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在各朝各代分別由誰傳承發展?
12-23
想知道歷史上哪些人在什麼時候為周易做過貢獻。想了解一個整體脈絡。
一、 漢代易學
「易學」是研究《周易》經和傳的流傳和演變的學問,漢代是易學研究發展的第一階段。
1 .漢代易學有三個特點: (1)《易經》被定為五經之首,易學成為儒家學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研究《周易》學派眾多,除了儒家,還有其它學派思想家。 (3)易學成為有明晰師承脈絡的專門之學。
從師承看,皆認為漢易開山祖是一個叫田何的人,田何傳於周王孫、丁寬、服生等,再後又傳給楊何。丁寬又傳田王孫,田王孫又傳給施仇,孟喜、梁丘賀。史載《易》「有施、孟、梁丘之學」即指這一體系。之後孟喜傳給焦延壽,焦氏又影響了京房、於是「《易》有孟京之學」。此外,漢易還有費高易學體系,指費直和高相,屬民間之學說。漢易逐漸形成兩大派系、即孟、梁、京房今文易學派,費高古文易學派。
2.漢代易學解經的方式有三種 (1)以孟喜,京房為代表的官分易學,以奇偶之數和八卦所象的物象解《周易》經傳文,以卦氣說解《周易》原理,卦氣說即以八卦或六十四卦配一年四時,十二月、二十四節氣,講陰陽災變。
(2)以民間費高易學為代表,反對陰陽災變說,重述《周易》中的易理。 (3) 以黃老道家的易學為代表,重講陰陽變易的哲學道理。 三派之中,以孟京易學影響最大,史稱「象數之學」。
3.西漢末年,由於神秘主義思潮的影響,易學出現了《易緯》之類的著作,其中代表著作有《乾鑿度》《稽覽圖》《是謀類》。這些著作將卦氣說和象數說進一步理論化,神學化,提出了「易一名而含三義」說,即簡易、變易、不易。太極元氣說等。這些學說對後世易學均產生了重要影響。
4.五行生成說 東漢時期,孟京易學勢力衰弱,而民間易學派的費氏易學興盛,逐漸出現了,費氏與孟京合流趨勢,形成了以五行的生數和成數解釋《周易》中的象和數的五行生成說。漢代易學重點是「象數易學」。
5.東漢末,道家黃老學派逐漸演變為道教,其易學也逐漸與煉丹學說結合起來,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開始以《周易》原理解說煉丹的理論和方法,是為道教易學的先驅。
二、 晉唐易學
魏晉隋唐時期,易學開始了新的轉向。由兩漢的重象數特點轉向了 晉唐重易理的特徵。玄學派的易學派成為晉唐的主流。 1. 晉代兩大家
(1)王弼,玄學易學創始人,著《周易註解》,師承古文經學解易學風,文字簡明,義理通暢,師《易經》成為玄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忘象以求意」說解釋易學中的取義學說。尋求《周易》經和傳的抽象原則。
(2)韓康伯,將《繫辭》、《說卦》、《序卦》、《雜卦》等傳加以註解,從義理高度概括出新的命題:「八卦備天下之理」,通過《周易》可以把握天下之理和變易之道。易學的玄學化,使《周易》、《老子》、《莊子》相併列而成為「三玄」之一。
2. 唐代兩大家
(1) 孔穎達,著有《周易正義》一書,提出了「易合萬象」,「不可一例求之,不可一類取之」的原則,以陰陽二氣來解釋乾坤二元,以元氣說來解釋太極,提出以氣為核心的世界觀。並以「自然無為」來解釋「一陰一陽之謂道」,提出「無陰無陽謂之道」的新命題。
(2) 李鼎祚,著有《周易集解》一書,此書沒什麼新觀點,但彙集了漢易以來各系統的註解,對易理派的觀點亦不加評析地收集其中,是一部很好的資料彙集。
以上兩部易學巨著的出現,表明易學正走向融合的新動向。 三.宋明易學 1.這一時期,是古代易學哲學高度發展的時期,北宋初期,易學有四大流派。 (1)以陳摶為鼻祖的圖書學派,後傳至周敦頤,提出太極圖說,論述宇宙形成的過程。
(2) 是邵雍的數學派,提出先天學。
(3)是由胡瑗倡導的易理派,後傳至程頤,著《伊川易傳》,創立了理學派的易學體系。
(4)是張載的氣學派,他吸收唐代孔穎達的氣論學說,著《橫渠易說》和《正蒙》。
2. 南宋時期,理學集大成者:朱熹建立起一個龐大的易學哲學體系,著有《周易本義》一書,成為後世研究的重點。同時期,有揚萬里的太極元氣說,之後,揚簡的心學易學等,對後來易學發展都有重大影響。
3. 元明兩代,宋易向普極和縱深兩個方面發展,先後出現了一大批闡述《周易本義》的著作。
(1)元代道教大師雷思齊承劉牧,邵雍易學學脈,推衍出許多圖式。他以九宮為核心解釋《周易》原理,主先有數而後有象說。而俞琰、張理和簫漢中等人,以亦圖式解易,但主先有象而後有數的觀點。
(2)明代易學家葵清,著《周易蒙引》,主張理象合一,成為明代易學中「氣本論」的倡導者。
(3)明代易學中「心學」較為流行,他們主要以內心道德修養方法和精神境界解釋《周易》卦爻象和卦辭,代表人物是湛若水。
(4)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對宋明易學做了一此大總結,他繼承宋明氣學和象學傳統,修正義理易學批判心學易學,著有《周易外傳》、《周易內傳》等著作,完成了「氣本論」之說,結束了宋明易學。
四、 清代易學
清代易學是復興漢易的時代,清人解易著作十分豐富,超過了以往任何時代,內容和傾向都很複雜。清代易學主要有兩派。一派以惠棟和張慧言為代表,倡導漢易,不敢發揮,淡化《周易》的哲學價值。
一派以焦循為代表,力圖會通百家,獨闢蹊徑,建立自己的易學體系。 從總體傾向來看,清代易學缺乏對哲學問題的探討,理論思維很薄弱,是古代易學哲學的衰落時期。
至此,有一說,漢易象數,魏晉義理,宋儒理氣,清代雜說。 五、 近人易學
二十世紀初至七十年代,《周易》研究出現了一些新特點,歸納起來有以下四點。
1. 注重對《周易》經傳的文字文化史的注釋,其中經高亨注釋的《周易古經今論》,《周易大傳今注》水平最高,他將經與傳分開,認為經是卜筮之書,傳是哲學著作。
2. 重視考證,從歷史的角度去理解《周易》卦爻辭中的事件,有郭沫若、聞一多、李鏡池等人的著作。
3. 注重對易學史上的著作評述而寓己見於其中,使易學研究出現了新面貌。
4. 用現代科學證《易》,但有一個顯著特點,都是以科學比附《周易》,還未能以《周易》的思維方式,去推動科學,或在此思維啟發下進行科學發明創造。
參考書目
《周易漫談》王居恭著 《周易新探》 李大用 《易圖新辯》歐陽紅著
《中華太極圖與太極文化》 束景南著 《中華周易》 珊泉 陳建軍著 《易經雜說》 南懷瑾著 《周易概論》 劉大鈞著
2007年10月張翰寫於北京
推薦閱讀:
※為什麼陰可以變為陽,陽可以變為陰,陰陽互變的原理是什麼?
※中國易學(包括但不限於術數)從遠古至近代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有哪些重要人物?
※既然一切都安排好了,那活著還有什麼意思?
※河圖洛書9字有什麼秘密?
※「形而上者謂之道」的「形」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