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工作法」是什麼?真能讓人效率「猛增十倍」嗎?
好像是高地清風老師講的,聽過他一次講座但沒聽全,中途有事跑了。後來聽說很厲害的樣子,能讓人效率猛增十倍。所以現在充滿了好奇。。。有點後悔當時沒聽全。可是網上也搜不到這個方法的介紹啊?是不是真的啊?
的確有這個方法,是我開發的。這個方法也可以算是番茄工作法的衍生版。不過具體使用時,你才能發現,它跟番茄背後的基本世界觀,或者時間觀,還是非常不一樣的。
沉浸工作法仍然在開發升級當中,要充分發揮它的效力,需要一些配套措施,比如「戰拖容器優化」等。不過一個簡化版,已經足以幫助解決很多急性拖延問題了。我寫了一份簡化體驗版介紹,五分鐘就能學會,十五分鐘就能體驗到效果。我強烈建議你立刻試一下。這個方法體驗前和體驗後感覺很不一樣,如果你沒有嘗試就在此評論,不但毫無價值,而且很可能誤導別人。
以下是介紹:
沉浸工作法是一種簡單易行的短期工作方法。對一些「沒有確定開始時間」的任務(例如常規的書面工作)有奇效,特別適合從事創造性工作的人群。效果呢,說神奇也神奇,不過你只有親身體驗了才知道這份神奇屬不屬於你。這個方法的特點在於,如果你不去試用,壓根就無法體會、也無法想像到任何效果!
步驟:
找一件你現在就能開始,卻拖延已久的任務。你的任務是:_______
用手機定4個鬧鐘,每15分鐘一個。即:分別設置在15分鐘、30分鐘 、45分鐘和60分鐘後。首次體驗設置4個,平時你可以自定義鬧鐘個數。
啟動任務時,以及每次鬧鐘響起時,默念咒語1:「眼前的15分鐘,我選擇沉浸還是休息?」
如果選擇沉浸,就讓自己專心做這項任務,15分鐘內排除所有外界干擾。
如果選擇休息,就以「非參與」的方式完成15分鐘休息,比如喝水、散步、聽音樂、打電話、閑聊等。不陷入電腦或手機,即是「非參與」。
如果太專心而沒聽到或者忘了鬧鐘,視為自動選擇一次新沉浸。
規則:
每15分鐘一次,每次只考慮眼前的15分鐘。在每個15分鐘的過程里,只需要履行剛剛的選擇。
做決定時,務必只考慮眼前的15分鐘。想像有一條青銅巨龍踩斷了時光河流,世界上只存在眼前的15分鐘。不存在過去,也不存在15分鐘以外的未來。15分鐘後的你,已經不再是現在的你。你有權利不對另一個你指手畫腳。
如果啟動困難,就默念咒語2:「再可怕的任務,我也有能力安全地沉浸1次。」
沉浸的意思是:專心享受一件事,直到完成,或者鬧鐘響起。盡全力避免外界的打擾,比如手機靜音、倒扣,告訴同事或家人你要專心一段時間等。
如果遇到外界干擾,盡量告訴對方:「15分鐘以內我來找你/給你打電話」;如果在沉浸中產生了其他靈感,或想起某件要事,就速記在紙上或記事本程序里,然後繼續沉浸原來的任務。
如果在沉浸中難以堅持,就默念咒語3:「用不了15分鐘,我就有休息的機會了。」
不要在意你的沉浸次數。真正值得你在意的,是你在沉浸中的感受,而次數則絲毫不重要。如果你進入了物我兩忘的狀態,無論長短,請記住它,經常回味它。
至於它有沒有那麼神奇,讓效率「猛增十倍」,我想說的是:
在我的「戰拖騎士團」課程,以及急慢性拖延諮詢中,這個方法都幫眾多學員解決了燃眉之急,備受好評。一位編劇在三天內完成兩萬字的劇本,而在此之前,他曾拖延了足足半年。一名大四學生用一天半寫了8000多字,一鼓作氣拿下畢業論文。
確實有人用「十倍」來形容:「用了這個方法,我的效率猛增十倍。只用短短兩小時,就摧枯拉朽地完成了報告。之前我卻因為長久的拖延,白白遭受了那麼多壓力。真不知道,是該高興還是難過……」
不過這個「十倍」可以算是虛指。畢竟,如果我們知道這位寫報告的同學,之前花了20個小時、40個小時甚至100個小時來拖延不寫的話,如果拖延的時間也算進去的話,只要他能用沉浸工作法及時開始,那效率可不止是猛增了10倍。50倍也是常事。
好的,現在開始吧!再次強調:這個方法體驗前和體驗後感覺很不一樣,如果你沒有嘗試就在此評論,不但毫無價值,而且很可能誤導別人。在完成一次體驗前,請不要往下翻屏了。
感受如何?寫評論告訴我吧。
---
PS:如果你覺得這個方法跟番茄工作法大同小異,那你一定是沒有認真使用番茄工作法。你用的很可能是「番茄皮工作法」。人民郵電社出版了《番茄工作法圖解》,是我的朋友 @大胖 翻譯的。最新精裝版里有我寫的推薦序,介紹了我們這群人將番茄工作法引入國內實踐的歷程和心得。番茄法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跟沉浸法比較使用,相信你會有更多心得。
對了,《番茄工作法圖解》作者要來中國了。10月25號,我會參加《番茄工作法圖解》作者Staffan Noteberg的深圳見面會,並分享沉浸工作法背後的原理:大咖雲集與你共話時間管理
因為高地清風老師回答下面的評論太多了有些人可能看不到所以我想把感受寫成一個答案,希望不要被摺疊。
不要在意你的沉浸次數。真正值得你在意的,是你在沉浸中的感受,而次數則絲毫不重要。如果你進入了物我兩忘的狀態,無論長短,請記住它,經常回味它。
我覺得這句話很重要,通過自我獎勵(物我兩忘的感覺)愛上做正事的感覺對擺脫拖延很有幫助。
但是如果做的事情讓你感到焦慮和緊張,是不可能達到這種感覺獲得這種心理上的獎勵的。
因此我認為在還未培養出對拖延的控制力的前提下,選擇想要做的事情上時,一定要選擇符合心流的事情。
所選的事情難度不能太高,那樣會有挫敗感和焦慮感,難度也不能太低,那樣會無趣令仍生厭,最好是你學習能力範圍的「最近發展區」中自認為容易掌握的那一部分。
做完後,如果有心流產生,感到愉悅,就暗示自己:「你瞧,做正事感覺不是很棒么?」如果沒有心流,可能是因為沉浸力度不夠,或需要調整事情的難度(你可能高估了自己或低估了自己的能力)。
這種心流會起到愉悅自身的效果,從而會提升在做正事時的自信,提升自我對一件事可預知的控制力,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正強化效果。
再接著去挑戰下一階難度。
以我舉例,我是文科生,無師自學概率論。
一開始讀不懂,因為概率論需要有高數底子(其實還要有組合數學的底子),於是我就去看高數,高數看得雲里霧裡,雖然明白了點主講微積分,但還是有點難以上手,於是又去讀數學分析,儘管證明過程還是令人頭大,但至少把微積分知識都串連在了一起,這時再回頭讀高數,最後補概率論就又簡單了許多(儘管難題還不會做,至少概念都能理解)。
這個過程中最痛苦的是讀數學分析中的定理證明,因為讀不懂,那就用更低級的辦法,就是抄。
這裡的三條心流是:
1對數學分析定理的抄的體驗。
2基於數學分析的知識再讀高數的體驗。
3基於高數微積分知識讀概率論的體驗。(當然南開大學那本以測度論為基礎的概率論太高深我還是讀不懂)。
如果一開始就讓我讀概率論,遇到不懂的再查,那樣感受會差很多,斷斷續續是無法形成心流的。
舉這個例子想說的是,知識的譜系脈絡很重要,需要會順藤摸瓜慢慢填補不會的坑。
另外,思維導圖對整理自己混亂的知識確實有一定幫助。
我用在學數學這件事上,就是先把目錄寫上去,再依照目錄把知識點寫上去。
這時候心中會形成一本抽象的書和知識所成關係的概念。
即便今後在其他書上忽然遇到不懂的基礎知識,我也知道它在什麼書的哪章哪節可以找到解釋,也就不會像沒有準備一樣手足無措使得自己焦慮和拖延。
有了這樣的方法後面對有難度的知識點就很少產生焦慮和抵觸了。
另一個例子是用思維導圖整理髮展心理學這本書。
(這本書我還沒整理完。)
與學數學時相反,也因為天生對心理學比較敏感加上這本書廢話很多(外國人就愛寫廢話)。
從而使得我看書時並不能專心地逐行閱讀或者讀得不細緻(簡單說就是太簡單不想看)。
於是我就選擇抓重點結論記錄,抓論證思路和論據按照章節做成思維導圖。
這樣故意製造難度閱讀從而形成心流會比心不在焉地翻要專心不少。
總之各種工作法都好,最終目的還是在於對做正經事的好感的正強化。
工作法的本意我猜也是如此。
最後送大家一句話:
讀書是會上癮的。
當然這句話要針對讀你所喜歡讀、有能力讀的書的類型才有效。
我玩電腦玩手機自帶無限沉浸功能
硬廣...
(考慮3秒之後,往下看)
↓
↓↓
↓↓↓
講到沉浸工作法,就不得不提到配合沉浸工作法這套方法論的神器了——麥步智能手錶
經過我自身最近半個多月的嘗試和體會,沉浸法和番茄工作法有本質的區別,最大的世界觀不同就是 立足於當下,只對現在負責。所以也就再沒有了拖延的借口,因為所謂「未來」根本不存在於這個方法,只要選擇沉浸法,你只能沉浸在當下,為當下做決定。這個工作法真的是幫了我很多忙,我正在創業初期,很多事情一團亂麻,完美主義傾嚮導致我很多時候遲遲不能著手於手上的工作,直到看了你這篇文章。我之前看過了 「拖延心理學」(作者是簡·博克、萊諾拉·袁,鑽研拖延症30年的兩個人),所以第一次看到你這篇沉浸工作法就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我敢說它是治療拖延症,尤其是完美型的拖延症人群最合適的良方。我們不必再對未來的自己苛刻,只需立足於當下,活在此時此刻。先不聊了因為就在剛才,15分鐘的鈴聲響起了,而現在要開始的十五分鐘,我決定用在手頭的工作上。。。
科普下拖延症原因。
http://www.princeton.edu/mcgraw/library/for-students/avoiding-procrastination/procrastination.pdf
以上,不謝。
沉浸式工作法,個人很欣賞這個方法。以下為個人愚見:
也看過網路很多文章,關於李笑來《與時間做朋友》裡面一直刻意強調的,最寶貴的資源應該依次是注意力&>時間&>金錢。 兩位作者所各自提倡的觀點都很精妙。
實用區別在於李笑來強調的是注意力的刻意訓練高度集中的知識輸入,而沉浸式工作法強調的是高度集中的知識輸出。
沉浸式工作法在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前提下表現出的對於知識的輸出和自身能力對外創造同時,也特別提提出了關於讓出時間讓大腦自己特許進行大腦休息和精神分心,並給出管控。 沉浸式工作法里的休息過程寫得很好, 這剛好解決了我對於工作與休息安排的困惑。
沉浸,讓我想起了初中時自學地理的情景。
我自己看地圖,世界地圖,中國地圖,洋流、火山地震帶,氣候圈,
每每都是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彷彿身處世界各個角落,
遨遊各處。
當然了,期末考試地理考滿分那僅僅是另一個小效果而已。
我實踐一段時間下來的總結:
關於方法,作者已經在第一條問答已經說了,我直接說效果
確實工作效率提升了不止5倍~,先說下我的工作流程
我用的是番茄鍾,定義15分鐘工作,15分鐘休息,如果時間到了,我看狀態,如果狀態好,我會直接跳過休息,..
這幾天測試下來~每天的番茄可以達到平均16個~ ( 15分鐘一個的番茄 ) , 如果按25分鐘一個番茄算,我這2天的效率就是平均9.6番茄左右~
要知道在這之前,我一直沒辦法集中精力工作,思維很跳躍~ 一天16個番茄鍾,是因為工作時間比較短 今天基本上只要是在電腦,就是在沉浸的狀態~
還有,一般我在用這個方法的時候,手機會調成勿擾模式,還會帶上耳機,聽一些古典純音樂,效率相當驚人,下面是我的歌單
用apple music直接搜索就有
工作我提倡聽這種純音樂,除非你是老闆,要不然辦公室總有人來人往~會影響到你的工作狀態~
比如有的時候同事打個電話都會影響到你~所以耳機是非常有必要的~沉浸在自己世界裡面~~
總結一下我的工具:
todoist(軟體 ) + AppleMusic(軟體) + airpod (硬體 ) + 沉浸式工作法 ( 方法 )
每天坐在辦公桌前high到下班都不想下~包括這篇文章,也是今天計劃在todoist裡面,現在用今天的最後一個沉浸式番茄鍾來寫的~~
最後說下作者的Live
首先我很感謝作者發明的這個方法確實很有效,但是Live我真心感覺一般~並且拖延的方法和原理我相信如果是拖延症的人肯定不少研究~大家缺少的其實不理論知識,而是拿來就用的乾貨~而通篇Live~我感覺全部在講理論~特別是最後2.0升級部分,我想如果用了這個方法一段時間,大家也都會自己想到了`~~
最後 感謝作者的發明了這個方法
沒有學英語,寫作文的內動力,用沉浸法替代?茄子是內動力法嗎
沒有學英語,寫作文的內動力,用沉浸法替代?。。沒有內動力的話,沉浸也只是一時有用吧。。。面對作業,特別是作文很煩,但明天又不得不交,你們對付客戶也有這種情況吧,是沒有內動力嗎。。誰有內動力完成一篇老師留的命題作文呢
除了內動力,逼迫生存式學習工作法也不錯。不過我迷上沉浸法,活在當下,不激情(內動力),不逼迫(壓力),只沉浸其中。沉浸法也是一種價值觀,活在當下早就拜讀了,但是經常忘了用!
也許是因為你不"沉浸"的時候,工作效率太低了。
自控力
有興趣不覺累嘛……很簡單
推薦閱讀:
※在大學裡怎樣保持飽滿的精神狀態?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嗎?
※怎樣能讓自己不愛說話或者少說話?
※如何阻止自己再看美劇?
※本科生該如何走出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