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可能讓黃河水變清澈?
最近有幸去看了黃河,黃河的水確實不清澈,有沒有可能讓黃河水變的清澈,如果有,會是什麼方式?
相關問題黃河水能通過治理變清嗎?為什麼一直說治理而總不見清啊?是沒認真治理還是沒治理? - 知乎
平衡黃土高原退耕還林與糧食生產的矛盾----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如果黃河泥沙消失,河水變清澈可能會產生的問題,建議看一下這個鏈接。(我知道有人懶,所以複製過來了!)
2015年9月7日,Nature Geosciences 在線發表了我所陳怡平、王凱博、 林奕杉、時偉宇、宋怡等撰寫的論文「Balancing Green and Grain Trade」一文。文章指出: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十分重視黃土高原治理,先後經歷坡面治理,溝坡聯合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和退耕還林草工程。尤其是退耕還林(草)工程實施以來,植被面積大幅度提高,植被蓋度從1999年的31.6%提高到2013年的59.6%,有效遏制了黃土高原土壤侵蝕,入黃泥沙顯著降低,2013年黃河利津站數據顯示入黃泥沙已減至1.73億噸。
圖1. 退耕還林草前(a-1999)和後(b-2013)黃土高原植被蓋度變化情況。
根據文獻報道,公元740年(中國唐代)至公元前2000年之間,黃河泥沙量在1至2億噸波動,這一階段黃土高原人類活動比較微弱。公元740年以後,黃河泥沙開始持續增加,至20世紀50年代,其泥沙量到達16億噸。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政府經過60多年的治理,入黃泥沙持續減少,到2013年入黃泥沙已減至傳統農業時期, 進入了常態化階段。今後在黃土高原是否繼續實施大規模退耕還林草工程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作者們認為,黃土高原植被恢復應該進入了自然演替階段。如果繼續大規模實施退耕還林草工程,將是弊大於利,需要謹慎為之。
1. 糧食供應問題
黃土高原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實施後,植被面積增加,耕地減少。研究表明黃土高原坡度大於15度以上的坡耕地適宜退耕,總面積為252萬公頃。保證人均耕地1.5畝的前提下,黃土高原退耕的面積上限為236萬公頃。然而,自2000年退耕以來,截至2008年,黃土高原地區已經退耕土地483萬公頃。當前,黃土高原的退耕規模超過了黃土高原人均耕地需求1.5畝/人上限的2倍。黃土高原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對區域性的糧食生產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目前在黃土高原局部已經出現人-糧關係緊張的局面,急需平衡人-糧關係緊張的矛盾,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2. 植被退化問題
森林植被能涵蓄降水,減少豐水期徑流量,增加枯水期流量,改善水質,控制土壤侵蝕。實施退耕還林草以來,植被面積迅速增大,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但潛在的生態風險也與日俱增。黃土高原地區植被吸收利用土壤水分的主要來源是當地的天然降水,水分是限制植物生長的決定因子。黃土高原平均降雨量約為400毫米,蒸發量1480毫米,降水比較集中,年內分配不均。植被通過光合作用不斷地固定大氣CO2,也在不斷消耗土壤水分,如果土壤水分得不到及時補給,必然造成土壤乾旱化。目前,黃土高原人工林草地廣泛出現了「土壤干層」現象。如果繼續擴大退耕還林草面積,加之已經退耕還林的植被不斷生長,對土壤水分需求量越來越大,導致黃土高原土壤水分虧缺越來越嚴重,從而影響植被生長發育,甚至導致群落衰敗和生態系統退化,使退耕還林草成果大打折扣。因此,從已經出現的土壤干層、黃河泥沙量來看,黃土高原地區目前退耕還林草已經處於飽和狀態,進入自然演替階段,不宜人工增加退耕面積。
3. 水資源平衡問題
黃河中下游是中國糧食生產的主要產區,養育4億人口。黃河水數量和質量都直接影響著中下游糧食生產和國家的糧食安全。在過去的一個世紀,尤其是1960年以後,黃河水流量開始下降。根據文獻報道,80%為人類活動造成(退耕還林草、淤地壩建設、梯田建設等),其次是由於蒸散發原因。未來,隨著黃河中下游工農業不斷增加,對於黃河水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加。如果繼續擴大退耕還林草面積,勢必引起黃河下游水量減少,影響中下游的工農業生產活動。
4. 未來可持續對策
黃土高原退耕還林(草)以來,植被蓋度增加28%,入黃泥沙減少至傳統農業時期水平。為了黃土高原可持續發展,未來黃土高原植被恢復原則應是自然演替,而不是繼續人工擴大面積。植被管理應聚焦在有限的土壤水管理,過於密集的植被應梳理,高耗水的外來物種應逐步被低耗水本地土著物種替代。對於局部人-糧矛盾突出的地區應該通過治溝造地來解決,建設高標準農田,發展設施農業,提高糧食生產力,節約用地,鞏固退耕還林草的成績。
論文還沒看,先放一張文獻中的泥沙含量曲線圖
看,現在跟剛建國的時候比,黃河的泥沙含量已經低了很多了好么!(數據來源:利津站)
自小我們被教育覺得藍天白雲,水清沙白是多麼美好的景象,然後就開始揮著膀子開干覺得人定勝天。完全不知道我們的異想天開對大自然而言是滅頂之災。
@鄭多多答案的一部分,深以為然。
多圖預警,我是通過自己的眼睛來回答,非收集資料式。
我現在正漂在黃河上,還在向著黃河的出海口一槳一槳劃著,也許我比較適合回答你的問題。
黃河全程5464公里,並不是全程都渾濁,在上游青藏高原段很清澈,清水段持續到了1901公里處。黃河從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的大河家鎮開始變黃,這裡是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分界點。
圖:黃河(攝於青海省瑪多縣熱曲村段),很清澈吧。
黃土高原地貌是產生黃河泥沙,使得黃河從離源頭1901公里處開始變黃的主要原因。這裡常年降雨量不足,植物難以生長,無法有效阻止水土流失。在河水日夜不息的沖刷下,兩岸泥沙大量沖入河道,使得黃河裹挾著大量泥沙順流而下。不僅幹流如此,在黃土高原上匯入黃河幹流的各個支流,如無定河、渭河等莫不如是。
那麼從1901公里處開始的黃土高原地貌有可能改變嗎?那要先來看看黃土高原形成的原因。
首先,常年來自北大西洋潮濕而強勁的西風,在吹過歐洲大陸時,被吸幹了水分,到達中亞大陸時,已經變成了乾貨。失去水分繼續彪悍前行的西風,裹挾著中亞大陸沙化土地表面上的滾滾沙塵,浩浩蕩蕩地來到了黃土高原。
經過一路吹沙走石,西風到達黃河邊時,已進入疲態,減弱的西風無力繼續承載大量的沙塵,最終將它們安放在這裡。這便是黃土高原形成的初始原因,西風從未停歇,黃土便也越積越厚。
圖:黃河(攝於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
而被西風劫掠了沙土的中亞大陸,形成了諸多茫茫戈壁。如此往複,黃土高原逐年增高,沖入黃河的泥沙日夜奔流。
如果要使黃河水變清,先得改變黃土高原地貌,那麼就必須讓北大西洋不再吹西風。或者讓中亞大陸變成綠洲和森林,那麼即使吹西風,也不會裹挾沙土而來。又或者增加中國黃土高原的降雨量,使得植物可以繁茂生長,防治水土流失。
另外,還要停止黃河沿岸礦藏的大量開採,因為開採加速了水土流失。
那是不是1901公里後面的黃河,永遠沒有變清的可能性呢?那倒也不是。水電站的頻繁建設,使得部分黃河部分河段已經變清。
比如我漂到黃河1978公里處-劉家峽水庫的所在地,水就清澈無比。因為劉家峽水壩截流,形成了劉家峽庫區,水流在這裡變成靜止狀態。從大河家流入劉家峽的黃河泥沙,沉澱到了水庫底,使得黃河上的劉家峽水庫變得非常清澈。
圖:黃河(攝於甘肅省劉家峽水庫),清澈的讓人不敢相信是黃河吧。
那黃河上的水庫就能永遠清澈下去嗎?非也,很明顯,水庫建立初期沒有考慮到可以承載多少泥沙量的問題。整個劉家峽水庫長度是22.8公里,按照我的漂流軌跡測量,已經被泥沙濁化的庫尾達到了7.6公里。
從衛星圖片觀測泥沙推進速度,劉家峽水庫的清濁分界線在不斷向前推進。衛星地圖影像是2013年4月10日拍攝的,距離現在兩年半,而含有大量泥沙的渾濁水線,卻在這兩年零半內向前推進了300多米。如果按照現在泥沙的推進速度,假以時日,整個劉家峽水庫就會被泥沙所吞噬。
圖:劉家峽水庫的清濁分界線
據說劉家峽水庫的有效庫容,已由建壩時的57億立方米減少到42億立方米,損失庫容15億立方米,嚴重地威脅著水電站的正常運行和使用壽命。
那麼,從劉家峽水庫流出去的水,這種清澈度能保持多遠呢。遺憾的是,出劉家峽水壩2公里遠,因為流速增加,沖刷下兩岸的泥沙,黃河水又迅速恢復到它的本來面目「黃泥水」。
結論一:除非有神力或者奇蹟來改變黃土高原地貌,否則黃河不可能全程變清。
結論二:黃河沿岸的工農業污染,也是黃河不能變清澈的原因之一。
那黃河是如何遭受污染而無法變清的呢,讓我用不久前漂流經過蘭州時親眼所見的黃河,來闡述污染現狀吧。以下只是我漂流一天的所見,也許在很多人眼裡,污染這個單詞已經變得稀鬆平常,但在我眼裡,任何時候看見的污染,都是怪物。
蘭州,是黃河「穿」過的第一個省會城市,
河岸邊看見:「保護環境,防治污染,造福子孫」的大標語,標語旁邊就是一個大型水泥廠,黑乎乎帶泡沫的污水,就從
「保護環境,防治污染」的牌子旁邊,源源不斷匯入黃河。
河岸兩邊,不管是廠房還是民居,只要看見建築,就意味著有大堆的垃圾傾倒入黃河。我慢慢能一眼分辨出工廠垃圾和居民垃圾了,工廠的塊頭比較大,品種較少;居民的生活垃圾體積小,結構和種類要豐富多彩的多。
划過一個大型抽水房,因為實在太枯燥,我開始玩起了數垃圾堆的遊戲。2、300米長的一段河岸,傾倒到黃河上的垃圾,有12堆。這裡的河道窄水流快,測了一下,有6公里時速,哪怕是這麼快的水流,依然無法將如此龐大的垃圾,完全帶去下游。
每個垃圾堆下方的黃河水,都呈黃里發黑的顏色,與外面土黃色的河水相比,差別很大。
我知道損人利己的事不少人愛干,但是損人不利己的事為什麼要干呢?我只是黃河上的一個匆匆過客,喝不了多久黃河水,但是生活在兩岸的居民,他們和他們的子孫不是要長期飲用黃河水嗎?
還是就那麼肯定,垃圾只會污染下游?他們是否知道,其實每個人,都生活在下游。
漂到宛川河匯入黃河幹流的地方,一股刺鼻的氣味傳來,調轉方向朝里划了幾槳,想看看怎麼回事,划了幾米遠,開始覺得辣眼睛。我退了回來,猶豫了一下,還是忍不住好奇,想看看這條支流宛川河,是不是生病了。
上岸後追隨著宛川河,尋找河水氣味辣眼睛的原因。原本以為會和蘭州西固區一樣,沒那麼容易看到內里的景象,沒想到同屬於蘭州的宛川河,為我敞開了懷抱。
黃土高原地貌的一大特徵,是無法固水,所以很多黃河小支流,只有在下雨的時候,河道才會有水,而且水勢會沖刷掉河岸泥沙,一路迅猛地沖向下游,雨停後,小支流的水也無法留存太久,很快變成一條幹溝。
圖:黃河的一條支流
圖片中的乾溝,是無數黃河支流中的一條,離宛川河不遠,整個河谷都被垃圾填滿,我不知道垃圾層到底有多厚,也不知道每次下雨會是怎樣一番景象。但毫無疑問的是,它也為黃河幹流的污染貢獻不少。
這些垃圾都是怎麼來的?居民為什麼要把垃圾都扔到黃河裡,各級政府沒有配備相應的垃圾處理系統嗎?隨河而上,很快,就發現了其中一個原因。
是的,我忘記了我們的環衛工人,頂著高溫酷暑,忍著惡臭,一掃把一掃把地將街上的垃圾收攏,然後辛辛苦苦地推著垃圾車,齊心合力將所有垃圾傾倒入河道---宛川河。
這種景象對我並不陌生,珠江5000里漂流時,廣西環衛工人直接從高高的橋面,將垃圾全部倒入河底,從橋下划過的我,差點中招。
這些垃圾都是乾貨,現在河道乾涸,一時半會還衝不到黃河,必定還有「濕貨」存在,才能把我眼睛給辣了,繼續往前探查。
就在金崖橋的另一側,一股惡臭迎著風撲面而來。看見圖片中的排污口了嗎?放一張大圖給大家看看排污口的水樣。咋一看以為是瀝青呢,其實只是污水。
跟隨它,眼見這條黑帶,緩緩匯入宛川河,心裡不知是何滋味。
有時候一談環保,大家就把話題扯的比天大,說什麼不能停止經濟發展的腳步啊,環保涉及到巨額資金投入啊blabla一堆。
那就不能先從這些隨處可見,簡單易行的污染防治做起嗎?我一個玩漂流的,都能聞風而動,發現這些藏污納垢之所,專業的職能部門為什麼就不能夠呢?
圖:據說這是經過處理後的污水,符合環保要求排入黃河。
我不是學化學的,也不是搞環保的,只能用一雙發現的眼睛,告訴大家我的所見,用有鼻炎的鼻子,告訴大家我的所聞。至於這些意味著什麼,代表著什麼,亦或是不是毫無意義,有待專家們來解答。
坐在山頂,鳥瞰下面已經搬離過半的村莊,看看高速運轉的大型工廠,頂端升起魔幻般的青煙,告訴我,魔鬼來過,它還沒走。
感謝點贊的知友!
首先 你要明白為什麼黃河會渾濁。主要是由於水中固體懸浮顆粒,也就是我們稱之為SS的指標超標。有些河段水不渾濁有幾個原因,比如說河道改變導致的流速減小,周圍支流沒有攜帶大量泥沙匯入(這方面是水利專業或者水力學研究的東西),或者沿線沒有大量污水排入等等。前面一方面我不太清楚,我跟你扯白扯白後面一個部分。
水體是有自凈能力的。
水體是有自凈能力的。
水體是有自凈能力的。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為什麼水體會有自凈能力,是因為當水中污染物過多的時候,水中微生物會利用水中硝酸鹽,有機碳等生長繁殖。所以天真的人類們,你們真的以為你們看到的泥沙就只有無機硅酸鹽或者其他無極類物質嗎(具體泥沙是那種無機物我也不清楚,請諮詢相關專業)。
我做過掃描電鏡發現泥沙上是回附著大量的微生物的,球菌,桿菌,絲狀菌。就是這些小東西承擔著自然界水體自凈的重任(當然還有一些物理,化學因素)。
想像一下,如果沒有這些泥沙攜帶的微生物,排污的河段自凈能力可能會大大減弱。所以小時候被教育的泥土流失不一定完全是對人類有害的,至少在水體自凈方面優異。就好像大自然的另外一種形式的自愈功能。
況且黃河泥沙多也不是近代才有的,以前就有了。你認為黃河水清澈是一件好事,但是考慮到自然生態群,這麼大的改變會不會導致一些生物滅絕(這個要問問生物專業)、況且我有個老師說過(我沒查詢相關文獻和報道,如果有夥伴知道請補充),你看美國那麼多湖乾乾淨淨,清澈見底。但是一條魚都沒有,有屁用。ph長期呈現酸性,根本不適宜魚類生存。
自小我們被教育覺得藍天白雲,水清沙白是多麼美好的景象,然後就開始揮著膀子開干覺得人定勝天。完全不知道我們的異想天開對大自然而言是滅頂之災。
最後插一句,我小夥伴說河水是否清澈也和下墊面的種類有關。
恩恩,就是這樣。
已經在變清了。
黃河變清調查:泥沙每年減少7.6億噸 大洪水幾率增加
黃河清,聖人出。在今年這個時間段發布黃河水變清的新聞,其涵義耐人尋味啊。
======
知乎管理員 :您好,您在問題「有沒有可能讓黃河水變清澈?」中的回答已被刪除,原因是包含「政治敏感」內容。
===============================
我再添個圖吧。
《瞭望新聞周刊》是中國大型時事政經新聞周刊。新華通訊社主辦,1981年4月創刊。
黃河水變清後,入海口的沖積平原面積就不會增長了!
在上海區域歷史變遷一文中,有這麼一句話:「唐代,浦東已成陸,崇明已漲出沙洲」。現在浦東有多大?崇明有多大?各位可以感受一下
山東半島的淤積速度是要比長江三角洲快的,預防水土流失雖然可以使江河變清,可題主有沒有考慮過黃土高原的貧瘠的泥沙到了入海口就變成肥沃的土地呢?
攔河建壩實際上也減緩了河口平原的生成速度
這也是黃河
2015年2月12日,攝於河南三門峽
哎,圖片被壓縮的慘不忍睹
聖人出,黃河清!
哈哈
時間:2015.9.26
地點:山東濱州,黃河入海前流經的倒數第二個地級市
當時是這樣的: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濱州人,表示從來沒見過黃河水這麼清澈。旁邊打漁的師傅也不太清楚什麼原因,甚至懷疑上游水被污染了,因為清澈的太反常。不過我判斷是因為水的流速較慢導致的。
經過黃土高原就沒可能了
這是我在貴德照的
這是四月到十一月的蘭州段黃河水
十一月底到來年四月的蘭州段黃河水
這是蘭州上游劉家峽段黃河水常年四季都是這樣
所以說蘭州段是根據季節變化,上游四季一個樣。
歡迎你來萬里長江第一城四川宜賓看看。這裡是岷江和金沙江匯合口,匯合以下稱長江。
曾經的三江匯合口一大景觀就是一清一黃交匯,界限分明。
如今,金沙江金沙不再,我站在三江口也分不清哪條是長江哪條是金沙江或岷江了……
古語云,黃河清,天下寧。從歷史記載來看,過去,黃河有可能是清的,但是那是在黃土高原氣候溫暖濕潤的年代,從詩經等作品就可以看出,以前黃土高原的自然環境其實相當優越,不然一直到唐初,也不會堅持以西安為國都,唐代以後,北方的氣溫其實是處於下降的,加上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黃土高原的自然環境急劇惡化。造成了今天的黃河。所以,要想黃河變清澈,氣候的變化和人類的主動修復缺一不可,當然,在人類活動停止的條件下,也可以慢慢恢復。
但是換個角度來說,像黃河這樣的沖刷,淤積過程在漫長的地質歷史內,連根毛都不算,地球不需要人類拯救,地質歷史時期內,環境比現在惡劣的時候多的是,現在人們聖母心發作時津津樂道的所謂環境問題,物種保護,文化遺產這些玩意,放在漫長歷史里,連毛都算不上。人類需要的是拯救自己,避免因環境惡化造成自身的滅亡
習聖人已出
我家就在黃河邊,黃河現在確實清的,在山西陝西段,除了發洪水那段時間
別這樣,z? hε ?i? 會不高興的。
你沒有看錯,這也是黃河-_-||
變清之後下游地上河堤岸會被沖刷掏空崩岸。
一 結論 根本不可能 簡單說說原因 黃土高原大量泥沙 沒辦法解決
二 也沒必要 一旦黃河沒有了泥沙 下遊河流很可能改道 造成危害 而且出海口三角洲的造陸運動將停滯 收到海水侵蝕的影響甚至會縮小面積 現在陸地緊張 有這種免費的造陸工具何樂而不為呢? 如果消失了會對國家戰略和建設有很大的阻礙
綜上
源頭就很清澈。
2015年10月,攝於青海貴德。
1.河水自凈:改善黃土高原植被覆蓋,大大的綠化2.人工凈化:在黃河開始變渾濁的河段加大量的絮凝劑,像聚丙烯醯胺什麼的高分子絮凝劑,把添加絮凝劑的河段拓寬,降低河水流速給細泥沉降創造條件。。。。。
推薦閱讀:
※三國時荊州的州治在哪裡?
※大禹因遲到斬防風氏,是否合理?
※說「至近至遠東西」的詩人知道地球是圓的嗎?
※如何評價三國志11的地圖地理環境?
※為什麼西藏降水量不高卻有眾多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