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侯對大秦恨之入骨,長平之戰為何全部袖手旁觀?


我認為這個問題主要有三個原因:不想救,不能救,不敢救。下面我就三個原因簡單闡述下。

首先,不想救。當時的世界格局是兩極分化,秦國和趙國是當時的兩個超級大國,無論哪個崛起,對於其他五國來說都是滅頂之災,所以當時最理想的狀態是秦國和趙國拼的兩敗俱傷,大家重新回到戰國初期的平衡局面,所以大家對於長平之戰都不想插手,希望兩敗俱傷好漁人得利。

其次,不能救。當時各諸侯國即使想救,也有些力不從心,首先韓魏,經過伊闕之戰後,元氣大傷,加上後期秦國的遠交近攻策略的一系列打壓,自守尚顯不足,根本無力相救,齊國剛從五國滅齊的陰影中走出來,國力還在恢復當中,況且趙也曾參與伐齊,齊國沒趁機出兵已經算夠意思了。燕國和齊國遭遇差不多,齊國復國時田單的火牛陣使燕國國力大損,使本來就很弱小的燕國更加吃不消,徹底失去了崛起的能力。也不能救趙,再者燕國是秦國盟友,就更不會救趙了。楚曾經是大國,但是此時國都已被秦人佔據,國土大半歸秦,加上白起的攻伐,楚國只有招架之力,毫無反擊之功。

最後是不敢救。據說在長平之戰後期,曾有諸侯想去救趙,但是發現秦趙正在秘密和談,就斷然放棄了這個想法。因為一旦救趙,之後秦趙和談,秦國就會把氣撒到救趙的諸侯身上,當時除了趙國,又有哪國能抵擋秦國雄師呢?尤其是韓魏等國,秦國一旦與趙國和談,從長平撤回的幾十萬人馬都有可能順道把他們滅了。所以當時當時諸侯是不敢救趙的。

不想救,不能救,不敢救。這就是當時為什麼各諸侯長平之戰袖手旁觀的原因。關於這個話題大家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裡面有一篇同名文章《諸侯對大秦恨之入骨,長平之戰為何全部袖手旁觀?》。對這個觀點有詳盡的闡述。


誰都想獲利,但誰都不想付出。當時的大環境下,沒有任何諸侯願意出兵去支援,第一國力和兵力不支持參與這場戰鬥,第二政治角度也都不敢參戰,尤其是對秦早已具有怯戰的想法。

除開秦趙兩國,來簡單分析下其他五國情況。首先是燕國,燕國最開始是被齊國打的幾盡亡國,即使後期國力有所恢復,但是其實際力量早已不如以前。齊國同樣跟燕結仇,並且後期也是被燕打的僅剩一城,慢慢的才恢復過來的。楚國前期強盛,也跟秦打的比較多,但基本都是以失敗告終。魏國多年和秦打仗,秦孝公前期基本是被魏國壓著打,自從變法過後,再歷經兩位皇帝的精心耕耘,魏國大部分的土地已經被秦佔了。韓國,長平之戰本就是因韓國而起,主要是因為上黨地區之爭,韓國如果有實力,也不至於放棄上黨地區,送於趙國。

國力不行,兵力不行,還有一種是執政者的昏庸,魏國,楚國,齊國前期國力強盛的時候,都是被執政者慢慢玩垮的!


諸侯對大秦恨之入骨,長平之戰為何全部袖手旁觀?

長平之戰諸侯對秦人恨之入骨又何嘗不對趙人恨之入骨呢?趙人是胡人之後,勾結魏韓瓜分晉人社稷,為了維護其利益縱容妻妾勾搭門客的計倆和胡人勾結建立社稷,歷來趙人與大魏、大燕、大齊、大韓等爭戰不斷,諸侯被蘇秦口舌之辯忽悠上當才結成合縱與秦為敵,之後才知道上了蘇秦的當,本來就不是一心,況且趙人生性狡詐,朝秦暮楚,陰謀多變,毫無信義,誰肯以自己的犧牲幫敵人獲取上黨的土地呢,而且諸侯都知道秦人乃虎狼之師,長平之戰趙人必敗,即便趙人僥倖勝了諸侯也得不到什麼好處,諸侯誰願意犧牲自己去幫別人得到好處呢?那不是持土地糧食捨命資助敵人嗎?


推薦閱讀:

如果賈府抄家時黛玉還活著,她會是什麼反應?
如何看待宋徽宗後代的康熙皇帝,滿人都是炎黃子孫?
畢加索法國故居將拍賣,你對畢加索的印象是什麼?他都有哪些著名的畫作呢?
出門前被叮囑「一人不進廟,兩人不觀井,三人不抬樹」,是什麼意思?

TAG:文化 | 歷史 | 春秋戰國 | 長平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