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做到不與無知者爭論?


每於席間,總不乏高談闊論者,天南海北地亂彈也無妨,但最怕於此遇見凡事要一爭高下者,簡直令人頭痛。

張岱的《夜航船》序文中曾寫過這樣一個笑話:

昔有一僧人,與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談闊論,僧畏懾,拳足而寢。僧人聽其語有破綻,乃曰:「請問相公,澹臺滅明是一個人、兩個人?」士子曰:「是兩個人。」僧曰:「這等堯舜是一個人、兩個人?」士子曰:「自然是一個人!」僧乃笑曰:「這等說起來,且待小僧伸伸腳。」余所記載,皆眼前極膚淺之事,吾輩聊且記取,但勿使僧人伸腳則可已矣。

因此,張岱總結道:「天下學問,惟夜航船中最難對付。」

士子被和尚取笑,就是因為在談學問時,不斷露出破綻和馬腳,使得和尚心裡暗暗嘲笑,並不再存敬畏之心,終於放鬆原先蜷縮的身子,理直氣壯地「伸腳」。

一次於席間,聽一人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里地瞎侃,全然破壞了大家相聚的興趣,我不禁慾以「伸腳」,儘早免受余害。忽而想起,和尚只是表示了自己的態度,並未與士子爭辯,否則,故事與和尚都沒有那麼可愛了。

洛克菲勒在寫給兒子約翰的信中,曾諄諄教誨道,「紳士永遠不會與無知者爭辯」。這句話也像是告訴我的。

與無知者爭辯,自己早已在不覺間將自己與無知者等同了。

林肯總統有一次忍無可忍地斥責一位和同事發生激烈爭吵的青年軍官,他說:「任何決心有所成就的人,決不會在私人爭執上耗時間,爭執的後果,不是他所能承擔得起的。而後果包括發脾氣、失去自製。要在跟別人擁有相等權利的事物上,多讓步一點;而那些顯然是你對的事情,就讓得少一點。與其跟狗爭道,被它咬一口,不如讓它先走。因為,就算宰了它,也治不好你的咬傷。」

這一形象的比喻,包含著何等的睿智啊!

有時候我就想,在特定環境里,如果不是一個檔次,即 不在一個文化層次,一個專業領域內,最好不要在高深之處辯論學術問題。水平低下者不僅露怯,而且不免難堪。強要進行,大多淪為抬杠。

當然,作過相當研究者,抑或有備而來者,似可例外。

在通常情況下,高水平不是通過刻意表現就被大家認可的,低水平也不是能夠精心掩飾的。


孔子說:辯之無益。兩個人吵架,為一件無聊的口水之爭,甲說,曹操下江南,帶了八十四萬人馬,乙一聽,說不對,是八十二萬。這時一個賣豆腐的販子挑著擔子走來,後面遠遠跟著一條狗。賣豆腐的是個三國迷,不僅愛擺三國故事的龍門陣,而且凡事好定輸贏。這時聽見兩人爭論的問題都不對,就歇下肩上的擔子,插到兩個人中去調解,說甲你不對,乙你也不對。曹公下江南的人馬,不是八十四萬,也不是八十二,是八十三萬。於是把他熟悉的龍門陣吹了一遍。結果他贏了。可是當爭論的兩個人大笑不止和他告辭後,他再去看豆腐擔子,卻大吃一驚的發現,小半廂豆腐不見了,而不遠處,那條狗正半座在地上心滿意足地朝他添舌頭。畜牲,他氣急地操起扁擔一一 可是那狗早防備著他,也像那兩個爭論八十四,八十二的壞小子一樣散去了。就這樣,爭贏一萬人馬,販子輸了半廂豆腐。雖然懊惱不已,可又怪得了誰呢?於是有了一次教訓,下次他決定不會再和那些無知的二貨爭論什麼了。


這個問題很好。有知與無知都是相比較而言的,而且是不同行業不能擺在一起來論有知還是無知。所謂不與無知者爭論,其實體現的是一種涵養,因為爭論是要在行業內進行才能有促進,所謂百家爭鳴可以促進繁榮就是指這一點。但是我要說明的一點是正常的學術爭論,不是惡意的貶低、辱罵和封殺。我們周邊有很多人都不願意不希望別人好,看到別人好了就無端端的升起羨慕嫉妒恨!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與別人爭論(不論有知和無知)是一種經驗和睿智,當然,躺著也中槍這種事你碰上了算你倒霉,我的經驗是如果你認真了,為一些事較真,那最後只能給自己的形象和聲譽帶來不必要的傷害,如果你是名人那更容易被傷害。



圖片是:黃昌友作品,源自網路圖文無關


認清無知者。無知者為何無畏,因為他有一點知,只是坐井觀天,夜郎自大。真正的無知者眼裡沒自我存在的,盲從權威,做其奴才為其存在的價值。

認清自己。人都是從無知到有知的,知道無知者的無知,能傳授他不知道的材料就告訴他,他知道自己無知還和你爭,必定有原因,你不能認同就適可而止,撞了牆被狗咬,不能對牆和狗撒氣吧,對待精神弱者要同情,迂迴過去。這樣的行為才是成熟的表現。

認清無知和有知的關係。有知是相對的,無知是絕對的。有知者知道越多越覺得自己對許多都無知,於是才會包容無知者。真無知的人很可憐,活在愚昧里,和他爭執是害他傷己。大多數無知者還是有許多其他可學的地方。一個巴掌拍不響 ,和有知者爭,說明你明顯存在他不能尊重的地方,人與人交往也是自我反省提升修養的鏡子。

出現與無知者爭執若不可避免,則心態應該隨時端正,噢,又一次轉身的機會來了。報以微笑,飴為瓊漿。


(1)很多什麼都不懂的人急切地想證明自己,聲音很大。

就像真正有錢的人,都很低調一樣,真正學識淵博的人,通常也不會大聲宣揚自己,只有懂得不多的人,才喜歡證明他所知的是正確的。

以前的我,最討厭別人看不起我,也會和別人爭辯、解釋。比如,城市的同學說農村人不講衛生,我就很生氣。但現在我覺得,我不能代表農村人,農村人也不代表我,我只能代表我自己。

莊子也說:「夏蟲不可以語冰。」何況,就算辯論贏了又有什麼意義呢,沒有什麼價值可言。

(2)人與人的成長環境不一樣,接觸的人和事物也不一樣,自然觀點也就不一樣,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的權力。一些人,不能愉快的聊天,那就遠離好了。對事不對人地討論問題,避免人身攻擊,這是我們成年人應該有的態度。

現在,我所有的焦點都是好好做事情,讓自己走得再快一些,賺更多的錢,跟著更牛的人學習,去更多的地方……

沒有任何意義的爭辯,我都不會浪費我的時間與精力。有時,覺得很可笑,我就會回一句:「真羨慕你有時間給別人添堵。」當然,一些建設性的意見還是要聽的。

有的人想贏得爭論,而我想贏,想讓自己的人生贏得漂亮。


物極必反!與無知者爭論並非一概全是壞事。正因為無知者人數不少才需要猛拍一掌!人不可能是完人,事實上這個世界上也不存在完人。人有智者與愚者之分。但愚者在智者和事實的啟發下同樣可以進步變為智者。

單純為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可以暫不與無知者爭論!但為了追求"真理"(這裡真理是指被實踐所證明的)還是要與之爭論下去的。

按常理"無知者無畏"!與之相爭得不償失。但真正的"真理"需要維護時,你不挺身而出去積極維護與無知無畏者鬥爭,任其猖厥,肆無忌憚。後果又是多麼可怕!

其實若要做到不與無知者爭論很簡單。學學魯迅筆下那個「聰明人"就足矣。好!好!兩字一切全過去了。問題解決了嗎?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任爾東西南北風。

引經據典,實在麻煩。簡明扼要,一切全都明白了。大既這番言論是否又會一石激起千層浪吧。但願如此。


孔子提出君子要有「三畏」,即「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而我們又知道「無知者無畏」

由此可得,無知者是沒有道理可講的,他們不敬畏天命,也不會敬畏聖人的言教,只會固執己見,跟這樣的人爭論不就是在對牛彈琴嗎?

有這個時間,為什麼不拿來看看書,喝喝茶,為什麼不給自己整點樂事,非要給自己添堵

就好比,我曾經遇到一個人,你義憤填膺地跟她說,日本人參拜靖國神社簡直是在藐視歷史。

她回你說,這是人家的自由,愛拜誰就拜誰,為什麼要干涉?

你跟她解釋了一通,最後發現還是徒勞的時候,就可以停止了,行行行,你愛怎麼想就怎麼想吧

所以沒有必要跟他們爭論,不在同一個頻道上的人之間的交流,大概就像秀才遇到兵,有理也說不清

再簡而言之,就是「說了也不懂、 懂也不會做 、做又做不好」

再想以理服人,也還是要向這股惡勢力低頭

「惹不起 惹不起」

那就躲吧

以上???


謝邀! 首先,爭論探討並不全是損害和諧的壞事。 話不說不明,理不說不透。 一一簡單說三種情況吧! 第一種:雙方有益的爭論。討論提高雙方認識;如果進了死胡同,爭論無果且無益於提高總結對此事的認識。即可停止。 第二種:單方有益的爭論。話說到還不明白,就算了。討論減半,可停止。 第三種:不爭論亦不回應。寧和明白人打一架,不和糊塗人說句話。觀其言行就即可判斷,不必開始直接停止。 一一認真的說、說了沒用、完全不說、這三種爭論討論的常態,因人因己因時因事由當事人自行掌控。 標題所說無知者算怎樣的無知呢?孩子年幼無知你得說;老人糊塗無知你得說……。 一一第三種情況也有差別;有的是不必說;有的則不忍說。


每個人的生活中避免不了與他人言談。偶有爭論,這也是正常的。談到無知,可以有兩種『』無知『』。一種是誤認為的無知。也就是說他一直認為是那樣,真心不知道自己是錯的。經他人提醒或解釋了以後,才得以知道自己的錯誤,樂意接受他人的指正。另外一種卻是固持己見的無知,明明知道自己是錯的,但是為了面子,或企圖有意跟別人一爭長短,還是死不認錯,並有為難他人的心機。對於第一種的無知,我會保持一種善意的心態與其做一番解釋或爭論。對於第二種無知,我會放棄解釋,更不會與其爭論。保持沉默或離開是我的選項。


您不爭有何論,不管他人有知無知不爭者海闊天空,世事無爭任自由。當您知道世間百態有爭不完的事您就會放得下放得開,做好自已,把去爭的時間去論的時間自已好好學習多看看書除去自已的無知。


推薦閱讀:

世界上的未解之謎有哪些?
剛剛大專畢業做機械設計,很迷茫該怎麼辦?

TAG:社會 | 社交網路 | 心理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