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男演員的春天真的到了嗎?
喜歡看電視劇的人最近應該注意到了一件事:張嘉譯「霸屏」了!
10月30日播出的《急診科醫生》中,張嘉譯飾演了急診科的主任醫師何建一。
11月6號開播的《獵場》里,張嘉譯飾演的職場精英曲閩京是胡歌的第一個「獵物」。
而在11月13日播出的《我的!體育老師》中,張嘉譯則和王曉晨玩起了大叔蘿莉戀。
雖然張嘉譯演的戲都「撞期」了,但這並沒有影響到它們的收視率——三部劇都穩坐收視份額的前五名。
你以為這就結束了嗎?不,張嘉譯老師還會在11月22日播出的《生逢燦爛的日子》里飾演男主人公老二。加上今年四月播出的《白鹿原》,2017年的張嘉譯妥妥的開啟了「瘋狂霸屏」模式。
其實,張嘉譯並不是近期唯一一個有熱度的中年男演員。73年的段奕宏、74年的潘粵明、82年的周一圍和83年的雷佳音都在今年用自己的精湛演技瘋狂圈粉,迎來事業的「第二春」。這些「實力派」中年男演員的走紅或翻紅讓我們看到如今娛樂圈的市場走向正在發生變化:只有臉蛋沒有演技的「小鮮肉」們很難再讓觀眾買賬了,而踏實演戲、用作品說話的中年「老臘肉」們則成了片方和觀眾們的新寵兒。
「3A影帝」段奕宏
因《演員的誕生》爆火的周一圍
當然還有「大頭版孔劉」雷佳音
在全網diss「油膩中年男」的熱度還沒消退之時,這些沒有「鮮肉」臉蛋,甚至有些發福的中年男人們卻成了新的「迷妹收割機」。一邊是對中年猥瑣男的鄙視,另一邊又將中年男演員視為「男神」,這讓人哭笑不得的強烈對比是一時的熱度還是代表了中年男演員的春天已經到來了呢?
1
春風已經吹來
鮮肉遇冷+大女主劇泛濫=機會
人們不再為「流量」們出演的影視作品買單已經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時代在發展,觀眾也在進步。當小鮮肉們用辣眼睛的演技拿著動輒過億的高片酬,呈現給觀眾的不是視覺盛宴而是一塊塊「注水豬肉」時,這般耍流氓的行徑和畸形的市場環境必然會讓觀眾很氣憤,也會毫不留情的把不會演戲的明星拉入「黑名單」。從《夏有喬木雅望天堂》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鮮肉電影」的頻頻遇冷已經說明:沒有演技的演員不僅很難撐起票房,還會成為「票房毒藥」。與此同時,吳亦凡、鹿晗這些「頂級流量」接連的人設崩塌也讓一些迷妹領悟到了「商品社會」的殘酷現實:什麼都是假的,只有花出去收不回的錢是真的。
四大流量:鹿晗、李易峰、吳亦凡、楊洋
而大叔們呢?他們大多有著數年來積累的紮實演技,會用心對待每一個角色,不會出現「一個表情打天下」的事情,作品的質量有保障。大多數人已婚的狀態也讓粉絲不用為他們的感情生活多操心,不存在什麼「甜蜜暴擊」。他們不嬌柔造作、沒有什麼「包裝」痕迹甚至有些傻的形象也讓人們體會到了久違的真實感。再加上中年男演員們擁有的只屬於成熟男人的荷爾蒙氣息,自然會讓大批迷妹心甘情願的被圈粉。
被迷妹評論嚇到的老段
「大女主」劇的泛濫造成觀眾審美疲勞也恰好給了中年男演員們更多展示自己魅力的機會。自從2011年《甄嬛傳》一炮而紅後,扎堆的大女主戲碼開始上線並進行了長達六年的霸屏。就拿今年來說,《楚喬傳》《醉玲瓏》《秦時麗人明月心》《那年花開月正圓》等都是大女主劇,劇情也基本大同小異:女主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一路「打怪升級」,最後不僅能和男主修成正果,N個男配也會一直默默奉獻。模式化、同質化嚴重的劇情已經讓大女主劇逐漸失去了吸引力,甚至很多女性觀眾也不願再看這些嚴重脫離實際的「瑪麗蘇」劇情。
扎堆的大女主劇
在「陰盛陽衰」的市場環境下,《琅琊榜》《軍事聯盟》《法醫秦明》《白夜追兇》等大男主劇正異軍突起,來勢洶洶地想要改變目前影視市場的性別意識。在這些作品中,男主角大多是三四十歲的中年男人,愛情戲不是重點甚至被取消,男主如何在自己的職業領域發揮作用才是劇情的重點。這不僅充分滿足女性內心對於男性的幻想與期待,還拉回了很多男性觀眾。由此可見,「大男主」劇和中年男演員們正在漸漸翻身。
以上種種,都讓中年男演員們的火爆有了解釋。然而,這股春風真的能幫助中年男演員們完美逆襲嗎?
2
春天尚未完全到來
資本、劇本和觀眾仍是難題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觀眾吐槽和批評沒演技的「鮮肉」演員已經有好幾年了,但是他們依然能拿高片酬,依然能當主角,讓老戲骨們給他們作配。這是因為我國目前的娛樂圈仍處於混亂的發展狀態,資本的注入讓影視作品成了金融產品,藝術在簡單的商業交換邏輯面前必然要低頭。
中國演員片酬排行
資本是赤裸的,但它又十分的真實。人人都知道請「物美價廉」的老戲骨來演戲才能製作出一部好作品,但現實情況往往是投資商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考慮更多的是明星的「邊際效應」。也就是說,資本投資小鮮肉不僅可以讓流量迅速變現,而且能收穫到比十幾個老戲骨更多的市場效果。給演員的片酬佔了作品總投資的一大半?觀眾批評作品質量差?沒問題,資本投錢是為了賺錢,而不是為了藝術,所以他們覺得不需要在製作上投入太多精力。在這種環境下,即使張嘉譯這些實力派為了參演《白鹿原》這樣的好作品願意自降片酬,投資商大多數情況下還是會花幾倍的價格去請那些根本不知道什麼叫「演戲」的流量們。因為《白鹿原》、《大秦帝國之縱橫》這樣的大男主劇劇雖然好評如潮,但由於題材的局限性和受眾面較窄,難以在口碑和收視上同時實現雙收。
豆瓣評分高達9.2卻收視慘淡的《白鹿原》
比資本更令人頭疼的問題是劇本。即使張嘉譯、周一圍這樣的實力派有豐富的表演經驗,但如果沒有一個高質量的劇本,他們的表演可能也會讓觀眾覺得「難以入眼」。拿張嘉譯來說,自從十年前《蝸居》中的宋思明火了後,編劇好像就愛上了把他和年輕女演員湊成一對。「大叔蘿莉」的搭配雖然很火,但也不能老玩這一套啊。相較而言,觀眾可能更喜歡看他穿黑襖子在《白鹿原》里演陝北漢子,而不是在《我的!體育老師》中演一個和90後有感情戲的70後體育老師。
小編怎麼看這對都像父女……
最後就是觀眾的問題了。雖然觀眾的水平不斷提高,但不得不承認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嗑「中年大叔」。在快消文化盛行的當下,大男主戲嚴肅的敘事模式、歷史正劇化的作品不一定有太多的優勢。女性觀眾對年輕男明星的需求則一直存在,「老臘肉」在殘酷的市場「供求關係」面前也只能做出讓步。中年男演員們未來想要成為市場的中堅力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粉絲網」粉絲報告
雖然我國目前的演藝圈不盡如人意,但可喜的是被埋沒的好演員正在慢慢減少。張嘉譯、周一圍、潘粵明等中年男演員的活躍證明了好演員在這個時代已經不怕「巷子深」了,只要認真打磨,潛心提高業務能力,時機到了之時才會綻放的更耀眼。
我們要給現在混亂的市場一點時間,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意識到所謂顏值肉體只是過眼雲煙,只有演技有深度的演員才讓人難以忘懷。對演員來說。經歷沉澱後的成名比偶像式的走紅更珍貴。期待更多的實力派演員們能用演技征服觀眾,迎來事業新的高峰。
坦誠一點,隨著觀眾欣賞水平的提高,中年男演員也迎來了事業的第二春,但筆者並不認為中年男演員接下來會很火爆的,畢竟局限性就擺在那裡,老實說,今年能火成這樣已經出乎筆者意料之外,可能是中年男演員的巔峰了。
筆者在這裡想強調一點,不是中年男演員要火,而是有實力有演技的中年男演員才會火,這是必然的。
中年演員還是很有魅力的。如男演員,到中年,多有男子漢的魅力,比小鮮肉好看多啦,比老年男演員精力充沛,朝氣勃勃,如胡歌、李易峰、竇驍、黃軒等等,最遺憾的是多才多藝、才華橫溢、德藝雙馨的全能實力派歌手和演員喬任梁不幸離世,一位演繹巨星隕落,骯髒的娛樂圈,吞噬了藝德高尚的喬任梁,讓人痛心、惋惜!
應該是現在的觀眾不再單純追求年輕、顏值、可愛等表面化標籤,對影視演員有了更深層次的要求,比如是否具備人格魅力,是否有演技實力等。
另外跟影視行業的發展、日趨嚴苛的標準也有關係,以前在影視圈剛起步或發展中階段,更追求產量與商業化,充斥著潛規則、作品低質量、導演低標準、演員低素質等情況,中國電視電影在國際上有知名度的極少,甚至並不被國外大的權威圈認可,這是在發展中階段沒辦法避免的事。
現在中國電影電視已經成長可稱的上中堅力量,靠的就是影視人及觀眾對作品質量的高要求,導演、演員、編劇、劇務人員等心照不宣的「工匠精神」。
而「大叔」是經歷過影視圈起伏、在這個年齡階段更注重作品質量、且有明確的精神追求的,對觀眾是很有吸引力的,誰不愛有內涵的靈魂呢?就像現在的年輕姑娘更仰慕中年大叔一樣,他們有閱歷,比初出茅廬的小鮮肉更有味道,酒還是有年份的更貴不是。
國內圈裡大叔代表:吳秀波、張嘉譯、陳道明、陳建斌、黃磊、黃渤等
他們的作品特點總結:有力量有魅力、暖心又暖胃。基本都不會拍不痛不癢的作品,部部都經典吧,實力派都很有代入感,生活與屏幕傻傻分不清,難不保大家不喜歡啊~
推薦閱讀:
※跑男六什麼時候播?
※陳赫和鄭愷為什麼被稱為闌尾兄弟?
※如何看待有人推薦袁立成為2017年感動中國人物?
※同為推理大師,為什麼阿加莎的名氣不如柯南道爾?
※《神探夏洛克》中的夏洛克表現的是否有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