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時為什麼不大量製作弓箭壓制敵人?


弓箭之所被火槍淘汰,有以下幾點原因

空16世紀時,歐洲各國就普遍列傳板甲了,這種鎧甲可以保護全身,而且非常厚重,普通弓箭難以穿透。在著名的阿金庫爾戰役中,英格蘭長弓兵的弓箭打在法國重甲騎兵的身上,如同撓痒痒,無奈之下英格蘭長弓兵只得射擊法國騎士板甲的縫隙處或者戰馬,使其喪失戰。

而火槍則可以輕易穿透版甲,這是由於弓箭的動不及火槍,以英國軍隊曾經大規模長時間裝備的棕貝絲火槍為例,這種滑膛燧發槍一般發射的是直徑0.71英寸的球形鉛彈,重約35g左右,槍口初速會因為裝藥量,裝彈鬆緊程度等等原因有很大的浮動。但是普遍也能達到200m/s-300m/s的水平,對應這個數據,槍口動能有800-1500焦,而弓箭,普遍不到200J,火槍彈丸的動能比起箭矢,起碼翻了四倍。

其二,對於天氣的依賴程度不同,在寒冷天氣下,弓箭手體能消耗極大,且四肢僵硬,無法持續射擊,而火槍手需動動手指頭,便能射擊。著名的帕維亞戰役,就是神聖羅馬帝國軍隊趁著暴風血天氣向法軍發動突襲,由於法軍弓箭手因天氣寒冷無法射擊,導致法軍火力輸出不足,衝鋒的騎士被隱藏於森林的西班牙僱傭火槍手殺的打敗。此戰役決定了義大利王國的命運,使義大利免於被吞併,而拯救義大利的,就是火槍。

其三,對於兵源素質的要求不同以及訓練周期不同。弓箭手要求青壯年,要身強壯,臂力過人,而火槍兵只要不是殘疾人,不是六十以上的老年人,稍加訓練,都可以成為一個合格的火槍手,著名的拿破崙旗下精銳部隊,法國老近衛軍,平均年齡有四十多歲,都可以持續射擊幾個小時。而訓練一名弓箭手,至少要幾年。英國的長弓手,都是從小訓練,而滿族的八旗兵,也從小鍛煉。所以相同時間內,能訓練更多的火槍手。

其四,弓箭造價高於火槍。弓箭需要的原材料,比如弓箭很難享受技術進步的造價紅利,膠,漆,牛筋,牛角,鵝羽都得靠農業提供,不光成本高,而且產量低下,價格高。而火槍的彈丸只需些硝石鉛丸,價格低廉,而且受技術革命影響大。

以上,就是為什麼火槍會取代弓箭的原因。


因為鴉片戰爭中根本沒有弓箭的用武之地啊……

鴉片戰爭的大多數戰役,都是英軍的移動艦隊對陣清軍的要塞炮塔。

以鴉片戰爭中第一場的正式戰役定海之戰為例。7月5號下午開大,英軍的幾次艦炮齊射,就摧毀了清軍的戰船和要塞的還擊能力。然後英軍在炮火的掩護下,登陸上岸,又建立了一個炮兵陣地;第二天他們開到定海縣城,發現所有的清軍都已經逃竄,很輕鬆地佔領了縣城。

這是很典型的、拿破崙戰爭之後的戰術,重點是大量密集的炮火壓制,摧毀敵人的反擊能力。

所以你說清軍要怎麼用弓箭壓制?論射程,大炮可比弓箭遠得多了,人家打炮你射箭,你夠得著嗎?論威力,大炮更加完爆弓箭。你更加得考慮到,清軍的要塞和戰船都脆弱不堪,架不住英軍的齊射,但英軍的船隻,不僅龐大,而且表體還包有金屬皮,清軍的實心彈,弓箭,燃燒油還有槍彈,都無法打穿。就這麼個情況,弓箭根本不管用啊!

更重要的還是炮火在心理上的摧毀性作用。一陣齊射過去,船毀人亡,牆傾樹倒,硝煙瀰漫,這種視覺上和聽覺上的打擊,實在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的。所以,在第一天戰鬥結束之後,定海的士兵全都逃跑了。

對了,我突然反應過來,題主為什麼說的是大量製作弓箭?可能是以為弓箭可以形成數量上的壓制?不不不,這完全是錯誤的。實際上,如果你玩過弓箭的話,你就會發現,弓箭的使用門檻比火槍高多了。先不說拉弓開箭需要很強的臂力,如何穩定地上弦就是一個技術,上弦之後如何穩定地射出去更加是難題,如果操作不好很容易傷到自己。相反,火槍,只要你會上火藥,就能射出去,簡單多了。總之,靠人海戰術,用低一層次的軍事技術,是沒辦法壓制英軍艦隊的。


古代戰爭殺傷力大的武器很多,輪不到弓箭。鴉片戰爭時期,作為封建王朝一直進行奴化和文弱教育的結果,就是當時的中國人的意志力和集體歸屬感已經蛻化到了非常低下的程度,這一結果同時受到滿清法制腐敗,社會利益分配高度集中的影響。這個已經不是靠先進武器就可以解決的問題了,作戰意志的低下和士兵的愚昧化使得戰術無法普及,軍官的無能化和舊式幕僚體系的崩潰使得軍隊組織能力蛻化,甚至可以說當時滿清的軍隊同等數量的作戰能力還不如明朝後期,滿蒙族作戰能力的蛻化,漢族士人階層的無能化是滿清各個民族階級固化帶來的嚴重後遺症。論軍隊組織能力,當時的滿清還不如非洲祖魯人,承受傷亡的能力低下,肉搏的勇氣低下,執行戰術的頭腦弱化,假設有這樣一次機會伏擊,士兵需要埋伏在英法軍隊周圍百米的距離保持靜默,滿清軍隊是否具備這一紀律性和忍耐力?我認為是不可能的。所以別說他們用弓箭進行伏擊戰,就算換上手榴彈,可能在面對英法軍隊的反擊突圍的時候還是一觸即潰。滿清政府軍的極好對比對象,可以參考太平軍和黑旗軍,民兵出身的他們,意志力和組織度都超過了正規軍,怕是沒有比這個更好笑的了。


呵呵呵,這個問題有些幼稚了!

鴉片戰爭是冷兵器時代與熱兵器時代強弱對比最有代表性的戰爭之一。就戰爭模式而言,是有化時代的意義!當然,這對於積貧積弱的中國而言是徹底的悲劇!

為了更簡單的說明一下冷兵器弓箭是否可壓制持有熱兵器的八國聯軍,不防先舉幾部歷史性電影大家看看。

第一部,由湯姆,克魯斯主演的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電影《最後的武士》……

這裡面清楚的表明了弓箭與大炮,機槍,步槍的對抗過程,持弓箭和刀劍的武士們被團滅。

第二部,由劉曉慶,梁家輝主演的《垂聯聽政》……親王僧格林沁率領的三千鐵騎被水冷式馬克沁機槍團滅的過程不過是一頓飯的功夫……

馬克沁在1884年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夠自動連續射擊的機槍,射速達每分鐘600發以上。

馬克沁重機槍首次實戰應用是在1893─1894年南中非洲羅得西亞英國軍隊與當地麥塔比利──蘇魯士人的戰爭中,在一次戰鬥中,一支50餘人的英國部隊僅憑4挺馬克沁重機槍打退了5000多麥塔比利人的幾十次衝鋒,打死了3000多人。

真正讓馬克沁出風頭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德軍裝備了MG08式馬克沁重機槍,在索姆河戰鬥中,一天的工夫就打死60000名英軍,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

所以,在弓箭與槍炮這些熱兵器對比之下有兩大短板……射程,射速都無法與熱兵器去比擬!

試問有幾種弓箭可以射程超過三百米?在這射程中滑鏜槍或許沒有優勢,可馬克沁機槍和克虜伯大炮卻可完全履蓋……弓箭排陣的陣式更是送點心!


培養一個合格的弓箭手要很長時間的,不僅要技術,還要很強的力量和體力,像清初的八旗要從小訓練騎射才行。乾隆時期對緬甸作戰,軍隊組成是少數馬甲(就是八旗的重騎兵)當精銳核心,配合大量漢人部隊,而緬甸從印度那裡購買了大量的英國火槍組建了火槍隊,但是野戰中漢軍正面吸引火力,八旗騎兵迅速突進到五十步的距離放箭,一支支精準命中面門的箭讓緬軍膽寒,不敢再野戰,只守著城寨不出來,清軍也攻不進去,最後耗的不了了之。這起碼說明在沒有機槍之前,騎兵還是能發揮很大作用的。而清朝後期軍備荒廢,八旗子弟一個個的都是大老爺,養尊處優的,祖宗的騎射早荒廢了,剩下的蒙古騎兵連剿匪都費勁。清軍戰鬥力不行了,別說來的是英法聯軍,就算來的是明朝時的倭寇,肯定也是打不過。像這弓箭,在清軍中能找出幾個拉開強弓的弓手呢?


我不知道從哪裡得出的結論古代弓箭殺傷力比火槍大。很多人說弓箭射程有幾百米遠,那是最大射程,到最後都是強弩之末;公認的威力最強的古代弓箭是清弓;清軍在與明軍對戰時常在距離明軍20-30步下馬用弓箭射,而不是200-300步。

弓箭殺傷力比金屬彈丸差太多,楊再興死的時候身上箭頭足有兩升。早期火繩槍有效射程80-100米,是有效射程不是最大射程。這個要比弓箭的有效射程大了一倍有餘。而且一枚火槍子彈直徑20mm 以上,被一枚子彈擊中身體任何部位,立馬失去戰鬥力。

清軍平定準噶爾靠的是大炮和火槍,而不是弓箭。兆惠將軍被困黑水營,記載的很清楚,雙方用火槍對射,清軍用樹做擋牆,士兵們從樹榦上挖出敵人射擊的子彈為自己所用。

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軍的火槍比弓箭就強,更別說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用的是米尼彈,有效射程超過500米。

現在居然還有人想著用弓箭對抗火槍。這些人是不是電視電影看多了?


首先是人員的要求,一般弓箭對人員要求不大,但射程不遠,臂力大的弓甚至可以與當時英軍裝備的遂發槍相比,但不是普通士兵都可以使用的,所以也不可能大量裝備,而遂發槍使用對人員要求就相對簡單,英{法}軍可全員裝備。這樣一對比同等兵力的條件下,英軍遠程武器明顯比清佔優。所以弓箭對遂發槍,個人戰勉強可以,大量裝備的話優勢會降低到零點。{普通弓}

在有就是清當時還處在冷兵器時代的戰略思維,大刀長矛是主要武器,遠程火力不受重視。

舉個列子,1000英軍全員遂發槍,1000清軍500遠程加500大刀長矛,數據可能有偏差



以下跑題了,是關於戰鬥的一些見解,不見得對


一直讓人忽略的一點,其實當時兩軍戰場實際兵力對比並不是很明顯,清軍為防守重鎮採取的是分兵,每個鎮4000到萬人左右,相對於依靠艦炮和火炮的5六千聯軍,遠程火力並不佔優。清軍只有數場戰鬥人員戰絕對優勢,但遠程火力不足,多以刀矛為主要兵器,人員裝備老化,最重要的是戰術落後,在遠程武器落後的情況下人員集中衝鋒,這是最大的失誤。其實舉個例子,{騎兵怎麼打槍排兵加火炮?沒辦法,最好的辦法該是防守,或分散饒敵,但由於某些原因只能無奈的衝鋒送人頭。這裡其實不見得是指揮官的原因,反而是明之不可為而為之的原因更大。}

還有一點,當時清軍也裝備了不少火繩槍,擔由於長年不打仗缺乏訓練,不是全員裝備,和裝備老化,偷工減料,有些彈丸甚至放不進槍筒,所以士兵不得不用弓箭來代替槍。

還有就是人員意志力,有的數千官兵英勇戰鬥,傷亡人數與英法接近,有的小萬人不戰而逃,


一次鴉片戰爭輸贏其實也不是很明顯,只是到家門口了,怕了,如果堅持,也不會輸;


好問題,期待各位大神的精彩回答。

先拋磚引玉。

弓箭在冷兵器時代,作為有效的遠程攻擊武器,確實發揮了巨大作用,但當火器技術特別是燧發槍技術成熟並普及後,弓箭和弩箭就退出了歷史舞台,我覺得與燧發槍相比,弓箭有以下缺點:

一、殺傷力不足。單兵的弓箭只有在近距離平射時,在著力點完美的體現情況下,能穿透騎士們厚重的板甲。而將中世紀騎士送進墳墓的就是燧發槍。

二、製作工藝複雜,成本巨大。

每支弓箭都是一件藝術品,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燧發槍的成本則小很多。

三、成熟的弓箭手訓練難度大。

弓的張力大小直接關係弓箭的殺傷力,而拉開一把張力大的弓,需要驚人的膂力,而在一場戰役中,需要弓箭手數十次的拉開這種張力的弓,這需要長期的訓練。如著名英格蘭長弓除了張力大之外,在構造上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這種弓能夠揚名立萬的原因就是每一名英格蘭長弓手都是精挑細選,且經過長期嚴格的訓練。而燧發槍的訓練則簡單得多,一名普通的男子,只要經過簡單的訓練便可參戰,當燧發槍裝備歐洲軍隊後,其軍隊規模和戰爭規模便呈現幾何式的增長。


弓箭沒有火器殺傷力大,這個應該是沒有疑問的吧。如果認為古代弓箭殺傷力比後來的火器殺傷力更大,那就沒法討論了。實際上,鴉片戰爭時期,清軍也已經普遍配備火器了。

一名合格的弓箭手要比一名火器手訓練時間更長,要求更嚴格。沒有長時間的訓練,是組織不起來弓箭部隊的,仗都打起來了,訓練也來不及了。

鴉片戰爭時,清軍的火繩槍毫無疑問是干不過英軍的燧發前膛槍。主要是裝填慢,發射準度更差,有效距離短。但是用弓箭呢,更不行。

英軍的基本打法是對手遠用炮轟,對手到一定距離排成一排放槍。對手衝到跟前,刺刀衝擊。在英軍的大炮殺傷距離外放箭,毛用沒有。

清軍戰敗,是武器,士兵訓練,戰術戰法,統統不行造成的。實際上英軍的前膛槍,準度,距離也都很差。這就是為啥必須拍成一排齊射的原因,因為沒啥準頭。

問題是,即便清軍跟人家肉搏拼刺刀,也都被全面碾壓啊。


這些箭支是短時間內建造的嗎?設計師在哪裡?工程師在哪?工匠在哪?誰來組織?林則徐從1840年6月3日的虎門銷煙以後,已經對海防進行整頓,搜集情報,搜集海船,但是,林則徐怎麼也想不到英軍的炮艦如此兇猛,但是,林則徐還是擋住了英軍對廣東的進攻,可是,英軍卻繼續北上攻佔浙江的定海,最終,從浙江突破清軍的防線。就在林則徐對英軍作戰的同時,道光皇帝卻派琦善來與英軍議和,你說說,這個仗怎麼能打贏?連仗都不想打了!哪有會有人想起來強弓硬弩這一利器呢?


推薦閱讀:

清朝為什麼沒有繼承和發展明代的特務系統,廠衛機構?
中國殲40比殲20性能會進步在哪?
如果阿富汗被巴基斯坦吞併會怎麼樣?
假如颱風在海平面剛生成時就將導彈丟進風眼中心會怎樣?
為什麼世界各國都禁止女兵進入潛艇服役?

TAG:鴉片戰爭 | 軍事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