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歷史學有什麼用?
現在有個很有趣的現象:
有的經濟學家、政治學家會說我準備把我的研究上溯,歷史對我的研究太有作用了。很有利於我把握趨勢。
有的歷史學家會說:無用之處為大用。
而且現在談方法的比解決問題的還多,很容易眼花繚亂。
古往今來歷史無非有三大作用(即三個層次)第一個教化層次。這個是用來宣傳用的。比如二十四孝,就是元代郭守正選取24個歷史故事來解釋儒家思想,並以通俗的方式宣傳,這很有助於幼兒啟蒙,儒家思想佔據基層思想陣地,擠出去佛家、道家甚至地方宗教。比如乾隆編撰《貳臣傳》《逆臣傳》,把開國時期的臣子事迹都編於書中,昭示天下,讓天下臣民知道大清皇帝對不忠不孝的態度,以此湧現更多的忠臣烈士。
第二個是致用層次。經世致用,讀史明智基本是體現在這個層次。我之前寫過明代高級政務官員的閱讀情況,就是來解釋這個問題。實錄是王朝最有價值也最系統的材料,關於權力鬥爭、派系沿革、軍政錢糧、職位輕重,任免遷轉,都有很明確的敘述。通過讀實錄提高水平,這是迅速了解國家政治,明確自身位置的最佳方法。但實錄有沿革的保密程序,一般人看不到,除了參與修實錄的人自己可以看到很多,普通人只能看人家藉機抄出來的。比如王世貞就在徐階家裡看實錄,其《弇山堂別集》中抄了大量的實錄材料,學問上自然碾壓別人(似曾相識吧),官場上也比較不錯,當到了刑部尚書;另一個就是張銓,很有判斷力的一個山西籍官員,對國家當時的形勢分析的很到位,諸如遼左用兵的不足,戰略的選擇的不足等,但沒讀過密府的材料,就說出了「內廷積金如山,以有用之物,置無用之地,與瓦礫糞土何異。乃發帑之請,叫閽不應」,這就陷入言官流了,皇帝真沒那麼有錢,這對他的判斷略有影響。總之,讀實錄不是個刻苦問題,是個級別和關係問題,讀與不讀高下立判。
第三個是推演未來。有點玄的意思,但基本是把握天下大勢。比如諸葛亮的隆中對、魯肅的江東對,都是對形勢的終極判斷,不僅要學習歷史、更要創造歷史。
有人會說,這都是國家層次。我們只能看到教化的東西,其他我們也看不到,怎麼辦?其實我們都在潛移默化中學習並創造屬於自己的歷史。你找前輩學經驗,不就是為了這嘛,你看公司發展史,不就是想知道未來股價嗎?我們都在儘力學習並創造屬於自己的歷史。當下流行的「每個人都在書寫自己歷史」的學術觀點,其實就回答的這個問題。這方面金沖及、楊天石、高華、沈志華、楊奎松他們的書很容易提高我們認識能力,了解當下如何來,歷史趨勢如何演化,未來何處去。
至於歷史學的功用,得具體來說了。
目前歷史學有三個領域:廟堂史學:我上面提到的宣傳、經世、推演基本都是廟堂史學的範疇,其中推薦的相關書籍也是和廟堂很接近的史家的成果。這個層次的史學從來不是為學術而學術,目標性是其根本。
象牙塔史學:也稱為學院派史學。以求真為最高目標,皓首窮經、博雅是學人的基本體現,有很多世事洞明的大家。目前學科本體的利益也會帶來一些負面,比如各種方法、領域滿天飛之類。當然只要堅持「深入淺出真學問,深入深處死學問、淺入深出偽學問」的方法基本就可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了。
民間史學:這是個興趣群體,他們自己的圈子做自己喜歡的事。
總結:理論上說題主想通過學歷歷史了解未來,那就多關注點政治學優秀成果、經濟學優秀成果,避免過早進入碎片化體系中,保持一個健全的常識。
羅振宇說:我研究生髮了十八篇論文,都是為賦新詞強說愁,但我用它找到好工作了。
具體還得自己找,不要指望學說解決人生。
歷史學是一個現代的基礎學科。自近代學術從傳統的「經史子集」到晚清的「分科治學」開始,歷史學從「經史合流」到民國時期的地位失落。在中西交通、西學強勢的背景下,一些有中學修養的大家成為傳統歷史學的最後餘暉。
建國後,歷史學一度在唯物史觀和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的指導下,剖析百多年來的革命運動,以「一條紅線,兩個過程,三次革命高潮和八大歷史事件」為綱目,逐步走向教條化和闡釋學上的空泛。
改革開放後,「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歷史學愈發的邊緣,雖然有社會史的興起一定程度上挽留了「史學危機」,但歷史學式微已經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無疑,在技術變革、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裡,歷史學的實際功能難以具體衡量,顯得渺茫而遙遠。大部分大學生在選擇專業時,以歷史學為第一志願也是一個有勇氣的決定。
學文科特別是歷史學甚至有些讓人難以啟齒。馬克布洛赫曾寫出名著:《為歷史學辯護》,可見西方歷史學也一度陷入困境。
歷史學是科學和藝術的爭論,已經消退許久。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閻步克曾說過:實用理性是中國人的特有思維方式。對一門知識非得要問它是否"實用"或"有用沒用",中國人是很容易提出這類問題的。歷史學往往很難被看作有非常具體的用處。西方歷史學也一度是貴族學問,具備強烈的繼承特徵。
遺憾的是,歷史不是技術,普通人靠歷史知識能不能掙來錢,或者能不能贏得惠顧垂青,這些似乎都不是史學自身的價值所在。就算有人能用歷史這門學問得到很多別的附加東西,依然只是歷史的旁生價值,而非歷史本身。
讀史明智,讓人知興衰與人生哲理。中國人向來有歷史記載和追根溯源的傳統,結繩記事、甲骨簡帛。也有一套系統的編纂和版本學知識,校勘歷史地理等。故而,史學是一門傳承的學術,它既有科學的精深嚴謹,又像藝術一樣美妙動人。
歷史之美,亦蘊涵在文明的進程之內。在古希臘神話中,傳說共有九位繆斯(文藝女神,Muse),而居首的是克萊奧(Clio),她是一位掌管歷史的女神。女神與歷史,頗是綺麗的搭配。
或許,史學的藝術魅力,在人類社會中確實是永恆的。歷史學的魅力並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從根本上說,以史為鑒,了解過去的歷史,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固有方面。文化的演進,在歷史過程中愈發珍貴與生動。
用股票來回答:
歷史——就是大盤形勢。有世界的、有國家的、有一省的、有一市的、也有一個農村的。
社會團體——就是股票。有強勢股、弱勢股、中間股。股票一上一下就是永恆規律。
歷史人物——就是股民。沒有這個人炒股票,也有那個人炒股票。
學歷史,是為了更清晰的看到:大盤變化的規律;社會團體的興衰;歷史人物的作用(正面的、負面的)。
歷史,博大精深。懂的讀,能讀出正能量,能批判古人吸取經驗教訓,不重蹈覆轍;不懂讀,能讀出負能量,人家說什麼你就信什麼,人家怎麼做你也學著做,這歷史的俘虜。
一枚硬幣有兩面。學歷史,有好處也有壞處,能得到好處還是得到壞處,這要看個人的能力。壞種越學越壞,良種越學越好。
一個人從大處講知國家的興亡的原因,演變的過程。從小處說知自己祖先,族群成長過程。一個國家文化的傳承,民族精神。這些都需要從歷史記錄中獲得,只有學懂歷史明白歷史才能知道得與舍的真正含義。只懂得學習外國什麼知識,博士教授崇洋心盛。如果這些風氣盛行於國人哪是十分危險的,只有把民族的知識學懂立住自己的根本,以外學為補充在吸收中突破。只有學好歷史才能更好做人,知自己的根本。
學習歷史學要一分為二講:學,習歷史,學有什麼用?作用極大,可學到依法治國,兩學一做,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實現中國的偉大復興。
學習歷史真的可以更好掌握現在未來,可以不走或少走枉路;所謂歷史,應包括已經過去的人、時、事、識,比如一個小學生跟老師學的12345加減乘除法,日月水火天地等文字,實際上都是歷史,這些一切知識不可能每個人一生下來,自己重新去開拓發明,那樣費時耗事,浪費時光生命的。古、是為今用的,無古不成今,這是最樸實的真理與法則。
學史可以明智,以靜其心。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知榮辱。
學地理開拓學生橫向思維,學歷史開拓學生的縱向思維……每個人掌握歷史知識是掌握人類社會文化的重要一環,一個沒有絲毫歷史知識的人絕對不會很好的與現實社會融合,這樣的人很難會發展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士。
推薦閱讀:
※曹操一生最想得到的名將都有誰?
※明朝屬於二世而亡嗎?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庶子都干什么去了?
※吳三桂為什麼不採用鄭成功的戰略來抗清?
※元朝,金朝,遼朝,清朝都不是漢族政權為什麼卻屬於中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