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將於12月15日宣布開普勒太空望遠鏡重大發現,發布內容可能是什麼?


現在新聞發布會開過了,消息也在各大媒體上出來了了,就是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發現,在與我們相距2545光年的代號「開普勒-90」的星系中,發現了第八顆行星。這使得該星系與我們的太陽系一樣,成為已知的行星數量最多的星系。

不過,這條消息中最關鍵的應該還不是發現了什麼,而是怎麼發現的,那就是人工智慧正在走向星辰大海!

先來看看這個發現。「開普勒-90」是一個老早就被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發現的星系,從它的編號就看得出來。從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搜集的關於這個星系的數據中,過去天文學家發現了7顆行星,現在又發現了一顆「遺漏」的行星,使得該星系的行星數量達到8顆。我們太陽系現在也是8顆行星,兩者並列最多。

但我個人覺得這其實沒什麼意思,首先8這個數字就不酷,當年的「九大行星」說起來多帶勁,9這個數字在玄學上還是挺有意思的。好啦,不講迷信,只講科學,那8顆行星也不大可能就是極限了。這個星系的8顆行星擠得很緊,與我們太陽系相比的話,其軌道都在地球軌道的內部。所以我覺得隨著觀察數據的增加,將來肯定會發現有更多行星的星系。

那將來破紀錄的發現會怎麼產生呢?這就要說到本次發現所用的工具了,那就是谷歌開發的人工智慧。研究人員用了1.5萬個開普勒觀察到的可能是系外行星的信號數據,這些數據都已經經過人類天文學家的良好分析了。人工智慧用這個資料庫訓練,慢慢就學會了辨認哪些信號是真的系外行星,哪些信號是假的。

這次所發現的「開普勒-90」星系中第8顆行星,其實數據早就有了,只是它太小,藏在該星系最外層巨大行星的內側,所以之前人類天文學家沒發現它。人工智慧經過訓練後,再把相關數據過一遍,就發現了它。

昨天正好去採訪了著名人工智慧專家、谷歌剛剛成立的AI中國中心負責人李飛飛,她說將來人工智慧發展的優勢領域就包括這種數據量大、需要重複仔細辨別的工作。人類探索宇宙的過程中無疑會有大量這樣的工作需求,所以在我們人類向太空進軍的同時,人工智慧也在走向星辰大海。

套用一個被用濫了的句式:很多年以後,當「企業」號飛船上的電腦向科克船長報告對前方星系的分析結果時,它想起了2017年第一次發現「開普勒-90」星系有8顆行星的場景。


答:預測內容在最後。


在預測前,我們先來了解這則消息的來源和背景。(內容取自我自己的文章)

NASA前日公布消息,將於12月14日下午1點(北京時間12月15日凌晨2點),宣布開普勒空間望遠鏡的最新發現。

消息一出,部分媒體解讀和外星人有關,就讓我來詳細解讀,NASA的這則消息吧!並簡單預測幾種可能。

NASA發布的信息十分簡短,但還是透漏了幾個關鍵點:

  1. 該發現來自於開普勒太空望遠鏡。

  2. 該發現使用了google人工智慧新演算法。

  3. 屆時舉行的是媒體電視會議,並非常規的新聞發布會。

以上就是消息中的三個重點。

我們來看第一點:

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於2009年3月發射,是世界首個用於探測太陽系外,類地行星的人類探測器,它在地球軌道上尾隨地球繞日飛行。

計劃探測時間3.5年,主要目標是天琴座和天鵝座中大約10萬個外恆星系統,探測方法主要依靠行星凌日效應(行星經過恆星和望遠鏡之間時,會造成恆星的部分光線被遮擋,望遠鏡就會探測到恆星光度下降)。

在2013年5月,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發生最大故障,導致望遠鏡無法設定方向,多次修復無果後,於8月15日宣布放棄修復,結束了地外行星的搜尋工作,這耗資6億美元的項目提前夭折,只能用於其其它受影響科研工作。不過前面工作,已經完成了它的科學使命,並得到約15萬個恆星系統的數據。

2014年,NASA宣布開普勒望遠鏡啟動K2任務,即藉助太陽光壓的力量,來調整望遠鏡指向,但是該方法遠遠達不到之前的觀測速度,不過K2計劃非常成功,截止目前,K2計劃已經發現了超過100顆系外恆星,比如之前的K2-33b。

而這次發現,很可能是之前收集的15萬個恆星信息,然後分析出來的結果,所以嘍,這次發布的信息根本不可能和外星人有關,就看普勒望遠鏡的能力,也不可能和地外文明有關呢!

再來看第二點:

NASA的消息明確提到和google人工智慧的學習方法有關,因為15萬顆恆星系的數據,是非常龐大的,望遠鏡每分鐘接收到的數據很可能都是幾個G,甚至幾十個G,所以處理這些數據需要高效的演算法,而google人工智慧提供了相應的技術支持,經過幾年的處理才得到現在的發現。

最後第三點:

媒體電視會議,是指類似電話會議一樣,NASA通過網路視頻,向各大媒體公布消息,當然也有畫面直播。倘若真和外星人有關,就不可能採用這種"不正式"的方式來發布消息。

所以呢,這點可能會讓大家失望了!

不過NASA既然提前透露消息,說明其內容肯定是重大的,至於是什麼?

我們就大膽做下預測吧,也請各讀者朋友們指正:

  • 預測一: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收集到的大量數據,進行分析後,有可能揭示了目前人類未知的規律。

  • 預測二:某個恆星系的光度變化異常,可能是一種新的天文現象。

  • 預測三:K2計劃發現了更年輕的恆星,銀河系每年平均形成恆星1~3顆,但是相當年輕的恆星我們還未發現(之前發現最年輕的恆星是2.5萬年)。

  • 預測四:新的超新星爆發事件。

  • 預測五:又是發現什麼類地行星,有水的?更近的,更大的?更相似的?

  • 預測六:就是開普勒望遠鏡收集到的數據總結,尤其是google新演算法的宣傳,只不過是兩者聯合弄的新聞而已,並非重大發現。

好啦,這篇內容就給大家解讀到這裡,我們會持續跟蹤這個新聞,並在今晚凌晨,發布最新消息。


好啦!我的回答就到這裡,喜歡我們答案的讀者朋友,歡迎點擊關注我們呢!


下面有回答講了這個事兒的背景,不過此次媒體發布會的主角不只是NASA,更大的主角,應該是Google。那麼我就來講講Google到底在裡面搞了什麼事情?

實際上Google和NASA早就開始合作,利用google Brain實驗室開發的深度學習演算法,分析開普勒望遠鏡拍攝的大量深空星圖,以可靠的識別地外行星,Google方面負責此項目是是Google Brain的資深工程師Christopher Shallue

此君負責Google媒體廣告和Google大腦的軟工構架設計,專長就是開發海量圖像識別的深度學習演算法,將是發布會的主角。看來哥們這幾天已經有點按捺不住了,連續發技術文檔,為發布會預熱。

開普勒望遠鏡主要通過觀測恆星光度變化,來推測該行星是否有行星凌日的現象。但NASA早先也承認,對於很多疑似光度變化現象分析能力不足,所以無法有效分辨類太陽恆星系和類地球行星。而這次Google的的演算法,將大幅度提升對類地行星的識別率和可靠性。具體演算法框架見下面的大圖:

此次發布會將宣布:通過Google的深度學習演算法,一次性找到275個候選者,並從中識別出可信度很高的147個類地行星。而且,通過演算法的不斷優化,今後人類所發現的類地行星數目,可能將會以指數形式增長。

大量類地行星的發現,帶來將是哲學層面的思考:我們可能真的並不特殊,而且並不孤獨。


自開普勒深空望遠鏡2009年發射以來,已於2012年底完成了NASA的主要探測任務,目前已經延長了4年多的使用壽命。
有必要知道的是,其深空觀測的主要方式,是在行星經過恆星和望遠鏡間隔時,會導致恆星的部分光線被不同程度的遮擋,開普勒通過觀測恆星光度的降低,從而判斷出恆星光亮被遮擋的程度,最後測出恆星和行星之間的相對位置和大小,這種觀測方法被稱之行星凌日效應,這也正是開普勒觀測系外行星的主要觀測方法。

早在2013年,望遠鏡的反應輪發生嚴重事故,望遠鏡無法控制方向,NASA放棄修復,同時又制定了K2任務,讓它繼續停留在地球公轉的黃道平面上,調整觀測姿態以執行更多的深空觀測任務。

這次宣布新發現,存在以下可能性較多。

一是本人對這次NASA的高調宣傳,保留著較大的質疑,主要疑點是近幾年美宇航局沒什麼重大的研究發現,就算引力波的主要貢獻是它,也說明不了什麼主要問題,何況NASA重返月球和國際空間站未來的預算節節攀升,所以吸引新的投資才是最主要的動機,這一點通過它發布發現的形式就可以看出來,NASA並不會直面他們的納稅人,而是通過各大媒體展示他們的「正真實力」。

二是開普勒計劃探測的主要目標,即天琴座和天鵝座中大約10萬個外恆星系統,它每個月都會用一天的時間將數據傳回。在這之中,它在距離地球數百萬公里之外發現了1000多顆系外行星,其中發現12顆位於宜居地帶。

早在2015年,NASA就宣布開普勒發現了開普勒-452b,也就是常說的「第二類地地球」。而這次不難猜想,很可能是在這一方面又有了更大的發現和跟進。

三的話,就在這個之外了,因為這次美宇航局是與谷歌是經過長期性的合作,在戰略布局和技術支持上,很大程度上的彌補了NASA人工智慧計算的空白。

也就是說,強強聯手中意外的收穫了有關地球人類命運的重大發現,但這種發現,對今天的工業和科技發展狀況來說,仍是不容樂觀的。

以上就是我的一系列假設和猜想,最真實的還是讓共同期待明天的盛會吧!

作為一個踏實的地球人,保有不甘命運走向的時空觀念,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地球人!


先來看看這個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是個什麼東西,是用來幹什麼的。

開普勒太空望遠鏡(Kepler Mission)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設計用來發現發現研究太陽系外類地行星的太空望遠鏡。是世界第二個用於探測太陽系外類地行星的飛行器,它是美國發射的首顆探測類地行星的探測器(人類首次發射的用於探索太陽系外行星的探測器是歐洲的「克羅特」(COROT)天文衛星)。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於美國東部時間2009年3月6日22時(北京時間7日11時),從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升空,其主要任務通過勘測大量的恆星樣本達到幾個目標:

1對各種不同光譜類型的恆星進行廣泛的觀測,以確定有多少類似地球的行星或大行星存在或鄰近適居帶。

2測量這些行星軌道的大小和形狀的範圍。

3估計有多少的行星存在於多星系統中。

4測量短周期巨大行星的亮度、大小、質量、密度和軌道的大小。

5使用其他的技術來辨認每個被發現的行星系統和它們的其他成員。

6確定這些擁有行星的恆星的特性。

從2009年開始,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已經發現了數千顆系外行星。其中21顆是類地行星,這些行星都在各自星系的宜居帶內。迄今為止,人類已確認的系外行星超過3200顆,其中僅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就發現了2325顆。

從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的科研任務來看,NASA發布的內容極大可能是和太陽系外類地行星相關的內容。或許就是發現了新的宜居行星。


推薦閱讀:

夢是不是靈魂在經歷呢?
2017年11月18日將會有獅子座流星雨極大期?
人做夢的時候是否進入了四維空間?
如果超新星爆炸了的話,地球上白天和黑夜分別會有什麼景象?
轉殺蟲基因產生BT毒蛋白的轉基因作物,對各傳粉昆蟲,采蜜家蜂有滅殺作用嗎?

TAG:開普勒 | 科學 | 科技 | 天文 | NAS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