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是否一定要加註釋?


藝術作品本身是一個自足獨立的個體,在藝術作品的表達過程中,形式皆為意義服務。而藝術的邊界,向來都不清晰。攝影作為藝術,也有很廣的表達方式和題材範圍。由此,照片加不加註釋,完全看有沒有必要,如果這幅攝影需要加文字更好,那就加嘍,如果只是加上去裝逼,那還是別加了。
好像說了等於沒說,看你怎麼理解了


總覺得這問題更適合丟給攝影批評家或科班出身的人,我作為一個半路出家的拍攝者和雜誌編輯,我的觀點估計只能算是「標準答案」外的另一種視角吧:


作為行動派而不是理論派,我嘗試著以可能屬於你說的「上古大神」的作品,來當做例子說明吧。

非常湊巧的,我最近從二手書店淘了本書,叫做《The Best of Life》,裡面有一個跨頁的圖是這樣的:

我覺得可能學過攝影的人,或是關心歷史的人都知道這兩幅照片是什麼名字、拍的是什麼、照片背後有怎樣的故事、究竟是不是假照片或擺拍的……

這兩張照片本身也挺震撼,但其實距離那種 「第一眼看上去就牛X了」 的圖,好像還差了點。

好在,它們都有注釋,為什麼有注釋呢?因為要給不知道硫磺島、不知道勝利日,甚至不清楚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的人看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注釋是必要的。


但注釋是在照片之後的,你得先有一張好照片,才能談注釋。


再來看《The Best of Life》中的另一張照片:

沒玩過光繪,或者玩過光繪不知道光繪歷史的人可能就一臉懵逼了,這禿老頭誰啊?

這張照片的注釋:

好了,其實也不怪他們不知道,因為畢加索的光繪既不是「震撼」的,也不是有多麼厲害內容的。

但是,他是 畢加索

他玩光繪了。

光繪從此藝術了。

所以,這是一張具有歷史意義的好照片。


所以,你不能簡單的說「好照片不需要注釋」,也不能說「需要注釋說明的照片都不是好照片」。

而是應該思考一下,你要拍的,你想表現的是什麼。

如果是一朵花,那視覺優先,想想怎麼如你所說的讓照片「視覺震撼」就好。

如果是一個人,那恐怕就要想想這個人的狀態、情緒、身份、故事……等等,也就是讓畫面內容更豐富,不止停留於表面的震撼。這也是第一個例子中那兩張照片的成功之處。

順便一提,我覺得視覺震撼沒什麼不好,只不過只有視覺震撼,看多了會覺得乏味和單調。所以最好能在視覺震撼的基礎上,加點料。


最後,別老盯著 布列松 和 卡帕,別老盯著新聞紀實,好的照片太多了,被攝影愛好者「封神」的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

多看,你的迷惑會越來越少,好作品會越來越多。


PS.

老法師經常在拍的爛片後注釋上「老子拍這張圖多麼多麼辛苦,你們不給老子得獎上刊就tm不是好人」,這種情況不在上文討論範疇。

因為不管要不要注釋,60分的及格線總要達到。


紀實攝影一般都加,除此之外可有可無。有時候,留給人們想像才是最好的。

就像這隻狗,看它的眼神和神情,這隻狗在想什麼?發生了什麼事讓它有這樣的表情?


推薦閱讀:

街上一個男人對一個女人拳打腳踢作為紀實攝影師的你會拍嗎,拍完的照片你會怎麼處置?
拍照生涯快要一年了,想選些紀實人文的照片讓大家點評下,受累!?!
如果一輩子只能按三十六次快門,你會拍些什麼?
攝影史上有哪些不朽名作?
《國家地理》的這種色調是怎麼做到的?

TAG:攝影 | 紀實攝影 | 新聞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