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記載,武王殺死紂王時,是先連射三箭,再用黃色大斧砍下其頭顱;對待紂的寵妃,也先連射三箭,用黑色大斧砍頭顱。為什麼都要先連射三箭,有何講法?為什麼紂王用黃色大斧,而寵妃用黑色大斧?


有些答主回答的是什麼陰陽五行說,實在是太扯淡了。

柏舟這裡就先說一下黃鉞和玄鉞到底是什麼,其實就是一把銅斧和一把鐵斧。

商朝主要是青銅器文明,所謂的「黃鉞」基本上就是黃銅斧無疑了,雖然商朝還不會冶鐵,但殷墟里還是出土了一些隕鐵兵器的。

至於為什麼要分開用不同的斧頭,這個和「禮」分不開關係。

《尚書·牧誓》:「王(周武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周人自周公後建立起了一套被孔夫子崇尚至極的禮儀,所以在他們編寫的書里,自然是要凸顯一下的。

黃鉞白旄,乃是人主之禮,以此來砍紂王的頭,也算是對敵人的一種尊敬了。

這種斧頭大概什麼樣子,可以參考下上圖,婦好墓中出土的青銅斧。

用不同斧頭砍是對於不同地位的人有不同的禮,那麼為什麼都要射三發呢?

按照《尚書·泰誓》里的說法,就是「今殷王紂,乃用其婦人之言,自絕於天,毀壞其三正」,三正的說法柏舟傾向於所謂的「天地人」,射三箭,大概就是代天刑法的意思。

但畢竟這些史料都是周后的作品,可能是周武王的行為被無限解讀了。

我們來看看後面的那一句「以輕劍擊之」。

柏舟竊以為,這射三箭加上以劍擊,其實就是周武王姬發害怕紂王假死,以此檢驗他是否真的死亡了而已。


我覺得吧:歷史越久遠,史書上紀載的歷史細節越是操蛋,越是不可信。《史紀》中關於妲己的死,殷本紀說是武王殺掉的;這個問題本身是出自《周本紀》,二寵妃肯定包括妲已,可她又自殺了!這是不是自相矛盾呢?另外,假使紂王自焚,一定是關上大門,收集木頭,潑上油脂,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把自己燒成一堆灰燼,省得死後受斬首之辱。可以想見,當時鹿台一片火海,應該沒有周人有勇氣衝進去吧:搶功不成,反成人殉。所以我想,周人在火熄之後,看到的只是紂王與妲己的骨頭渣子。沒有機會斬首。以上《史紀》的紀述是以訛傳訛,不存在的。至於當時的周人這樣寫,很簡單,他們想通過這種符合"禮″的方式,來證明這場叛亂的正義性。


這件事的真實性存疑。就事論事,三箭的意義應該是仁孝義,你不仁(殺害忠良)不孝(喪失祖宗江山)不義(寵幸妃子荒廢朝政)所以我射你三箭,以示我代天懲罰你。黃色大斧(銅斧)代表皇天后土代表高貴(畢竟做的是君),和五行無關(五行最早出現於戰國,到始皇帝正式為皇家確認),黑色大斧(石斧,塗成黑色,不是鐵斧,鐵器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代表上古巫術的法力代表消滅(寵妃背上禍水名分,便有邪惡的成分)。為什麼說存疑,因為儀式太完整,有為後世背書的嫌疑,。紂王火焚而死,遺體完整性和真實性都不能保證,黃色大斧砍錯了,武王的威嚴不免有損。臣加君斧鉞更不利於團結商的遺民,這件事後世看起來很漂亮,當時做起來不合情也不合理


很多人真是有意思。史記的記載是紂王率軍隊抵抗諸侯,結果軍隊倒戈了,紂王敗走城內,見已經走投無路,商紂王自焚了,這是個很短的時間,所以商紂王自焚只是求死,燒不燒成灰無關緊要,也不可能。武王為什麼射三箭?文言中三很多時候都是個虛數,並沒有實際意義,可能只是周武王射了兩箭,也可能是五六箭,當然有什麼含義,我是不知道了。至於黃鉞、玄鉞,這都是身份象徵,表明了被斬首的人的身份地位高低。大白旗,小白旗也是一樣。這也是跟周禮有關的,當然那個時候還沒有形成周禮,周禮的完備和發展到了成王時期,周公旦主政時候。


推薦閱讀:

TAG:史記 | 帝辛 | 中國歷史 | 歷史 | 也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