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死後,遼國皇帝真的哭了嗎?
宋仁宗死後,遼國皇帝真的哭了嗎?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出自哪裡呢?小孩沒娘說起來話長。且聽我慢慢道來。
原來說這句話的這個人叫陳師道。他是誰呢?
這句話出自何人?陳師道,宋朝文學家(1053-1101)。江蘇徐州人。自幼家貧,勤奮好學。16歲的時候拜曾鞏為師,很受器重,留在自己身邊,教他學業。1081年曾跟著曾鞏去為朝廷修五朝史。1087年受蘇軾舉薦,做徐州教授。後來又做過太學博士,潁州教授。後由於與蘇軾關係要好,受牽連迫害,在家六年。1100年,召回朝廷為秘書省正字。同年受寒疾而死。終年49歲。在蘇門四學士秦觀死的第二年去世。也是英年早逝。他是北宋綽有成就的文學家,尤以詩歌創作為最著。著有《後山集》二十卷。
再說這句話出自的何書?答曰:《後山談叢》,正是宋陳師道著作,書里談的是北宋政事、君臣言行、對遼關係至異聞傳說、節令物候、書法繪圖等等。尤其對北宋重要史事人物如寇準、張詠、富弼、韓琦、龐籍等人事迹,敘述最詳,可以彌補史書之缺。另外,書中對北宋文學家如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蘇軾、劉貢父、秦少游等人事迹亦有不同詳略的記載。
這本書里是怎麼說的呢?
仁宗在位四十年,邊奏不入御閤。每大事,賜宴二府,合議以聞。仁宗崩,訃於契丹,所過聚哭。既訃,其主號慟執使者手曰:「四十二年不識兵矣!」葬而來祭,以黃白羅為錢,他亦稱是。仁宗崩,天下喪之如親,余時為童,與同僚聚哭,不自知其哀也。仁宗既疾,京師小兒會闕下,然首臂以祈福,日數百人,有司不能禁。將葬,無老幼男女,哭哀以過喪。
仁宗在位1022-1063年,邊防不是直接到他那裡,他執政很民主溫和,每逢國家有大事了,都要賜宴給樞密院和中書門下省。因為宋朝實行二府三司制。讓他們商議一下再告訴他。仁宗死了,大宋朝廷發喪到契丹,路上人們聽說仁宗歸天了,都圍在一起哭。契丹的皇帝得到消息後,號淘大哭,拉著使者的手說,我們這裡都四十二年不知道戰爭是什麼樣子的了。
那麼仁宗為什麼能讓契丹皇帝為之痛哭呢?1.以和為貴,與他邦友好相處。宋仁宗死時,當時在位的皇帝是耶律洪基(1032年9月14日-1101年2月12日),雖然皇帝當得不怎麼樣,據說在位時在位四十六年,為人昏庸,忠奸莫辨,迷於酒色,但好漢文化,多作詩賦,有《清寧集》,雖然今天找不到了。看來對宋仁宗很有好感。為什麼呢,正是宋仁宗與外族和好的政策感動了他呀。不僅他,就是沿路的百姓也感覺到了惋惜,所以才聚而哭呀。
宣仁後初臨朝,西戎戒邊吏曰:「聖后相司馬公,必用仁宗故事。自今後敢以一人一騎入界者族。」
杜防,契丹名相也,謂和親為便民,戒契丹世世相受,謹守其約。又虞中國之敗約也,凡十年一遣使,以事動中國而堅其約
我們可以看出正是仁宗朝的和平友好政策,為以後做了垂範,契丹自覺踐行,說以後膽敢越界者,要族之!遵守與大宋的和約,是契丹後來的宰相一致遵守的原則。王師道說了句這樣的話「仁宗用兵無敵,雖不服而心服,使人數世服,非無敵而何?」仁宗不戰而屈人之兵,真正的無敵呀!
2.受臣民愛戴,古所少有。皇帝死了,天下人就死了親人一樣,而陳師道呢?那時還是小孩子,才11歲,也與小夥伴們一起哭,雖然不知道在哭什麼。可能受到大人的影響吧。在仁宗病重期間,京城的小孩子們就在台階下,用頭和胳膊來為他祈福,每天都有數百人,官府讓他們離開都不離開。在下葬那日,無論男女老幼,看到下喪葬隊伍,都哭聲不斷。這不是足以能說明問題嗎?這樣的景象歷史上能有多少呢?罕見呀。可以說古往今來呀!
3.仁宗節儉仁政愛民。還是在這本書里,說:仁宗每私宴,十閤分獻熟食。是歲秋初,蛤蜊初至都,或以為獻,仁宗問曰:「安得已有此邪!其價幾何?」曰:「每枚千錢,一獻凡二十八枚。」上不樂,曰:「我常戒爾輩勿為侈靡,今一下箸費二十八千,吾不堪也。」遂不食。
仁宗節儉的品格有此可見。蛤蜊這麼貴的東西,一下箸就是二十八千,我不吃。我們可以想見他有著一顆仁愛之心,想到民生之多艱,帶頭戒奢戒侈。
「仁政」,一直是傳統政治的最高理想,宋仁宗之前,沒有一個帝王能以「仁」為謚號或冠以「仁」。但是他做到了,而且名至實歸。《宋史》這樣稱讚仁宗及其盛治:在他在位四十二年間,無論吏治還是刑法,還是弊政,小人,都有,但是國家卻總是有正氣,有仁心,繁榮昌盛,人心和善,為什麼呢,皇帝的忠厚包容呀!蘇軾說過這樣一句話「大文豪蘇軾說:「宋興七十餘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聖、景祐極矣。」而天聖、景祐都是宋仁宗的年號。」
4.虛心納諫。史載,包拯在擔任監察御史和諫官期間,包拯屢屢犯顏直諫,唾沫星子都飛濺到仁宗臉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臉,一面還接受他的建議。真是仁慈呀。不僅有包拯,還出現了「求之千百年間,蓋示一二見」的范仲淹,以及倡導文章改革的歐陽修。當然還有王安石,還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的柳永,當然還有蘇軾。
唐宋八大家之中,三蘇、歐陽修、曾鞏、王安石,都活躍在仁宗時代。
在仁宗晚期,富弼、韓琦、文彥博、曾公亮相繼為相,歐陽修參加政事,包拯為樞密院副使,司馬光知諫院,王安石知制誥,真正稱得上人才鼎盛,君子滿朝。
5由於外無戰爭,內求安定,經濟文化俱有大發展,
在古代,人口戶數是衡量國家富強的一個重要方面。蘇東坡曾說:「古者以民之多寡,為國之貧富。」 ,開元盛世最高也只有不足八百萬(開元二十年全國民戶數為780萬戶)。而「仁宗盛世」一千多萬,包拯得出的結論「自三代以降,跨唐(貞觀之治、開元盛世)越漢,未有若今(仁宗盛世)之盛者」相當客觀。所以宋人自豪的宣稱宋朝「太平之極也!」是有道理的。
還有就是「仁宗盛治」只商稅貨幣收入就是「開元盛世」的全部貨幣收入10倍以上。唐朝前期每年貨幣歲入之所以如此低,主要是商業不發達,沒什麼收入。大部分稅收來自農業,以實物稅賦為主。由此可看出,仁宗統治期間商業的巨大發展與繁榮程度。正是從一定角度來看,在仁宗以後,宋朝已經擺脫農業社會進入商業社會。而美國學者們費正清、賴肖爾、克瑞格也在《東亞:傳統與變遷》中感慨:「事實上從宋朝開始,農業的經濟價值已日益變得無足輕重。」
在說科技吧,中國的四大發明在仁宗朝有三個得到了應用:火藥的發明推動了火箭、突火槍、火炮、地雷、火毬等兵器的革命,在對西夏的戰爭中發揮了作用。指南針開始用於航海,使得宋朝擁有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帆船艦隊。畢升的活字印刷術問世後,使宋代大量的典籍得以保留。還有王惟一發明的針炙銅人,完善了中醫針炙體系。朝廷發行了世界上第一張紙幣「官交子」,這些對於整個世界的貢獻都不可低估。
統觀仁宗時期,正是他的宅心仁厚,善於納諫,開明仁政,才使各方面得到了發展,人們稱之為 「仁宗盛治」,最後我們再看清朝的小說家無名氏寫的《東坡詩話》形容仁宗之治:「宋朝全盛之時,仁宗天子御極之世。這一代君王,恭己無為,寬仁明聖,四海雍熙,八荒平靜,士農樂業,文武忠良。真箇是:聖明有道唐虞世,日月無私天地春。」
最後我們說,宋仁宗死後,遼國皇帝哭了,不僅他哭了,人民也哭了。史料出自陳師道的《後山談叢》。他們是不是哭的不可思議呀。但是又有一定的必然。歡迎關注我們:發現歷史。謝謝大家,再見!
宋仁宗死後,遼國皇帝大哭這件事情必定是真有其事。這點毋庸置疑。
在如今留下的史料中,有不少史料都記載了這件事情。諸如邵伯溫《邵氏聞見後錄》載:「仁宗皇帝崩,遣使訃於契丹。燕境之人,無遠近皆聚哭。虜主執使者手號慟曰:『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其後北朝葬仁宗皇帝所賜御衣,嚴事之如其祖宗陵墓雲。」
這裡就特別提到,遼國皇帝是拉著宋朝使者的手當眾痛哭。這事情也是被宋朝使者帶回宋朝,被當成美談記載了下來。
那麼,遼國的皇帝為何會當眾痛哭呢?一個宋朝的皇帝死了,他真的會傷心嗎?
從個人情感上說,宋仁宗死了,遼國的皇帝不但不會真傷心,反倒應該會很開心。畢竟宋仁宗是一位非常優秀的皇帝,他在位期間宋朝的國力強盛,給遼國皇帝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雖然遼宋是盟友,但是,唯有兩國國力均衡,才是維持和平的長久之計。
但是,從大局來看,宋仁宗在位期間,都一直能夠努力維護宋遼之間簽訂的和平盟約,使得遼宋四十二年不見刀兵。為了大遼的穩定,遼國皇帝也應該在宋朝的使者面前,裝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樣子。
因此,我們從史料中可以看到,無論是遼國百姓還是遼國的皇帝,都不單單是為宋仁宗這個皇帝而哭泣,而是擔心宋仁宗去世之後,宋朝會改變國策,會讓遼宋之間再度開戰。
遼國皇帝當眾痛哭並且以皇帝之禮安葬宋仁宗的衣服,其實都是遼國的皇帝在為維護遼宋之間的和平而做出的一種姿態。
宋仁宗去世時,遼國在位的是遼道宗耶律洪基。
史書評價:道宗初即位,求直言,訪治道,勸農興學,救災恤患,粲然可觀。
蘇轍在自己的筆記中評價遼道宗說:「在位既久,頗知利害。與朝廷和好念深,蕃漢人戶休養生息,人人安居,不樂戰鬥。」
從以上兩段史評可以看出,當時的遼道宗雖然年輕,不過三十齣頭,但是奮發有為,頗通政治謀略。蘇轍就提出遼道宗是一個知道利害的皇帝。遼道宗在百官和宋朝使者面前哀悼宋仁宗,都是為了遼國利益而做出的舉動。
因此,我們既要認可宋仁宗這位千古仁君的卓越過人,但是又不必把他神話,好像就連遼國皇帝都成了他的粉絲一樣。
具體史料一見於陳師道《後山談叢》卷三:
仁宗在位四十年,邊奏不入御閣。每大事,賜宴二府,合議以聞。仁宗崩,訃於契丹,所過聚哭。既訃,其主號慟執使者手曰:「四十二年不識兵矣!」葬而來祭,以黃白羅為錢,他亦稱是。仁宗崩,天下喪之如親,余時為童,與同僚聚哭,不自知其哀也。仁宗既疾,京師小兒會闕下,然首臂以祈福,日數百人,有司不能禁。將葬,無老幼男女,哭哀以過喪。
一見於邵博《邵氏聞見後錄》卷一:
仁皇帝崩,遣使訃於契丹,燕境之人無遠近皆聚哭。虜主執使者手號慟曰:「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其後北朝葬仁皇帝所賜御衣,嚴事之,如其祖宗陵墓雲。
仁宗於1063年4月30日去世,這裡的虜主指的是遼道宗耶律洪基,對,就是《天龍八部》中蕭峰的那位大哥,但真實歷史中的耶律洪基與金庸先生筆下想要攻打宋朝建立不世之功的窮兵黷武的耶律洪基不同,反而是一個相對親宋的大遼皇帝。
在宋仁宗後第二任皇帝宋神宗時候,因「南朝(指宋朝)兵騎越境,施弓矢射傷轄下(契丹)人」,耶律洪基致信神宗:
竊以累朝而下,講好以來,互守成規,務敦夙契,雖境分二國,克深於難知,而義諾一家,共思於悠永。
曾出使遼國的蘇轍評價耶律洪基:
在位既久,頗知利害,與朝廷(指宋朝)和好念深。蕃漢人戶休養生息,人人安居,不樂戰鬥。
大宋和大遼(契丹)之間盟好的基礎是1004年宋遼《澶淵之盟》,但是和仁宗和道宗本人之前的「交情」也有關。那是耶律洪基還是太子的時候,他曾經混在賀正旦使的使團來到宋朝,在雄州的宋朝諜報人員報知朝廷,仁宗把耶律洪基從使團中請入宮廷,讓他拜見皇后,以禮厚待,臨別撫其背曰:
朕與汝一家也,異日惟盟好是念,唯生靈是愛。
年輕的耶律洪基感動不已,在心中種下了對仁宗尊敬的種子,也更加欽慕中原文化。
晁說之《嵩山文集》卷二中記載:
虜主雖生羯犬之鄉,為人仁柔,諱言兵,不喜刑殺。慕仁宗之德而學之,每語及仁宗,必以手加額。為仁宗忌,日齋不忘。嘗以白金數百,鑄兩佛像,銘其背曰:「願後世生中國」。
當然,上述很多史料都是宋朝方面的,誇大或者虛構的可能也未必不存在,但從遼朝有關記錄中看,遼道宗比較喜愛漢文化、對仁宗態度較為親善,也是有佐證的。
唯一需要辨明的是遼道宗的所謂「願後世生中國」,這一佛像後來為人們發現,其銘文為
白銀千兩,鑄二佛像。威武莊嚴,慈心法相。保我遼國,萬世永享。開泰寺鑄銀佛,願後世生中國。耶律鴻基,虔心銀鑄。
結合當時以南朝稱宋的遼國語言習慣和佛教語言習慣,所謂中國指的是佛教語言系統中的古代印度,這和「一歲而飯僧三十六萬,一日而祝髮三千」被稱為「菩薩國王」的耶律洪基信仰正好相符,並不是指下輩子要當宋朝人。
宋仁宗趙禎,宋太宗之孫,宋真宗之子,1022年繼位,1063年去世,在位42年。
關於宋仁宗去世後,遼國皇帝哭了,史籍中有多處記載,如邵伯溫《邵氏聞見後錄》載:「仁宗皇帝崩,遣使訃於契丹。燕境之人,無遠近皆聚哭。虜主執使者手號慟曰:『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其後北朝葬仁宗皇帝所賜御衣,嚴事之如其祖宗陵墓雲。」
邵伯溫的記載里,遼國皇帝不僅放聲痛哭,並且將宋仁宗賜給他的御衣葬為衣冠冢,每年祭奠,如待其祖先之陵墓。
另有陳師道《後山叢談》「仁宗之喪」條也載:「仁宗在位四十年,邊奏不人御閣。每大事,賜宴二府,合議以聞。仁宗崩,計於契丹,所過聚哭。既訃,其主號慟執使者手曰:『四十二年不識兵矣!』葬而來祭,以黃白羅為錢,他亦稱是。仁宗崩,天下喪之如親,余時為童,與同僚聚哭,不自知其哀也。仁宗既疾,京師小兒會闕下,然首臂以祈福,日數百人,有司不能禁。將葬,無老幼男女,哭哀以過喪。」
陳師道關於宋仁宗死後,遼國皇帝痛哭的記載,與上條大同小異。不過,陳師道此條還特別記載了宋仁宗死後,宋朝老百姓的表現,「仁宗崩,天下喪之如親」,「將葬,無老幼男女,哭哀以過喪。」宋仁宗死後,老百姓如喪考妣,無論男女老少,皆痛哭流涕。
我們無須過於深究邵、陳二人關於宋仁宗死後遼國皇帝痛哭的記載是否誇張,單從宋朝老百姓和官員的表現來看,宋仁宗之死,確實舉國哀悼,這說明,宋仁宗確實深得人心。那麼,宋仁宗在民間的口碑為什麼會這麼好呢?這是因為,他是一個非常仁慈的皇帝,仁慈到官員深有感觸,文人多有記載,老百姓口口相傳,連遼國皇帝都感恩戴德。這裡舉幾個小例子,看看宋仁宗到底仁慈到什麼程度。
有一次,宋仁宗在御花園散步,侍者發現他散步時不斷回頭張望,又不說要什麼。回到宮裡,他急著對宮女說:「好渴,快幫我端水來喝。」宮女奇怪:「陛下為何不在外面取水喝呢?」他邊喝水邊說:「我回頭找了多次,沒見掌茶水侍吏,又不便問,一問,侍吏必受責罰,故忍渴而歸。」對待下人的過失,宋仁宗首先考慮的不是自己的難受,而是下人因此而可能帶來的罪責。
還有一天早起後,他對侍者說:「昨夜閱奏章很晚,感覺很餓,特想吃燒羊。」侍者問:「何不安排人做來?」他說:「你不知道?每次聽到宮裡有什麼需要,坊間便以為定規,紛紛爭相製作。我擔心要了燒羊後,百姓會夜夜宰羊,我怎能不忍一時之飢,而開無窮殺戮呢?」他連對待動物都很仁慈,可見,的確稱得上天下第一仁君。怪不得他死後,遼國皇帝哭了。
趙禎駕崩的訃告送到遼國後,「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遼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驚,衝上來抓住宋朝使者的手號啕痛哭,說:「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又說:「我要給他建一個衣冠冢,寄託哀思。」此後,遼國歷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應該是真的哭了,你想想啊,一個在位四十二年,沒派兵打過你,而且年年還給你錢的好鄰居,死了,你說傷不傷心?
北宋至建國以來,一直都對,兒皇帝石敬瑭,送出去的燕雲十六州戀戀不忘,從太祖到神宗,幾乎都在對大遼用兵,無論能否打過。都要用兵,因為燕雲十六州對北宋的戰略意義太大了。
不僅是防禦北方民族的天然屏障,還是北宋唯一的養馬之地。可以說沒有燕雲十六州,宋朝的皇帝連睡覺都睡不好,特別到了冬天,河面一結冰,鐵騎可以直接過河,距離東京(開封)只有100多公里,眨眼就到,看後來的靖康之恥就知道了。所以在宋仁宗以前的皇帝都死命對大遼用兵,直到後來的檀淵之盟。
現在宋仁宗死了,就意味著宋遼和平期要結束了,本來這時期耶律洪基,對西夏和北邊金國的崛起,有些力不從心了,現在要是來個大宋,你說他哭不哭?
這也信?說岳飛500打金國十萬,說金國看到岳飛望風而逃,哭著喊著叫「岳爺爺」,說辛棄疾帶著50人到金國軍營把叛徒生擒了,這都是出自正史,可信度有多少呢?你說的真這些沒有本質區別,你以為真的是兔死狐悲?
兀朮曰:"岳少保以五百騎破吾十萬,京城日夜望其來,何謂可守?"生曰:"自古未有權臣在內,而大將能立功於外者,岳少保且不免,況欲成功乎?"兀朮悟,遂留。
:其後敵復分路渡淮,駐廬州界,上命王進援。烏珠聞之望風遽遁。既而,復窺濠州,王麾兵救之。敵方據濠自雄聞王至,又遁,夜逾淮不能軍,敵大畏服,不敢以名呼號之,為岳爺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