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是一個心理諮詢師的核心競爭力?

不同的流派之間有高低之分嗎?不同的諮詢時長的諮詢師之間差異的部分又在哪兒呢?從一個諮詢師的角度來看,什麼才是從事這一行業的核心競爭力?

本題已加入圓桌 ? 成為心理諮詢師 - 更多「心理諮詢」相關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與其問,什麼是諮詢師的核心競爭力,不如問,具備什麼樣的素質才算是一個真正的心理諮詢師。有很多人坐在心理諮詢師的位置上,其實並不能算是一個真正的心理諮詢師。就像醫院裡有很多人穿著白大褂,但不是所有人都是真正的醫生。

首先,我覺得無論是成為心理諮詢師還是醫生,或者其他任何職業,【專業】是很重要的。系統的、專業的訓練,永遠是成為一名所謂真正的從業者的前提。當然,專業並不是說,你一定只能是學心理學專業出生的,而是需要通過心理諮詢的系統訓練。很多學心理學的人,也不一定能成為心理諮詢師。


以前心理系招臨床方向碩士研究生時,我有幸作為複試的秘書。有一個面試者被Z sir問了一個問題:「你覺得什麼樣的人適合當一名諮詢師?」面試者也很可愛,摳著腦袋,沉默了一會兒說:「老師,我不知道,那你告訴我是什麼?」大家鬨堂一笑,然後Z sir很認真的說了兩個詞:博愛和內省
內省insight】,是我從一開始就知道的。因為我自己就因為具備這種內省力,反覆被老師們推上了這條道路。後來我成為諮詢師,在諮詢室里碰到很多有內省力的人,但是會發現,有一些人的內省是在不斷的苛責自己如何做得不好,於是越來越痛苦,聽起來在問「為什麼會這樣」,實際上是在問:「怎麼會變成這樣」,與其中含有對自己深深的責備和和對現狀的不接受。而還有一種內省力,就是單純地在好奇「為什麼會這樣」,關注點是在答案上,是沒有太多情緒的,是理性的。我覺得諮詢師應該具備這種理性的內省力。也可以把它稱作是毫無評判的覺察。(後來心理學裡面用rumination來代表前面那種不理性的內省,翻譯為思維反芻,與抑鬱的產生密切相關。)

博愛】。很長時間,我都覺得心理諮詢最重要的是去理解另一個人。但是有一天,當我面對一個諮詢了一年多的來訪者,我突然發現,有些時候我真的很難理解他。當我知道他越多,反而越難拼出他的樣子。但我一直在努力去理解,去靠近,儘管我還並不完全知道。我慢慢明白,那種想要去理解的衝動,就是一種關注和愛。「不管你是什麼樣子的,我都願意去了解你,接近你;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你,推開你」。我覺得這就是一種博愛。因為有這種博愛,心理諮詢師才能提供無條件的接納和抱持。

專業的訓練,敏銳的洞察力和一顆溫柔的心。這是我對一個好的心理諮詢師的定義。

不過,最近我又發現,最最重要的,是諮詢師要首先成為一個真正的人,真正的活著。


我以為,心理諮詢師最核心的競爭力,是「不自戀」
其他人提到的東西當然也很重要,比如理論,技術,經驗,洞察力。但是這些東西,還是要具體在諮詢當中用出來,每次50分鐘的時間,都涉及到一個問題:有多少是為來訪者服務的?

我見過很多諮詢師,理論講得很好,但是在諮詢室里大談理論,根本注意不到來訪者想不想聽。這種時候,他只是在秀自己的淵博,焦點並不在來訪者身上。這就是自戀的狀態。
好的諮詢師,做每一件事都是為了來訪者,而不是為了自己。我有一位老師,說她接受國外某諮詢大師的諮詢體驗:「每個英鎊都是花在自己身上,太值了!」值到什麼程度呢?她第一次跟諮詢師打招呼:「早上好。」對方的回應就是:「你向我問好的時候,你在想什麼?」
能想什麼?只是表示禮貌而已啊。
是什麼讓你想在這時對我表示禮貌?
——來訪者立刻進入一種深度內省的狀態,分析從這裡就開始了,一秒鐘都不浪費。諮詢師當然也可以回應:「早上好。」但這樣一來,就只是在做日常對話,扮演一個同樣有禮貌的交談者,而不是諮詢師。你可以想像,50分鐘都是這種高濃度的對話,來訪者的收益會有多大。
而這對諮詢師的要求又有多高?

沒有經驗的諮詢師,很容易以各種方式被來訪者帶跑,不管他們做什麼,不做什麼,說什麼,不說什麼,他們都分不清自己在這麼做的時候的時候,究竟有多少是為了自己,多少是為了來訪者?年輕的諮詢師在督導時常常發問:「專業的諮詢師應該怎麼做?這裡怎麼說,才能讓來訪者感覺到溫暖?」我問他們:你到底是想讓來訪者感覺到溫暖,還是想讓他們感覺你是一個專業的諮詢師?
有的諮詢師很在乎自己有沒有被對方喜歡。
有的諮詢師想通過對來訪者的「接納」,證明自己是一個好人。
有的諮詢師一聽到出軌的故事就生氣,忍不住勸人分手。
有的諮詢師甚至打電話給來訪者的家人,直接干預他們的家庭關係。

很多人都分不清自己和別人的邊界,更不用說在實際對話中真的剝離開那些自戀的需要,從始至終純粹地,高濃度地服務於來訪者本人。——50分鐘里,能有10分鐘的時間做到這一點,已經是相當出色的諮詢師了,能做到一半時間的,在國內稱得上鳳毛麟角。有時候也聽說過一些收費死貴的諮詢師,整整用了一整節的時間向來訪者傾吐自己的童年創傷。真不知道是誰給誰交錢。

好的諮詢師有時會給人冷淡的感覺。一位前輩有一次講課,大家都說他講得好,他說:「這跟我有什麼關係?」這一聽就是做諮詢的,別人看到的自己,都當成別人的投射。

但即使是這樣的諮詢師,也有可能有自己的罩門。譬如說,一個人可能經得起別人的表揚,卻經不起詆毀。來訪者說:「我聽說你專業能力不行」,諮詢師就炸了毛:「誰說的?」
作為人是有七情六慾的。但是作為諮詢師,需要把這些情緒從自己身上拿開,推回到來訪者身上。以不變的語氣,不變的表情反問:「當你聽說我不行的時候,你是怎麼想的?」
來訪者的每一個反應,都是在跟一個叫做「諮詢師」的虛影糾纏而已。
來訪者問:「我能延長一點時間嗎?」
正常人說:「可以」或者「不行」,諮詢師則問:「你提出一個要求,似乎不擔心被拒絕?」
來訪者問:「你可不可以給我一點建議?」
正常人說:「給你」或者「不給」,諮詢師則問:「你為什麼需要我的建議?」
來訪者問:「你們心理諮詢師怎麼都這樣啊!」
正常人說:「就是這樣!」或者「他們不這樣,就我自己這樣」,諮詢師則問:「當你在表達這種失望的時候,你希望得到的反饋是什麼?」

這是我理解的心理諮詢師的核心競爭力。說來很容易,做到真的很難。不信你可以對身邊的人試試看。一個人只有修通了自己在諮詢中的自戀,不再那麼拿自己當回事了,才可能看到在諮詢室里發生的實相,在此基礎上,再從對方的角度入手,考慮他究竟需要什麼支持(而不是我應該給那哪些支持)。心理諮詢師的冷淡,有時恰恰是為了從更合適的距離上發力。否則,一個人摔倒了,另一個人的反應不是馬上扶他起來,而是在心裡糾結:「天啊,一定是我把他給絆倒了!」


人性:是理解的基礎。

愛:是包容的基礎。

自我認知程度:是共情的基礎。


拋去技能訓練和環境等客觀因素,我覺得一個心理諮詢師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曾經困擾他很久,又被成功處理的課題,可能會成為他的核心競爭力。


因為遇到過這些問題的困擾,諮詢師對這些問題中細微的心理變化會非常敏感,諮詢師所關注的理論、諮詢技術和人性觀,很多都是從他們對自身問題的創造性應對中發展出來的。

這樣的例子,我可以舉很多:


提出「自卑補償」理論的阿德勒,幼年時期就患上了佝僂病,矮窮丑佔了兩樣,而他的哥哥們又高又帥,讓他深感自卑。在5歲的時候,還差點因為肺炎死了……


以「同一性」理論聞名於世的成人發展專家埃里克.埃里克森,自己的生父在他誕生前就拋棄家庭出走了。他母親在他三歲時嫁給了一個兒科醫生。埃里克森童年時並不知道這個兒科醫生並不是親生父親,但他總有一種不屬於父母親、不屬於這個家庭的感覺。他媽和繼父都是猶太人,他卻長得身材高大、碧眼金髮,在學校,人們說他是猶太人,而在繼父的祖廟裡,卻叫他為異教徒。這讓他一直困惑於自己的身份。所以後來才會有「同一性危機」這樣的課題……


另一個催眠大師彌爾頓.埃里克森,17歲時患嚴重的小兒麻痹症而癱瘓,醫生告訴他他這輩子再也動不了了,還讓他媽媽準備後事了。如果不是他自己固執地不認同這些暗示,並發展出一套獨特的、積極有效的自我暗示方法,他根本不可能站起來了。而這,成了他催眠理論的基礎……


創立森田療法的森田正馬,父母對他就非常嚴格,晚間背不完書,父親就不讓他睡覺。森田自幼就有明顯的神經症傾向,他在《我具有神經性脆弱素質》一書中寫到:其表現是12歲時仍患夜尿症而苦惱,16歲時患頭痛病常常出現心動過速,容易疲勞,總是擔心自己的病,是所謂"神經衰弱癥狀"……


哪怕我們國內的知名的諮詢師也是如此。寫《為何家會傷人》的武志紅老師,早期的文章總有一些對家的戾氣,最近他在《巨嬰國》的自序中寫道,他爺爺奶奶一直欺壓他父母,導致父母在三十多歲都不想活了,母親有嚴重的抑鬱症,父親一年內一口牙全掉了。爺爺奶奶以孝道的名義欺壓父母,讓他有了反孝道的內在情結……


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痛苦本身當然並不是核心競爭力。痛苦就是痛苦,不需要美化它。但是人只有在面對深重的痛苦時,才會拼盡全力想要找到答案,一些人因此發展出了一些創造性的應對方式。而這種創造性的應對方式是有療愈作用的,它才是核心競爭力。就像一個人本來是能走正道的,正道忽然被堵住了,只能想辦法去創造一條新的路來。最開始必定艱難,走著走著,慢慢發現這條路上居然有一些別樣的風景。如果這個人是一個心理諮詢師,他就會知道,曾經的問題,現在變成了他的資源。他被問題困惑得越深,發展創造性的應對方式就越難,同時它轉化成資源時所帶來的資源也越豐富。


對一個諮詢師來說,有這樣一個人生議題,和選擇成為一個諮詢師,都只是開始。接下來他要經歷很多的技能培訓,尋找有支持性的環境,積累諮詢的經驗。它的人生議題會變成一個敏感的探測器,告訴自己什麼是真的問題、什麼不是,哪些技能非常有用、哪些沒用,自己願意接受哪方面的訓練並加以強化,會認同哪種關於人性的假設。這就是所謂的個人風格。

這裡有個前提,問題要成為資源,是諮詢師已經處理了他的人生課題。要知道,能發展出一種創造性的應對方式其實不太容易,如果沒處理好,這些課題不僅不能成為核心競爭力,反而會成為妨礙心理諮詢的阻力。也有一些遇到問題的人希望成為心理諮詢師。「想成為諮詢師」本身就是他們應對問題的方式,這種應對方式是中性的,還算不上創造性的應對方式。


多謝劉柯的邀請!

一個心理諮詢師的人性觀,才是最大的核心競爭力。

諮詢師如果對人性沒有深刻體悟,不在職業與生活中當理解人性、關懷人性,而是執著於心理學知識理念、技術運用的正確性和客觀性,說明他沒有真正跨進心理學之門。

諮詢師在缺乏對人性的關照能力的時候,任何的諮詢教條都會成為他和來訪者進一步深入建立關係的阻礙;諮詢師如果拒絕成為來訪者的鏡子,拒絕為來訪者走出自戀的迷霧,來訪者也不會真正願意把自己敞開,積蓄的憤怒與不滿也不會得到諮詢師的進一步的洞察和接納。

諮詢師是以人的立場在工作的,不是以心理學的理論在工作,不是把來訪者帶入到心理學非常標準化的程序里去工作,而是把決策權交還給來訪者,不再扮演權威角色,把對來訪者的關懷放在第一位,等待與陪伴來訪者度過一段艱難時光。

各種流派紛呈,都是在為人的心理與行為提出種種假設和解釋,都有可取之處,判斷高下沒有多大意義,只需要辨別真偽。

其實如果要提出一個好的問題,題目與正文的內容最好能夠互相保持一致,而不是開枝散葉,想到什麼問什麼,這樣問讓人很難回答清楚。

只能就兩個問題簡要回答幾句。

謝謝!


不同的流派之間有高低之分嗎?
不同的諮詢時長的諮詢師之間差異的部分又在哪兒呢?
從一個諮詢師的角度來看,什麼才是從事這一行業的核心競爭力?

細細想來這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我以為,不同的流派之間哪有高低之分,只有「兩情相悅」的諮詢師和來訪者共同在心理諮詢這個平台去呈現問題,而用哪一流派的觀點去看待這個呈現出來問題的區別而已。

第二個問題,影響諮詢師不同的諮詢時長取決的因素有很多,一是諮詢的初始階段,有的諮詢師會規定,因為是第一次來訪,要收集信息,兩個小時,提前跟來訪者說好,一次50分鐘,這佔用了兩次諮詢,按兩個諮詢時間段收費。二是諮詢師不知不覺就浪費了一個諮詢時間段,自己毫無察覺,等到結束時才發現自己拖長了時間。中間很大部分原因在於諮詢師功力有限,短短的諮詢時間段沒有接住來訪者,到諮詢的末端才初步「有感覺」。三是諮詢師「捨不得」來訪者,主動給來訪者加時間,有的出於掙來訪者的諮詢費目的,有的則純粹是見到了「好的來訪者」想深入多做下去,一再挽留來訪者,這種一般會延時不加費;有的也會既延時也加費,來訪者的反映分為三種;一是「我沒想加時啊,我為什麼要額外交加時費?」,一種則是「這時間延長得值,是該交」;當然也有那種交了費心裡想著「下次我再也不來了」的來訪者。總得來說,這種差異很難比較,或者本身就沒有可比較的地方。不管是哪一類的諮詢師,都應該在享有權力的基礎上更應遵守其原則、義務,一般一次諮詢時間段為50分鐘,沒有不統一的標準。

第三個問題,這一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其實說到底,很難評估,對於大多數諮詢師來說,如果真的是想要「助人助己,助人為樂」的話,最核心的部分應該是「過自己這一關」。為什麼這麼說呢?很多諮詢師沒有辦法將心理諮詢中的來訪者和自己「分離」開,沒有清楚的界限感,而引發了自己一系列的困擾。

1. 你諮詢內容的界限要清楚。比如說,有的新手諮詢師問督導師」她現目前最關心的問題在於搬不搬家?我應該給出什麼回答幫助她?「你要知道,這個不是心理諮詢需要解決的問題。作為一個專業人士,你的能力範圍只局限於幫他/她在心理諮詢這個平台里去看到自己隱藏在表象之下的心理困擾,而不是去解決他/她具體地某個事件。一個來訪者該不該搬家,該不該分手,該不該辭職,該不該離婚等等都不應該是你來負責,你來介入。你要做的,是讓來訪者自己去看清問題,去承擔問題可能帶來的後果。這個過程需要你和他/她一起去探討去澄清,並最終由來訪者自己負責解決。

2. 你的價值中立的界限要清楚。比如說,當來訪者是一個同性戀,你不能因為自己不喜歡同性戀就對他另眼相看,更不能在諮詢過程中試圖去改變他/她的性取向。作為一個諮詢師,你的價值取嚮應該不以個人的取向為準,更不能在未經來訪者同意的情況下提及,甚至在私底下當作聊天笑料來談論。如果你做不來這一點,第一時間在不傷害到來訪者的情況下及時轉介給合適的諮詢師。

3. 你與來訪者關係的界限要清楚。當一個陌生的來訪者走進諮詢室,作為你的來訪者,你作為諮詢師,兩者的關係就只有咨訪關係。當咨訪關係結束時,可能他/她會因為你的諮詢想要成為你的朋友,這個時候你要學會告別,表達拒絕,不應從一段咨訪關係走進另一段朋友關係;也有可能他/她向你表達對你的失望和失落,明確告訴你」你這人不適合諮詢「,記住這是來訪者在向你表達他/她對失望和期待的落空,你要坦然接住這種失望,而不是試圖去討好他/她。這是他/她的觀點和看法,也是他/她對你的投射,並不是你自己的看法。你應該清楚的知道,有可能是你說的某一個點刺痛了他/她,剛好這個點可能就是下一步諮詢的突破口。如果這個時候你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開始懷疑自己哪裡做得不對,你就錯過了來訪者接下來的表達。
很多時候,在旁人看來,諮詢師都是溫暖而又親和力的,無論說什麼諮詢師好像都應該微笑以對。實際上,心理諮詢師很多時候會用一種敏銳的方式去觸碰來訪者的內心,比如面質技術。這個時候諮詢室內的諮詢師並不像大眾所以為的那麼友好。是的,我是給你做諮詢,而且是付費諮詢,你要來訪者相信你的諮詢能力,首先你就得相信自己。當然,也有很多諮詢師像前面回答的李松蔚老師所說的「自戀」。我倒覺得這種「自戀」其實更像是諮詢師本身的「自卑」。明確自己作為諮詢師和來訪者的界限,預期自己的諮詢方法和技術可能會給來訪者帶來什麼樣的反應,從而能夠有自己針對不同來訪者的諮詢模式。
如此界限清楚,大概就勉強稱得上過了自己這關,有了自己作為諮詢師的所謂」核心競爭力「吧。
有時候,最基本的反而是最核心的。


我曾多次以為自己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可是在諮詢實踐中卻一次次的顛覆這些答案。

我現在的看法是:不認為有什麼是核心競爭力,就是最好的競爭力。

實際上核心競爭力的說法,從根本上代表的是諮詢師的慾望,而非來訪者的。諮詢師想成為什麼樣的諮詢師,在諮詢進展到一定的階段,卻往往會成為諮詢進展的阻礙。

非常想要溫暖的諮詢師,當需要稍顯冷酷的樹立邊界給那些善於突破邊界的來訪者的時候,往往會遇到問題。

非常想要淵博的諮詢師,經常不能給貶低他無知或無用的來訪者(多半出於競爭的潛意識動機)提供足夠的空間。

。。。

任何看起來很誘人的特質和特徵,都有其魅惑的一面,如光照萬物,必有投影。


所謂核心競爭力,往往和諮詢師的自戀有關,對此充分覺察,而不是付諸行動去偏執追求,才能在諮詢師的慾望和來訪者的慾望衝突的時候,保持清醒,並幫助到來訪者。


註:此文主要考慮精神動力取向的諮詢師,市場推廣因素也不在考慮之列。


不斷的學習,督導,積累經驗和自我體驗。
努力到對待每一個來訪者都能問心無悔。


借用《壽司之神》裡面的一句話

「我們並非有什麼不傳秘技,只是每日砥礪磨練。」


有錢,英語好。


在我看來,心理諮詢師其實是一個老天爺賞飯吃的職業,需要天賦,這種天賦是親和力與敏銳力。
心理諮詢的前提是咨訪關係,按人本主義來說,就是給諮詢者創造一個良好輕鬆的氛圍。說起來好像很基礎,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並不多。一個良好咨訪關係的建立,諮詢師的親和力在初訪時的作用尤為重要。
再者,敏銳力。有一個錯覺,就是大家都覺得心理諮詢師很能說,事實上,心理諮詢師更要求會聽。傾聽是對諮詢師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能從來訪者的敘述中找到關鍵點,看一些諮詢師手記,很多都提到一些大的諮詢轉折,比如說親子問題的背後是家庭問題,再背後是安全感缺失,等等。心理諮詢要由表及裡,但是沒有敏銳力,一般都在表那裡打轉。
一流的諮詢師是有天賦的,但是,還是需要專業技能,不然為什麼那些諮詢師技能培訓那麼貴呢,所以自己天賦點不夠,就只能去刷技能點。
這種技能不是說哪個流派哪個具體技術,而是專業性思維,所以,真正能做好的諮詢師離不開專業學習,其實心理諮詢最要不得的是半路出家,特別是一些中年教師出來考個證就號稱心理諮詢師,他們的專業思維扭轉不過來,他們的諮詢更多是說服,而專業的諮詢更多是引導與領悟。


我覺得是心理諮詢師自身人格的完整性。因為其實諮詢師沒有任何其他的工具,唯一可用的,就是自已的心靈,如果沒有一顆完整強大的心靈,助人效果會有限。


諮詢師的工作目標就是要幫助來訪者。所以說諮詢師是否能夠很好地幫助自己的來訪者調節、改善、解決問題,就是核心競爭力的衡量標準。所以說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從「治療因子」的角度出發。

什麼是治療因子(therapeutic factor)?就是在諮詢過程中,能夠起到療愈和幫助的因素。外行人對於心理諮詢和治療一個最大的誤區就是,諮詢是否有效,得看用的手法是否靠譜。這就好比,看一個修車師傅的水準,得看他使用的是什麼工具一樣。

可是你知道嗎,學術圈對於治療因子的研究,早就已經非常清晰地證明了治療因子的多樣性,以及治療手法這個治療因子的次要性。

首先治療因子包括哪些呢?Lewis Wolberg在他的經典心理治療巨著《The Technique of Psychotherapy》裡面羅列出如下因素:

1.治療手法
2.自發治癒(spontaneous cure):隨著諮詢的進行,案主生活狀況會有改變,精神壓力來源的減少,以及病態防禦機制的解體,來訪者的情況會自動走向越來越好的狀態
3.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正在接受心理治療的事實,對於來訪者本身產生的積極的暗示作用
4.諮詢師-來訪者關係:如果兩者之間建立信任,坦誠,開放和接納的關係,這段關係本身就會具有治療意義。事實上這也是最具有治療性的因子,下面會詳述。
5.情緒宣洩:心理諮詢給予來訪者宣洩和表達情緒的機會,從而起到治療作用
6.建議和暗示:諮詢師想來訪者提出的各種想法,概念,或者建議,會被來訪者所吸收使用
7.人際關係動力:團體諮詢中常見的一個治療因子

關於不同治療流派的有效性,可能連很多諮詢師都不了解或者不願意承認,但是目前為止大量的元分析(meta-analysis)研究發現沒有某一個治療模型比其他模型更加有效,所有模型都會產生幾乎等量的效用(Bergin and Garfield, 1994; Norcross, 2002; Wampold, 2001; Wampold et al., 1997)。

這就意味著,不同流派的諮詢師放在一起,能夠區分他們水平(或者說核心競爭力)的因素,其實並不是他們所使用的流派,而是治療外的因素。

Grencavage和Norcross(1990)總結了五個影響治療結果的治療外因素:
1.來訪者特徵:期望,求助行為,痛苦程度,性格等
2.諮詢師品質:提供溫暖、關懷、接納和希望感等
3.改變過程:包括表達情感的機會,新行為的獲取等
4.治療過程的結構和規劃
5.治療關係

而在這些不同的方面當中,治療關係的建立,或者說專業上稱為的治療同盟(therapeutic alliance),則被發現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Lambert(1992)發現大約30%的治療效果可以歸因於治療同盟,而類似研究裡面這個佔比有時則高達40%-60%。

治療同盟指的是諮詢師和來訪者之間形成的信任、坦誠、開放、理解、支持關係。這種關係的建立,取決於諮詢師在諮詢過程中提供的積極聆聽、同理心理解和關懷等行為。這種建立關係的能力,在我看來並不是每一個諮詢師都能夠很好地掌握,並不是每個諮詢師都接受過同樣靠譜和充分的訓練,也並不是每個諮詢師都懂得它的意義的。

另外從諮詢師成長的角度來說,現代諮詢師越來越傾向於掌握兩個或以上不同流派,從而能夠應對和處理更多複雜狀況。這種折衷主義也就淡化了流派不同所帶來的能力高低之分。

所以總結一下,決定諮詢效果的因子有很多,而在諮詢師專業能力接近的情況下,決定治療效果好壞的最重要因素是治療關係的建立。所以結論就是:諮詢師的核心競爭力,至少有相當一部分取決於治療同盟關係建立的能力。


Reference
懶得寫了,需要文獻信息請留言或私信


把握諮詢的節奏,恰當時間問恰當的問題,做恰當回應。這是多年訓練和臨床實踐的結果。

當你做了大量鋪墊,問了一個重要提問,來訪者一時回答不上,陷入沉思時,這就是她遠離熟悉的認知領域,走向認識自己和世界的新視角,跨越維高斯基的潛在發展區,自我和人生都有了新的可能性。這時諮詢師只需要耐心等待和陪伴,一切言語都是多餘。所以來訪者不能馬上回答諮詢提問,恰恰是她思考和成長的開始。因為這是她未曾思考過的新視角,新領域。

另外,從我這幾年現場觀摩恩師Jill Freedman的臨床訪談和教學,老師時時刻刻都在跟隨和致力於站在來訪者的視角理解來訪者,時時刻刻都在共情,並且每一個回應和提問都是根據來訪者上一個表述。這種貼合來訪者體驗,不帶預設的諮詢方式是敘事治療最有魅力之處。

超越個體視角,看到政治、社會和文化因素對人的心理的影響,也至關重要。用偶像Michael White的話說:bring the world into therapy。諮詢師和來訪者都生活在特定社會文化中,每個社會文化所推崇的主流標準、價值觀、習俗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每個人。這些標準、價值觀和習俗被視為理所當然正確,很少有人能質疑和反思。(例如男人都應該有成功的事業,女人最重要的是形體的美麗和持家)諮詢師如果看不到這些標準,就會在諮詢中不自覺地複製和再生產這些標準,用這些標準來進一步壓迫來訪者。所以保持社會文化的視角,可以更宏大地看來訪者的心理問題是如何被建構出來的,諮詢師可以在訪談中讓這些隱形的標準、價值觀暴露在陽光下,接受來訪者的思考和質疑,來訪者因此也有了更多的選擇權,可以看到其他更偏好的價值觀。


一顆同理心,與高層次同理的能力。


雖然我不是什麼心理諮詢師,但我是個一個久病成醫的心理病人。

我認為做一個心理諮詢師也好,還是自己治療自己或者他人的心理疾病也好。
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
就是。

覺察力。

覺察情緒,思維,感受,善於捕捉任何微小的細節,並且能夠從中發現心理病根的根源。

善於覺察,不斷提高覺察力才是核心競爭力。

就像真正的好老師的核心競爭力並不是教育他人的能力。
而是自我教育的能力。


經驗的開放性。

對待自己的情感、認知、生活史、價值觀有足夠的開放、接受和更新;

對他人的情感、認知、生活史、價值觀有足夠的開放、接受和更新;

對文化、新知識、宗教、信仰有足夠的開放、接受和更新。


我覺得一個諮詢師核心競爭力是他能體現出來的多少人性的光芒!

很認同 @動機在杭州的觀點。 人性的光芒主要迸發在:自己有心理問題而又自己成長了起來,問題越嚴重,越能迸發人性的光芒,前提是你在一波三折的鬼門關前走了回來,而且內心感受足夠深入,內心足夠堅定,這些讓你尊重個體差異,把握人性,有的放矢!

一個人站在正常人的角度學習再多心理諮詢知識和技能,他都不能在諮詢中充分理解來訪者的感受,我們說的共情;都不能充分看清個體差異在哪裡,又何談尊重?這些是表現在細節上的,在你不經意間,就忽略了來訪者細微的感受!心理諮詢是有很多非常好的「套路」可用,但真正起到關鍵性效果的,在於細節,在於人性的碰撞!

我們越來越達成一個共識:不管諮詢師傾向哪一種療法,人本的思想是跳不過去的!人本主義的思想體現在哪裡?是否有套路可言?答案是沒有套路可言,真的在考驗一個人身上人性的光芒——有沒有逆境逢生而此時又欣欣向榮!這決定你是否理解並認可「自由」「責任感」「個體差異」等對一個人成長的意義;是否能夠用深邃的目光給予深入的共情和希望的信仰;是否能做到無條件積極關注,內心明朗而真誠……人本主義,以人為本,需要自己的心足夠混濁後清澈!

我在學習心理諮詢的時候,也在成長我自己。我有一句自己的格言:站在巨人的肩上,鑽進自己的內心。站在巨人的肩上,大家都會,沒有人學習心理諮詢不讀書,不考試,不參加培訓班,只不過功夫多少罷了;但是大部分人忽略了自己的內心,一個人只有曾經走進過自己的內心才有資格探索別人的心!人,表面上講,充滿了個體差異,但深入的講,人性都是相同的!這很矛盾,又很智慧。所以,我喜歡時常去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以至於能聆聽更多求助於我而又難以表達自己的來訪者的內心的聲音。老子說,不出戶,足矣知天下,講的也許就是能不能站在巨人的肩上,鑽進自己的內心!

有人可能會問,你的意思是,我們只有經歷一種心理問題才能在這個問題上有更把握和發揮,那我們要諮詢這麼多心理問題,豈不是每一種我們都得有經歷?其實不然,老子說,不知一不足以知萬物,知一才可知萬物。一個人把一個心理問題真正搞明白了,他也就對很多問題都明白了,人性是相通的!所以,我死盯著「抑鬱症」好幾年了,自認為窺探了很多人性的秘密,但我還不能用語言邏輯合理表達出來,太矛盾,太玄妙,只能用「心」去衡量和表達!

可能還有人問,按照你的思路,假如我一直活的很健康很幸福,那豈不告別了心理諮詢行業?也是也不是,有人說心理諮詢經驗最重要,就是體現在這裡,對於那些沒有太深「故事」的諮詢師,經驗顯得無比重要,因為你如果不能拿自己的心度量來訪者,你就必須拿來訪者的心度量來訪者,越多越客觀而準確,只不過這個過程可能會很漫長!

心理諮詢的核心競爭力,也許有很多,但人性的光芒肯定是其中之一。

希望能和各位同行多交流,如果誤區,多多指正!


四個問題,四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非常高興被邀請回答這個問題,也許因為一部分的我還是很頑皮吧,但誰又不是呢(笑)。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個人理解就是文科類的事情是沒有絕對唯一判斷標準的事情,就好比相聲演員郭德綱于謙和苗阜王聲這兩對搭檔相比,只能說各有千秋都是非常優秀的演員,但是真的無法比一個一二三四。諮詢也是如此,諮詢是一個關於讓人更加開心快樂生活的工作,但是快樂有很多種種類、就如同我們人的價值永不唯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一般。這種工作是無法分出高低貴賤的,每個流派都有自己的獨到理解,真的無高下之分。事實上如果你去看看比較成熟諮詢師的簡歷的話,你會發現大多數人都有很多不同流派的受訓背景,只有一種流派經歷的諮詢師,顯然對多元化的世界是有些略顯狹窄的。

關於諮詢時長的問題,諮詢時長一部分的代表著諮詢師的經驗。說是一部分,因為它還需要督導小時數,受訓時數、證書、業內口碑、個人成長小時數等很多方面來共同體現一個諮詢師的專業水平。就如同一個美麗的蘋果一樣,甜度只是口感的一部分,但是不是全部。如果說差異的話,我覺得至少諮詢時長能代表諮詢師實際接待個案的經驗,擁有諮詢時長較久的諮詢師可能能更好的把理論結合自身,理解來訪者的感受和情景,當然如果他、她有足夠的理論受訓的話。


最後就是核心競爭力的問題。我覺得對於諮詢師來說核心競爭力就是自己。因為學習是相對簡單的事情,是一個只需要用時間和汗水來累計的事情。而自己這個關卡,則是諮詢師需要用勇氣和真誠來面對的問題,一個諮詢師能否充分的認識自己、了解自己、面對自己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她的專業發展。正如同有句話說的一樣,你無法和你的來訪者一起超越你所到過的最遠點。成為諮詢師是一個需要對人的信心、對生活的熱心、對他人的真心、對生命的愛心、對改變的耐心、對問題的好奇心、對專業的恆心的職業。這是一個既簡單又困難的工作,簡單的在於你僅需要的是你自己,困難的在於你需要是真的是你自己。


來自中心諮詢師 李昂


找到符合心理諮詢師特質的諮詢方法。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道路,去探索。只有符合諮詢師本人特質的諮詢方法,才能使得心應手。這就好比你是一個廚子要善用自己的刀,而一名優秀的士兵要善用自己的武器一樣,諮詢師要整合探索出適合自己的諮詢方法。


謙卑

In Treatment裡面有這麼一句台詞:

謙卑,對於心理醫生來說,不是美德而已,而是最關鍵的能力


推薦閱讀:

心理諮詢真的能改變一個人嗎?能達到怎樣的效果呢?
50歲的爸媽今天突然跟我說他們要再生一個,我該怎麼做?
每天都覺得很無聊,沒有生活原動力,覺得活著沒意思,感覺做什麼都沒意思,沒工作也不想上班,我該怎麼辦?
江西衛視的《金牌調解》是真調節還是請的演員?
來訪者做心理諮詢時,怎麼判斷心理諮詢師可靠可信任?

TAG:心理學 | 心理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