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對詞有一個比較系統的了解?


據說詞最早出自杜甫,有篇論文:杜詩變調與詞體內質——以《風雨看舟前落花戲為新句》三首為考察中心,不僅題作「戲為」,更強調為「新句」。
「後來詞曲之祖。」一一王嗣奭
「老杜《風雨見舟前落花》一首,詞之神理備具,蓋氣運所至,杜老亦忍俊不禁耳。觀其標題曰"新句"曰「戲",不為其不敢偭背大雅如是。古人真自喜。」一一 劉體仁七頌堂詞繹

詞是唐五代興起的一種配合音樂歌唱的新體詩。【它在隋唐之際已經產生】,中唐以後逐漸有較多文人從事創作,晚唐五代趨於繁榮,而極盛於宋代。在唐五代時,一般稱為「曲」「曲子」「曲子詞」。後來才稱為「詞」,又稱「樂府」「近體樂府」「詩餘」「長短句」等。(顧易生)
關於詞的起源,還可參看劉尊明《詞的起源面面觀》(文史知識)1999年第3期一文。

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即詞的起源與燕樂有關。【若說詞體是產生於某人的哪一首詞,則是不科學的。】
泛泛講,詞產生於"隋唐之際"。
林玫儀考訂令、引、近、慢四者之區別在音樂之結構不同,而非關乎字數,其中關健在於詞樂具有一定的彈性。
她在《令引近慢考》一文中說:"蓋樂腔具有彈性,歌者可自行運腔,從容其間,故令、引、近、慢四者之間,並無必然之長短差別。"
朱一新《無邪堂答問》卷二:「駢文自當以氣骨為主,其次則詞旨淵雅,又當明於向背斷續之法。向背之理易顯,斷續之理則微。語語續而不斷。雖悅俗目,終非作家。惟其藕斷絲連,乃能迴腸盪氣。駢文體格己卑,故其理尗填詞相通。潛氣內轉,上抗下墜,其中自有音節,多讀六朝文則知之。
朱一新從"駢文導源漢魏,固不規規於聲律對偶的角度提出了駢文的風骨問題。因腸盪氣的駢文風骨離不開對微妙的"斷續之理"的把握。
值得注意的是,朱一新此則答問其實是從駢文的話頭而導向填詞的,其「駢文體格已卑,故其理與填詞相通」,句乃是其中至健。朱一新在此句後並?充解釋說:「文與詩異流而同源,駢文尤近於詩,倚聲亦詩之餘也。」可見其在文體上持詩文同源異脈的觀點,他能從潛氣內轉的角度看出駢文與填詞的相通,正是與這種文體觀念密不可分。
填詞須知暗字決,凡暗轉,暗接,暗提,暗頓,少須花大氣真力幹運期間,非時流小惠之筆能勝任也。駢體文亦有暗轉法,稍可通於詞。
當然,填詞依靠詞譜填舒夢蘭詞譜《白香詞譜》、《欽定詞譜》。學填詞的傳統學法就是要多看正宗詞人的詞集,溫庭筠、李煜、馮延己、周邦彥、晏幾道、賀鑄、姜夔、王沂孫、史達祖、張炎、周密、吳文英、張翥、徐燦、陳子龍、顧貞觀、厲鶚、項鴻祚、朱彝尊、蔣春霖、鄭文焯、曹貞吉、朱祖謀、陳匪石、楊雲史、呂碧城、潘飛聲、周岸登、沈軼劉、寇夢碧。
閑暇之餘,也可看看詞話,劉熙載《藝概》、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周濟《介存齋詞論雜著(附帶一篇宋四家詞選序)》、況周頤《蕙風詞話》、朱庸齋《分春館詞話》等等。


蟹妖。

這個問題很大,需要照顧到的面也非常廣。若是問詩,我估計第一時間就回答了,作為一個詞廢,想來想去還是不大敢動手。過了很久,眼看著還是0回答,不忍心這樣一個好問題被埋沒,所以在這裡也淺談幾句自己的意見,希望可以拋磚引玉。

如何對詞有一個比較系統的理解?

這個問題,主體是【詞】,目的是【了解】,還是要【系統】了解。那麼我姑且把創作這個需求暫時排除在外,僅僅說了解。如此,在這裡有一個粗淺的框架:

1,詞體的概念,詞體相關的其他基本概念。

正本清源,搞清楚一些基本的概念,避免在了解的過程中走上歪路,發生曲解。

比如,詞體是配樂的,是依【譜】【填】詞。搞清楚這個填字,就會避免格律不重要這樣的岔路。在這個部分一定要熟悉詞體的格律是怎麼樣的,這是基本功。如果不知其有入聲,輒論岳武穆滿江紅不押韻,就是鬧笑話。

又如,詞體的分類,一般教學的時候分什麼長調小令中調,我認為不可取。可以用洛地先生所論之令、破、慢三類分法,依照4均,6均,(炮炮提出有誤,經過查證,6均為普遍狀況,稍有問題,改為令、慢之間精確些)8均的區別予以區分,才更精確。不然某些詞牌有所變格,說是中調還是長調才好?

再如,豪放婉約二分法,真正的流行很晚,也不科學,不能代表詞的概貌。很多新手和門外漢動輒豪放婉約,其實是很無奈的事情。

2,對詞體發展源流歷史的了解。

熟悉一樣文體,必須熟悉其歷史,才能見其發展變化之樞紐,掌握大局觀。我論詞乃樂府之支流,自北周燕樂流傳,一變規整之齊言為龐雜多端之雜言,所謂「【古歌】變為【古樂府】,【古樂府】變為【今曲子】」(《碧雞漫志》)。至唐稍盛,五代至宋全盛,元明少衰,清又復振,乃至於今耳。

這個變化過程的全貌,一定要看清。五代至北宋的發展如何,南宋之發展又如何,清之中興如何。這幾個大關鍵心中一定要有梗概,這是個框架,在廣泛的閱讀中也是一個路引。

如果不明,則必然會犯以偏概全之病。只聽過宋詞是全盛,而蔑視清詞者多矣。不了解歷史沿革而妄以豪放為佳者多矣。

3,填補框架,廣泛閱讀,以豐滿審美。

很多時候,看得懂看不懂中間是一座大山。很多人被限制在名篇中,限制在淺易的美中,而無法進入更浩瀚的海洋。

其實,所差就是讀的多少,思考的多少。上文言以歷史之沿革變化為框架,這一步就是要填補框架,讓自己的審美在閱讀與思考中漸而進入比較高的層次。這個過程包括,熟悉詞體固有的審美標準與取向,熟悉創作過程的詞法句法章法,熟悉詞人慣用的手段技巧。

若不讀或少讀,那肯定沒戲。


4,更高一層次的探索。

了解以上,更有高處。每一方面鑽深了,都是大學問。這個當然建立在熟稔之上,建立在思考和學習之上。

5,抑或,創作。

理論以實踐之,歌之舞之,以抒胸臆。不可強求,有志於此,也是一輩子的事兒。


以上。


推薦閱讀:

雙瞳剪水的剪在詞中是什麼意思?
有那些含中藥名稱的古詩古詞 ?
李清照的《聲聲慢》究竟好在哪裡?
仿寫的一篇古文,但是不知道有哪些不對的地方,請大師幫斧正一下!?
一句話或者一句詩或詞表達心情的失落?

TAG:文學 | 宋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