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和雞精哪個對身體危害大?


味精在高溫條件下,會轉變成焦谷氨酸鈉,傳說味精能致癌就是指的這個東西。事實上,至今為止,並沒有任何科學依據表明焦谷氨酸鈉能致癌,而且焦谷氨酸鈉在普通烹飪環境下生成極少,所以不用擔心致癌這個問題。

每天吃多少味精,這個問題暫時並沒有一個限量的標準。不過最新的消息顯示,歐盟食品安全局發表聲明,認為攝入這類食品添加劑的最大限額應定為每天每公斤體重30毫克。這個標準暫時只是一個建議,下來會遞交給歐盟委員會,以及歐盟各成員國負責食品監管的機構和人士。

味精的爭議一直存在,包括之前的一直懷疑是味精作怪的「中餐館綜合征」,許多危害並沒有得到證實。動物實驗表明,谷氨酸鈉可透過胎盤和血腦屏障, 損傷未成熟動物和胚胎的神經系統,導致其發生代謝失調性肥胖,還能導致小鼠胰島功能損傷、胰島素抵抗, 抑製成年小鼠學習記憶行為等,不過這些危害在人身上尚未完全得到證實。

在2007年中國有一項研究表明,高味精攝入者發生超重的可能性,數倍於完全不食用味精的人。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成人鈉攝入量是每日不多於2克鈉 ,相當於5克鹽 ,谷氨酸鈉也含鈉,因此也需要與食鹽一併計算,並限制用量的。

值得一提的是,市場上的同類調味品如雞精、雞粉、蔬之鮮等,與味精都是大同小異,談不上危害哪個大哪個小,都是通過添加谷氨酸鈉及其它調味品如核苷酸二鈉等,起到調鮮味的作用,購買時可以看下配料表,將它們歸為一類進行選購,不要再重複購買了。要知道萬物皆毒,過量都不可取,味精也是如此,適量食用無需擔心安全問題的。


丁香醫生來回答這個問題。

關於味精和雞精,有太多說法:

吃多了會致癌!

味精是化學合成的,我改吃雞精了……

味精的成分就是一種氨基酸,可以放心吃。

我家非常注意健康,做飯從來不加味精雞精。

「鮮味」人人愛。在追求美味的路上,這 4 個真相,可能會讓你更理直氣壯。


1. 味精,很安全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而谷氨酸就是一種氨基酸,是組成蛋白質的基本成分,很多天然食物中都有,並不是什麼有毒物質。

但是,食物是天然的,味精是化學工業品!

哎,「天然」這個詞簡直是商家鼓吹出來的最大偽概念。現代食品工業中,味精是用微生物發酵糧食、澱粉等原料生產出來的。這樣工藝和釀酒、制醋類似的。你們不害怕加醋喝酒,怎麼就唯獨覺得味精有害呢?

科學家們早就研究過味精的安全性,並沒有發現它能產生危害,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把味精歸入「最安全」的類別。


2. 雞精,是雞肉味的味精

雖然大部分味精的包裝上都畫著肥美的母雞,廣告中也不乏「濃縮雞肉精華」這樣的概念,但其實,雞精,就是稍微高端一點點的雞肉味的味精。

它是一種複合調味料,主要成分跟味精一樣,還是谷氨酸鈉。除此之外,還會加入鹽、核苷酸、糖和其他香料,味道比味精更豐富。

當然,一些高品質的雞精會加入雞肉粉或其他肉類提取物,但量的多少,就看廠家(和價格)了。


3. 加熱不致癌 ,只是不鮮了

谷氨酸鈉加熱到 120℃ 以上時,可能產生焦谷氨酸鈉。

這也就是傳說中味精緻癌的罪魁禍首。

只可惜,這純屬自尋煩惱。焦谷氨酸鈉並不致癌,只是沒有鮮味,這也就是為什麼建議出鍋之前再放味精的原因。

如果非要說致癌,那就是和鹽一樣,高鈉飲食可是會增加患胃癌的風險呢。


4. 味精的好處:讓你少放鹽

味精和雞精的主要成分都是谷氨酸鈉,鈉讓我們吃到的食物有「鹹味」。但鈉吃多了對身體不好,道理大家都明白:

無論是鹽,還是味精雞精,都是少放點好。

但是,好吃也很重要啊,沒有鹹味吃不下去……

這裡有一個私房秘籍要給你:

味精可以讓你在同樣的鹹味下,吃下去更少的鈉!

這是為什麼呢?

味精和雞精中的核苷酸和谷氨酸離子,這兩者有「增強鹹味」的作用。

也就是說,在鈉含量相同的情況下,加了味精或雞精的菜,相比只加了鹽的菜,吃起來更咸。

所以,比起全部用鹽的情況,可以用少量的味精或雞精代替一部分鹽,就能吃到足夠咸(而且更鮮、更好吃)的菜,而且還能攝入更少的鈉。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都是「適量」。如果一大勺倒進去,那誰也幫不了你。

內容參考丁香醫生科普文章:

付婷《這 4 個真相,讓你重新認識味精和雞精》

編輯 / 李壞

丁香醫生 查看官方網站 身體上的問題,來問丁香醫生(App)


關於味精和雞精的危害,大致分為以下幾個版本,脫髮致禿的,頭髮提前變白髮的,降低智商的,還有讓人不孕不育斷子絕孫的,聽的最多的就是,這東西致癌。

這些版本雖然都是從健康出發的,但是不得不說,都是假的。味精和雞精就安全性來說,在調味品里是安全的。為什麼呢?追本溯源,先來看看味精的發明。



味精是在一次非常偶然的情況下被發現的,一位日本的化學家池田菊苗,有一次和家人一起吃飯,當他喝到妻子煮的黃瓜湯時,發現格外的好喝,湯里散發著一種不可描述的味道。


這種味道,就是鮮味,當時還沒有鮮味這種說法,而鮮味的概念也是池田先生後來定義的。


圖/池田菊苗


化學家的直覺告訴他,這鍋黃瓜湯里一定不簡單。果不其然,除了黃瓜外,他發現湯里還有海帶。


直覺又告訴他,那個不可描述的美味大概是來自海帶吧。於是,他開始了海帶的化學成分研究之路,經過半年,他從海帶中提取出了一種物質「谷氨酸鈉」,也就是我們口中所說的味精。劃重點,他不是合成,是提取出的,這種讓食物味道變得鮮美的物質。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谷氨酸是人體必須的20種天然氨基酸之一。谷氨酸鈉本來就廣泛存在於動物體中,有一些蔬菜水果中都含有谷氨酸鈉。

之後,「谷氨酸鈉」就成了佳肴的標配,也正是這種物質,讓料理界打開了新的大門。日本當時為它起了個洋氣的名字,叫「味之素」,還成立了同名的公司。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到了中國,它的名字就成了「味精」。



因為味精帶來的口感和味道,一些餐館甚至沒它就開不下去。市場上對味精的需求也變得巨大起來。單憑海帶去提取,那肯定是不夠的。於是科學家開始尋找其它的原材料,小麥、大豆都被嘗試過,但是結果不如意,雖然能夠提取到,但量還是沒法達到,成本依舊很高。


這時候,生物技術的重要性開始體現了,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採用糧食為原料,再通過微生物發酵的方法去提取,產量也上去了,還大大降低了成本。這讓更多的家庭、餐廳和酒店都能用到這種美味了。


可就是因為使用的廣泛,一部分人開始擔心了起來,讓味精變得「魔化」,一些身體的不適都會歸咎於這個小小的味精。那味精到底有什麼危害呢?



味精最大的危害,大概就是太鮮美了吧。對於味精安全性的研究當然有很多。總結來說,味精作為調味品是安全的。

美國FDA、美國醫學協會、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衛組織的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組(JECFA)、歐盟委員會食品科學委員會(EFSA)都進行過評估和審查。JECFA和EFSA都認為味精沒有安全性方面的擔心,因此在食品中的使用「沒有限制」。美國FDA的一份報告認可「有未知比例的人群可能對味精有所反應」,但是針對整體上的味精,他們贊同JECFA的結論。


雖說安全,但也不能過度使用。那過度使用會怎麼樣呢?味精中含有鈉元素,過度飲食會增加血壓和心臟的負擔等。但是!味精中的鈉元素含量還不到家裡食鹽里的1/3。與其擔心這個,不如少吃點鹽,畢竟誰沒事會把味精當飯吃啊。


說了味精,那關於雞精呢?其實,拿出家裡的雞精和味精,對比一下後面的含量,就會發現,雞精的主要成分就是味精(谷氨酸納)。只不過對比味精這種純純的鮮味劑來說,雞精含有比較多的氨基酸,既能刺激食慾,又能提供一定的營養。


雞精的味道其實就是雞肉的鮮味,但是,雞精可並不是在雞身上提取的。(如果是雞身上提取的話,這成本簡直要逆天)

味精和雞精,完全不用對比他們的危害,看看自己的舌頭更喜歡哪種味道就好啦。


說了這麼多,就是想告訴各位吃貨

放心吃吧,你胖真的不能怪味精



有的人問味精和雞精哪個對人體的危害更大。

其實這兩個東西都還是非常安全的。味精也就是谷氨酸鈉,這個成分在很多的食物以及自然環境中都有。世界衛生組織也早已經把它歸到了最安全的類別中,至於雞精,其中含有比較高比例的谷氨酸鈉,也就是味精,此外還會加入一些鹽、呈鮮的核苷酸類的物質、糖以及其他的香料,主流品牌的雞精中也會加一些雞肉粉或者其他的肉類提取物,這些成分也都是比較安全的,所以從成分來說的話,這些都是屬於安全級別,談不上有任何的毒性。

市面上懷疑二者對身體的危害可能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首先經過高溫加熱之後的代謝產物。有傳言說味精在高溫下會產生焦谷氨酸鈉,會有神經毒性之類的,但其實這只是鮮味會有所下降,並不會產生毒性。雞精也是同樣的道理。

我們平時不建議大家採用300℃以上的高溫烹調,因為這種溫度下一些氨基酸和糖類在一起容易產生美拉德反應,產生一些複雜的化合物,這裡面就可能會生成一些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所以我們建議大家盡量控制溫度,但這口鍋不應該由雞精或者味精背。

我們經常提到的這些調味品對人體的危害還有攝入過多的鈉,對於我們的血壓以及人體健康會有一些影響。

從這個角度來說確實應當限制味精和雞精的攝入,不過核心還是跟你的口味有關。你覺得過於清淡,自然而然就會加入更多的鹽、味精或者雞精等調味料。

我個人可能習慣撒雞精,因為味道比較好,甚至是我會使用那種濃湯寶,因為基本上炒一鍋菜放半盒的量大約相當於2克鹽,是比較容易定量的,有助於我限制鈉的攝入。

一般我們建議每日鈉的收入少於2300毫克,或者說鹽的攝入少於六克,如果以膳食調查的數據來看,我們很多地區的國人普遍超出了接近一倍。

如果按照日常飲食70%的鈉的收入來自於這些調味品的話,以全國的一份調查數據顯示,可能大家完全不用任何調味品的話,每天攝入鈉的量也是在適宜的範圍之內的(1500毫克)。

說這些只是想提醒我們一定要注意減少鈉的攝入,具體的方法包括:

第一盡量調整你的口味。

第二是少在外面吃飯,因為外面的餐廳為了讓自己的菜更容易賣,肯定會加入比較多的鹽,或者直接在點菜的時候跟服務員要求只放一半的煙。

第三是自己做菜的時候少放各種鹽醬油味精雞精面醬等等,可以多食用一些蔥姜蒜辣椒醋來提升味道。

第四是可以用蘸醬來代替拌醬。

第五是少吃各種加工食品,多吃一些天然食物。

第六是盡量不要喝菜湯。

第七是購買加工食品的時候,在同類食品選擇的時候注意看一下背面的營養成分表,選擇那含量比較低的食物。


好多家庭已經放棄味精,津津有味的吃雞精了。關於雞精和味精這兩個調味品,真是有好多的誤解,不葯不葯博士一一道破!

雞精與味精的成分(行業標準最權威)雞精

以磨碎的雞肉或雞骨或其濃縮提取物及其他輔料為原料加工而成,允許添加食用香料,具有雞的濃郁鮮味和香味。

主要成分:40%~60%谷氨酸鈉(味精),10%~20%食鹽,澱粉10%~30%。

不同廠家的配料成分略有不同,主要有呈味核苷酸二鈉,食用香精,維生素B2,食用鹽,大米粉,白砂糖,雞肉,雞蛋,咖喱粉,蔥,蒜,白糊精。可見雞肉成分並不多,大約佔比8%左右。行業標準中規定,總含氮量不低於1.75克/100克,對應蛋白質大約11克(每含氮1克大約對應含蛋白質6.25克)。

味精

以澱粉質、糖質為原料,經微生物發酵、提取、中和、結晶精製而成的谷氨酸鈉。

普通味精主要成分谷氨酸鈉含量≥99%。加鹽味精中添加氯化鈉含量≤20%),增鮮味精中添加增鮮劑呈味核苷酸二鈉含量≥1.5%。

誤解1:雞精更健康

這個誤解源於大家對味精的恐慌。味精常規使用並無危害,但在高溫下(120攝氏度以上)會分解為焦谷氨酸鈉,對人體而言,是一種毒素。而雞精是在味精的基礎上加工而成,大約一半是谷氨酸鈉,還含有大量的食鹽等,對於健康而言,二者均不宜多吃。

誤解2:雞精更有營養

這個其實不算誤解,從成分來看,味精成分單一,雞精確實更豐富一些。但是人是不靠雞精和味精補充營養的,他們用量很少,只是調味品而已。

誤解3:味精高鈉,雞精低鈉

雞精的氯化鈉的量基本在10~20%左右(行業標準中規定雞精含氯化鈉≤20%),再加上40~60%谷氨酸鈉,雞精中總鈉含量不亞於味精,所以雞精同樣是高鈉的,不適合高血壓病人長期過量食用,烹飪時要注意減少食鹽的添加量。

誤解4:雞精更安全

雞精含有呈味核苷酸二鈉,在體內能代謝產生額外的嘌呤,加重痛風。此外,雞精更容易增加食鹽的攝入,因為雞精比味精難溶化,所以最好溶解後加入,如未溶解完全,會導致菜肴味道變的很重。

根據我國食品添加劑食用衛生標準規定,味精和雞精都不設定每日允許攝入量標準。正常食用情況下,二者對身體基本沒有危害。所以「兒童吃味精長不高」、「吃味精易痴呆」等傳言都是沒有根據的。作為調味劑,均可按照菜肴中添加量為0.2%左右較為適宜。需要注意的是味精勿在高溫下使用。

歡迎關注不葯不葯博士!


眾所周知,味精和雞精都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調味料,能夠增加食物美味,對人體健康也有一定益處。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以糧食為原料,通過發酵、提取、精製而成,而雞精是在味精的基礎上加入化學調料製成的。雞精中除含有谷氨酸鈉外,還有其他成分例如核苷酸、食鹽、白砂糖、雞肉粉、糊精、香辛料、助鮮劑、香精等。

味精和雞精的主要成分進入腸道被吸收後分解成谷氨酸,是人體需要的氨基酸之一,參與機體組織的形成與修復,維持各項生理功能。適當食用味精和雞精對人體健康是有一定益處的。此外,雞精是一種複合調味料,添加了雞肉、雞骨的粉末或其濃縮抽提物、食用香料等,更能增加口感。正常食用的話,無論是味精還是雞精,在食用上都是安全的,都是為美食提味增鮮。

相比較來說,雞精中添加的成分比較複雜,所以如果過量食用,其對於身體健康的危害會比味精更大一些。不管味精還是雞精,過量食用都會影響健康,特別是孕婦、兒童、老年人,建議每天味精的用量不超過5克。如果過量食用味精或者雞精,可能會引起一些疾病,如:

一、過量食用味精或者雞精後,谷氨酸經胃腸道吸收入腦後,在腦組織產生抑制性神經遞質-氨基丁酸過多,會導致大腦抑制性神經遞質佔上風,各種神經機能會處於抑制狀態,出現嗜睡、頭昏昏沉沉感覺。

二、長期食用過量雞精味精,還會引起內分泌紊亂,表現為性機能降低,肥胖症等,嚴重的還可能影響鈣的吸收影響骨骼正常發育。

三、兒童過多食用味精或雞精,大腦生成的過多的-氨基丁酸可能抑制下丘腦分泌的促甲狀腺素釋放激素和促甲狀旁腺激素釋放激素的分泌,導致甲狀腺素和甲狀旁腺激素的分泌減少,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

點擊頁面下方【了解更多】可查看更多醫師解答或免費向醫師提問

關注「家庭醫生在線」頭條號,更多健康問答輕鬆看~~~

家庭醫生在線 查看官方網站 國內知名健康媒體,提供專業的健康科普內容


味精和雞精應該是餐桌上很常見的調味品,我們在炒菜、做湯中都會使用到,實際上這兩種調味品都能正常使用。但也有一些需要我們注意的地方。

味精的原料一般是玉米澱粉,谷氨酸鈉是味精的主要呈味物質。谷氨酸是人體中所需的一種氨基酸,存在於各種食物中,但是不會增加食物的鮮味,只有被提煉出來,才能變成遊離的氨基酸鹽,為食物增加鮮味。

品質好味精是晶瑩通透,顆粒均勻的;而差的味精顆粒參差,互相粘連,顏色也比較喑啞。

雞精是一種複合調味品,基本成分主要是在味精的基礎上,加入一些助鮮劑、鹽、糖、雞肉粉、香辛料、雞味香精等。

使用味精一定要在菜快出鍋時加入,保證谷氨酸鈉不被破壞;對於一些酸性食物,比如糖醋味的菜肴,就盡量別放味精啦~有些食材本身能夠提鮮的,比如雞蛋、雞湯等,也不用放啦~孕婦及嬰幼兒不宜吃味精,味精可能會引起胎兒缺陷;老人和兒童也不宜多食。患有高血壓的人如果食用味精過多,會使血壓更高。所以,高血壓患者要嚴格控制味精的攝入。

過多的雞精,會破壞菜肴原有的味道。雞精在使用中也要注意以下幾點:

1.雞精中含有10%左右的鹽,所以食物在加雞精前加鹽要適量;

2.雞精含核苷酸,它的代謝產物就是尿酸,所以患痛風者應適量減少對其的攝入;

3.雞精溶解性較味精差,如在湯水中使用時,應先經溶解後再使用。

合理使用,將會使菜肴增鮮哦,不過這類調味品還是盡量少用,多尋找一些本身自帶提鮮功效的食材吧~


Q1:什麼是味精?

A1:調味品。又名味粉、味之素、谷氨酸鈉、麩氨酸鈉。我國於1923年日吳蘊初在上海首建天廚味精廠。今遼寧、浙江、廣東、山西、北京等省市均有名牌味精。我國多採用發酵法生產。以澱粉或糖蜜為碳源,用脲素、錢鹽等為氮源,加入輔料,培養谷氨酸生產菌,發酵30—40小時而製得。成品為無色或白色柱狀結晶性粉末。易溶於水,微溶於酒精,對光、熱較穩定。具有很強的肉類鮮味,稀釋3000倍仍能嘗到其鮮味。與食鹽並用可增強其鮮味作用。

Q2:什麼是雞精?

A2:雞精是以雞肉、雞蛋、雞骨頭和味精、超鮮味精等為原料,經特殊工藝製作而成的產品,屬於複合調味料。它的特點是既有雞肉的香味,又有味精的鮮味,風味獨特,可用作烹飪調料和各種湯料。如果製作工藝精良、配方得當,雞肉和味精、超鮮味精的融合,還可以產生鮮味相乘的效應,產生更濃郁、美味的複合香味。

Q3:雞精和味精有何區別?雞精是否比味精更鮮?

A3:雞精是複合調味料,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雞精和味精最大的區別是雞精是複合口味,既有鮮味,又有雞肉香味;而味精味道單一,主要是增鮮。另外,雞精和味精是兩種調味品,其共同的調味作用是都能增鮮,但也有不同的特點。味精是外國人發明的,歷史要早得多;而雞精是由中國人發明的,始於1984 年前後,經歷30多年坎坷,今日成為複合調味料中的新亮點。

味精有害是訛傳

曾幾何時,我們每天都吃的味精,在很多人眼裡成了洪水猛獸。那麼,味精到底安不安全呢?

味精是用糧食發酵製成的,到現在已使用一百多年了,其實,任何驗證都不如時間的驗證來得可靠。那麼那些對味精的恐慌,到底來自於哪裡呢?

味精是日本人發明的,中國的菜肴里少不了味精,西方人卻使用得比較少。上世紀80年代,很多中國人在國外開餐館。一些老外非常喜歡吃中餐,有部分人吃了中餐後,據說出現了「中國餐館病」——頭疼、臉發麻、口渴、胃腸不適等癥狀,老外想來想去,這麼多原料里,對味精最不熟悉,所以就認為味精是罪魁禍首。事實上,這種說法從來沒有得到過證實。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這些沒有證實的事也被傳得滿天飛,造成了很多人的恐慌。

1988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肯定了味精的安全性,取消了對味精的食用限量,證明了味精的安全性。因此,對於味精,大家根本不必恐慌,正常食用完全沒有問題。

味精、雞精無害,那就猛下?

較低的成本使得味精過分使用,讓大部分菜肴只呈現了一個大大的「鮮」字,而對於其他的味道甚至是菜品本來的味道缺乏了追求,使得味道過於單一。

層次不豐富,下味精、加雞精。

菜不太新鮮,下味精、加雞精。

火候沒弄好,下味精、加雞精。

製作重口味,下味精、加雞精。……

這種口味取向的單一化是非常糟糕的。比如,清炒絲瓜的清香和水嫩、涼拌豆苗清新得使人能聯想到泥土芳香的本味、油菜梗嚼到最後咂摸出的甘甜味……這些都在放了大量味精之類的增鮮物質之後,而變得咸鮮、千菜一味,沒有了調味上的驚艷、味蕾上的期待。

其實,餐桌上,菜與菜之間,有對比才會覺得某道菜更好吃。所以建議各位食客自己烹菜時也少用味精、雞精、蘑菇精等各種增鮮劑,保留食材原汁原味才是真。

使用味精有講究

1.用量不宜過多。每人每天1公斤體重不應超過120毫克。一歲以內的嬰兒,最好不要吃味精。

2.不宜在鹼性強的食品中使用。

3.在酸味菜肴中,不宜用味精。

4.炒菜時不宜放入過早。

5.作餡料時不宜使用。

6.涼拌菜不宜直接加味精。

7.對特別鮮美的原料(如蘑菇、香菇、雞、牛,產於河海之中的魚蝦以及特別新鮮的蔬菜)也不宜用味精。

8.分娩三個月內的母親和嬰幼兒所食的菜肴中不宜加入過量的味精。

9.高血壓、腎病病人要少吃。味精含有很多鈉,所以這些病人既要限鹽,也要限鈉。


晶晶湯的結論,一樣大。

小時候看媽媽做飯,在鹽罐旁邊有一小袋白白長長的粒粒,我偷偷嘗了一粒,簡直是有生以來嘗過最鮮的東西,鮮過任何媽媽做的魚湯、雞湯、排骨湯、蘑菇湯。「小孩子不許偷吃味精!吃多不好。」媽媽生氣地把我趕跑了,原來這個東西叫味精。它為什麼這麼鮮?小孩子吃多了為什麼不好呢?


直到長大了,學習了生物化學和食品化學,我了解到,味精是日本人發明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其中谷氨酸是其中鮮味的來源,屬於非必需氨基酸的一種;鈉是鹹味的來源,食鹽就是氯化鈉。

那雞精裡面是是什麼?聽起來像是從雞肉中提取出來的,應該比味精的什麼谷什麼鈉有營養多了。


來看雞精的配料表,排在第一位的,噹噹噹噹:谷氨酸鈉!這不就是味精嗎?下面就是一些輔料,食鹽、澱粉、白砂糖,濃濃的熱量撲面而來。然後才是濃縮雞湯,雞肉粉估計也沒多少雞肉含量,剩下的都是填充體積用的。呃,說好的雞肉提取呢?

所以嘛,雞精就比味精好嗎? 不一定,1.雞精和味精的主要成分都是谷氨酸鈉,雞精就是化妝了的味精2.雞精只是多加了一些澱粉、鹽、雞肉香精、核苷酸等提鮮物質,營養成分微乎其微可以忽略 3.雞精裡面的核苷酸代謝產物是尿酸,會加重痛風病人的危險。4.和味精一樣,如果味精有什麼危害那雞精就有同樣的風險!

到底安全不安全呢?反正我知道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已把味精歸入為一般認為安全(GRAS) 之列,而歐盟則視其為一種普通食品添加劑。

關於味精的謠言主要是因為:高溫下谷氨酸鈉轉化為的焦谷氨酸鈉是致癌的。

然而,其實只有在溫度超過120度持續30分鐘以上且是焦糊狀態才會致癌!而且只有0.3%的味精會轉化成焦谷氨酸鈉。


致癌是因為焦糊!咱們平時誰也不會閑的沒事吃飽撐的去吃食物焦糊的部分?苦了吧唧又黑,對吧。所以根本沒有機會能接觸到致癌的味精!放心吧。

味精(雞精)的壞處大概就是鈉含量過高,加上味道香容易促進食慾,長期吃可能引起高血壓和肥胖。別的沒有了。

晶晶湯的山海經專門介紹看起來荒誕不經,但其實靠譜又專業的健康知識!如果親願意看,歡迎關注哦!

點贊的都能健康又發財哦!


味精和雞精哪個對身體危害大?

我們都知道,味精和雞精都是鮮味調味品。它們哪個對身體危害大呢?事實上,並沒有科學證據顯示味精或雞精對身體有害,當然它們哪個對身體危害大這一說法是站不住腳跟的。

【味精和雞精的區別】

1、味精:

味精又稱味素,以玉米或大米為原料,通過微生物發酵、提取、精製而成,主要成分為谷氨酸鈉。一般來講,味精根據谷氨酸鈉含量,分為4種規格: 99% 、95%、90% 和80%。

2、雞精:

說起味精就沒辦法不提及一下雞精,雞精是複合調味品的一種,基本成分是味精(含量40%左右),加助鮮劑核苷酸、鹽、糖、雞肉提取物、色素、香精等復配加工而成[1]。簡單來說雞精就是味精的一種再加工產品[1]。

兩者雖有區別,但雞精鮮味的基礎成分還是味精(谷氨酸鈉)。雞精中加入少量核苷酸可以讓味精增鮮二三十倍,但是因為生產的時候又加入了大量鹽、澱粉等,因此雞精的鮮味相對味精而言並沒有提升多少。


【所有食品攝入時都要注意方法和量的問題】

1、谷氨酸鈉在高溫(>130℃)下會轉變成焦谷氨酸鈉,這樣會失去味精的增鮮作用,但是目前並無任何研究表明焦谷氨酸鈉對人體有毒害作用[2]。所以味精加熱後有害甚至致癌這個傳言是假的,沒有任何科學依據。

建議在菜快出鍋前再加入味精或雞精,才能夠給菜肴提鮮。

2、雖然質量合格的味精和雞精是對我們的健康沒有危害的,但兩者的主要成分都是谷氨酸鈉,且雞精中含有10%的鹽分。近年來,我們都提倡少鹽飲食,減少鈉的攝入量對預防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病有重要意義。所以在烹飪時如果加入了味精或雞精就要相應地減少食鹽的用量,好控制每天食鹽總攝入量在6克以內[3]。

消費者可以根據食物種類和個人口味合理選擇味精或雞精,同時為了健康著想,不論選擇雞精還是味精,都一定要選擇正規的合格產品。

參考文獻:

[1]徐志強.雞精和味精的區別[J].中國質量技術監督,2006,(1):47.

[2]瀋陽味精廠研究所.焦谷氨酸鈉[J].發酵科技通訊,1982,(1):30-33.

[3]朱妞,訾榮祿.淺談味精與雞精[J].中國調味品,2013,38(1):3-23.

作者:陳文靜 趙力超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人明知道不對卻還是堅持不健康的飲食習慣?
請問銀杯子可以泡茶嗎?
電子艾灸器的效果能達到傳統艾灸嗎?艾絨在加熱片上只是被加熱,沒有燃燒。
為什麼我每天早上起來眼睛都會水腫的厲害?
我有一套可以讓大家身體健康,脫離亞健康,長壽的方法。但是如何可以從中得到經濟效益?

TAG:雞精 | 健康 | 飲食健康 | 養生 | 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