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袁紹的具體年齡沒有在《三國志》中明文記載?


謝邀。袁紹的年齡有多種說法,我列舉3種。我個人傾向於第1種@羅三洋,考據認為袁紹出生於146年。但第2種@袁紹吧吧主,也針對第1種考據的不足之處,提出袁紹出生於153年左右。第3種 @亂世風雲兒 ,在史料源於《冊府元龜》的情況下,提出了袁紹出生135年-145年的觀點。這3個觀點,我都略作整理而發布

第1種:羅三洋認為,袁紹出生於本初元年(146年)出生(注1)。在歷史上,本初年號就用了這麼1年。當然,羅三洋的考據方式比較複雜。

首先,羅三洋的觀點裡,袁紹的確為袁逢庶子,過繼給袁成(注2)。又【紹】字的意思是繼承,《逸周書》的謚法解【疏遠繼位曰紹】(注3),袁紹就屬於袁逢的庶子,而過繼給袁紹的叔伯,算是【疏遠繼位】。由於【(袁)紹生而父死】,袁紹一出生爸爸就死了,所以袁紹字本初,可以拿袁紹在本初元年出生,來繼承宗法上的父親袁成,來解釋。

其次,羅三洋列舉史料里,在191年左右,袁紹的二子【已長】(注4),二子就是袁譚、袁熙,他們都已經成年,漢朝以男子滿20為成年,因此袁熙在191年已滿20歲,而袁譚出生在171年之前,袁熙出生在172年之前。以男子當父親16歲為生理下限的話,袁紹應當出生於155年之前。

而155年是是曹操出生的年份,魏書記載卞氏生於160年(注5),嫁給曹操時20歲(注6),所以他們結婚的時間是179年,當時曹操25歲,卞氏長子生於187年,以兩人次子比較袁熙比曹丕大15歲左右,但卞氏結婚8年才生育的情況過於特殊,以兩人第一次結婚時間對比,袁紹娶妻在170年之前,而曹操娶丁氏在178年之前,因此袁紹比曹操大八歲左右。

袁紹應該比曹操大6-10歲左右,也就是說袁紹出身於145-149年,袁紹的字是本初,而146年的年號是本初,而且只用了1年,紹的意思是繼承,英雄記曰:紹生而父死,二公愛之。以此可以推論袁紹取字本初是因為本初年出生繼承父親,可以推斷袁紹出生於公元146年。比曹操大9歲,符合【五年以長,則肩隨之】(注7)。

袁紹如果146年出生,20歲當濮陽縣令,然後辭官先服三年母喪又莫名其妙地追服三年父喪(注8),正好避開了恐怖的黨錮之禍。

以上主要為羅三洋的考據,我重新整理了一下。

(注1)後漢書孝順孝沖孝質帝紀:本初元年(146年)春正月丙申,詔曰:昔堯命四子,以欽天道,《鴻範》九疇,休咎有象......
(注2)英雄記曰:紹生而父死,二公愛之。 魏書曰:自安以下,皆博愛容眾,無所揀擇;賓客入其門,無賢愚皆得所欲,為天下所歸。紹即逢之庶子,術異母兄也,出後成為子。
(注3)逸周書謚法解:疏遠繼位曰紹。
(注4)魏書:太祖大笑曰:吾不聽汝也。紹復使人說太祖曰:今袁公勢盛兵強,二子已長,天下群英,孰逾於此?太祖不應。
(注5)魏書:後以漢延熹三年十二月己巳生齊郡白亭,有黃氣滿室移日。
(注6)本倡家,年二十,太祖於譙納後為妾。
(注7)禮記:年長以倍,則父事之,十年以長,則兄事之;五年以長,則肩隨之。
(注8)英雄記曰:紹生而父死,二公愛之。幼使為郎,弱冠除濮陽長,有清名。遭母喪,服竟,又追行父服,凡在冢廬六年。

--------------------------------------------------------------------------------------------------------------------------

第2種:@袁紹吧吧主 的看法。略微整理一下:

本初這個詞佛經里就有,其實也挺濫大街的,本初:【原初、原始。常指古代淳樸之風】,寓意還是好的,不忘初心嘛。我覺得還有一種可能哈,既然生理年齡都能推算的話,也能從其他人的年齡推算啊。

  • 1,《後漢袁安傳》云:【湯長子成,左中郎,早卒】。
  • 2,《英雄記》曰:【紹生而父死,二公愛之】。
  • 3,蔡邕袁成碑曰:【呱呱孤嗣,含哀長慟】。

聯繫1與2很得出結論:袁紹一出生袁成就去世了。

然後《袁成碑》(應該是碑文吧不然為嘛叫碑)上寫的【呱呱孤嗣,含哀長慟】,也很明顯是在說袁成死的時候(或者葬禮的時候),嬰兒袁紹一直不停在在哭,表達了作者形容當時聞者傷心見者落淚的氣氛。

袁成除了袁紹是沒有兒子的,頂多有女兒,這個哭泣的嬰兒是袁紹無疑。

作者蔡邕出生於133年,如果袁紹真的是出生於146年,那蔡邕題袁成碑時只有13歲?袁成是何等名震天下的大人物,會讓一個未至弱冠之齡的人題碑么?就算只是單純作文,能出席袁成的葬禮,蔡邕應該也成年出仕了吧,比如說20歲,也就是說這一年是153年。

所以袁紹也有可能出生於153年左右,古人十五六歲結婚生子實在不是什麼少見的事情尤其是名門貴族,到後來打天下的時候孩子自然就大了。袁紹也真不一定就避過了黨錮之禍,就算他出生再早他都是那個號稱被拜訪就是登龍門的李膺的【李氏外親】(注),沒有被迫害是因為他的家庭背景在那裡,宦官也不敢動他罷,他當時還年少,又是敢與董卓叫板的性子,怎會刻意躲呢。

(注)後漢書黨錮列傳:初,曹操微時,瓚異其才,將沒,謂子宣等曰:時將亂矣,天下英雄無過曹操。張孟卓與吾善,袁本初汝外親,雖爾勿依,必歸曹氏。

------------------------------------------------------------------------------------------------------------------------

第3種: @亂世風雲兒 的看法:

以曹操去世時的年齡推出其生於漢桓帝永壽元年、公元一五五年。【(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陽。權擊斬羽,傳其首。庚子,王崩於洛陽,年六十六。見《三國志卷一,魏書一,武帝紀》。】

而袁紹的年齡不詳,只能推出其出生時間的範圍。他在十九周歲之前在朝中做「郎官」,十九周歲的時候做了「濮陽長」。【幼使為郎,弱冠除濮陽長,有清名。見《三國志卷六,魏書六,袁紹傳》裴松之注引《英雄記》。】

他年輕時就善於結交朋友,還受到當時權貴大將軍梁冀的賞識。【(紹)壯健好交結,大將軍梁冀以下莫不善之。見《後漢書卷七十四上,袁紹傳》。】這時大概是袁紹做郎官之前,或者正是做郎官的時候,大約是十歲到十九歲之間。而梁冀死於桓帝延熹二年、公元一五九年,此時袁紹大概超過十九歲了,而曹操才四周歲。

【延熹二年……於是更召璜、瑗等五人,遂定其議,帝嚙超臂出血為盟。於是詔收冀及宗親黨與悉誅之。見《後漢書卷七十八,宦者列傳第六十八,單超等傳》。】這表示袁紹的年齡大於曹操,且年長十到二十歲之間,也就是大約生於順帝陽嘉四年、公元一三五年到沖帝永熹元年、公元一四五年之間。

以亂世風雲兒的看法袁紹出生年範圍在135年至145年間。取得是《冊府元龜,卷八百四十八,總錄部,任俠》:父成,五官中郎將,(紹)壯健好交結,大將軍梁冀以下莫不善之。

以這個記載是袁紹與梁冀交往,而不是袁紹他爹袁成與梁冀交往,那袁紹要比曹操大十餘歲了,似乎有些誇張。


哇,偶然發現基友,還有被大內義興巨巨提到好感動啊。我對羅三洋老師推理過程所用論據的最大疑問的確是蔡邕的年齡,但還有一個也非常重要,那就是曹丕並不是曹操次子啊!!!曹操次子是曹鑠啊!!!曹操早期還有女兒袁紹好像沒有,直接拿袁熙跟曹丕的年齡差來推測他們父親的年齡差是不是太暴力了???

按這個邏輯,我們知道196年時袁紹的二子一甥就任州刺史,幼子袁尚沒有,這時史料還稱袁尚年【少】——也就是還沒成年。想想曹操卞氏結婚八年無子,而袁紹也有因為父母守孝而禁慾六年的記錄(無子的時間肯定更長一點),曹丕有兩個哥哥一個姐姐,袁尚有兩個哥哥沒有姐姐,那麼拿袁尚跟曹丕相比,豈不是更靠譜得多????事實上這兩人確實是年齡相近的。

首先回答問題,為什麼沒記載——因為史料不全,嚴.重.不.全。《三國志》里有關袁紹的史料是很少的,在191年到196年之間袁紹打了N場大戰,領土擴張N倍,其中過程三國志全不見載,所以對袁紹有興趣的人一定要去看《後漢書》。不過,連後漢書作者范曄都沒查出袁紹的生卒年,那說明大家是真找不到相關史料了。

下文,以下是我對袁紹生年的推算過程

1.先看史料:

《英雄記》:袁紹生而孤,幼為郎,容貌端正,威儀進止,動見仿效。弱冠除服,長有清能名。
《英雄記》:紹生而父死,二公愛之。幼使為郎,弱冠除濮陽長,有清名。遭母喪,服竟,又追行父服,凡在冢廬六年。
《後漢書》:同郡袁紹, 公族豪俠,去濮陽令歸,車徒甚盛,將入郡界,乃謝遣賓客,曰:「吾輿服豈可使許子將見。」遂以單車歸家。

名詞解釋:除服,就是服喪。
弱冠除服,就是說袁紹在他「弱冠」的那年,母親死去了,辭去了濮陽長的職務(又在任職期間「清能名」,可見他在未滿弱冠時就當了公務員),開始回家服喪。在回家的途中,他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人物「許子將」,請記住這個人,他是我們分析這個問題的關鍵人物。

2.什麼叫「弱冠」?

《穀梁傳 文公十二年》: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
《儀禮 士冠禮》賈《疏》:古者天子諸侯皆十二而冠,士、庶人二十而冠

弱冠,一般指二十歲,從未成年人變成成年人。又天子諸侯十二而冠,士庶階級二十而冠,而袁家屬於「士」[注①],所以袁紹的「弱冠」確是指二十歲。
也就是說袁紹辭去濮陽長的年紀是二十歲,那年他提到許劭,稱呼他「許子將」。而「子將」是許劭的「字」。

3.什麼叫「字」?

《儀禮 士冠禮》:冠而字之,敬其名也。
《禮記 曲禮上》:男子二十冠而字。
《禮記 冠義》: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禮記 檀弓》孔穎達註:生若無名,不可分別,故始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冠字者,人年二十,有為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所謂字,就是男子冠禮(20歲的成人禮)時所取的另一個稱呼,與名相區別,朋友間一般以「字」相稱。由此可見,20歲的袁紹提到的這位「子將」,也就是許劭,必然是已經加冠過,年滿甚至超過20歲的人物。換句話說,這位許劭應該年長於袁紹,至少與他同齡

4.許劭的生年推算

《後漢書》:及孫策平吳,劭與繇南奔豫章而卒,時年四十六。
《後漢書》:[1]初,劭與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論鄉黨人物,每月輒更其品題,故汝南俗有「月旦評」焉。[2]初為郡功曹,太守徐璆甚敬之。府中聞子將為吏,莫不改操飾行。同郡袁紹,公族豪俠,去濮陽令歸,車徒甚盛,將入郡界,乃謝遣賓客。

孫策平吳發生在孫策平吳為195年,那一年許劭與基友劉繇南逃豫章,不久後死去,卒年四十六歲(古人算虛歲)。這很好推算,如果許劭195年去世,那麼他生於150年;如果他196年去世,那麼他生於151年。

5.結論:袁紹並非本初元年出生

至此,許劭的生年(約150年)基本上已經被算出來了。那麼袁紹的生年也基本上可以限制範圍了,由3可知,他比許劭年少,至多與對方同齡,再看許劭截止袁紹「弱冠除服」為止的履歷,明顯比袁紹豐富的多(先任功曹,又揚名鄉里,太守及府中所有人甚至袁紹都共敬之),理論上講必然是比袁紹年長的。所以袁紹出生於150年之後,不可能是146年出生。
也就是說,根據「本初」二字認為袁紹生於本初元年,這種猜測是沒有憑據的,就好像認為名字叫「建國」「建華」的人就應該出生於1949年一樣,然而這個概率真的大嗎?

6.進一步探討

蔡邕《袁成碑》:呱呱孤嗣,含哀長慟。

東漢大文豪蔡邕(133年出生),其母為陳郡袁氏之女(汝南袁氏與陳郡袁氏系出同源),是與袁家關係親密(注②)的人物。關於蔡先生的事迹都可參閱《蔡邕行年考略》【牆裂推薦】,其中很重要的一點,關於蔡邕為他人題寫的碑文,目前可考證的最早的是21歲時(153年)的著作。這也很好理解,由3所列史料可知,男子二十歲加冠後才可稱成年人,而蔡邕撰寫墓志銘的對象大多為當世名門權貴,以未成年之身為死者作賦,恐怕不合禮節。
又,由1可知,袁紹「生而父死」,一出生父親就去世了,在父親的葬禮上,嬰兒袁紹的啼哭讓蔡先生悲從中來,於是題下了這句「呱呱孤嗣,含哀長慟」,這時袁紹虛歲1歲,而蔡先生的年紀,按上段所述,個人認為以20歲以上為妥。換言之,袁紹出生的這一年,至少是在152年之後

《魏書》:太祖大笑曰:「吾不聽汝也。」紹復使人說太祖曰:「今袁公勢盛兵強,二子已長,天下髃英,孰逾於此?」太祖不應。由是益不直紹,圖誅滅之。

據說《魏書》里有關袁紹的所有記載都是可以打問號的(笑),比如曹操這句「吾不聽汝也」,結果被大神們仔細考證一下後其實他最後還是緊跟袁紹的腳步去了東郡。
當然上面那句是可以看出明顯矛盾(造假)成分的,對於一些無法認定是假的材料(也就是孤證),採取「可以認為是真的」的態度,比如下面這句「二子已長」,190年冬天袁紹從孟津撤軍,那麼又是派使者又是提到「二子已長」的,應該是191年了。長,就是成年(虛20歲),如果這句是真的,那麼袁譚袁熙最晚出生於172年,按人類生理極限來看,袁紹必須出生在155年之前

7.結論

綜上所述,經考證,袁紹必定出生在150年之後。
而從他人(尤其是蔡邕)年齡推斷,袁紹應當出生在152-154年之間,也就是153年左右。

注釋

注①:為什麼說袁家屬於【士】?

《漢紀》:袁本初公卿子弟,生處京師,體長婦人。

袁本初是貴族公子,出生在京師,由女人養大。然而【婦人】一詞並不只是女人這麼簡單的意思。

《禮記曲禮下》:天子之妃曰後,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婦人,庶人曰妻。

因為袁紹的母親(袁成的正妻,非生母)只能算【婦人】,也就是說袁紹的父親只能算【士】。簡言之,袁家屬於【士】。

注②:蔡邕與汝南袁氏

《與袁公書》:朝夕游談, 從學宴飲, 酌麥醴, 燔干, 欣欣焉樂在其中矣。

看看這親密程度:從早玩到晚,又吃又喝又談學問,還烤魚……按蔡邕的年齡與再洛陽的經歷來看,這位袁公只可能是袁逢或袁隗。為什麼不是袁滂?因為這麼喜歡貴族式浪漫遊學兼鋪張浪費的只有既家風奢靡又書香門第的汝南袁氏了。

蔡邕巨巨還有以下作品

《袁成碑》 ——不說了,就是袁紹他爹的墓志銘,其中有重要史料【呱呱孤嗣,含哀長慟】能讓我們一睹「生而父死」的嬰兒紹的可憐身影。
《袁滿來碑》——袁隗的嫡長子袁滿來,十五歲就死掉了。
《司徒袁公夫人馬氏靈表》——袁隗的夫人馬倫的墓志銘。
《司空袁逢碑》——啥也不說了,所見即所得。

可能有人問,為啥沒有《太傅袁隗碑》?因為蔡邕當時投靠董卓了,袁隗是被董卓咔嚓的。我很傷心,如果蔡先生能活到70,說不定他還能給比他小二十多歲的袁紹寫個《大將軍袁紹碑》呢,那我們就能知道袁紹的年齡了啊【捶地!】現在袁紹史料這麼少,對於喜歡研究漢末諸侯的人而言真是太傷心了。/(ㄒoㄒ)/~~


這需要為什麼嗎←_←沒記載年齡的多了去了…準確記載生卒年的才是少數吧2333你紹同傳四個人,似乎只有劉表是有準確生卒年吧?這沒準還得感謝有人給他立碑2333至於魏書七八,哪個有明確生卒年?


羅三洋的觀點有點問題,正如 @倉木鈴菜 所言,羅的證據鏈是有些許瑕疵的,至於 @亂世風雲兒 的說法主要是出自《後漢書·袁紹傳》: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人,司徒湯之孫。父成,五官中郎將,(紹)壯健好交結,大將軍梁冀以下莫不善之。

這句話錯訛導致很多人誤以為是說「袁紹壯健好交結,大將軍梁冀以下莫不善之」,其實不然。

《英雄記》:袁紹父成,字文開,名壯健。貴戚權豪自大將軍梁冀以下皆與交結恩好,言無不從,故京師諺曰:「事不諧,詣文開。」

由此可見,此段原文講的是袁紹名義父親袁成,字文開,名壯健。

我們無法確定這段故事講在哪一年,故大將軍梁商死於141年,梁商還沒下葬,漢順帝就命梁冀為大將軍,其弟梁不疑為河南尹,直至159年漢桓帝的「廁所政變」推翻殺死梁冀為止,大將軍之位都在他手上。

那麼這句話比較可能發生在哪一年?肯定不可能是153年以後,本話題所有推論袁成最晚死於153年,肯定也不會早於142年,141年梁家在辦喪事,梁冀暫時沒功夫抖起來。

若發生143年~146年之間呢?此時梁冀已做大將軍幾年有餘,深得帝寵,威名赫赫,同樣符合要求,而此時袁成的父親袁湯是九卿之一,還未晉陞三公,但足夠讓他在洛陽過上風光瀟洒的日子。

那麼袁成死於哪年?記載里袁成早亡,沒有兒子。

我們無法直接測度出袁成的生年,索性袁逢、袁隗二兄弟的記載很多,特別是記載袁隗與馬融之女馬倫的對話,而馬倫的卒年高壽恰好在蔡邕撰寫《司徒袁公夫人馬氏碑》:維光和七年,司徒公夫人馬氏薨,其十一月葬……春秋六十有三,寢疾不永。」《後漢書·列女傳》:「隗既寵貴當時,倫亦有名於世。年六十餘卒。

由此可知,光和七年(184年)馬倫病逝於洛陽,終年六十三歲。反推回去恰好是122年生,這印證了羅三洋提到的馬倫與袁隗的婚禮應當是在140年前後,而袁隗為袁氏兄弟之最年幼,最晚一個結婚當無問題,而婚禮另一方的袁隗必然已行冠禮,其歲數要比馬倫年長一些,生年很可能在120年之前,除非恰巧是冠禮之後立即結婚,否則其生年不會晚於120年。

袁逢,袁隗之兄,名氣不及其弟,袁逢比袁隗大多少無從知曉,袁逢的婚事也無從知曉,但至少袁逢應當不晚於118年生。

袁成生年當不晚於115年,甚至更早一些。

好了,這是以上我們能推斷出來比較可靠的信息,下面是問題的關鍵點,袁紹到底生於哪一年?

@倉木鈴菜 提供了一個很重要的思路,許劭許子將。

這是個非常重要的人物,恰好我也注意到此君的側面佐證信息,關於他提供的信息也比較多,比方說關於郭泰郭林宗的記錄,常被人稱為「故天下言拔士者,咸稱許、郭。」。

郭林宗的死年是比較確切的169年。

《後漢書·郭符許列傳》:「建寧元年,太傅陳蕃、大將軍竇武為閹人所害,林宗哭之於野,慟……明年春,卒於家,時年四十二。四方之士千餘人,皆來會葬。同志者乃共刻石立碑,蔡邕為其文……」

反推回去他是生卒年128年~169年當無問題,就算終年歲數有錯訛也無關大局。

這到不能說明許劭的年齒歲數,但有一條很重要的信息,就是記錄的順序。

《後漢書·郭符許列傳》:初為郡功曹,太守徐璆甚敬之。府中聞子將為吏,莫不改操飾行。同郡袁紹,公族豪俠,去濮陽令歸,車徒甚盛,將入郡界,乃謝遣賓客,曰:「吾輿服豈可使許子將見。」遂以單車歸家。

劭嘗到潁川,多長者之游,唯不候陳寔。又陳蕃喪妻還葬,鄉人畢至,而邵獨不往。或問其故,劭曰:「太丘道廣,廣則難周;仲舉性峻,峻則少通。故不造也。」其多所裁量若此。

我們可以推測出什麼東西呢?

許劭為郡功曹,太守徐璆抬舉他,太守府的官吏聽說他為功曹,趕快把自己收拾的乾淨整齊言行規整。然後是袁紹那一段,已經被解讀過了,我就不再重複了。

這是哪一年?

可以確定是袁紹服喪時期,那麼哪一年呢?

我們查徐璆,這一時期是荊州刺史前後的轉官並不明確,中平元年以後拜汝南太守,轉東海相,但此時許子將早已名滿天下的大名士了,所以徐璆的信息無法提取。

下一個人是陳寔、陳太丘。此公名氣很大,生卒年104年~187年,他的信息很雜作用不大。

再下一個人是陳蕃,三君之一的太傅陳蕃,著名黨人領袖,此公生年不詳,卒年168年黨錮之禍。而此人恰好是汝南人與許劭是同鄉,上文記載「又陳蕃喪妻還葬,鄉人畢至,而邵獨不往」可知的信息是,陳蕃當時還沒死,所以才會出現「陳蕃喪妻還葬,鄉人畢至」的景象,陳蕃之死於黨錮之禍,天下追捕黨人逃難,若是黨錮之後,陳蕃的髮妻病死,必然不會出現「鄉人畢至」,因為陳蕃是朝廷罪犯,且許劭也不會說出「仲舉性峻,峻則少通,故不造也」這句話,人都死了,你還「故不造也」幹嘛?說這句話的背景,必然是發生在陳蕃還活著的時候,也就是168年9月以前。

陳蕃喪妻最晚應不晚於168年,按照《後漢書》原文記錄順序,許劭為郡功曹,袁紹服喪,乃至「嘗到潁川,多長者之游,唯不候陳寔」都要發生在此之前,發生在哪一年缺少資料並不清楚,有可能是167年,又或者早於167年?

那麼許劭死時四十六歲,是否準確就值得考慮了。

總不得,反推出許劭生於150年,17歲時「初為郡功曹,太守徐璆甚敬之。府中聞子將為吏,莫不改操飾行」「同郡袁紹,公族豪俠,去濮陽令歸,車徒甚盛,將入郡界,乃謝遣賓客」「嘗到潁川,多長者之游,唯不候陳寔」18歲時「又陳蕃喪妻還葬,鄉人畢至,而邵獨不往

又或者170年以後,許劭終於年滿20歲及冠成年,然後對著陳蕃的墳塋前說「仲舉性峻,峻則少通,故不造也

這是精神不正常人士,也太滑稽了。

最後一個問題才是最關鍵的點。

蔡邕《袁成碑》:「呱呱孤嗣,含哀長慟」而目前的記錄只有《文選王仲宣誄注》有提到曹植做誄時參考而用到「翩翩孤嗣,號慟崩摧」。

按東漢的風俗立碑是死後第二年的事情,重刻立碑則時間不定,那麼刻碑立傳是哪一年?不知道。

蔡邕生卒年133年~192年基本沒問題,蔡邕二十歲時師事年已六十二歲、名重當時的政壇不倒翁胡廣,作此碑文絕不可能是147年發生,且不說蔡邕當時只有14歲。

袁成死時,故太尉袁湯尚在人間,長子早亡不勝悲痛,過繼的孤嗣哇哇大哭,一家人悲痛之中,而袁氏名門賓客齊聚,朝中三公九卿多有弔唁,請人做碑刻必不可少,否則,袁氏名門的臉面說不過去。

《袁成碑》的碑刻必然有,最早可能並非出自蔡邕之手。

那麼我們為什麼不換個角度來思考?

如果袁成早亡時的碑刻並非蔡邕所立,而後在袁紹服母喪,服父喪的六年其間,特地請蔡邕為袁紹的父母重立碑文的可能性有嗎?我覺得不能排出掉這種可能性。

假設,蔡邕是應邀為故五官中郎將袁成刻碑立傳,參考原碑文的記載重新整理成華麗文字作《袁成碑》,而時間是166年~169年之間,那就沒有矛盾了。

這一時期,老族長袁湯早已謝世多年,袁紹行冠禮成為成年人並娶妻生子,但因為與黨人牽扯不清的緣故拒絕家族讓他與黨人做政治切割,被袁氏家族丟回老家汝南放羊,索性也就待在汝南服喪遊玩,碰到黨錮之禍嚇的不敢出來,又服喪三年。

請蔡邕為舊碑文進行整理,碑文就立在汝南袁氏的祖墳,袁紹回汝南老家服喪,請蔡邕為名義上的母親立碑,而後以當時年幼沒有為父親服喪為名義又服喪三年,為父親袁成再重立碑文也並不奇怪。

袁紹能幹出連續服喪六年的事,重立碑文也不算啥大問題,袁氏家族也沒人計較他服喪六年的奇葩事,這到也說得通。

我是比較傾向於袁紹生於146年~147年,到不是因為本初這個年號以及balabala各種紀念意義,而是我懷疑袁譚、袁熙並非袁紹後妻所生,袁紹後妻只生了袁尚一子。

正如 @倉木鈴菜 提到的「我們知道196年時袁紹的二子一甥就任州刺史,幼子袁尚沒有,這時史料還稱袁尚年【少】——也就是還沒成年。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劉岱與橋瑁相惡,岱殺瑁,以王肱領東郡太守。

袁紹與韓馥謀立幽州牧劉虞為帝,太祖拒之

《魏書》:太祖答紹曰:「董卓之罪,暴於四海,吾等合大眾、興義兵而遠近莫不響應,此以義動故也。今幼主微弱,制於奸臣,未有昌邑亡國之釁,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諸君北面,我自西向。」

紹又嘗得一玉印,於太祖坐中舉向其肘,太祖由是笑而惡焉。

《魏書》:太祖大笑曰:「吾不聽汝也。」紹復使人說太祖曰:「今袁公勢盛兵強,二子已長,天下群英,孰逾於此?」太祖不應。由是益不直紹,圖誅滅之。

二年春,紹、馥遂立虞為帝,虞終不敢當。

夏四月,卓還長安。

秋七月,袁紹脅韓馥,取冀州。

這時候諸侯討董會盟剛結束,曹操的東郡太守還不是很穩,周圍的不穩定因素很多,諸侯大戰即將開始,他不可能對袁紹生出「笑而惡焉」「圖誅滅之」的想法。所以這段史料有對曹操事後美化之嫌。當然這不是重點,重點是袁紹與曹操的對話發生的時間是初平元年(190年下半年)。

(初平二年)秋七月,袁紹脅韓馥,取冀州。

這是之後第二年發生的事情,袁紹在190年時表示自己兒子年長,196年兩個兒子已經當了刺史,且劉備不知在何時是為袁譚的舉主為其舉茂才,這層關係在官渡之戰期間被曝光。

袁譚,袁熙的年紀要遠大於袁尚,袁尚最長也不超過176年生,袁譚袁熙在190年已年滿二十歲,正如羅三洋書里所描述的,袁譚袁熙兄弟應當是170年前後出生,或許是袁譚169年生,袁熙171年生,以古代虛歲演算法,袁熙190年正好20歲。

唯一的問題可能是服喪,服喪期間是不允許有那啥的,生孩子更不允許,當然也不允許華服出行飲食奢靡,要在墳塋旁打個棚子節衣縮食苦苦支撐三年,餓的形銷骨立才算孝子,比如韋彪。

袁紹這個「孝子」似乎很不合格,搞出個奇葩連續服喪六年,又替死了二十年的名義父親服喪等事情,期間還沒停止大宴賓客,還和已經完婚的老婆生了兒子……

袁紹這行為可以和那個「大孝子」趙宣有的一比,趙宣連續服喪二十年天下聞名,後來被慕名來訪的陳蕃發現有5個不到20歲的子女,最後被抓。

《後漢書·陳蕃傳》:「況乃寢宿冢藏,而孕育其中,誑時惑眾,誣污鬼神乎?」

嗯,袁紹比這廝好的多,至少沒到「寢宿冢藏,而孕育其中」的心裡變態程度,頂多是在祖宅里關起門來造孩子,服喪就服喪,不讓生孩子太不人道了,估計也沒人敢揭發黨人女婿,袁氏宗子亂搞的小辮子。

另外,袁紹的原配確定是李膺的女兒嗎?

《後漢書·黨錮列傳》:膺子瓚,位至東平相。初,曹操微時,瓚異其才,將沒,謂子宣等曰:「時將亂矣,天下英雄無過曹操。張孟卓與吾善,袁本初汝外親,雖爾勿依,必歸曹氏。」諸子從之,並免於亂世。

大約只有這麼一條。

——————————————————————————————

對 @倉木鈴菜 三個疑問的回答

回答1:

《英雄記》載「貴戚權豪自大將軍梁冀以下皆與交結恩好,言無不從」說明這條記錄發生在大將軍梁冀時期,把梁商列出來是作為時間的最上限沒問題。

回答2:

史書行文不代表絕對時間順序,但相對順序應沒問題,記錄者倒錯另說。《許劭傳》前幾條順序整齊倒錯可能性不大,其中第一條特別點出「初為郡功曹,太守徐璆甚敬之。」與你說的「許劭有字必然20歲以上」意思相同,許劭要先及冠,才能選為郡吏,至少東漢沒見過十幾歲未成年人為官吏的。「初為郡功曹」在前,而後是「同郡袁紹,公族豪俠,去濮陽令歸,車徒甚盛,將入郡界,乃謝遣賓客」再然後「嘗到潁川,多長者之游,唯不候陳寔」不同時間段的另一件事「又陳蕃喪妻還葬,鄉人畢至,而邵獨不往」最後是有人問他「或問其故,劭曰:「太丘道廣,廣則難周;仲舉性峻,峻則少通。故不造也。」其多所裁量若此。

條理清晰,順序沒問題,至少無法證明《後漢書·許劭傳》的有記錄倒錯。

回答3:

蔡邕的文章問題嘛,講的很清楚。無法證明蔡邕133年生,就必然推導出《袁成碑》最早是153年碑刻,所以間接反推出來袁成死於152年,這道理站不住腳的啊。

且我們看不到《袁成碑》全文,目前只能找到「呱呱孤嗣,含哀長慟」這段,完整的《袁成碑》抬頭肯定會寫,「XX某年,五官中郎將or左中郎將袁公薨逝……終年XX歲」中間會有那麼一句「呱呱孤嗣,含哀長慟」,但問題是沒有全文支撐,也無法證明立碑時間,更無法證明袁成死的時間,全靠推論並不是實錘,這就是矛盾點。

回答4:

袁譚、袁熙的年紀是根據《魏書》反推而來190年兩兄弟20歲,且正如你舉的史料里提及「我們知道196年時袁紹的二子一甥就任州刺史,幼子袁尚沒有,這時史料還稱袁尚年【少】——也就是還沒成年。

可以得知:

①建安元年袁譚、袁熙與外甥高幹至少及冠,且袁譚的相關記錄里為劉備舉「茂才」,那麼袁譚年滿二十多歲被外放為州刺史。

②而幼子袁尚【年少】具體年齒不明,是否及冠不明,保守推測應是接近20歲或剛滿20歲。

③袁譚、袁熙的生年因此可推到170年前後,而史料里恰好記載這一時期袁紹服喪六年,這六年起始於哪一年呢?

《英雄記》:紹生而父死,二公愛之。幼使為郎,弱冠除濮陽長,有清名。遭母喪,服竟,又追行父服,凡在冢廬六年。禮畢,隱居洛陽,不妄通賓客,非海內知名,不得相見。又好遊俠,與張孟卓、何伯求、吳子卿、許子遠、伍德瑜等皆為奔走之友。不應辟命。

《三國志·魏書·袁紹傳》引《英雄記》:(袁紹)又好遊俠,與張孟卓(張邈)、何伯求(何顒)、吳子卿(吳巨)、許子遠(許攸)、伍德瑜(伍孚或伍瓊)等皆為奔走之友。

注意,服喪起始點越早,袁紹的年紀也就越大,想符合你的推論,袁紹服喪必須是171年以後服喪到177年,且不能服喪太晚,否則「禮畢,隱居洛陽,不妄通賓客,非海內知名,不得相見。又好遊俠,與張孟卓、何伯求、吳子卿、許子遠、伍德瑜等皆為奔走之友。不應辟命。」就無法成立。

這是個可以避免袁紹是服喪期間有孩子的辦法,但這樣一來,袁尚生年得向後推到177年以後。

但這樣依然不能解決袁紹長子袁譚生於170年前後的固有問題,袁紹生年還得推到147年~149年左右。

——————————————————————————————

對 @但看紅葉秋風 疑問的回答。

問:

關於許邵的年齡記載,其堂兄許靖去世於章武二年222年,年逾七十,而許邵大約去世於197—198,差了24年,卒年46問題不大。

答:

年逾七十」出自《三國志·蜀書八·許麋孫簡伊秦傳第八》引《山陽公載記》

建安十七年,漢立皇子熙為濟陰王,懿為山陽王,敦為東海王。靖聞之曰:「"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其孟德之謂乎!」十九年,先主克蜀,以靖為左將軍長史。先主為漢中王,靖為太傅。及即尊號,策靖曰:「朕獲奉洪業,君臨萬國,夙宵惶惶,懼不能綏。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其敬敷五教,在寬。君其勖哉!秉德無怠,稱朕意焉。」

靖雖年逾七十,愛樂人物,誘納後進,清談不倦。丞相諸葛亮皆為之拜。章武二年卒。子欽,先靖夭沒。欽子游,景耀中為尚書。始靖兄事潁川陳紀,與陳郡袁渙、平原華歆、東海王朗等親善,歆、朗及紀子群,魏初為公輔大臣,咸與靖書,申陳舊好,情義款至,文多故不載。

年逾七十」的「」是什麼意思呢?

逾:本意是走捷徑,引申義是越過、超過。

  1. 無敢昏逾。——《書·顧命》
  2. 日月逾邁。——《書·秦誓》
  3. 物或逾秋不死,亦如人年多度百至於三百也。——漢· 王充《論衡·氣壽》
  4. 越職逾法,以取名譽。——《漢書·宣帝紀》
  5. 去逾四十里,之虛所賣之。——唐· 柳宗元《童區寄傳》

由此可知「」字文意從先秦至漢唐未改,「年逾七十」是指「年紀已過七十歲」具體多少歲不知道,71歲~75歲都有可能,但應當不會是76歲~79歲之間,否則應使用「年近八十」而非「年逾七十」。

結合前後文,提到一句「先主為漢中王,靖為太傅。及即尊號,策靖曰……

已知劉備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進位漢中王,許靖為太傅,而後記載「靖雖年逾七十,愛樂人物,誘納後進,清談不倦。丞相諸葛亮皆為之拜。」的時間應為公元219年~公元221年之間,具體哪年也並非無跡可尋。

《三國志·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

二十六年,群下勸先主稱尊號,先主未許,亮說曰:「昔吳漢、耿弇等初勸世祖即帝位,世祖辭讓,前後數四,耿純進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從議者,士大夫各歸求主,無為從公也。』世祖感純言深至,遂然諾之。今曹氏篡漢,天下無主,大王劉氏苗族,紹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隨大王久勤苦者,亦慾望尺寸之功如純言耳。」

先主於是即帝位,策亮為丞相曰:「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統,兢兢業業,不敢康寧,思靖百姓,懼未能綏。於戲!丞相亮其悉朕意,無怠輔朕之闕,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亮以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張飛卒後,領司隸校尉。

劉備於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稱帝,隨即改元章武,此年即章武元年。

由此可知「靖雖年逾七十,愛樂人物,誘納後進,清談不倦。」這句是指公元219年以後,太傅許靖「愛樂人物,誘納後進,清談不倦。」接著提到「丞相諸葛亮皆為之拜。

我們無從得知斷句者為何把這段話分為兩句,姑且以一句來看,應當是諸葛亮為丞相的公元221年發生的事情,因次年許靖章武二年卒,所以也只能是這一年發生的事。

綜上所述可以得知,公元221年許靖推定71歲~75歲之間,反推得知許靖生於147年~151年,卒於222年

若按原文斷句「靖雖年逾七十,愛樂人物,誘納後進,清談不倦。丞相諸葛亮皆為之拜。」應理解為219年~221年之間這段時期「太傅許靖雖年逾七十,愛樂人物,誘納後進,清談不倦。」然後是221年劉備稱帝,諸葛亮進位丞相以後「丞相諸葛亮皆為之拜。

這樣計算,許靖的年紀還要向前推,許靖生年推至145年~149年,卒於222年

許靖是許劭的從兄(堂兄)而非親兄,二人相差多少歲無從知曉,可以是幾年,幾個月,幾天都有可能,從許劭的記錄找不到兩人具體年齒差異,姑且以兩人相差不足1歲推斷,許劭147年生也未嘗不可。


推薦閱讀:

甘寧為什麼會被後世敬為神,他的神化和關羽的神化有什麼異同?
「日本人非常喜歡三國志,而韓國人卻沒什麼感覺」,這種說法有道理嗎?
為什麼袁紹要擁立劉虞為皇帝?
三國時期有多少人稱王稱帝?
關於呂布在後漢書和三國志魏志中的描述?

TAG:年齡 | 歷史謎團 | 三國志書籍 | 袁紹 | 年齡考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