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距今一千多年了,他的字就沒人能超越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有必要把王羲之的書法分成楷書和行書進行判斷。
先說楷書,我們可以看一下一組對比圖,從最早的曹魏時期的鐘繇的楷書開始,到民國書法家唐駝為止。
這裡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楷書是一種可以隨著時代循序漸進的書法形式,一代代的楷書大師們的字跡是明顯越來越趨近於現代人的審美的。鐘王時代的楷書有些明顯的隸書向楷書轉變的特徵,而到了民國時期的唐駝,幾乎就是現代意義上最標準的楷書了。非常純粹,幾乎沒有了其它書寫形式的影子。其間的,褚遂良,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的楷書要說超越了王羲之,也是有很多人點頭信服的。
但是問題是,說是超越了,但是他們在書法領域的地位和貢獻就完全蓋過了王羲之么?顯然不是,這就好比沒有詩經和漢樂府詩詞,就沒有輝煌的唐詩時代一樣。不是個人的進步,而是時代進步的效果在個人身上的體現。我們可以說唐詩在整體水平,尤其是音韻和用典上,超越了詩經和漢樂府詩詞。但是那是一個時代站在前一個時代上的進步。是後人站在前人中大師的肩膀上的進步。
即使這樣,我們現代人在欣賞唐詩優雅的同時,依然喜歡詩經中的那種古樸和平實,沒有「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就不會有後來的「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沒有「窈窕淑女,君子好求」就不會有後來的「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在楷書問題上也是一樣,沒有鐘王的開拓,可能後來的唐朝楷書大風潮就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個樣子了。我們再怎麼欣賞顏柳歐褚的優雅雍容,一樣會喜歡王羲之楷書中的古樸渾厚。
所以在楷書問題上,王羲之可以說是被超越了,但是這絲毫無損於其開拓者和奠基人的地位。
至於行書就完全和楷書不同,楷書是可以站在前人肩膀上一步一台階的向上走,而行書更為揮灑,和個人的性格,閱歷,書寫時的狀態全都緊密相連。楷書大師們在風格成型之後,在任何時間,地點再寫楷書的話,基本差別不大。但是行書不一樣,一時一地,效果可能差異非常明顯。
關於王羲之的行書,我還是得搬出天下三大行書的對比圖來說事。神龍本《蘭亭集序》
《祭侄文稿》《黃州寒食帖》一對比就可以明顯的看出來,如果單論行書,王羲之的地位幾乎是沒有人可以撼動得了的。後人作品各有所長,但是沒有人敢說「超越」二字。如果還是用詩詞來做比喻的話,王羲之的行書就像李白的詩一樣,即使很多人最愛的是白居易的淺白易懂,最愛杜甫的悲天憫人,最愛王維的詩禪一味,或者是最愛李商隱的辭藻華麗。但是沒有人敢隨便說李白不是代表中國古詩詞最高成就的第一人。
所以書法也是一樣,即使再愛《祭侄文稿》中的悲愴,再愛《黃州寒食帖》的滄桑。但是誰也不敢說瀟洒揮橫的《蘭亭集序》不是中國行書藝術的巔峰之作。
總之,王羲之對中國書法藝術的貢獻之大,地位之高。已經不是超不超越的問題了,而是高山仰止,誰都不得不服的問題了。這個問題很有趣。
首先,我告訴你,他的字能被超越。
如果他是書法界評判好壞的標準,那就更好被超越。因為,我們的科學家們,搞個AI人工智慧,分分鐘就可以把他打敗。這是早晚的事。
現在之所以,讓你覺得他無法超越,是因為你的心裡看待這個問題的角度有問題。
你如果跪著看他,永遠也超越不了。你如果總是往後看,也永遠超越不了。但如果你是站著,面向未來奔跑的,你就可以把他甩開好幾條街,甚至數千年。我不是在瞎吹。因為很多人的評判標準,都是被動植入的,是藝術史上的人云亦云,形成的。這很悲哀。他們不知道繼承傳統文化的目的,不是為了崇拜「誰、誰、誰的」,而是為了高舉著創新的大旗,走進人類文明的未來的。
我舉個2個例子吧。好讓大家印象深刻一點。
吳昌碩50歲後,只練石鼓文,根本不在乎王羲之的字,幾十年如一日,最終練就「詩書畫印」四絕學。被譽為中國文人畫的最後一個高峰。這似乎是沒有人能超越了,但是齊白石以「衰年變法」的「似與不似」之間,同樣是詩書畫印,又把中國藝術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哦,對了,別以為我以畫家的例子,好像說明不了書法界的問題。要知道,書畫本同源的道理。況且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我順便說一下,如果你細心留意一下中國的書法史,你會發現自宋元以後,真正推動書法史往前發展的,主要力量,不是書法家群體,而是畫家群體。比如,宋朝的宋徽宗,創造了瘦金體,元朝的趙孟頫,形成了楷書的最後一個高峰「趙體楷書」,清朝的金農發明了「漆書」,鄭板橋東拼西湊,弄出了亂石鋪街的「板橋體」。趙之謙,自認為行草書寫不好,所以只從篆隸和魏碑入手,結果他的行草,以魏碑打底,反而別開生面。等等等等,實在是太多了。
最後,再說明一下吧,王羲之的字,是很好。本人也很喜歡。但是把他神化,歷史上第一人,是唐朝的李世民。。他的這麼高的地位,是李世民捧出來的。(王羲之自己都認為自己不是那麼好。比如他認為楷書不及鍾繇、草書不及張芝等等。)也多虧了李世民,否則,我們現在看不到這麼多的「王字」碑帖。
而我們現在之所以認為王羲之怎樣怎樣好,那是一個時代(一個盛世)的需要,新時代,需要百廢俱興,需要文化事業大發展,過去的幾十年,才只是一個開始,未來的文化的高潮,有可能出現在建黨百年和建國百年之間,我們的書法界,有很多評獎,需要有一個大家都能認可的標準,所以,王羲之的字拿出來做個標準,是真正好的。否則,會亂套的。所以,這是一種「需要」。但並不就是說「他的字無法超越」,更不要瞎聽一些「一知半解」的人,云云。
(我是妙丹,妙在丹青。持獨立觀點的藝術評論人士,本文原創,轉載清註明出處。)
字的好與差不是絕對的,王羲之的字真是天下第一嗎?也不一定!一個人有一個人的看法。就拿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來說,如果不是李世民喜歡推崇,能有今天第一行書的地位嗎?我不懂書法,所以我覺得《蘭亭序》這篇文章的字,真不比很多古今書法家的字好看!現在王羲之的這篇文字,已經被捧成了聖物了(還不是他本人寫的,都是臨摹的)。就是有人有不同的看法,那也不敢說自己真實想法。否則就會成為眾矢之的!我認為那些書法大家的字是無法排出什麼一、二、三、四的,字的好與差也是無法量化的。就像有些人寫出的丑字,都無法讓人目睹,可不也有人把這種字捧上了天嗎!有一種可能會成為真的,那就是以後寫字好的人,可能會越來越少了,這也算是社會發展中的副作用吧。這也是不能逆轉的事了。
更多的是因為太宗神話後,成為書法界的精神象徵。實事求是講,各種書家都有不同的風格,藝術本身很難比較。當然從歷史文化角度上看,王羲之不僅字極致,為人也是非常有風骨。
ps。現代丑書大神算了,欣賞不來。
上面是俺寫的,算半臨半寫吧,貽笑大方一下。
晉人之審美情趣空前絕後,故終不可及!況且羲之書法天分絕高,故無法超越!蘭亭本身就是經典散文,文辭精美,氣象渾穆。
羲之也是博採眾長,熔鑄古今,獨創一體,推張邁鍾,獨步天下!
後世諸家得一筆便可成家,歐得其險勁,顏得其寬博,柳得其峭拔,褚得其姿媚,百川異流,同匯于海。羲之即海!汪洋恣肆,博大精深,如神龍變化,高深莫測!故終不可及!
朋友們,首先進一個故事給大家聽一聽。
書聖王羲之成名以後,他的兒子王獻之也在用工臨摹他父親的字體,可是,怎麼寫怎麼不像。晚上,睡覺的時候王獻之在他父親的脊背上用手指在練習著,王羲之馬上阻止了他,並說:兒呀,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身體,何必借別人的身體呢?要寫好字必須先正其身。
從此,王獻之明白了父親的意思,不在臨摹父親的字體了,假以時日,他的書法突飛猛進。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要想干一件好事情,必須要先做一個好人,然後,自己干自己的,不要怕別人議論。別人的東西再好,也不要眼饞,努力出爭取自己的東西。我想,王羲之的書法,應該不是現在人能夠逾越的。
不是王羲之的字無法超越,而是他的功夫現在的書法界肯定無人能超越,看看現在的一幫書法家,很多都商業化了,有下功夫寫字的,但不多,由於審美不同,各自為是。
字也好,畫也好,內中有神方為精妙至極,臨門八步觀之,如有神光逼人,凜人毫毛,尤如聽到某一首好歌曲,把你汗毛孔都聽的支起來,那種感覺,肅然起敬。
書法必須合乎道,要有覺悟,有求道的精神,下功夫去尋求的,三五年就滿大街寫字的,名人書法者多的是,說超越,就互相吹吧!
王羲之的書法之所以為千年第一人,是因為平時刻苦,書納百家,又有天賦的原因。王的書法在作書時,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例如他最揚名的《蘭亭序》一氣呵成。可以他過後再次寫《蘭亭序》時,王的心裡總覺得不如首次寫的《蘭:亭序》好,看來看去總不如意。所以從這件事可以看方出,好的書法作品,必須在最佳狀態才能實現。達到心神筆的完全合一,書法才能超越自我。
說能超越的人,請再認認真真練上至少十年字,再來回答這個問題。王羲之到目前為止,所有書法大家沒人敢說有人能超越。王義之所處的時代背景、文化氛圍、個人悟性、軟筆主流、家族師承、心性純樸等等加起來,成為公認的高峰。
根本無需討論。王羲之的字一千多年來無人超越,當是鐵板釘釘,再過一千年仍然無人比肩,已然鎖眼灌銅。拿著所謂一分為二的說法詭辯,希圖撼動書聖的地位,純屬不自量力,不服寫來試試。
推薦閱讀:
※王羲之比顏真卿高在哪裡?
※為什麼說中國書法,一坏於顏真卿,二坏於宋四家?
※書法創作中,「飛白」指的是什麼?
※請知友幫我指出字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