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果李自成的大順成功取代明朝,那麼會不會出現中國版的「明治維新」?

已修改標題 。


最開始先說明,漢與列強對等,其他勢力沒有參照價值。尤以滿蒙最為突出。在近代化時局,漢人先驅目光投向的是列強。此外的分裂分子都是在拖累漢族發展。漢人有不恥下問的精神,但是誓必終歸騎到列強頭上的。

而面對近代化,某些勢力別說這樣想的資本了,連這樣想的心氣都沒。中國哪一天,哪怕重新被這樣的人主導一刻,也就是第二個個印度。
近代以來,漢族從人才到制度,從獨立性到擴張性,遠勝其他,尤其在近代化上,就連現實里都是漢人在進行近代化的努力,而其他能形成勢力的還沒亡透的,基本上都在疲於找個靠山。

況且那些近代就成牆頭草之流的,是因為傳統的劫掠擴張在近代國家面前不堪一擊,根本就是已經不存在的了。

而他人想在建設上和漢人抗衡?別鬧笑了。
舉個例子。台灣當局再不濟,偌大一個蒙古國,科技文化經濟軍事哪個能及得上灣灣之萬一?
若說我是果粉呆灣,我說拿蒙古國之流相比怎麼是吹台灣了?又有人說蒙古國各種客觀不造、主觀儘力的言論,是不知道中俄兩個單經濟上就提供了多少支持吧?
何況呆灣當局當初是靠本事轉進的資源、靠本事抱的大腿,咋了嘛?。

毫無疑問,漢人越早登頂最高權力,漢人國家的近代化就會越成功。以漢人建設的國家的生活水平、科技文化、軍事實力,說著空話的人總是不會被大用的。

再說了,漢人遇上近代化的當口,有的是跌倒再來的機會,其他人一跌,永遠告別權力了。

所以越是漢人漢文化主導的國家,科技文化會越發達,國家實力越強。無論遭多少大難,漢族都會是頂樑柱。

所以對於是否會落後於西方這個實際上有「全面落後於西方」的隱含意義的問題,回答是完完全全否定的。因為保持對外交流的偉大文明,個別方面偶有不濟,問的也肯定是非常突出具體的個別點,根本不至於問出「落後西方」這樣的問題,意為國家上下,全然不行。

這個「落後西方」的問題的提法,不是明朝及以前出現的,正是清朝出現的,可見已經到了「全面落後」才有此一問。

清朝的漢人既壁絕了與西方交流的黃金時期,在危機凸顯的末期又面對國家離心離德的致命問題。其實簡單的很,就是「漢賊不兩立」。

清朝的後繼者把清的責任此前的漢人文明,那麼清朝之後的亂象也是清朝的責任。而清朝時期的弊端,除了是清朝本身的原因,就是清朝自己從他處取捨的。

搶來的遊戲玩砸了,你怪被搶的人不好好教你?


明治維新,是發生在明治朝的一場雄藩引導的自上而下的近代化運動。

表明是明治在維新,但是開始時候明治還是黃口小兒,是雄藩接受了西方近代知識的武士們在搞。

伊藤博文,木戶孝允,大村益次郎,西鄉隆盛,大久保,坂本龍馬,勝海舟......

他們熟悉近代西方的軍制,醫學,科學,蘭學,制度,火器,航海,數學,翻譯,商學,工業,銀行........

因此才能訓練新式軍隊,操練新式武器,以幾千兵馬大破幕府十萬,然後廢藩置縣,鼓吹西化,建立近代國家。

明朝雖然行將就木,但也有徐光啟,接受西學東漸的曙光。

徐光啟還有個弟子,訓練了火炮營,造大炮。但鬧出登州兵變,炮軍水軍都打包跑到了後金,朝廷震怒,下獄死。徐光啟營救不得,也鬱鬱而終。

或許一兩個人可以讓跟一個縣差不多的地盤開化。大明這個體量,個把人真不起什麼水花。

這還是談的最有需要的軍事改革。政治,工業,政府制度的改革,你看看百日維新與洋務運動吧。太難了。

大順的年代,是宗教戰爭時期,連西方都在探索,發育,能學什麼。

明治維新看起來很迅速。長州薩摩等藩可以是二百年來一直在學習蘭學,開設造士館,翻譯西方著作,才有人才可用。

大村在通商城市學習醫學。

勝海舟手抄西方的譯本,苦練英文。

大順政權,有這樣的人才?有這樣的積累?有這樣的需求?

劉宗敏大約精通的是,如何把犯人腦子夾出腦漿,以拷打出白銀。

這就是大順特色的解剖學與商業學。

這玩意做的越多,離西化越遠。


假如皇太極死後,爆發八旗內戰,代善與多爾袞在關外混戰,察哈爾加入戰團。這場關外之戰一直打到闖王統一南中國,打敗張獻忠為止。

闖王面對的敵人就是一個新的東北政權,最好的結局就是約為兄弟,互不侵犯。幾年後嘎二蛋堀起,闖王能挺過他進中原,那青海、西川、土伯特、新疆這是准嘎爾汗國的。

這時候俄羅斯則會佔據黑龍江中下游地區,野人女真選擇歸順俄羅斯。

大順政權的國防壓力就來自滿、蒙兩方。滿洲可能獨立能為政權,這就逼他們選擇吞併朝鮮來擴大自己的人口,最後八成棒子化;蒙古可能仍會分分合合,土伯特可能選擇傾向英國……

近代時,英國將建水壩的技術引入……

後面的畫面太美,不敢想像……


李自成能取代也就和大萌一樣的加強版家族王朝而已(哪來的什麼資本土壤),要超歐敢英的踏入近現代就四個字:白日做夢。


我在這個問題下指出過,假設大順坐穩江山,至少從今人看來,是當時最糟糕的結果。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830119/answer/192373672

進入十七世紀,明朝已經是個無藥可救的朝代,中國需要的是一場自下而上的變革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交流方式,到了十六世紀,世界已經是航海的時代。而明朝的閉關鎖國,結果就是自絕於世界。

雖然,晚明出現了三柱石,出現了孫元化宋應星,卻不是因為明朝開明開放,而是和文明世界的差距已經太大。有見識的士人只要接觸到西學,就會明白大勢所趨。

同時舊儒學也已經走到了末路,到了思想變革的前夜,黃王顧們已經躍躍欲試。

所以首先要指出,腐朽的明朝政府即使躲過了甲申,也必然會面臨不可避免的劇烈動蕩和變革。

但是這場最終一定會出現的變革被明末農民戰爭和滿清入關打斷了。

而且明帝國也是倒下的太快。

李闖的隊伍並沒有什麼政治理想,僅僅是被天災帶來的飢餓所裹挾,由被驅趕的野獸組成的,戰鬥力離革命群眾還差了兩個維度。即便是同樣由底層爬上來的開國君主劉朱二位,在對軍隊的約束上也比李闖成功的多。

明明打下了帝國的都城,卻表現的如同山大王進了縣城,可恥,可笑,可悲。

這樣的王朝如果存活了下來,且不說能不能創造出從經濟結構到文化思想進行全面改造所需要的社會環境,那缺乏君主威嚴權制的李自成能不能解決他身邊尾大不掉的土匪軍閥都是問題。

以大順朝這種烏合之眾,就算沒有發生內亂,最終成功轉變成穩定而傳統的封建帝國,也不知是多久以後的事情了。到了那時候,指望李二世甚至李三世再繼續明末的西學,解放思想搞改開?別特么搞笑了,還不趕緊把三綱五常君臣大道父子天倫都祭起來,風平浪靜的熱炕頭去吧。

畢竟,持續而劇烈的戰亂過後,國家上下都會瀰漫著追求溫飽安逸的氛圍,原本帝國末期誕生的不滿和對外部世界的嚮往,早就在殘酷的血與火之中消耗殆盡了。

所以窗口期還沒形成,已經錯過。至於上位的是姓趙錢孫還是姓愛新覺羅,其實區別都不大了。

可能這就是歷史的進程吧。


首先,李自成來自於黃土高原,其意識必然根植於小農社會。

其次,滿清仍是其主要對手,其重心仍需放於遼東。

第三,集權體制下的地方士紳自治仍是主流價值觀乃至現實。

第四,指望李自成不如指望鄭成功反攻大陸成功,好歹其還有些海盜基因,在南洋那邊與西方有過接觸交流。


1644年大清入關,李自成退出北京。那麼這這一時期歐洲國家都在做什麼呢?

西班牙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

尼德蘭的東印度公司稱霸南洋;

俄羅斯的西伯利亞開拓者抵達太平洋海岸;

英國通過圈地運動和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早期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

文藝復興運動帶來的人文主義思想遍布歐洲;

三角貿易為歐洲各國送去了數不盡的血腥原始資本積累;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奠定了現代國際秩序和國家主權的基礎。

這不是「會不會落後」的問題了,還在封建社會停滯不前的中國已經落後西方几百年了。

——————————自豪地劃在原答案後面的分割線————————

題主改了問題描述了,不要中國原地爆發同西方並駕齊驅了,那我也改一下我的答案。

首先要明確一點,日本的明治維新,不是他原來的政府,也就是幕府進行的運動。幕府在開國的前期,也簽過不平等條約,比如《日美修好通商條約》;也搞了西學,比如長崎海軍傳習所;也有保守派反撲,比如「尊皇攘夷」,這些和當時的清朝洋務運動並沒有什麼區別,同樣地,也並沒有什麼卯月,治標不治本,無法帶領日本走出殖民入侵的危局。而後來,是一群接受了西方思想藩主推翻了幕府,扶天皇上位,才有的全面西化的明治維新。

注意這句話里的三個重點,接受了西方思想藩主扶天皇上位

首先,日本德川幕府在19世紀以前的鎖國並非像清朝那樣徹底,西方的學術思想,依然通過荷蘭商人源源不斷地輸入到日本,史稱「蘭學」。自然科學、地理學、軍事科學等等近代科學,都以「蘭學」的名義在日本得到廣泛傳播,給日本打下了全面西化的基礎。在明治維新時,日本得以快速地推廣實行多項西化政策,「蘭學」功不可沒。

其次,和高度集權化的中國不同,德川幕府的統治結構是幕藩體制,即地方由高度自治的藩統治,同時全國的藩向幕府效忠。這就意味著,西學不是直接向全國的保守勢力發起挑戰,而可以在部分開明藩主的治下得到局部推廣應用,再發展到全國,到時這些開明藩文可為維新志士,武可為革命先驅。推翻幕府統治的倒幕運動,就是由最先「開化」的薩摩、長州、土佐、肥前四藩為主力而成功的。

再次,日本的歷史給予日本的一項重要遺產就是天皇。倒幕運動的「合法性」就在於它宣稱是為還政於天皇而戰,因此能得到同樣對幕府統治不滿的人的擁護與支持,在奪取政權後能迅速地平定全國政局,並反過來把居功自傲的倒幕派藩主一併壓制。若沒有天皇這個精神領袖,倒幕運動即使能夠成功,也有陷入各藩軍閥混戰的風險,日本就有可能變成下一個印度。

總的來說,以日本為參考藍圖的話,其維新並不是以其原政權而完成的,而是在滿足了一系列特定的條件後,由另一批人「革命」推翻了原政權才能完成的。對於中國來說,如果沒有同樣的適合「革命」的土壤,1840年的是大清、大順亦或是大明大元都是一樣的結果。


大順這個國號屬木的吧,不好克火


所以大順上台就會打穿游牧西化改革了嗎……

根據歐陸風雲的舊版定律

1,西化必減社會穩定度;

2,西化必定帶來林將軍動亂,從而影響西化進度;

3,西化過程極其漫長,統治者根本無法確定西化能帶來的好壞之分。

所以除非大順皇帝事先玩過歐陸風雲,清楚知道西方兵組後期強無敵,且西化科技無懲罰,否則他可能比韃清還保守→_→

不要以為種地真的能種出一片天,那是P社看你們上手大明的弱雞菜得可憐賞你們的bug,不然早旅遊去了→_→


竹青同學說的非常好,各位開腦洞的答主也都很有想像力。我補充一點吧。崇禎二年(我有可能記錯,手邊沒有資料,全靠回憶),八大隊約兵中原,雄踞一方四面出擊,明王朝此時內政崩壞,皇帝多疑,奸臣當道,財政虧空,地方上的王族貪斂無度,大族奢侈腐敗,又碰上天災,導致河南關中人相食的慘狀,李自成的起義,一開始就不是有明確綱領指導的,而是靠個人魅力維持的。

一支起義軍,沒有明確的革命綱領,不能有像洪秀全那樣的把美好天國建立在人間的革命綱領,也不能有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樣的道義正確,只靠「剿兵安民」和「不納糧」為口號,其實也是可以成功的,比如說劉邦和李淵就成功了,靠的是根據地和對人民的組織和對軍隊的紀律,但是劉宗敏和牛金星這兩位革命英雄進了北京後的迅速腐敗,逼反了吳三桂,使得這一切都不可能。大順政權能奪取天下?還能使得我國不落後?逗誰玩呢,他們自己都不知自己應該幹啥。


變數太大,大順、大西還有南明,誰能統一中原還不一定

沒準滿清不入關的話,中原亂局將會被一個我們都沒聽說過名字的人統一——而歷史上滿清入關的時候這個人才十歲,沒多久就死在戰亂中了

而且李自成自稱党項後裔,坐天下後這個身份會帶來什麼後果還不好說

但是可以類比一下:

中華民國的起點那麼低,40年後的中國軍隊卻可以硬剛西方最強國家的軍隊


這個問題么準確說是沒法回答,因為誰也不知道如果是大順滅了大明後一鼓作氣又滅了大清後的發展軌跡會如何。李自成能活多少年,他的接班人會是石虎類型,還是第二個永樂,還是平庸如,還是敗家,這都沒法算命。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大順有三點重要的先天條件是優於滿清的。第一,大順沒有逃人法,沒有跑馬圈地,更沒有剃髮令等惡政,清朝的上述惡政使南方由本來傳檄而定的局勢變成戰火紛飛近二十年,南中國的精華被嚴重摧殘。而大順的成功將避免這些破壞。第二,大順作為漢人,或至少完全漢化的政權(李自成的党項說證據嚴重不足),不會為了蠻夷之辨而像滿清那樣大興百年文字獄,傷筋動骨地摧殘中華文化。第三,作為漢族政權,在鴉片戰爭後遭遇西方文化衝擊並試圖應對時,起碼不會像滿清那樣受到自己作為少數民族的種種顧忌,阻礙。
另外,大順廢八股,考散文,對於解放思想也是大有好處的。
總之,大順怎樣發展,我們不會算命,但要說大順給中國帶來光明前途的可能性要比滿清大,條件比滿清好,那是不會錯的。


近代中國落後跟統治者是什麼民族什麼文化沒有關係,或者說誰上都一樣。歐洲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決定了科技最先騰飛。你把當時的歐洲政客換到大清任職結果也是一樣的,不會有實質性的變化。人與人都是一樣的。


大明朝做不到的西化,憑什麼換個大順就做得到?開了控制台么?


假如吳三桂並沒有反覆,而是直接降了順,山海關闖王是百分之百可以打贏的。多爾袞退回關外,本身多爾袞的實力並不足以服眾,發生內訌的幾率還是不小的。這樣的話張獻忠只要能活到闖王從北方騰出手,分分鐘也就滅了。多鐸下江南換成李自成下江南,弘光的抵抗不見得就能變多強,反而不用剃辮子,原本很多捨命抗清的志士也會覺得沒什麼大不了。闖王繼承起明末的疆域應該是不難的。
但闖王有著非常大的階級局限性,他是小農階級的代言人,他對士人所代表的官僚階級非常痛恨,所以他寧願背上千古罵名把官僚地主往死里打,也不願意摳農民嘴裡僅剩的那點糧食。但他也明白治國不能靠農民,所以他大量啟用明朝官吏,這一點他對士人的信任又是盲目的。
簡單來說闖王的仁慈可以結束崇禎年間北方遍地餓殍的慘狀,讓農民休養生息,但個人能力和眼光以及階級限制讓闖王能做的只有這麼多了。明末腐朽的官僚制度並不會改變,甚至順朝的綱紀都不會比得上清朝。
最重要的是,闖王並沒有一個有才能的繼承人,闖王沒有兒子,闖王的弟弟跟了他十幾年,連名字都沒留下來,後來更是在形勢尚好的情況下降了清,能力氣節都很差。最好的情況就是像郭威傳位柴榮一樣傳位給李過,但畢竟名不正言不順,李過是一個優秀的軍事統帥,但據我了解也並不擅長治理。
所以,雖然我很喜歡闖王這個人物,也因為闖王在實力尚存之際不明不白的死去而感到惋惜(比起潛身商洛,九宮山時候已經算好的不能再好了),但如果期望闖王的順朝來改變明末以及後來清朝的腐朽落後,還不如指望延平郡王反攻大陸成功,或是孫可望不叛逆從雲貴一步步打出來,至少一個會做生意,一個會治國。
以上


李自成那水平簡直不忍直視,戰略眼光低到令人髮指,就是歷史上無數來自草根的禍害之一


首先回答結論,李自成的大順取代大明,出現中國版「明治維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分析明末流寇,張自忠、李自成、羅汝才是三個比較有特點的農民軍領袖。

可為何李自成最終能成就一番霸業?因為李自成的勢力已經不單單是簡單的農民階級了。有很多士大夫階級也站到了李自成的隊伍中,就像姚雪垠先生的《李自成》中,李信、牛金星、宋獻策都屬於知識分子,李和牛都可以確認為官僚階級。(至於歷史上是否有其人,我認為有,即使沒有也是有模版的)

講道理,重用士大夫階級的政權是可以出現「明治維新」的。

但是,李自成作為農民出生背景想要出現「明治維新」就不得不做到讓權於士大夫,可李自成沒有我黨的氣度,李自成殺李信(岩)就是最好的佐證。

為什麼李自成沒有放權的氣度?究其原因,我認為最大的可能是因為李自成不是漢人,他應該屬於党項人。

原因有四:

一、《明史》記載他長得: 「自成為人高顴深,鴟目曷鼻」,這明顯不是漢人的長相。

二、李自成出生在米脂河西200里的李繼遷寨,這正是當年党項拓拔氏東遷後聚居的地方

三、《明史》記載他追奉西夏李繼遷為祖 : "十七年正月庚寅朔,自成稱王於西安,僭國號曰大順,改元永昌 ,改名自晟。追尊其曾祖以下,加謚號,以李繼遷為太祖。設天佑殿大學士。」

四、李自成結合自身党項民族的生活禮節創立禮儀制,《明季北略》:「頒發冠服,大僚則加雉尾於冠服,方領,又收各牙牌。」

因此,我們假設李自成順利取代明朝,他的政治制度多數會照搬朱洪武,以嚴酷的政策治理天下(以防奪權),這樣就容易導致海禁等政策的產生。

作為党項人的李自成在對其皇位繼承者的帝王教育中也會加上一條:謹防漢人。

這不就和滿清殊途同歸么。

綜上,我認為不太可能出現中國版的「明治維新」。


放心吧,會的。中國的王朝就想是輪迴。隔個幾百年就會興衰更迭。這也符合自然發展規律。

李自成,號稱闖王。但因為他的身世,並沒有太好的教育,目光短淺小富即安。的確,他的政策對農民很好,不徵稅不納糧,錢財靠財閥和官員等。但是,一這只是短暫的可行,長遠角度對國家發展並無好處,稅收不夠剋扣中上階級人群,就好像我有賺一萬塊錢的能力你只給我兩千,換誰都不會去做,但是我有兩千的能力你給我五千,這兩種選哪個。二政策跨度大,從崇禎那時候的封建制度直接跨到半社會主義,既不符合管理方法也不負荷自然發展進度。他軍事能力可能很強,畢竟打到了北京推翻了明朝。但他早期不重視根據地建設,後期治軍不嚴,導致所部紀律鬆弛,戰鬥力日弱,以致大順政權很快傾覆。並且那時候形勢真正的敵人是關外,多爾袞甚至吳三桂都是戰鬥力極強,吳三桂進關能從北京直接打到雲南緬甸邊境,有著遠征軍一般的實力。總體來說,我不認為他有治大國的能力,更別說能否進步。就好像洪秀全太平天國一樣,掀起再大的風浪也註定是曇花一現。


高票答案有些激進了。

如果是李自成的大順建成之後,先不說他能不能成功近代化,國家一統他能夠完成都是個問題,退一步來說,大順的一統也最大可能只是漢地十八省的領土了。

放到這麼僅僅三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在放棄青藏高原河西走廊以及廣袤的蒙古高原物產豐富的東北黑土地之後,大順還有什麼戰略縱深?

還有先不說能不能熬到1840後的列強紛爭的時代,就是建國初滅掉張獻忠等分裂勢力後,他拿什麼去面對日益強盛的後金、尚有一定勢力的蒙古各部,還有逐漸向東擴張的沙俄等等。

一個國家連個平穩的國際國內環境都沒有,還談什麼發展?

就是你運氣好,經濟上去了,也很大可能是個低配版的宋朝,宋朝什麼情況,我不說大家都也知道了。

至於清朝統治者嘛,我不排除他們對於中華文化的極大破壞以及其極其弱智的近代化舉措,但是他們對於中國的領土擴張以及民族團結還是有極大的貢獻的。

就是說他們喪權辱國丟了三四百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可是就是現在這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放到歷史上任何一個漢人朝代都是數一數二的,而且還是有效控制領土。這還是不算上我們漢人丟了外蒙之後的演算法。

人家丟的都是自己賺的,不應該把太多罪行都算在他們身上。

近代這盤局,除非毛太祖早生三百年,不然是不會有一點轉機的。


實話說這是個挺大的歷史進程的假設,但是大致而言,決定一個政權是否長久取決統治者的統治管理水平,但是決定一個國家民族的興旺則取決於執政者引導社會活動氛圍的政策思維和引導能力。
換句話說就是統治術總體平均值大體左右你政權壽命,而引導社會環境氛圍才能讓一個國家科技乃至各個領域走在領先的位置。當然,前者是會對後者有一定基礎性作用。穩定的國家機器才能更好的有機會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進步動力。
舉個例子,皇帝為了自己帝位穩定,設計謀清除了權臣,設置了一個制度提升行政效率,發布了好的政策讓臣民有地種,有足夠的飯吃,這些都算是統治術。
而基於穩定政權的基礎上,學術氛圍,商業氛圍,積極健康的意識氛圍等等才最終決定了一個民族和國家的進步速度。當然有時候國家管理有時候低效的,甚至還會產生負效果。
現在再來看這個問題吧。無非是談論清朝與假設中獲得天下的李自成家族管理下,科技以及社會進步的可能的差異。
清朝入關初期就執行奴化政策,殺掉所有不剔發的漢人,令人剔發稱奴。而漢人一直都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視發如命。塑造了恐怖氛圍,令奴性成為適者生存的基因流傳下來。最強盛的康雍乾爆發了影響最大的文字獄,令人人忌諱言論,唯權位者馬首是瞻。搞各種形象工程,花費大量人力物力搞四庫全書,無非是各種摘抄,談何創新。對舶來品鐘錶,洋槍,蒸汽機等等視之為奇淫怪誕之物,總以天朝上邦自居,拒絕平視別人。儘管後面不得已搞了洋務運動設立現代學堂卻往往言不由衷,有始無終。這些給良好的進步氛圍提供了多麼惡毒的土壤?
當然,大順的李自成也不一定會有多高明,但是大概率應該會在清之上。因為清帝國的很多以上國策多是建立在以少治多,以蠻治文,甚至是為了平衡自己文化欠缺而逆反形成的自大意識等邏輯基礎上。這些國策在很大程度上極度不利於良好的社會氛圍形成,對科技文化甚至社會進步都有很大負面影響。
以上,大致結論可以得出,大概率李自成治下的中國會在進步程度上領先於愛新覺羅家族。


推薦閱讀:

李自成是党項族人的說法可不可信?
為什麼李自成和明朝打的時候,失敗百次能重起百次,但為什麼一被清朝打敗就恢復不了呢?
怎麼評價明末起義領袖張獻忠李自成等人?
李自成是如何攻入北京的?
李自成是否算漢族罪人?

TAG:明朝 | 李自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