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在不同時期的創作風格有著怎樣的演變?如何評價他的作品?

本題來自知乎圓桌 ? 發現 · 日本,更多日本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川端康成的小說創作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時期;

一是20世紀20年代,這是川端在探索和開始確立創作風格的時期,以描寫作家自己的孤兒生活和戀愛失意為主。《招魂節一景》和《伊豆的舞女》是其中的代表。

二是30年代和戰爭期間,主要描寫社會底層人物的悲慘命運和愛情波折,形成作家創作的藝術個性和個人風格。這是川端的成熟時期,以《雪國》和《禽獸》為代表。

三是戰後時期,他的創作傾向於複雜和多樣化,一方面以《古都》為代表,表現了對藝術的追求和對傳統的執著。另一方面,以《睡美人》和《千隻鶴》為代表,追求感官的享受,渲染病態的性愛,染上了頹傷的色彩。

縱觀這幾個時期,川端從創作初期就十分鮮明的表現了自己的藝術個性和藝術特色,並逐步形成他的獨特風格:孤獨的主觀感情色彩,憂鬱的感傷抒情情調,以及人情與人道主義精神。


一,早年經歷

川端康成1899年6月14日出生在大阪,在他出生的第二年,父親因肺結核去世。又過了一年,母親也因同樣的疾病撒手人寰。川端後來回憶父母,表示:他們健在的情形我全無記憶了,看照片時,只覺得它不是畫像,不是活著的人,也不是外人,而是介於他們中間的人。

父母去世後川端和祖父母一同生活,兩位老人過於擔心他的健康,不讓他離開自己身邊,於是川端幼年期與外界幾乎沒有發生任何接觸,這也造就了他孤僻,憂鬱的性格。

川端七歲的時候,祖母也因病去世。祖母去世後三年,一直寄養在親戚家的姐姐也去世了。到了川端十四歲的時候,祖父也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在祖父病危的時候,川端在病榻旁寫下了他的處女作《十六歲的日記》(十六應為虛歲)。由此,他徹底失去了全部至親,只得在各親戚中輾轉寄住。

川端康成的童年缺乏幸福和歡樂。父母和親人的愛對他來說非常空泛與抽象。可以說,畸形的家境,是川端對人生持虛幻態度和對死亡有著獨特理解的最主要原因。

中學時代,川端陷入文學作品中無法自拔,除了古典名著《源氏物語》和《枕草子》以外,志賀直哉和德田秋生,俄國的契訶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均對他的影響很大。《肩扛老師的靈柩》在《團欒》雜誌發表之後,川端深受鼓舞,正式決定投身文學創作之中,並報考了東京第一高等學校,以便於進入最高學府——東京帝國大學。在第一高等學校的時候,川端發表了《千代》,講述了他和三個同名為千代的女孩的感情故事。這與他之後的創作風格確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東京帝大期間,川端積極與石濱金作,鈴木彥次郎,今東光等人籌劃復刊《新思潮》,並獲得了前輩菊池寬的大力支持,產生了一個新的文學流派——新思潮派。新思潮派既反對自然主義的純客觀描寫方法,又不贊同白樺派的理想主義,強烈主張將顯示片段表現又加以詮釋,進行理智的心理描寫。這一時期,川端的作品《招魂節一景》獲得了菊池寬的賞識,川端開始在文壇展露頭角。

關於川端康成早年的八卦,我已經在另一個問題上回答過了,貼過來有哪些關於川端康成的八卦? - Smail 的回答


二,新感覺派時期

如果你查川端的百度或者維基百科,會發現川端被歸類為「新感覺派」作家。實際上,川端對於新感覺派的貢獻主要在創立和理論闡述上,他真正算是新感覺風格的作品只佔全部作品的很少一部分。不過這一時期對川端文學思想的影響十分巨大,以至於需要較長的篇幅慢慢來說。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遭遇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以「奪糧事件」為開始,緊接著是關東大地震,然後日本法西斯開始抬頭。這一系列事件震驚了日本知識界和思想界,無政府主義,虛無主義,唯我主義等形形色色的社會思潮應運而生。反映到文學領域,就有一部分作家對舊有的文學傳統和表現方式產生懷疑和叛逆。自然主義由此開始衰微。

另一方面,受蘇聯共產主義的影響,日本左翼文學開始壯大,以小林多喜二為代表的無產階級文學家開始在日本文壇嶄露頭角。同時,川端康成和橫光利一等人開始懷疑傳統文學的創作理念,又渴望能夠對抗無產階級文學一家獨大的局面。他們認為藝術家的任務在於描寫人物的內心世界而不是表面現實,主張追求新的感覺,新的表現方式和對事物的新的感受方法,新感覺派應運而生。

起初,川端康成他們並沒有就新感覺主義提出比較系統的見解,也沒有形成鮮明的創作風格。直到1924年,《世紀》雜誌發表了文藝評論家千葉龜雄的文章《新感覺派的誕生》,正面肯定了新感覺派的藝術傾向,新感覺派才正式作為日本最早的現代主義流派,與自然主義文學,無產階級文學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之後,川端康成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如《新進作家的新傾向解說》,《新感覺派辯》等。正式確立了新感覺派的理論基礎,川端康成也成為了新感覺派的重要支柱。但與重視實踐的橫光利一相比,川端的小說作品除了《淺草紅團》等少數以外,很少有明顯的新感覺特徵。

新感覺派作品的特點是透過主觀感情和自我感受,反映當時日本社會分崩離析的狀況,以及人們在激變中的感情波折,反常心理和頹廢精神,表現了人的生存基本關係,以及人的生存價值和意義。

在新感覺派運動後期,無產階級文學與其發生了一場就文藝內容與形式之間的大爭論。但川端並沒有積极參与這場爭論,採取了一種超然物外的態度。直到1926年,新感覺發展到頂峰後出現了分化,今東光,鈴木彥次郎等人先後退出轉向左翼文學。川端康成也走向自身獨特的道路。1927年五月,《文藝時代》停刊,新感覺派正式從日本文壇消失。

三,戰時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日本法西斯主義上台之後,開始壓制言論自由並控制文藝界,尤其對於無產階級文學施行了瘋狂鎮壓,小林多喜二於1932年遭到逮捕,慘死在獄中。之後在進一步的壓迫下,谷崎潤一郎,德田秋生等人的作品也被納入查禁之列。一些無產階級文學家開始轉向鼓吹法西斯主義,菊池寬,橫光利一等人也開始鼓吹日本的對外侵略。

川端康成依舊保持著消極合作消極抵抗的風格,他在這一時期既有諸如《日本的母親》一樣美化戰爭的作品,也曾有在被派去訪問前線後一字未寫的經歷。同時,川端對受到迫害的無產階級文學家也常施以援手。以他自己的話說:我沒有狂信和盲愛所謂神聖的日本。我總是以自己的悲哀去悲嘆日本而已。

川端在這一時期的其他作品似乎並沒有受到戰爭的影響,除了編輯整理自己最有名的作品《雪國》外,他還寫作了帶有私小說性質的《禽獸》,以人與鳥獸之間的感情,反映人與人之間心理的糾葛。如何評價川端康成的《雪國》? - Smail 的回答

同時,以喬伊斯的意識流小說進入日本為契機,川端開始嘗試意識流小說的創作,其中的代表有《水晶幻想》,《針,玻璃與霧》等。不過,川端這一時期的意識流作品評價不高,僅僅作為其文學風格養成期間的一種實踐。


四,戰後

日本戰爭的失敗對於川端並不算是沉重的打擊,在戰爭末期他前往沖繩慰問士兵之時,已經預感到了日本最終會戰敗。他更多的懷有一種哀傷的心情,已經對日本未來的擔憂。

與戰前的深居簡出不同,戰後的川端積極的投身於國際文學交流和國際和平運動。他積極的致力於日本筆會的重建工作,並於1948年五月成為繼島崎藤村,正宗白鳥,志賀直哉之後的第四任日本筆會會長,並且使日本恢復了在國際筆會中的資格。之後在他的努力下,國際筆會第29屆大會在東京舉辦,日本作為東道主國重新回歸了世界文壇。國際筆會為了表彰川端做出的努力,於1958年二月推舉他為國際筆會的副會長。日本文學振興會也授予了他菊池寬獎。

川端戰後的文學創作與戰前並沒有明顯的斷層,但也不可避免的收到了戰後反戰與民主自由思想的沖刷,呈現出更複雜的傾向。面對國家戰敗的衰亡與美國的統治,他更傾向於追求與保留古老日本的美,《古都》便是在這一動機下寫成的。

《古都》是我最喜歡的一部川端康成的作品,我最想去的城市是京都,原因很大程度上也是源於此書。《古都》的創作背景是日本戰敗後,很長時間由美國統治。面對美國文化與生活方式對日本無孔不入的滲透,川端想在自己的筆下保留日本傳統之美。他也說過:比起寫人物和故事來,也許寫風物是更為主要的。他借千重子和苗子姐妹的悲歡離合的故事,撫摸古都的內部生活,觸摸古都的自然美,傳統美,追尋「殘照而荒蕪的故國河山上的日本美」。這部作品所抒發的懷舊之情,實際上是感時傷事,企圖煥發國人對保護京都傳統的精神文化的熱忱。也是對美國文化衝擊的一種擔憂。

與《古都》的風物之美截然不同,《千隻鶴》和《睡美人》則代表了川端戰後的另一種創作風格,它們更多的體現了一種官能與情慾的思想,繼承了日本中世的幽玄,與近世的好色美學。藉由人物的官能與放蕩,表現出一種超然虛幻的美,以達到心靈宇宙的神秘統一,帶有東方神秘主義色彩,也可以說,追求精神上朝鮮是境界的心理的表露,是這幾部小說的特色。

這幾部小說也表現了川端晚年的生死觀與倫理觀,對於他的自殺原因,也作出了一定的闡釋。


五,死亡

川端在1968年獲得諾貝爾獎以後,榮譽達到了頂點。但僅僅不到四年以後,1972年4月16日。他被助手發現死在了工作室,死因是口含煤氣自殺。對於川端的死因一直以來眾說紛紜,比較公認的一種說法是因為三島由紀夫剖腹自盡,對他造成了極大打擊,加上幫助秦野章競選東京都知事失敗,以及創作的枯竭。最終使他以自殺結束自己的一生。

川端康成是日本和風文學的最頂峰。日本自中世《源氏物語》以來的幽玄,物哀的風格,經由明治時期西方文學技法的傳入,再經過自然主義等文學流派的傳承和發揚,最終在川端的作品上達到最完美的形態。川端之後的日本大眾文學,分化成了各種風格與流派,大江健三郎的左翼文學,社會派,本格派以及變格派的推理小說,乃至以村上春樹為代表的戰後美式文學統治了市場。日本文學更傾向於國際化與商業化,發展到了新的狀態。


參考資料:葉渭渠《冷艷文士川端康成傳》,《日本文學思潮史》


把自己的無奈、病態擺在櫥窗里細細欣賞,發現它們原來琉璃般剔透。


川端康成對女性的描寫挺有意思的,形容一個女孩乾淨,就說:「她潔凈得出奇,我猜她的腳趾彎里連一丁點泥都沒有。」形容一個女孩貌美,就說「你那麼好看,一定連胳肢窩也是香的吧。」真是又猥瑣又旖旎…


占坑!大愛川端康成!先把在另一個問題中川端有意思的幾個小故事轉來大家看^ ^這個問題的回答需要很長時間。
1.川端康成從小到大的戀愛中,有四個女孩都叫千代…很神奇。這對他的宿命論有影響,他回憶起來的時候說「我似乎得了一種叫千代的病」。
2.母親、父親、奶奶、姐姐在他幼年相繼死亡,與爺爺相依為命。他的童年穿梭在葬禮中,鄰居們叫他「參加葬禮的名人」。
3.家人相繼離世,爺爺帶著川端孤單生活。因為太痛苦他爺爺每天流淚幾乎失明,川端康成回憶說他爺爺經常坐在椅子上面對他的方向默默流淚。這是童年最深刻回憶。我覺得這樣日復一日的耳聞目染對川端康成的文學和性格有著決定性作用。當然他爺爺的藏書也是很關鍵的。他爺爺在他14歲(日本16歲)時去世了。
4.川端康成曾經特別厭惡自殺的人,公開說不會自殺不會這樣選擇。但是三島由紀夫的死亡對他影響巨大。他沒有遺言。他生前曾說過「用無言的死,留下無盡的話」。
5.他性情古怪,有一個記者來採訪他他一句話都不說,就是面對記者相視無言了幾小時……然後記者無奈告辭,川端說我不會說什麼,你可以隨便寫。
6.說個文學上的有意思的吧~川端康成的小說每一篇章都是一個獨立的故事,串起來又是一部完整的小說。所以我是先亂序把每一章節都看一遍再按順序看,很有趣。


十七歲因為家庭分裂每天歇斯底里的壓力想要離開世界,已經收拾好了學校的東西,當晚看到書上寫,「看到海棠花未眠,於是想到要活下去」,淚奔,決定堅持下來,從那以後再難的事我都知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川端康成細膩優美的文筆我一直很喜歡,可能是因為我也是個崇尚缺憾美的人吧~感覺他的作品主題主要是愛,死亡和美。他筆下的男子軟弱而變態,女子大多悲傷順從幽怨而美麗。《睡美人》怎麼說呢…完全的頹廢…腐爛…我想知道他經歷了什麼…才能描寫得這麼…怎麼說呢?真實?把性表達到極致…甚至反人類…徹底的孤寂和黑暗糜爛…可能是我還沒看完《百年孤獨》的緣故…感覺他有強烈的戀母情結啊…在作品中有體現…而且感覺白色和紅色對於他來說意義重大反覆出現…尤其是在這本書中睡美人感覺是佛性的化身,很奇怪吧明明是妓女…


喜歡川端的文章就好。
不要因為他後來的自殺和有些病態的文章而造成偏見。
其實,像睡美人這類作品,我覺得還好啦,雖然有些人會批評地說是他晚年的病態。


日本文學公選課論文?


比顧城冷靜的完美主義者


了解不多 可能只有小學課本看到的:
如果一朵花可以這樣美 那麼我一定要活下去

那篇文章里他提到了好多油畫 跟張公子很像嘛=_=


推薦閱讀:

川端康成為什麼自殺?
如何評價谷崎潤一郎的《春琴抄》?
如何評價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的《重力小丑》?
如何評價連城三紀彥?
芥川龍之介是一個狹隘自閉,沉浸在自己小世界的人嗎?

TAG:作家 | 文學 | 川端康成 | 日本文學 | 日本作家 |