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有意思的經濟學之「謎」?

這裡的「迷」主要指 Puzzle 、Dilemma、Paradox 等
今天看到里昂惕夫之謎,想到的。
經濟學還有哪些有意思的謎團,能否介紹一二。


「消失的亞洲女性」 之謎(missing-women puzzle
(可能題主希望的「謎」是偏理論邏輯方面的?但是我還是強行來答題了~)

這個謎團是由1998年諾獎經濟學得主 阿瑪蒂亞·森(Amartya Sen) 在其1990年發表的文章
More Than 100 Million Women Are Missing 提出。
文中指出:在歐洲、北美和日本,女性數量多於男性,女性與男性的代表性比例大約為1.05 : 1。但是,在中國、南亞、西亞幾乎男性都比女性多,女性與男性的比例可低至0.94 : 1,甚至還有更低。Sen以此為依據,假設在自然非干預狀態下,估算出至少有1億亞洲女性消失了!(這裡的消失 「missing」 可以理解為 「their potential existence had been eliminated」 )

圖片來源: Wikipedia

以下一段翻譯自Sen的原文,括弧內是我加的。
「在世界範圍內,出生性別比大致是相同的,每出生100個女孩,就有105或106個男孩出生。但大量研究表明,在獲得相同的營養和照顧的條件下,女性顯著地比男性長壽。女性似乎整體上更能抵抗疾病,在各個年齡階段都表現出更高的存活率(注意前提是獲得與男性一樣的照顧)。存活率的差異還可能部分源於男性更多的死於暴力(比如:小時候淘氣,打個架,一不小心就...或者去當兵戰死沙場等等)或與吸煙有關的疾病。」

於是乎,在歐洲和北美,儘管出生時,男比女多,但是由於男人比較容易死(男同胞們要惜命啊...),所以從整體性別比來看,女性多於男性。但是為什麼這在亞洲大多數地方不是這樣呢?這些亞洲女性為什麼憑空消失了呢?

--------------------------------

謎講完了,接下來,來看看學者們是如何解釋此謎團的。

1. 首先說說Sen 自己給出的解釋(主要是經濟、文化、社會方面的因素)
?生育前:性別選擇性墮胎。對男性的偏好可能源於:東西文化差異、 社會習俗的差異、養兒防老的觀念等。
?幼兒期:女性難以獲得同男性一樣的營養和照顧(unequal nutrition and health care provided for women)
?成年後:成年女性在家庭中議價能力低(low bargaining power)
外因:女性掙錢的能力弱於男性;
內因:家庭的自我犧牲(greater concern for family)。

2. 都是乙肝惹的禍(raised by Emily Oster,目前是芝大booth商學院的副教授)
Emily Oster在其博士畢業論文「Hepatitis B and the Case of the Missing Women」(後來也發表在了JPE,可以說是她的成名作)提出,Sen 的假說沒有考慮到乙肝在亞洲的高感染率(謝大神指出,其實Hepatitis B就是乙肝...)。感染乙肝的夫婦生男孩的可能性更大(雖然當時具體作用機制還不清晰,但大量文獻都記載了此現象)。在歐美地區,乙肝並不常見,但在中國以及其他的亞洲地區感染率卻非常高。根據Oster的研究,她認為大約45%的「missing women」是由乙肝引起的,在中國這個比例更是達到75%。
Oster的觀點一出,立刻引起軒然大波,難道亞洲女性的消失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生理原因,而並非經濟、文化、社會方面的因素?

3. 對於Oster觀點的推翻
Das Gupta(2005)發現第一胎孩子的性別將影響後幾胎孩子的性別,第一胎是男孩的家庭中,後幾胎孩子的性別比差不多是自然比例,但第一胎是女孩的家庭中,後幾胎中生男孩的比例顯著提高。同時,他還指出性別比與家庭平均收入有關。這也潛在印證了Sen的假說。
Avraham Ebenstein (2007)發現第一胎孩子的性別比更接近自然比例,第二胎以及之後幾胎的孩子性別比會更偏離自然比例。而乙肝是應該是對所有胎的孩子都起到相同的作用。這就說明除了病毒的因素,還有其他人為的因素影響著性別比。
Lin和Luoh(2008)利用台灣的數據分析得出,感染Hepatitis B病毒對於性別的影響其實非常小。
隨後,Oster聯合其他幾位經濟學家(2010)一起發表了 "Hepatitis B Does Not Explain Male-Biased Sex Ratios in China" ,推翻了自己曾經提出的假說。

4. 對Sen觀點的進一步驗證
Jayanchadran et al.(2009)發現在印度,女嬰獲得母乳餵養的時間遠遠短於男嬰,這導致女嬰的死亡率上升(
Because breastfeeding protects against water- and food-borne disease)。潛在的原因是:生女兒的母親為了儘快懷孕生兒子,就縮短了母乳餵養女嬰的時間。
Hu et al.(2010)發現,性別選擇性墮胎確實加劇了印度的男女比例失衡,但卻減輕了印度女孩患營養不良的幾率。Lin et al.(2013)也驗證了在台灣地區,墮胎使得男孩出生率提高,但與此同時降低了女嬰的死亡率。由此看來,性別選擇性墮胎雖然加劇性別失衡,但卻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孩的福利,畢竟極度偏好男孩的家庭會提前墮胎,避免生了女兒又放在一旁冷落。

以上幾篇文獻基本驗證了Sen生育前和幼兒期的觀點(忘了的話請返回看第1點)。對Sen成年後觀點的驗證,就不得不說華裔女經學家Nancy Qian於2008年在QJE上發表的這篇Paper,很多知友也曾在其他問題中提到過了這篇(目前已有中譯版,可在知網搜索「錢楠筠:丟失的女人與茶葉價格——與特定性別有關的收入對性別失衡的影響」)。

為了驗證女性收入增長性別比的影響,Qian獨具匠心地利用「後毛澤東時代的茶葉價格」來估計女性工資收入如何影響女嬰出生率。其具體思路是:後毛澤東時代的一系列改革使得經濟作物的市場價格大大提升,其中最明顯的就是茶葉與水果。而由於身高、身體素質和技術傳承等諸多原因,女性適合收割茶葉,男性適合收割水果。這樣,伴隨著經濟作物價格的提升,適宜種植茶葉的地區,女性的經濟地位得以提升;而適宜種植水果的地區,男性的經濟地位得以提升。上述兩性相對收入的變化,完全是受到外生的國家政策所影響,並非受文化、宗教等不可觀測的因素所影響,也並非是男性與女性自己選擇的結果。

基於這一巧妙的自然實驗設計,Qian進一步利用DID,進行了嚴格的因果推斷。結果表明,在經濟改革後,一個家庭每多種一畝茶葉(也即女性收入上升),新生嬰兒為男性的比例降低1.2個百分點;而每多種一畝水果(也即男性收入上升),新生嬰兒為男性的比例提升0.5個百分點。類似地,Qian還發現,在這段時期內,家庭種植茶葉(即女性收入上升)對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有正面影響,而家庭種植水果則有負面影響。

另外,Qian還強調了,單純的收入增長對性別比沒有影響。形成對比的是,在男性收入不變的前提下,女性收入增長提高了女孩的存活率;在女性收入不變的前提下,男性收入增長則降低了女孩的存活率。而且,母親的收入增加能夠提高所有孩子的受教育水平,而父親收入的增加則降低了女孩的受教育水平,但對男孩卻沒有影響。


--------------(完)------------------

最後的最後,不得不感慨,好經濟學家不僅能提出好觀點,更能提出好問題。Missing Women Puzzle不知「捧紅」了都少學術新星~

參考文獻:

  1. Sen, Amartya (20 December 1990). "More Than 100 Million Women Are Missing".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37 (20).
  2. Sen, Amartya (1987). "Gender and cooperative conflicts.". Helsinki: World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Economics Research.
  3. Oster, Emily (2005). "Hepatitis B and the Case of the Missing Women" (PDF).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13 (6): 1163–1216. doi:10.1086/498588. Retrieved2007-08-01.
  4. Das Gupta,Monica(2005) . "Explaining Asia"s "Missing Women": A New Look at the Data"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Vol. 31, No. 3 (Sep., 2005), pp. 529-535
  5. Ebenstein, Avraham Y. (February 2007)."Fertility Choices and Sex Selection in Asia: Analysis and Policy" (PDF). Retrieved19 May 2009
  6. Lin, Ming-Jen; Luoh, Ming-Ching (2008). "Can Hepatitis B Mothers Account for the Number of Missing Women? Evidence from Three Million Newborns in Taiwa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8 (5): 2259–73
  7. Oster, Emily; Chen, Gang; Yu, Xinsen; Lin, Wenyao (2010). "Hepatitis B Does Not Explain Male-Biased Sex Ratios in China" (PDF). Economics Letters,Volume 107, Issue 2, May 2010, Pages 142–144
  8. Jayanchadran, Seema and Kuziemko, Ilyana (2009) 「Why do mothers breastfeed boys more than girls?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Child Health in India」. NBER Working Paper No. 15401.
  9. Hu, Luojia and Schlepper, Analia (2010) 「Does Sex-Selective Abortion Improve Girls』 Well-being: Evidence from India」 Tel Aviv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10. Lin, Ming-Jen .Liu, Jin-Tan and Nancy Qian(2013),More women missing, fewer girls dying: the impact of abortion on sex ratios at birth and excess female mortality in Taiwan,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rach.
  11. Qian, N. (2008). Missing women and the price of tea in China: The effect of sex-specific earnings on sex imbalance.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23(3), 1251–1285.

2016/03/07 初發
2016/03/15 完善
2016/03/21 細微修改


綠色悖論,Green paradox。全球變暖現在基本是一個被公認的全球性問題,它主要是由大氣中存量的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造成的,也就是說大氣中二氧化碳越多,溫室效應越嚴重。而大氣中異常的二氧化碳增加主要是燃燒化石能源造成的,那麼人們一個自然的想法就是提高化石能源的使用成本從而降低使用量,最簡單的做法就是給化石能源徵稅。化石能源本身儲量是有限的,如果一定要用完所有的化石能源,那就意味著今天多用,明天就要少用。如果大家都預期以後對於化石能源的稅負越來越重,那麼把原本準備明天再開採的化石能源挪到今天明顯更加有利可圖,但這意味著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會增加得更快,溫室效應反而會加劇。也就是說綠色政策導致了反效果。


中國出口企業的生產率悖論,這算是個有中國特色的問題
Meliz開創的異質性企業理論認為生產率的差異決定了企業貿易行為的選擇:高生產率的企業選擇進人出口市場,而低生產率的企業只在國內銷售,從而出口企業的生產率顯著高於內銷企業。出口企業的生產率之所以會高於內銷企業,原因是存在 「自我選擇 」效應和「出口學習」效應。由於進入出口市場需要支付比進入國內市場更高的固定進入成本和貿易成本,決定了僅有高生產率企業會自選擇進人出口市場,稱為 「自我選擇」效應。出口企業進人國外市場能夠學習別國的生產技術和經驗,獲得學習提高的機會,稱為 「出口學習」效應。這兩種效應決定了出口企業將具有更高的生產率 。
這一觀點在很多國家都得到實證上的支持。然而,一系列中國全樣本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據 的經驗研究卻發現了不一樣的結果,即出口企業的生產率顯著低於內銷企業,與異質性企業貿易理論的結論正好相反。這一現象就是「生產率悖論」 。下表為中國企業出口生產率悖論的部分代表性文獻,摘自社科院李春頂研究員的文獻綜述

對於「生產率悖論 」 的原因解釋,目前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加工貿易,外資企業,要素密集度,國內市場進人成本和貿易成本,出口密度,市場分割和地方保 護,企業技術和制度的路徑依賴等。比如Yu(2015)就認為主要是加工貿易出口占出口比重較大,而加工貿易企業生產率水平較低,導致出口企業整體生產率水平低於非出口企業,這也是目前對生產率悖論最主流的解釋。參考文獻:李春頂. 中國企業「出口-生產率悖論」研究綜述[J]. 世界經濟, 2015(5):148-175.
Yu. M 「Processing Trade, Tariff Reductions, and Firm Productivity: Evidence from ChineseFirms,」Economic Journal, 2015, 125(585), pp. 943-988


我按照Xavier Gabaix的分類,說一下10個macro-finance領域的puzzle。一些我很熟悉的topic,我會詳細說一些,最後我把文章的內容截個圖:)。

(1)股票市場中,與市場整體有關的puzzle

1. equity premium puzzle:基於Lucas tree,Mehra and Prescott發現,按照模型得到的股票超額收益(相對於無風險利率)要比數據得到的小很多。而只有當risk-aversion高達20的時候才有可能符合數據。所以這是一個puzzle。在Cochrane的"macro finance"中詳細描述了很多種試圖解決這個puzzle的方法,比如加入habit formation,比如使用EZ utility(recursive utility)等,總之是把跨期替代率進行修正。

2. risk-free rate puzzle

3. excess volatility puzzle

4. aggregate return predictability: 市場應該是按照random walk變化的,所以不應該有任何變數可以預測市場走向(研究員說:「泥奏凱,我們得吃飯」...)。但是Campell and Shiller發現,P/D ratio一定程度上可以預測。而且Lo and MacKinlay發現,random walk hypothesis被拒絕,尤其是short-term中(他們使用了weekly data)。但是,在Welch and Goyal (2007)中,他們檢驗了各種可能的predictor,但是結果不穩健或者僅僅是偽回歸。

4a. 長期/短期RWH:Lo and MacKinlay (1988)用variance ration test檢驗了weekly數據是否能夠滿足random walk的性質,即方差和時間間隔成線性關係。結果發現,檢驗拒絕原假設,而且發現一階正相關,尤其是在等權重計算的market index中。而且相關性隨著時間間隔增大而增大,隨著size增大而減小,但是拒絕水平(power)隨著時間減小,size減小。結果在一周的數據顯著,但是在月度數據卻不顯著。Fama and French (1988)發現1~10年數據可以接受「收益包括permanent and temporary成分」,而且發現一階負相關。

【我覺得這裡不一定是一個puzzle,但卻是從數據得到的return過程的pattern。按照Lo and MacKinlay,研究並不一定是拒絕了RWH,而是給理論model提供了一個新的要求:如何model短期拒絕RWH,長期接受。】

(2)股票市場中個股的puzzle

5. characteristics和risk factor的爭辯(Daniel and Titman, 1997)。好吧,又回到這個了。我給一個別的理解。

FF3factor說,SMB,HML,MKT可以預測股票收益,而且能夠解釋大部分anomalies。但是,這些factor是對的嗎?會不會有model misspecification呢?如果factor model可以正確預測股票收益,那麼加入characteristics肯定就不會有新的解釋力,比如加入size,B/M。但是DT發現,不是這樣的。按照Jagannathan, Skoulakis and Wang (2010)的說法,加入characteristics可以看做檢驗factor model是否有misspecification的一種方法。

作為一個爭論的焦點,Chordia有一系列文章討論了factor/characteristics的作用,結論是比較偏向於characteristics重要。但是從計量角度來講,Brenner, Chordia, and Subrahmanyam (1998)是unbiased estimation。Chordia, Goyal, and Shanken (2015)用了一個比較好的方法比較了factor/characteristics。

5a. 我自己覺得,一般的anomalies都可以認為是對CAPM和EMH的挑戰,尤其是momentum,一直不能被很好的解釋。另外一個是IVOL(idiosyncratic volatility),理論認為,stock return是對於systematic risk(beta)的compensation,而idiosyncratic的部分不會。但是Ang et al. (2006, 2008)發現,IVOL是一個很顯著的unpricing anomalies。可能的解釋是:limit of arbitrage(Stambaugh, Yuan, and Yu, 2015)。

【下面就是我不擅長的領域了,我只看過equity,bond和option沒怎麼看過...】

(3)Nominal Bond Puzzle

6. Yield curve slope puzzle

7. Long-term bond return predictability

8. Credit spread puzzle

(4)Option Puzzles

9. Deep out-of-money puts have higher prices than predicted by the BS model

10. When prices of puts on the stock market index are high, so are its future returns

Reference

Xavier Gabaix, Variable Rare Disasters: An Exactly Solved Framework for Ten Puzzles in Macro-Financ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12, vol. 127(2), p. 645-700.


舉例說明我認為的經濟學Puzzle:

我來自東部沿海二線省份,讀本科時做過三年招生工作的志願者,幾乎每年招來寒校的所有敝省的考生我都接觸過。我的印象是,聯繫的所有考生幾乎(&>80%)不論高過錄取線多少,不論家庭中父母從事何種職業,不論來自發達城市還是偏遠山區,不論男女,不論年齡,頭幾句話一定是:

我//孩子就對金融//經濟感興趣//有天賦//特別喜歡,

亦或

孩子他媽//他爸就想讓孩子讀金融//經濟

亦或直接一點兒

我們這個分就該去光華,不行就去個經濟學院吧。


但你問孩子為什麼想學金融//經濟,對這個專業有什麼了解,這個專業的知識體系以及就業前景時,基本都處於聽說別人怎麼怎麼樣,略好於一問三不知。不要說在選專業的時候都不了解,你問一下計算機,物理,數學,生物,他們能說出來的要遠比金融經濟多的多。雖然說的都是折壽/掉頭髮/太苦/沒前途之類的缺點。


我Puzzle的命題是:經濟學//金融學在社會普遍認知中被過譽//神化了。

我Puzzle的有關Paper//Reference:沒有,誰寫出來了記得Special Thanks to Me。


分享兩個 「謎」, 其一是眾所周知的diamond-water paradox,其二並不是樓主所提的Puzzle 、Dilemma、Paradox之一, 不過倒是一個 Impossibility Theorem (不可能的理論)。

第一個diamond-water paradox: 水從生存角度上來看要比鑽石管用多了,但是卻沒有鑽石貴。這個paradox是我們在ap微觀經濟學中學的,當時我們的經濟老師給的答案我至今還記得。一個商品的實際價格與其名義價值其實是不一樣的。像水這種實際價值相當高的商品,同樣也很普遍,所以能夠交換的東西並不多,而名義價值也不高。相反的,想鑽石這種名義價值(也就是商店裡的標價)相當高的產品,雖然實際價值不大,但卻因為稀有而被世人珍惜。

所以歸根結底,diamond-water paradox很大一部分還是源於邊際效應的基本原理:

(以上圖片來自於維基百科)

既然物以稀為貴,那麼因為鑽石相對於水來說稀少的供應量,使得所消費一個其商品單位的時候所獲的邊際效益遠遠高於消費一瓶水的邊際效應。因為兩者之間邊際效益的不同,所以水即便比鑽石更加實用,還是會便宜好多。

所謂的diamond-water paradox,其實在亞當斯密大大的國富論中就被提名過。經過經濟這麼多年的歷史演變,起初的paradox,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神秘度也降低了很多。而下面我要講的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則更加現代,至提出之際不到一個世紀,就已經成為經濟學中一個經典話題啦。

所謂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中文翻譯為阿羅不可能定律,大概意思就是指倘若在一個社會中進行選舉,如果每一個成員喜好不同,參加競選的競選人又有多個,那麼在民主的制度下該選舉是不會得出一個讓所有人感到滿意的後果。

雖然名字上說是不可能的,但是其非形式證明早就被證出來了。為什麼叫不可能定理,也只是因為在定理中,民主制度下的選舉是不可能實現全員滿意的。想要了解詳細的證明,這裡安利一個不錯的網站Arrow#x27;s Theorem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涉及數學邏輯的推理,就不在答案中詳細介紹了。


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到底能不能解釋資產定價問題,還是我們的模型設定有誤差,經濟學家自己都不知道。哈哈。這一直是個謎。


有一個很早之前被提出的、但嚴格來講也許並不算是經濟學問題的問題,即,亞當·斯密問題

das "Adam Smith-Problem"(熊彼特)
它是在19世紀末期在德國提出的,即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提出的同感(sympathy)原理與在《國富論》中提出的利己心原理相互矛盾。

當然,如果有好好讀過《國富論》和《道德情操論》的話,大概會覺得這個問題不足一哂,或者用我馬列神教的唯物辯證大法指出:

這其實是貫穿亞當·斯密自身學術觀點與道德倫理觀點的一體兩面,亦即人的本性是自利的(根本假設),一方面他能因自己獲得外部物質而感到高興(經濟人假設),另一方面他也能從同情別人的幸福中感到幸福(同理心假設)。

從這兩個不同的假設出發,亞當·斯密分別發展出了兩套完全獨立、結構完整的學說(大神啊大神…),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國富論》和《道德情操論》。


里昂惕夫之謎也不算啥謎團吧,它的勞動力密集產品輸出的主要原因是其實人家是智力密集型輸出。。


匯率脫鉤。

按照一般的貿易理論,匯率會影響進出口產品的價格,進而影響一國的進出口量,因此匯率變化應該會影響相關行業的勞動需求和資本需求,最終影響到宏觀經濟。但是通過分析相關數據發現,絕大部分國家的宏觀經濟相關指標與匯率之間沒有明顯相關性,匯率只是在外匯市場里獨自玩耍而已。

Mark一下,回頭再補充相關的猜測。


特里芬難題(Triffin Dilemma):為了保持國際貿易貨幣充裕的流動性,要求貨幣輸出國必須有充分的貿易逆差;而同時為了保證國際貿易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價值堅挺,又要求貨幣輸出國要是一個貿易順差國。
so,到底是想怎樣……


紅利偏好之謎:投資者喜歡公司發紅利,越會發紅利的公司股票越漲。 然而政府對股利的稅收是大大高於資本利得的稅收的,也就是說,發股利會使得你的總資產減少(減少的部分就是多交的稅)。


市場是不是有效的


有不少,但是我一個都不記得了...
其實我覺得理性經濟人這個定義不夠嚴謹。
可是能力有限,只是有點感覺了...
或者這樣說吧,翻譯的差。
你把曼昆的書翻譯成那樣能看嗎?不覺得臉紅? 誰翻譯的,放學後別走!
I"m collecting a few more pieces of articles I read to answer you question about 翻譯...


說一個不算經典但確實存在的「謎」——關於中國股票市場的一個paradox

首先思考以下問題:

政府為什麼對股市前所未有的強刺激?
政府對股市究竟有什麼訴求?
為什麼市場對刺激差強人意?
為什麼IPO斷斷續續?
如何解析股市運行與發展?

悖論:股票市場的良好發展取決於股票市場的良好發展?

看不懂?接著往下看。

新常態下,經濟結構轉型,動力機制轉換,增長速度下行,政府希望微觀層面為國有企業解困,宏觀層面有效度過經濟轉型期。這樣的特殊背景下,如何避免進入中等收入陷阱?我們可以稍稍從實體經濟移開視線,來看資本市場,尤其是股票市場的表現。分析股票市場,一要看公司業績,二要看宏觀經濟。

  • 創新型企業和產業的發展需要資本市場主導型金融機構的發展壯大。傳統銀行主導的金融模式無法契合,儘管已經有了新三板,而且已經有6000+家,超過滬深主板創業板的總和,但它流動性差,交易量小,很難起到資產定價的作用。這時就需要一個能夠拓展和強化資本市場融資能力的市場,為大量新興企業IPO提供可持續空間。
  • IPO可持續依賴於市場行情的持續向好,也就是市場迫切需要能夠提供物質財富的產業來保證,但股市行情的持續向好並不取決於創新企業對IPO的強烈訴求,而取決於已經上市的企業業績。已上市企業主導傳統經濟,表現差強人意,並使股票走勢無法提供對創新企業對IPO的需求空間。
  • 在股市IPO受到制約時,通過IPO去突破銀行主導金融模式並構造一個創新發展相匹配的資本市場,難以實現。於是陷入僵局。

在美國,是以鋼鐵,汽車,房地產為主導支撐的實體經濟,並且產生了許多著名風險資本市場,比如納斯達克。中國是一個弱有效的資本市場,且處在經濟轉型時期,迫切需要一個發展良好的股票市場,而傳統股票市場不能,這時需要一個新興產業來主導,迫使傳統產業必須儘快轉型升級。

Summary:產業健康發展需要良好資本市場配合,良好資本市場又依賴於產業健康發展。而今產業不夠健康,所以資本市場也不夠良好,如此陷入循環。中國股票市場轉型升級的實現,只有依賴於一大批新興產業進入股市並成為主導力量後,才能突破股市盤局,解決股市發展悖論。

(以上觀點來自暨南金融家論壇第一期)


人民越消費,經濟越繁榮
人民越節儉,經濟越萎縮

萬惡的資本主義經歷的數次經濟危機,都是因為人民不再信任銀行,將存款轉成現金,減少消費,工廠倒閉,從而造成經濟危機雪上加霜,難以恢復


凱恩斯的節約悖論,節約對個人來說是好事,增加財富,但對於整國家來說則是壞事,如果人人都節約,消費降低,經濟就會蕭條。


中國經濟


Equity premium puzzle.
在相同的expected return下,人們傾向於選擇風險較低的投資組合。因此還有了risk adjusted return。
有空回來補,本來按照經濟學家的模型股bonds 和 stocks的expected return應該是一樣的,然而從數據上stocks的expected return顯然高於bonds。我的教授就表示作為一名經濟學家她從來不買bonds,哈哈。


資源詛咒之謎,即資源豐裕會不會是一種發展劣勢?

這是本世紀初開始受關注的問題,給出的解釋還大多基於國際貿易,還需要很多發展。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會發生通貨膨脹?
為什麼有一些捆綁銷售會便宜?這其中有沒有更多的利潤?其中的經濟學原理是什麼?
亂扔垃圾,清潔工負擔增加;但所有人不扔垃圾後,清潔工飯碗怎麼辦?
你在生活中用過最高端的經濟學知識是什麼?
地主階級是怎樣阻礙生產力發展的?

TAG:經濟學 | 經濟學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