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極度饑饉戰亂的年代(如抗戰和文革),中國飲食文化史是否收到極大的衝擊?

想知道在極其困難的時期,那些手藝高超的傑出廚師是否還有條件傳承各自獨特的菜系。如果由於條件限制而導致許多菜色和飲食滅絕,又有哪些如今膾炙人口的菜色是新近發明的?


1中國飲食文化發達的若干個重要潛在支點:農業社會、物產豐富、幅員遼闊、民族生活習慣差異度高、注重天倫之樂和人情應酬往來,等等。都是較為恆定、穩固、其來有自的因素,不以戰亂或和平、饑荒與豐收為轉移。
2人的口腹之慾足以激發出戰勝任何困難的決心、行動和偉大創造力,所謂「中國人什麼都敢吃」,其實恰恰是因為中國人常常因為世亂時危、顛沛流離、橫徵暴斂而陷入沒有東西吃的困局,所以他們必須去為自己尋找新東西吃——哪怕這新東西曾經讓人看起來「不敢吃」。
3最重要的:中國食物譜系裡大多數較為獨特而富有創意的味道,其實並非來自富有者的不知足和貪多求新鮮,而是脫胎於物質匱乏年代裡各種權宜方案的遺存,並非來自安樂,而是來自憂患。比如各類腌制、臘制、熏制、醬制、糟制肉類,都是由於「只有過年才會殺豬開葷」、「平時沒有新鮮肉吃」,而不得不在這唯一一次的宰殺行為之後進行長期的剩餘食材保存;比如火鍋和辣味菜,都是調味品稀缺年代的應急替代;比如層出不窮的各類麵食,來自輔食缺失之後對主食形狀、質地、花色的改造,來勉強營建出進食的新鮮感;比如豐富的豆製品,也是窮人家在葷菜短缺的困窘中以大豆蛋白替代動物蛋白的不得已而為之。


再困難的時期,一樣有人可以窮奢極欲.

只有一個國家的上層階級受到大衝擊,才會發生廚藝上的大倒退.典型就是二戰後的英國.


飲食文化是什麼,現在各種飯店發明的幾百塊幾千塊一盤的概念菜,在戰爭期間就是垃圾,沒人會去懷念沒人會去做,只有為了生存和缺吃少穿情況下依然保留下來的菜系才是堪稱文化的菜,中國複雜而繁多的吃法和文化都是從戰爭年代總結出來的。縱觀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戰亂的年代佔了百分之七十,只有戰爭年代缺吃少穿飢腸轆轆吃完了一切可以吃的情況下才會去把一些沒吃過的動植物冒險去吃,吃著吃著仗打完了,這種食物的做法才開始精細化,並發展成一種菜。在戰亂年代流離失所,東邊的往南走,南邊的往北走,造成了飲食習慣的交流和融合,回憶故土,懷念親人,也會把故土的菜肴保留下來,結合當地的食材和口味做成了一種新的食物,總結總結慢慢成了系統化的菜系。

個人見解,輕拍!


如果中國飲食文化指的是「吃好喝好」,那麼nothing is impossible.


推薦閱讀:

北方習俗里都有哪些日子要吃餃子,吃餃子的原因都分別是什麼?
有除佛教以外的不吃肉的宗教嗎?
大閘蟹正確的做法和吃飯是什麼?
南方人和北方人的飲食距差有多大呢?
市面上的壓縮餅乾和軍用的是否相同?

TAG:中國歷史 | 飲食 | 中國 | 飲食文化 | 文化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