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歷史上最不幸的心理學家?
鏡像問題:
歷史上誰是最不幸的物理學家?為什麼?
歷史上誰是最不幸的生物學家?為什麼?
我所知的心理學家也有限,而且印象里也沒什麼人不得善終,慘到文革中的物理學家們那個樣子,所以提供一個搞笑的思路吧:一個心理學家被精神病院關了 52 天。
已故的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 David Rosenhan,曾在 1973 年發表了一篇震驚學界的文章 On Being Sane in Insane Places. 我把它翻譯為「未瘋之人在瘋處」吧。
有一天,Rosenhan 老師突發奇想,或許是想惡搞一下同行,就做了個實驗。他找來了 7 個完全正常的、沒有任何心理疾病或病史的人,加上他自己一共 8 個人,去到美國 5 個州的 12 家醫院,各自謊報自己有輕微的幻聽,然後沒有別的癥狀。如果謊報癥狀後成功被醫院接受,則在之後的日子裡表現得完全正常,就像自己平時一樣,直到被釋放。
理論上講,如果一個正常人,僅僅對醫生說自己產生了幻聽,那麼他有多大可能會被醫生收入精神病院呢?不太可能。當然,按照現行的精神病診斷手冊,幻聽的確是一些嚴重的精神疾病所能產生的癥狀之一,但僅有幻聽不能確診任何疾病,通常還需要 3-4 個其他元素,比如幻視、情緒異常、無法進行有意義的溝通等。而且,Rosenhan 團隊在選擇謊報的時候,用了當時研究和文獻中沒有確切證實與精神病有關的三個辭彙 Empty, Hollow, Thud 來作為幻聽內容。因此,如果按照當時比較嚴謹的收治標準,或者按照當下的標準來看,這 8 個人的 12 人次診斷中,不應當有任何人被醫院接收。
然而,結果令人詫異,在這 8 個人做的 12 人次的實驗中,他們全部被醫院接收,並且大多數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雖然是比較常見的辭彙,但在臨床上是極其嚴重的精神疾病,基本上是在說「這個人腦子壞掉了,心智基本完蛋了」),並被分別關押了 7-52 天,平均 19 天。而且在出院時,除一人以外,其他人都被貼上了類似「精神病有所好轉,我們只是暫時把你放出來而已」的標籤。
這 8 個人中,有 1 人是心理學研究生,3 個心理學家,1 個兒科醫生,1 個畫家,和 1 個家庭主婦。這幾個和心理學有關的人謊報了自己的職業(為了引起不必要的猜疑)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David Rosenhan 他自己就是被關時間最長的那個,被關了 52 天。他後來接受採訪的時候聊到,去之前,他跟家裡人說,我想什麼時候出來就什麼時候出來,沒事的,幾天就能出來,結果被關了差不多兩個月……期間應該一直在「監獄」里抗爭,直到向心理醫生妥協,承認自己確實有病但是已經好轉了,這才放他出來……
心理學家被關在精神病院出不來,真的是挺不幸的一件事……不過,故事的後續更有意思~
發表文章只是計劃的第一部分。文章發表後,Rosenhan 開始嘲弄學界,大概是這樣的:你們看看,現在臨床診斷精神疾病的方法完全不行,你們這群人居然把 8 個正常人關了 19 天,而且還死不承認人家沒病,非要說人家「精神病有所好轉」。你們才有病!哼!
然後有個醫院覺得自己被打臉十分不服,跳出來說,Rosenhan 老匹夫,有種你再送點假病人給我,我全給你挑出來,讓你看看老狗也有幾顆牙(霧)。Rosenhan 說好好好,下周就給你送。結果一周過去了,那個醫院展現了什麼叫「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發了一份報告:本周在精神科就診的 193 人中,我們懷疑有 41 個假病人,其中有 19 個嚴重懷疑是你方細作。
Rosenhan 仰天大笑:爺根本沒派任何人過去。
所以可能那家醫院的科室主任,算是更加不幸的一名不知名的心理學家吧……
補充點跟本題無關的後續,David Rosenhan 自此成為了一個「社會活動家」,呼籲學界重新審視精神病的診斷標準,甚至取消精神病這一說法和診斷,他認為這是社會多數人排除異己的手段。當然這種說法比較極端,確實一些精神疾病是有生理病變基礎的,並且切實地影響到了患者的正常行為能力和心智表達。不過,無論過去還是未來,我們都還需要不斷提升我們對大腦的認識,對精神疾病的認識,以及警惕排除異己、亂下診斷的傾向。對於普通人來說亦是如此。
小字:本文部分內容改寫自 Wikipedia 和論文本身,並有部分內容已發表在 2016 年 3 月號的《課堂內外 · 科學 FANS》,故採取了引用處理。
雖然一定不是最慘但是是當下比較慘的一個年輕的心理學家,就是Amy Cuddy。
Amy Cuddy對於當代社會心理學有兩項重要的研究。第一是跟她老師Susan Fiske搞的刻板印象研究,第二就是把她捧上神壇的power posing,即肢體語言對人的影響。
Cuddy在2010年的研究中發現,擺出power pose的人會感覺更有「力量」,這種力量可以是自信以及承擔風險的傾向,並且能直觀反映在荷爾蒙水平上。以下是power pose一種:
這份研究直接把Amy Cuddy送上了TED TALK:Your body language may shape who you are
因為對年輕人的求職和自信心培養有著極大的意義,這個TED TALK的點擊量光光瘋漲。
然而,因為Joseph Simmons對p值的質疑,一股在心理學界吹起的實驗複製之風直接把Cuddy吹下了神壇。2014年蘇黎世大學的一名研究人員嘗試複製Cuddy在2010年的這個極負盛名的實驗,卻沒有得到相同的結果。自此,學界對於Amy Cuddy操縱實驗的說法不絕於耳。
故事還沒完。Amy Cuddy並不是沒有對此作出回應。Joseph Simmons的團隊設計出了一種新的方法來檢測實驗效果的在統計學上是否存在。相較於傳統的p值研究,Simmons的建議整理出所有的同類研究,單把p值挑選出來,然後做一個可視化分布和統計檢驗,如果同類研究中p值較小(&<0.01)的佔大部分比例,那麼基本可以認定實驗效果是存在的。這種方法被稱為p-curve。(詳見Data Colada以及http://datacolada.org/wp-content/uploads/2017/11/Power-Posing-p-curve-published.pdf)
根據Simmons的方法,Cuddy團隊也針對自己的研究問題做了p-curve檢驗,並稱肢體語言和個人心理因素確實有著顯著的因果關係。但是這個結論被Simmons的團隊一巴掌打翻在地,稱其方法有誤,並且用自己的方法重新做了p-curve的檢驗,最終得出了和Cuddy團隊的檢驗相反的結論。
這樣的爭辯在學術期刊上和網路上同時進行著。其中,網路輿論給Amy Cuddy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其學術倫理遭到了最大的質疑。最後Cuddy離開了幾乎要獲得終身教職的哈佛大學,現在一個獨立的研究中心做公民研究。
不幸嗎?我覺得Amy Cuddy可能是不幸的。Amy Cuddy是不是進行了學術造假,只有她和她的團隊知道。然而,實驗不可複製的原因非常多。對p值的質疑其實只停留在統計學層面上。Simmons在對p值質疑的文章中說明,將p&<0.05作為假設性檢驗顯著的統計學標準太過寬泛了,因為學者在研究中的任何決定都有可能導致p大於或者小於0.05。所以那天說不定你一不小心就顯著了。
作為一個年輕的心理學家,Amy Cuddy有良好的學術訓練,有趣的研究問題,以及曾經近乎完美的社會形象。她本來可以為社會心理學貢獻更多有意義的研究,但是因為這一場運動,導致她走下了講壇。雖然不知道今後她還能否在研究領域做出新的突破,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條路一定沒有在哈佛時期那麼好走。一場顛覆心理學治學規範的運動把一個業界明星壓垮了,但是真正用學術造假偷雞的人他們在哪兒呢?
寫得倉促,有任何錯誤或不足煩請指出。對於Amy Cuddy事件的詳情可見:
紐約時報原文:https://www.nytimes.com/2017/10/18/magazine/when-the-revolution-came-for-amy-cuddy.html
針尖團隊文:發論文不容易,所以有些科學家可能操縱了數據……
我想說說Hans Asperger(漢斯· 亞斯伯格) 是的,亞斯伯格綜合症。這名字就是這麼來的。但他並不知道。
Hans是一個奧地利醫生,生於1908年,卒於1980年。為什麼要說他的卒年?因為他的名字是在1980年以後的1994年才被加入DSM IV(精神疾病診斷手冊四)的。而如今很多人知道亞斯伯格綜合症,卻不知道Hans Asperger是誰
為了對比Hans的不為人知,我們先來說一個臭名昭著的美國醫生
(圖為似笑非笑的Leo kanner)
大獅子醫生在1943年發表了一篇關於自閉症診斷標準的文章,總結分析了一系列他所見過的癥狀。他給自閉症當時起的名字叫「小兒精神分裂」 但因為他的診斷標準極其嚴格,只有很少一部分孩子被診斷。而他給的引起自閉症原因是:冰冷無情的父母。後來芝加哥大學一位假教授(後來被證實),大力推廣了冰箱麻麻這個概念,具體可以看我專欄里的一篇文章
Hans在1944年也用德語發表了一篇文章,認為自閉症孩子是天才與殘疾的一個平衡。他列出的癥狀比起大獅子醫生更加準確,更有人情味。Hans並沒有責怪孩子的父母。他認為自閉症的孩子和家庭需要大量社會支持和服務。他開的項目里,孩子早起一起聽音樂,鍛煉身體,還一起演舞台小劇。這些超前的認識在當時並沒有人知道。而Hans對自閉症的認識,最早可以追溯到1935年(二戰前),這個時間大大早於大獅子教授1943年發的paper
(圖為Hans在兒童診所看小朋友)
Hans不是猶太人,但在二戰期間幾乎他所有同事都加入納粹黨的情況下,他並沒有加入。他的文章和發現也隨著歷史被人們遺忘。後來他在1977年,去世前三年被升為榮譽教授,但世界仍然不知道這個幾十年前為自閉症做出重大發現的兒科醫生。
後來在英國夫婦,自閉症孩子的家長Lorna Wings和她的會德語的老公的挖掘下才發現了他的文章和之前的發現 八十年代以前「自閉症」像是一個魔咒,困擾家庭和孩子,Lorna並不相信自己是冰冷的冰箱麻麻,並且為了孩子能獲得更多支持開始四處搜尋資料,並發現了Hans的文章。這個時候Hans早已去世,所以他只有在後來的1994年編寫的診斷手冊里才出現。
你可能覺得被記住已經不錯了,但是在最新版的診斷手冊DSM V里,Asperger 和其他自閉症全部被並為Autism Spectrum Disorder(自閉症光譜)
死後短暫二十年被加入診斷手冊,現在又被踢出去了。雖然不是最慘,但是應該說很遺憾吧。
—————————
想看更多好玩的殘障科普和倡導活動,
請瀏覽知乎圓桌
「殘障:我與少數人的生活」
知乎專欄:殘障學討論
微信公眾號:少數派說
References
https://www.npr.org/sections/health-shots/2016/01/20/463603652/was-dr-asperger-a-nazi-the-question-still-haunts-autism
還有 Ted 演講
https://youtu.be/_MBiP3G2Pzc
(不要在知乎學我的citation style)
我瞎寫的記不太清了啊~
威廉·馮特1879年創立心理學實驗室,裡面好好乾活的主要是鐵欽納。後來在確定科學心理學創始人的時候,大家都師兄弟,誰也不服鐵欽納,於是最後一拍腦門:「咱哥幾個也別爭了,就讓咱老師當這個創始人吧~」
鐵欽納大概是不樂意的,但是沒招啊~給老師就給老師吧。
於是後代留下了這樣一句話:
「哎嘛~扎心了,老鐵~」
大概是 特沃斯基 了吧。
你看,你們肯定有人問:特沃斯基是誰?
卡尼曼你們知道吧,因為提出前景理論而獲得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但實際上,提出前景理論的人是卡尼曼及特沃斯基。甚至有人認為特沃斯基對前景理論做出了更多的貢獻。
可是特沃斯基為什麼沒獲獎?
大概是另一個版本的老舍吧,不過他是真的沒能等到諾獎就去世,而不是謠傳去世。
所以說,對於問題:如何才能獲得諾獎? 應該加上一條:活的長。
為什麼沒有特沃斯基照片? 因為都是卡尼曼的,沒找到他的。
你說慘不慘。
###############################
感謝留言提醒我的錯誤,原答案把特沃斯基寫成了沃特斯基,如有誤導,抱歉
朱希亮 (1900一1979) ,1900年5月31日出生在江西臨川縣。
1921 年考入燕京大學心理學系,1924 年畢業後,到江西省私立心遠大學教書,1926 年由江西省教育廳派往美國考查教育,隨後得到江西省教育廳和清華大學的留學資助,到威斯康辛大學研究院學習,他的導師是從德國移居美國的格式塔心理學派的代表人物考夫卡( Kurt Koff ka) 。朱先生於1928 年獲得碩士學位後,又得到耶魯大學的獎學金,到耶魯大學心理研究所學習實驗心理學,並於1930 年獲得科學碩士學位。他在美國期間曾出席過第九次國際心理學大會。畢業於燕京大學心理學系,後留學美國威 斯康星大學,畢業後在該校研究院從事研究工作。1928年獲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文學碩士學位。撰有論文《完形心理學批判》,合譯〔美〕伍德沃斯《實驗心理學》。
1930年歸國後,先後擔任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和清華大學等學校的心理學和統計學教授。1935 年經胡適介紹,赴四川大學任教。1936 年,一些著名心理學家發起成立中國心理學會,主要發起人有陸志韋、孫國華、周先庚、艾偉、朱希亮、張耀翔、郭任遠、郭一岑、蕭孝嶸、唐鉞、潘菽、陳立等。抗戰爆發後,遷往廣州私立嶺南大學任教一年多,1938 年蔡元培先生邀請他到重慶中央研究院任學術秘書。1940 年,他應南昌中正大學校長邀請擔任該校教授和訓導長。1942年至1950年在浙江大學擔任心理學教授。1950 年進入華北人民革命大學學習。1951年被分配到湖北省教育學院任教,1952年院系調整,來到華中師院教育系任心理學教授直到去世。
朱先生去世前,適逢「文革」後心理學的科學地位得到重新確認,以及國際心理學界紀念科學心理學創始人馮特( Wilhelm Wundt) 於1879 年在萊比錫大學創建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100 周年。朱先生接到有關國際國內心理學會議的通知,懷著十分喜悅的心情準備論文,就在準備論文期間,不幸去世。
朱希亮教授對心理學的貢獻主要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他早年致力於完形心理學的實驗和理論研究,也是最早向中國介紹完形心理學的主要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 《逆聯想聯繫學習之量的研究》(A quantitative st udy of serial learning in terms ofbackward association. Wisconsi n Psychol ogical St udies , Vol. 12 , No. 2 ,1929) ; 《完形心理學與制約反應》( Gestalt psychology andconditioned reactions , Yal e Psychol ogical St udies , Monograph , Vol. 31 ,1932) ; 《完形心理學研究》(英文版,北京大學出版部,1930) 等,後來由於當時國內的形勢又違心地發表《完形心理學批判》一文( 《心理學報》1958 年第1 期) 。
第二,他致力於心理學教學工作近50 年(去掉解放後歷次政治運動中斷教學工作的時間,也至少有三十多年) ,培養了大批心理學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朱先生一生曾在多所大學任教,主講課程包括感官心理學理論與實驗、系統心理學專論、統計學、普通心理學、兒童心理學、巴甫洛夫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等。他講課非常吸引人,當年的學生至今仍能描繪出他講課的風采。
第三,他與國際心理學界聯繫廣泛(如考夫卡是他的導師,他還在一次國際學術會議上與巴甫洛夫相識) ,又是中國心理學會的創建人之一,所以他為心理學的學術交流和中國心理學組織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資料來自百科
我就根據心理學史學的答一波啦,也是有人提到的,我擴充一點:
1.鐵欽納(E. B. Titchener,1867-1927)
在美國代表德國心理學傳統的英國人。他的貢獻之一是:充當了批評的靶子。
「毫無疑問,鐵欽納的心理學對發展美國的心理學起了主要作用,這不僅由於它有著傑出的與連續不斷的成就 ,而且它有著壯烈的、足以使人得到啟發的失敗(海德布萊德,1933)。」
2.阿德勒
他在弟兄中排行第二,長相既矮又丑,幼年時患軟骨病,身體活動不便。他四歲才會走路;又患佝僂病,無法進行體育活動。在身體健康的哥哥面前他總感到自慚形穢,覺得自己又小有丑,樣樣不如別人。他還被汽車軋傷過兩次。5歲時,他患了嚴重的肺炎,甚至連他的家庭醫生也對他絕望了。然而,幾天後病情卻意外地好轉。從此他想當一名醫生。在後來的回憶中,他曾說自己的生活目標就是要克服兒童時期對死亡的恐懼。進學校讀書以後,開始他的成績很差,以至老師覺得他明顯不具備從事其他工作的能力,因而向他的父母建議及早訓練他做個鞋匠才是明智之舉。
發明羅夏測驗的羅夏,沒到四十歲就沒了。心理學家雖然很多命運坎坷,但是普遍活的都挺長。
啊,經過評論提醒,還有他,一對悲劇。
不少心理學家都有一段痛苦的心理歷程
譬如榮格 阿德勒 馬斯洛 華生等
但要問誰最不幸 沒法量化不幸程度的好伐
大概是虐狗的巴甫洛夫吧,不被人認為是心理學家的心理學家。
幾乎心理學家,都有一段不幸的童年,大家可以開個比慘大會了
森田正馬,就是著名的森田療法的創始人,也許不是最慘的,只是我唯一知道的…森田先生年輕的時候有神經衰弱,這也是為什麼他後來創立了森田療法,他有一個兒子,但是兒子身體非常不好,年紀輕輕就去世了,白髮人送黑髮人…他在兒子的葬禮上大哭…這些都是他自己寫在書里的,強烈推薦森田先生所有的書,非常地好讀,一點都不晦澀什麼的
從個人經歷來說,個人認為是弗蘭克爾,放棄移民美國的機會,選擇留下面對納粹的迫害,在集中營里失去了幾乎所有的親人。好在他沒有選擇放棄,意義療法使得很多人終身受益。
看了一波回答,果然沒人寫閔斯特伯格…工業心理學奠基人,心理學史上繞不開的一個人,卻沒人記得他了。他所犯的錯誤,只是表達了自己愛國而已(他是德國人)
肯定是弗洛伊德
自爆 性傾向
哈利.奎恩
漢..漢尼拔?
額,楊修算不算……別打我……抖個機靈……
推薦閱讀:
※最近感覺生活沒有任何意思,什麼都不想做怎麼辦?
※女友是邊緣型人格障礙,該怎麼辦?
※為什麼賭博經常敗在錢多上面?
※許多所謂的心理疾病,無非就是想像力缺失的外在表現?
※為什麼有的人換了地方後睡不著覺,或者睡眠很淺,更甚者很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