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為什麼沒有火起來?
白鹿原上有白鹿,世間再無陳忠實。
根據陳忠實先生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白鹿原》,其實從一開始就命運多舛。
眾所周知,這是一部中國文化意味特別濃厚的作品。
黃土高原,新舊交替的時代,透過西北鄉村的眾生相,以小見大,得以窺見歷史巨變的史詩。
底蘊如此深厚的《白鹿原》,為什麼一而再再而三的遭遇變故呢?
最初是檔期的問題,之後是停播,鬧得網上沸沸揚揚,後來重播,又是爭議紛紛。
看起來很熱鬧,其實同時也反映了非常尷尬的現實,《白鹿原》沒有預料中的那麼受歡迎。
沒辦法,這就是一個沉重的題材啊。
有人甚至拿它和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相提並論,可見評價之高,底蘊之厚。
它確實是一部很厚重的題材,以至於王全安拍的電影版都無法還原它全部的底色。
它終究沒有那麼娛樂,反倒有些曲高和寡的意味。
因為它的尺度其實非常大。
記得陳忠實當年寫完《白鹿原》,出版一事也是磕磕絆絆,十分難產。
原著如此,電視版同樣如此,為什麼呢?
從故事內核來說,它擁有極為強烈的批判色彩。
各種大尺度描寫,結局了封建末時代國民的劣根性和舊社會吃人的血腥性。
而對於舊社會和新革命之間,陳忠實的態度又是那麼混沌,以至於撲朔迷離。
如此所帶來的結果,自然就是脫離主流價值觀的一種行為,我們也可以叫做危險的思想出軌。
很不幸的是,好不容易播映了,又遭遇了史詩級主旋律《人民的名義》。
《白鹿原》不火,對用心的製作團隊來說自然十分可惜,但也曾側面反映出這個時代的些許真相。
這就是個娛樂至死的時代啊,沒有話題性的《白鹿原》怎麼可能火呢?
唉,白鹿原上有白鹿,世間再無陳忠實。
謝邀,《白鹿原》對我的影響很大。去年冬天看過了《白鹿原》的小說,我開始四處搜尋羊肉泡饃,不為別的,就是小說中鹿兆海請他爹鹿子霖進西安城,說早晨兒去吃老孫家的羊肉泡饃,白天聽聽戲,想吃啥吃啥,美著呢。打這兒,我就惦記上了這羊肉泡饃。而今年夏天,這電視劇《白鹿原》開演,看著一個個特寫的鏡頭,我就喜歡上了吃這油潑面,有辣子也要吃,就是覺得香。
聽說山西一帶也有油潑面,但和關中不一樣——山西的油潑面放牛肉,不酸,不放關中的這種青葉菜,辣子也不是關中的這種香味。單說關中的麵食,種類也真是夠多,可能不如蘇州面點那樣精緻,可在這黃土高原上,吃的怕也就是一個痛快勁兒。就像電視劇里鎮嵩軍的楊排長說,關中的「褲帶面寬三丈三」,別說在那個饑荒動亂的年代,就是我現在聽起來,也覺得吃著肯定過癮。其實我很好奇他們當時的人真能每天吃上這白面做的麵條?恐怕是夠嗆。
不過,看著電視劇里的黑娃蹲在井邊一碗接一碗地吃著面,那白白的大寬麵條和紅色的辣子攪拌在一起,澆上一勺子油,實在是色澤誘人。有這面就夠了,還要什麼田小娥!說回電視劇。其實剛開始看電視劇的時候,我是不太適應甚至有些反感的——明明是收視率問題非要誘導網友扯到審查;張嘉譯那腰還沒我直;鹿子霖不帥就算了,簡直是個活寶;仙草成了雪地里揀回來的了,這讓大山裡吳掌柜的咋想?但漸漸地,我開始覺得應該拋開原著,再來看這部電視劇。不去想書里的劇情、人設,仔細看看電視劇,你就會發現,這部劇還是很不錯的。
基本上所有演員都演得不錯,何冰老師的鹿子霖尤其能看出好來。李沁演田小娥可能不夠「騷情」——說實話,大家覺得田小娥這個角色寫的好也不是因為她多風騷、和幾個男人怎麼怎麼樣——但田小娥的神態變化、情感流露,李沁都能比較好地表現出來,甚至聽習慣了,聲音也還好。白靈這個角色演得確實有點瘋過了,但和劇中的大多數角色一樣,人設的原因佔大多數。對了,演得最好的,大概是那個傻子——二豆。
不過,這部劇一播出,在化妝間敷著膜派水磁石極潤面膜的秦海璐也是一度火了,這款經范冰冰手中出來的面膜,在某寶也是被人一直搜索,也難怪秦海璐四十多歲了,皮膚依然這麼好。
不知道各位網友朋友們,你們都怎麼看呢?
跑個題:
有次,一位高官居高臨下的對陳忠實說,你在《白鹿原》之後咋再不寫啦?你要體驗生活嘛,要學習講話精神要深入群眾嘛什麼什麼的一大套官話。
陳忠實只回復了一句話:你懂個鎚子!
從立項到拍完長達16年、投資2.3億、拍攝長達8個月、後期製作1年半,94位主演、4萬群演……這些數字的背後已經遠遠超出了一部劇集所能承載之重。「有時你拍一部戲的時候,你知道不是在為自己,你可能是在給很多人一個交代,要對所有兄弟有個交代,要對所有等著這部戲的觀眾有個交代。」張嘉譯說,對這版《白鹿原》盡全力了,但還是會有種種的遺憾,所有的文藝作品都是如此吧。
白鹿原原著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
白鹿原是在對傳統的尊重和保留的基礎上而言。從年代上說,與延續千年的中國傳統是一脈相承,甚至基本沒有什麼變化。特別是在對待現代文化衝擊所做出的反應,應該是所有的傳統社會都要經歷的歷程。但是很顯然,變革本身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了。在劇烈的社會變革中試圖保守傳統,這是命定的悲劇。
白鹿原中,族長的命運象徵著傳統的命運,要求保守的傳統主動放棄自身的使命,這本身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每一次的社會變革,總是社會利益的受損者或社會的弱勢更加具有變革的動力,黑娃們是反抗者的代表,但光有動力是不行的,還需要外部的鼓勵和支持,否則甚至連反抗的勇氣都沒有,更別提作為組織者和領導者的能力。《白鹿原》所著力揭示的「名族秘史」,就是名族文化淵源的水下冰山。而「仁義白鹿村」恰恰帶有濃郁的「禮儀之邦」的象徵意味。對白、鹿家族來說,「仁義」、「耕讀傳家」、「學為好人」的家族綱紀,不僅是白嘉軒的人生信條和立身之本,更是其家族存在和延續的生命力之源,一種生生不息的「本分」精神意志;作家也是把它作為我們民族文化精神特性的集中體現而予以正面張揚的。
封建的禮教是吃人的。但也不能否認,虛偽的面具戴久了還是有用的,特別是在前啟蒙時期,缺乏文化和文明自覺的階層,沒有一個以身為范的族長,社會秩序的維持是不可想像的。在每一個社會和文明轉型的過程中,都不乏反叛者。批判一個舊社會容易,建設一個新社會難,這也是為什麼一個文明可以延續很多年的重要原因電視劇白鹿原觀後感電視劇白鹿原觀後感。反叛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還需要智慧,而且是大智慧。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我們的文明延續了千年不變的格局,但實質上,一直都不缺批判者和變革者,搖旗吶喊的更是無數。
每一次社會變革的劇烈程度,是和其所遭受的損失成正比,而損失的承擔者,總是社會的底層。如何看待社會的變革,如何對待社會的變革,如何應對社會的變革,一系列的問題拷問著處於變革境遇中的每一個人,人性也就在其中。白鹿原雖小,五臟俱全,人類社會中的各色人等,也都可以對號入座,其中最多的,依然是默默地承受者。
白鹿原這樣寫實的劇集,是很難火起來的
一、現代人喜歡看什麼?
現在是一個商業社會,人們在滿足基本的衣食住行以後,有更多的錢流動,可以消費、可以攀比、可以享受,經濟成了最主要的。
馬雲大叔就很火,這在沒有民族干預的情況下,誰有錢,誰就有話語權,誰就能憑藉自己的商界勵志傳奇成為精神領袖
得出一個結論:大眾心底喜歡草根勵志成功傳奇,來鼓勵自己。
二、每個時代都有各自的現實
白鹿原深刻的展現當時現實社會的一些封建民俗、矛盾,透過許多小人物的側面描寫來影射時代變化人性的變化。不得不承認這部小說底蘊厚重,它承載的還是那段積灰的歷史。
可是,而今也有而今的現實,換了時代就沒有真實社會了嗎?
我們忙著顧及身邊,工業污染、霧霾、飲用水、工廠少女、二十樓白領女青年、孩子上學考試、高考制度、畢業生就業、光棍村影響社會穩定.......沒有專業沒有責任沒有工資要求我們必須著重關注研究那段歷史
得出一個結論:每個時代都有各自的現實,忙碌的社會人,使勁跑也追不上時代!
三、電視劇是大眾文化,已經不能承擔傳播這種陽春白雪文化的責任
要看看現在電視劇收視率排行榜嗎?
大IP最火,每年上百部的電視劇百分之八十是古裝大男主大女主大IP ,觀眾要看什麼?看演員的顏值、真金白銀堆砌出來的視覺效果,《贏天下》5億投資,《九州牧雲記》3億,
看完以後都不用去在乎造成什麼樣的社會影響,只要那一瞬間的快感,簡單粗暴,就是這樣。
可就像周星馳電影那樣,當年很多人看不懂,歲月洗禮,很多觀眾反而懂了,評分慢慢增高,成為經典
大明王朝、大清王朝當年不喜歡看的,也慢慢懂得,經典不怕時間久遠
相信《白鹿原》也是一樣
簡單的說,原著故事太敏感。原著只看過兩遍,用了半年時間,看大作品,一定不能看得太快,要看字裡行間之外的東西,所以我讀的慢一點。我敢肯定,陳忠實為了茅盾獎一定妥協過,所以我們看到的出版小說一定是陳忠實修改到自己底線的。我們可以自己猜測一下原稿有多麼震撼。白鹿原一直是一個比較敏感的東西,不管電影,話劇,電視劇。最難的人其實是編劇,電影編劇蘆葦,可以說是中國編劇第一人,可是我們看到的電影白鹿原幾乎就是田小娥傳,當然某電影節就喜歡傳記類型,所以獲獎。電影對我最大的震撼就是白鹿原上的老農那句話;白鹿原是個好地方,你殺了我也帶不走。可以看出那個老農毫無演技,但正是這種沒有技術性的處理,才能直擊人心。話劇版分為北京人藝和陝西人藝兩個版本。編劇孟冰,總政話劇團原團長。因為參與過其中的某一步,所以不好評判好壞,演技不說,就導演手法來說,更喜歡陝西人藝版。據說為了通過審核也是修改過很多次。至於電視劇白鹿原,首先沒有震撼到我,如果要我說,我只能說,那不是白鹿原。其實所有有關於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影視舞台作品,都不是真正意義的白鹿原,但是電視劇更加明顯,蒼白。其次演技上講,何冰水平不用多說,年輕一代的也都是國內年輕演員的佼佼者。很多人說白靈演技不行,其實不然,看過原著的都知道白靈其實就是這種性格,只能說劇本給這個人物的設定太過於簡單蒼白,而演員的二度創作水平太過有限。第三從編劇上講,很不容易,要編這麼一個人所熟知的敏感大作,還要審核。已經很難了。要我說的話,原因很簡單,電視劇白鹿原需要的是高投資之外的回報,所以商業性太重,畫風太過明亮,缺乏年代感和代入感以及歷史年輪的沉重和滄桑感。故事太過於迎合審查。其實寫這麼多,都不知道自己要寫什麼,想到哪裡寫到哪裡,沒有中心和邏輯,也純屬個人觀念,手寫不易,輕噴。
純粹個人的小見解:演員選的不好是失敗的最大原因之一,很多人無論外形外貌,個性特點,一顰一笑和原著描述相去甚遠。人民的名義原本不是啥名著,上映前也沒受到多大關注,為啥火?劇情固然重要,演員演技更重要,難道白鹿原的劇情不夠吸引人?演員毀劇是事實。再者為何情節任意修改,很多地方修改的讓人無法忍受,重要情節一改,連人物性格都變了,有些演員的演技,只能呵呵了,俗話說沒有不行的演員,只有不行的導演。把人物都毀成那個德行了,導演你看不出來?鹿兆鵬除了搶奪弟弟的女友做的不是人,其他地方還說的過去,電視劇里簡直就是個十足的人格渣男!白靈,呵呵,只有呵呵……原本非常期待的電視劇,不到十集就放棄了。就仙草演的還有點痕迹。導演自己水平太漏,HOLD不住這部名著,活活給毀了,錢白花了。
在我眼裡紅樓夢後中文最好的小說拍的電視劇沒有火起來,認為有原因的。
第一,中國人生活壓力大,內心裡抵觸苦難的東西。這早有先例的。比如馮小剛的1942票房慘淡而同期的無厘頭泰囧大火。1942應該是馮最用心拍的影片,醞釀十數年,投入可能也是最大的,可得到的結果卻這樣。
第二,白鹿原小說雖然好,可是現在哪有電視劇精品。看看老版紅樓夢連續劇一直讓人念念不忘,新版卻吐槽無數,用心沒有用心,結果還是不同的。新版紅樓夢沒有火,也不能怪紅樓夢小說差吧。
第三,白鹿原雖然何冰和張嘉譯演得不錯,可是又真的花了多少精力去追求完美?多少場景去令人回味?
我建議,如果不能像以前一樣用心去拍,最好不要碰經典了!隨便拍哪部經典都不可能火!
《白鹿原》敗就敗在農村題材上,而且還是陝西黃土高原的農村題材。目前中國影視文化作品的主要消費群體年齡結構和盲目程度,註定了他們永遠不會喜歡農村題材,而只會喜歡《小時代》這樣的大都市炫富和紙醉金迷的城市題材。
可以這麼說,吳亦凡就算拍那種毫無演技的無腦劇,觀眾也還是願意看,而且吳亦凡據說每天都要敷某品牌的」微碳凈徹黑面膜」來清潔皮膚的,哪裡會去拍那種農村真實題材的電視呢?這就是市場選擇。
這個時代只是看臉的時代,吳亦凡的一點二億不是信口開河的,老戲骨幹著急是沒有任何用的。除了看臉還有就是炫富,《小時代》連拍幾部,說明很多人都在羨慕和追求這樣的物質生活。精神?早已死亡了。
這一代的年輕人追求物質、時尚,嚮往的是奢侈的現實生活,而農村,尤其是陝西這樣西部落後的省份的百年前的歷史,對他們而言沒有任何價值和觀賞慾望,反映農村的故事有夠LOW的了。而追農村題材劇,簡直不可理喻,和他們的生活方式相聚太遠,誰追誰LOW。
所以,在中國電視劇創作上有一個比較突出的現象,越是成功的現當代小說,其改編電視劇的市場反響越容易平淡。就是這個道理!
平凡的世界為什麼能夠重播,因為它傳遞的是正能量,是積極向上的一種信息,即使有反面的東西也很現實、很真實,是大眾心理,大家都能接受。白鹿原有許多陰暗、醜陋的東西,特別是書中的一些內容有過之而無不及,讓人反感,我們就是一個普通讀者,不是文學大家,領會享受不了那麼高的境界。人性的醜惡存在,但你把它藝術升華了,只能引起大眾的反感和唾棄。為什麼有禁書呢?就是這個道理。封建社會都有禁書,新中國有禁書,但開放的中國卻沒有限制了,那隻能由人民大眾來限制和唾棄了!寫的人追求層次呢?拍的人就用心除惡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