对象的搞对象,出去玩的出去玩,买新衣服的买新衣服,然而自己没有时间没有金钱也没有这个少女的心情来享受生活。幸亏当年没有各种社交软件,要不然天天看同龄人晒幸福,要更扭曲了。
可以想见,七八十年代的台湾,一个单亲多子女家庭要面临的问题,家珍的压力巨大。我倾向于相信她的信仰产生于这段时间,她需要【靠着上帝有能力与智慧来克服困难,有喜乐与平安来面对挫折】。信仰帮助她度过难关,强大了自己的内心。
家珍把精力全部放在了学习上,很快,她考上了亚洲排名稳定在30几位的名牌大学:成功大学化学系 。
家珍的电影演到了中段,故事发生了转折,她的人生似乎进入了新的篇章,然而性格决定命运,家珍的自卑和内向并没有为她应得更好的生活。
家珍暂时逃离了台北,去到了台南,结识了锦凤,得到梁伯母的照顾。她呼吸到了久违的自由的气息,情窦初开的家珍,喜欢上了隔壁班的男同学李凯,而且是李凯同学先和自己说话的哦,虽然他只是随便聊聊而已,可第一次被帅哥搭讪的家珍,情窦初开,开始想入非非,即使连手都没牵过,也没说过几回话的情况下,还是觉得对方爱上了自己,幻想着未来。
然而李凯这种风流倜傥的富家子弟,自然不会记得主动和多少女生说过话,他很快就把这个安静的姑娘忘在了脑后,被她身边活泼有趣的锦凤吸引,成为了男女朋友。他喜欢个性独立又聪明,有冒险精神的女孩,像家倩、锦凤这样。
家珍的爱情的幼苗还没开始发芽,就闷死在了襁褓里。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我脑洞开大了,这一段完全是猜测出来的,好,对于这么大的一个谜团,剧情叙述中并没有给一个明确的答案家珍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是在影片中暗示过的哦,这段推理是有影片依据的,一会我们来说。
家珍很明显不是这种女孩,她可是基督徒呢。
她眼看着闺蜜锦凤和自己的男神相恋,再次体会到从二丫身上体会到的挫败感,压抑的生活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痛苦仍在继续。直到李凯抛弃了锦凤,家珍并没有感到庆幸,而是陷入了比锦凤还深的痛苦之中。这种痛苦是无法得到男神注意的痛苦,被无视的痛苦,没有人需要自己的痛苦。她宁可李凯抛弃的是自己,这样自己就不是一个没有人爱的女人。
毕业后,家珍没有选择更好的出路,而是马上回到台北一所高中教书,因为她的家人还需要她。
教了好久了。
尽管回归了家庭,但家珍心中一直有一小块“自由之地”是留给自己的,她坚信自己是值得被人爱的,是和二丫一样值得被人主动追求的小公举,这也是她的信仰帮她坚守的最后阵地。他宁愿把闺蜜身上的情史编造在自己身上来制造自己不凑合着谈恋爱的理由,她宁愿承受外界的非议,也要把男神主动搭讪自己,后来发展出一段情的这个开头甜蜜结尾悲伤的故事,保护在这片“自由之地”里,鼓励自己的“自由之地”和小公举的梦不会崩塌。
感情生活中,她绝不凑合,不想要别人介绍对象,因为那个能敲开自己心扉的主动追求者还没出现。她需要一个正能量的输出者,一个高大英俊,温柔有礼貌的基督徒,一个能把自己从死水一般的生活中拯救出来的白马王子。
窗外的猫叫惹得她心烦不已,猫儿都知道春光不可辜负,自己却还在傻傻等待。
家珍的电影过了中段,她的焦虑与日俱增,自己年纪的增长,青春慢慢消逝,她坚定的“自由之地”开始动摇,小公举之梦开始坍塌,她开始怀疑:白马王子真的存在吗?
家珍的生活,如同她的化学课一样,无聊得让人昏昏欲睡。
一个排球!打破了这份平静!难道是他!?家珍的心里有点小雀跃。
no!画风不对!太二了!不是我的白马王子!
看这恶狠狠的表情,小公举的内心是拒绝的。两人衣着一个包的很紧,一个露得很多,镜头一个俯一个仰,一个文一个武,几乎没有任何共通点。
刚回到教师就发现班长的小动作:居然在看情书!班长你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这不是正在枪口上吗?
(弱弱地说)老师,你就是没接过情书啊~~~~
班长决定报复。
下课后
白马王子怎么会脱臼,越来越不像了。
BUT,现场复位脱臼这种震撼的场面也算是激起了平静湖水的涟漪。
内心有点小激动是怎么回事?
家珍早已习惯生活里这种“当众孤独”,静静等待白马王子,虽然自己已经不太相信白马王子真的存在了,但等待的状态已经形成习惯,当这个习惯慢慢取代了目的成为一种惯性存在的时候,你已经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要等。
这还不是白马王子吗?多特么帅,还要啥自行车。拍摄的时候通过一个调度,把全景调度成近景。作为朱家珍的主观镜头,用圣歌遮住了周明道说话的声音,这是一个有源音乐。好,我们说说为什么这么拍。这一段落剧本可能这么写的:周明道骑车出学校大门,看到对面混在女学生中正在等公车的朱家珍。周明道骑着摩托停到她的面前说话,说了几句之后,朱家珍反应过来,摘下耳机和他寒暄。
这个段落处理得很干净,没切多余的反应镜头,直接场面调度完成后切了两个朱家珍的特写,用声音辅助叙事完成这一段落。周明道动,朱家珍静,两者这种对比关系延续之前的处理方法,基本已经在观众心中留下了固定的印象。
朱家珍母性本能。
帅哦,而且充满正能量,和白马王子的设定有部分符合到。
家珍心中的“自由之地”开始活跃起来:来呀,快来追求我!
妈呀,才刚许完愿就成真了,收到人生第一封情书,好幸福。
此刻画外音是放大的球场声音,哨声,击球声。这其实是角色内心的声音:是他!
冲过去看一下!和第一次同样位置时恶狠狠的表情很不一样了吧?
果然是你写的情书!
Σ( ° △ °|||)︴ ∑(っ °Д °;)っ (°□°;)
的确二了点,不过倒是挺开朗的..........
沦陷了~~~~虽然没有说过几次话,虽然刚认识没几天,但你的主动打动了我,我就是这么个容易动情的小公举。
再次放学,朱家珍仍在公车站等车,咦?
老师,你的随身听呢?你为啥不听圣歌了?
老地方,熟悉的身影。没错,她在等周明道啊
要来搭讪了,好鸡冻,好多内心戏~ o(*≧▽≦)ツ
阿勒? 欧巴你去哪?~~~~~~~ ⊙▂⊙
情书是你开玩笑的吗?那些对我的亲密的小举动都是随便做做的吗?为什么无视我!
等一下,这个场面好熟悉,好像从哪里经历过!没错,就是李凯曾经对我做过的事情,刚开始主动献殷勤来搭讪,然后马上爱上了我的闺蜜锦凤,离我而去。
这一天,朱家珍开始回忆起那份被抛弃的恐怖和被无视的屈辱。
所以我说,朱家珍并没有完全说谎,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讲,确实是李凯抛弃了她。
脑细胞死了好多,今天就到这里吧,关于朱家珍的故事,我们下期继续。谢谢大家!
--------------------------------------歌舞升平的分割线--------------------------------------------
【第六更(20150718)】长女家珍(下)
深夜里思考人生,顺便更新一发,把家珍的故事写完。后面还有重量级的梁伯母等着出场呢,还有我们男女主角各自的故事还没开始八呢,还有好几次晚宴等着讲呢,答案越来越长了,要不然我们简单说两句就终结此答案吧?..........
朱老师又接连收到几次情书,“深秋的爱意”让她开始怀疑写情书的是身边的同事,这一段也是要展现大姐对于青春逝去的焦虑,理想和现实的差距。
相比之下
太特么帅了好吗?
朱老师忧郁了,到底是不是他,他到底喜不喜欢我~~~~~朱老师又陷入了复杂地内心戏中,全然不似之前严厉的形象,学生们考试中抄的都很开心。
这场戏的处理,我们换一种方式来说。我们来模拟下导演和编剧在聊这段戏的时候可能会出现的对话。(一下对话纯属根据答主自己经验所杜撰,如有雷同属于正常)
导演首先会问编剧,这段戏的作用是什么?
编剧回答:主要体现朱家珍心里已经开始喜欢周明道了,但她又怕受伤害,有些伤感有些迷茫。
导演:第一个出现在脑袋里的方式先扔掉。
编剧(笑):那就是互相表白了,拿台词交代最方便。
导演:肯定是不能拿台词交代,这种戏一定不能说出来,让观众体会到才是高招:用镜头交代出来。最好就她一个人展现出这种心里活动,也能体现她的这种无助感。
编剧:那就借助道具好了,一边上课一边摆弄排球,观众一看就明白是在想谁。
导演(笑):这是个性暗示,感觉朱老师心里想的是别的事情,太直白了。
编剧:那用球场吧,也是周明道的标志,然后让朱老师不在状态,上课时心不在焉的。
导演:球场这个点子不错,但上课有点难表现,干脆设计考试吧,监考的时候本来也容易溜号,再加点趣味性的镜头。让学生来点各种打小抄的动作,一下就能看出监考在走神。黑板上再写点警示标语什么的。
编剧:让朱老师站在门口望向球场?透过她的视线,望向空无一人的球场,思念那个人却不在。
导演:之前朱家珍上课他都在打球,为什么这次不在?这点是需要点理由解释的,不能用巧合。
编剧:怕声音影响考试?
导演:画面表现不出啊,画外音广播也是一个办法,但是最不好的一个办法,太直白不巧妙,而且破坏气氛。
编剧:那干脆就下雨好了,下雨了自然就不能打球了,而且湿漉漉的环境也符合朱老师心中哭泣的情境。
导演:正好前面梁伯母第一次登场就是下雨,延伸到到这里就直接是球场积水就可以,不要朱家珍一个人对着门外,外面又飘雨,太像MV画面了,弄不好就俗了。那么标注一下,前面朱家珍进入办公室的时候,要手拿着雨伞,这样整个环境情绪就都连贯了。
在导演和编剧搭配工作的真实的场景中,就是这么一场一场过的,有什么好点子互相碰撞,看戏好不好,能不能传达要表达的信息;把写好的单场戏再放到剧本中看有没有漏洞,是否和前后场搭配,和人物性格有没有冲突,是否好看,等等等等。每一个好的故事,每一个好的电影,都是这么删了又加,改了又改一个镜头一个镜头,一句台词一句台词磨出来的。
心猿意马地监考结束,朱老师听到了熟悉的一段歌词。
是情书上的词!那么是谁唱的?难道是白马王子?前面说过,观众有一个倾向,要画面和声音相结合,成为一条完整信息。歌声先出现,那么画面在哪?
推开一扇门,进入了一块自己从未涉足的领域,熟悉吗?这卡拉OK的场景,不就是每个星期天聚餐,邻居家沟通感情的卡拉OK吗?
是他!
朱老师情不自禁地走近舞台,这期间她一直是近景。
周明道的镜头从全景运动成中景,又切到近景,这一次的处理景别的处理和门前骑摩托那两场很像,但人物的调度上完全倒转过来,朱家珍主动运动到了舞台前,打破了两人惯常的男动女静的方式,表示朱老师心中开始变得主动了!但灯光一亮,回到现实,她有些慌乱,避开了视线。
体育老师好死不死的点了她上台唱歌。这个时候,朱家珍展示出从少女时代开始,每次遇到困难时都能够给自己力量的:信仰。
上帝护体,高唱赞美诗。开头张姊妹夸过朱老师的歌声,那么后面必然会展现她的歌声。好电影不会出现废话。
朱老师放的大招,效果拔群,果然吸引了目标的注意力。
被夸奖了,小公主笑得这个开心,说好的不希望别人喜欢的只是你的声音呢?!结果还不是分人!
目标开始主动约了,女生还是要矜持一下的,朱老师没有给答案。
朱家珍这回明白了,原来女孩也不能老是干等啊,也得时不时主动展现个优势,吸引男神的注意。可是事情会这么顺利地发展吗?毕竟自己有过那个黑暗史,心中老是觉得隐隐的不安。
星期天晚餐,隔壁跟不上节奏的卡拉OK,正是家珍内心一团乱麻的体现,结果小妹坦白自己怀孕要搬出去,二丫又提起李凯,好烦,大姐情绪有些失控。
然而打击接二连三:温伯伯去世了。
自己收到的所有情诗都是抄的歌词,虚情假意,矫揉造作。
自己的人生到底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假 ?耳边邻居的歌声还在不紧不慢地唱啊,唱啊,仿佛嘲笑大姐小公主的梦就是个笑话。朱家珍回忆自己的人生,特么太不值了。花了那么多的心血把小妹拉扯大,丫说跟男人跑就跟男人跑了,自己居然一点不知情;花了九年时间去伤感一场不属于自己的爱情,最后把自己封闭成了老处女!一心扑在事业上又怎样?看看温伯伯,一辈子兢兢业业干工作,死在了工作岗位上,得了什么好了?妈的,我的人生就这么悲剧下去么?!!不能够!!
就在她马上将要崩溃的时刻,帮助过她无数次的信仰,再次给她的内心注入了强大了力量。
朱家珍的电影,进入了高潮。
妈妈的遗像又出现了,信仰+妈妈,双重护体
原力照我去战斗!
圣歌响起,靡靡之音顿时消失无踪。
MD,拼了,老娘再不风骚就得一辈子憋屈到死,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做一个内心强大的女子,不再为别人而活。
做二丫那种万人迷的感觉,也没什么嘛~
本该在老地方的情书,却没再出现。
朱老师发飙了,直接广播喊话寻人。
朱家珍电影的动作线高潮。
不知道大家看没看过《巴顿将军》,反正我看这一场的时候,笑得前仰后合,绝对是在致敬啊,导演好坏的。
推荐各位有时间去看看这部电影,尤其是开篇那段演讲,也算是能在电影史中写上一笔的一场。
误会解释开,是班长报复性的恶作剧。怎么收场?朱老师这场独角戏得有人兜着啊,没有的话她可是要活不下去了。
该出手时就出手。
就坡下驴,从没有过的男人的怀抱,从前一切苦难都靠着自己强大的内心和信仰,加上母亲的精神支撑,如今她不需要再故作坚强,不需要再用冷傲伪装自己的脆弱,她可以把这半辈子的委屈一次性哭出来了。
谁说公主不能主动?
小伙伴都惊呆了:和平时的老师不一样~~~~
星期天晚餐坦白恋情以后再说,总之俩人过上了没羞没臊的生活。瞧这大白腿,那就一个字儿:奔放~
看姐妹俩后期的配色对比,家珍经过过度压抑,夸张地发泄,终于回到正常人的妆发标准,解决了心结。
我们试想,如果老爸过早地说出自己和锦荣相恋的事情,对家珍会是致命的伤害: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都被自己的闺蜜抢走了,这俩闺蜜还是亲姐妹。
还好故事没有朝这个方向发展。
家珍的电影进入尾声,老公跟随自己的信仰,受洗成为教徒,大团圆结局。
朱家三姐妹的故事,着墨多少有着很明确的区别:家倩最多,家珍次之,家宁最少。按照李安的说法,早先的剧本三姐妹戏份差不多,几经修改加重了二丫的戏份,弱化了大姐和小妹,形成现在成片的样貌,我觉得这样的处理十分聪明。
小妹家宁,熊韬豹略隐藏于少女的容貌之下,挖闺蜜墙角,闪婚、怀孕、生子,刚满20就当上妈妈。她的人生和她怀里的婴儿一样,其实才刚刚开始,她的烦恼,她的挫折都在影片之后才会陆续上演。所以电影展现的只是一个开端。
二丫家倩,天资聪颖,前史几乎一帆风顺,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她的故事正在慢慢展开,从踌躇满志到接连经历了人生中第一个打击,第二个打击,第三个打击,她开始犹豫,开始怀疑自己。影片展现的是她三观重塑的过程,是一个经过。
大姐家珍,望帝啼鹃,她精彩的故事其实在前史,内心中的纠葛和挣扎都早已经过去,到了影片展示的时空,她的青春已经消逝了大半,她行将枯萎的心在做最后的一次挣扎,幸运的是,她最终得到了拯救,电影中展现的其实是一个结果。
三姐妹各自沿着自己的生活轨迹,在不对位的时间点演出着自己主演的电影。这让我想起了宋家三姐妹,想起了牛逼大剧《唐顿庄园》,想起了很多很多。
这一期感慨结尾,下一期我们说回到男主角的主线剧情,讲一讲隆重登场的大BOSS:梁伯母。
--------------------------------------冷静的分割线-----------------------------------------------
【第七更(20150720)】:嫌恶的由来(上)
片子扒到这儿,忽然感觉什么都还没开始说。男女主角,重头戏几次星期天晚餐.......照这个讲法,不知道要讲到什么时候。我们的战略方针,应该是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
闲言少叙,从梁伯母说起。为什么要设计这个人物?
人物的真相只有当一个人在压力之下做出选择时才能得到揭示——压力越大,揭示越深,该选择便越真实地表达了人物的本性。【罗伯特麦基《故事》】
虽然不喜欢掉书袋,但还是引用一下这段话,因为再没有比这能更好地说明问题的了。老朱的压力从何而来?道德?亲情?仅仅是儿女亲情的压力势必要伤害女儿的角色形象,所以一定要有其他可以闹场的人物来施加压力,简而言之,我们需要一个反派。
导演和编剧的虚拟聊天室又开张了。
导演:大高潮揭底咱们咋推高潮呀同志们?
编剧:一个字儿——混乱。
导演一拍大腿:这样,三个女儿纷纷嫁人,最后老父亲在家庭聚餐上吐露心声,遭到女儿的一直反对,锦荣大闹晚餐,父亲掀桌与锦荣出走,宴席不欢而散,同时定格在二丫屈辱地哭泣,上片尾字幕.......
编剧:再见~~隔壁《我爱我家》组好像正在招编剧,我去瞅瞅~~
导演:欧巴~卡几嘛~~~
............
导演:表激动,开个玩笑.....这么设置的结果把所有人物全伤害了,整个电影苦苦建立起的情怀毁于一旦;但如果温温吞吞欲语还休又推不起来动作线儿的高潮,苦恼~
编剧:是时候增加一个新角色了,不如我们这样设计:三个女儿纷纷嫁人,最后老父亲在家庭聚餐上吐露心声,遭到女儿的一直反对......这时候挂在墙上的遗像忽然动了动,三个孩子妈高潮戏忽然降灵,附身到二丫身上,大闹饭桌。锦荣吓晕,老父亲抱着锦荣夺路狂逃,鬼上身的二丫手持双刀,从西贡街一直追到公众四方街,从此哪个敢不认识双刀二丫的?.....
导演:你粗去!隔壁《惊声尖笑》组需要你!
.............
气氛陡然凝重的聊天室
编剧:既然我们不是酱、酿的组,那么故事这么编才能既好看又不生硬呢?
导演:新角色这思路是对的,饮食男女,只能从这四个字出发来设计。
编剧:男的话就是锦荣的前夫了,一路跟踪到朱家,在晚宴的时候破窗而入,挟持了珊珊逼锦荣和他复婚,第二天上了中华时报的社会版......
导演冷漠地望着窗外放空
...................
编剧(无故多了个乌眼青):男的角色肯定是不合适的,饮食的话,老朱已然放弃了大厨的事业,也没什么戏剧性的勾连.....那么着眼点也只能在女人身上了。
导演:来一个情敌?
编剧:既然我们是老少配的故事,老朱焦虑的一个点又是在年龄上。那么我们不如设计一个和老朱年龄差不多的老阿姨,让所有人从一开始就误会,以为老朱是要和老阿姨谈恋爱。
导演:甚至最后到高潮戏,让老阿姨和锦荣分别坐在老朱两旁,老朱再唯唯诺诺也必须得把话说明白了。
编剧:干脆把老阿姨就设定成锦荣的妈妈,这样更有戏了。
导演捂脸害羞跑开:好尴尬的场面,但是我喜欢。
编剧:喂!
.............
导演:那么如何设置这个人物呢?必然不能太讨喜。否则观众对她有感情了,最后会痛骂我们的。
编剧:好办啊,把她设计成一个观众一看就能联想到隔壁专管六国贩骆驼的那个大妈就行了。
导演:要把她设成得“漂亮”一点,把整个的温吞水风格“破”一下,给点“劲儿”~~
...............................................................
第一次晚宴,铺垫了十分钟的第一个重头戏,调侃了父亲之后,说的第一件正经事是什么?按照二丫是女主,老朱是男主的设定,应该是买房子或者是老朱的秘密情事二选一吧?结果呢?
居然是先聊了梁伯母,天天跟锦凤吵,有一次警察都上门,爱打麻将,典型的Trouble Maker。家宁给定了性:老巫婆。家倩还来个乱点鸳鸯谱,观众的第一印象不好。
大雨中,梁伯母闪亮登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湖南方言,显得和片中所有人都格格不入。
一出场第一句台词就是挑剔,责备,斤斤计较,罗里吧嗦,强势不讨喜。到这儿人都还没出场,观众已经够够的了。
妈呀,进了楼道了还没说完。
没完了啊,还没到家呢,已经把女儿所有伤疤揭了一个遍了~~~犀利!
这妆容,这台词,这精气神儿,靠人物调度而成的特写,让观众有“霸占镜头”的感觉,这负能量满身的自我为中心的话唠老大妈,多么漂亮的出场。
第二次晚宴,这次老朱刚坐下,家珍迫不及待地说.....
又是梁伯母,又是各种负面评价:珊珊说她外婆做的菜比她妈还难吃。老太太每天要把在美国发生的事从头说一遍,锦荣都要崩溃了。
有很多人问过我一个问题老朱后来为什么经常去找梁伯母聊天,让大家误会,他应该避嫌才对啊?导演这么设计完全是为了让大家误会而做的情节,是老朱为了讨好未来岳母弄巧成拙。这里解答一下,老朱主动去找梁伯母聊天,完全不是为了讨好她,原因就在刚才的对话中。【锦荣要崩溃了】
梁伯母刚刚回国,没有朋友,一肚子的话没人可说,只能对着女儿唠叨。锦荣要做保险、带孩子、应付离婚官司、躲避侦探,还要陪着妈妈聊天、吃那么难吃的菜.......不崩溃才怪。
老朱就是为了给锦荣分担压力才主动去支开梁伯母啊!又帮忙给珊珊做美味便当,用行动切切实实地帮锦荣解决了两个大问题,让她能轻松一些,最后把离婚官司应付过去了。多么深沉无言的爱啊,用梁伯母的话来讲:
身边有这样的男人就嫁了吧。
杀人魔总是在雨夜现身。
锦荣一家,锦荣和珊珊打了声招呼先走,梁伯母才进门。
电闪雷鸣中,两人第一次见面
一起过小院进屋,把该交代的前史都交代了,朱家跟梁家是如何接触上的,家珍在台南念大学等等。
这段为什么设计让老朱开门?俗话说的好,子孝何须父向前?三个女儿都在家,大下雨天的,开门的这事儿怎么也该女儿去吧?其中必有深意!
首先我们说到这段观众想要看什么?前期二丫一直撮和父亲和梁伯母,我们也看见梁伯母这个样子了,自然期待两个老人的对手戏,看他们合拍不合拍。这是其一。家里四个人,家宁不用说了,梁伯母都认不出来;家倩呢,也没什么渊源,浪费这段戏;家珍开门比较合适,可以带出前史,但仅此而已;我们看梁伯母的戏剧任务,是要给老朱施加压力,家珍开门也是废戏;看来看去,只能是老朱来开门,技能交代前史,又能搭建关系。这是其二。
导演利用观众约定俗成的辈分对等关系来制造错觉这是其三。简单来说就是:【大人说话小孩不要插嘴】以此进一步误导观众,形成老朱和梁伯母之间同辈份的印象。
如果锦荣和珊珊一直凑在门前跟朱爸说话,把母亲晾在一边,观众会感觉这个女儿好不懂事。梁伯母简单寒暄匆匆离开,观众会感觉梁伯母对老朱有意见。这种处理有礼有节,也显得老朱对梁伯母的重视。
我们看高潮戏家宴之前,同样的开门场景,结合起来讲解。
特地选择了轴线另一边来拍摄,这次是家倩开门,形成了对比关系。
梁伯母表现得体,完全是长辈应有的礼数,大气地先行,不与家倩多废话。
戏点落在家倩和锦荣走过庭院进屋。平辈对平辈的歉意。
平辈对平辈才有的肢体动作。揭底前一刻刻意强调这种辈分的等级,为等一下的反转做铺垫。
这里为什么不让老朱来开门了?一方面观众已经认定了老朱和梁伯母的恋爱关系,那么梁伯母已经是以“母亲”的身份来参加晚宴了,“父亲”亲自出来开门反倒显得生分了,让人疑惑。让女儿开门更显得亲近,更重要的是要用二丫的肢体语言来强调锦荣“第四个女儿”这个身份。
回到梁伯母雨夜拜访的段落,一进门。
第一个说话的一定是家珍呀,没去开门已经是有些不礼貌了,再不第一个出现,观众会产生家珍在躲着梁伯母的感觉。
梁伯母怎么能放过这么大的槽点,不吐不快,刀刀致命啊~
梁伯母为什么讨人厌?不只是她情商低句句话揭人伤疤,哪壶不开提哪壶,也在于她说话的虚伪。她造访朱家从头到尾只说了一个话题:找男朋友和结婚。这就是她人生的主题,却很虚伪的说结婚也没啥意思。
当然,在乱箭伤人不避亲这一点上,梁伯母还是很公平的........
此处镜头越过锦荣和家珍两个女儿,给了老爸老妈两个人的双人镜头,目的就是要配合台词,点出两人都是丧偶,独身一人。也有刚才提到的辈分的问题。
镜头的移动是很有目的很讲究的,不像某些电影,一通乱动:我们有摇臂,不如来摇一下吧!我们有轨道,不如来移动一下吧!我们航拍技术不太行啊,不如来航拍一下显示下高大上的气质吧!啥,拍毁了?...凑合着用吧。
跟家宁说话,恩,还是找对象的事。当然,我梁伯母不放冷箭不舒服~
跟二丫说话,也还是老问题.....
老朱想溜,没给他机会。
看这构图、这人物状态、这动作,女强男弱的风格。
扒大女儿的隐私是梁伯母的嗜好,唱衰二女儿的婚姻是她的口头禅,把在美国的生活称为生不如死这种夸张的艺术处理方法是大妈的个人特色。这不就是典型的长舌妇的形象吗?真是集天地精华,日月灵气于一身的极品。
然而这就够了吗?并没有,再给她加上一个让人讨生厌的道具:香烟。
烟都摆在嘴边了,把打火机递到别人面前还问介不介意,这不是征求意见,这是强势压制,逼迫周围的人服从她的规则,气势上压倒所有人。
老朱很识相。
三姐妹说出了观众的心声。
两场戏,一个华彩的配角就诞生了。
如果说大姐家珍这个角色靠前史、性格设定、姐妹间形象的对比、体育老师的配戏、中段华丽转身和表演等各方面配合共同撑起了一个丰满的人物。那么梁伯母完全是靠造型、绝妙的台词和归亚蕾的表演塑造了整个人物。
这期先讲到这儿,下次继续来八“情商欠奉礼,恋爱中智商仍然超群的梁伯母”:嫌恶的由来(下)
-----------------------------------四分之一根烟的时间后,你爱上了我女儿----------------------------
【第八更(20150721)】
嫌恶的由来(下)+ 既是过去也是未来
梁伯母的第三次出场:
嫌恶感继续加深:一盘子烟头,烦人!而且抽了这么多,呆了有一段时间了。
熟悉的沙发:朱家,说明梁伯母独自来拜访。还特地打扮得很年轻,衣服和发型都很好看,一看就是精心打扮过。此段介绍 了自己的历史,目的就是要拉近和老朱的距离。比如说到上海,提到同德女中。如果老朱没去过上海,哪会知道有什么女中?所以老朱应该是在上海呆过的。
她提起前夫的嗜好(鬼知道是不是真的)
老朱很殷勤地打火,但是.....梁伯母第一任老公为啥得了胃癌大家也都知道了.....常年的二手烟啊!
一口烟喷在老朱脸上,咳嗽.....我们不禁为朱大厨的健康捏了一把冷汗。
嫌恶感持续加深。
继续试图拿共同经历拉近距离,给老朱灌输儿把时间都花在儿女身上不值得的观念。
一场天聊完,老朱表示比上刑还难受,得赶紧按摩一下才能舒缓过来,老朱隔空喊话:可怜的锦荣......
第四次出场:和锦荣聊天:
这里我们第一次看到锦荣的家:桌面乱七八糟,老妈把锦荣工作的桌子侵占了一大半。锦荣干活的时候还要陪聊,实在是烦心。
梁伯母吃个橘子都跟别人不一样,各色到家了。两人的话题围绕在老朱身上,梁伯母打听了很多朱家的细节,对老朱感兴趣这件事,大家都看出来了。顺便交代了点朱太太的前史,过世16年了。
这里有个小细节,梁伯母的问题显然问到痛处。
锦荣心里一乱,写错了字,涂改液伺候。看第二遍的观众会心一笑。
梁伯母直言不讳,锦荣复杂的内心世界。
剧情往后走,老朱给家珍收拾房间,父女俩说话,说起梁伯母讲那个房间适合摆脚踏车,没事踩踩。梁伯母已经开始规划今后在朱家的生活了。强势插入家倩喜欢的房间,怎能让人不新生嫌恶?
两人的沟通越来越频繁,观众深信不疑,就等谁先把话挑明了。
第五次出场:还是老朱家。
烈焰红唇
这段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告诉观众锦荣离婚了,老朱所作的牺牲都值得了,孩子也没被前夫夺走,老朱终于可以把两人的事情说出来了!
但是......
伯母,你的手!
镜头一个急推,两人关系毫无防备地突然进展到了肢体可以互相触摸的阶段。
老朱:不要理我,我需要马杀鸡。
两人关系迅速进展,老朱已经开始做好防范工作了。
但老朱的真实意图是与这些“旧物”做切割,和打包相册是一个意思。
老朱终于下定决心要把这事儿做个了结,于是给大家很正式地发了邀请函,要在高潮家宴整个坦白。
梁伯母精心梳化,锦荣忧心忡忡。
这一场,是梁伯母第一次参加朱家家宴,也是锦荣珊珊第一次参加。锦荣原本应该在第一次家宴就出席的,结果因为主观客观多方面原因放弃了那次机会。电影中,这是一大家人唯一一次大团圆式聚会,也是让大家庭分崩离析的最后一根稻草。
梁伯母完全是女主人范儿,选择了最保守的旗袍和盘头,妆容也没前面那么夸张,行为举止也很大气庄重。给老朱倒酒,俨然一副夫妻恩爱,和谐美满的画面。
七场戏,七个造型,从最初的刁婆娘的形象,到后来庄重的家母形象,其实是越变越好的。观众从刚开始不接受梁伯母,到看到两人经历相同,话也投机,年龄也合适之后也慢慢接受了她。尤其在大揭底之前的晚宴,梁伯母的言行举止大方得体,完全撑得起这个大家族女主人的名号。于是观众心中默念了两遍“人无完人”,允许了老朱和梁伯母这段黄昏恋。导演就是这样一路施展着小魔法,牵引着观众的注意力放在梁伯母身上,忽视了锦荣无意间透露出的各种小信息。
提到了梁伯母,就不得不说说她的女儿锦荣。整部影片锦荣只和老朱同时出现在一场,为了不引起观众怀疑,谈论的问题完全围绕在孩子身上。
第一:丰富了锦荣的形象,展现她工作时的样子。
第二:老朱知道有侦探跟踪这回事,暗示了两人的关系。但观众自己会联想到锦荣和家珍说过这些,可能是家珍和老父亲透露的信息。
第三:老朱很轻松的坦承自己没味觉,说明在锦荣面前不需要端着架子,但在女儿面前却不行。更重要的是,锦荣并没有惊讶,很明显早就知道这个事情。在老朱跟女儿还遮遮掩掩的情况下,总不会是家珍背后告诉锦荣的吧?但此刻观众早已经接受了锦荣是朱家第四个女儿这件事,所以很少有人会往歪处想。
第四:锦荣是个好妈妈,很尊重孩子,保持孩子的童真,给观众留下很好的印象。
辛劳的单身妈妈。
从吃排骨这件事上,可以看出老朱和锦荣两个人的相处模式。锦荣做菜不好吃,但老朱并没有教她怎么做菜,而是说,我吃得很开心,反正我没味觉,吃只是一种心理的感受。你把菜做的再好又怎样?没被人动一筷子就丢到了垃圾桶里。不好吃又怎样,吃着咬不动的排骨也一样能体会到家的温暖。如果说老朱这辈子得出了什么心语或者悟出了什么道,我想就是这个惜字。
人越老越活明白了,不再计较,也没那么多的坚持,感情中更多的是包容和理解,他已经不是那个为点姜的分量而跟老婆吵架的朱大厨了。这个味觉到底象征着什么?我把这个疑问先留在着,等说到全片最后一场戏的时候来分析。
老朱就是因为这个“惜”字,才打定主意说出真相, 即便冒天下之大不韪,也不让这个“惜”变成“错”。
既是过去也是未来
老朱和珊珊的相处很有意思。
影片展示出的,从称谓到造型,到年龄的差距,都给观众实打实的“祖孙”二人的感受。这其实是电影中一直做得很好的一部分:真相埋藏在表象下,表象又可以自圆其说,也是一种真实,两重真实都是在主题之中,都是影片要展现的一部分。甚至这种建立表象再推翻的过程,也是影片要讨论的问题之一。
多么普通的、每天都能看到的,爷爷送孙女上学的画面。观众自己的解释是,老朱盼望着孩子们结婚生子,对孙子孙女的盼望,而这种心情也是真实的。
再看第一次给珊珊送便当的这场。有什么共通点?老朱的服装,都是穿的这种爷爷style的毛背心,要多老有多老。而除了这两场,朱爷爷再没穿过毛背心。
老朱这个角色的造型很有趣,需要他老的时候要很老,需要他年轻的时候要很年轻。搭配不同的情境要给人不同的感觉。
比如看这一场,需要展现他的苍老,和年轻的家倩对比出老年人的无助感。
而最后一场仍然是父女俩,揭了底不需要强调他的老,而是要展现他的人生还有新希望,两场感觉年龄至少相差10岁。
话题扯回来
朱爷爷心疼珊珊每天吃盒饭的生活,开始给她做便当。
大厨的“几个小菜”让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于是大家都开始点菜,珊珊从开始只有陈佩欣一个朋友变成现在非常受欢迎的状态,珊珊很喜欢。
珊珊开出的明天菜单,从接受变为要求,欲望在增长,需求难满足。“惜”字在渐渐流失。
最后变成了这样。
看看最初的形象,是不是相差甚大?
为什么要拍这几段戏?大厨和珊珊的相处和谐对以后的生活固然重要,但对故事内核是没有太大作用的,也就是去掉这条支线,仍然成立。甚至在老朱和锦荣的最后一场戏中,故意设计成珊珊不在场,就是怕模糊了主题。
那么这几段写的到底是什么?
其实说的是朱大厨当年和自己的几个孩子的相处过程,自己是如何一步步把孩子的胃口养大的,尤其是家倩。
家倩曾经说过.....
但她却没去想过,自己小的时候是那个有面烤的手镯就幸福,吃着挤掉汤汁的汤包也快乐的单纯的小孩。而现在早已是欲望盖过纯真的成熟女人,一句“煨鱼翅的火腿耗了”就否定了一切,汤包什么的看都不看一眼的人,父亲怎么做才能让她捡拾回最初的感动?其实她的爸爸依然亲切好玩,只是她自己的标准提高了,不容易满足了而已。
梁伯母一句话说的还是非常好的
没错,说的就是你,二丫。
本期结束,下期开始,我们把男女主角混在一起讲,聊聊朱家的父女矛盾。
另外家宁事儿比较少,也简单,无非是不惜挖闺蜜墙脚来逃离家庭这点事儿,我就不单独劈出来讲了。
--------------------------------------------------哥不割----------------------------------------------
【第九更(20150723)】二丫(上)
终于讲到二丫了,好激动!同时跟大家预告一下,我们离终结此帖大概还有二到三期内容,谢谢大家。
二丫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从电影一开始就展现了家倩是成功人士的生活,忙碌但充实。她年纪轻轻就做到中央航空公司副处长,和前男友保持着“朋友”关系,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工作之中,把工作以来存的钱都压到头款去买了新房子,跨出了独立生活的第一步。
她也是个很有自信的姑娘,自认为处理男女关系得心应手,跟前男友保持炮友游戏,自己也玩得很溜。
这似乎就是二丫的需求。
第一次星期天晚餐,她就展现出了与父亲不和的状态。
她很准确地猜测出父亲味觉的退化,又说出了搬出去的想法。
二丫经常彻夜工作,时常困了就趴在桌子上睡了,父亲好言相劝,她却反唇相讥
这死丫头。
周一的例会,告诉观众家倩一直加班加点在忙的事情是什么:要和英航争抢悉尼到曼谷的一条航线。同时二丫故事里一个重要男配角:李凯 出现了。导演没有平铺直叙的交代他登场,而是用没经验的实习员工衬托着他出场。
被总经理无情地批驳后,小伙儿愤而离席。
焦点落在身后的真正大将身上。
然而你真的看懂这段戏了吗?
总经理下嘴为啥这么狠?
什么样的实习员工在这样的会议现场拍桌子走人的?这么牛逼?
为啥总经理要先跟大家解释“他慢慢就进入状况了”而不是我回头“开了丫的”
而且把真正主角晾在一边,先跟大家解释半天“他小孩子”如何如何?不是应该无视吗?
这么大公司,实习员工为啥可以坐前排参与讨论?还随便插嘴?
我们往后看
二丫和李凯俩人在地上打游戏,被这小伙儿猛然开门撞见。
没有敲门哦,家倩也没有责备他,他也没道歉哦!
什么样的实习生这么牛逼?
他确实是没大事啊,满屋溜达刷存在感。
什么实习生这么清闲?
答案呼之欲出
这孩子是裙带关系进的公司,而且很可能就是总经理的儿子。
打从进公司,就是让他接班自己,所以在各方面锻炼他。
就这两场戏,准确到位。
---------------------好,现在到了细思恐极的环节了--------------------
没过几天,总经理迫不及待地告诉二丫要给她升职的“小道消息”
why?
总经理说了,是他推荐二丫去的,理由如下:
这当然是表面上的理由,但因为正好符合二丫想离开家的心境,家倩就欣然接受了,毕竟工作被承认是很有成就感的事。
然而,总经理真正在干的是什么?给儿子清除障碍。
二丫工作能力这么强,自己儿子何时能出头?让他屈居人下有什么意思?但如果强行把儿子提拔到高位,一来不能服众,而来家倩很可能不服跳槽,又流失了一个人才,给竞争对手白白送去一员干将。
如何两全其美?一条妙计浮出水面。
我们看小伙儿的两次登场,可以看出他实际上是被安排进这个临时小组里混脸熟的,所以才能坐开会坐前排,还发言;所以他有事没事来推门溜达一圈刷存在感。完全是他老爸的一片苦心啊!等到航线抢夺成功,李凯回美国,家倩去阿姆斯特丹,最后计划成功的光环落在谁的头上?
这组管理层就他们仨人,两个主要功臣都发配走了,当然是他喽~
然后家倩副处长的位置谁来顶上?当然还是他喽~
多少年以后,谁还记得悉尼到曼谷的航线,计划是谁制定的?表格是谁做的?夜是谁熬得?哈哈哈哈哈~~~~
所以当傻儿子搞不清楚状况还在唱衰这个计划的时候。
老爹都忍不住了,你丫老实儿待着,爹拼老命给你铺路呢,还搁这话多。
要不说老江湖就是牛逼呢,其实是步步算计啊。
然而二丫后来却决定放弃了外调的机会,可想而知总经理心里跑过多少头草泥马。
而且到了影片后半部,抢航线计划之后,没再出现过家倩在公司的戏,她的时间也好像突然变多了,开始和各种人见面,喝茶,聊天,似乎重要工作已经易手他人。
工作都交给了谁?
我就不贴他的图了。
其实总经理也是有两手准备的,不管抢航线计划成败与否,不管家倩是否接受外调,他都要是要强推儿子的。只是如果家倩按自己的剧本走,就不会有矛盾激化,各方面更顺畅一些。
所以
才有这句台词。
当然最终有惊无险,总经理儿子平安上垒。
家倩完全蒙在鼓里吗?当然不可能,只是这一步符合大家共同利益,她顺水推舟而已。所以她后来做出不外调的选择不是那么轻松的。她工作做得越好,在原公司就越呆不下去,功高震主大家都懂。
最后家倩会被慢慢地边缘化,加上她对这个事业并没有那么大的热情,最后会消磨掉斗志一事无成。所以影片刚开头,看似工作风声水起的成功人士,但其实已经迈入重重阴霾,外调阿姆斯特丹几乎是她唯一的选择。
这是家倩重塑三观过程中的最深一层,因为画风比较灰暗,所以影片并没有明写。
故事层面上家倩受到的打击大家都看到了,两个姐妹先后结婚,投资失败,温伯伯过世,炮友不忠,喜欢的男人还是大姐的黑历史,父亲又心脏出现问题。自己突然从骄傲的成功人士,变成一个事事不顺的倒霉蛋,她不仅要好好回顾一下自己,为什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家倩和父亲的矛盾到底是什么?
温伯伯住院这场,信息量很大。
我们知道,家倩从小就混大厨房,学什么一学就会,是个顶尖大厨的料子。然而某一个时间点上,父亲突然把自己赶出了厨房,送她去念书。
然而她却不领情。
那么厨房对家倩意味着什么?
厨房就是她的童年记忆,简而言之就是她的童年。
父亲把她赶出厨房,相当于给孩子断奶,让她告别童年,长大成人。
这也是为什么雷蒙跟她玩手指套面环的游戏,她会有些生气。因为那是家倩一辈子耿耿于怀的痛,那是回不去的童年记忆,那是在心灵上和父亲分道扬镳的界碑。
她认为父亲
这是不是真的呢?我们以后讨论。
结合语境,“赶出厨房,送去读书”很明显不是自己考的,应该是送去了国外读书。一方面航空业英文一定要好,有国际视野。这就是为什么二丫年纪轻轻能够做到副处长的位置。另一方面,总经理安排她出国赴任,语言上必定没什么大问题,而且肯定是要有过国外生活工作的经历才能可以。
这句话说到点儿上了。
最初她想要离开家,毋庸置疑。买了房子还不打紧,公司又让她去阿姆斯特丹。这下可以走得远远的了。但她在犹豫,后来决定想离开,以为父亲的身体出了问题,这逼着她要重新审视自己。
家倩到底想要什么?
我个人认为她在赌气,她虽然卖力工作,但也仅仅把它当做一项工作,并没有像父亲那样把全部热爱和时间都投入到做菜这项工作当中。我认为她只是要向父亲证明,我很优秀,我会按你的想法,远离厨房,在我不爱的事业中取得一番惊人的成就。在那之后,我要告诉你,我不喜欢这些。那时我有这个能力和立场说话,看你怎么反驳我。
所以她不是真的要离家,只是潜意识里用离家在挑衅父亲的权威,是对父亲的惩罚;为什么挑剔父亲做菜的小问题?一样是挑衅,她其实在说:看,是你把我推到这条路上的,我离开家你只能怪自己。她希望父亲开口道歉,对于毁掉自己最热爱的厨师之路的歉意。
但去阿姆斯特丹,是不是有点太OVER了?家倩自己是在犹豫的。更何况她有新买的房子在,她心中还有“牵挂”。
随着房子出问题,第一个打击。
但二丫是个能够正面思考的人,抛掉了拖累,反而可以轻松上路。
然而她的内心真的无牵无挂吗?
父亲因为温伯伯的生病而入院检查身体(误)
大夫嘱咐着什么
二丫有点慌
导演好坏的,故意推来一个病重的老爷爷
还要给一个老爷爷的主观镜头,这就是在暗示,这将朱爸的视线啊。
再一抬头,老爸不见了啊,腿脚好快。赶忙跑到刚才的科室的门口,一问。
老爸心脏出问题了。
家倩好伤心。
这里看导演手法,两人面对面没多远,老朱又要正面,给观众验明正身。如果老朱直视前方即使他没看到家倩,观众也会有种两人在对视的感觉。后面的梗就破了。
所以导演处理的时候,让小护士在老朱抬头的瞬间走到他和镜头中间,挡住视线。(截不到最后一帧(°ー°〃) )
否则的话:
老朱:诶,家倩,快上来,电梯要关门了。
二丫:爸,你心脏怎么了?
老朱:没什么事儿,做个婚前检查。
二丫:你要跟谁结婚啊?
老朱:锦荣啊。
二丫:蛤~~~~?
本期先到这里,我们下期继续。
-----------------------------------------------------------------------------------------------------------------------------------
后几期更新大家直戳下面链接进入专栏查看
脑洞不深 - 知乎专栏
-------------------------------------------------------------------------------------------
我就一俗人,看《突袭》,两部,对于动作分析已经癫狂………看了不知道多少遍了……
看到这个问题,第一时间想起的是《入殓师》。
第一次看,是在2009年听说这部电影得了奥斯卡之后,坐在寝室的床上。
看完了之后没有什么感觉,只是大致地了解了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一年之后,我的奶奶突然去世,偶染风寒,四天之后就去了。爸爸把我从武汉叫回去参加葬礼。我走进灵堂的那一刻,姑姑抱着奶奶的灵柩哭得痛不欲生,爸爸一边哭一边劝,可是无论如何劝都停不下来。我看着平静地躺在棺椁中的奶奶,头脑空白,喉咙发干,听着姑姑的哭声,头撇过一边,可眼泪还是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后来,我听妈妈说,奶奶的遗体是我爸爸亲自擦拭的,一边擦,一边哭,从未见过他这么伤心。
我和奶奶其实并不亲,小的时候她不愿带我,我是在舅妈家长大的,长大后和她也始终合不来。可是眼泪却是那么地真实。这是我第一次亲身体验到了亲人的离别,生命的流逝。
2011年,偶然间我又把电影下载,把电影又从头看了一遍,从这一幕开始,眼泪开始掉落
终于体会到了为什么一向严厉苛刻的他会哭得这么伤心。在这一幕的时候,泪点到了高潮
我联想到了奶奶葬礼的那一天,我也许能体会到为什么父亲、姑姑会哭都那么伤心。为什么我也会流下泪来。与亲人的离别是任何人都不愿面对,却始终无法避免的无奈时刻。彼时还与你谈笑风生,和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此时你却已经在那头注视着我们。即使亲人走得再体面,仍然抑制不住我们伤心的离愁。即使这句话长留心间,
我们仍然会希望最亲近的人在身边呆着,哪怕多一秒也好。有了经历、有了故事,才会更加地领悟电影的真谛吧
以上
1、周星驰的绝大多数电影
2、《教父》三部曲,第一遍看到的是时代更替,第二遍看到的是家与责任。
3、《天堂电影院》,删减版看的是梦与现实,完整版看的是爱情与面包。
4、《肖申克的救赎》,第一遍看的时候觉得有希望总是好的。第二遍看的时候绝望了,这个世界就像是牢笼,除非你是the one才能跑出来,事实上我们所有人都是在监狱里的人。没办法跳出轮回没办法超脱。
文科大学狗表示很多电影都看了两遍以上,但满足“每看一遍都有不同感受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1.只看一遍他妈的不能看透必须看两遍以上~
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脑洞大开瞬间爱上而且每看一遍可以找到新的伏笔和暗示(之前不是还有人说大卫芬奇与大卫林奇的区别就在于一个看得懂一个看不懂咩=_=)
《致命ID》典型被片名坑了的好片子呀!非常喜欢的结局大翻盘的烧脑小故事,真爱级别
《恐怖游轮》这个和前者比起来烧脑程度稍减,不过也还是非常有意思值得看两遍玩味一下~
《蝴蝶效应》第一部看三遍都值得,后两部半遍都别看了,真心的
《香水》对我来说属于第一次看和后来重看感受大不相同的片子,对主角的态度从卧槽这贱种到底想干啥到卧槽这人其实是上帝到卧槽我们和这人一样可怜,,,总之三观常在不断刷新中,原著小说也很棒,难得的小说翻拍电影成功典型
2.投合个人喜好对我口味无论多少遍都看不腻的~
这个就是各种类型茫茫无边主观性极强了想到哪写到哪大家青菜萝卜各有所爱
《教父》三部曲,大爱呀尤其第一部注定是要活到老看到老的节奏
《搏击俱乐部》大卫?芬奇导的所有片子里最喜欢的一部,也是布拉德?皮特演技最好的一部,单词酷到爆!振聋发聩当如是,最后一幕经典哭(????ε????)
《美国往事》人生如梦难预料啊~莱昂的艺术巅峰,当年辞导《教父》的遗憾算是补回到《往事》里来了,就连大小演员的选择上都非常可圈可点
《黑天鹅》就是喜欢这种极端的美阴暗的美自我剖析分裂认知,与自己的一场相爱相杀。整篇隐喻和伏笔很多,值得细品
《消失的爱人》还是来自于大卫?芬奇,剧情起伏爱恨够味,婚姻的另一种审视解读,对女主这样的高智商心机婊反社会人格就是欲罢不能
《午夜巴黎》典型的伍迪?艾伦制造,文艺奇幻小清新,情趣哲理淡鸡汤,演员选角非常贴近,太羡慕男主角的这场奇幻旅行
《成长教育》不是简单的英伦女校爱情片,真实击碎少女梦打脸灰姑娘,男女主都很够味,几个场景堪比油画,不得不喜欢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看完就知道女主那么美丽的身影这辈子是忘不掉了(何况我还是女生)性爱,嫉妒,本能,人性,时间,善恶......这部电影包含了太多东西,看再多次都说不完也说不清
《赎罪》个人认为是乔?怀特的巅峰之作,画面精致考究,男女主角的首次做爱都要文艺到书架上,男主二战撤退场景的那个长镜头足以载入影史教科书!就连凯拉?奈特利那条美到无边的绿裙子都让人忘不掉嘤嘤嘤嘤 ( ??? ?? ???)
《末代皇帝》外国人眼中的东方之美在电影中表现得非常典型,也许外媒的眼光会比我们自己审视本国历史更多些客观。历史,家国与个人的一生,一把辛酸泪啊
《千与千寻》没理由的,宫老作品里最喜欢的一部,看了N遍,大于《幽灵公主》大于《哈尔的移动城堡》大于《侧耳倾听》大于其它
《大话西游》这个大家都有同感的,小时候看和现在看简直是两部戏,那个像狗的人。其实星爷演的不少片子都很有内涵,小人物的业界良心
《低俗小说》大神昆汀的当然不能不提,典型的咬尾环形蛇结构,整篇从哪儿看起都可以。约翰?特拉沃尔塔和乌玛?瑟曼的那段扭扭舞是永远的经典。
《霸王别姬》个人认为是张国荣最好的作品,人生如戏而戏里戏外只剩唏嘘。最难忘的是程蝶衣与段小楼在文革时的相互揭发,记得当年互画相勾眉时原也说好是一辈子的。
3.剧情一般但画面够美能让我觉得就算当画片也是相看两不厌的~
《恶女花魁》没有太多剧情可言,但是超典型的蜷川实花风格,大面积对比色块的使用和独到的和风特色,有的人很讨厌但我很喜欢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不管猴子老虎妈妈和派之间啥关系,不管谁吃了谁心有猛虎还是蔷薇,最起码画面太过瑰丽神奇直击我心
《艺妓回忆录》一直对章子怡挺路人的但在这部里真心太美了,和服的优雅细腻表现得很到位,东方女性的温婉与坚韧是共存一体的。巩俐和杨紫琼的扮相亦十分惊艳
《布达佩斯大饭店》这种小冷神风格的作品都是我的心头爱,超严格的对称美学和童话色系的构图渲染精致得就连处女座也挑不出问题了吧哈哈 (??????????????)
《道林格雷的画像》没办法我是王尔德的脑残粉,这部也算小说改编电影的成功之作了,本?巴恩斯本身就是一幅画实在无力抵抗
《孔雀》顾长卫作品里最喜欢的一部,随便暂停的一帧都能入画,清淡的阵痛,然而哪怕在只有蓝白色系的年代,美就是美
—————————————————
先去吃饭了,想到再写,欢迎大家补充
—————————————————
下雨在家发呆养病,再来补几部个人口味看不腻类型=??????????
《阳光灿烂的日子》觉得看的是爸爸的童年又像是自己的童年,真实但又缥缈很奇妙的感觉。原著是小流氓王朔的《动物凶猛》,作者本人在电影里也非常应景滴客串了一把,他笔下的人物就是那么马小军方枪枪,够味。怒喊出一句SB吧,因此一部可以原谅姜文之后所有的烂片
《肖申克的救赎》之前忙着吃饭居然没把这部写上,斯蒂芬?金最好的小说没有之一,电影亦翻拍得极佳。“有些鸟儿天生就是关不住的,他们的羽毛太鲜明,歌声太甜美、也太狂野了,所以你只能放它们走。”
《小鞋子》有段时间很沉迷于伊朗电影(没办法对中东波斯轮廓完全没有抵抗力?ˇεˇ?)但翻来覆去最喜欢的还是这最简单的一部。因为政治关系伊朗的电影大部分所拍摄的都是孩童世界,但恰恰孩童的视角又能把世界看得最真。纯真也许会逝去,但最珍贵的东西是贫穷、战争、疾病也掩盖不去的
《恐怖直播》一直觉得这个名字译得不太好,否则起码能早至少一年看到这部好电影。韩国的电影进步飞速还越来越锋利,这一部不仅思维多视角人物多状态而且基本全程无尿点。我们每个人到底在扮演着多少种不同社会角色而有着不同利益怀着不同心情?剪辑利落寻味丰富,佳作
《蒂凡尼的早餐》居然有很多人听过Moon River却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个人认为是赫本最佳之作胜过罗马。Two drifters off to see the world,there"s such a lot of world to see。不安全感就是一只在雨天淋湿的没有名字的猫
《阳光姐妹淘》一群疯姑娘的故事,跟我们一样。如果有一天,岁月与现实磨平了你的棱角,丢弃了你的梦想,打散了你的朋友,记得坐上回程的列车,给过去那个有点傻有点委屈的自己一个拥抱
《沉默的羔羊》因为这部电影找了汉尼拔的所有小说原著来看。近两年NBC电视台的美剧《汉尼拔》虽然也算细腻艺术有质感但比起安东尼?霍普金斯的Dr.Hannibal还是差了半个宇宙
《大鱼》个人认为是蒂姆?波顿的最佳力作,也是被译名坑坏的典型,胜过剪刀手胜过理发师胜过巧克力胜过其他,超级蒂姆式奇妙有趣光怪陆离亦真亦幻的好故事,父子之情的另外一种讲述版本
《七宗罪》是我看的芬奇的第一部电影,又是和皮特的黄金搭档而且还有老摩根,第一次看时甚至瞎眼到没认出如今的总统大人凯文大叔 ????ε????总之布局精巧,结局大爱。“the world is a fine place and worth fighting for.”“I agree with the second part.”
《怦然心动》清新甜美治愈系里百看不厌的一部,演员实力可圈可点。好吧我承认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故事是有那么一点傻气俗气小孩气但我就是那么傻气俗气小孩气滴喜欢它
《亚当斯一家》这里说的是1991年的电影版本。这部个人主观性强一些,有人说垃圾我却很喜欢,哥特迷应该不会陌生,向已故的劳尔爸爸致敬!总之在这种略带小神经冷幽默怪趣味的东西面前我从来移不开腿 (??????????????)
---------------------------------------------恩,先酱,想到再写,留下洞来慢慢补
---------------------------------------------
我想在这里推荐05版的《傲慢与偏见》,我重复看了大概有七八次了吧。
凯拉·奈特莉和 马修·麦克费登主演。
首先,先在这里声明,我是05粉,但我并不是95黑或者84黑。只是单纯地在描述我喜欢的事物而已。不喜勿喷。谢谢你的尊重。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高二英语课的课间,英语老师在班里面投放给我们观看。
那时候,刚刚看到这个电影,第一感觉就是 应该和《阿甘正传》类似,都是名家作品拍成的电影,里面固然有人生哲理或者反映了某个时代的特征等等,但是却不一定符合大多数人的口味。所以,那个时候就抱着“看一看也无妨”的想法 坐在座位上看了。
但是,出乎意料的,电影第一幕就很夺人眼球。草地,树木,太阳,鸟鸣, 开阔的视野和 柔和的音乐相结合,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极为惬意的氛围里。然后,女主角Elizabeth捧着一本书(仔细看的话会发现这本书书名就是《第一印象》) 出现在了镜头里面。这也说明了 Elizabeth本身就是一个热爱阅读、善于思考、拥有自由思想的人。知识的丰富使她在爱情方面有着自己的见解,所以才有了后面一系列的故事发生。
剧情不打算展开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没有看过的知友,有时间的话可以看一看,保持一点神秘感吧( ????? )。
直接说一下我对这部电影的感受吧。
这部电影是站在Liz的角度去看待里面的人物关系与问题的。最初看完的时候,是沉浸在了剧情里面(说来也惭愧,在那之前并没有看过这本书),为那个超脱于当时婚姻观念的Liz 点赞,为那个忠于内心、会为了爱而变得更好的Mr.Darcy深深着迷,还有里面富有个性的有趣人物,比如那个有点庸俗但是又极力支持Liz追求真爱的Bennet 老先生,喜欢着Darcy 有着小心思的 Caroline Bingley ,温柔绅士又不失活泼的Mr.Bingley ,还有和Liz一样对世界有着独特主见的 charlotte…
后面再看的时候,因为故事剧情已经知晓,所以就会注意到之前看的时候没注意到的细节,个人觉得这些细节也是很美妙的( ????? )。
例如, Jane受邀到Bingley的家去玩,却因发烧而暂住,Liz太担心Jane然后去看望她,之后她们离开的时候,Liz上马车,Darcy不动声色地扶了她的手,Liz诧异地望着他,他转身就走,看起来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给了他的手一个特写——他的五指在活动伸展着。这里就透露出Darcy其实并没有看上去的那么傲慢,面对喜欢的人还是会紧张或激动的= ̄ω ̄=
另外,电影里面的英格兰风光,乡村景色,绿草地,金夕阳,场景精致细腻,能让人在观看的时候心旷神怡。
虽然没有看过95版的 但是我的英语老师说 她觉得05版的是最接近原著的一个版本了
导演乔·怀特也说过,《傲慢与偏见》原本就是一部精彩绝伦的著作,他们没道理进行再创作,而是按照简·奥斯汀的最初意愿来拍摄。他会用现代的方法进行演绎,而又不致推翻原著。
在网上百度的话,会有这么一段话介绍《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或许是全世界最伟大的爱情小说之一,它‘告诉你女性有权过得更好,而不应认为女性理所当然就该怎样’。”
然而我并没有把这部电影上升到这么高层次,我只是很单纯地把它当成一个很普通的电影来看,然后从里面获得共鸣,或许是 影片最后伊丽莎白的父亲流着眼泪对女儿说“我以为这世上没有人能配的上你。”时候的感动,或许是在看到那一幕—— Liz受到凯瑟琳夫人的侮辱以后难寐的清晨,独自走到田野和虫鸣中,搂着自己微凉的双肩,抬头却看到思念的Darcy冲破迷雾向自己走来,告诉她
"My affections and wishes have not changed.
you have bewitched me, body and soul, and I love...I love... I love you.
I never wish to be parted from you from this day on. " …
一直到刚才,我重新温了一遍以后才来写这个回答的时候,我还是会被那个从晨光中走来,破开一切向Liz走来的男子而感动。那一刻,在我心里没有比他更帅的男人了呢。
然后,不由自主地就会想到《月光宝盒》里 紫霞仙子的那一句经典台词:“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我知道有一天他会在一个万众瞩目的情况下出现,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色云彩来娶我 。”
不用成为世界的英雄,只要成为你自己的英雄便可。
最后想说的是 真的是发自肺腑地 为Liz和Darcy的恋情而感动。
愿你我都能够不将就,遇见那个对的人。看过两遍以上的电影还真不少,特别是悬疑烧脑类。但是看到这个问题,我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的却是周星驰的《大话西游》。这部电影来来回回看了不下五、六遍了,不说每看一遍都有新的感受,但对于人生,对于理想一直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第一次看还是在上小学的时候,当时看得云里雾里的,不知道讲的什么东西。只是觉得孙悟空和猪八戒的造型很奇特,那些妖魔鬼怪也有些吓人。
后来上初中买了碟片当喜剧电影来看,尤其是粤语版里面的一些独特台词,笑到肚子疼,其中许多经典桥断放在今天依然足够精彩,如下面这段:
----需要视频的朋友关注【不闹着说】,回复大话西游获取----
再看的时候,已经能够有所感悟,开始惭惭明白。
曾经我以为我只是至尊宝,一个自由自在占山为王的土匪小头目,开心时在山洞跟兄弟吹牛喝酒,不开心了带着大伙拦路抢劫,然后会遇上一个美丽迷人的女子与她相携到老;突然有一天,你周围的所有人,佛祖、观音和你最亲近的人都告诉你,你是齐天大圣孙悟空,你要戴上紧箍咒,打败牛魔王,解救师傅,你要肩负着取西经、解救苍生的重任。我不想,但我不能,命运早就给你安排好了,你别无选择。
年少轻狂的我们总是坚信自己的未来一片光明,有无限种可能,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所以我们张狂、自信,我们睥睨天下,我们毫不犹豫地推开社会这所大门。直到被生活打击得体无完肤,慢慢接受命运的安排,像王小波所说的:“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终于,我们接过父母传来的紧箍咒,家庭与责任。紧箍咒,圈住昔日的梦想,圈住棱角分明的个性。成熟是一个很痛的词,它不一定会得到,却一定会失去。我们开始也遵纪守法,谨言慎行;开始安身立命,开始养家糊口。我们不再是那个喜欢幻想,对未来充满期望的少年,我们适应了成长的代价。开始认清现实,也开始学会接受无奈。也许总有一天你也会走在路上,会接受那个像狗一样的男人。
个人感悟,不喜勿喷
----------------------------------------------------------------
喜欢电影的朋友可以关注公众号:【不闹着说】 各类影单整理,资源获取,经典电影推荐。等你来撩!
(前方多图)
这必须是 The Godfather 啊!!!!!
这必须是 The Godfather 啊!!!!!
这必须是 The Godfather 啊!!!!!
我差不多每年都刷一遍,这是一部必需有一定人生阅历才能真正看懂的电影,我到了20岁以后才慢慢看懂这部电影。(后来看了原著,也加深了对电影的理解,例如第二部中老教父发迹交代得不是特别完整)
这也是一部男人必看的电影,这部电影教给我们的不是血腥和暴力,而是家庭、责任、勇气和智慧。
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老教父重伤刚刚能下床,又突闻长子Sonny被乱枪打死,然而只是悲伤了片刻(给马龙白兰度这一幕的演技跪了,那一刻真的是悲伤到了骨子里,男人的心碎啊),之后让Tom倒了杯酒,喝完之后之后眼神就慢慢坚定了,恢复了理智,立即严令家族里任何人的复仇行为,并决定和几大家族谈判讲和——自己让对方暗杀重伤,长子又被打死了,却还能在这个时候理性地一眼看穿大局,不冲动寻仇,这是多么强大的人格。(老教父意识到此刻双方都even了,是最佳的讲和节点,并且一定需要、也只能他来提出,再打下去大家都不好经营,并且自己的小儿子还躲在老家回不了美国。)
初看这部电影时觉得很多剧情都很突兀,后来慢慢看懂才发现一点都不突兀,每一个情节转折在事先都有铺垫(比如Fredo的叛变),或在之后都有交代(比如为什么Michale一定要杀掉亲弟弟),这时才感叹科波拉拍这部电影真是拍得小心翼翼,兢兢业业。
随手放几张图(出自教父1、2、3,分别是三代教父)
这句话表面上是在对教子说(小说里教子因为搞婚外恋不受教父待见),实际上是专门说给Sonny听的
Michale此刻发现被自己的亲弟弟背叛了——男人的心碎X2(给Al Pacino的演技跪了!!!)
=。=这……(这时Michale正在咬一个橘子,橘子在电影中是一个重要的符号,每次出现橘子必出现血光——比如老教父遇刺时正在买橘子)
Temper would cloud your reason.
这是老教父在教导Sonny的儿子(是个私生子,第一部婚礼上被艹的那个女人所生,小说中此女有更多的戏份),此子生气时也咬拳头,和Sonny一模一样。
——————
先这样吧,有空系统性地写一写。会让你想要再看一次的电影,可能是你还没完全看懂的电影,你需要再咀嚼一会儿。
但会让你每隔一段时间,就想要翻出来再看一次的电影,是更为特别的存在。
这类电影就像一个完美情人,你们共度了重要的时光,温情、熟悉;却又总能保持着新鲜感,每看一次,都能有一点儿让人有陌生的探索感。
电影《十诫》和《蓝》、《白》、《红》三部曲的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在他的自传中说,他看了一百遍《公民凯恩》。
那部让你每隔一段时间,就想要重看一次的电影是什么?我们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得到了近千名读者回复,得到了这个清单。一位同事看完说,心里种了一大片草。
以下是被读者最为频繁提及的15部(排名不分先后):
1
《海上钢琴师》,1998
@捂手
有点像我的《答案之书》。“要不要跳槽”、“要不要改行”、“要不要换一个城市”,有这种顾虑时,会把这部电影反复播放,就像背景音那样。
@佚名
走下舷梯,却没有下船,不是因为看到了什么,而是因为没看到什么。
@杨雅淋
爱情的载体不一定是人,也可能是理想。
2
《入殓师》,2008
@叶子
一开始看,沉浸在里面故事的纠葛。但渐渐地,家中陆续有亲人去世,每当那个时候,就会回过头再看一遍《入殓师》。
最引人掉泪的一幕是,孙女拿出泡泡袜,求入殓师给奶奶的遗体穿上,并且很天真地说:“奶奶说她生前想穿这个。”
人越长大,亲情,爱情,信任,生死……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思考,那个时候,就会想,再看一遍《入殓师》吧。
3
《天使爱美丽》,2001
@四夕
《天使爱美丽》,明了日子还是可以过好的。
@渋谷natsume-
天使爱美丽。从小学时,爸爸第一次给我看并且老师给我取名艾米丽的时候,就觉得这是一种不可测的神秘了。养成了喜欢把手插在米袋里的毛病,喜欢幻想别人的人生。自己很像她,但是更希望走出自己的世界,遇到那个人啊。
@加菲
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一言不合看一遍。甚至成为恋爱判断,如果一个姑娘看不懂,我就会内心知道哪怕颜再高,也不适合在一起。此外《第三十六个故事》也是我的治愈系电影。
4
《猜火车》,1996
@Freakisawesome
开头那一段已经会背了。大概也就看了一百遍吧。
@菠菜蛋糕
鸡汤喝太多了,正能量宿醉,需要解酒药。
@牯岭街少女求爱事件
看它找青春感。
5
《肖申克的救赎》,1994
@waiting
《肖申克的救赎》。顺着下水道爬出来的那个瞬间,感觉整个心情都开阔了。厚积薄发。
@种一颗竹子
《肖申克的救赎》。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心之所向。
6
《死亡诗社》,1989
@约克郡的小铁匠
《死亡诗社》。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思想的独立性。
@李歪歪
死亡诗社。为了重温生活的诗意和选择的勇气,当然还有伊森霍克无敌的少年颜!
@我飞遍草原的天空
死亡诗社。 每看一遍,总能让我再次找到自己
7
《一一》,2000
@我是飞
杨德昌的《一一》,看一次仿佛重游人生。每次看都有新的体会,耐看的华语最佳电影。
@小强
有人说这是杨德昌最温柔的电影,如果与前几部相比好像确实是这样。电影以婚礼开始以葬礼结束,没有很宏伟的话题,讲的是我们生边真实的生活。家庭、工作、生活、爱情,好像我们的日常都在这里了。每一次对生活充满疑问、每一次对生活重新思考、每一次看一一都有新的收获,感谢杨德昌。
8
《雏菊》,2006
@Lucy
雏菊。08年第一次看,那时还在上高中,我很喜欢女主在阿姆斯特丹画画的生活,她爱上一个杀手,但心中充满爱。之后每年4.15都会重温一遍——那天是女主办画展的日子。今年,我25岁,像女主那时等待初恋到来一样,我也期待着美好的爱情与纯粹的时光。
@糖阿糖
初一时第一次看,然后不自觉的走上画画的道路,如今大三,唯一值得骄傲的事就是还在画画。
@Z
雏菊啊,昨天刚又看一次!估计看一百遍也是哭的稀里哗啦的。
9
《当幸福来敲门》,2006
@101PET-CT氓姐
当幸福来敲门,几乎每隔一两年就会再看一遍,常常告诫自己要坚持,要感恩
@爱因斯坦的兔子
《当幸福来敲门》,不奋斗是因为没被逼到绝境,每次迷茫,每次失利,都会看这部电影,电影里威尔史密斯的成功成为我要给我爱的人幸福的动力~
10
《真爱至上》,2003
@冯小朵
每年圣诞都要看一遍,才觉得完整。
@Adare
真爱至上!从最开始的看不下去,到后面越来越多的细节反复回放,直到每一个单词听到,直到闭着眼睛听脑子跟着播放画面,看了应该有二十来遍。其中有关Mark和Juliet的片段看得最多:
Mark 在圣诞节晚上提着录音机假扮唱诗班,Juliet主动上前拥吻,并提了提他的衣领,Mark最后只是说“Enough, enough now.”
11
《怦然心动》,2010
@筱雨
怦然心动。剧情很简单,但那份简单率真的爱情,令人很着迷。很喜欢男主角的那句,“她笑着,她怎么能坐在那里开怀大笑,而且看起来这么漂亮呢?”
@杭婷
喜欢怦然心动,这部电影的爱情观深深的影响了我,我喜欢你,但我依然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灵魂,最好的爱是两个人互相欣赏,共同成长。
12
《这个杀手不太冷》,1994
@Caicai菜
这个杀手不太冷。世界的残酷与美好,你与我,我们与他们,以及爱胃痛的我。也许有一天真的有人能治好我的胃病。
@卖水果的胖胖啊
这个杀手不太冷,透心透彻的里昂对玛蒂娜得一种责任感,每次看,都是不一样的感觉。
13
《傲慢与偏见》,2005
@HESSIN
每相一次亲就会看一次,不确定是不是正面教材,但达西身上的某些品质,是我找男朋友的底线。比如诚实,寡言,木讷。
@番茄西红柿
感觉简·奥斯汀所有作品里,段子水准最高的一部。一边说“有一个不变的真理是,每一个黄金单身汉的梦想都是娶妻生子”,一边说“好品质自己会说话(good qualities speak for themselves)”。
这些话放到现在的生活,好像也再贴切不过。但原著是两百年前的作品啊。
@全糖谢谢
当怀疑爱情是否存在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重塑一下信心。
14
《放牛班的春天》,2004
@阿宴
当了一年多小学老师,有时候会忍不住发火。有时那种火气已经超过了小朋友能接受的限制。这一年来,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看一遍,提醒自己要怎么对待学生。
@圆白菜卷
我的妈妈被同学的家长传过不好的传言,当时班级里众说纷纭,我不敢回家说。看到电影里小男孩冒雨去偷偷确认妈妈的工作是什么,以及对着乐谱发呆的镜头,会忍不住哭出来。
15
《霸王别姬》,1993
@便利店女王
一个干净的灵魂,在表演时会有什么样的风采,看一遍《霸王别姬》就明白了。常看它提醒自己,要纯粹。
@AugustA
动荡时代,张国荣,李碧华,那时候的陈凯歌。这四个标签凑一起,根本停不下来。只是看完会很痛苦,所以要做很长时间的心理建设,才有勇气再看一次。
看完这份清单,你打算最先看哪一部?
▼更多人文生活美学内容和原创视频,尽在Lens - 知乎
"即使是一道最微弱的光,我们也要把它洒向需要温暖的生活……"
《海上钢琴师》
其他的就不煽情了,就提一点:当年练《magic waltz》的时候由于搞到的谱子上没有任何表情符号,为了弹出效果愣是把那段滑琴的镜头看了至少50遍以上。杀手代号47
我知道有一万部关于杀手的电影
你们可以说 甩它多少多少街
但是 但是 这个电影就是这么单纯
一个最强杀手碰到了一个不是那么完美的女孩
妹子很sexy 很善良 很可爱
所以每一次看都很治愈 很治愈 很治愈
吕克·贝松的《天使A》
这是吕克·贝松的第十部影片,当时所谓吕克·贝松出品必属精品,也听说他自己叙述只拍十部电影。这亦是我这辈子看过最多遍的电影,每一遍的感受总有不同。
黑白画面,白富美和矮穷挫。
第一次看的时候对黑白色彩的法国电影感到很新奇,被金发碧眼充满魔力的长腿尤物anglea吸引,对安德烈的不争气感到愤愤不平。结局圆满,感叹这傻人有傻福。
不知道看到第几遍,来到这个画面。anglea坚持让安德烈对着镜子中的自己说“我爱你”,安德烈对着自己说“我爱你”然后热泪盈眶。他只是个穷困潦倒的小混混,到处招摇撞骗,性格懦弱非常容易相信别人。除了生存,他不知道什么叫做爱自己。
看到这一幕总会想起童年里孤单的自己,被一个人锁在房间里的自己。小时候总是很乖很乖,为了不要麻烦大人,好好学习为了大人骄傲。当时刚成年的我看到这里,我真的想好好爱自己,为自己生活下去。
anglea完成任务要走的时候,安德烈从桥上一跃而下,抓回了anglea。他竟然为了爱情不顾一切。
细细品味这样一个放荡不羁的女人细腻的情感,品味一个男人拥有自信,拥有爱情的巨大转变。拜托各位,遇到对的一定不要放过。
文采不好,但是电影很好,都去看看吧!
泰坦尼克号啊~ 初中看,打动我的是他们船头相拥……高中看,打动我的是那句You jump,I jump……之后再看,让我为之触动的是Rose获救后,船员来登记她名字,问到她姓名时她说的那句:I"m Dawson,Rose Dawson …… 然而,我现在依旧会被这句话打动~~~~ 这不就是以我之名,冠你之姓。
《搏击俱乐部》 看了快10遍了,每次都有新发现
搏击俱乐部
张家辉的《激战》
第一次看,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是“我不想到死的时候连一件可以回忆的事都没有啊。”看完之后我回想了一下自己的人生,我发现,我前20多年过得中规中矩,如果我明天就死,真是一件值得回忆,值得自豪的事情都没有,当时觉得一阵心塞,但生活终究是生活,不是你想特别就能特别的,每每想起,总觉遗憾。
第二次看,印象最深的是一个镜头,林思齐要参加MMA,每天打工加练拳,而他父亲生意失败在酒吧买醉,玩老虎机,我忽然觉得林思齐很高大,在家人绝望的时候,什么可以给他们希望?安慰?照顾?都不是,而是告诉他,我还没绝望,那么,你也不应该绝望。
看这部电影,我想过很多,我发现我做不了林思齐,也做不了贱辉哥,他们都是有勇气的人,他们敢于在生命陷入低谷的时候,自己爬出去,顺带着还能拉别人一把,这才是战胜生活的人,这才是真正的强者。
《教父二》,老实说喜欢麦克更甚于维托,所以特别抓麦克的心理。
第一遍看就和小白一样觉得麦克太过火了怎么这么大杀心,第一部结尾的大杀戮又来了一回还杀兄?
然后看第二遍已经是三部曲看完并且第一部也看过好几遍之后了。结尾回忆中哈根说:“麦克,你要知道你的父亲对你是有计划的,他和我多次谈到了你的未来。”麦克说:“未来?我的未来?”然后大家都给维托庆生去了,只有麦克一个人坐着抽烟。忧伤的音乐想起,孤独的麦克坐在藤椅上看着漫天的黄叶落下。
网上对麦克的诠释太多,这里就不赘述了。第二遍看完当时控制不住的就是感到忧伤,也想目光苍茫地看着远方。
没人说《魔戒》(《指环王》)三部曲吗
西西里岛美丽传说,女神。
沉默的羔羊,男神。
阿黛尔的生活。
今晚是第65遍,
但是我最近碰到了一个看过两百多遍的人...
跪服。
======================
啊 176遍了呢
========
很久没看了,昨晚是281遍,看到初遇的回眸,居然还会心跳。
推薦閱讀:
※有哪些看完可以讓人熱血沸騰的動作片推薦?
※有哪些充满阳光让人感到轻松愉悦精神放松的电影?
※如何看待一部電影長達三個小時?
※有哪些電影告訴了我們「不作死就不會死」這個道理?
※有哪些優秀的、「燃到爆」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