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TVB 劇里的大房子是什麼階層的生活?是真實的情況嗎?

在看到香港 TVB 的連續劇裡面,基本上房子都挺大的,不是說香港的地很緊張的嗎?


真實的情況是很多人在蝸居,有的甚至自嘲:「我還沒死,就住進了棺材裡」。

買不起房的人,運氣好的等個幾年能申請到公屋,運氣不好的,蝸居在籠屋,棺材房,劏房,甚至是樓梯底下和陽台。

● ● ●

在地狹人稠的香港,租金最高的並非山頂豪宅或國際金融中心,而是全港十八區中最貧窮的深水埗。隱藏其中的這些籠屋、劏房、棺材房,每呎(約0.09平方米)租金最高可達300港元,大約有20萬香港市民生活在其中,那是霓虹燈也無法照亮的地方。

籠屋:2平米的夢想地

籠屋最早出現在1950年代,用作外來勞工的臨時住宿。顧名思義,籠屋即一張張被被鐵絲網包圍的床位,大多存在於深水埗的危樓之中。住在鐵籠里的人,也被稱為「籠民」。

住在籠屋裡的老人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SOCO)的何喜華回憶80年代探訪籠屋時的情景,一個70平米的屋子裡,擺放著數十個三層鐵籠,裡頭住有200多人,空氣里混雜著煙草、汗水和老舊房屋的氣味,難以言喻。住客幾乎都是來自內地的勞工,他們每天結束繁忙的工作後,便回到這2平米的棲身之所。

那是屬於香港的黃金時代,基層勞工的眼睛裡還閃爍著光芒。他們相信,只要靠著一雙手,辛苦幾年,總能換來更好的生活。

在籠中點香的男子。REUTERS/Victor Fraile

當黃金年代逝去,香港經濟高速發展,市場趨於飽和,階層也走向穩定。沒能離開籠屋的住客再也不敢奢望向上流動,只能在籠子里渡過了了餘生。他們自嘲,「住在這裡的都是孤兒」。

香港電影《籠民》截圖,描述了籠屋居民的生活

1994年,香港頒布了《床位寓所條例》,力圖改善並減少「籠屋」。 考慮到籠屋租金低廉、靠近市區,有一定的市場需求,政府沒有簡單地取締,而是通過立法確保床位寓所符合消防、衛生以及樓宇安全的最低標準。

劏房:一個轉身的空間

2017年,香港連續7年成為樓價最難負擔城市首位,樓價中位數為542.2萬港元,樓價入息比(樓價中位數除以家庭全年入息中位數)為18.1倍,即一家人需要不吃不喝18年才能存夠錢買房。香港私人住宅的租金指數也在10年內上漲了88.6%,家庭每月收入息中位數僅上漲了52.4%,遠不及租金漲幅。

寸土寸金的香港

面對高昂的租金,遙遙無期的公屋,20萬香港人選擇住進了劏房裡。劏,在粵語中意為「剖開」。劏房,指將房屋分割成多個隔斷間。

香港傲林軒一間150平米的三居,被劏成了18間帶廁所的套房,每間租金約為8000港幣。

劏房的方式層出不窮,從幾戶到幾十戶不等。蝸居其中的是孤寡老人、低收入勞工、長期病患,以及貧窮的婦女兒童。被分割得七零八落的房間里,一家大小所有言談舉動,都在彼此的眼皮底下進行,想睡個安穩覺都難,隱私更是無從談起。這裡僅有的,是源源不絕的木虱、龐大的租金壓力和隨時可能搬遷的噩夢。

攝影師Benny Lam花費了4年時間,用鏡頭記錄下這些最小1平米、最大不過10平米的房子里所發生的人和事。

一頭黑髮的黃生,其實已年過60。為了應付高昂的租金,他不得不終日為生計打拚,經常出入工地,乾的活不比年輕人少。

丨梁家4人口擠在不足5平米的劏房裡。小朋友每天趴在雙層床上層做作業、玩耍,行動不便的爸爸留在下層看報紙,時刻叮嚀著兩姐弟不要吵到鄰居,媽媽則坐在一旁切菜。

利倉父子是日本人,他們身材高大,在狹小的劏房內更是動彈不得,一家人需要蜷縮著身子吃飯。

一間不足4平米的劏房,四面沒有窗戶,姐妹倆在床上做作業,共用一把風扇。在香港,約有4萬名兒童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

擁擠的劏房騰不出玩耍的空間,布滿天線的廢棄天台便成為了孩子們珍貴的遊樂場。

棺材房:我還沒死,已豎起4塊棺材板

當橫向空間已經被分割到極致,房東們把目光投向了縱向空間,「棺材房」便應運而生。一間原本狹窄的劏房內,像火車車廂般分隔出6個床位,每間高度不超過半米,長度不超過2米,中間留一條窄窄的過道。棺材房如同籠屋的現代版,只不過用木板替代了鐵絲網。

棺材房一隅。Bloomberg/Paul Yeung

棺材房的租客男女老少各有不同,唯一相同的是大家都負擔不起一個可以站立的房間,只好過著彎腰屈膝的日子。在這裡,家的概念被完全顛覆,所有的活動都只能蜷縮在一張小床上進行。住客不能站,只能躺,躺下甚至也無法伸直雙腿。而住在條件如此簡陋的棺材房,租戶仍需要支付每月2000港幣的租金。

50多歲的阿揚是一名裝修工,每年總有幾個月淡季。失業的日子裡,他靠罐頭度日。

梁伯是少數愛看書的棺材房住客,他做過不同的雜工,年紀漸長後被迫失業。沒有工作的時候,他便讀書,書籍能讓他短暫地忘記貧困與憂愁。

「那天回家後,我哭了」,親眼見識到香港底層的居住困境,攝影師Benny Lam久久不能平復。他將這組照片取名為「Trapped(困住)」,展示了人彷彿被困在籠子里的生活,這是一群隱匿在城市陰翳里的邊緣群體。

阿天居住在一個被鋼鐵包圍、家徒四壁的棺材房裡,面積僅略大於1立方米,這也許是香港最小的床位。

躺在搖搖欲墜的行囊下

看電視是棺材房裡為數不多的消遣活動

生活在廁所、天台與樓梯轉角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樓梯轉角也能被用作床位出租。比起睡「棺材」,這裡更是四面透風,毫無遮擋,身家物品一覽無遺。這樣的樓梯位也不是一人獨享,床位之上還能再搭起一個閣樓,可謂「一梯兩戶」。

由於床位佔據了大半個樓梯,租客白天需將床鋪收起,夜晚才能睡下。

天台自然也不會被放過。一位於中環鬧市的天台上搭建了12個鐵皮屋,各有上下兩層。下層是廚房或廁所,上層是貼著天花板的閣樓。炎炎夏日,鐵皮屋便成了蒸籠,租客自比「蒸魚」。清晨,不需要鬧鐘,睡在屋裡的人也能被初生太陽的熱氣喚醒。

如同蒸籠的天台閣樓

坐在天花板吃飯的老人

為了節省空間,廁所和廚房也常常被合併在一起,洗菜、煮飯、如廁,都發生在同一個空間里。至於吃進嘴裡的飯菜,是否會有衛生問題,也容不得住客細想。

做飯、如廁、洗衣全都在同一個空間

馬桶旁擺放著新鮮的排骨和蔬菜

● ● ●

香港擁有1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因歷史、地理環境及政治等原因,土地開發率僅23.7%。其中用作住宅用地的僅77平方公里,與之相對應的則是739萬市民的住房需求。稀缺的住宅促使房價一路高漲,同樣價格租住的房屋質量越來越差。

從天台遙望

儘管香港政府在1950年代便著手建立公共房屋,致力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問題,但依然無法滿足所有底層民眾的需求。據香港房屋委員會數據,2017年6月底,約有15萬宗一般公屋申請,以及約12萬宗配額及積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一般申請人的輪候時間為4.7年,長者一人申請者則為2.6年。在等待輪候的日子裡,人們不得不選擇尚能負擔的劏房。

緊挨著寫字樓的劏房

據政府最新公布的數字,劏房居民已接近20萬。這不是一個冰冷的數字,而且一個個鮮活的普通人,他們也許是茶餐廳的服務員、商場保安、清潔工......他們同樣依靠雙手建設城市,城市卻沒能還以他們一片安身的沃土。

而同樣的故事,也在香港以外發生。

照片提供 /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SOCO)

攝影 / Benny Lam

更多詳情請關注公眾號(id:pic163)


有一部分是tvb持有的房產,來回使用。(經評論提醒,還有一部分是廠房搭的景)

還有一部分是借的,租的。這些房子的主人大部分住在西方發達國家,香港的房子只是回來過節的時候住,所以擱置也是浪費,就租給劇組。

我去過的一個劇組裡面,房子基本就是裝修良好,還有大量古董,昂貴的傢具,三角鋼琴等。然後這些房東可以把價值一個億的房子借給劇組來蹂躪,你想想他有多有錢?至少得有幾十億身價吧?

電影里的香港會真實些,比如張之亮電影里的,或者許鞍華電影裡面的,或者最近《一念無明》兩父子擠在一個只能放下上下鋪的房間里,這才是香港大部分工薪階層的住房。

聽好,不是說那種純底層,就是月入1萬2左右,在香港也只能住上2乘2的房間。像我上一個房間,月租4500港幣,直著擺床不能完全躺直,只能斜著擺。

早期tvb比較接地氣,比如《陀槍師姐》一家子住在唐樓里。現在除非特定題材要描寫低層,電視劇通常都會有美化傾向,畢竟家庭主婦誰天天想看苦大仇深的。

順帶提一句,擁車在香港也不普遍。除了有錢人,大部分車主都是要靠車維持生計的,或者住在新界偏遠地區出行不便的。香港一個住宅停車位月租是1500港幣,外面停車一小時要30-40左右,過海過山還要各種交錢。月薪3萬坐地鐵上班很常見。


想起小時候移民公司的廣告,去溫哥華,住大屋。


因為現實裡太多人住不起那樣的房子,電視裡才會出現那樣的房子。
因為工作需要,我會去一些服務對象家裡家訪,目前印象最深的是一個核心家庭是五個人的家裡,爸媽,兒子5歲(我的個案),雙胞胎女兒3歲。他們和爸爸這邊的親戚同住在一套樓齡超過60年的公屋,我回去諮詢了同事之後,發現他們住的應該算是最大的公屋房型之一,大約650呎。
他們一家五口的空間是一間放了一個雙層床,緊貼著有一個衣櫃,打開房門跨進去兩步就碰到床了的房間。
隔壁一間差不多大的是爺爺奶奶的房間。再隔壁的小一點是小孩的叔叔住的,叔叔的女朋友長期住在這裡,沒有交過任何費用也不幫忙做任何家務。這三間房的門口圍出了一條小的過道,堆滿了雜物,寬度只能夠讓小孩坐的那種玩具車通過。
我去家訪的時候,小孩的媽媽在這個地方指了指頭頂,告訴我孩子的小姑睡在上面的床位。我一臉茫然問哪裡有床位。她說頭頂的木板就是床位,我仔細一看,上面拉了布簾,頭頂那塊木板的確是單人床的大小。媽媽說有時候小姑還會帶男朋友過來睡。
過道的右手邊是廁所,是的,只有一個。
然後是客廳,客廳只有一個雙人沙發,一張折疊餐桌,圍著放了幾張塑料凳子。照樣堆滿雜物,在雜物之間有一條通道,只能一個人走過。客廳的另一面還有一間小房,是孩子的小叔和女朋友住的,一張單人床一個衣櫃。
我家訪完之後跟同事說我不理解為什麼那些男朋友女朋友會願意擠在這麼多人這麼小的房間裡,他們說可能是因為自己家裡更小。我......

補充一個對比,這個應該就是電視劇裡的"樣板房"。我還在讀書的時候曾經去一個小孩家裡當家教。小孩也是5歲,當時為了面試小學,她媽媽想讓她練習普通話對話。她還有一個一歲的妹妹。
他們住在獨棟別墅,每棟只有兩戶,每戶都是兩層。四人家庭,父母都是設計師,請了兩個傭人照顧孩子和做家務。一樓是客廳餐廳廚房客人衛生間和一間工人房,兩個孩子在客廳可以把三大箱玩具平鋪在地上玩之餘還可以騎著兒童車轉圈。樓上是兩間臥室一間書房和主人衛生間,還有一個放了小圓桌和椅子的陽臺(在香港有陽臺的房子基本上都可以算是豪宅)。其中一間是我教的小孩的房間,床,書桌,衣櫃一應俱全,我們還可以坐在地上畫畫玩玩具。

這兩種情況都是現實的香港。


我是香港人。是的,香港住的地方很小,就算你把1100平方公里的香港的所有地方都開發掉建成高密度住宅,也不可能比大陸住得大,畫面太美,細思極恐。而且香港寸金寸土,樓房商廈殯葬用地通通都不夠呢,先解決那一樣比較好?還是大陸好,守住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住在比美國平民別墅還小的高層公寓樓里,嘛,還有一百多平方米,夠用就行。作為香港人,我比你們更希望香港崩潰呀,因為只有崩潰我才買到房子呀,怎麼他還是不跌,不是三線鄉下城市么?那些花幾百億買地建商業大廈的地產商都是sb吧,那麼看好香港的未來。

p.s:真相是,我覺得香港人這種金錢動物沒太看重房子的大小,更看重的是方便程度和地段,其實應該是把房子當投資工具用。其實香港郊區還有大把平房,都是7080平米左右,價錢不過300多400萬,還送車位,把市區千多萬的房子賣掉換這種,生活水平應該馬上上升了吧?那為什麼沒多少人做?因為平房沒什麼升值價值。其實這一波房地產牛市讓很多香港人變成了大富豪,香港還是遍地黃金的。年青人憤怒不過是因為他們沒有本錢參加這場資本盛宴而已。順帶一提,根據香港政府的統計,香港房地產持有人中已經有百分之60以上把房貸還掉,這些人完全有能力買第二間房子,而這第二間房子就是投資收租用途的,這一大波人我相信才是佔香港人口的一大部份吧。他們人數多,購買力那麼強,房價怎麼能跌呢?反正他們是不會怨房價貴的。


更新下,貌似大家對人均收入中位數不太相信,於是我很認真的去查了政府報告,根據2017年6月發布的2016年香港住戶收入分布,每月個人收入中位數是港幣15500
(圖片發不上來,我截圖了報告)

呵呵。記得在看愛回家某一集的時候我和老公討論過,這家人家雖然看上去只是一家普普通通的中產,但絕對家底很厚啊。

這麼說吧,類似於tvb里那種成色的普通三口之家可以居住的50-60平米的兩房,在香港售價(不太偏遠)不會低於600萬,租金不會少於16000,更別提地點好的那些了,分分鐘超過3w的租金。

那麼收入中位數是15000的香港,你覺得什麼人才能住呢?

更何況tvb里分分鐘都是100平米以上的房子甚至別墅。

所以電視都是騙人的,那種居住環境不是普羅大眾可以享受到的


李嘉誠這些四大家族做的孽,大家可以看看地圖,深圳土地開發程度高多了,香港以各種名義不讓開發新土地,房子價格自然高了


那些都是壕中壕

我爹不愛看港劇,他說港劇都他娘騙人的,一是為毛他們家這麼大,二是為毛他們每天晚上吃糖水

先不談天天吃糖水對糖尿病是否有影響,就只說說港劇。

作為一個廣州仔,我一直對我家房子很滿足——要是我爹這套偽複式70方的房子擺到香港去出租,然而我回到廣州居住,租金足以讓我們打斷腳也不愁了。

小時候黃金周去HK玩,住在我們一個隔了不知道多少輩的親戚家(關係不好說,反正也不是白住就是了)。

這位親戚的家,頂天二十方(小時候沒啥印象),門窄得要是現在的我無論橫還是直應該都沒法進,體態豐滿的我娘當年進門是要收腹的。客廳只有三個方不到,具體來說就是我們某個下午打麻將能占客廳一半。

洗手間是長條形,寬就是一個蹲廁長些(然而他們用的是坐廁),長大概倆到三步。

一共三個房間,其中兩個房間裡面都是兩張雙層床,我躺的那個床下層靠牆上做了一個木板——那是主人女兒寫作業的地方。

就這麼個地方,一共住了7人,加上我們旅遊三人組(我、我媽、我姨婆),一共塞進9人。

當然,有看官會說【這有啥的,窮嘛】

窮?這屋子的主人是兩家茶餐廳的老闆,也就是當年請大陸黑工的主力。這麼說吧,當年我們不怎麼吃得起的雪蛤,人家一周吃兩次。海鮮頓頓有。我不知道這種在知乎能不能勉強漏個臉,但在我看來算是挺壕了。

在廣州我也有這麼個親戚,也是兩家茶餐廳老闆,人家住花都某小區,一百多平三個人住,車位搞倆,一台路虎一台霸道。

對比之下,各位自己看著辦咯╮(╯_╰)╭

順便更新一下,大家有需要的可以到評論區推薦中截圖然後去回答那個關於【戲精】的問題。。。這人哪兒來這麼多戲啊,我看著他評論都能腦補出我是一個多麼無情無義的人渣了


當初看盲探的時候知道了一個詞,千尺豪宅。實際一算90平米。當時就震驚了


哈哈哈哈哈,看了十幾二十年TVB,終於有用武之地了。我發現一個細節,最近十年左右,港劇大家族/富貴人家住的那帶泳池的別墅,幾乎都是同一座(拍攝場地有限吶~)


而那些普通工薪階層乃至業界精英住的公寓大廈,除了門口是真的(其實我的意思是從電梯/樓梯出來,到門前的那一段)(開門前和進門後的場景,很可能是完全分開的2個場地),裡面的布景(木地板、牆、天花、水電布線)完全可以用道具搭出來。


TVB時不時會有一些節目可以看到拍攝花絮,我第一次知道《皆大歡喜》(現代版)的居室完全是搭出來的布景時,嚇了一跳,那時好像是劇終於拍完了(加上古代版大概前後拍了5、6年吧,加起來應該過千集了),然後做一個專門的回歸和訪談,我就看著演員們坐在客廳沙發和主持人聊天,然後道具師們在拆廚房 一直拆到客廳,廚房和客廳之間的木質牆,拆開裡面布滿電路線路。至於劇里鍾嘉欣飾演的金領,她的居室的牆(白色),其實是道具師搭好框架,然後套上布(不知道什麼材質的布,但看上去很像牆)再綳直_(:з」∠)_


或者影視基地(攝錄廠)裡面本身就建了地方,專門拍某種場景,然後拍相應的劇情事就過去拍。


所以實際TVB拍攝的居家場景,別墅是相當有限的,公寓場景可以搭的,沒多少是真的。挺節省成本的。


現實生活中的房子,普通人住的地方大部分都比較狹小。有錢人可以在富豪聚集的地段住大別墅,精英們有能力住高級公寓,小市民還是過著小市民的日子,住小房子。


缺宅男女的情況才是真實的情況,中下遊人家子女婚後與父母一起住是很常見的事情,缺宅男女反應的就是這一現狀
或者樓上提到的愛回家,這家人的實力在hk算上遊了,父親退休警方中高層,大兒子小老闆小兒子正式律師,還是幾家人住在一起,真以為是家庭感情深厚?能搬誰TM不搬
樓主說的這種是絕對豪門了,裡面級別最低的也是連鎖餅鋪老闆(溏心風暴之家好月圓)


你們都不記得08年要艷照門陳冠希住的什麼房子了么,,,


那些說極其真實的人,都不住在香港吧

圖為表哥在香港的住房

哪裡有那種大房子,那些住大房子的都是大佬


上百平米的房子在香港算是豪宅了,住過位於深水埗的公共屋邨,430尺(40平方米)的房子可以做成三室一廳 卧室只有一面下床。

公屋在每棟樓G層有單獨配備保安人員,綠化及垃圾處理方面也做的相當不錯


TVB演員肯定恨不得片場里的這些房子能做自己真正的家。。。。


住這麼大房子在HK。。。不存在的。。除了李嘉誠那幾個富豪。。。


這樣說吧,小時候和家人第一次去香港,被母親的朋友邀請去住她家。去到發現只有十平米不到,廁所浴室廚房在一起。在02年左右那個房子是五十萬港幣。這是普通香港人的生活。
後來發小家裡花兩千多萬在香港半山買的別墅也只有兩百多平方,作為參考,當時在國內某一線城市兩百多平方的別墅只要三百多萬人民幣。現在香港這種半山別墅能隨便賣個五六千萬。TVB裡面那種帶泳池,六百平米起的半山別墅隨隨便便也近億了。


當年很多台灣人也是看了港劇而去香港,事實證明:

① 香港沒有高大上的環境,因為地太小(實際上有些人認為香港面積只相當於新北市以及台北市面積的總和),很多的大樓都是瘦高的,有一種地震震一下就會倒的感覺;公路也很窄,而且因為山多,人也多,一到下班高峰期就會堵車。

② 香港的居住環境也很小,很多的房子都是典型的【兩室一廳】,但總面積估計就和上海市的一個一室一廳相當。

③ 香港沒有街道火拚,更沒有什麼提著機關槍來搶錢等場面。以至於有同學在非洲歷經了《戰狼2》的風波後,略帶嘲諷的說了一句:【他媽的,我居然來香港了!】

④ 香港沒有什麼很有名的國際大企業(真的,我在海外除了部分房地產公司是香港以外,很難看到類似於華為、三星和華碩等電子高科技產品公司屬於香港)

⑤ 香港生活壓力很大,台灣曾在90年代進行過統計,發現當時香港的自殺率為華人世界中最高的。


我一直覺得Tvb拍內景的屋子要搭那麼大是因為好拉鏡頭。


劉德華有間房子90多平沒超100平,在頂樓,被稱為豪宅。


tvb裡面那些大房子算得上是高階人士了~香港的租金樓價什麼的很貴 一般中階群體住的也就是60多70坪 然後房間都很小!!!
租金也很貴 主要看地區 新界的話70坪房子要2萬多 九龍的話估計也要3萬多四萬 港島就更貴了。。。
樓價在新界(離深圳最近的上水來說)一間30多坪的小屋子要400多萬港幣。。90多坪就要1200萬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香港流感疫情嚴重 逾200名病患死亡「」?
去香港有什麼值得買?
內地人在香港工作有哪些提高生活質素(提升幸福感)的體驗和有哪些省錢的技巧?
若果再給張國榮十年,他會如何?

TAG:香港 | 香港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