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爆發時,歐洲國王間都是親戚,為什麼還要開戰呢?

不好意思各位,這裡的重點是一戰,之前回答的朋友可能理解成了一戰之前數百年,這裡問的僅是一戰。
有史料表明,在開戰之前,歐洲各個國王有寄希望於這種親緣關係來避免戰爭。 有人認為一站爆發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貴族的衰落和民族國家的興起。因為貴族之間的親緣,十九世紀未發生大規模總體性戰爭。而一戰則是君主權利的衰弱,使得貴族直接的協調能力衰弱,也使得國家之間的衝突變得更加暴力。如何評價這一說法?


袁紹的孫女嫁給了曹操的兒子,曹操的女兒嫁給了獻帝,曹操的另一個兒子娶了孫權的堂侄女,曹操還和張綉張魯搭了親家,孫權娶了袁術的女兒,孫權的女兒分別嫁給了全琮,朱據,劉纂,兒子娶了劉繇的兒子劉基的女兒,孫權的哥哥孫策和周瑜是連襟,孫策的三個女兒分別嫁給了陸遜,顧雍的兒子顧邵,朱治的兒子朱紀,孫策的妹妹嫁給了劉備,劉備的兒子劉理娶了馬超的女兒,馬超的父親和韓遂是結拜兄弟,劉備的另一個兒子劉禪娶了張飛的女兒,劉備的兩個孫女分別嫁給了關羽的孫子和諸葛亮的兒子,諸葛亮的姐姐嫁給了龐統的堂兄,諸葛亮的丈人和劉表是連襟,張飛娶了夏侯淵的侄女,夏侯淵的曾孫女嫁給了司馬懿的孫子,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娶了王朗的孫女,司馬懿的另一個兒子娶了諸葛誕的女兒,司馬懿還有一個兒子娶了羊祜的姐姐,羊祜的叔母是蔡文姬妹妹的妯娌,蔡文姬的前夫是匈奴左賢王。大家都是親戚為什麼還要打?
齋藤道三的女兒嫁給了織田信長,織田信長的妹妹嫁給了淺井長政,織田信長的女兒嫁給了蒲生氏鄉,織田信長的養女嫁給了武田信玄的兒子,武田信玄和本願寺顯如是連襟,本願寺顯如娶了細川晴元的養女,細川晴元支系細川藤孝的兒子娶了明智光秀的女兒,細川藤孝的另一個兒子娶了立花宗茂的妹妹,武田信玄的女兒嫁給了上杉謙信的外甥加養子,武田信玄的姐姐嫁給了今川義元,今川義元的兒子娶了北條氏康的女兒,北條氏康的孫子娶了德川家康的女兒,德川家康的養女嫁給了黑田官兵衛的兒子,黑田官兵衛的兒子的前妻是蜂須賀小六的女兒,德川家康的孫女嫁給了豐臣秀吉的兒子,豐臣秀吉娶了足利義昭的族子的女兒,豐臣秀吉收了正親町天皇的兒子做猶子,豐臣秀吉的外甥做了毛利元就兒子的養子,毛利元就另一個兒子娶了大友宗麟的女兒,大友宗麟的另一個女兒嫁給了一條兼定,一條兼定的兒子娶了長宗我部元親的女兒,豐臣秀吉的另一個外甥娶了最上義光的女兒,最上義光的妹妹嫁給了伊達政宗的父親,德川家康的養女是本多忠勝的女兒,本多忠勝女兒嫁給了真田昌幸的兒子,真田昌幸和石田三成是連襟,真田昌幸的兒子真田幸村娶了大谷吉繼的女兒,真田幸村的女兒嫁給了片倉景綱的兒子。大家都是親戚為什麼還要打?

評論里不少人反映腦袋有點亂,既然如此,那我再火上澆油一把開個大,拿出我珍藏多年的孫權家族的關係網。順便也忠告大家,不要和我一樣無聊得試圖計算三國人物的輩分關係,因為那是沒有意義的,一切都因為孫家的存在
孫權的父親是孫堅,孫堅的妹妹嫁給了吳郡豪族徐真,也就是說,孫權應該叫這位徐真一聲姑父。徐真的孫女嫁給了吳郡大族陸家的陸尚,但陸尚死得年輕,於是徐姑娘也就守了寡。孫權十九歲時繼承下了家族產業,不知什麼原因和這位徐姑娘勾搭上了,最後娶回了家。沒錯!!!孫權娶了自己姑父的孫女!也就是自己表哥的女兒!表哥的女兒!!!OMG,近親結婚也要按基本法來啊!這輩分都差著呢!先別急著倒,孫權這還只是開了個頭,孫家的神奇事件遠不止如此。
之前提到了,曹操和孫權是姻親,曹操的兒子曹彰娶了孫權的堂兄也就是孫堅的侄子孫賁的女兒,從這一層關係上來看,曹操和孫賁孫權應該是平輩,曹彰和孫賁的女兒是晚輩。然而,孫權的弟弟孫匡又娶了曹操的侄女...所以,曹操見到孫權時該叫親家他堂弟還是侄女婿他哥?曹操表示他需要冷靜一下...
生子當如孫仲謀。——曹操(155~220)
爸爸真是哭笑不得。——孫堅(155~191)
孫家所有關係中最喪失的當屬吳景帝孫休和朱皇后。孫休是孫權的第六個兒子,吳國的第三任皇帝,他的皇后朱佩蘭是前丞相朱據之女,但朱佩蘭的母親是孫魯育,孫權的三公主孫小虎孫魯育!也就是說,朱皇后是孫休姐姐的女兒,如假包換的親外甥女!!!我相信吳國滿朝文武的心情都是崩潰的。
提到孫魯育就不得不提她姐姐孫魯班,臭名昭著人稱三國第一惡婦的孫大虎孫魯班。孫魯班的第一任丈夫是周瑜的兒子周循,周循死後改嫁全琮。孫權晚年立幼子孫亮為太子,孫魯班為了鞏固自己勢力,經常帶全琮的侄子全尚的女兒也就是自己的侄孫女出入宮廷,並最終促成了全尚的女兒與孫亮的婚事。也就是說,孫魯班讓自己的侄孫女嫁給了自己的弟弟!!!這中間可是差著兩輩啊。孫權死後,已經四十來歲的孫魯班與把持朝政的吳國宗室孫峻進行合作,同時還維持著肉體關係。孫峻是什麼身份?孫堅的弟弟孫靜的曾孫,而孫魯班是孫權的女兒,孫堅的孫女。哎...這輩分我都懶得吐槽了。
此外,孫峻有堂姐和妹妹各一位,堂姐嫁給了之前提到的孫魯班的侄子全尚,妹妹嫁給了孫魯育的兒子朱損,輩分沒亂。只是不知道孫亮看見孫峻時,該往叔叔輩叫還是侄子輩叫。
最後提到的這位是大名鼎鼎的陸遜的孫子陸景,陸景娶了孫權的兒子孫和的女兒,也就是說,陸景是孫權的孫女婿,然而陸景的爺爺陸遜又是孫權的哥哥孫策的女婿,於是輩分又亂了...不過這裡要吐槽的並不是輩分。陸景的母親是張昭的兒子張承的女兒,也就是說,陸景得叫張承一聲外公,而張承的另一個女兒嫁給了孫權的兒子孫和,生下的女兒正好就是陸景的妻子。所以,這對夫妻都得叫張承外公......事已至此,我也沒什麼好說的了。對於孫權家族來說,現在發生什麼我都不覺得驚奇了...
因此,你以為孫權把妹妹嫁給比孫權自己還大21歲的劉備很奇怪么?其實這在孫家不過是常態...順便,你能理解為什麼關羽聽到孫權來給兒子求娶自己的女兒時會破口大罵把婚使趕走了吧,當聽說孫權想和自己搭親家時,關羽的心情是崩潰的...
江東孫家,一個大寫的貴圈真亂。

貌似,這答案完全偏題了...
——————————————————————————————————————————————————————————————————————————————————————
評論里希望看到人物關係圖,以前上貼吧時有認識的朋友還真做過這個,不過以她個人意願,圖就不上了…


用親緣關係來避免戰爭本來就是十分一廂情願的辦法。」因為貴族之間的親緣,十九世紀未發生大規模總體性戰爭「,是無稽之談

貴族之間的親緣對國家統治者層面來說並不是最需要考慮的東西,否則古代和近代世界就不用打仗了,因為各國統治者通常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親緣關係,在君主們擴張權力和影響力的慾望面前,親情大多數時候只是一張薄薄的紙而已。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除了英德俄皇帝這三位著名的表兄弟相愛相殺之外,羅馬尼亞王室是德國皇室霍亨索倫家族的,結果它參加了協約國和德國作戰,保加利亞王室是英國皇室薩克森-科堡-哥達家族的,結果它參加了同盟國和英國作戰,請問親緣在他們眼裡究竟算什麼

在二戰結束之後,歐洲迎來了長達70年的和平期,請問這是因為各國統治者都是兄弟姐妹嗎?

一個國家是否和另一個國家走向戰爭是因為政治和經濟的需要,而不是統治者之間的親緣關係。1870年後歐洲40年的相對和平期是因為大陸在工業化進程中積蓄國力,經濟總體在發展期,歐洲列強的大體平衡狀態還能夠維持。

在經濟還在繁榮、實力大抵平衡的時候,國家統治者們選擇戰爭的動機和意願就會大大減弱。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主因就是在長期和平以及影響深遠的經濟和產業革命當中,各國的實力對比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力量的平衡已經被打破了,因此某些國家蠢蠢欲動,希望得到同自己國家實力相稱的國家地位和勢力範圍。

所以,在條件集齊之後,哪怕德國和英國是一對親兄弟執政,它們之間也會發動兄弟戰爭,就如同古代那些互相殘殺的皇室手足一樣。

真正能夠嚇阻國家統治者不至於發動戰爭的,是相對的實力均衡以及過於高昂的戰爭成本——所以有了核武器的威懾之下,二戰後世界才有長達70年的相對和平(當然大國們還是不介意打打小兔子)。

同樣,「而一戰則是君主權利的衰弱,使得貴族直接的協調能力衰弱,也使得國家之間的衝突變得更加暴力」這一說法也是荒唐的無稽之談。

戰爭從來都十分殘酷暴力,古代中國和歐洲都在戰爭中經過了劇烈的人口衰減。在1618年開始的30年戰爭當中,德意志人口被毀滅了三分之二。難道那時候不是更加嚴格的貴族統治?他們強悍的協調能力解決了什麼問題了?

從整個中世紀來看,貴族統治的歐洲各國戰亂頻仍,哪怕到了君主專制集權的時代,也屢屢爆發戰爭,以專制王權最為完善嚴密的法國來看,路易十四時代,自從國王親政之後,和歐洲列強打了四場大型戰爭,其中法荷戰爭持續6年,和哈布斯堡家族打了持續9年的大同盟戰爭,到末年還打了11年之久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從時間長度來看,相比之下持續了4年的一戰並不算特別突出耀眼,實在看不出君主的集權專制和貴族的協調能力可以減少什麼暴力。

一戰之所以顯得殘酷,是因為科技的進步使得殺人機器變得更加威力巨大,而不是人們心中貴族精神的喪失,所以實際上讓衝突變得更加暴力的是科學技術的進步,僅此而已。

有些是似是而非的觀點,請用正常邏輯予以辨析,而不是無原則地予以接受。


過年時有親戚亂問問題,年輕人一個不高興就干仗


首先贊同匂宮出夢的觀點。
然後我談談我的看法,認為君主之間的親緣關係、王朝歸屬、婚姻、私人友誼、以及基於這些因素的私人外交可以拉近國家之間的關係,維繫國際秩序甚至避免戰爭爆發,這種觀念被歷史證明是錯誤的,但是在它被提出來的時代,也就是十九世紀,它並不是一種無聊的想入非非,相反它是一種普遍觀念。持有這種想法的人很多,也許對21世紀的人來說這是無稽之談,荒謬可笑,但是我們生活的21世紀的社會不是一夜之間建成的,近代國家也不是一天建成的,評論德意志帝國最後的宰相馬克思-馮-巴登的文章里有一句話就是「在他出生和成長的那個世界裡,沒有火車也沒有電報,他登上帝國宰相的寶座的時代統治的是一個對幼年的他如同夢幻般的世界」。

對一個歷史事實,尤其是歷史上的觀念單純的指出其荒謬並加以嘲笑不能算是一種「歷史的態度」,一切孤立的事實一旦被還原到其奔來的背景當中去其實也是合情合理的。

比如說持有這種觀點的人,我們隨手就可以舉出好幾個,比如俾斯麥,俾斯麥捍衛一個共和制的法國,千方百計的避免亨利五世復辟,扮演了第三共和國月嫂的角色,為什麼?因為俾斯麥堅定的相信只要法國還是一個共和國,那麼在「歐洲君主大家庭里就沒有法國一席之地」。俾斯麥說這句話的時候肯定沒想到世界上最反動保守的俄國沙皇會訪問弒君暴徒的巴黎,並且受到革命群眾萬人空巷的歡迎。

同樣的拿破崙三世當他聽說霍亨佐倫-西格馬林根的利奧波德可能登上西班牙王位的時候,他立刻跳出來威脅威廉一世,甚至威脅開戰,而俾斯麥狡猾的修改了他主子的電報,結果拿破崙三世真的就宣戰了,如果拿破崙三世看到一戰里霍亨佐倫-西格馬林根的羅馬尼亞王國和霍亨佐倫的德意志帝國打成一團,薩克森-柯堡-哥達的英國、比利時跟薩克森-柯堡-哥達的保加利亞打成一團,拿破崙三世一定會在這個問題上冷靜的多。但是遺憾的是1870年代的社會和1919年的社會是不一樣的。

近代君主專制國家的興起,本身是社會進步的結果,雖然大部分社會財富還是來自農業和莊園,掌握在地主貴族手中,但是君主通過稅收、專賣、對工商業的管制、對城市的控制,實際上掌握了比貴族階級更強大的力量,所以君主利益、貴族利益、市民、農民的利益開始分聚離合。路易十四說「朕即國家」現代作者為了凸顯路易十四的口音把這句話翻譯成「國家就是窪」,代表了君主專制時代君主利益與國家利益的關係,為了讓菲利普五世登上西班牙王位,法國打了十幾年的漫長戰爭,打的民窮財盡,但是沒有人覺得有什麼不合理,因為法國的利益就是路易十四的利益,就是波旁王朝的利益,為了波旁王朝統治西班牙,為了波旁王朝統治兩西西里,人民就要按照國王的命令去繳稅、去打仗。同樣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爆發的時候腓特烈大帝好歹還拿出來一個理由,而七年戰爭則連借口都免了。七年戰爭連柏林都遭到敵軍的入侵,但腓特烈依然是「大帝」。直到18世紀末,歐洲意識形態的主流還是君主利益即國家利益,從來沒有哪個普魯士人會質疑為什麼為了把勃蘭登堡和西里西亞連接在一起就要打上七年的殊死戰爭?

超越王朝之上的國家觀念、民族主義、和愛國心,都是18世紀末才有的,距離1914年只有一百多年,這一百年中工業革命、貿易興起、殖民地從虛榮變成實在的好處,貴族階級在經濟上趨於衰落,所以他們試圖利用他們手裡的政治權力來彌補自己在經濟上的損失,所以更加積極的投身於政治。

俾斯麥1848年第一次坐了火車,那時候他已經是一個意識形態和思維方式都成熟的成年人了,他在思想上是十九世紀初的那一代人,君主對他來說不是報紙雜誌電視上遙遠異國偶爾出來剪裁的老太太,也不是一個而是一群,德意志有一大群君主,都穿著軍服騎著馬。維多利亞女王逝世的時候威廉二世皇帝就站在她身邊,他的「博尼舅舅」英王印度大皇帝愛德華示意他去為外祖母合上眼睛,君主的加冕禮、婚禮、葬禮、都是歐洲君主大遊行,當身高1米72體重一百多公斤的風流胖子愛德華七世自己也死掉的時候,「博尼舅舅」的葬禮上到處都是制服和羽飾,世界第一工業強國美國的特使發現自己往好了說叫「鶴立雞群」換一個說法就是「形單影支」孤獨的站在一群皇帝、皇儲、國王、王儲、沙皇、保加利亞沙皇、大公和王子中間,看到另一個共和國法國的代表的時候他舒服多了,然後當他赫然發現法國代表也是貴族的時候,求西奧多羅斯福的心理陰影面積。

在國家的外交部之外,歐洲君主有自己的君主大家庭,俾斯麥深諳這種秘密外交的門道,而且了樂此不疲,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向人民、議會,宣告君主的作用,他把他的老主子送去斯凱爾涅維采,跟亞歷山大三世沙皇,弗朗茨約瑟夫皇帝一起打獵,以便強化三皇同盟。同樣的弗朗茨約瑟夫皇帝雖然是天主教旗手,但是為了接受義大利加入三國同盟,他還是要在維也納招待翁貝托國王。

君主之間的私人交情、親戚關係,甚至君主個人作為公眾人物的功能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各國政府都儘力維護和利用的對象,一方面是不用白不用,比如英國王室,已經退出了實際的統治,但是總歸應該讓英國人民覺得他們的君主有點實際的用處,尤其是愛德華七世自己丑聞不斷,吃的異常肥胖的情況下,所以國王成了紳士楷模,英國式體面生活的象徵,愛德華七世是威廉皇帝的舅舅,帶他加入賽艇協會,成為威廉模仿的對象,在很多時候英國公眾樂於看到德國皇帝一副標準英國打扮,說流利的英語和老胖子阿爾伯特一起玩帆船,雖然英國公眾當時還不知道威廉內心深處對他的這個博尼舅舅已經從羨慕到嫉妒最後到狠的咬牙切齒了。

而在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還有俄國,君主的外交功能是捍衛君主制,證明在社會日益世俗化,生活方式日益中產階級化的20世紀歐洲,君主制度還有幾許存在下去的理由的最好的方法,德皇訪問丹吉爾,丹吉爾在哪裡?鬼知道但是皇上去了丹吉爾。皇帝去了君士坦丁堡,戴上了奧斯曼人的小圓帽,這種小圓帽里的大部分都是奧匈帝國出產的啊!弗蘭茨約瑟夫皇帝出席分離派美術展?分離派是什麼?分離派是一幫流氓惡棍!為什麼這麼說?不知道反正弗蘭茨-斐迪南大公是這麼說的!

威廉皇帝秘密訪問弗朗茨-斐迪南大公,他們討論了什麼?密謀了什麼?斐迪南大公遇刺以後二十年大夥還在竊竊私語以至於要為了這個專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源》里寫上一節。那麼對當事的奧匈帝國大臣們來說這麼好的新聞為什麼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亞歷山大三世訪問巴黎,受到萬人空巷的歡迎,連俄國人也覺得光彩,愛德華七世在巴黎人人都說他看上了一個女演員,於是巴黎上流社會裡國王的「連襟」們也覺得英國人不那麼討厭了。

在這樣的一個社會裡,用表示各種親緣關係的線可以把幾乎所有的歐洲君主國連接在一起,薩克森柯堡哥達家族是英王印度大皇帝、他們的親戚是比利時國王,他們的親戚自稱保加利亞沙皇。霍亨佐倫王朝是德意志皇帝,霍亨佐倫西格馬林根是羅馬尼亞國王,沙皇尼古拉二世跟英王喬治五世是姨表兄弟,喬治五世跟威廉二世皇帝是姑表兄弟。

他們的生活方式都是英國范兒博尼舅舅教會了他的這幫寶貝們怎麼享受生活,愛德華國王在波羅地海巡航的季節里,威廉二世也會去巡航,尼古拉二世也會去巡航,在某個峽灣威廉二世的遊艇跟尼古拉二世的遊艇靠在一起,兩個人手拉手抱怨博尼舅舅和英國人,然後在停泊的第二天他們倆基情無限的一起簽了個條約,把後來知道情況的兩國外交大臣氣的要辭職。

在近代國家正在慢慢形成的時代,君主之間有如此緊密的聯繫,如此親切的關係,而且他們在本國掌握著如此之大的權力,那時候能夠先見之明到認為他們之間的關係不可能協調列強之間的外交矛盾,不能緩和歐洲局勢是不可能的。

而且我一貫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次結構錯誤導致的災難,歐洲有著錯綜複雜的國際關係和國內局勢,沒有人在1914年刻意謀求一場戰爭,也沒有人認為1914年真的要爆發大戰,但也正因為大戰的原因是地震式的,所以也沒有誰積極的去避免戰爭,並不能認為1914年的歐洲真的就不存在足以避免戰爭額機制和途徑,實際上如果1914年歐洲君主都意識到了自己在幹什麼,結果是什麼,那麼他們完全有可能避免戰爭,之所以他們沒有這麼作,是因為他們都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越親戚越打。。。
本來當時就是各種政治聯姻,沾親帶故就意味著各國改朝換代的時候有王位繼承權的人們就要要插一腳,之前光為這就打了不知道多少仗了

~~~~~看到有那麼幾個贊稍微補充一下,雖然依然不會有什麼乾貨
首先歐洲各國的公主們基本上都是政治籌碼,有的很小就被預約出去了,一個國家的公主們嫁到不同的國家也很常見。但是你和他倆友好,不等於他倆之間就友好,該打照樣打,只是不幸剛好有了親戚關係,難做人了;
然後歐洲王位繼承非常強調血緣,不象東方一造反就推倒重來了,所以雖然有很多王朝,但是多少都有些古老的血統,但是反過來說,聯姻多了意味著就有些人身上有好多王室的血統,而且論資排輩有時候可能有的外國人比本國的繼承人血統離先王更近,或者有時候就是比如英國國王無後(比如有象貞操女王那樣的……),然後必須要從法國或者奧地利或者西班牙的王室里挑一個血緣最近的過來繼位,這都意味著要開打了。歐洲的爭霸戰其實一直在打,但是赤裸裸的爭霸早期比較少,宗教和王位繼承是比較多的理由。你王位空缺了,我主張王位,為的就是聯合兩國坐大稱霸,另一個人可能覺得受到威脅,推出對方候選人,然後其他各國紛紛站隊,就開打了。
所以不是說為什麼都是親戚還要打,而是打總是要打的,親戚關係只是誰和誰聯手打水的問題,但是如果你前腳嫁過去後腳就打起來了,要怎麼選擇立場怎麼做人才不會被泄憤,才是真正的問題。。。


首先答主感覺題主對一戰爆發前歐洲主要參戰國的基本政治制度不是很明確。我們拿協約國的英法俄和同盟國的德奧土做例子,來說說為什麼會開打。

從政治制度講,在當時,除去法國以外,其餘國家均為君主國,另外奧斯曼土耳其屬於伊斯蘭國家,絕大部分領土也不在歐洲,所以我們先把法國奧斯曼扔掉,單談英德俄奧。就這四國而言,英國在當時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德君主立憲制度,也就是說英王已經基本不參加政治決策。德俄奧依舊屬於君主專制,其中德國雖然表面行憲,但是實際上德皇擁有充分的統治權,奧匈屬於二元帝國,奧皇對外交國防事務享有最後決策權,沙皇則是完完全全的專制統治。

簡單理了一下主要參戰國的政治制度,是要說明最終走向戰爭是與參戰國的政治制度分不開的。我們比較熟悉的親戚,是英王,德皇和沙皇的表親關係,但是為什麼最終英王會聯合沙皇去打德皇,就已經完全超過了這幾位君主的掌控範圍了。

我們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歐洲主要列強之間為了重新瓜分世界確定新的國際政治秩序而爆發的戰爭,所以一戰的核心的國家利益,這也是為什麼歷來主流思想認為一戰總體是非正義的,或者至少沒有哪一方是完全正義的。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後,德國在歐洲迅速崛起,但是當德國對外殖民擴張,對外傾銷工業產品和進行資本輸出時,發現世界已基本被瓜分完畢,所以急欲挑戰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而另一方面,英國出於大陸均勢政策的考慮,不希望看到德國主宰歐洲大陸,也不希望自己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戰,所以迅速拉攏法國和俄國,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要夾擊德國。那德國也不是傻子,所以就轉去鄰居奧匈,跟它結盟,後來奧斯曼也加入了。

上面說到一戰的核心是國家利益,但是這個國家利益是不同的。從協約國一方來看,作為領導地位的英國,它要做的是保住自己世界霸主的地位,同時鉗制德國的發展勢頭,保證歐洲大陸的均勢。從同盟國一方來看,作為領導地位的德國,它要做的是取代英國,稱霸歐洲大陸,再不濟也至少要從英國那裡搞幾塊殖民地。這樣一來,雙方的衝突就很明顯了。在這種情況下,什麼親戚不親戚,你和我有利益衝突,先把利益問題解決掉,因為戰爭是一種國家行為。尤其到了近代,戰爭總是因為一方認為有利可圖所以發動戰爭的,畢竟抱著「我看你不爽所以要打你」的這個心態而發動戰爭的次數到底還是少數。

所以一戰爆發和君主是不是親戚沒有什麼關係,並且說的再難聽一點,即使他們是血親,從小在不同的宮廷中長大,本來也就沒有太多感情。當國家利益發生衝突時,作為專制君主或者立憲國議會,肯定首當其衝要考慮的就是國家利益,而非君主之間的關係。


公曰:「晉,吾宗也,豈害我哉?」


題主你知道李世民嗎?

利益和親戚有什麼關係?

彼得把自己的兒子親自打死。

八王之亂幾個親戚要滅自己的親戚。


人類的非自然死亡有70%是熟人下的手。


親緣關係?哈哈哈哈哈……歷史上親戚們互相打來打去的不要太多……春秋戰國時期那麼多同姓諸侯,異姓的也經常相互通婚;歐洲中世紀貴族之間累世通婚;日本戰國時期幾乎所有大名(有冒認改姓的,也有猴子這種完全的平民出身,還有個別幾個公家而非武家出身的大名)都是源、平、藤原、橘四個姓。攔的住戰爭嗎?
不過貴族衰落確實會導致戰爭規模和殘酷性加大,但這和親緣關係無關,而是貴族政治沒落之後,國家的動員能力大幅加強,平民的戰爭熱情往往也會大幅提高,戰爭自然會變得更殘酷更宏大。拿破崙能夠橫掃歐陸,除了個人戰爭天才,法國的人力和軍事優勢,大革命摧毀了封建貴族體系後帶來的前所未有的平民參戰熱情和動員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題主該去補補長又長的家庭倫理情感大劇了,親戚是什麼?親生的都不好使


謝邀。

白天沒有時間,晚上終於有時間來寫了。在回答的開篇我想說說我個人對其他答主答案的一點點小的看法,原因無他,私以為其他答主的答案偏離了題主的本意,我是在看完本題下有建設性的回答後才如此說的。此外,題主問題下的簡介也非常好,讓我看見了題主對此所作的功課,無疑近現代民族國家的崛起與自中世紀以來貴族與教會統治的衰落是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爆發的重要原因,但也只是其一,要據此來回答題主的問題也還是是遠遠不夠。


「為了阻止這場戰爭的爆發,你和我都盡了最大的力量。」喬治五世7月31日寫信給尼古拉二世時說,「但很可惜,我們失敗了,我們擔心這麼多年,這場可怕的戰爭終於還是來了。」他心目中的「我們」,當然是指泛歐親屬集團。幾乎所有的君主都屬於這個組織,它本身似乎就是一直反對戰爭的堡壘。但是,誠如題主所說,戰爭還是爆發了。那麼它爆發的原因究竟又是什麼呢?

這場維持四年之久的歐洲地震震動著每個社會階層,但歐洲大陸各大首都的皇家精英們所受到的震動是最大的,因為這場戰爭竟然不是因為他們自己引起的。雖然現在知乎上仍有人聲稱戰爭是因為君主們為了自身的利益而主動發動的,但事實上是他們根本無力阻止這場戰爭的爆發。

因為這是將軍們的戰爭,而不是國王們的。

那年夏天的危機中,突然變得清晰起來的是,一旦決定開戰,即使大家都是是薩克森-科堡家族的一員,是親戚。以前親戚們可以隨意在飯桌上決定一場戰爭的開始與結束,但自民族國家崛起後,王朝家庭關係再也無法制止全副武裝的各民族展開一場戰爭,因為這就是君主立憲制的現實。

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地理大發現、啟蒙運動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事件,均有一個重要的歷史作用,它們推動了近現代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是歐洲近現代民族國家形成歷史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民族主義,民族國家是我們研究近現代世界歷史擺脫不了的羈絆。同樣,因為民族主義的形成與傳播,使得爆發於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世界的影響格外深遠,最直觀的影響是這場戰爭瓦解了四個帝國。即哈布斯堡王朝、羅曼洛夫王朝、德意志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細心的同學可能會發現,一戰結束後歐洲由君主專制的帝國竟然都不約而同的結束了君主們的統治,建立了共和國。這難道是歷史的巧合?顯然不是。如果專制的君主們是為了自身利益來發動一戰,結果顯然又是不符合最初的期望的。現在帝國瓦解了,在昔日帝國的統治範圍內形成了十幾個民族國家。以往隱藏在帝國統治下的民族衝突,種族歧視,共產主義運動日益凸顯,並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源。

在1914的夏天之前,人們都知道戰爭遲早會來臨,包括君主們。換句話說,一戰的爆發是在各種不可抗力因素的推動下形成的歷史大勢。富有血緣關係的君主們能做的只是盡量拖延戰爭爆發的時間。而值得諷刺的是,除卻君主外的政治家們則在推動戰爭的加速爆發。

「既然戰爭遲早會爆發,為什麼就不能由我親自發動?」

中學歷史課本上說一戰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為了爭奪殖民地的戰爭,是非正義的。而民族國家的形成則是帶有解放性質的。這句話對嗎?在我看來非常對。但根據普通人的想像力,一說起帝國主義則會想起專制帝國,而一說起專制但帝國則又會想起統治帝國的君主們。如此便可以淺顯的理解為,原來一戰是君主們為了爭奪殖民地的戰爭呀!如此非正義也得到了很好的解釋,由個人發動的就是非正義的,尤其是君主。但是帝國主義國家能等同於帝國嗎?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淺顯易見的。

根據以上種種,題主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因為一戰根本就不是由君主們主觀推動的,他們只是剛剛站在那個風口浪尖上,是自己的民族與國家所選出的代言人。說的再明白一點,如果給這些國家的君主們換個身份,換成總書記,總統,首相,那麼戰爭會爆發嗎?顯然也會,因為這是歷史的大勢,是不可逆的。在這場戰爭中君主的身份,真令人尷尬,成了一個很好地背鍋借口。至於親戚關係,也更是無關緊要。我都想出了一個類似的問題,「二戰爆發時,各國首腦都是地球人,為什麼還要開戰呢?」



【說哥們兒親,哥們兒可不算親,吵吵鬧鬧要把家分。兄如豺狼弟似猛虎,兄弟翻臉狠上加三分。】


有多少大家庭為了分財產親兄弟打的頭破血流的,普通家庭都是如此,國家之間王室有血緣關係又能如何?


歐洲各國家之間的關係經過N多次征戰、兼并、聯姻已經扯不開了,拿這個說事的話歐洲乾脆成立歐羅巴王國算了
不過歐洲的傳統是叔叔殺侄子,兒子打老子,歷來如此


雙方都是兄弟姐妹,為什麼要打爭產官司?
雙方都是父子,為什麼要為了權力,而都個你死我活?


血緣這東西在當時甚至都不算是個冷靜一秒鐘的理由。

不說歐洲那亂成一團的親屬關係,也不講中國自古以來的血肉相殘。
就光稱雄一時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閃電」巴耶塞特一世(就是日後被跛子帖木兒抓起來那位)繼位之後沒多久,就派人殺掉了自己的兄弟。
並且這傢伙還在《古蘭經》中給自己找了合理的解釋,給自己洗了白,也直接導致日後奧斯曼帝國每一次帝位更替就伴隨著一場腥風血雨————成功繼位者將把自己的所有兄弟殺掉。
1595年,穆罕默德三世殺死了自己的19個兄弟。
1604年,穆罕默德三世病逝,只留下了兩個幼子,為了避免王室絕嗣,未繼位的弟弟活了下來,被長期軟禁在後宮,不允許對外界有任何接觸(十幾年後哥哥果真病死,弟弟繼位)。從此之後,軟禁才代替處死成為了蘇丹對其同胞手足的處置。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蘇丹們對跟自己共同成長,共同學習,共同戰鬥的兄弟們毫不遲疑的進行殺戮。

現在轉過來說一戰,眾所周知,歐洲王室混亂關係的根源在於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皇,她嫁出去的女兒們使得俄皇、德皇、英皇成為了表兄弟。
拋開帝王們的冷酷不提,一戰的導火索在巴爾幹。
在一戰之前的數十年里,奧匈帝國代替已經衰敗的奧斯曼帝國成為在這一地區與俄國的角力對象。
針對巴爾幹的塞爾維亞,保加利亞,波斯尼亞地區,奧匈帝國和俄羅斯帝國進行了一系列的鬥爭,其中不乏真槍實彈。這倆皇帝似乎沒什麼親戚關係?希望各位能告知。
巴爾幹的各國因為有斯拉夫血統,就自然而然成為了斯拉夫民族帶頭大哥俄國的鷹犬,而奧匈帝國境內的斯拉夫人也蠢蠢欲動,甚至想把「二元帝國」改為「三元帝國」。無疑成為奧匈的心腹之患。
在這之後費迪南被殺,刺客由塞爾維亞軍隊訓練,塞爾維亞軍隊提供武器,完全是對奧匈尊嚴的踐踏,於是老皇帝發動了戰爭。
德皇威廉在搞走了俾斯麥之後昏招迭出,又是世界政策,又是搞海軍建設,兩次摩洛哥危機更是讓本就讓歐陸各國心懷忌憚的新興強國德意志帝國成為了老牌強國的眼中釘肉中刺。到大戰爆發前期,英國、俄國、法國已經結成了同盟。而德國的小兄弟只有同為德意志人的奧匈帝國和年輕國家義大利。
這就造成了一個很奇怪的局面:為了拉攏本就少得可憐的盟友,德國不得不跟隨奧匈的步伐,出現了一個奇怪的「弱者決定強者」的現象。
於是在奧匈向塞爾維亞宣戰之後,俄國自然出兵援助塞爾維亞。而德國也在制止俄國不成之後向俄國宣戰,而法國因為不理睬德國「保持中立」的最後通牒,也成為德國宣戰對象。很快在德國侵犯比利時之後,英國人也向德國宣戰。
就此,四年的絞肉機開動了,皇冠們也即將落地。而這些個「表兄弟」們也似乎也沒想到自己體內都留著老維多利亞女皇的血液。


給題主貢獻一個典型感受一下。
瑪利亞·亞歷山德羅芙娜(1853-1920)

此女為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唯一長大成人的婚生女兒。瑪利亞從小在家裡是萬千寵愛集一身,有六個兄弟,唯一的姐姐在六歲因為腦膜炎夭折,姐姐夭折五年後,他父母才又有了她。好不容易有了第二個女兒,亞歷山大二世夫婦非常激動,非常寵愛她。
瑪利亞小時候在宮殿里就有自己獨立的小房子,她父親還特意給她開闢了一個農場,讓她娛樂,總之想要什麼應有盡有。
長大成人後,瑪利亞和維多利亞女王的次子阿爾弗雷德自由戀愛,最終成婚。亞歷山大二世給了她驚人的嫁妝——100000英鎊,外加每年32000英鎊的津貼。還有價值不菲的珠寶。包括一套藍寶石,和曾經屬於凱瑟琳女皇的一整套首飾,同時定做了一整套由鑽石和緬甸紅寶石製作的華麗的首飾,有一個可以用作項鏈的鑽石Tiara。
瑪利亞婚後育有四女一子,長女是羅馬尼亞皇后,次女嫁給了瑪利亞侄子弗拉基米爾大公(這位大公在俄國的繼承權非常的靠前,所以女兒是潛在的皇后)
阿爾弗雷德公爵後來繼承了叔父的位子,當上科堡大公國的大公,瑪利亞一家隨後移居德國。

說了這麼多,回歸到主題。瑪利亞作為俄國公主,英國的第二夫人,兩個女婿也是協約國的成員,但是在一戰中,瑪利亞卻是站在同盟國一方的…同盟國一方的…盟國的一方…國的一方…一方…方
所以表兄弟算什麼…這位公主可是直接背叛母國(還是這樣寵愛她的母國),背叛夫君的國家,和兩個親生女兒決裂的。


再給補充幾個例子…
① 希臘作為協約國,當時的皇后索菲,是德皇威廉二世的親妹妹
② 俄國的安娜斯塔西婭女大公(瑪利亞的堂妹),她的兒子是德國梅克倫堡-什威林的大公,小女兒是威廉二世的長兒媳婦,德國的王儲妃,但是她本人是協約國的支持者。
③ 威廉二世的弟媳婦艾琳王妃,她的妹妹正是尼古拉二世的老婆亞歷山德拉皇后


朝鮮半島的《階伯》電視劇中百濟王母親是新羅善花公主,新羅女王是姑母,百濟人認為國王是外國的,組織為濟會暗殺百濟王母親,百濟王破新羅城市,殺死女王的侄子金春秋未來新羅王的女兒女婿,自己的表親表示劃清界限,
拿破崙妻子是神聖羅馬的公主,神聖羅馬照樣攻打法國幾次,老失敗最後改名字奧匈帝國才沒有事


農村以前窮的時候,親兄弟為了半袋子玉米棒子打的頭皮血流、一輩子互相憤恨。
歐洲一個國家怎麼也比半袋子玉米棒子值錢吧???

利益是戰爭的目標。親情只是和談的潤滑劑。


推薦閱讀:

關於1888年臭名昭著的開膛手傑克案在2014年通過DNA定案大家是怎麼看的?
《麥克白》的人物原型:蘇格蘭國王麥克白,還有鄧肯一世以及Malcolm都是什麼樣的人呢?
《權力的遊戲》中最慘的家族是哪個?
小黃人電影裡面有哪些關於英國歷史的梗?
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殺掉所有的語言專家。這句話什麼意思?為什麼這麼說?

TAG:歷史 | 英國 | 第一次世界大戰 | 英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