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定都長安是李唐王朝的敗筆?


其實,在西安建都的所有王朝中,只有秦朝、西漢、隋唐算是正朔王朝,其他所謂的朝代,不是諸如前秦、後秦這樣割據的五胡政權,就是西魏北周這樣和東魏北齊爭個你死我活的分裂並列政權。

但從歷史的長遠來看,定都西安除了無法避免的因素外,就是統治者不得已而為之的困窘。

秦朝自不必說,秦朝脫胎於東周,是周王室的一個諸侯國,秦國統一六國後建都關中是順勢而為之,不存在統治者選擇的問題,二世而亡。

西漢劉邦最初建都洛陽,他鐘情於洛陽的原因正是洛陽作為夏商周三代古都一脈相承的法統性,但在千古罪人婁敬以及婁敬的主人張良的唆使下,劉邦被其利益綁架,不得已遷都西安,僅在洛陽建都一年,公元8年,王莽篡漢,兵戈四起。

隋朝開國皇帝楊堅,篡周自立,立都長安也是順北周故都,但楊廣繼位後,發現關中之地土地貧瘠,水土流失嚴重,已經不適合作為國都,於是斷然遷都洛陽,這一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舉動也印證了楊廣匠心獨到的眼光。

李唐皇室本發端於晉陽,晉陽起兵後以長安根據地與洛陽的隋皇室留守楊侑對峙,藉此號令天下,唐統一全國後出於合法性問題,實行「兩都制」,洛陽為東都,但關中地區由於土地日漸貧瘠,水土流失,故而唐朝二百多年,關中饑荒不斷,以至於李唐天子不得不遠赴洛陽「就食」,被稱之為「逐食天子」,多任皇帝長期在洛陽辦公、生活和休息,洛陽實際上已經成為事實首都,而此時的長安有首都之名而無首都之實。

李唐皇室定都長安其實僅僅出於防衛因素考慮,但卻忽略了糧食、可持續戰略等因素,這種短視的選擇使得李唐皇室很快陷入無食可吃的窘境,並導致了吐蕃多次入宼長安如入無人之境,長安多次被攻破,上演了「國都六失、天子九逃」的歷史悲劇。


定都長安不僅是唐朝的敗筆,也是是秦漢隋唐的最大敗筆。秦二世而亡,隋二世而亡,劉邦英明一世卻被蠢人忽悠到西安,幸虧光武帝意志堅定定都洛陽,才造就中國封建史上最強盛的王朝——東漢、沒有之一。


唐定都西安了多久,就折騰了多久,皇帝餓了就去東都洛陽就食,飽了再回西安,如此持續來回,這種飢則去、飽則回、完全進入了惡性循環,民以食為天,皇帝都沒飯吃,談何治國,天子九逃、國都六失、就是對長安最真實的寫照。關中的貧瘠想必大家去過的都深有體會,駕車從河南進入陝西那一刻你完全能感受到那種黃土高坡的荒涼之氣,儼然沒有中原的河山錦繡,這種土地與氣候盛產土豆與紅薯,永遠產不出牡丹和玫瑰的。



所以楊廣、武則天是看不上長安的,劉秀、曹操、司馬炎也看不上,趙匡胤、朱元璋更看不上。



論定都洛陽為什麼是中國歷史的敗筆?因此引發的蝴蝶效應有哪些?

答:1.東周遷都洛陽,開啟中華第一次大亂世,天下分裂500年,民不聊生,血流漂杵。

2.東漢定都洛陽,東漢末年,中華第二次大亂世,諸侯爭霸,三國鼎立,華夏族人口急劇下降,僅存數百萬之眾。

3.西晉定都洛陽,並沒有把中華帶向強盛,還沒有開始就玩完了,隨後的五胡亂華造成了漢族古代史上最大的一次亡族危機。屍橫遍野,慘不忍睹。隨後中華再次進入分裂南北朝。

4.隋煬帝遷都洛陽,結果二世而亡。

5.唐朝末年,朱溫挾持皇帝遷都洛陽,結果開啟了中華大地又300年的分裂局面,從五代十國到南宋滅亡。

綜合所述,相信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洛陽乃不詳之地,一個字——凶。

反觀長安:

1.西周在此統一全國

2.大秦在此統一全國

3.西漢在此統一全國

4.隋朝在此統一全國

5.大唐在此統一全國

在長安的著名時期有文景之治、武帝開疆、孝宣之治、開皇之治、貞觀之治、永徽之治,開元盛世。洛陽的治世有光武中興,還有。。。呃。。。

綜上所述,長安為龍興之地,一個字——吉。

注釋:本人不是河南人也非陝西人,如果覺得本人觀點胡攪蠻纏,歡迎反駁。


定都長安怎麼會是大唐的敗筆呢?

我國古代大一統王朝的首都,前半段是長安,後半段是北京,過渡則是開封。而唐王朝的滅亡終結了長安作為首都的時代。

定都長安的王朝均注重對西域的開拓,強漢盛唐無不如此。

定都北京的王朝則更注重是東北,西北則有鞭長莫及之感。比如元和明均未將西域納入版圖,清末也有放棄新疆的想法,幸好有左宗棠。

長安作為中國首都的時期也是我國古代最強盛的時期,周秦漢唐即是明證。

國都六失,天子九逃的說法其實不準確。其實只有公元763年吐蕃趁亂進入長安的一次是外敵入侵,而且很快被郭子儀收復了,其餘皆為內亂。

大唐在安史之亂後結束了盛世,但這不是定都長安的錯。同樣大唐之後長安不再作為首都也非大唐之過,而是關中開發時間太長,不可避免的走向衰敗。

而同時江南崛起,我國的經濟中心南移,政治中心北移,南北再無分裂的可能。


沒有明白題主的意思;我以為題主之所以這樣說,是覺得唐朝作為我國歷史上的強大的大一統王朝,不應該有天子九次出逃和六次國都失陷的落魄窘境!但筆者認為:定都長安並非李唐的敗筆,相反是大唐王朝開創盛世的有利保障和根本所在!

長安位於關中地區,從西周到隋朝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公元618年李淵定都長安,建立唐朝。以長安為核心的關中地區做為當時最發達的地區;政治上有以關隴貴族為代表的特權階級,經濟上有以渭河為依託的水利和漕運,地理上有以秦嶺和函谷關為防守的天然屏障,東望中原,南控巴蜀,為唐朝的繁榮昌盛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環境和穩固的軍事保障以及強大的經濟動力,盛極一時,長安首次問鼎世界第一大城市,大唐也因此成為真正的天朝上邦,四海臣服!

自安史之亂後先後出現了上文所說的:天子九逃,六失國都的尷尬局面,唐朝由盛而衰,但這並不是定都長安造成的;唐玄宗後期為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設立節度使和經略使,然而奸臣當道,委派以安祿山為代表的非漢人官員擔任,導致地方割據,尾大不掉;出現了第一逃既唐玄宗逃亡巴蜀,安祿山攻入長安;雖然歷時八年的安史之亂最終被平定,但中央對地方以毫無威信!除了第二次的吐蕃入侵,後來的天子七次出逃和國都四次淪陷都是地方割據勢力挑起的唐朝內亂,由此天下大亂,軍閥林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大唐的滅亡歸根結底是因為奸臣誤國,宦官弄權,封建割據,矛盾激化造成的。

北宋汴梁無險可守,雖有靖康之恥,但依然創造了璀璨的文化和經濟成就;南宋臨安,長江天塹固若金湯,終究倒在蒙古鐵蹄之下;蒙元大都背靠蒙古,優勢佔盡,但百年而終,土崩瓦解;明朝北京,天子守國門,雖有崇禎煤山殉國,但仍然屹立中原兩百餘年。

所以定都長安並非敗筆;王朝的興衰是歷史的必然;如果沒有緩解和適應社會矛盾的政治制度,即便定都太空也會迎來世界末日!


在南宋以前,中國的人口重心在北方,農業最發達的地方是黃河流域和被譽為天府之國的巴蜀。而長安地處關中,東接中原,南控巴蜀,向西可控制西域聯通絲綢之路,同時還有崤函天險。所以對於人口重心南移以前的大一統王朝來說是絕佳的建都之所,所以周秦漢唐等強大王朝的都城都在關中。但關中有一個最大的軟肋就是青藏高原,對於青藏高原上的吐蕃來說長安幾乎是一馬平川,而反過來西藏對於唐朝意味著什麼呢?想必大家都學過唐代詩人李白寫的《蜀道難》,沒錯,青藏高原就是一個加強版的蜀道。而唐朝的時間節點恰恰趕上吐蕃歷史全盛時期,吐蕃在1952年以前一直都是分裂割據的奴隸制政權或政教合一的奴隸制政權,只有在唐朝時期是一個大一統的封建帝國??。所以在安史之亂以前的盛唐,唐朝通過和親穩住吐蕃,同時留著大量軍隊防禦吐蕃,只能以少量部隊去和阿拉伯帝國爭奪中亞。而安史之亂以後的衰唐,只能更悲催。


小編此問不知是何意?這跟中國封建王朝的發展重心有關係,唐王朝時期還沒有實現經濟中心的南移,整個發展重心仍在北方(主要集中在黃河中下游地區),而李唐定都長安,是經過自秦以來定都咸陽(秦末西楚霸王項羽一把火燒掉了整個咸陽,否則咸陽肯定仍會是首選)等關中地區,從風水學、軍事戰略、經濟社會發展、利益集團(李唐屬關隴集團)等綜合因素考慮,歷經西漢的盛世,到隋唐仍是封建王朝發展的另一巔峰時期,怎麼能說是敗筆?試問敗在何處有,或者說定都哪裡不是敗筆?

此外,若是中原王朝強盛,統治階層定都會選擇在黃河流域,甚至更靠北(如明朝北京,天子戍邊),將北方草原民族政權壓縮到草原地區甚至大漠以北,而隨著五代十國的割據戰亂,北方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人口銳減,經濟中心逐漸實現南移,到兩宋尤其是南宋經濟中心完成向南方轉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故而,統治階層只能定都南方,這也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一條規律。




問這問題真是無知的可怕。定都城,不是拍腦袋的隨心所欲。是根據軍事需求,地理特性,氣候經濟環境,威脅方向等來決定的。在宋時南方大開發之前,大一統王朝定都城只有長安最符合要求。背靠巴蜀,有秦嶺天險,關中平原提供基礎給養,出則擊中原,防守有潼關。敵人又多在西北。不選長安的王朝,根本活不下去幾年。


關中是自商周以來都選擇做為首都的福地,帝王大都會從京都安全考量,認為「易守難攻」之地,就是好地。隋末,李淵官居西北,起兵反隋,只能就近選擇西安做強做大。後來奪取江山,建立了帝國,也會考量「福地」「龍脈之地」。儘管西安偏偶西北,生產落後,交通閉塞,又十分不利於對東部、南部地區的控制。李淵、李世民父子也更多地會忌諱楊隋王朝的短期亡國,而選擇西安。

當然後來李唐開創成為中國的盛世,許多方面西安作為京都都不太方便。於是,出現洛陽東都、陪都,一至武則天遷都洛陽,就是對前期的彌補!


推薦閱讀:

維吾爾人怎麼看待他們的佛教祖先?
努爾哈赤究竟有多少個后妃,歷史上的他有迎娶過「東哥」布喜婭瑪拉嗎?
為什麼斯大林的子嗣沒有繼承總書記的職位?
西遊孫悟空大鬧天宮,玉皇大帝為何不派真武大帝、九天雷尊出馬?
在崇尚謙虛的文化氛圍里,為什麼「毛遂自薦」沒有被冷嘲熱諷,反而被讚揚?

TAG:唐朝 | 李唐 | 汽車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